第七章

【返回上级目录】

【本会注释】
1基督结束他的山上宝训,责备轻率的论断,6禁止将圣物丢给狗,7劝勉人要祷告,13劝人进窄门,15防备假先知,21不要成为听道的,而要成为行道的:24要像房子造在磐石上,26而不是造在沙土上。

不要论断人
太7:1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本会注释】
  不要论断。耶稣在这里特别指的是论断别人的动机,而不是指论断别人对或错的行为。唯有上帝才有能力判断人们的动机,因为事实上唯有他才能读懂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见来4:12;《历》第三十一章)。既这样看到人们的内心,上帝就爱罪人,同时他却痛恨罪恶。人们只能认出“外貌”(撒上16:7)而看不到内心,所以不可避免会犯错误。耶稣在这里指的并不是基督徒藉以区分对与错的那种优良的识别判断力(启3:18;参《证》第五册原文第233页),而是指挑剔、尖锐、通常都不公平的批评。
太7:2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本会注释】
  怎样论断。请比较可4:24;路6:38。我们用什么量器给别人,也必用什么量器给我们,因为不公平挑起的是不公平。有甚于此,一个人对其同胞的不公平还会招致神圣的审判,就像耶稣在不饶恕人的恶仆的比喻中所教导的一样(太18:23-35)。我们可以谴责犯罪的行为,但是要像上帝一样,我们必须始终准备饶恕犯罪的人。我们可以怜悯犯罪的人而决不宽恕他已经犯下的罪行。
太7:3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本会注释】
  为什么看见。请比较路6:41。我们的谚语:“那些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该扔石头”(自己有弱点就不要说别人的坏处)有相似的意思。还有一个阿拉伯谚语是这么说的:“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有横梁呢”?
  刺。希腊文karphos,仅仅是一个“屑片”或“尖片”或干木屑、糠等。无论多么小,在眼中都会非常刺激难受。当然,“刺”代表较小的过错。好挑剔的人总是容易察觉别人的任何一种过错,无论那过错多么微不足道。
  梁木。希腊文dokos,一根原木,或“厚板”,一块用于建造房屋的木材。
太7:4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本会注释】
  怎能对你弟兄说。请比较路6:42。
  容我去掉。提供这种服务并不是出于要帮助别人的愿望,而是要唤起人注意那儿有根刺的事实,并且使人想到提供这种服务的人是有智慧和技巧的。
  梁木。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犯过多少次错误以及自己的弱点,假冒为善的人对犯错的弟兄变得不耐烦了。所谓的基督徒们多么经常对别人所已经采取的或认定的方针表示深感愤慨,后来的事件却显明他们自己就有他们所控告别人的那些罪恶啊。把那个犯奸淫的妇人带到耶稣面前的法利赛人就是这样(约8:3-11;《历》第五十章),西门论断马利亚时也是这样(路7:36-39;《历》第五十一章)。基督徒若发现自己的弟兄有过错,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考虑到自己也可能受试探,并且可能会在那一点上跌倒,或者将来可能会那样做(加6:1)。
太7:5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本会注释】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好批评、好挑剔的人总是一个假冒为善的人,并且他的批评有几分是为了给他自己的假冒为善披上一件外衣。见对太6:2的注释。
  看得清楚。只有当一个人为了帮助其犯错的弟兄,如果有需要就准备并乐于亲自受苦时,他才能“看得清楚”去帮助弟兄(见《福山》第六章)。在人际关系的领域中,帮助别人看到并除掉他们品格和生活中的缺点乃是最精巧的工作,打算做这事的人需要最清晰最具辨识力的眼力。
太7:6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本会注释】
  不要把……给。基督从别人的生活和品格中较小的或假想的错误转到了基督徒们对那些明显地并且完全地处在错误中、丝毫不愿脱离罪恶之人的态度。
  圣物。很可能指带到圣殿奉献作神圣用途的祭物或牺牲。《米示孥》说:“我们不可允许赎回已奉献的[动物]以便将它们给狗吃”(Temurah6.5,宋西诺版,第224页;参《他勒目》Behoroth15a,宋西诺版,第105页)。福音工作者不可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只以福音当作辩论与讥笑之对象的人”身上(见《福山》第六章;《证》第三册原文第450页)。
  狗。在东方各地,直到今天狗都是城镇的食腐动物,并且在极大程度上是半野生动物。对犹太人来说,狗也是一种在仪文上不洁净的动物,并且因为它在家里的价值很小,就被看作全然可鄙的(见对伯30:1的注释)。
  珍珠。希腊文margaritae,英文名Margaret(玛格丽特)就来自于此。耶稣在这里可能想到小粒的珍珠,大小和颜色都与谷粒相似,起先可能会被猪错认为饲料。

祈求就得到
太7:7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本会注释】
  祈求。讲完了天国的崇高理想(太5:21至7:6),耶稣现在转到他这次演讲的剩余部分,论到天国公民们借以使这些高尚的恩典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的手段(太7:7-12)。他把自己的听众带到了岔路口,唤起他们注意这个事实:在他国中的公民身份包括伟大的个人牺牲(太7:13,14;参路14:27-33),并且不该被欠考虑地接受。他警告人防备他们虚假的宗教领袖们的哲学和劝告,那些人乃是披着羊皮的狼(太7:15-20),并且以一个最恳切的呼吁结束,要求人按照天国的原则生活(第21-27节)。
  基督既看出罪人靠自己不可能使自己的生活与神圣律法的原则和谐一致,就把他的听众们指向了基督徒生活的能力之源。天国公民们所需的一切,祈求就能得到。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所无法做到的,在人的努力与神圣的能力联合时就能完成。那些祈求的人不会失望(第9-11节)。上帝并不省下上天的恩赐;他并不以人们彼此相待的方式对待人(第1-6节),而是仁慈宽厚同情怜悯的。
太7:8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太7:9 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
【本会注释】
  有谁。在听众中,没有一位父亲有一刻是那么无情残忍的。既然人们在自己人性的不完全中都不会考虑这种行径,他们在天上的父就更不可能这样做了。
太7:10 求鱼,反给他蛇呢?
太7:11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本会注释】
  岂不更。基督在教训中经常使用抛砖引玉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从人间父母的爱引申到天父无限伟大的爱(见太6:30)。耶稣先说到最好的人性,然后把人们指向上帝无比伦比的伟大品格。
  把好东西给。孩子们来要东西时一般不会遭到禁止。我们来到那“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的给予者面前不需要一点犹豫(雅1:17)。
太7:12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本会注释】
  所以。见对太7:7的注释;参路6:31。基督徒对待同胞的方式就是其信仰真实性的决定性试验(约壹4:20;参太25:31-46)。
  该黄金律总结了十诫的第二块法版上的各项义务,乃是要爱我们的邻舍这个伟大原则的另一种陈述(见太19:16-19;22:39,40;参约壹4:21)。只有那些使黄金律成为其生活与实践的律法的人,才能指望蒙允许进入荣耀之国。我们对同胞的态度乃是我们对上帝之态度的无误指针(见约壹3:14-16)。
  出自其他时期其他文化渊博的思想家们,曾发现并说出过该黄金律中所表达的崇高真理,然而,一般是以一种消极的形式说出的。例如,这些话据说是在耶稣之前的那个世代最受人尊敬的拉比希列说的:“你所恨恶的,不要对你的邻舍做;这就是全部的律法,其余是它的解释”(《他勒目》Shabbath31a,宋西诺版,第140页)。该黄金律还出现在旁经多比雅书中(4:15):“不要对任何一个你所憎恨的人做那事”,也出现在《阿立斯体亚之信》里(摩西·哈达主编并翻译,第181页):“正像你不愿恶事临到你,而愿参与所有好事一样,你也该照样对待那些使你屈从和冒犯你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将一个消极的训导改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原则。这里存在着基督教与所有伪宗教体系之间的本质差别,也是真基督教和那存在于宗教形式却否认至关重要的福音能力的基督教之间的本质差别。黄金律拿掉了最大的自私,我们所愿意人待我们的,而将之改变成了最大的无私,我们所要待别人的。这乃是基督教的荣耀。这就是那些跟从基督并带有他名号之人所活出来的基督的生活(见对太5:48的注释)。
  这就是律法。基督断然否认了在黄金律中所阐明的原则是个新原则;它乃是律法-藉着摩西赐给百姓的(摩西五经)和先知书的真本质;换句话说,就是全部旧约圣经的精华(见对太5:17;路24:44的注释)。凡将爱的律法只归于新约圣经,而将旧约圣经降级为应该遗忘不能再用的宗教体系的人,就使自己成了一个批判夫子的人,他明确地宣布过,他来一点儿也没想改变在“律法或先知”中所提出的伟大原则(见对太5:17,18;路24:27,44的注释)。整个山上宝训,从太5:20到7:11,都是这个伟大真理的例证。既已说过他来并不是要废掉摩西和众先知的教训,基督就藉着使律法为大为尊详细阐明了他对律法的态度(见赛42:21)。

要进窄门
太7:13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本会注释】
  你们要进。在第13和14节,耶稣正式邀请他的听众接受他的原则作为他们生活的行事方针,并且给他们指出了开始的道路以及从哪儿开始。他就是那“门”(约10:7,9)和那条“道路”(约14:6)。凡愿意进入天国的人,愿意“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的人,都必须通过他进去;别无他路(约10:7-10)。请比较路13:24。
  窄。希腊文stenos,“狭窄的”。不可将“窄”与“直”混淆。门位于路的开端,而不是末端。门是窄的,经过它对沿路的旅程来说是必要的。古时的城门在日落时关闭,因为城往往位于山岗或陡岩的顶部,所以向上通往城门的路往往是窄的。凡想要在关门前进去的人必须“努力”,通过坚忍的努力上行回家的路,才能及时“进去”(见路13:24)。
  路是大的。这种“两条路”的观念是经常出现的(见申11:26;30:15;耶21:8;参诗第一篇)。
太7:14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本会注释】
  因为。重要的原文证据可以被引用(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支持读作“多么”。
  门是窄的。请比较太19:24。门的窄小要求进门的人舍己。
  小的。来自希腊文thlibō,“压缩”,“挤榨”,所以是一条压缩的或狭窄的路,就像两个高岩之间的隘路一样,与“大”路或容易的路形成对照。
  找着的人也少。他们不想找着它的简单原因,也是无论谁都可以进去的原因(见启22:17)。

两种果树
太7:15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
【本会注释】
  假先知。请比较太24:5,11,24;可13:22。一位真先知乃是代表上帝讲话的人。所以,一个假先知就是假装代表上帝讲话的人,实际上他说的只是他自己乖谬的心生出的乖谬的想法(参赛30:10;耶14:13-15;23:16,17,21,25,30-32,38;29:8,9;结13:2,3,10,11)。请比较耶利米与他那个时代的假先知们的经历(耶第27-29章)。
  假先知们是那些声称人们可以从宽门大路进来的人。他们是“贼”,他们唯一的目的是要偷窃、杀害、毁坏(约10:7-10)。关于使徒们警告要防备假先知,见徒20:28-31;帖后2:3,7;彼后2;约壹2:18,19。
  披着羊皮。这些“狼”只是外表像“羊”。他们的心并没有改变,而只是外表改变了,当然,其目的是要欺骗羊并哄骗他们进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为的是用更大的安逸吞吃他们。上帝的子民经常被描绘为羊,而上帝被描绘为他们的牧者(诗23:1,2;78:52;80:1;100:3;赛40:11;赛53:6;结34:10-19;约10:1-16等)。
  残暴的。希腊文harpax,“掠夺的、贪婪的”。这些“狼”不仅心地邪恶,而且反对真理,也反对那些坚持真理的人。他们的目的是要给羊带来伤害,以便给自己带来利益。贪求利润和权柄,他们就比第6节的“狗”或“猪”更危险。见对弥3:5-11的注释。
  狼。请比较番3:3;太10:16;约10:12。
太7:16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
【本会注释】
  可以认出。希腊文epiginoskō,“完全认识”。比喻改变了,“羊”并不是全然没有保护的—他们里面有能力藉着狼行事的作风察觉出“狼”来。这些假先知们提出的动人声明并不是其真品格的证据。他们的恭维话和高尚的表白并不是他们真面目的有效试验,他们的异能也是靠不住的(第22节)。“可以认出他们来”这句话可以被当作一个应许,凡认识他们牧者的声音的羊(约10:4)必不会被“狼”的恭维话所欺骗(见《证》第五册原文第233页)。那些真爱主并且完全顺服他旨意的人,只要日复一日藉着上帝的道和他已赐下的勉言顺从上帝对他们的心灵说话的声音,就不需要担心被领入歧途(《善》第三十七章;《证》第八册原文第298页)。在摆在人们前面的伟大的考验时辰,只有那些认识真理并且爱真理的人才能安然反对撒但的欺骗(何4:6;帖后2:9,10;《证》第六册原文第401页)。请比较太12:33-35;路6:43-45。
  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请比较雅3:11,12。
太7:17 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
【本会注释】
  这样,凡好树。请比较太12:33,34。
  好果子。即,有好的外观,好的风味,而且尝起来好滋味的果子。它在各方面都是吸引人的。在加5:22,23中给出了圣灵的果子。
  坏。希腊文sapros,“腐臭的”“腐朽的”。同一个词在太13:48中被译为“不好的”。
  坏果子。情欲的事(属肉体的行为)被列在加5:19-21。请比较以赛亚关于主的葡萄园的比喻中的“野葡萄”(赛5:1-7),以及耶24:2,8中坏到不能吃的无花果。
太7:18 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
【本会注释】
  好树。请比较路6:43。一个品格健全的人会自动地在其言行中将那品格表现出来。
太7:19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本会注释】
  砍下来。施洗约翰曾说过“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见对太3:10的注释)。在后来的比喻中,基督再次使用了砍下无用的树的比喻(路13:6-9)。
  丢在火里。见对太3:10的注释。在末日的火里,坏果子,或“行为”会被“烧尽”(彼后3:10-12)。
太7:20 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本会注释】
  所以。或“因而”。
  凭着他们的果子。见对第16节的注释。引入结果子的树及其果子的那个比喻的导言在比喻的结尾这里重复,是为了强调。

遵主旨得进天国
太7:21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本会注释】
  凡……不能都。“不”和“唯独”这两个词突出了,仅仅是讲论上帝旨意的人和实际遵行上帝旨意的人之间的强烈对比。仅仅自称信仰是毫无价值的。假装认识上帝然而却违背他诫命的人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壹2:4),不拘表面迹象有多相反。
  主啊,主啊。称呼基督为“主”就是自称信仰他确实是弥赛亚,并且暗示说话的人已经承担了门徒的角色。
  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即,一学到上帝的旨意就遵行的人。对上帝的信心必定伴随着行为,或者那行为只是一种形式。确实,“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雅2:17),然而同样确实的是,没有伴随着真诚而活泼之信心的行为也是“死的”(来11:6)。那些不知道上帝旨意的人不必为它负责(路12:47,48),但是那些已经听过上帝对他们的心讲话的声音,然而却坚持走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的人,“他们的罪无可推诿了”(约15:22)并且处在自以为是的危险中。
太7:22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本会注释】
  必有许多人对我说。在这里,耶稣第一次直接提到了他将在“那日”作为所有人的审判官显现的事实(参太26:64)。在最后的审判大日,那些这样称呼基督为主的人乃是作为自称的基督徒这样做的。他们在今生曾假装是他的跟从者,但却被称在天平上,显出了亏欠。
  那日。最后的审判大日(参太25:32,33,41)。“那日子”或“主的日子”经常被旧约的众先知提到(见赛2:11,17;珥2:1;3:14;摩5:18,20;番1:15;参玛3:17;4:1;路10:12;帖后1:10;提后4:8)。
  奉你的名传道。在希腊文中,这个问句的形式暗示那些讲话的人指望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他们在说:“我们确实奉你的名传过道,难道不是吗?”如果这种声称显然没有事实支持的话,他们就不会在宇宙伟大的审判者面前这样做了。这乃是他们的自负和自欺的量度。仿佛他们在向审判者抗议说他的决定不公平一样,而且他不能待他们像对待背教的叛徒一样。他们一直在奉他的名传道,难道不是吗?但他们却忘记了,基于人的遗传貌似真实的敬拜上帝是枉然的。
  赶鬼。大概在所有的异能中,这是最难的了(见对可1:23的注释),所以就可以代表所有可以提到的其他异能了,“就是鬼也服了”他们,这事对他们来说似乎是最重要的(路10:17)。见对马可福音第一章的附注。
  许多异能。甚至可能包括实际的异能(参《善》第三十四、三十六章),行出来作为证据,声称证明上帝与他们同在并且赞同他们的教训(见启13:13,14;帖后2:9,10)。根据圣经,显然可以看出,行异能本身并不是神能运行的确证。今时和永远最大的神迹异能就是生命依照神圣的形象而改变(见《历》第四十四章)。对于那些自称是先知的人,凭着他们的生活就可以试验他们(见对太7:16的注释),而不是凭着他们所声称的异能。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209页。
太7:23 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本会注释】
  明明地告诉。希腊文homologeō,在这里的意思是“坦白地宣布”。
  我从来不认识你们。或,根据这个希腊动词的词形,译为:“我决不承认你[或,“变得与你熟识”]。这就证明他们所传的教训和所行的异能与上帝的旨意或他的能力并不和谐一致。
  离开我去吧。请比较太25:41。罪导致最终并且完全与上帝隔绝。
  作恶。希腊文anomia,“不法”或“与律法缺乏一致”。作恶的人是“不法的”,因为他们不肯使他们的生活与天国律法中所阐明的完美模范相一致—而“罪就是违背律法”(约壹3:4)。在橄榄山上,基督说过,在末后的日子,“不法的事”anomia,会增多(太24:12),几十年后,保罗说那“不法的隐意”已经发动了(帖后2:7)。

两种基础
太7:24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
【本会注释】
  所以。山上宝训的结论和呼吁是以一种双重比喻的形式提出的。请比较路6:47-49。
  听见。基督在这里肯定不仅指的是听见。那些听见这些话的人显然掌握了它们的意思,至少到了这种程度,如果他们选择去行的话,他们有足够的亮光去行,所以上帝面前是有责任的(见对第21节的注释)。
  就去行的。见对第21节的注释;参太5:19。如果听见一条神圣的命令,却没有将之付诸行动,乃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既然听到了,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之采取相应行动的责任。“上帝的儿女”们是那些随从圣灵引导的人(罗8:14)。顺从使基督的话转变成个人的品格。见对约5:24的注释。
  好比。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读作“他会被比作”。
  房子。即,品格的“房子”。
  在磐石上。主耶稣基督就是那“磐石”,基督徒个人和基督教会作为一个品格建造者的团体要被建造在其上(见对太16:18的注释)。根据路6:48,建造者“深深地挖地”,以便有一个坚实的根基。要建造得稳固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建造一座房子而不费力去打一个坚实的根基就简单多了。
太7:25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
【本会注释】
  雨淋。请注意文风突转,用简略的话语描写暴风雨—一种生动的文学方法。
  风。试探和考验的“风”(《历》第三十一章),可能特别指异教之风,倾向于使人离开信心的坚固根基(弗4:14)。
  房子总不倒塌。那“与管辖这幽暗世界恶魔”争战,而“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的人是有福的(弗6:12,13)。那当人生的暴风雨结束时,靠着基督的恩典,其品格已经挡住“那恶者一切的火箭”(弗6:16)的人是有福的。他的灵魂抛锚在基督徒伟大的盼望之上(来6:19;多2:13;参来10:35),他不会跌倒。
  根基立在磐石上。即,在基督的“话”上,这里特别指山上宝训(第24节)的话。基督的话永不能废去(太24:35),却要永远立定(赛40:8;彼前1:25)。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徒4:12)。
太7:26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本会注释】
  凡不去行的。现在以消极的形式重复这个比喻,为的是强调—重复是耶稣教训的一个常见特征。这两个例子的不同只在于根基;其他的一切大概都是一样的。显然这里所描绘的人知道的更多(见对第24节的注释)。
  一个无知的人。“无知”是因为他做的不如知道该做的多。请比较那个没有穿婚宴礼服的人(太22:11-13)和那五个愚拙的童女(太25:2,3)。
  在沙上。转耳不听福音的人乃是在自我的流沙上建造,在自己的努力上建造(《福山》第六章),并且在人的理论和发明上建造(《历》第三十一章)。
太7:27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本会注释】
  雨淋。在晴朗的天气中看起来那么安全诱人的干沙,在大雨中却变成了狂暴的急流。
  房子就倒塌了。见对第25节的注释。
  倒塌得很大。请比较那些以谎言为避所之人的倒塌(见赛28:16-18),以及那些用未泡透的灰建造品格之墙的人的倒塌(参结13:10-16)。
太7:28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
【本会注释】
  讲完了。关于对耶稣之教训的反应,与此相似的记录见可1:22;路4:31,32。
  这些话。那记载在太5-7中的话。
  教训。希腊文didachē,“教导”(见对可1:21,22的注释)。百姓感到惊奇,他的教训与文士们在会堂里的教训那么不同。
太7:29 因为他教训他们,正象有权柄的人,不象他们的文士。
【本会注释】
  有权柄。一点儿也没有教条武断,他是基于自己的权柄,而不是像拉比们教训人时那样靠着引用律法先前的解释者们的话。请注意在福音书中常用的这一表达方式:“我实在告诉你们”(见对太5:18的注释),及其搭档:“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太11:15)。
  文士。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读作“他们的文士”,意思这些在场的人亲耳听过的那些人(参路5:30中“他们的”词条的注释)。文士们的教训是教条独断的,并且是基于古人的遗传。在基督的讲道中有赐生命的能力,在他阐明的真理中也有赐生命的能力,与文士教训的僵死的形式主义形成了对比。也可以引用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支持加上“和法利赛人”。


对第七章的附注

  在犹太拉比学者们的著作中,会发现许多与耶稣的山上宝训以及他在别处所做的宗教和道德教训的相似之处。问题是:它们彼此之间互相依赖到什么程度呢?现代的犹太学者们主张,耶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那个时代的各学派的犹太遗传。T. Tal宣布,在新约圣经中阐明的道德教训显然毫无例外地都在《他勒目》里,而且,《他勒目》就是福音书从中借用道德教训的来源(Een Blik in Talmoed en Evangelie,Amsterdam,1881)。一位更近一些时候的犹太学者提出的主张是,“在福音书中,没有一条道德教训不是要么与旧约全书、次经类似,要么与接近耶稣时代的他勒目和米大士文献类似的。”(约瑟夫·克劳斯,《拿撒勒的耶稣》[赫伯特·单比翻译],第384页)。他进一步说,“耶稣几乎没有引进任何在根本上与犹太教无关的道德教训。这种极其相似性看上去几乎就像福音书仅仅是编自《他勒目》和《米大士》中所含有的内容似的”(同上,第388,389页)。许多基督教的注释者们,虽然不像上述的犹太学者们走的那么极端,但也提出了许多拉比文学方面的类似之处,给人的印象是,耶稣教导的只不过是犹太人心中已经熟悉的东西。见本册注释原文第96-100页。
  确实存在显著的类似,这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耶稣却不一定是从拉比文献中提取出自己的道德教训的。关于新约圣经和犹太文献之间最详尽的对照,可能就是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 aus Talmud und Midrasch(新约与他勒目和米大士的对比的注释)-Strack和Billerbeck的长达4,102页的不朽巨著了。因为这两位作者无疑是这个主题的领导性权威,所以注意他们的观察和总结是饶有趣味的。这些都包含在对山上宝训所作评论的结语(本册注释第一册原文第470-474页)。他们提到,除了一次例外(希列的话,见对太7:12的注释),山上宝训中的话因与拉比们所说的话有相似之处,而被归到其名下的那些拉比们,按名来说都属于那些在耶稣的时代之后的犹太拉比教师们。反对这点的意见是,不时有人争论说许多话虽然带有后来作者的名字,却有更早的起源,所以它们有可能是耶稣取材的来源。然而,Strack和Billerbeck却主张这一已充分确立的规则:以某位作者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话实际上属于那位作者,除非有证据证明那句话有更早的可靠来源。
  当这个规则被用于山上宝训中的话时,马上就可以显然看出其中大多数都必须归于耶稣,因为他是在那些拉比文学被归于的学者们之先的。不可否认这些话中有些可能更为古老,但反对者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耶稣在每一情况下所说的话实际上早有人说过了。
  让我们查考一下这个问题的另一面。耶稣的话在多大程度上已经成了拉比文献中的一些话的来源呢?Strack和Billerbeck提到的证据是,生活在公元100年左右的年长的坦拿学者们,对耶稣的一些教训很熟悉。例如,太5:17的话曾在迦玛列第二(约公元年90)和一位基督徒之间的讨论中被提出来(《他勒目》Shabbath116a,116b,宋西诺版,第571页)。我们无法估计耶稣对犹太人思想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早期的时候,那时会堂和教会的关系相当密切。下文是对这种状况的一个评价:“据说,虽然可能从未经过证实,耶稣的批评意见在后来当人们忘记了它的起源时,就在犹太法典的发展中,如形成《米示孥》和《他勒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H. D. A. Major,T. W. Manson,和C. J. Wright,《耶稣的使命和信息》,第304页)。
  当想到与此相称地,很少有拉比们现存的话不是起源于圣经经文或至少是依靠一句经文的时候,在这些话和耶稣所说的那些话之间发现类似就不足为奇了,耶稣乃是赐下旧约圣经的那位。就虔诚人来说,历代以来他们都使自己处于默示了这些著作的圣灵的感化之下,以致他们的话反映了上天的亮光。实际上,被观察到的这个事实也说明了,为何在启示宗教之外的哲人们:例如孔子和柏拉图,常常提出崇高的理想。耶稣乃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参《历》第五十一章)。
  虽然在耶稣的话和犹太学者们的那些话之间的类似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却有重要的差别,就如Strack和Billerbeck所指出的。后来再没有犹太学者像耶稣那样留下了这许多宗教和道德上话语。最重要的,后来再没有犹太学者随从耶稣的目标,尽管有所有那些类似,这在里却存在着主要的差别。耶稣直接打击了靠行为得救的法利赛人的教义,并且大胆的教导说律法主义的义是不足的。同时,他向百姓显明了一条通向更高的义的新路。拉比文献给出了压倒性的证据证明犹太人的宗教,就如拉比们所详细说明的,乃是一种自我救赎的宗教。另一方面,基督教的信仰却并非关锁在道德真理与教训的一种特别集成之中,而唯独在耶稣、他的位格和他的工作中。
  耶稣所做教训的属灵意义不应只由它们伟大的道德原则来衡量。其中许多属灵意义已经在旧约圣经中,或以不同的程度在受上天亮光所照亮之人的话语中阐明了。但从来没有人像基督那样说话的,并且是以一种博得注意的权威说的。使我们的主截然不同的事实是他是神,而别的教师们却是人。他来不仅是要告诉人们他们该如何生活,而是要赐给他们能力去过这种生活。他不仅来向人表明罪是邪恶的,义才是人生的真目标,而且来涂抹过去的罪并从天上将义赐给人。这在人类教师是做不到的。他们最多不过把人指向一条更好的道路。而耶稣乃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天父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1:30)。
  耶稣乃是那“真光”(约1:9)。他是众光之源,而不是他人之光的反射者(见对约1:9;5:35的注释)。所有的良善和使人高尚的事都源于他并通向他。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