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返回上级目录】

【本会注释】
2基督治好一个瘫痪病人,9从税关上呼召马太,10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坐席,14为他的门徒不禁食辩护,20治好血漏,23从死里复活睚鲁的女儿,27使两个瞎子复明,32治好被鬼附的哑巴,36怜悯众人。

治好瘫痪病人
太9:1 耶稣上了船,渡过海,来到自己的城里。
【本会注释】
  耶稣上了船。太9:1是关于加大拉那两个被鬼附之人的叙述的结束语(太8:28至9:1;见对可5:21的注释)。此处对于章的划分应该在太9的第1节和第2节之间。
  自己的城。即,迦百农(见对可1:29的注释)。
太9:2 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
【本会注释】
  瘫子。[从房顶缒下的瘫子,太9:2-8=可2:1-12=路5:17-26。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太9:3 有几个文士心里说:“这个人说僭妄的话了。”
太9:4 耶稣知道他们的心意,就说:“你们为什么心里怀着恶念呢?
太9:5 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哪一样容易呢?
太9:6 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太9:7 那人就起来,回家去了。
太9:8 众人看见都惊奇,就归荣耀与上帝,因为他将这样的权柄赐给人。

呼召马太
太9:9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本会注释】
  马太。[呼召利未马太,太9:9=可2:13,14=路5:27,28。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太9:10 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
【本会注释】
  耶稣在屋子里坐席的时候。[马太的筵席,太9:10-13=可2:15-17=路5:29-32。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太9:11 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
太9:12 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太9:13 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本会注释】
  你们且去揣摩。文士和法利赛人不会把经卷带在身边,他们要么会回到会堂要么到自己的家去,以便研究基督建议给他们的这个主题。
  我喜爱怜恤。或“我希望怜悯”(见何6:6)。用在这里时,“怜恤”可以说代表品格,即,上帝希望他的子民会体现的品格特性(见对太19:19;22:39的注释)。同样地,“祭祀”代表宗教的各种形式,它们有一种不幸的倾向要蒙蔽实际的敬虔(见提后3:5)。在这种意义上,“怜恤”代表因信称义,而“祭祀”代表靠行为称义。基督说,如果没有生命力的宗教精神,各种宗教形式是没有价值的。见对可7:7-9,13;约4:23,24的注释。
  基督并没有命定犹太教的仪文体系,因为它在本质上预表他信仰生活的理想。古时祭祀的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见来9:9;10:1-11)。主不喜悦仅仅是外表的侍奉(见弥6:7)。上帝所要求人的乃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见弥6:8)。“顺从”总是“胜于献祭”(见撒上5:22;见对太7:21-27;可7:7-9的注释)。

禁食的问题
太9:14 那时,约翰的门徒来见耶稣,说:“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
【本会注释】
  约翰的门徒。[有关禁食的问题,太9:14-17=可2:18-22=路5:33-39。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Jairus’ Daughter and the Invalid Woman
太9:15 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
太9:16 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太9:17 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

治好睚鲁女儿和血漏妇女
太9:18 耶稣说这话的时候,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拜他,说:“我女儿刚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
【本会注释】
  耶稣说这话的时候。[睚鲁的女儿和患血漏的女人,太9:18-26=可5:21-43=路8:40-56。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马太说睚鲁是在第14-17节所记录的讨论期间来到耶稣面前的。在《历》第三十六章中,说到睚鲁是在马太家里找到基督的,结合这一陈述,显然在马太家的筵席、法利赛人对于基督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吃喝的抗议,有关禁食的问题,以及复活睚鲁的女儿这些事件之间有着密切的时间顺序关系。
  刚才死了。根据马可福音(见可5:23,35)和路加福音(见路8:42,49)的记述,显然当睚鲁提出他的请求时,他女儿实际上还没有死,而是像我们可以说的“几乎死了”。不应认为马太的话与马可和路加的话不一致;反之,根据马太福音,这位父亲说到死是必然的,除非基督介入。不可能说这位父亲是否知道发生在这事不久之前的拿因寡妇的儿子复活一事(见对路7:11的注释)。很可能曾听到过那件事的风声。
太9:19 耶稣便起来跟着他去;门徒也跟了去。
太9:20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繸子;
太9:21 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
太9:22 耶稣转过来,看见她,就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从那时候,女人就痊愈了。
太9:23 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看见有吹手,又有许多人乱嚷,
太9:24 就说:“退去吧!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就嗤笑他。
太9:25 众人既被撵出,耶稣就进去,拉着闺女的手,闺女便起来了。
太9:26 于是这风声传遍了那地方。

两个盲人得医治
太9:27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他,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本会注释】
  两个瞎子。[两个瞎子,太9:27-31。注释见:马太福音。参可8:22-26;10:46-52。见“结束加利利的传道”;关于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213页。] 这个神迹很可能于公元29年秋发生在迦百农。伯赛大的医治(见可8:22-26)约发生在一年以后,而耶利哥的巴底买得医治(见可10:46-52)约发生在一年半以后。从古时起,瞎子就经常是由于沙眼引起的,在圣经的国家中很常见。
  大卫的子孙。瞎子们用这个词表明他们公认耶稣是弥赛亚(见对太1:1的注释)。
太9:28 耶稣进了房子,瞎子就来到他跟前。耶稣说:“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他们说:“主啊,我们信。”
【本会注释】
  进了房子。虽然这里并没有指定,但很可能是彼得的房子。使用定冠词暗示是某座房子,很可能是耶稣在迦百农时所住的房子(见对可1:29的注释)。并没有提到耶稣为什么不在街上治好这两个瞎子。
  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他们这方面若不运用信心,基督就不能为他们行使他的能力了。人的信心必须起来迎接并与上帝的能力联合,以便无论在身体上或灵性上都可以蒙赐予并得到祝福(见来11:6)。
太9:29 耶稣就摸他们的眼睛,说:“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了吧。”
【本会注释】
  就摸他们的眼睛。关于医治时触摸的意义和目的,见对可1:31的注释。
太9:30 他们的眼睛就开了。耶稣切切的嘱咐他们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叫人知道。”
【本会注释】
  切切地嘱咐。即,耶稣严厉坚决地命令他们。在这里,这无疑指的是耶稣的面容和声调都表示严厉。至于基督这么严厉地禁止人公开某些神迹的目的,见对可1:43的注释。
太9:31 他们出去,竟把他的名声传遍了那地方。
【本会注释】
  传遍了。请比较那个被医好的麻风病人也疏忽听从不要公开的命令(见对可1:45的注释)。

治好被鬼附的哑巴
太9:32 他们出去的时候,有人将鬼所附的一个哑巴带到耶稣跟前来。
【本会注释】
  他们出去的时候。[一个被鬼附的哑巴,太9:32-34,注释见:马太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关于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213页。] “他们”这个词显然指的是刚才被医治好的那两个瞎子,他们可能是在彼得的家里被医好的(见对第28节的注释),正当他们离开那房子的时候,这个被鬼附的人被带到耶稣跟前来。
  有人带到。当一个人缺乏能力和信心为身体或心灵的痊愈到耶稣跟前来时,要是有某个人对他关心到足以去带他,那么他是幸福的(参可2:2,3)。
  一个哑巴。希腊文kōphos,“钝的”或“迟钝”(见对路1:22的注释)。用作名词时,kōphos的意思要么是“一个哑巴”,要么是“一个聋子”,依上下文而定。
  鬼。更可说是:“一个恶魔。”关于圣经时代被鬼附的论述,见对可1:23的注释。
太9:33 鬼被赶出去,哑巴就说出话来。众人都希奇,说:“在以色列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本会注释】
  哑巴就说出话来。这是被治好的切实证据。这是数月来最后一个有记录的神迹,下一个使5,000人吃饱的神迹发生在之后的春天。经上并没有说耶稣在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之后有没有在冬天退隐。由耶稣的许多神迹引起的大众的兴奋倾向于蒙蔽救主行那些神迹的主要目标—在人们的心中和生活中增进天国。
太9:34 法利赛人却说:“他是靠着鬼王赶鬼。”
【本会注释】
  法利赛人却说。见对太12:24的注释。很可能变得不顾一切要止息基督或使百姓转而反对他,法利赛人寻求使人相信基督行神迹的能力证明他与撒但是联合着的。马太在这里记录的是耶稣这一方并没有回答,这暗示着很可能法利赛人并不是当着耶稣的面提出这种主张的,而是在百姓中流传这种主张。

庄稼多,做工的人少
太9:35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
【本会注释】
  耶稣走遍。[第二次加利利巡游,太9:35=路8:1-3。主要的注释见:路加福音。] 因为太9:36开始论及基督指示那十二个人准备去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而且这部分内容以说明在那十二个人,在加利利各城镇乡村旅行传道时基督的活动结束的(太11:1),太9:35很可能是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的一个总结性陈述。马太对第一次加利利旅行传道也作了一个类似的总结性陈述(见对太4:23的注释)。
  各城各乡。显然是一个典型的希伯来式夸张法。鉴于加利利有200多个乡村的事实(见对路8:1的注释),耶稣在其主要的加利利传道期间,在一年多点时间内去访问其中每一个乡村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是极其困难的。
  教训。关于耶稣在会堂里的教训,见对可1:39;路4:15,16的注释。
  会堂。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6-58页。
  天国的福音。见对可1:1的注释。
  医治各样的病症。见对太4:23的注释。当基督差遣门徒们出去传道时,他们也照样蒙赐予了这种能力(太10:1)。
  在百姓中。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省略此处的这些词,但在太4:23中证明有这些词。
太9:36 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本会注释】
  他看见许多的人。[第三次加利利巡游,太9:36至11:1=可6:7-13=路9:1-6。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马太就这样开始了,他对发生在公元29-30年冬季的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的记述(见《历》第三十八、三十九章;见对可1:39的注释)。关于这次旅行本身,经上说的很少,几乎全部的叙述就是基督指示那十二个人为打发他们出去作准备。就门徒们本身来说,并没有特别的事件被记录下来,而关于基督的经历,只记载了他第二次访问拿撒勒(太13:54-58)。关于这第三次的旅行与前两次旅行的关系,见对可1:39的注释。
  在第三次旅行传道时,那十二个人是两个两个地出去的,并且应用了他们曾在耶稣的传道中观察到的那些原则。当那十二个人在从事这种工作时,耶稣本人也由许多别的门徒们陪伴着出去了(见路10:1;参《历》第五十三章)。提到“许多的人”指出的是派遣那十二个人的另一个原因—基督在第二次旅行传道期间,人们对他的需求使得“工人”太“少”这事显而易见了(见太9:37)。第三次旅行传道标志着基督传道的一次重要扩展(见《历》第四十二章)。
  困苦。直译是,“筋疲力尽”。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读作“哀伤的”或“困惑不安的”。
  流离。希腊文rhiptō,“沮丧,推翻”,“丢下”或“使俯伏”。显然百姓整体上已经十分沮丧悲哀气馁灰心了,以致他们不再生出任何努力去提高他们的信仰状况了。对他们来说,事态是无望的。所以rhiptō这个词指的并不是“羊”的分散,而是他们“沮丧屈服”或“无助”的状态。
  没有牧人。见民27:17;王上22:17;结34:5。在基督的日子,下属的牧人们已被证明只不过是雇工(见约10:12,13),当好牧人亲自来到时,他发现自己的羊离散了。
太9:37 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
【本会注释】
  于是对门徒说。基督在这里(第37,38节)对那十二个人所说的,几乎与他后来对那七十个人在相似的环境下所说的一字不差(路10:2)。见对可2:10的注释。
  收。收割经常被用作最后审判的一种象征(见太3:10,12;13:30,39)。一年多以前,耶稣曾用收割的比喻将他为撒玛利亚的叙加所作的传道联系起来(见约4:35-38)。
  作工的人少。当只有很少的工人去收割大量的庄稼时,许多好庄稼就不可避免地要被损失掉了。迄今只有一个福音收割队在田里为天国尽力收集庄稼,现在显然可以看出,如果不扩大所制定的计划,即使在加利利的小区域,多数庄稼也永远不能收集进来了。
太9:38 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本会注释】
  所以你们当求。他们向庄稼的主祈求并不意味着他不关心或不知道需要更多的工人。那十二个人应当使这个需要成为祷告的目标,以便庄稼的主因而可以有机会使他们自己的心,深信自己有满足那需要的责任。
  这祈求的主要部分,并不是要通知上帝若不祈求他就不知道的事,也不是要说服他去做若不祈求他就不去做的事,而是要使我们自己的心怀意念习惯与他合作。无疑,基督曾在祷告的时辰带领过门徒们,在这样的时辰中,会使这一小群的所有成员都已敏锐地感到的这一迫切需要变成最重要的。他们应当祈求,然后凭着信心向前去与上帝在回应他们自己的祈求中合作(见对太10:10的注释)。
  打发。这里表示迫切预期“庄稼的主”会打发心甘情愿去收割的工人。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