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返回上级目录】

【本会注释】
2约翰打发他的门徒们去见基督。7基督关于约翰的证言。18百姓对约翰和基督的看法。20基督责备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的不感恩不悔改:25并且赞美他的父把福音向单纯的人显明出来的智慧,28他呼召所有感到自己负有罪担的人到他面前来。
太11:1 耶稣吩咐完了十二个门徒,就离开那里,往各城去传道,教训人。
【本会注释】
  吩咐完了。即,那时耶稣结束了记载在第10章中的对十二使徒的指示。应该注意,太11:1属于太9:36至10:42所记述的事,而不是属于第11章的事件(见对太9:36的注释)。
  就离开那里。差遣了十二使徒之后(见对太10:5的注释),耶稣由别的门徒陪同,出发去了十二使徒没有去的加利利别的地区(见《历》第三十八、五十三章;见对太9:36;路10:1的注释)。施洗约翰很可能是在门徒们第三次旅行传道期间被砍头的,因为他殉道的消息是约在此时传到基督那里的(《历》第三十八章),而且约翰的门徒们也是约在此时与基督及其门徒联合努力作工的(《历》第三十八章)。

施洗约翰差人问主
太11:2 约翰在监里听见基督所做的事,就打发两个门徒去,
【本会注释】
  约翰听见。[约翰门徒的询问,太11:2-6=路7:18-23。主要的注释在:路加福音。]
太11:3 问他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太11:4 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
太11:5 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
太11:6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耶稣论施洗约翰
太11:7 他们走的时候,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
【本会注释】
  他们走的时候。[耶稣对约翰的称赞,太11:7-30=路7:24-35。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直译是,“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暗示关于约翰的谈论几乎就在信使们转身离开的时候开始的。显然,这些称赞的话不是说给约翰听的,也不是说给约翰的门徒们听的,因为基督即将要说的话会减轻他曾要约翰的两个门徒带回去给他们夫子的个人信息的力量(见对路7:23的注释)。
  讲论约翰。记载在第7-19节的对约翰的赞词有时被说到是他的葬礼致辞。在此之后约六个月,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不久,约翰就被砍头了(见对路3:19,20的注释)。
  要看。希腊文theaomai,“注意地看”或“凝视”。这些听众中的许多人,或许所有人都曾听过约翰传道。基督要他们分析一下自己对那“点着的明灯”(约5:35)的反应,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赏识约翰的信息与基督本人现在所带给他们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关于约翰在旷野中的传道,见对太3:1和路3:2的注释。
  芦苇。在约旦河流域,芦苇生长的很茂盛,约翰短暂的传道时期多是在那里度过的,这里所使用的比喻会使那些当时听耶稣讲论的人生动地回忆起施洗约翰传道的场景。救主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你们出去走那么远只是去看风中的芦苇吗?”当然,不能把约翰比作芦苇,因为他的品格并不是摇摆不定优柔寡断的。
太11:8 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
【本会注释】
  细软衣服。旷野是最不可能发现有穿细软衣服之人的地方了。群众出去看约翰的动机,并不是去看最新的时尚和质地最好的衣服,也不是盼望他能为其跟从者提供这种衣服。热爱物质利益的心不会使人对那位旷野先知感动人心的能力作出回应。
太11:9 你们出去究竟是为什么?是要看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
【本会注释】
  先知。希腊文prophētēs,来自pro“在前”和phēmi“说”,要么是地点方面要么是时间方面。所以先知本质上就是上帝的一个代言人,上帝对人旨意的一个解释者。关于词义相当的希伯来词phrophētēs的论述,见对创20:7的注释。先知乃是一位代为讲话的人,因为他是代上帝讲话;他是一个对外讲话的人,因为他的信息是给人的。就他预言将来的事件来说,他是一个预先讲话的人。先知的现代观认为先知本质上是一个预言将来的人,这种观念是模糊视听的,因为事实上历代以来最伟大的先知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说过将来的事件。先知只是把来自上帝的信息带给人的人。
  比先知大多了。约翰乃是弥赛亚的私人传令官(见对太3:3的注释)。他乃是蒙赐予所有时代最重要的任务的一位,那任务就是把弥赛亚介绍给世人。约翰兼有一位真先知全部的伟大品质。
太11:10 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
【本会注释】
  就是这个人。基督确认的事实是,施洗约翰乃是玛3:1(以及赛40:3-5和玛4:5,6)的预言所期待的那位。
  经上记着说。接下来的话似乎是玛3:1的意译。
太11:11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本会注释】
  妇人所生的。显然是一个希伯来成语,意思是“全人类”。
  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见对路1:15的注释。在品格、确信、和忠诚方面,没有一位先知曾超过施洗约翰。而且,也没有一位先知曾拥有比在弥赛亚第一次降临时作他的私人传令官更伟大的特权(见《历》第十章)。在旧约时代,很可能每一位先知都乐意牺牲属于自己的特权而换来把基督介绍给人的特权。像亚伯拉罕一样,他们都期盼着基督会来的那一天,即便凭着信心见到那一天都很快乐(见对约8:56的注释)。
  最小的。即,与“天国里”别的人相比较。当然,这里提到的“天国”乃是由约翰和基督所传扬的在人们心里的神圣恩典之国,这国乃是基督亲自带到地上的。
  比他还大。在道德价值、品格、或成就上不如约翰大,但在能亲自与基督本人联合的特权上却比约翰还大。在某种意义上,约翰只是在天国的门口向里看,而耶稣最卑微的跟从者都在他这位天国的君王面前。
太11:12 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
【本会注释】
  约翰的时候。即,施洗约翰传扬弥赛亚和弥赛亚国度的来临的时候,大概从公元27年春到公元29年春(见对太3:1的注释;见“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到如今。即,从约翰在公元29年春被囚到同年的秋天(见对路7:18的注释)。关于马太的筵席(见对太9:18的注释),有关禁食问题(可2:18-22),以及记载在太11:7-30中的约翰的门徒们带着促使基督讲论约翰的问题去访问耶稣这些事件之间的时间顺序关系,见《历》第二十八章。
  天国。这是约翰讲道的主题,事实上后来也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中的主题(见太3:2;4:23;10:7)。关于这点以及“天国”这种说法的意义,见对太3:2的注释。
  努力进入。希腊文biazō,“使用武力”或“应用武力”。关于这句话的精确意思,在意见上存在着分歧。有些人认为它的意思是众人热心跟从耶稣,有些人认为,神圣恩典之国(见对太3:2的注释)是在这种意义上遭受暴力的:许多人很少或根本不真正明白天国的真本质,就群集在约翰和耶稣周围(见对可1:38的注释)。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结束时,也就是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不久(《历》第三十九章)并且是在基督正处于声望的浪尖上的时候,人们努力要迫使他接受属世国度的加冕礼(见约6:15;《历》第四十章)。那些听过约翰和耶稣讲道的人虽有十二分的热心,但他们的热心却“不是按着真知识”(罗10:2)。在任何一种环境下,真正的天国总是被那些伪装是其朋友的人所误解,其宗旨也受到他们的阻碍。
太11:13 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
【本会注释】
  众先知和律法。通常的次序是:“律法和众先知”(太5:17;7:12;22:40;徒24:14等),是一个普通的犹太词组,表示旧约圣经(见对路24:44的注释)。
  说预言到约翰为止。这句话的意思在这里不容易显明。可能上下文对这节经文的解释有最好的指导。基督刚才曾称赞约翰是所有先知中最伟大的(见对第11节的注释)。他在这种意义上是最伟大的:他有特权宣布众先知所见证的那一位的来临(见路24:27;约5:39,46)。在这种意义上,旧约的众先知都盼望约翰的时代并曾论到那时要显现的弥赛亚(彼前1:10,11)。因而,可以说旧约时代的先知职责在约翰身上达到了顶点。而且,太11:14的话说约翰就是“那应当来的”,很可以被认为是第13节的解释。
太11:14 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
【本会注释】
  若领受。即,接受关于约翰的真身份与旧约预言的关系所给出的解释。
  这人就是以利亚。约翰并不是从天上下来的以利亚(见约1:21),而是以“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见对路1:17的注释),带着一个与以利亚相似的任务—呼召人们悔改(见对太3:2的注释)来到的。
太11:15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本会注释】
  有耳可听的。这是基督经常使用的一个庄严的劝诫,强调刚才说过的重要真理(见太13:9,43;路14:35等;参启2:7,11)。在通常的意义上,所有人都有“耳”,都应该留意,但是基督很可能主要指的是灵性上的专心,那些心地诚实的人,藉以认识到他所说话语的真实意思,并因而受到启发(参赛3:9,10)。
太11:16 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呢?好象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
【本会注释】
  我可用什么比……呢。一个常见的犹太惯用语,用来引入一个比喻。在第7-15节中,耶稣把人们的思想指向了约翰所负使命的本质和目的;现在(第16-24节),他转向了以色列百姓对他特有的使命给予的接受,与他们给予约翰及其工作的接受相比较。
  这世代。路加说:“这世代的人”(路7:31)。当然,基督指的是他说话时还活着的以色列人,特别是指所有先是曾听过约翰宣布,后来听耶稣亲自宣布弥赛亚国度,并曾目睹伴随着该国的宣布而显现的“异能”的人(太11:21,23)。“这世代”曾蒙授予比旧约时代任何一个世代大的多的特权。但尽管有这些空前的机会,却很少人“有耳可听”(见对第15节的注释),以便认识到施洗约翰和耶稣的使命的真意义。在他们这方面,文士和法利赛人公开拒绝了基督并宣布他是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见《历》第二十一章),可是他们还迟疑着,至少不愿公开对施洗约翰采取同样的态度(见太21:23-27)。平民大众“真以为约翰是先知”(可11:32);后来,他们都喜欢听基督(见可12:37),最终,他们中许多人断定他也必是一位先知(见太16:13,14)。所以,基督在这里和随后的经文中说的话特别适用于犹太领袖们,并且在一种更为普遍的意义上适用于全体以色列人。
  施洗约翰乃是旧约和新约之间的桥梁(见《历》第二十二章)。旧约结束于一个他要来的预言(见对玛3:1;4:5,6的注释),而新约开始于一个关于那预言应验了的记录(见太3:1-3;可1:1-3)。旧约众先知的预言信息都集中于弥赛亚的来临以及预备好一班人准备迎接他(见太11:13,14)。由于约翰,旧的达到了顶点并让路于新的。听见约翰的这个世代也目睹了弥赛亚的来临和他国度的确立;而且,这个世代最终也目睹了,旧约众先知论到耶路撒冷和犹太民族的预言的全部应验(见对太23:36;24:15-20,34的注释)。
  孩童。直译是,“小孩子们”。这里所描绘的场景是任何一个东方的城镇或乡村都很熟悉的,那里的街道就是游戏场,也是通道和市场。
  街市。希腊文agorai,“集会”或“公众集会处”,所以是买卖和谈话的聚集地。最初,“街市”与买卖无关,但最终,当有建筑物被用作民事事务交易时,它就初步变成了一个买卖的场所。在城市里会有一个大型的公共广场,而在乡村,“街市”就只在村庄的街道上。
太11:17 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
【本会注释】
  我们吹笛。显然,这是用几组玩耍的孩子作为比喻。一组孩子显然想要模仿喜宴的场合,例如婚宴。
  你们不跳舞。在一种不正当的情绪中,另一组的孩子不肯表演,对第一组的提议不作任何响应。
  我们举哀。希腊文thrēneō,“哀悼”或“悲悼”。继续用玩耍的孩子作比喻(第16节),马太的记录使得第一组的孩子好像在说:“好了,如果你们的感觉是那样的话,我们就玩葬礼好了”。在东方,葬礼几乎总是伴随着大声的、感情外露的哀号。一般来说,当有人死亡时,会有人受雇先在家里哭丧,后来在出殡的行列中哭丧(见太9:23;见对可5:38的注释;参耶9:17)。
  你们不捶胸。直译是,“你们没有在悲痛中捶你们的胸”。显然,该组孩子们的第二个建议也没能另他们的玩伴满意,因为后者似乎决定不被取悦。问题并不在于他们感到喜欢悲哀还是喜欢跳舞;他们只是不想去做别人提出的建议。这个比喻在这里的应用是显而易见的。不愿意被任何事取悦的孩子们代表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既批评约翰也批评耶稣(见对第18,19节的注释)。
太11:18 约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是被鬼附着的;
【本会注释】
  也不吃。作为一个拿细耳人(见对太3:4的注释),约翰戒除了别人可以自由参加的宴饮,很可能也期望他的门徒们效法他的榜样。路加的记载是:“不吃饼,不喝酒”(路7:33)。约翰节制的有点苦行的个人生活,对百姓全体来说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许多人显然把他当作一个狂热者拒绝了,并且使这成了他们不寻求悔改不在他手下受洗的藉口。那真正使许多人不快的,乃是施洗约翰斥责他们放肆过度,这种斥责内含在他可资效法的生活中,很可能也清楚地在他的教训中表达了出来。对这班人来说,约翰所主张的宗教和生活方式似乎是悲哀的。他们对不断受到的说他们需要悔改的提醒感到厌倦了。对他们来说,约翰的呼召乃是一种悲哀的呼召,他们不愿意响应(见对太11:17的注释)。
  他是被鬼附着的。即,被鬼魔附体,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精神病(见对可1:23的注释)。这是宗教领袖们对基督所做的同样的控告(见对太9:34的注释)。在这两种情况中,它仅仅是不接受一个信息的藉口,那信息呼召人悔改并以一种新的方式生活。
太11:19 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有古卷作:但智慧在行为上就显为是)。”
【本会注释】
  人子。见对可2:10的注释。
  也吃也喝。见赛22:13;太24:38。
  贪食好酒的人。当然,这个控告当然是夸大而歪曲事实的,为了暗示某事与正当事实大不相同。他友善地对待那些因贪食好酒而著名的人,他的批评者们就把这事当作一个藉口,控告基督与那些人一样。犹太人想要迫使耶稣采取仪式上的禁食的努力彻底失败了(见可2:15-17)。这些批评者们显然高兴禁食时就禁食,高兴宴乐时就宴乐;他们不接受约翰有节制的生活,也不接受耶稣与需要他帮助的人正常交往。
  朋友。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耶稣待那些他们所轻视并排斥的人如朋友。
  税吏。见本册注释原文第66页;见对路3:12的注释。基督的批评者们责难了他的动机。尽管他寻求与“税吏和罪人”为伴,为的是说服他们要变得像他一样,但批评者们却控告说他这样做是为了使他可以变得更象他们。
  子。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在读作“子”还是“工作”之间有分歧。但意思都是一样──智慧要按其结果来受判断。所以,公然地为一件事批评约翰,而为了一件相反的事批评耶稣(第18,19节),就显明了完全缺乏智慧。约翰和耶稣都是受神圣智慧引导的,这在他们工作的结果上是显而易见的。响应约翰的工作,许多人悔改了(见太21:31,32;可11:32;路7:29),响应耶稣的传道,众人都喜欢听他(见可12:37)。

耶稣责备哥拉汛等城的人
太11:20 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就在那时候责备他们,说:
【本会注释】
  许多异能。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页。
  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与响应约拿的警告的尼尼微人的情形形成了奇怪的对比(拿3:5)。事实往往是这样,那些有最多亮光的人证明作出的响应最少,而那些只有有限亮光的人却似乎往往很珍惜那亮光。
太11:21 “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
【本会注释】
  祸。希腊文ouai,通常像这里一样被译为“祸”,但有时也译为“哀哉”(启18:10,16,19)。这个词展望到迫近的悲痛、灾难、或厄运。
  哥拉汛。只在这里和对观经文路10:13中提到过。它并没有被包括在约瑟夫列出的加利利各城镇和乡村的名单里。很可能靠近迦百农和加利利海,哥拉汛通常被认为是Khirbet Kerâzeh,在Tell Hûm以北约2英里(见对太4:13的注释)。
  伯赛大。来自亚兰文Beth sayeda',“渔[或猎]屋[或所]”。伯赛大在加利利海北端,约旦河在距此地东边不远处流入加利利海。分封的王腓力(见对路3:1的注释)重建了该城,并将其命名为伯赛大朱莉娅,为的是尊荣奥古斯都皇帝的女儿朱莉娅(约瑟夫《犹太掌故》,xviii.2.1)。在这附近地区唯一一个有记录的神迹就是使一个瞎子复明了(见可8:22-26)。
  异能。除了记载在可8:22-26中的神迹之外,并没有任何在哥拉汛或伯赛大所行神迹的记载。但是,当然了,福音书中只记录了基督所行全部神迹的很少的一部分(见约20:30;21:25)。
  推罗和西顿。见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67-69页。几个月后,耶稣要简短访问一下推罗和西顿的边境(见太15:21-29)。
  披麻蒙灰。麻衣通常是恳求者和哀悼者穿的,并且是悔改的象征(见对斯4:1的注释)。
太11:22 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本会注释】
  还容易受呢。见对太10:15的注释。上帝必用已被善用或忽视了的机会衡量人们的生活。按着人们使用上帝曾赐给他们的亮光的情形,也必按正比给予相应的责任。
  审判的日子。见对太3:12的注释。
太11:23 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或作:你将要升到天上吗),将来必坠落阴间;因为在你那里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所多玛,他还可以存到今日。
【本会注释】
  迦百农啊,你。见对太4:13;可2:1的注释。这里用于迦百农的语言风格与赛14:13,15中用在路锡甫身上的极其类似。
  升到天上。这个子句可以作为选择被译为一个问句:“你将要升到天上吗?”迦百农似乎因其作为加利利主要的犹太城市的地位和权柄感到骄傲(见对太4:13的注释)。
  阴间。希腊文hadēs,来自两个希腊词,a,“不”,和idein,“看见”,所以直译是,“看不见的”,意思是“看不见的[世界]”,死人的领域,或住所;所以是“死亡”或“坟墓”。在犹太人的用法中,she'ol是所有死了的义人和恶人暂时的住所。关于she'ol这个词,见对撒下12:23;箴15:11的注释。关于“死门”,见对诗9:13的注释。新约圣经对hadēs的用法与旧约圣经对she'ol用法相同。在表示“阴间”的hadēs和表示地狱的Gehenna(欣嫩子谷,希腊文geenan──“阴间”的火)之间作出区别是重要的(见对太5:22的注释)。在七十士译本中,hadēs是希伯来词she'ol,“坟墓”的通常译法,如在何13:14中,she'ol,“坟墓(和合本译为“阴间”)”有诗意地与maweth,“死亡”并列。在这里“阴间”和“死亡”都被拟人化了。hadēs这个词出现在小亚细亚的许多古代墓碑上,关于某某人的“坟墓”。
  请与赛14:15比较“必坠落阴间”这种表达方式。
  所行的异能。见第20节;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页。
  所多玛。见对太10:15的注释。
  还可以存到。请比较耶17:25,27论到耶路撒冷的话。
太11:24 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
【本会注释】
  还容易受呢。见对太10:15的注释。

到主这里来得安息
太11:25 那时,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
【本会注释】
  那时。并不确定这是不是有意表明第25-30节与第7-24节一样,是耶稣在同一场合说的,就是在约翰差来的那两个门徒离开之后(第7节)说的,或者“那时”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表达方式,将这些话与前面那些话(第7-24节)松散地连接起来。在路加福音中的对观经文(路10:21,22)特别被放在了那七十个人回来之后(第17,21节),那很可能发生在公元30年的晚秋。这大约比马太福音中所提出的背景晚了一年。当然,基督可能在两个场合说过类似的话。
  在马太福音中,约翰门徒的来访(第2-6节),耶稣对约翰的称赞(第7-15节),他对那些曾拒绝他信息之人感到的悲哀(第16-24节),以及他对那些接受他信息之人的称赞(第25-30节),看起来就像一个连续的教导,在时间上与差遣那十二个人紧密相关(太9:36至11:1)。
  根据《历》第三十六章,在马太家的筵席发生在耶稣治好睚鲁的女儿那一天,是在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结束的时候(见对太9:18;可5:21的注释)。但是在马太的筵席之后,门徒们来问耶稣有关禁食的问题(见太9:14-17;《历》第二十八章)。在有关禁食的问题之后,约翰的两个门徒来问关于耶稣的弥赛亚身份的问题(《历》第二十八章)。而且,紧接在那两个门徒离开之后,耶稣发表了他对约翰的称赞(《历》第二十二章)。据此看来,在思路上和时间上,似乎都应把太11:2-19作为一个明确相关的连续场景归于一个场合,发生在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期间,很可能是在公元29年秋(见对路8:1的注释),施洗约翰的死发生在下一年的早春,就是在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见对路3:19,20的注释)。这个场景显然无法被归到差遣那七十个人的时候,那事很可能发生在约翰去世半年多的时候,因为这里所提出的原因,也不能根据可以从路7:17-19作出的推断将它归到第二次旅行传道的早期部分。
  本注释的目的是把太11:7-30的讲道看作一个单位,并把它归到公元29-30年的冬天。一年后在比哩亚传道的时候,耶稣重述了其中部分的内容(见《历》第五十三章;对太第三章的附注,注2)。
  我感谢你。这句话反应的思想是高兴地赞美,承认上帝在做这节所说之事时的智慧。外界的环境看起来是最令人气馁的(第20-24节),因为以色列的领袖们和许多大城市都不肯接受福音信息。然而,在许多平民都“喜欢听他”的事实中,耶稣发现了感到欢喜快乐的原因(见可12:37)。
  父。见对太6:9的注释。
  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在这里,上帝被描绘为将真理向某些人隐藏却向某些人显出来。然而,显然“聪明通达人”—以色列人领袖们—曾有充分的机会,否则就有比他们任何一个同胞更大的机会去了解耶稣。事实上,耶稣将他早期的传道投入到了犹太地区,这就给了犹太领袖们一个机会去评价他就是所预言的弥赛亚的证据(见对太4:12的注释)。而且,他们既然饱学圣经,就比半文盲的平民百姓更该明白预言的目的,并且认识到它在耶稣这个人和他的使命中的应验(见对太2:4-6的注释)。然而,以色列的领袖们选择拒绝上天如此仁慈宽厚地赐给他们的亮光(见何4:6;《历》第二章)。在上帝这方面并没有偏待人。
  这些事。这可能指的是基督的“异能”(第21,23节),这些异能本来是要为他信息的有效性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的(见约5:36;10:38;14:11;《历》第四十四章)。“这些事”的重要意义向那些决定不看它们的人隐藏了。上帝从不将真理强加在那些宁愿不接受它的人身上(见对太7:6的注释)。
  婴孩。希腊文nēpios,“婴儿”有一种延伸了的意思是“孩子气的”,“简单的”,“不熟练的”,可能来自希腊文nēpeleō,“成为没有能力的”,“无力的,虚弱的”。该词同样适用于指一个缺乏技巧或理解力的孩童或任何一个人。在七十士译本中,nēpios有时被用来翻译希伯来文pethi(见对诗19:7;119:130的注释)。饱学的拉比们看不起没文化的渔夫和农民,`amme ha'ares,或“土民”,在律法中只是“婴孩”。基督实际上说是:“如果你们愿意,可以称平民百姓是‘婴孩’,但事实仍是当提到承认弥赛亚的预言应验在我身上的时候,他们显出了一种更高程度的洞察力。”那些没有假装有学问的人比国家那些自称的智慧人显示了更高的智慧。可能基督在这里提到的“婴孩”中的人,首先是指门徒们。
太11:26 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太11:27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
【本会注释】
  交付。希腊文paradidōmi,直译是,“交给[另一个人]”。基督在这里指的是他为拯救这个世界而成为天父代表的神圣委托,就如这节经文的余下部分所说明的。自从人类堕落以来,“天庭和人类之间的一切交往,一向是藉着基督来进行的”(《祖知》第三十二章)。关于拯救这个世界的“一切所有的”都已经委托给他了。基督乃是被父“差遣”并“来到”这个世界的,要完成他对堕落人类的神圣旨意(见约4:34)。既成功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基督就接受了“所有的权柄”(太28:18),并将所有凭着信心来到他面前的人“拯救到底”(见来7:25)。
  我父。见对太6:9的注释。
  知道。希腊文暗示确定的或完全的认识或赏识。任何一个人的心思,要完全领会上帝在他赐下耶稣的恩赐里,所表明的无限智慧与爱是不可能的。
  没有人知道。撒但曾引导人们把上帝描绘成一个严厉苛求的工头,可是实际上他是一位爱的上帝(约壹4:8),“宽容我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参结18:23,32;33:11)。基督来了,为要将天父表明出来。认识天父就是爱他并侍奉他。
  除了子。这句话暗示即使天使们也不完全赏识那神圣品格的良善,尽管他们与所有受造物一起在救恩计划的外围工作,可能会对他有更多的认识。唯有耶稣才能把天父表明出来,因为唯有耶稣密切地知道他。
  子所愿意指示的。见对第25节的注释。
太11:28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本会注释】
  到我这里来。实际上,基督说的是:“不要指望通过到所谓的“聪明”和“通达”人[第25节]那里去找到生命的道路,就是通向真智慧和‘安息’的道路。他们几乎等于“瞎子领瞎子”[见太15:14]”。“反之,要到我这里来”。唯有基督知道父;所以唯有基督才能把父表明出来(见对太6:9的注释)。在这些仁慈宽厚的话中,基督向大众发出一个邀请(《历》第三十四章),邀请他们成为他的门徒。作门徒的邀请包括负耶稣的“轭”(太11:29)。
  凡劳苦。基督在这里所说的不是身体的上劳苦,而是说的心灵与心智上的“劳苦”,那才真是使人麻烦担忧的。这个邀请对广大的听众特别有力,因为以色列的宗教已经退化成了无意义的循环“劳苦”,企图靠行为得救。
  重担。所有人都担负着许多重担,其中最重的就是罪担了。然而,除了全人类通常所共担的“重担”之外,文士和法利赛人还把许多别的“重担”,就是“难担的重担”(太23:4)绑在了犹太人民的背上。百姓担着那么多犹太拉比规条的重担,以致整个一生都太短暂了不够把它们学完。这些拉比规条给那些已经担负着罪的重担(《历》第三十四章)之人的心灵带来的不是“安息”,而只是要熄灭百姓可能残余的生命火花和盼望。那些努力照作这些拉比规条的人在这重担之下叹息,而许多人—“税吏和罪人们”—则彻底放弃了希望。后者是处在宗教上受尊敬的人士范围之外的,并且不再表白自己的信仰了。这些不幸和令人气馁的后果正是耶稣来要减轻的疾患。
  安息。希腊文anapausis,“间歇”,“停止”,“休息”,“稍事休息”,“消遣”。Anapausis通常被用于七十士译本中表示安息日的“安息”。Anapausis指暂时停止工作,而不是持久的静止。那些来到基督面前的人不是要停止工作,而是要停止“为必坏的食物劳力”,不要在这种劳力中变得全然筋疲力尽,他们“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见对约6:27的注释)。那些认为自己可以靠传开“难担的重担”赚得救恩的人,可悲地忽视了这个事实:基督的“轭是容易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
太11:29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本会注释】
  负我的轭。即,顺从我的生活道路的约束与训练。“轭”最初是一种用来使合作努力成为可能的服务工具,从古时就变成了一种顺服的标志,特别是指顺服一位征服者。一位获胜的将军会在两支枪上面装上一个轭,使败军从它底下经过,作为屈服的象征。“从轭下经过”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表明顺服与奴役状态(参耶27:1-11,17;耶28:1-14)。
  轭的目的不是要使动物所拉的担子更沉重,而是更轻松;不是更难,而是更容易负担。所以“轭”这个词的真意义就变得明显了。基督用“我的轭”表示他的生活道路。基督的“轭”无非就是在上帝的律法中总结的和在山上宝训中彰显的神圣的旨意(见赛42:21;《历》第三十四章;见对太5:17-22的注释)。基督在这里使用的比喻并不是他的听众不熟悉的,因为拉比们提到律法时(见对申31:9的注释)也把它比作“轭”,不是在它是一个重担的意义上,而是在一种约束的意义上,指人们应该顺从的一种生活道路(《米示孥》Aboth3.5,《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9,30页;Berakoth2.2,《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75页)。
  柔和。希腊文praüs,“温柔的”或“温和的”。温顺的动物被说成是praüs;它们是顺从而驯良的。一个“柔和”的人只打算善待别人(见对太5:5的注释)。
  谦卑。或,“谦逊的”。一个在自己的评价中谦卑的人在与别人比较时把自己归在一个卑微的位置;他看别人比自己好。基督既是“柔和谦卑”的,就是一位有同情心的教师,而那些向他学习的人也会成为“柔和谦卑”的。没有学会“柔和谦卑”的所谓的基督徒们还没有在基督的学校中学习过(见腓2:2-8)。
  得享安息。见对第28节的注释。那些得享耶稣所说安息的人必行走在“古道”中,并且使他们的生活与上帝自己所选择的“善道”一致(见耶6:16)。
  心。希腊文psuchai,单数形式psuchē(见对太10:28的注释)。
太11:30 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本会注释】
  容易的。希腊文chrēstos,“适合使用”,“好的”,“和善的”或“令人愉快的”;并不是不困难这种意义上的“容易”。没有一个英文词可以很好的与chrēstos同义。
  我的担子是轻省的。真爱基督的人必乐于遵行他的旨意(见对诗40:8的注释)。那些背负顺服夫子的“轭”的人,“来”到他的学校中“学习”的人,必得享他所应许的心灵的安息。法定之义的重担,试图靠着据推测可以由一个人的行为,赚得的功劳而不是通过基督的功劳得救,以及罪本身的重担,都被滚走了。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