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返回上级目录】

【本会注释】
1基督变像。14他治好精神错乱的人,22预言主他的受难,24缴纳圣殿税。

耶稣显荣
太17:1 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的上了高山,
【本会注释】
  过了六天。[变像,太17:1-13=可9:2-13=路9:28-36。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关于为变像作的准备和环境,见对太16:13的注释。变像很可能发生在公元30年的晚夏。公元30年的逾越节时分,在加利利的民意已经转而反对耶稣了(见对太15:21的注释)。犹太议会也加紧了其要终止基督传道的意图(见对太16:1的注释;参可7:1,2)。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基督曾第一次对门徒们明白地说起过他的受难和死亡(见对太16:21的注释)。但是他们像其他犹太人一样,认为弥赛亚是一位征服的君王。所以甚至对他们来说,都很难领会弥赛亚要受苦受死的思想。与前一个场合一样,阴沉沮丧的思想充满了他们的心,乃是因为他们误解了耶稣传道的目的和本质的缘故。
  这里提到的一段时间,“过了六天”,指的是自从彼得表白相信耶稣的圣子身份以来的时间(太16:16)。路加福音(路9:28)说到它是“以后约有八天”,即,约一周后。按包括端点的算法,一周就会被称为“八天”(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48-250页)。路加给出的是一个近似数或“约”(见对路3:23的注释)数,而不是一个准确的时间,这并非不常见。
  彼得,雅各,和约翰。这三个人已经表明,比别的同道门徒们更好地理解了基督努力传授给他们的真理。至少在从前的一个场合,他们曾被特别地拣选出来目睹神能的运行(见可5:37),并且因为他们具有更深的属灵洞察力,他们还要目睹他在客西马尼园内极其痛苦的时辰(见可14:33)。特别是为了那恐怖而失望的时辰预备他们,耶稣现在才独自带他们和他一起上了山(见《历》第四十六章)。
  高山。变像山的地点并不为人所知。他泊山(海拔1,929英尺,或588米),在加利利海西南约12英里(19千米),拿撒勒以东约5又1/2英里(约9.千米),是传统上认为的地点。但是发现在基督的时代,他泊山顶有一座堡垒和一个小村落,这样看来,耶稣不可能在那找到一个马太和马可说到的人迹罕见之处(参《历》第四十六章)。
  因为他泊山不再被当真认为是变像所在地,所以一般认为是在黑门山(海拔9,166英尺,或2,794米),该撒利亚腓立比城就位于它较低的斜坡上,并且我们知道紧接在变像之前,基督和门徒们一直在这附近地区(见对太16:13的注释)。但是这一鉴定也有难点。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和黑门山附近地区,耶稣是“在希律和该亚法的势力范围之外”,并且“离法利赛人较远”(见《历》第四十五章)。它是加利利界外的一个外邦人地区。那个事实导致了基督暂时退到了那里(见对太16:13的注释)。但是在变像山的山脚下,文士和拉比们却夹杂在很可能是犹太人的群众之中,并且寻求羞辱耶稣和他的门徒们。这似乎表明变像发生在加利利,而不是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外邦人地区。
  而且,在访问了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后,但在变像之前,经上说到耶稣和门徒们沿着加利利海岸向南旅行(见《历》第四十五章),距离黑门山至少30英里(48千米)。在伟大的信仰表白和变像之间的那一周的时间间隔的时候,那时,耶稣已经回到了加利利。所以似乎他泊山和黑门山都不是变像山。
  暗暗地。路加补充说耶稣是去那里“祷告”(路9:28)。这是耶稣渴望寻求与他的天父交通的那些特别时刻之一(见对可1:35的注释),以便知道如何完全他的使命(见对可3:13的注释)。在这种情况下,问题是如何帮助门徒们明白他使命的真实性质,以及如何预备他们面对他的死亡(见对太16:13的注释)。那天整个晚上都是在山腰度过的(见《历》第四十七章)。
  耶稣和他的同伴曾一直爬山,显然,天很黑了才上到山深处。在变像的时间之前,似乎耶稣已经花了那晚的相当多一部分时间用来祷告,因为,随着时光慢慢消逝,夜间的露水“密密地”落在他身上。他祈求使他个人有力量去面对那摆在前头的大考验,并且为他的门徒们祷告,加强他们对他是上帝儿子的信心,使他们能明白他必须死乃是救赎计划的一部分,而且使他们可以为那试炼的时辰做好准备(见《历》第四十六章)。所以,他祈求使他们可以看到他神圣的荣耀,迄今为止,除了片刻的闪现之外,那荣耀在他们眼前一直是隐藏的(见对路2:48的注释)。
太17:2 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
【本会注释】
  变了形像。希腊文metamorphoō,“改变成另外一种形状”或“变形”。这是神性通过耶稣的人性闪耀出来,与天上的光辉相迎的场合之一(见《历》第四十六章;见对路2:49的注释)。那神秘的变像发生在耶稣正在祷告而门徒们睡着了的时候。
  三位对观福音书作者对这一经验的描述,排除了任何说它是门徒们的,或者多半只是彼得的一种主观经验的意见。它并不是由于那日旅途的劳累以及为基督预言他的死担心而产生的梦想或幻觉;它乃是一次真实的经验。许多年后,彼得宣布他和他的同道门徒“亲眼见过”耶稣的“威荣”、“尊贵”和“荣耀”,并且证实了曾听到天父的声音宣布耶稣的圣子身份(见彼后1:16-18)。彼得提出这一杰出的经验,乃是基督教信仰最伟大的确证之一。见对约1:14的注释。
  脸面。这里所记载的对基督的描述酷似但以理(见但10:5,6)和约翰(见启1:13-15)所给出的描述。在这种耀眼的白光影响下,耶稣的脸面变得不同了(见路9:29)。那是从内部闪耀出来的充满光辉的荣耀。这是耶稣在取了人类的形状之前在天庭曾享有的荣耀(见约17:5),也是他再次回到这个地球时要带来的荣耀(见太25:31;帖前4:16,17;《历》第四十六章)。当摩西从律法山下来时,他脸上也发出了相似的荣耀(见出34:29;林后3:7)。当耶稣回来并将不朽赐给他忠心的信徒时,无疑地,他们也会反映这种荣耀(见但12:3)。关于在基督的生平中他的神性闪耀出来的其他时刻,见对路2:48的注释。
  洁白如光。马可将耶稣的“衣服”比作雪(见可9:3)。圣徒们的“白衣”(见启3:4,5,18等)将在新地上反映耶稣自己的义袍的荣耀。
太17:3 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
【本会注释】
  摩西和以利亚。显然门徒们要么是从他们的谈话,要么是通过神圣的启示认出了那两位天上来的访客。摩西乃是希伯来民族伟大的拯救者、立法者、和奠基人,而以利亚乃是在大背道和危机的时候拯救了希伯来民族的那位。在这里的是两位为基督的神性作见证的活代表,正如“摩西和众先知”通过他们写成的记录曾为他作证一样(见对路24:44的注释)。
  重要的是要注意,关于以利亚(见对王下2:11,12的注释)和摩西(见对犹9的注释),圣经记录的事实是,一个未尝死味就被改变升到天上,另一个被从死里复活。所以,摩西和以利亚在此时显现与基督在一起的事实,就不应被拿来证明所有死了的义人都在天上。这两个人,一个是从死里复活的,另一个是未尝死味就被变化升天的,他们显现出来与基督在一起,乃是作为荣耀之国的代表,历代的赎民都要在荣耀之国中与他同享荣耀(见太25:31;西3:4;帖前4:16,17)。
  同耶稣说话。路加补充说他们在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路9:31;参太16:21)。
太17:4 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本会注释】
  彼得对耶稣说。彼得照常出来作这群人的发言人(见对太16:16,22的注释)。路加补充说彼得虽说了却不知道实际上所说的是什么(见路9:33)。马可说彼得与其他人一样“甚是惧怕”(见可9:6)。
  主啊。希腊文Kurios。根据可9:5,彼得称呼耶稣为“夫子”(希腊文Hrabbi拉比),根据路9:33,是“夫子”(希腊文Epistatēs)。关于福音书的叙述中的这种变化的意义,见对太第三章的附注,注2。
  让我们搭。重要的原文证据可以被引用(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支持读作“我愿意搭”,可是在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无异议地读作“让我们搭”。
  三座棚。直译是,“三座棚子”或“三个帐篷”。实际上在晚夏的时候并不会落雨(见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110页;见对太17:1的注释),唯一需要的保护就是不要被夜晚密集的露水滴湿。并不确定彼得想到棚子只是作为挡风遮雨用,还是他心中想到的建议与住棚节有关—离当时不远了。期待以利亚来宣布弥赛亚国度的来临(见对第10节的注释),可能使彼得想起了与弥赛亚的统治有关的庆祝住棚节的预言(见亚14:16-19)。可能他断定摩西和以利亚在那个时候,那么接近住棚节的时候显现,意味着他们是来参加庆祝的。
太17:5 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
【本会注释】
  一朵光明的云彩。可能会令人回想起旷野中的云柱(见对出13:21,22的注释),曾被上帝的荣耀照亮(见民9:15,16;见对出40:34的注释)。请比较摩西在山上与上帝在一起的经验(见对出24:15-18的注释),那时他“进入云中”,那云隐藏着上帝的荣耀。这场景闪现在门徒们的心中,可能也像以利亚在迦密山上的经验(见对王上18:38;路2:48;约1:14的注释)。
  遮盖。希腊文episkiazō,“投阴影在……上”(参路1:35;诗91:1)。马太和马可都没有说明,那朵云彩有没有遮盖基督和那两位天上来客,或者只是遮盖了门徒们,或者都遮盖了;然而,根据路加福音,似乎主要遮盖了门徒们(路9:34)。
  声音。在基督受洗时曾听到那同样的声音(见太3:17),后来,在他的传道结束时(见约12:28)也听到过这声音。在这三个场合,天父亲自证明了耶稣的圣子身份。
  我的爱子。关于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见对路1:35;约1:1-3的注释;见对约第一章的附注。
  喜悦。因为基督在地上的一生中已经完成了分配给他的任务(见约17:4),并且给人们呈现了一个顺从天父旨意的完美榜样(见约15:10)。如果我们信靠我们的救主,我们就必也有特权“行他所喜悦的事”(约壹3:22)。
  你们要听他。很可能特别指他当时给他们的关于他即将面临受难和死亡的指示(见对太16:21的注释)。
太17:6 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
【本会注释】
  俯伏在地。请比较结1:28;但10:9。像以西结和但以理这样的人都曾蒙赐予异象;彼得,雅各,和约翰都是用他们的肉眼看见的。
太17:7 耶稣进前来,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
【本会注释】
  摸他们。耶稣后来摸他们而不是在此之前摸他们的事实经验,乃是间接的证据。这事并不是一个异象,而是一次客观经验。而且,圣经中并没有三个人同时得到了同一个异象的事例。
太17:8 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
【本会注释】
  举目。根据马可福音,他们三个“忽然周围一看”(可9:8)。
  只。即,“惟独”。
太17:9 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本会注释】
  所看见的。希腊文horama,“奇观”,直译是,“那被看见的”。请比较希伯来词chazon和mar'ah(见对撒上3:1的注释)。
  不要告诉人。耶稣带上彼得,雅各,和约翰与他同在,是因为那十二个人中唯有他们三个预备好了要领受他所传授给他们的(见对第1节的注释)。要是他们把所看见所听见的说出去了,就只会激起无益的惊奇和好奇心,在那时一点儿都不中用。在主复活以前他们应当保持沉默的事实,意味着直到那时别的门徒才能准备好可以明白这事,而且他们的信心会因目睹这事的三个人的叙述而得以坚固。此外,既然亲眼见到了两个死亡对之没有任何权柄的两个人,这三个门徒就可以预备好相信基督论到他复活的话(参路9:31),并且将信心和勇气给予他们的同道门徒。耶稣同样只带了他们三个进入客西马尼园与他一同祷告的事实,也会使这教训生动地再现于他们面前。
太17:10 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
【本会注释】
  文士说。作为圣经的官方解释者,人们会指望“文士”来决定像这里提出的神学问题。关于文士,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5页。
  变像和关于以利亚要来的讨论之间这种显然的联系,似乎只是因为以利亚是那两个曾经显现,与基督在一起的天上访客中的一位。然而,玛拉基曾预言以利亚要作为弥赛亚的先锋先来(见对玛4:5的注释),门徒们就以为以利亚现在已经来了,要宣布弥赛亚,保护耶稣,并确认他作为弥赛亚王的权威(见《历》第四十六章;见对约1:21的注释)。但如果耶稣确实是预言的弥赛亚,就如门徒们所欢喜盼望并相信他要成为的(见对太16:16的注释),那么为什么以利亚没有在此之前出现呢?尽管事实上耶稣已经明白地告诉过他们,施洗约翰的生活和工作应验,那要来的以利亚的预言,但他们仍旧误解了施洗约翰的使命(见对太11:14的注释)。
太17:11 耶稣回答说:“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
【本会注释】
  复兴万事。在迦密山激动人心的经验中,以利亚曾成功地使许多以色列人的心转向他们列祖的上帝(见对王上18:37-40的注释),从而阻止了可怕的背道侵害。同样地,施洗约翰宣布了悔罪的洗礼并回归心灵诚实的敬拜(见对玛3:1,7;4:6;路1:17的注释)。当然,约翰并不是以利亚本人(见对约1:21的注释),但他是以“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行在主面前(路1:17)。
太17:12 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
【本会注释】
  不认识他。即,他们没有认出他是以利亚(见对约1:10,11的注释)。
  任意待他。即,做凡是他们想要做的。犹太领袖们没有接受约翰并相信他的信息,反而弃绝了他和他要人悔改的呼召(见路7:30-33;见对太21:25,32的注释)。希律曾将他囚禁(见对路3:20的注释),并在约一年后将他处死了(见对可6:14-29的注释)。在变像之后不过几个月,以色列的领袖们也同样要“任意待”耶稣了。
太17:13 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是指着施洗的约翰。

治好被鬼附身的孩子
太17:14 耶稣和门徒到了众人那里,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跪下,说:
【本会注释】
  耶稣和门徒到了。[被鬼附着的男孩,太17:14-21=可9:14-29=路9:37-43a。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太17:15 “主啊,怜悯我的儿子。他害癫痫的病很苦,屡次跌在火里,屡次跌在水里。
【本会注释】
  癫痫。见对太4:24的注释。
太17:16 我带他到你门徒那里,他们却不能医治他。”
太17:17 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
【本会注释】
  悖谬。直译是,“扭歪的”或“败坏的”。
太17:18 耶稣斥责那鬼,鬼就出来;从此孩子就痊愈了。
太17:19 门徒暗暗的到耶稣跟前,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那鬼呢?”
太17:20 耶稣说:“是因你们的信心小。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象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
【本会注释】
  信心小。原文证据在(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读作“不信”和“小信”之间有分歧。门徒们太多相信自己太少相信上帝了(见对太8:26的注释)。
  芥菜种。见对太13:31,32的注释。关于在别的场合给出的类似例证,见对太21:21;可11:23;路17:6。芥菜种本来可能很小,但它里面却蕴藏着生命的法则,一旦给它有利的环境,就会生长。
  对这座山说。基督在这里象征性地说到他的门徒们在完成福音任务时遭遇的巨大障碍。毋庸置疑,耶稣决没有意思要他的门徒们去乡间移动真山。然而,他却应许无论困难看起来有多么大,也不能阻碍他实现拯救罪人的神圣目的(见赛45:18;55:8-11)。
  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在上帝凡事都能”(太19:26)。
太17:21 至于这一类的鬼,若不祷告、禁食,他就不出来(或作:不能赶他出来)。”
【本会注释】
  至于。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在第21节属不属于马太福音的原文之间有分歧(见对可9:29的注释)。

耶稣第二次预言受难和复活
太17:22 他们还住在加利利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
【本会注释】
  他们还住在。[经过加利利的一次秘密旅行,太17:22,23=可9:30-32=路9:43b-45。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或,“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即,回到迦百农。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在“回来的时候”和“聚集的时候”两种意思之间存在分歧。
  被卖。或,“被交”(见对可3:19;路6:16的注释)。
太17:23 他们要杀害他,第三日他要复活。”门徒就大大的忧愁。
【本会注释】
  第三日。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48-250页。
  他们就大大地忧愁。或,“他们就处于极大的悲痛忧伤中”。虽然他们现在认识到了他们的夫子正在谈论他的死,但他们还是希望发生什么事使夫子不必死。

缴纳圣殿税
太17:24 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丁税约有半块钱)吗?”
【本会注释】
  到了迦百农。[半舍客勒圣殿税,太17:24-27。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213页。] 耶稣和门徒们最近显然(《历》第四十八章)是从加利利一次短暂的旅行回来的(见太17:22,23;见对可9:30-32的注释)。很可能耶稣照常住在彼得家里(见对可1:29;2:1的注释),他留在加利利的余下几周都住在那里。
  收丁税的人。直译是,“那收两倍的得拉马[希腊文didrachmon]的人”。这些人不是为市政当局收取各种税费的税吏,或税务员(见对路3:12的注释),而是在每一地区被指定,征收每一个20岁以上的自主犹太男子需缴纳的半舍客勒圣殿税的人。这种税并不像什一那样是强制性必需交的,但缴纳这种丁税也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义务。关于这种税的起源及其相关规定,见对出30:12-16的注释。根据《米示孥》(Shekalim1.1,《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页),缴纳该项丁税的告示会在亚达月的第一天公布,就是在我们现在的二月或三月间(见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108页)。在亚达月十五日,“会在各省设立[货币兑换的]工作台”,10天后在圣殿里也会设立这种工作台(Shekalim1.3,《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页)。所以当年的圣殿税会过期几个月。
  古希伯来的舍客勒(见本册注释第一册原文第167,168页)通常已不再使用了,但拉比的习惯是要求付半个舍客勒的圣殿税。那些“收丁税的人”会把当地的硬币兑换成圣殿的硬币,并且在每次交易上都捞一把。被译为“丁税”的希腊文didrachama,是两倍的得拉马,几乎等于半舍客勒,约为一罗马便士(denarius)之价值的两倍,一便士被认为是一天的工价(见对太20:2的注释)。
  来见彼得。很可能是因为耶稣留在彼得的家里。
  你们的先生不。那些纳了丁税的人有没有被记录下来不得而知,那些来见彼得的人知不知道耶稣还没有纳过丁税也不得而知。此外,这时也不是每年通常收丁税的时候。似乎众所周知耶稣并不纳丁税,所以在干预的月份再三当众诘问耶稣的文士们(见对太16:1;可7:1-23的注释),在此以前很早就想质问他为什么不纳该项丁税了。显然就这件事挑战耶稣绝不是他们最近才想到的,而是一个精心制定的阴谋的一部分。在希腊文中用的是复数词“你们”。收丁税的人因而就使这问题成了关系到所有门徒而不只是彼得一人的问题了。
太17:25 彼得说:“纳。”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
【本会注释】
  彼得说:“纳”。彼得迅速的回答被有些人认为耶稣通常都纳丁税,而且彼得知道这事。实际上,彼得可能并不知道耶稣实际上有没有纳过这项丁税。当问到耶稣纳不纳丁税时,彼得立即看出了这种质询的不寻常和不合时宜性(见对第24节的注释),并且意识到了暗含着对耶稣是不是忠于圣殿的挑战,当然,不纳圣殿税表面上就表明不忠于圣殿。彼得和他的同道门徒们在精神上,显然仍旧是完全忠于犹太领袖们的(见《历》第四十二章),彼得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不惜任何代价避免会跟他们搞坏关系的倾向。但是,与在后来的场合一样(见太22:15-22),文士和法利赛人在这里,仍努力要使耶稣面临进退维谷无法脱身的局面。利未人、祭司、和先知是免纳丁税的(《历》第四十八章)。拒绝纳丁税就意味着不忠于圣殿,而纳丁税就意味着耶稣并不认为自己是先知因而可以免税。
  进了屋子。很可能是彼得自己的家(见对第4节的注释)。
  先向他。希腊文prophthanō,“在……之前来”或“先人一着”。英文词“prevent”(防止)过去有这个意思,但现在却加上了抢在一个人前面,为要在他的路上设置一个障碍,以便“防止”或“阻碍”他这种概念。在帖前4:15中有“防止”这个词的类似用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彼得提到这事之前先引入了这个主题,“耶稣就防止了彼得”。
  关税。希腊文telos,“通行税”,通常是向货物或财产征收(见对路3:12的注释)。
  外人。即,那些不属于皇室家庭的人—换句话说,君王的国民。
太17:26 彼得说:“是向外人。”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
【本会注释】
  儿子就可以免税了。作为一位教师或拉比,耶稣原可以要求免税的权利。然而,他放弃了这一正当的要求(见对第27节的注释)。
太17:27 但恐怕触犯(触犯:原文作绊倒)他们,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他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本会注释】
  但。收圣殿丁税的人没有任何合法的权利,要求耶稣缴纳那半舍客勒的丁税。耶稣纳这项丁税只是出于权宜之计,并不是出于义务。为了避免论战,他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并且做了不能合法地要求他去做的事,为的是与他不共戴天的仇敌和平相处。显然,他不愿人挑战他对圣殿的忠诚,无论这挑战多么不公正。基督的做法给每一个基督徒树立了一个教训。我们应该尽力与所有人和平相处,并且如果有需要就做的多过所要求我们必需做的,为的是避免与真理的反对者们产生不必要的冲突(见罗12:18;来12:14;彼前2:12-15,19,20)。然而,在任何情况下,基督徒都决不可在尽力取悦他人时在原则上有任何让步(见《历》第三十七章)。
  触犯。希腊文skandalizō,直译是,“诱使”(见对太5:29的注释)。论到基督徒的责任是要妥善考虑自己的做法,免得使自己成为绊倒别人的诱因,见林前8:8-13。
  往海边去。即,往加利利海边去,迦百农就位于加利利的海岸上(见对太4:13的注释)。
  钓。这是在新约圣经中唯一一个提到用鱼钩钓鱼的场合。
  一块钱。希腊文statēr,一块值四得拉马的银币,约等于一舍客勒(见本册注释第一册原文第168页;本注释第四册原文第49页)。尽管有些人愚顽地奇思怪想地,尽力要把这件事的超自然因素解释过去,但彼得在那个特别的时间捉到那条特殊的鱼,无疑是一个神迹,而且鱼口里刚好有所需银钱的数量。
  作你我的税银。钱数刚好足够付两个人的丁税。这事就这样突然结束了,彼得负责捉住了那条鱼,并将税银付给了那些曾来收丁税的人。
  这个神迹的目的在于感动彼得,他作为职业渔夫,知道鱼口里有钱是多么不可能的事,特别是有表明那个特定场合所需要的明确数目的银钱,而且,他也知道在他蒙指示去捉那条特殊的鱼的那个时刻是多么不可能捉到它(见对路5:8,9的注释)。耶稣行这个神迹并不是为了他自己的益处(见对太4:3的注释),尽管有半舍客勒是为他纳的。这个神迹是有计划来教导彼得一个教训,并且止息收税人的批评的,他们曾努力将基督归于普通的以色列人一类,从而挑战他教导人的权利。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