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返回上级目录】

【本会注释】
1基督警告他的门徒们要谦卑驯良:7要避免绊倒人,并且不要轻视小孩子们,15教导我们当我们的弟兄得罪我们时,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们:21并且应当如何再三地饶恕他们:23他通过一个国王与仆人算帐的比喻说明了这个道理,32那恶仆受了刑罚,因他没有对自己的同胞表示怜恤。

天国里谁为大
太18:1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
【本会注释】
  当时。[谦卑,和好与饶恕,太18:1-35= 可9:33-50=路9:46-50。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 马太记在这里的指示是在发生纳圣殿税那件事的同一天给出的(见《历》第四十八章)。关于这个场合的环境和紧接在它之前发生的事件,见对太17:24的注释。近来在加利利旅行的时候发生的门徒们之间的争论,导致耶稣此时给了他们这个指示(见可9:30;《历》第四十八章),那场争论显然在他们进入迦百农时达到了高潮。耶稣近来明显地提到要再去耶路撒冷(见太16:21),他们已经将近一年半不在那里了(见对约7:2的注释),这使门徒们心中重新兴起了错误的盼望(见对太16:21;路4:19的注释),希望耶稣现在会设立他的国度(见对太14:22的注释)。
  显而易见,第18章整章的讲道都是在一个时间给出的。与在山上宝训中的情况一样(见对太5:2的注释),不同的福音书作者每一位都提到了别人没有提到的部分。除了较小的变化以外(见可9:38-41,49,50),马可的记述与马太的相当类似。对于这次讲道,在马太和马可都记载了的地方,马可的记载倾向于稍微比马太的记载更加完全充分。但马太福音中却有很长的一部分(见太18:10-35)是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没有的。路加只是很简短地记载了这次讲道,可是他在别处却记载了耶稣在别的地方给出的类似的教训。所以马太的记载是最完全的。整篇讲道很可以被冠名为“如何处理教会中兴起的不同意见和争论”。使耶稣必需讲这篇道的大问题乃是那十二个人互相之间严重的个性冲突,这是一个要保持该团体团结合一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关于信徒们之间保持团结的重要性,见对约17:11,22,23的注释。
  门徒进前来。在他们返回迦百农时,门徒们曾设法向耶稣隐藏他们的竞争精神(见《历》第四十八章)。他明白他们的想法,但那时什么都没对他们说。现在,在他们回来之后不久,就有了一个机会与他们一起处理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马太和马可对于当时这个问题,怎么被提出来的说法有所不同。马太说是门徒发起了这场讨论,而马可说是耶稣做的(见可9:33)。然而,这两个记述可以这样达到和谐一致:当彼得离开去为税银钓鱼时(见对太17:27的注释),耶稣开始与留在他身边的那11个门徒谈起了这个问题,很可能就在彼得的家里(见对太17:24的注释),但他们不愿意讨论这个问题。在彼得回来后,那十二个人中的一个斗胆问了耶稣,那个他们彼此之间私下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见《历》第四十八章。
  谁。直译是,“那么谁”?似乎很可能“那么”这个词(希腊文ara)把这个问题跟耶稣先前当彼得不在时提出的问题连接起来了。约六个月后,雅各和约翰通过他们的母亲,请求耶稣使他们在他的国里居显要位置(见对太20:20的注释)。在耶稣荣入耶路撒冷并断言了他乃圣殿之主以后,就在耶稣被卖的那个晚上,又引起了在天国中谁为大的问题(见对路22:24的注释)。门徒们看自己是该国的最高长官。他们想象的天国中的级别在他们的思想中占据了首位,甚至排斥了耶稣所告诉他们的,他受难与死亡的事。先入之见有效地使他们的心思与真理隔绝了。
  天国。关于基督之国的真实本质,见对太4:17;5:2的注释。关于犹太人对这个主题持有的错误观念,见对路4:19的注释。
太18:2 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
【本会注释】
  叫一个小孩子来。救主将这个小孩子“抱起来”(见可9:36;《历》第四十八章)。
太18:3 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本会注释】
  回转。希腊文strephō,“转动”或“回转,转向”;所以指一个人的行动方针,“改变主意”。在圣经的用法中,strephō相当于希伯来词shub,通常在旧约圣经中用来表示“转”向主(见结33:11;见对耶3:12;结14:6;18:30的注释)。他们对上帝神圣恩典之国的本质的无知,引起了门徒之间的争论,并导致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见太18:1;《历》第四十八章)。但还有一个甚至更为重要的起因—他们还没有真正地“回转”(见《历》第四十八章)。除非他们“回转”来跟从基督,沿着他来到这个世界所走上的道路行(见腓2:6-8),否则他们的愿望就必变得越来越与那恶者的愿望一致(见约8:44)。所以,耶稣现在努力向他们的心中反复灌输一种理解真伟大的原则(见对可9:35的注释)。门徒们如果学不会这个原则,就永远不能进入天国,更不要说在天国享受高职了。
  变成小孩子的样式。门徒们所怀藏的竞争的精神使他们变得孩子般的幼稚了,但耶稣却号召他们变得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关于耶稣个人对小孩子们的态度,见对可10:13-16的注释。
  断不得进。在希腊文中有一个双重否定,强调的是绝对不可能。门徒们对基督努力传授给他们的这个教训认识的多么不完全,可以从数月后发展的两种情形显然看出来(见太20:20-28;路22:24-30)。
太18:4 所以,凡自己谦卑象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本会注释】
  自己谦卑。见对太11:29的注释。关于在别的场合,基督就谦卑作为一种品格特性的价值所给出的指示,见太23:8-12;路14:11;18:14。
  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见对可9:35的注释。
太18:5 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象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本会注释】
  小孩子。在孩童某些可赞美的特性和天国里真“伟大”之人的牲征之间,耶稣继续给予比较,在天国里,唯一的伟大乃是品格的伟大。耶稣在这里所说的当然包括实际的小孩子,但主要指的是那些在天国里还是“小孩子”的人,即,不成熟的基督徒(见林前3:1,2;弗4:15;来5:13;彼后3:18;《历》第四十八章)。这些“小孩子”是那些信靠耶稣的人(太18:6)。
  为我的名。见对太10:40-42的注释。即,“因我的缘故”,或“作为我的一个代表”。
  接待我。马太在这里的叙述省略了耶稣讲道的一部分。这部分是为回答约翰提出的一个问题而讲的,约翰问到对没有直接与基督联合的间接信徒应该采取的态度(见对可9:38-41的注释)。

拒绝一切罪的诱惑
太18:6 “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
【本会注释】
  跌倒。希腊文skandalizō,直译是,“诱骗”(见对太5:29的注释)。在这里,耶稣主要指的是任何会引起弟兄们之间不团结的事。保罗劝诫成熟的基督徒,不可做任何会使不成熟的基督徒绊倒的事(林前8:9-13)。
  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见对第5节的注释。可能耶稣想到了他自己的某些门徒,他们还是“小孩子”,会受到别的某些人的专横态度的伤害。
  大磨石。希腊文mulos onikos,直译是,“一块驴磨石”,即,一块那么大的磨石,甚至要驴子才能转得动它。关于较小的或手推的磨石,见对太24:41的注释。
太18:7 这世界有祸了,因为将人绊倒;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本会注释】
  绊倒。即,“绊倒人的事”(见对太5:29的注释)。
  是免不了的。即,“它是必然的”或“它是不可避免的”,绊倒的时刻必然会临到。在上帝的意图和计划中,“绊倒人”并不是“必要的”,但只是因为不可能避免,人们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见《历》第四十八章;参路17:1)。
  那绊倒人的人有祸了。即,那通过言传身教使别人去犯错或劝阻别人跟从耶稣的脚踪的人有祸了。
太18:8 倘若你一只手,或是一只脚,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脚,进入永生,强如有两手两脚被丢在永火里。
【本会注释】
  你的一只脚叫你跌倒。关于这句话的比喻性质,见对太5:29,30的注释。从由于别人的话语或榜样被绊倒的场合(太18:5-7),耶稣现在转到了一个人自己本身的邪恶习惯和倾向。“只要保留一个罪不改,就足以败坏自己的品格,并迷惑他人”(《历》第四十八章;见对约14:30的注释)。
  永火。见对太5:22;25:41的注释,请比较可9:43。
太18:9 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来丢掉。你只有一只眼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的火里。”
【本会注释】
  地狱的火。见对太5:22的注释。在这里,马太的叙述省略了耶稣的讲道中基于涉及“火”与“盐”的一个例证的(见对可9:49;太5:13的注释)。

迷失的羊
太18:10 “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有古卷在此有
【本会注释】
  小子。相关的注释,见对第5节的注释。
  他们的使者。请比较诗103:20,21;来1:14。
  见我天父的面。在希伯来的习惯用法中,“见某人的面”意思是接近某人(见创43:3,5;44:23)。天使们“常”接近天父的面乃是对最软弱的基督徒的保证,就连对他生在地上最小的儿女们的福利,天父都怀有热切的关怀(见对赛57:15的注释)。
太18:11 人子来,为要拯救失丧的人。)
【本会注释】
  人子。见对太1:1;可2:10的注释。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在保留还是省略这节经文之间有分歧。
  拯救。见对太1:21;约3:16的注释。
  失丧的人。见对路19:10的注释。
太18:12 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
【本会注释】
  走。见对路15:4-7的注释。在实施对人类的拯救中,上帝已经采取了主动。救恩并不存在于人寻找上帝,而是存在于上帝寻找人。人类的推理:看宗教不过是企图找到心灵的平安,并解决存在问题的奥秘,发现生活中的难题和不确定之事的解决办法而已。确实在人类的内心深处对这些事情有一种渴望,但人自己决不能找到上帝。基督教信仰的荣耀在于它知道一位那么关心人甚至放下一切别的事为要“寻找并拯救失丧的人”的上帝(路19:10)。
  往山里去。这是一幅牧羊人与他的羊夏季在高地的牧场露营的画面。
  迷路。希腊文planaō,“走入歧途”,“迷路”或“带入错误之中”。英文词“planet”(行星)就来自于一个相关的希腊词planētes÷,意思是“一个流浪者”(见犹13)。太阳系的行星被称作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在显然“固定的”群星中“流浪”着。
太18:13 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
【本会注释】
  若是找着了。有可能上帝为人的利益付出的努力会被人拒绝。
太18:14 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
【本会注释】
  不愿意。上帝“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他的旨意是“万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
  小子。见对第5,6节的注释。

怎样对待有过错的弟兄
太18:15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本会注释】
  而且。耶稣在这里开始了新一部分的指示,但在思想上与前一部分密切相关,特别是与第12-14节的关系尤为密切。在迷羊的比喻中,耶稣侧重于天父对“这小子里”(第14节)“走迷了路”的一个的深切关心(见对第12节的注释)。现在他进而论述(第15-20节)基督徒对曾伤害过自己的同道信徒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得罪。希腊文hamartanō,直译是,“没打中目标”;所以是“犯错”,“作恶”或“犯罪”。“犯错”的“弟兄”显然与那只“迷路的羊”一样(见对第12节的注释)。
  去指出。见对利19:17,18的注释。请比较加6:1。这不只是一个英明的告诫;而是一个命令。“因为我们所能制止的罪恶,若是置之不问,我们就要为那罪负责,正如同自己犯了一样”(《历》第四十八章)。
  只有你和他。传播“你弟兄”可能做过的事,会使接近他更加困难,或许甚至成为不可能的事。在此,我们在处理个人关系时,比其他方面更有特权应用黄金律(见对太7:12的注释)。对于一个错误的行为,越少公开越好。
  得了你的弟兄。有人曾说除掉我们的敌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他们作朋友。感化力这种才干乃是一种神圣的托付,是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在审判日交帐的。“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见对太5:9的注释)。
太18:16 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
【本会注释】
  若不听。即,如果他不承认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不改变自己的行动方针,不尽可能地改正过去的错误。
  一两个人。那“一两个人”大概是与发生的问题没有直接关系的人,所以就更能表达不偏不倚地看法,劝勉那犯错的弟兄。万一那犯错的弟兄疏忽听从他们的劝谏,他们就可以作见证证明为他的利益所付出的努力,也证明该案例的事实。
  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见对申17:6;19:15的注释。根据希伯来律法,任何一个人都不可以只凭一个人的见证受刑罚。最好还要记住,每一争执都有两面,在做出最终决定前,必需公平地两面听讼。
太18:17 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象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本会注释】
  教会。希腊文ekklēsia,来自ek,“外面”和kaleō,“呼召”。最初,ekklēsia的意思是指召集市民考虑市政问题。在七十士译本中,希腊词sunagōgē,“犹太集会或会堂,”ekklēsia一般都用来指以色列人的“集会”或“圣会”。因为sunagōgē变得特别指犹太人的宗教集会,就可以料到基督徒们可能更喜欢用ekklēsia指他们的聚会。在基督教用法中,ekklēsia的意思既可以指敬拜的场所也可以指敬拜者的团体,不论有没有聚在一起。在这里“教会”指的是当地参与集体权力的信徒团体,而不是太16:18中的普世教会。
  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或,“像外邦和和税务员一样。”犯错的教友既拒绝了教会的忠告,就使自己断绝了与教会的交情(《历》第四十八章)。这并不意味着他应该被蔑视、遭躲避、或被忽视。现在应该为犯错的教友像为任何一个非教友一样付出努力。在为这样一个使自己与教会断绝关系的人作工时,教友们应该小心,不要以这样一种方式与他联合,以致看起来好像他们与他的观点相同或者与他的恶行有份似的。
太18:18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本会注释】
  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见对太16:19的注释。在这里,“捆绑”和“释放”的权柄被委托给了“教会”(见对太18:17的注释)。即使在这里,天庭对地上决议的批准,也只有该决议与天庭的原则相和谐的时候才得批准。凡处理犯错弟兄的人应该永远记住他们所面对的是那些灵魂永远的命运,而且他们工作的效果是存到永远的(见《历》第四十八章)。
太18:19 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
【本会注释】
  我又告诉你们。第19,20节说的是第18节的普遍原则的一个明确的应用。
  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见对第16节的注释。
  同心合意地。在被卖的那一夜,耶稣的代求中再三强调了教友们联合一致行动的重要性(见约17:11,21-23)。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特别要在对犯错的弟兄所采取的方针上“同心合意”(见太18:16-18)。
  事。希腊文pragma,“一个事实”,“一个问题”或“一个事件”,这里暗示某件必须要做的事。
太18:20 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本会注释】
  奉我的名。见对太10:18,42的注释;参林前5:4。根据《米示孥》(Aboth3.2,《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7页),“但是[当]两个人坐在一起,并且他们之间[谈论]律法书上的话的时候,就有上帝的临格住在他们中间”(见对创3:24的注释)。当然,太18:20的话在一般的意义上也是真实的,可在是本章的上下文中(见第16-19节),它主要指教会以其职权处理犯罪的教友。

不饶恕人的恶仆
太18:21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
【本会注释】
  那时彼得进前来。彼得想当然地承担了门徒代言人的角色(见对太16:16的注释),他经常主动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提建议一个行动方针(见对太14:28;16:16,22;17:4的注释等)。
  几次呢。第18章的许多内容都直接地或间接地,致力于讲授基督徒对待犯罪弟兄的态度,特别是针对个人的冒犯。彼得不言而喻地接受了耐心地对待他“弟兄”的意见,但是想知道他必须这样做多久才能有自由采取一种更为严厉的态度并且要求赔偿。
  到七次可以吗。有些人基于对摩1:3的错误解释,提出拉比们将一个人应该饶恕另一个人的次数限定为三次。彼得很清楚事实上基督总是以一种比文士们更宽广的意义解释律法(见对太5:17,18的注释),所以他在这里就尝试预料基督可能会推荐的忍耐程度,七一般被认为是表示完全的数字(见《路》第十九章)。但是饶恕一个人“七次”,仅此而已,就会是一种机械似的饶恕。
  饶恕,不管是出于上帝还是出于人,远远不止是一种司法行动;它乃是在有冲突的地方恢复和平(见罗5:1)。但是饶恕甚至不仅如此—它还包括努力去使那犯错的弟兄本人回转。
太18:22 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本会注释】
  到七十个七次。希腊原文有点含糊不清,意思要么可能是“七十个七次”,要么是“七十七次”(参创4:24)。当然,这数字本身并不重要,只是象征性的。二者中每一个数字都与这里所教导的真理和谐,即饶恕并不是一个数学问题或法律规则,而是一种态度。凡内心怀藏着将来某个时间就不饶恕了这种想法的人,即使可能履行了饶恕的形式,也远没有给予真正的饶恕。如果人心被饶恕的精神激励,那么他第八次饶恕一个悔改的人就像第一次饶恕一样,要不就是第491次饶恕那个人像第八次饶恕一样。真饶恕并不限于次数;而且,有价值的并不是行为,而是引起那种行为的精神。“谁也不能使不饶恕人的精神辩明为正当的”(《路》第十九章)。
太18:23 天国好象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
【本会注释】
  所以。[不饶恕人的仆人,太18:23-35。关于比喻,见本注释第203-207页。] 第18章余下的内容由一个比喻构成,意在说明真饶恕的精神。
  一个王。因为这个比喻代表主怎样对待我们,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胞的方式,所以比喻中的“王”不是别人,正是基督。
  算帐。即,算帐的目的是要清算并结束他们的帐目。比喻中的“仆人们”乃是政府官员。
太18:24 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
【本会注释】
  有人带了一个。只有高级官员才有可能欠他的主人总额这么巨大的银子,像这个仆人所欠的一样。
  一千万银子。原文是“一万他连得”,约为213,840公斤(213.8公吨)银子,足够雇佣10,000个劳工18年的工价(见本册注释原文第49页)。
太18:25 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
【本会注释】
  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在古时,实际上直到相当近的一些时候,在西方的一些地区,欠债的人还会被送到监牢里。在东方国家,欠债的人及其家属都会被债主卖作奴隶。在这种情况下,欠债的人和他的家属都要被卖掉了。根据摩西律法的规定,一个希伯来人可以自卖或被债主出卖,但只能被“卖”一段有限的时间(见对出22:3;利25:39,47的注释)。而且,法律规定还保护这样的人免受苛刻的待遇(见对出21:2,20;申15:12,15,16的注释)。应该记住,比喻原是要教导一个中心的真理,比喻的许多细节或多或少都是随带事件,加添上去的目的只是要使故事圆满(见《路》第十九章)。比喻中论到那仆人要被卖作奴隶的内容,不可被解释为意思是说上帝会把任何一个人卖作奴隶。关于耶稣用比喻施教及这些比喻的解释,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太18:26 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
【本会注释】
  俯伏。见对太2:11的注释。
  拜。见对太8:2;15:25的注释。
太18:27 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本会注释】
  免了他的债。象征性地,“债”代表控告我们的罪恶记录。就像比喻中的欠债人一样,我们全然无力偿还那债务。但是当我们真悔改时,上帝就免了我们的债。请比较两个欠债人的比喻(见对路7:41,42的注释)。
太18:28 “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
【本会注释】
  遇见一个。并没有说明他是去找那个人还是偶然遇见的,因为与这比喻的教训无关。
  十两银子。见对第24节的注释。十两银子是一百“便士”,或一百罗马denarii十两银子乃是一大笔债务,因为一denarius代表一个普通劳工一整天的工价(见对太20:2的注释)。然而,比起第一比债务来,这第二笔就显得不过是九牛一毛了。
  还我。在希腊文中,被译为“还”的这个词处于强调位置。
太18:29 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
【本会注释】
  俯伏。见第26节;见对太2:11的注释。
太18:30 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
【本会注释】
  他不肯。这个无情的债主强硬地要求还债。这种无情几乎难以想象。他的自私使他眼瞎看不到自己所欠的巨额债务,并且阻止他感戴他自己的债主,也就是给予他伟大怜恤的王,导致了他毫无怜悯地对待与自己同作仆人的人。
  下在监里。见对第25节的注释。
太18:31 众同伴看见他所做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
【本会注释】
  就甚忧愁。“众同伴”可能习惯于用主人开支中的一小部分来中饱私囊,为避免被主人,即被王发现,显然觉得第一个仆人的行为是他们不能忍受的。
  告诉。即,他们充分而详细地说明了这事的详情。
太18:32 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太18:33 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象我怜恤你吗?’
太18:34 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
【本会注释】
  主人就大怒。请注意对比当王自己被得罪时所表现出的同情。王能耐心地忍受更大的损失,因为这对他来说那是一个次要的问题;但不公正地对待他的一个臣民却引起了他的义怒。
  掌刑的。来自一个意思是“拷打”的动词(见对可5:7的注释)。
  等他还清了。见对第25节的注释。
太18:35 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本会注释】
  也要这样。凡不肯饶恕别人的人,从而就抛弃了自己蒙饶恕的希望。这个比喻的伟大教训乃在于此—那个无情而残忍的人对他的同胞与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的上帝对我们之间的巨大反差。在我们开始去控告别人之前,或者要求别人偿还我们的“合法债务”时,我们确实应该先好好考虑一下,上帝在相似的环境下如何对待了我们,如果境遇颠倒过来,我们会愿意别人怎样待我们(见对太6:12,14,15的注释)。鉴于上帝对我们的无限仁慈怜悯,我们应该照样对别人表示仁慈怜悯。
  从心里。彼得回答的缺憾(见对第21,22节的注释)在于他说的那种饶恕并非发自内心的,而是想要靠行为获得义的一种律法上、死板的“饶恕”。要领会因爱上帝和爱同胞而激发的内心的顺从的新概念,对彼得来说多难啊!这完成了耶稣对彼得所提问题的回答(第21节),这个回答也间接了涵盖了“天国里谁是最大的?”问题(第1节)。“最大的”就是“从心里”反映他天父的仁慈怜悯并“也要这样”对待其同胞的人。这才是我们与同胞交往之品格的真实量度。
  就如耶稣在山上宝训中强调宣布的,那决定一个行为的性质的乃是激励那行为的动机。因而,表面上的好行为,当以获得人们的尊重为目的行出来时,在上天看来就没有价值了(太6:1-7)。饶恕的话语,虽然是重要的,但在上帝看来并不是首要的。反之,乃是心中的态度给了饶恕的话语丰富的意义,否则那些话语就没有意义。由环境或不可告人的目的激发的饶恕,可能会欺骗被饶恕的人,但却欺骗不了那看人内心的主(撒上16:7)。真诚的饶恕乃是基督徒完全的一个重要方面(见对太5:48的注释)。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