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返回上级目录】

【本会注释】
1基督骑驴进耶路撒冷,12赶出圣殿里做买卖的人,17咒诅无花果树,23使祭司和长老们无言可答,28用两个儿子的明喻斥责他们,33并用佃户的比喻斥责他们,那些佃户杀害了被派到他们那里去的人。

荣入圣城
太21:1 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榄山那里。
【本会注释】
  将近耶路撒冷。[荣入圣城,太21:1-11=可11:1-11=路19:29-44=约12:12-19。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耶稣的被卖,受审和钉十字架”;“受难周”。] 这是公元31年逾越节前的星期日(见《历》第六十三章),那年的逾越节在星期五(见对太第二十六章的附注,注1)。耶稣在前一个星期五已经到了离耶路撒冷约2英里的伯大尼,并且在那里过了安息日。正是在这次访问期间西门宴请了耶稣和拉撒路(见《历》第六十二章;见对太26:6的注释)。约翰福音中的记录要求事情是照这个先后顺序发生的(见约12:1-19)。
  四位福音书作者都记载了荣入圣城,自从使五千人吃饱以来,除了西门的筵席之外,这是第一个四部福音书都提到了的事件。荣入圣城的事件约翰记载的最简单,而路加记载的最详尽。四位福音书作者记载的细节各有不同,表明是各自分别记述的,但这些记录却并不矛盾,反而互补。
  显然,为荣入圣城所做的准备工作是早上晚些时候进行的,因为约在下午3:00献晚祭的时候,才到了俯瞰耶路撒冷的橄榄山顶,那件事也达到了高潮(见《历》第六十三章)。他最终到达圣殿时就更晚了。
  伯法其。除了一般性地提到之外,对这个村庄的位置一无所知。它无疑位于橄榄山东面斜坡的某处,很可能离伯大尼不远(见可11:1;路19:29)。这个名称是亚兰文,意思是“未熟的无花果之屋”。
  橄榄山。耶路撒冷东边的一座不高的山脉,从该城的汲伦谷分开。其海拔约为2,700英尺(约823米),大约比耶路撒冷平均高出250英尺(约76米),比圣殿的高地高出约300英尺(约91米)。有时它被称作橄榄(见撒下15:30;徒1:12),这个名称来自拉丁文圣经译本。客西马尼位于或接近橄榄山西面的山脚下,与耶路撒冷相反(见对太26:30,36的注释)。在耶稣生平有关的事件中,这是第一次提到橄榄山,虽然他从前访问耶路撒冷时无疑曾在这里过夜。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17页的图例页面。
  耶稣就打发。鉴于耶稣过去曾很小心地预防任何使大众证实承认他是弥赛亚的事(见对太14:22;可1:25;约6:15的注释),他现在却不仅鼓励这种事,并且主动使这事发生了。自然门徒们和许多百姓无疑都指望耶稣在这个逾越节时期设立他的国度(见太20:20,21)。耶稣现在显然一反以前他对公开宣传的态度,这事使门徒们诧异不已。耶稣态度的这一转变势必使门徒们的心中充满了没有根据的热心和盼望。他们没能明白这事的真义,直到耶稣复活以后(见约12:16)。
  两个门徒。没有一位福音书作者指明这两个人是谁。
太21:2 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你们解开,牵到我这里来。
【本会注释】
  对面村子。耶稣和他的门徒们曾在伯大尼过了安息日。很可能现在是星期日早上的晚些时候(见对第1节的注释)。也许“对面村子”指的是伯法其,显然离伯大尼不远。
  立即。耶稣在这里给出的指示很清楚,而马可对这事的记载比另外三位福音书作者更详细。
  一匹驴拴在那里。马可补充说他们实际上发现那匹驴“拴在门外街道上”(见对可11:4的注释)。
  驴驹。作为耶稣指示的这差事的一部分,关于那驴驹,马可补充说:“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可11:2),这是一个路加也提到了的细节(见路19:30)。
  牵它们到我这里来。驴和驴驹不应被分开。鉴于耶稣实际上只骑了驴驹的事实(见可11:7;见对太21:5的注释),为什么要把它们都牵来,经上没有说明,所以并不十分清楚。目的可能是要使那些看到亚9:9的预言应验的人获得更生动的印象。
太21:3 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
【本会注释】
  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路加说,“主人”提出了关于那两个门徒解开驴和驴驹,并带它们走的权利的问题(见路19:33)。
  主。希腊文Kurious(见对路2:29的注释)。这是第一次耶稣称他自己是Kurios,“主”。他迄今通常称自己是“人子”(见对太1:1;可2:10的注释)。
  要用它们。似乎奇怪的是,耶稣并没有指示那两个门徒去请求使用驴和驴驹,而是吩咐要用它们。然而,应该记得在这个场合,耶稣担任了以色列王的职分(见对第1节的注释)。他提到自己是主,暗示他有权柄和权威命令他的国民,提供他认为必要的任何财产和服务。君王并不请求财产和服务,因为这就意味着国民有权利拒绝那请求。所以,耶稣指示要把那驴和驴驹带来,这与耶稣现在所担任的职分是完全一致的,并且门徒们和驴的主人也会这样理解。大众赞同宣布基督为王的情绪(见对第1节的注释),加之那两个门徒肯定会说明基督在这个场合的意图,足以保证得到使用它们的同意。
太21:4 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
【本会注释】
  是要应验。见对太1:22的注释。
  先知。所引用的经文来自亚9:9,可是它的第一个子句很像赛62:11(参可1:2的注释)。请比较约翰引用的经文(约12:14,15)。
太21:5 要对锡安的居民(原文作女子)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
【本会注释】
  要对……说。请注意耶稣对两个门徒的指示在第3节结束。在第4节和第5节中,马太提到荣入圣城应验了旧约某些明确的预言。
  锡安的女子。一个希伯来用语,表示耶路撒冷城的居民(见对诗9:14;赛1:8的注释)。
  你的王来到。耶稣遵循着王室入城的惯例进入了圣城,像古时的日子一样(见《历》第六十三章)。他的时候已经到了,他第一次作为以色列合法的君王,要坐在大卫宝座上的那位现身于以色列面前(见对撒下7:12,13;太1:1;徒2:30的注释)。耶稣后来承认了“犹太人的王”的称号(路23:3;约18:33,34,37),但却赶紧加上了:“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但是犹太领袖们拒绝接受他作他们的王(见对约19:14,15的注释)。耶稣当时并没有作为荣耀之国的君王的职分显现(见太25:31),而是作为属灵的神圣恩典之国的君王显现的(见对太3:2;4:17;5:2的注释)。耶稣知道他一生使命中的这个事件,必会使他走向十字架,然而他还是坚定果断地完成了它。在他一生最后的那些日子,有必要使所有人的眼睛都转向他,以便所有人只要愿意就都可以明白他的使命对尘世之人的意义。
  当基督经过往上走到橄榄山顶的路,后又往下走到更远的一边进入耶路撒冷时,将来的神圣记忆和景象必定已经压在了他心上。第一座圣殿被尼布甲尼撒毁灭之前不久,上帝显现的圣洁祥云离开它时曾暂时停留在这座山的山头上(见《历》第八十七章;见对结11:23的注释)。荣入圣城乃“隐约地预指”耶稣驾着天云回来(见《历》第六十四章)。近两个月后,耶稣要亲自从这座山的东面山坡升到天上(见《历》第八十七章)。当千禧年结束,他由圣徒和圣城陪伴着回到地上时,还要降临在橄榄山上(见《善》第四十二章;见对亚14:4的注释)。那时圣城就要坐落在古耶路撒冷曾位于的地方,基督、众圣徒和天使们都要进入那城(见启21:2,10;《善》第四十二章)。
  和驴驹子。从英文的翻译看来,似乎耶稣既骑着驴又骑着驴驹子。然而,希腊原文可以被更为正确地译为:“骑着驴,就是驴驹子”。
太21:6 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
【本会注释】
  门徒们就去行。当那两个门徒奉差前往时,他们心中必定激动万分!这两个门徒向他们所遇到的人群中的所有作耶稣朋友的人(见对第8节的注释),都透露了他们对即将发生之事的解释(见《历》第六十三章)。他们带着无法掩饰的兴奋,急忙赶路,以为他们心中长期渴望的愿望不久就要实现了(见《历》第六十三章)。马太省略了那两个门徒找到驴和驴驹并且获得了主人的允许把它们带回给耶稣这段经验的记述(见可11:4-6;路19:32-34)。
太21:7 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
【本会注释】
  衣服。希腊文himatia,意思是他们的外衣,或“斗篷”(见对太5:40的注释)。
太21:8 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
【本会注释】
  众人。更可说是:“大部分的群众”(见对第9节的注释)。
  铺。关于这个传统是表示对王权致以敬意的说明,见对王下9:13的注释。
  他们的衣服。直译是,“他们自己的衣服”,与门徒们的衣服形成对照(见第7节)。
  树枝。除了那些橄榄树枝之外(橄榄山就由此得名),还有棕树枝,它被用于荣入圣城,乃是作为一种胜利的象征(请比较西门和犹大马加比的经验,马加比一书13:51;马加比二书10:7)。耶稣胜利地走向了十字架,在那里,在表面上的失败中,戴上了作为“犹太人的王”(约19:19)的荆棘冠冕,他作为一个强大的征服者死了。
太21:9 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称颂的话)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本会注释】
  众人。就是当耶稣走向橄榄山顶时聚集在他身边的众人。在这些人中,肯定有许多人曾来到伯大尼,要看耶稣和耶稣几周前不久从死里复活的拉撒路(见约12:17,18)。甚至连祭司和官长们也来加入了这巨大的人流中。在这个胜利的行列中,有许多人都曾是撒但的掳物,后来被耶稣解救脱离了魔鬼,脱离了瞎眼和聋哑,脱离了疾病和残废,脱离了大麻风和死亡。
  喊着说。依照希腊文,这些话是持续地呼喊并重复着的。请比较迎约柜进入耶路撒冷时,曾初次用过的快乐欢呼(见对诗24:7-10的注释)。
  和散那。希腊文hōsanna,译自亚兰文hosha` na',意思是:“拯救,现在”或“拯救,我求你”(见对诗118:25的注释)。在这里,可以认为该词是向上帝祈求救恩,能通过弥赛亚王临到以色列。
  大卫的子孙。见对太1:1的注释。
  应当称颂的。这节引文乃是基于诗118:26。在马可福音的对观段落中读作:“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可11:10)。
  高高在上和散那。见对路2:14的注释。只有路加记述了荣入圣城的高潮,那时祭司和官长们也从耶路撒冷来迎接耶稣,也只有路加记载了耶稣对耶路撒冷城注定被毁的悲痛感叹(见对路19:39-44的注释)。
太21:10 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说:“这是谁?”
【本会注释】
  惊动了。直译是,“被震动”或“受战兢”。在这里生动地描绘了全城都大大激动起来了。关于耶稣在下午晚些时候和这重要的一天傍晚的时候所做的事,马可的记载比别的福音书作者的记载更为完全(见对可11:11的注释)。
太21:11 众人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
【本会注释】
  众人。见对第9节的注释。
  先知耶稣。见太21:46;见对约7:40的注释;参第52节。百姓并没有全然深信耶稣就是弥赛亚,虽然他们承认有上帝的能力与他同在。

洁净圣殿
太21:12 耶稣进了上帝的殿,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
【本会注释】
  耶稣进了上帝的殿。[第二次洁净圣殿,太21:12-17;可11:15-19;路19:45-48。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在耶路撒冷传道的末期”;“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受难周,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受难周,从复活到升天”。] 第一次洁净圣殿只有约翰福音记载了(见约2:13-25),但约翰福音没有记载第二次洁净圣殿。第一次洁净圣殿发生在公元28年春,耶稣早期在犹太传道的开端(见对约2:13-17的注释)。
  因为耶稣是在星期天下午晚些时候才进入圣殿的院子的,是在他荣入耶路撒冷之后(见对太21:1的注释),因为该福音书的记录没有说明此次访问圣殿和第二天访问圣殿之间的过渡,所以有些人就得出结论说这次洁净圣殿发生在星期日,紧接在荣入圣城之后。马太偏离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记载了那棵无花果树受咒诅和枯干的事(见对第18节的注释)也倾向于使事件发生的实际顺序看起来是另外的样子。在马可福音中的叙述更接近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所以第二次洁净圣殿发生在星期一(参《历》第六十四章)。
  赶出。毋庸置疑,陪伴着耶稣的群众打算使他加冕作以色列的王。虽然耶稣决不鼓励犹太人对他的国度所存有的错误想法,但是他现在却开始担当弥赛亚王的职分,以便所有人都可以有充分的机会明白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牺牲的意义(见对第1,5节的注释)。他宣布圣殿是“我的殿”(第13节),作为圣殿合法的主人,他行使了自己的权威,决定应该如何使用其神圣的区域(见对第23节的注释)。
  一切做买卖的人。外院,外邦人的院子,呈现着这种不圣洁的交易的场景。在圣殿的市场里售卖着各种献祭用的牲畜和鸟类,以及谷类、盐、香、和油(见本册注释第一册原文第698-705页)。该市场被认为是给从远道而来的朝圣者提供的一个方便,也为远道带着祭牲来的人提供方便。持续不断的吵闹声、喧哗声、以及刺耳的讨价还价声必定敲打着那些“用心灵和诚实”(约4:24)敬拜上帝之人的虔诚的良心。这种交易是由圣殿祭司们允许的,他们从中获利颇丰。但那些做这事的人,表明他们严重地误解了上帝的品格,以及他对那些爱他侍奉他的人所作的要求(见本册注释原文第70页;见对弥6:8;太9:13;结44:23的注释)。
  桌子。希腊文trapeza(见对路19:23的注释)。
  兑换银钱之人。在这里,那些将其他货币兑换成圣殿的半舍客勒银子的人,当然会为自己谋利(见对太17:24的注释)。
  鸽子。鸽子是穷人献的祭物(见利12:8;见对利1:14;路2:24的注释)。
太21:13 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
【本会注释】
  经上记着说。经文引自赛56:7,它在其上下文中,特指外邦人要悔改归向真上帝的事实(见对赛56:6-8的注释)。上帝原计划要耶路撒冷的圣殿,大大充满从各国聚集来敬拜真上帝的人,见本注释第四册原文第28-30页。
  贼窝。更可说是:“强盗窝”。耶稣用圣经的语言(见对耶7:11的注释)对摆在他面前的场景给出了自己的评论。通过把上帝羔羊的神圣预表变成了一个获得私利的来源,官长们就把圣物变成了俗的,并且抢夺了原属上帝的尊敬和荣耀。他们还抢夺了所有敬拜者对上帝的品格和要求的认识;特别抢夺了外邦敬拜者认识上帝本色的机会。圣殿权贵们在他们贪婪的精神中,几乎与盗贼无异。
太21:14 在殿里有瞎子、瘸子到耶稣跟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本会注释】
  瞎子和瘸子。在前一天荣入圣城的胜利行列中,耶稣的医治之能曾从撒但的压迫之下解救出来的胜利纪念者们,沿路游行高声赞美救主(见对第9节的注释)。当耶稣现在开始医治那些在圣殿的院子中群集到他面前的人时,他就给出了真理的一个实际的示范,证明圣殿是上帝一直命定要服侍人的需要,而不是人的贪欲。似乎耶稣一度完全控制了圣殿(见可11:16),并且在那段时间内示范了应该如何使用这些神圣的区域。他来到地上,是要使人们“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而不是使他们可以牺牲的更丰盛或者赚钱更丰盛。
太21:15 祭司长和文士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见小孩子在殿里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甚恼怒,
【本会注释】
  祭司长和文士。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5页。正是这些人特许了圣殿的非法交易,并且从在圣殿进行的买卖中获利颇丰。
  和散那。见对第9节的注释。
  大卫的子孙。见对太1:1的注释。
太21:16 对他说:“这些人所说的,你听见了吗?”耶稣说:“是的。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吗?”
【本会注释】
  你听见了吗。情形完全脱离了“祭司长和文士”们的控制。已经聚集到圣殿地区来见耶稣的群众正在欢呼他为弥赛亚王,这引起了犹太领袖们在前一天下午晚些时候所感到的同样情绪,掺杂着恐惧与愤怒(见对路19:39的注释)。现在他们向耶稣提出了一个发狂的请求,像前一天他们所做的一样,要他止息赞美的欢呼。
  你们没有念过吗。所引用的经文与七十士译本的诗8:2一字不差,与希伯来圣经稍有不同。这个问题意味着一种严厉的责备,暗示犹太领袖们应该早已看出现在发生的事与圣经的教导是一致的(见对太19:4的注释)。
太21:17 于是离开他们,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里住宿。
【本会注释】
  伯大尼。显然,耶稣从星期五就寄宿在那里了(见对太21:1,2;可11:11的注释)。

咒诅无花果树
太21:18 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
【本会注释】
  早晨。[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太21:18-22;可11:12-14,20-26。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马太是按主题编排事件的,将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的故事的两个部分结合到了一起。关于这些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见对可11:12的注释。
太21:19 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太21:20 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
太21:21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
太21:22 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祭司长不服耶稣的权柄
太21:23 耶稣进了殿,正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他说:“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本会注释】
  耶稣进了殿。[领袖们质问耶稣的权柄,太21:23-27;可11:27-33;路20:1-8。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在耶路撒冷传道的末期”;“受难周”。] 公元31年的逾越节前的星期二,乃是耶稣最后一次在圣殿里教训人的时刻。当犹太领袖们过来说话时,他已经在教训百姓了(见路20:1)。
  祭司长。见对太2:4的注释。许多“祭司长”都是撒都该人,就像大多数文士都是法利赛人一样。马可福音(可11:27)和路加福音(路20:1)都在他们记载这件事时包括了文士。
  长老。清早的时候,犹太议会已经开过会了,并且已经决定了要求耶稣提供自己的权柄证明(见《历》第六十五章)。可能现在面对耶稣的有些人,正是曾在三年半以前带着类似的问题被派到施洗约翰那里的人(见对约1:19的注释)。假如这样的话,他们就曾听过约翰宣布耶稣就是弥赛亚(见约1:26,27,29)。
  仗着什么权柄。在第一次洁净圣殿时,犹太领袖们曾要求一个“神迹”作为耶稣有权柄施教的证据(见约2:18)。自从那时以来,以色列领袖们已经多次看到了耶稣的能力和权威的证据(见对太16:1的注释)。犹太人承认先知不必经拉比批准就可以教导百姓,但却希望他们给出其神圣委任的证据。现在,犹太领袖们寻求用他们的问题作为证据归罪于耶稣。
  这些事。即,他的荣入圣城,洁净圣殿,以及现在在圣殿的院子里教训人。
太21:24 耶稣回答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本会注释】
  我也要问你们。通过提出另一个问题来回答问题的程序在拉比辩论中是受认可的。所提出的反问必须要意在指出回答最初问题的方向。耶稣现在采取的就是这种回答方式。
  一句话。实际上,耶稣并没有规避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对他这个问题的答案,原则上也就回答了他们自己的问题。耶稣对付这个挑战的智慧和技巧乃是他神性的另一个证据。
太21:25 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他们彼此商议说:“我们若说‘从天上来,’他必对我们说:‘这样,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
【本会注释】
  约翰的洗礼。见对太3:6;可1:4;路7:29的注释。施洗乃是约翰传道的典型特征,并且成了一个大众都喜欢的称号。
  是从哪里来的。约翰和耶稣都没有得到耶路撒冷权贵们的认可。他们的权威不是来自人,而是来自上帝。所以,官长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基督回答的问题,都涉及对神圣证明的评价。
  商议。犹太领袖们左右为难了,并且那么慌忙地彼此商议。
  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犹太领袖们十分清楚,如果诚实地供认就会引起耶稣的这个答复。但是不仅如此。如果他们承认约翰有神圣的证明,他们就必需接受他的信息,而他信息的高潮就是证明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弥赛亚(见约1:26,27,29)。所以,承认约翰的权柄就相当于承认耶稣的权柄。
太21:26 若说‘从人间来’,我们又怕百姓,因为他们都以约翰为先知。”
【本会注释】
  怕百姓。害怕身体暴力似乎控制了犹太领袖们的思想(见路20:6)。如果民意转而反对他们,他们对百姓的影响力就会丧失了。地位和影响对他们来说比真理更重要。大众的感情强烈支持施洗约翰,现在也同样地支持耶稣(见可12:37;《历》第六十五章)。
太21:27 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本会注释】
  我们不知道。犹太领袖们肯定确实知道约翰是一位先知,但是为了逃脱进退两难的局面,他们以伪称无知来保护自己。虽然如此,他们也不能安然无恙。他们对耶稣所提问题的回答,自动地取消了他们逼他回答他们起初所提出的问题的权利,这也说明了事实上他们不再继续迫切要求耶稣的回答了。而且,他们也丧失了百姓的尊敬。他们无法摆脱地陷入了曾狡猾地为耶稣张开的网罗。耶稣已经验证了他们作为上帝仆人识别神权的能力,而他们悲惨地失败了。实际上,他们已经放弃了自己是该国的属灵领袖的声明。

两个儿子的比喻
太21:28 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做工。’
【本会注释】
  你们怎么认为呢。[两个儿子,太21:28-32。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耶稣讲这个比喻的目的是要阐明犹太领袖们对施洗约翰和耶稣所传扬的天国福音所做出的选择的真实本质。耶稣像他素常所行的那样,巧妙而有目的地使他们自定己罪(见第41节),从而使他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行为的真相。
  一个人。在这个比喻中,指上帝。
  两个儿子。自从罪进入世界以后,这里所代表的两类人就一直在世界上,一类是那些顺从的人,另一类是那些不顺从的人。现今也是这样,直到时间的结束都会这样。
  大儿子。这个儿子代表所有并不自称侍奉上帝,而是过着公然犯罪生活的人。
  今天去作工。这个命令上帝给了每一个“儿子”。无一例外。
太21:29 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
【本会注释】
  我不去。这个儿子公然轻视了他父亲的权威。他并没有假装顺从他的父亲。他愿意享受儿子的特权—他显然仍住在父亲的家里—但是不愿意承担儿子的责任。
太21:30 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说:‘父啊,我去’,他却不去。
【本会注释】
  小儿子。这个儿子代表所有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却不遵行他旨意的人。
太21:31 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说:“大儿子。”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上帝的国。
【本会注释】
  哪一个。这两个儿子中父亲会更喜欢哪一个呢?显而易见,哪一个都不完全。两个都犯了错误,一个错在起初的态度,另一个错在行为。
  父命。没有行动的表白是毫无价值的(见对太7:21的注释)。
  实在。见对太5:18的注释。
  税吏和娼妓。见对可2:14;路3:12的注释。这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说法,指所有被社会和宗教所弃绝的人,他们一般会避开圣殿和会堂,如果他们确实来参加了通常也不受欢迎。请比较“税吏和罪人”这种表达方式(太9:11;见对路5:30的注释)。
  比你们先。就施洗约翰来说确实是这样(见路7:29,30)。许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痛苦地知道了自己紧急的属灵需要,并且因约翰和耶稣在天国给他们留有地方而欢喜快乐。另一方面,文士和法利赛人,却是自满的,因此不容福音进入(见对路15:2的注释)。
太21:32 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
【本会注释】
  义路。“义路”乃是基督徒的人生道路,或者人生观。关于“窄”门和“小”路的注释,见对太7:13,14的注释。
  不信他。见路7:29,30。像比喻中的小儿子一样,犹太领袖们在自称他们会去之后,却不肯进主的葡萄园去作工。
  后来还是不懊悔。他们并没有改变最初的决定。当约翰所见证的那一位显现时,并且三年半之久给出了他神性的证据和他国度的特征之后,犹太领袖们仍坚持不悔改。他们刚硬顽梗的心仍未改变(见对出4:21的注释)。税吏和妓女那么快地响应了约翰和耶稣的讲道,这使得犹太领袖们感到不快(见对太11:19的注释)。后者不愿在同一个葡萄园里工作,只因这个葡萄园里也接受社会渣滓作工,比如改过自新的税吏长撒该(见路19:1-10),还有改过自新的妓女马利亚(见对路7:36,37的注释)。

凶恶佃户的比喻
太21:33 “你们再听一个比喻:有个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
【本会注释】
  再听一个比喻。[凶恶园户,太21:33-46=可12:1-12=路20:9-19。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这第二个比喻是讲给一直专心听耶稣教导的百姓的(见路20:9),但其目标却针对着他们的领袖。像在两个儿子的比喻中一样,这些领袖们又蒙引导承认他们自己的罪行并宣布自己注定要受的刑罚(见第41节)。
  家主。希腊文oikodespotēs,即,“户主”(见对路2:29的注释)。
  一个葡萄园。葡萄园乃是以色列的一个民族象征。在基督当时所站地点的近旁,就在圣殿的入口处,有一棵用金子和银子做成的大而华丽的葡萄树,代表以色列(约瑟夫《犹太掌故》 xv.11.3;见《历》第六十三章;见对约15:1的注释)。太21:33的话大部分借用的是以赛亚关于主的葡萄园的预言(见赛5:1-7)。
  这个比喻侧重于上帝曾赐给以色列的丰厚祝福,好使他们可以向世人提供神圣的果子(见对太21:34的注释)。在健康、智力、技能、繁荣、和品格方面,以色列人民都应成为地上最伟大的民族,向所有人显明上帝旨意的荣耀。关于对这些祝福的分析以及应该藉以使世界各国认识真上帝的方式的合成画面,见本注释第四册原文第26-30页。
  篱笆。希腊文phragmos,“树篱”或“栅栏”。篱笆代表神圣律法的规则,顺从其真理与公义的原则就可以保护人不干各种坏事。
  一个压酒池。这通常是一个在结实的岩石上凿出的槽或池。在巴勒斯坦,甚至今天都能看到这种压酒池。
  租给。或,“租出了它”。在古时,地的租金要么是付现金要么是以货代款。在后一种情况中,要么是付指定数量的收成,要么是付协议中规定的比例数量。这个比喻中的承租人乃是交租耕种农(佃户),这事并不意味着现在的交租耕种农的困难也必是比喻中那些佃户的困难。
  园户。或“承租人”(修正标准译本)。
  外国。他是一个外居地主。
太21:34 收果子的时候近了,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
【本会注释】
  仆人。在太23:34中,耶稣说到打发“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参第37节)。祭司们在一种特别意义上是主葡萄园的指定的管理人,众先知乃是上帝所拣选的代表,或仆人。
  果子。或“他的果子”。家主打发人去收他那份的收成(见对第33节的注释)。以色列应结出品格的果子,从而向世人显明天国的原则。品格的果子首先要表明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然后表明在他们四围列国之人的生活中。同样地,主期望他的教会现今按着他已赐给她极大的福分给予相称的回报(见《路》第二十三章)。
太21:35 园户拿住仆人,打了一个,杀了一个,用石头打死一个。
【本会注释】
  拿住仆人。马太说到了不止一批仆人,他们中有些人首先被杀了(见第35,36节)。马可提到每次都打发一个仆人,有些人被杀了(见可12:3-5)。路加也提到每次都打发一个仆人去,没有提到仆人被杀(见路20:10-12)。仆人的数量以及每个仆人所遭受的特别命运对这个比喻来说显然并不重要(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4页)。该日晚些时候,耶稣以平实的语言说出了犹太人给予上帝曾打发的信使们的待遇(见太23:29-37)。关于不同先知的命运的特别说明,见王上18:13;22:24-27;王下6:31;代下24:19-22;36:15,16;尼9:26;耶37:15;另见徒7:52。葡萄园的承租人不仅拒付租金;他们还通过虐待园主的代表们侮辱了园主,并且做的好像他们自己才是葡萄园的合法主人似的。
太21:36 主人又打发别的仆人去,比先前更多;园户还是照样待他们。
太21:37 后来打发他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
【本会注释】
  后来。见可12:6。当以色列拒绝耶稣是弥赛亚时,作为一个民族,他们就拒绝了上帝最后提供给他们的仁慈怜悯。耶稣此时预见了将来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受神圣恩宠的时候一去不复返了(见本注释第四册原文第33页)。
  尊敬。或,“尊重”。
太21:38 不料,园户看见他儿子,就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
【本会注释】
  这是承受产业的。保罗说到耶稣是“承受万有的”(来1:2),并且说到那些接受他的人是与他“同作后嗣”的(罗8:17)。
  我们杀他。此时犹太议会正在设法除掉耶稣(见路19:47;见对太21:23的注释)。在近来的几个月中,他们屡次开会考虑藉以结束耶稣的传道的办法(见对太19:3;20:18的注释),最近的场合是在前一个安息日(见《历》第六十二章)和这个早上(太21:23)。
太21:39 他们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
太21:40 园主来的时候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呢?”
【本会注释】
  来。承租人除了园主谁也不尊敬(参约8:41),园主亲自来调查情况了。他来审判他们了。
太21:41 他们说:“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
【本会注释】
  他们说。除了在这里所做的回答之外,不能有别的回答了。希腊文中的次序是引人注目的,可以译为:“这些狠毒的人,他必狠狠除灭他们”。
  他的葡萄园。见对第33,43节的注释。
太21:42 耶稣说:“经上写着: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
【本会注释】
  你们没有念过吗。见对第16节的注释。在这个代表团中有文士,他们的职责是研究并解释圣经(见对第16,23节的注释)。
  石头。引文来自诗118:22,23,并且与七十士译本一字不差。拉比们自己承认这段经文指的是弥赛亚(见《历》第六十五章)。修正标准译本突出了对比:“恰好那石头”。关于那“石头”象征基督,见对太16:18的注释。关于形成那块被拒绝的房角石的背景的历史经验,见《历》第六十四章。
  房角的头块石头。房角石乃是建筑物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把两面墙在墙角交汇处连结在一起。关于其他提到房角石的地方,见徒4:11;弗2:20;彼前2:7;见对诗118:22;赛28:16的注释。
太21:43 所以我告诉你们,上帝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
【本会注释】
  上帝的国。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指成为上帝特选子民的特权。在将来,上帝计划不再依靠犹太民族拯救世界,就像一座房屋依靠其房角石一样。关于以色列在上帝计划中的角色,见本注释第四册原文第26-33页。
  赐给能结果子的百姓。即,给基督教会(见彼前2:9,10)。
  果子。见对第34节的注释。
太21:44 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
【本会注释】
  掉在这石头上。即,顺服基督。这正是犹太领袖们不肯去做的事(见对第25,27节的注释)。
  这石头掉在。即,在审判中。这审判不久就要落在犹太民族及其顽梗不悔悟的领袖们身上。
  砸得稀烂。希腊文likmaō,“扬[掉谷的糠]”,“分散”或“压成碎片”。这些话强烈地反应了但2:44,45的思想,likmaō曾出现在七十士译本的那节经文中(第44节)。一个很重的东西无论落在什么上都会把它砸得稀烂,并且碎片会分散的很远很广。同一个词也被用在七十士译本的得3:2里。“砸得稀烂”这种说法因而也可以译为:“把他像糠一样吹走”,或者“把他像糠一样分散”。原文证据可以被引用(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支持省略太21:44。
太21:45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听见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着他们说的。
【本会注释】
  祭司长和文士。见对第23节的注释。
  看出。这比喻的应用是如此清楚以致不需要解释。犹太领袖们无疑十分清楚以赛亚关于葡萄园的比喻的意思(赛5:1-7)以及提到弥赛亚是“石头”的不止一处经文的意思(诗118:22,23;赛28:16等)。
太21:46 他们想要捉拿他,只是怕众人,因为众人以他为先知。
【本会注释】
  捉拿他。即,逮捕他。因为他们看出耶稣在公然反抗他们的权威,并且他们几乎无法抑制住自己不立即执行他们的计划。
  怕众人。大众的情绪现在强烈地支持耶稣。他与犹太领袖们的每次冲突,都必定减弱了百姓对这些刚愎的神职人员们的尊敬。
  以他为先知。见对太21:11;约7:40的注释。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