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级目录】
【本会注释】
1十童女的比喻,14才干的比喻。31以及对于最后审判的描述。
十童女的比喻
太25:1
“那时,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
【本会注释】
天国。[十个童女,太25:1-13。关于比喻,见本注释第203-207页。]
见对太4:17;5:2的注释;参对路4:19的注释。关于耶稣讲这个比喻的环境,见对太24:1-3,42的注释。耶稣和至少四个门徒在橄榄山西面的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山,暮色越来越深了(《路》第二十九章)。与往常的情况一样,与耶稣所讲的比喻相关的场景正在那些听这故事的人眼前上演(见《路》第二十九章)。
好比。或,“比较”(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页)。这个比喻的重点在于为基督的降临作预备的重要性,并且强调作好预备的重要性(见对太24:44的注释)。
童女。或,“少女”(修正标准译本)。显然十这个数字并不附带什么重要性,在别的地方耶稣似乎只是用来做约整数(见对路15:8的注释)。在这个比喻中,十个童女代表所有那些声称拥有耶稣的纯正信仰的人(《路》第二十九章)。他们相信耶稣不久不就要降临。请比较启14:4。
灯。来自希腊文lampades,既指火把也指灯,在这里指后者。这些灯很可能由安在灯棍上的陶碗构成。灯碗内盛有油,并且有一个灯芯浮在油里,其顶端立在碗边。新娘一方的人是“带着火把”前进的(《路》第二十九章)。灯代表上帝的话(《路》第二十九章;见诗119:105)。
出去。那十个童女在新娘家附近等候着新郎和他那一方的人到来,打算陪伴新娘一方去新郎家,在那儿参加婚筵(见《路》第二十九章)。那十个童女被唤醒看到迎亲的行列没有叫上他们就离开了的事实(《路》第二十九章),暗示他们并不是新娘的密友,而是熟人,根据东方的习俗,熟人会受欢迎加入迎亲的行列并主动分享欢宴。
迎接新郎。在他从自己的家出来到新娘的家,要求她并护送她到他家时。
太25:2
其中有五个是愚拙的,五个是聪明的。
【本会注释】
五个。五这个数字显然并不附带什么重要性,数字十也是一样(见对第1节的注释)。在这群人中只有两类童女。随着叙述的进展,这两类人的区别也变得明显了,实际上,正是她们之间的区别构成了这个比喻的特点。
愚拙的。那五个愚拙的童女并不是假冒为善的人(《路》第二十九章)。她们“愚拙”是因为她们没有使自己屈服于圣灵的运行。在这方面她们代表土浅石头地的听众(《路》第二十九章;见对太13:5的注释)和那个没有穿婚筵礼服的人(见对太22:11-14的注释)。她们被福音所吸引,但自私使得真理无法深深扎根在他们的生活中并结出基督化品格的果子(见对结33:32;太7:21-27的注释)。她们会列身于那些响应“平安了,平安了”的呼喊的人(见《早》属灵的恩赐;《祖知》第七章;见对帖前5:3的注释;参耶6:14;8:11;28:9;结13:10,16)。
太25:3
愚拙的拿着灯,却不预备油;
【本会注释】
油。象征圣灵(《路》第二十九章;见亚4:1-14),这里描绘的教友们缺乏圣灵。他们熟悉真理的理论,但是福音在他们的生活中却没有实现任何改变。
太25:4
聪明的拿着灯,又预备油在器皿里。
【本会注释】
聪明的。比喻中聪明的童女代表那些明白、感激并且使自己得益于圣灵的服务的基督徒们。现今那些欢迎圣灵进入自己的生活中并与他在他指定的任务中合作的基督徒确实是“聪明的”(见约14:16,17;约16:7-15)。
器皿。或,“容器”,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油壶或油瓶。这些容器是用来储备油的。
太25:5
新郎迟延的时候,她们都打盹,睡着了。
【本会注释】
迟延。希腊文chronizō,“耽搁”,“拖延”。该比喻对那些“以为上帝的国快要显出来”的人乃是一个警告(路19:11;参太24:3;徒1:6)。耶稣不会像他们曾预期的那么快回来。但是如果以一种清楚明确的方式告诉门徒们这一点就会使他们气馁(见对太24:3的注释)。
现今的基督徒们最好要谨记,天上新郎的迟延并不是由于他那方面有任何预备上的缺乏。要是他的百姓已经准备好欢迎他,并且完成了为他的降临准备世人的指定任务的话,他很久以前就会来了。见《历》第六十九章)。
打盹、睡着了。即,她们变得昏昏欲睡并且睡着了。
太25:6
半夜有人喊着说:‘新郎来了,你们出来迎接他!’
【本会注释】
半夜。当疲倦等候的童女们最昏昏欲睡的时候。“半夜”代表属灵的黑暗。极大的属灵黑暗。在末后的日子,极大的属灵黑暗会笼罩世界(见《路》第二十九章)。
太25:7
那些童女就都起来收拾灯。
【本会注释】
起来。十个童女都响应了呼召要去加入迎亲的行列。
收拾。灯显然已经很久没有照料了。它们需要“收拾”以便可以继续亮着。
太25:8
愚拙的对聪明的说:‘请分点油给我们,因为我们的灯要灭了。’
【本会注释】
对聪明的说。愚拙的童女未曾学会亲自接受责任的功课。她们已经陷入了依靠别人弥补她们自己缺乏远见的习惯。
分点油。即,“分你的一些油”。愚拙的童女们的预备并不彻底不认真,而是表面肤浅的。
要灭了。直译是,“在熄灭”。考验的时辰已经到了,但是她们的预备证明是肤浅不足的。她们没有储备用来应付意外的紧急情况。她们开头做的很好,但却没有预备忍耐到底(见对太24:13的注释)。
太25:9
聪明的回答说:‘恐怕不够你我用的;不如你们自己到卖油的那里去买吧。’
【本会注释】
你们自己去买。为这个场合给愚拙的童女足够的油就会使聪明的童女没有油。后者并不是自私的。品格是不能转移的。一个基督徒不能为另一个基督徒做他自己必须为那摆在前面的危机要做的预备。
太25:10
她们去买的时候,新郎到了。那预备好了的,同他进去坐席,门就关了。
【本会注释】
她们出去买的时候。在宽容时期结束之后,要获得那些陪伴天上的新郎到他父家去所必需的品格特性就太晚了,不是因为上帝这方面有任何不愿意,而是因为品格已经固定了。
门就关了。请比较当以扫发现他已经丧失了长子权时的感觉(见对来12:17的注释)。她们被排斥在婚筵之外乃是她们故意选择的结果(见《善》第三十三章)。
太25:11
其余的童女随后也来了,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
【本会注释】
给我们开门。那五个愚拙的童女寻求忠心侍奉的奖赏,却不愿献上那种侍奉(见对第10节的注释)。
太25:12
他却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
【本会注释】
实在。见对太5:18的注释。
我不认识你们。似乎那五个童女并不是新娘特别的朋友,新郎对他们决没有什么义务(见对第1节的注释)。看来她们正企图进去,但她们并没有权利这么做,而且情况确实如此。当门开着时,要是她们准备好进去,就会受到欢迎,但是现在门已经关了。她们的缺乏远见是无可推诿的,她们的损失也是无法挽回的。关于那些想要列身于得救的人中但却没有做好必需的预备之人的令人心碎的失望,见对太7:23;22:1-14的注释。“在口说或笔写的所有悲伤的话中,最悲伤的就是这些话了:‘我本来可以的!’”
太25:13
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
【本会注释】
所以,你们要警醒。即,该比喻的教训(见对太24:42,44的注释)。
按才受托的比喻
太25:14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本会注释】
天国。[才干,太25:14-30.
参路19:11-28的注释。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天国”是译者补充上去的。关于讲这个比喻的详情,见对太24:1-3;25:1的注释。关于这个比喻说明的真理,见对太24:45-51的注释。
鉴于十童女的比喻(太25:1-13)将重点放在了个人为基督所应许的再来所做的预备上,所以才干的比喻就强调了为别人救灵服务的责任。因此,要“警醒”(太24:42)既包括个人的预备也包括个人的传道工作。
这个比喻在许多方面和十锭银子的比喻相似,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个人要往。见对路19:12的注释。耶稣以这种方式指自己。
外国。耶稣回到了天庭。十锭银子的比喻中的贵胄出去是“要得国回来”(见对路19:12的注释)。
仆人。耶稣以这种方式指自己的门徒们,他已经委托他们管理他在地上的事务(见对太28:19,20的注释)。我们属于上帝乃是由于他创造的能力和他救赎的恩典。我们自己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属于他。
交给他们。主人有两个目的:(1)要增加他的财产,以及(2)要考验他的仆人们,预备委托给他们更大的责任。同样地,基督已经把福音的工作交托给了人们,为的是促进他的国在地上的影响并且训练他的仆人们,以便交给他们更多的责任。见对太25:21;路19:13的注释。
太25:15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
【本会注释】
才干。一他连得银子重687.5金衡盎司,或21.38公斤(见本册注释原文第49页);而这依照一个普通劳工的日工资,就相当于18年还要多的工资(另见对路19:13的注释)。才干代表圣灵特别的恩赐,以及所有天赋天资。
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要为上帝做的工作。虽然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责任,但无一例外都要负责任。
各人的才干。委托给每个仆人的金额在主人估计中是他们每个人都能聪明地运用的;同时也足以挑战每个仆人的聪明才智和技能,从而给他提供一个获得经验的机会。主人在委托给每个仆人的金额上作了区分,然后要求他们忠心履行使用有关银子的责任。
太25:16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本会注释】
拿去作买卖。原文证据在(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随即”这个词是属于第15节—“随即往外国去了”—还是属于第16节—“他随即拿去作买卖”之间有分歧。依照后一种读法,那仆人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就开始执行委托给他的任务。证明他是勤勉的。
太25:17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太25:18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本会注释】
掘开地。在古时,这通常被认为是最安全的保存财宝的办法(参太13:44)。现今在博物馆里的古钱币往往来自这种藏宝方式。
太25:19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
【本会注释】
算帐。见对太18:23的注释。
太25:20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本会注释】
另外的五千。见对路19:16的注释,那里的收益更大。
太25:21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本会注释】
好。主人的赞成与每种情况的利益额并不成比例,而是与所显示的忠诚成比例(见对太20:8-16的注释)。
派你管理。那仆人已经表现了健全的判断力,并且在较小的事上随从了正确的原则,有理由相信他会在受托更大的责任时也会这样做。对忠心侍奉的奖赏乃是增加侍奉的机会。对较小机会的利用乃是利用较大机会的能力的量度。对忠诚侍奉的奖赏的一部分在今生就临到了,但是耶稣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来生的奖赏(《路》第二十五章)。
你主人的快乐。这构成了对忠心侍奉的第二部分真实不减的奖赏。
太25:22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太25:23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太25:24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本会注释】
主啊,我知道你。见对路19:21的注释。那仆人坦白地承认他的行径并不是由于无知或缺乏能力,而是深思熟虑过的。
忍心。希腊文sklēros,“苛刻的”,“严厉的”。十锭银子的比喻中那疏忽的仆人控告他的主人是austēros,“严厉的”,“严格的”,“不友善的”。在这两种情况中的控告完全都是不公正的。
没有种。那疏忽的仆人只想着物质上的利益,却忘记了作为忠心侍奉的结果会自然增加给他的虽然不那么具体但却真实不减的奖赏(见对第21节的注释)。关于进一步的评论,见对路19:21的注释。
散。希腊文diaskorpizō,“分散”。
太25:25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
【本会注释】
我就害怕。那疏忽的仆人已经接受了那一千银子,这样做时就默许了要用它做些什么事。他害怕不成功的交易不仅会有赚不到钱的风险而且可能会导致连投进去的本钱也丧失了。他推测任何利润都会归给他的主人,而任何损失都会要他个人承当。他不愿意接受所涉及的责任,要是提供给他更大的机会的话,他也会这样做。
把你的一千银子藏了。见对路19:20的注释。
太25:26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本会注释】
又恶又懒。许多拥有较大能力的人却成就甚微,因为他们尝试的太少了(见《路》第二十五章)。
你既知道。那疏忽职守的仆人的藉口证明了他被定罪的理由。他亲口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太25:27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本会注释】
就当。那仆人的认识强加给了他一个无法逃脱的责任。他原可以对自己所选择的情形做点什么。他是无可推诿的。他有能力使那一千银子加倍。上帝是按照一个人所能做的接受他,决不会指望他做的比那更多(林后8:12)。他对人的要求不多于也不少于人所能尽力而为的。
兑换银钱的人。即,当时的银行家(见对路19:23的注释)。那仆人要是害怕(见对太25:25的注释)陷入一种更加复杂的商业交易中的话,他原可以将那笔钱投资。利润额可能会比较少,但即使那样也比一点儿都没有好。
利。“利息”(见对出22:25的注释)。
太25:28
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本会注释】
夺过。对忠心侍奉的奖赏乃是给予更大的侍奉机会(见对第21节的注释)。对疏忽侍奉的惩罚是丧失进一步侍奉的机会。被忽视的机会不久就会丧失。关于进一步的评论,见对路19:24的注释;参《路》第二十五章。
给。一个人所拒绝的机会和任务给了另一个愿意利用它们并且充分利用它们的人。关于这里所涉及的原则,见对路19:24,25的注释。
太25:29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本会注释】
凡有的。耶稣在不同的场合都陈说过这个伟大的真理(参太13:12的注释)。
夺过来。把各种才干赐给人是要人使用它们,如果不用,自然就会被拿走。反之,充分利用最小的机会往往都会导致增加更大的机会。
太25:30
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本会注释】
丢在。这“无用的仆人”曾疏忽职守,他直率地承认了这个事实。他的失败是故意的而且是有预谋的,他必须为那失败负责。在最后的审判大日,那些随波逐流,避开机会并逃避责任的人,必被那伟大的最高审判者归到行恶的人一类(《路》第二十五章)。
无益的。或,“无用的”,“无价值的”。
外面黑暗。见对太8:12;22:13的注释。
哀哭切齿。请比较太8:12;22:13;24:51。耶稣在许多场合重复了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失丧之人的懊悔。
万民受审判
太25:31
“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着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
【本会注释】
人子。[绵羊和山羊,太25:31-46。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7-213页。]
关于这个比喻的环境的评论,见对太24:1-3的注释;参太25:1,14的注释。像十童女的比喻(第1-13节)和才干的比喻一样(第14-30节),绵羊和山羊的比喻也是要说明第24章中所提出的关于耶稣再来的应许。关于前两个比喻与第24章的讲道的关系,见对太25:14的注释。这是耶稣最后一个比喻,适当地呈现了最后的大审判,并将给予审判的根据归纳成了最简明实际的话语。关于“人子”这种表达方式,见对太1:1;可2:10的注释。
在他荣耀里降临。耶稣在第一次降临时遮掩了他神圣的荣耀,并且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众人之中(见对路2:48的注释)。那时他建立的国乃是他的恩典之国(见对太5:3的注释)。然而,他必再来,“在他的荣耀里”,举行他永恒国度的开国大典(但7:14,27;启11:15;见对太4:17;5:2的注释)。耶稣的再来乃是太24和25的主题。
众圣天使。虽然有很少的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支持包括“圣”这个词,但这里无疑指的是圣天使们。关于众天使与审判工作的联系,见对但7:10;启5:11的注释。关于为人的利益所做的服务,见对来1:14的注释。关于基督再来时众天使也在场,见太24:30,31;徒1:9-11;帖前4:15-17的注释。
要坐在。即,作为王(第34节)和最高审判者(第32,34,41节)。
他荣耀之宝座。或,“他荣耀的宝座”。基督在他道成肉身前就坐在宇宙的宝座上(《历》第一章)。在他升天后,他再度登上了王位(《述》第四章),作为祭司和君王(亚6:13;《述》第四章),与他的父同坐宝座(《历》第八十七章;启3:21)。在开始于1844年的查案审判工作完成的时候(见对启14:6,7的注释),耶稣会得到“他的国”(《善》第二十四、三十九章;《早》序、属灵的恩赐)。基督作为宇宙之王的最后的加冕和登基典礼要在千禧年结束的时候,在有所有人面前—他荣耀之国的那些国民和那些已经拒绝效忠于他的人面前举行。
太25:32
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象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
【本会注释】
万民。见启20:11-15;《善》第四十二章。
把他们分别出来。见对太13:24-30,47-50的注释。
好像牧羊的。直接地或间接地,耶稣经常把自己比作牧人,把他的百姓比作羊(见结34:11-17;亚13:7;太15:24;18:11-14;路15:1-7;约10:1-16)。
绵羊。巴勒斯坦的绵羊通常是白色的,而山羊是黑色的(诗147:16;赛1:18;结27:18;参歌4:1,2)。它们通常一起受同一位牧人的照管(创30:32,33)。
太25:33
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
【本会注释】
右边。代表尊荣和祝福(见创48:13,14;可14:62;16:19;西3:1等)。
左边。左边可能代表较少宠爱或实际的不喜欢。在这里显然指的是后者(见第41节)。
太25:34
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
【本会注释】
王。在这里无疑是指第31节的“人子”。见对第31节的注释。
你们这蒙赐福的。成为“蒙赐福的”就是成为“幸福的”(见对太5:3的注释)。那些上帝使之“幸福的”确实是幸福的!在他“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诗16:11)。
我父。见对太6:9的注释。
承受。承受就是享有财产。人起初本是被指定为这世界的王的(创1:28),但是作为犯罪的结果,就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统治权。但以理展望到了圣徒们再度承受那起初就计划给他们的永恒国度的时候(但7:27)。
国。即,荣耀之国(见对第31节的注释)。
为你们所预备的。上帝起初对这个世界的计划虽然暂时被罪的入侵阻止了,最终却必成功,他的旨意必在地上被遵为至高,像在天上一样(见对太6:10的注释)。请比较路12:32。
太25:35
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
【本会注释】
吃。即,“食物”(见对太3:4的注释)。那伟大的最后考验与真信仰的原则(见雅1:27)被应用到日常生活的程度有关,尤其与别人的利益和需要有关。
留我住。即,“亲切地接待我”或“款待我”。
太25:36 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本会注释】
来看我。见对路1:68的注释。
太25:37
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
【本会注释】
我们什么时候见你。无私服务的精神和实践已经成了“义人”的习惯,使他们自动地对同胞的需要作出反应。
太25:38 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
太25:39 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太25:40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本会注释】
王。即,基督(见第31,34节)。
实在。见对太5:18的注释。
我身上。基督使他自己与他的选民密切结合到这种程度以致对他选民的任何关心都被他看成是对他自己的关心,这是何等的安慰啊。我们所感到的任何痛苦或失望,我们所经验的任何需要,无一不是基督与我们同感同受的。在使别人的需要成为我们的责任时,我们就反映了神圣品格的这个方面。当我们完美地反映了耶稣的品格时,我们就必与他对那些有需要的人有同样的感受,他就能通过我们安慰并援助别人。爱上帝的最好证据就是那导致我们“互相担当重担,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的爱(加6:2;参约壹3:14-19;见对太5:43-48的注释)。在良善的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很好地说明了太25:40所涉及的原则(见对路10:25-37的注释)。一个人已经成为上帝儿子的最好证据就是他行上帝所行的事(参约8:44)。
太25:41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
【本会注释】
永火。在别外被形容为“不灭的火”(见对太3:12的注释)和“地狱的火”(见对太5:22的注释)。这三种说法都是指末日的火,必吞灭恶人和他们的一切的工作(彼后3:10-12;启20:10,14,15)。
aiōnios这个词被译为“永久的”,或“永恒的”,一度被译为“永远”,直译是,“持续一个时代”,是在持续并且不遭受反复无常的改变的意义上。古希腊的纸莎草文献含有许多例子,将罗马皇帝们形容为aiōnios。指的是他们任期的持续性—他们是终身任职的。因而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英文词“永久的”和“永恒的”并没有正确地反应aiōnios的意思。Aiōnios,直译是,“时代持久的”,表示适当地有限的持久或长久;而“永久的”和“永恒的”暗示为期无限的永远。用aiōnios表示的持续时间在每种情况下必须由它所描绘的人或事的性质来决定。例如,在提庇留该撒的情况下,aiōnios描述的期间就是23年,即,从他登上宝座直到他驾崩的时候。
在新约圣经中,aiōnios既被用来描述恶人的命运也被用来描述义人将来的状况。按照上述原则,即aiōnios的持续性取决于它所用于人或事,我们就发现义人的奖赏是无限的生命;而恶人的报应是无限的死亡(约3:16;罗6:23等)。在约3:16中,“永生”是与“灭亡”对照的。在帖后1:9中,恶人被说成是要“受刑罚,就是永远沉沦”。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意味着一个永远继续下去的过程,而是一个行为,其结果是永久的。
“火”是藉以刑罚罪恶的手段(太18:8;25:41)。那“火”是“永久的”,aiōnios,并不意味着它的持续时间没有止境。这从犹7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显而易见,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永火”烧了一段时间后就熄灭了。在别处,圣经提到末日的火是“不灭的”(太3:12),意思是它们必不熄灭直到烧尽了最后一点罪恶和罪人的痕迹(见对第12节的注释)。关于在旧约圣经中的`olam,相当于aiōnios,见对出21:6的注释。
为魔鬼。见彼后2:4;犹6,7。魔鬼和他的使者们的命运已成定局。这些“离开本位”的生灵注定要在末日的火中灭亡。所有效法他们的背叛榜样的人也必遭受同样的命运。
太25:42 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
太25:43
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
太25:44
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
【本会注释】
我们什么时候见你。他们没能学会那伟大的真理,即对上帝真正的爱表现在对上帝受苦儿女的爱上。真宗教所包括的不仅是被动地同意教条。
太25:45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本会注释】
既。见对第40节的注释。
太25:46
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本会注释】
永刑。见对第41节的注释。
永生。请比较约3:16;罗6:23。
【返回上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