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馬太福音七章 1-5 節 【不要論斷人】 耶穌在這裏所說的,正像衪在登山寶訓其他講道一樣,人不能論斷別人有三大原因: 1.我們絕不可能知道全部的事實,或整個的人。 2.任何人的判斷永都不可能達到精確無私的地步。 3.耶穌指出我們不要論斷人最大的理由,是沒有人有足夠的良善來審判他人。 耶穌告訴我們不要批評別人,反要檢查自己的動機和品德。你是否發覺自己很容易誇大別人的過失,而忽視自己的短處?我們常想去改掉別人身上的壞習慣,其實,自己也有同樣的壞習慣。若你正準備去批評別人,請先去檢討自己是否也該受同樣的批評。首先要判斷自己,然後用愛心去饒恕和幫助你身邊的人。 耶穌所說"你們不要論斷人"的意思,是反對那種偽善和審判的態度---- 為要抬高自己而貶低別人,---- 但祂並不是一概而論反對所有批判思考,只是我們要作出辨別。 耶穌教訓我們要認出假教師來 ( 參15-23節 ),保羅也教導我們在教會裏應該有紀律 (參林前五:1-2 ),相信神是最終的審判者 (參林前四:3-5)。 馬太福音七章6 節 【真理與聽眾】 6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他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 從表面上看來,耶穌所說的這句話,似乎與基督徒的信息相反,就是有排外性的要求。 其實在早期的教會中,這句話有兩種特別的用法: (1) 被猶太人所用,他們相信上帝的恩賜與恩典,只是為他們猶太人。這班猶太人視保羅為仇敵,堅持外邦人必須受割禮,必須接受律法,並且在作基督徒以前,先要作猶太人。這確實是一節可正用或誤用來表明猶太人的排外性的經文。 (2) 早期的教會是在一種特殊的情形之下,使用這節經文。早期教會是在雙重的威脅之下,一種是外來的威脅;早期教會彷彿在外邦人不道德的海洋中的一座純潔的基督徒島嶼,被世界沾染污穢的可能性非常之高;另一種是內在的威脅;當時的人們想到一些問題,有的思想難免會把人引到異端的歧途,還有人要妥協基督徒與異教徒的思想,藉以達到一種滿足雙方的綜合信仰。 基督的教會若要存在,就必須抵禦外來與內在的威脅,否則基督教將會變成羅馬帝國中許多宗教中的另一個宗教而己。 Didache正式的名稱就是十二使徒遺訓,是主後一百年基督教會最早的崇拜秩序,其中規定: [除了奉主名受洗者,無人可喫喝祝謝餐,因為主對此事曾說:"不要將聖物給狗"。特士良抱怨異端者竟讓所有的人,甚至連外邦人也領受聖餐,這樣做就成為[將聖物給狗,把珍珠(雖不是真的)丟在豬前](駁斥異端書 De Praescriptione 41)。 在這些事例中,這節經文作了排外的根據。並不是教會不注重宣教的工作,早期教會具有贏得每一個人歸主的熱誠;但上帝也認為信心的純真必須絕對的保持,否則基督教就會漸漸被異教的海洋所同化,至終被其吞滅。 馬太福音七章6 節(續) 【達到不適合聽的人】 根據律法,豬是不潔淨的動物(參申十四:8),任何人接觸過不潔淨的動物就會在"禮儀上不潔"。耶穌教導我們不應該把神聖的教導交託給不聖潔的人,把神聖的觀念教導給不想聽和不肯接受的人只是枉費心機。這並不表示我們不要向未信的人傳講神的道,而是應當有智慧去分辨所教導的對象,這樣才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 了解這段經文暫時的意義是容易的;但我們也要了解其永久性的意義,就是表示有一些人是不配的意思,不能接受上帝樂意傳給他的基督教信息。這就不是一個排外性的敘述句,而是每一個的傳道人在傳道上實際遭遇的困難。的確有某一種人,要向他們傳揚真理,就是不可能做到,除非有某一種特殊的遭遇發生了,他們才肯接受教導。 有的人不能夠接受基督的真理,也許是因為他們的頭腦閉塞;也許他們的思想受到污穢影片的影響;也許他們的生活,模糊了他們看見真理的能力;也許他們生來就慣於抗拒一切神聖的事物。他們的麻木不仁,用字句和言語去表達真理,會帶來的是諷刺和嘲笑。 遇到這樣的人,我們該怎麼辦?他們是不是該受棄絕的無望者?是不是乾脆就不必向他們傳基督的信息?基督教的口教傳不開的地方,基督徒的行為[身教]可以行得通。人們可能對於用字句表達的基督徒辯論盲目,無動於衷,但他們對於基督徒在生活上的表現卻是無話可說。因為教會並不是缺少基督徒的辯論,而是缺少隨時將基督顯示給人看見的基督徒生活。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