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级目录】
【本会注释】
2 变像。11 他指教关于要来的以利亚的事:14 赶出聋哑的鬼:30
预言他的死与复活:33 劝勉门徒要谦卑:38 吩咐他们不要禁止不敌挡他们的人,也不要得罪任何一个忠实的人。
可9:1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上帝的国大有能力临到。”
【本会注释】
有人。9章的第一节更适合属于8章最后一节(参太16:28;路9:27)。
耶稣显荣
可9:2
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暗暗的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
【本会注释】
过了六天。[变像,可9:2-13=太17:1-13=路9:28-36。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可9:3
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
【本会注释】
像雪。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省略这些字。
白。或:“漂白”。
可9:4 忽然,有以利亚同摩西向他们显现,并且和耶稣说话。
可9:5
彼得对耶稣说:“拉比(就是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可9:6
彼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因为他们甚是惧怕。
可9:7 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也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
可9:8
门徒忽然周围一看,不再见一人,只见耶稣同他们在那里。
可9:9 下山的时候,耶稣嘱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可9:10
门徒将这话存记在心,彼此议论“从死里复活”是什么意思。
【本会注释】
将这话存记在心。尽管事实上门徒们错过了许多从经验中学得教训的特权,但是他们显然对基督所说他要从死里复活的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们没能领会弥赛亚受苦的观念。他们仍旧盲从于弥赛亚作为一个强大的征服者的流行观念(见路4:19注释)。
从死里复活。门徒们对这种事可能与他们认为要成为弥赛亚的这一位有什么关系感到困惑不解。
可9:11 他们就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
可9:12
耶稣说:“以利亚固然先来复兴万事;经上不是指着人子说,他要受许多的苦被人轻慢呢?
【本会注释】
经上。见诗22;赛53;等等;见路24:26注释。
人子。耶稣在这里用的是他常用于指代自己的相同称谓(见太1:1注释;可2:10)。
被人轻慢。或:“受到嘲笑”。
可9:13 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他们也任意待他,正如经上所指着他的话。”
治好被污鬼附身的孩子
可9:14
耶稣到了门徒那里,看见有许多人围着他们,又有文士和他们辩论。
【本会注释】
耶稣到了门徒那里。[被鬼附着的男孩,可9:14-29=太17:4-21=路9:37-43a。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在变像那天之后,耶稣和三个门徒从变像的山上下来,到了下面的平原,其他九个门徒在那里等候他们回来(见路9:37;参《历》第四十七章)。在圣经中明确提到的两个加利利“平原”,革尼撒勒平原(见路5:1注释)或耶斯列平原,任何一个都有可能是变像之山附近的地区。可能那座没有提名的山离这两个“平原”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不远(见太17:1注释)。
文士。见本卷注释第55页。
和他们辩论。即,与他们争辩或诘问他们,如上下文所说明的。文士们的态度显然是敌对的。只有马可提到了这个细节。这些敌对的文士有些可能是“从耶路撒冷来”的,目的是要疏远百姓与耶稣的关系,并去汇报他所说的所做的(见可7:1;太16:1注释)。与以往常做的一样,他们通过门徒攻击耶稣(见可2:16,18,24;7:5)。在这个场合,他们试图通过把门徒们对一个鬼无能为力这事小题大做,从而把耶稣和他的门徒们描绘成冒名顶替的骗子(参《历》第四十七章)。
可9:15
众人一见耶稣,都甚希奇,就跑上去问他的安。
【本会注释】
甚希奇。当耶稣走近时,众人都甚希奇的原因可能最好解释为他们对于无疑仍留在那些曾目睹耶稣变像之人脸上的荣光的痕迹所作出的反应(参出34:29-35;《历》第四十七章)。
可9:16
耶稣问他们说:“你们和他们辩论的是什么?”
【本会注释】
他问文士们说。似乎当耶稣走近时,文士们变得沉默了。无疑,盛行的紧张气氛以及文士们为那个问题在场,显然说明他们已经不断辱骂并嘲弄了那九个门徒。
可9:17
众人中间有一个人回答说:“夫子,我带了我的儿子到你这里来,他被哑巴鬼附着。
【本会注释】
众人中间有一个人。文士们既在过去每当努力要使耶稣丢脸时都被他反击得哑口无言窘迫懊恼,所以就退出了争论(见可2:19;7:11-13;太16:1-4注释;参《历》第四十七章)。这就给了那个可怜的、被鬼附男孩的父亲一个机会亲自提出他的请求。
带到你这里来。路加(路9:38)说这父亲请求耶稣“看顾”他儿子。在希腊文中,这是一个表示医疗检查的通用成语。
哑巴鬼。关于被鬼附的论述,见第1章的附注。
可9:18
无论在哪里,鬼捉弄他,把他摔倒,他就口中流沫,咬牙切齿,身体枯干。我请过你的门徒把鬼赶出去,他们却是不能。”
【本会注释】
身体枯干。希腊文是xērainō,“枯竭”或“枯萎”。在雅1:11中,xērainō被用来指草的枯干。可能这位父亲在这里形容的是男孩的身体状况逐渐变坏了,或者他可能在形容这男孩在被鬼抓住的一个阶段身体变僵硬了。
他们却是不能。也可以引用原文证据(参本卷注释第146页)支持加上“赶他出去”。请将门徒的经验与基哈西的经验相比较(见王下4:31)。
可9:19
耶稣说:“嗳!不信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
【本会注释】
不信。即,“没有信心”或“不信”。请比较在摩西的时代上帝对以色列人的评价(见民14:27;来3:17-19)。当耶稣说这些话时,似乎不可能心里想的是那个被鬼附孩子的父亲,因为在那孩子的医治方面,他父亲的信心不只是唯一的障碍。因为故障主要出在门徒们自己身上(见可9:29注释),似乎主是特别存心对他们说的。但是他并不愿意把他们挑出来当众指责,所以就没有使他们成为他那句话的直接对象。然而,要是连门徒们都“不信”,更何况众人呢。
几时呢。这些话暗示耶稣此时作为一位圣者说话,就是暂时取了人形的一位。
忍受你们。直译是:“忍耐你们”或“维持你们”。摩西与以色列人在旷野时多次有同样的经验(见民20:10)。
可9:20
他们就带了他来。他一见耶稣,鬼便叫他重重的抽疯,倒在地上,翻来复去,口中流沫。
【本会注释】
翻来复去。或:“打滚”。这男孩看上去非常可怜。
可9:21
耶稣问他父亲说:“他得这病有多少日子呢?”回答说:“从小的时候。
【本会注释】
问他父亲。只有马可记录了的一个细节。
多少日子呢。这是唯一一个有记录的实例,说到耶稣明确询问了他所医治之人的病史。并不完全清楚他在这个场合这样做的原因。可能他叫这位父亲描述这病,以便那些站在旁边的人可以充分意识到这男孩病情的严重状态(见18节注释)。可能是为了这个原因,基督才允许那个污鬼在出来时使男孩抽风(见26节注释)。
可9:22
鬼屡次把他扔在火里、水里,要灭他。你若能做什么,求你怜悯我们,帮助我们。”
【本会注释】
要灭他。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所以,从人的观点来看,就更难处理了。在希腊文中(见太17:15),“很苦”这种表达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技能已经无能为力予以减轻的疾病。
你若能作什么。见可1:40注释。
帮助我们。这父亲把孩子的情形当成了自己的情形(参太15:22,25)。
可9:23 耶稣对他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可9:24
孩子的父亲立时喊着说(有古卷作:立时流泪地喊着说):“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
【本会注释】
我的不信。如果这位父亲一点儿信心都没有的话,他就不会把孩子带来了(参约4:43-54注释)。
可9:25
耶稣看见众人都跑上来,就斥责那污鬼说:“你这聋哑的鬼,我吩咐你从他里头出来,再不要进去!”
【本会注释】
众人。直译是:“群众”。这件事大概发生在退出公共传道期间,在这段期间耶稣努力避免公开并且避免引起狂热,那并不是他所满意的目的(见太15:21注释)。所以耶稣就着手实现医治,没有进一步耽搁。
斥责那污鬼。魔鬼乃是使男孩的身体成了这个样子的原因。这个结果会随着原因的消除而消失(见路9:42)。
可9:26
那鬼喊叫,使孩子大大的抽了一阵疯,就出来了。孩子好象死了一般。以致众人多半说:“他是死了。”
【本会注释】
大大地抽了一阵风。即,“使他大大地抽筋”,“使他激烈地抽筋”。耶稣允许魔鬼能力的这最后一次表现,以便男孩的这种可怜情形与当他被救脱离了魔鬼时的情形可以对比的更为明显。
好像死了一般。这男孩被曾侵袭他的那一阵猛烈的痉挛完全耗尽了精力。
可9:27
但耶稣拉着他的手,扶他起来,他就站起来了。
【本会注释】
耶稣拉着他。魔鬼已经离开了,现在,耶稣的触摸使男孩恢复了力气(见可5:27注释)。
可9:28
耶稣进了屋子,门徒就暗暗的问他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他去呢?”
【本会注释】
那屋子。定冠词“那”暗示这是一个基督认为是自己的家的特别屋子,可能是彼得在迦百农的家(见可1:29;2:1注释),是耶稣留在加利利期间余剩日子的一个暂时的家(参《历》第四十八章)。
我们为什么不能。十二使徒在他们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期间曾赶过鬼(见可6:13)。他们茫然不知耶稣曾赐给他们的权威已经离开他们的原因。
可9:29
耶稣说:“非用祷告(有古卷在此有:禁食二字),这一类的鬼总不能出来(或作:不能赶他出来)。”
【本会注释】
这一类的。文士们曾将那九个门徒的无能为力归因于推测魔鬼有更高的能力,断言耶稣只限于控制较小能力的鬼魔(参《历》第四十七章)。然而,真正的麻烦并不在于魔鬼的能力,而在于门徒们灵性上的软弱无能。
非用祷告。基督在这里指的并不是与赶鬼有关而献上的祷告。他关心的并不是暂时的祷告,而是由祷告激励的生命。当彼得、雅各和约翰与基督不在的时候,那九个门徒一直在细想自己的挫折失意和个人的委屈不平,处于一种嫉妒的精神之中,因为主对那三个不在的同伴显示了宠爱(见《历》第四十七章)。他们的心态使上帝无法藉着他们作工。
禁食。原文证据支持省略(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这个词。见太6:16;可2:18注释。
耶稣第二次预言受难和复活
可9:30
他们离开那地方,经过加利利;耶稣不愿意人知道。
【本会注释】
他们离开那地方。[经过加利利的一次秘密旅行,可9:30-32=太17:22,23=路
9:43b-45。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
即,从耶稣变像的山脚下,耶稣曾在那里治好了那个受痛苦的孩子(见14节注释)。
经过加利利。多半是经过一个迂回路线到达终点迦百农(见太17:24注释)。这次的秘密旅行大概花了几天的时间,在公元30年晚夏的时候,约在被钉十字架之前七或八个月。
不愿意。如果耶稣在一个地方逗留久了,那么消息不久就会传播到四方,群众就会聚集,而他们的到来就会打断他寻求要传授给门徒们的重要指示。因此,似乎耶稣在加利利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很可能避开了在此之前几个月曾目睹他所行异能的城镇和乡村。绕过都市和城镇会是一个防止人们知道他的行踪的一个有效办法。就连门徒们都没能充分受益于他曾给出的教导之言,要是信徒的核心成员都缺少属灵的理解力,那么平民大众当时就不会得益于基督在那个时候不得不说的话了。
可9:31
于是教训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他;被杀以后,过三天他要复活。”
【本会注释】
他教训。直译是:“他正在教训”,即,他继续教训。在至少三次特殊的场合中,这是耶稣二次明白地告诉门徒们他将要受难受死(参太16:21;20:17-19注释)。无疑在别的时间,耶稣也给过他们类似的教训,如太16:21所暗示的。想要与他的门徒们单独在一起,以便可以传授给他们这个信息,这显然说明了耶稣如今在加利利四处走动的原因(见可9:30注释;参《历》第四十八章)。
人子。见太1:1;可2:10注释。
第三日。见本卷注释第248-250页。
可9:32
门徒却不明白这话,又不敢问他。
【本会注释】
他们却不明白。尽管耶稣是用明白的语言(见31节注释)告诉他们的,门徒们还是误解了(见路9:45注释)。门徒们没能明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们并不想相信弥赛亚有受苦受死的必要(见太16:22,23注释)。这种观念对他们关于弥赛亚的先入之见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挑战(见路4:19注释)。他们盼望基督最终会作为一个现世的君王实行统治,并且不愿意放弃他们炽热展望,预期当弥赛亚在世作王的时刻来到时与他同享尊荣(参《历》第四十五章;见路4:19注释)。
不敢问。可能是因为门徒们认识到自己与彼得最近所提出的观点相同,而且要是现在让他们发言的话,他们也只能表达同样的思想(见太16:22,23注释),所以他们就保持沉默。依照太17:23,他们“大大地忧愁”,即,“非常苦恼。”
天国里谁为大
可9:33
他们来到迦百农,耶稣在屋里问门徒说:“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
【本会注释】
来到迦百农。[谦卑,和好与饶恕,可9:33-50=太18:1-35=路9:46-50。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关于这次回到迦百农发生的背景,以及马可与马太所记载的谈论之间的比较,见太18:1注释。
可9:34
门徒不做声,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为大。
【本会注释】
他们不作声。直译是:“他们保持沉默”,或“他们继续沉默”。他们坚持拒绝回答耶稣的问题(33节)。
争论。希腊文是dialegomai,“辩论”,或“争论”。
可9:35
耶稣坐下,叫十二个门徒来,说:“若有人愿意做首先的,他必做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
【本会注释】
愿意作首先的。耶稣此时来到了问题的中心──十二使徒每个人都愿意在他们都期盼的、主不久就要建立的国度里作“首先的”(见太18:1注释)。他们忘记了真正的伟大是在生活中断绝将伟大作为一个目标的念头。一个人开始要为大时,就证明了其心灵的褊小。请比较太23:8-12;可10:43,44;路22:24-26。
用人。希腊文是diakonos,从这个词洐生出了英文词执事“deacon”(见腓1:1;提前3:8,12)。
A
diakonos是服侍另一个人的需要或缺乏的人,既可以是一个“奴隶”也可以是一个自由人,虽然该词暗示的是自愿提供服务。另一个通常被译为“仆人”的词doulos,意思是通常意义上的“奴隶”。在新约圣经中,diakonos一般用来指福音的“执事”(见林前3:5;弗3:7;帖前3:2)。天国本质上是一个对上帝对同胞提供服务而不是受他们服务的问题。真爱本质上是给予爱而不是要求爱的问题(见太5:43注释)。最爱上帝和自己的同胞并且最好地服侍他们的人,就是最伟大的。
可9:36 于是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门徒中间,又抱起他来,对他们说:
可9:37
“凡为我名接待一个象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本会注释】
不是接待我。见约12:44,45注释。
不敌挡就是帮助
可9:38
约翰对耶稣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
【本会注释】
约翰对耶稣说。约翰说的这句话意思并不是要耶稣回答一个明确的问题,而是对耶稣前述的言语作出评论。这些话已经使得约翰怀疑他和自己的哥哥雅各先前有一次曾制止一个人奉耶稣的“名”做事是不正确的(参《历》第四十八章)。
我们看见一个人。这里提到的这件事只包括约翰和雅各,暗示可能是发生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的时候,那时这两兄弟是一同出去的(见太10:5;可3:14注释)。
他不跟从我们。他并不是常与耶稣同在的,公认的门徒之一。
我们就禁止他。或:“我们就阻止了他”。在这事之后不久的另一个场合,雅各和约翰所表现的与此类似的偏狭态度,见路9:54注释。在现在这个场合,雅各和约翰基于热心于夫子的尊荣为自己的行为申辩;实际上,热心于自己的尊荣才促使他们做了这事(见《历》第四十八章)。他们指责那个人,是因为他在做他们认为独有他们才有权利去做的事(见太10:8注释)。但是即使雅各和约翰是门徒,并且手里拿着天国的“钥匙”(见太16:19;18:18注释),他们也没有权利向别人逞威风。他们的职权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他们应当热心于执行所给予他们的命令,但没有任何权利命令他人。那使宗教领袖们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强制他人遵守他们以为是正确的行为和信仰模式的,乃是那恶者。
可9:39
耶稣说:“不要禁止他;因为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
【本会注释】
不要禁止他。即,停止阻止他。我们没有权利强迫别人遵照我们的思想和意见,或者随从我们的作工方法(见《历》第四十八章;参《民》11:27-29)。
异能。希腊文是dunamis(见本卷注释第208面)。
奉我的名。彼得(见徒3:6-8)和保罗(见徒16:16-18)以及很可能所有别的使徒,当他们行异能时,都是奉耶稣的“名”行的。
轻易。希腊文是tachu,“不久”,“快快地”,“立刻”或“没有迟延”。奉耶稣的名行神迹就要承认他的能力和权威。一个奉基督的名行异能的人,不会立刻反对他所依靠行异能的特别能力。
可9:40
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
【本会注释】
不敌挡我们的。请比较在马太福音中对这个真理反过来的陈述(见太12:30)。两者并不互斥,而是互补的。显然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支持又反对耶稣。如果雅各和约翰所责备的那个人正在做与耶稣所做的相同的工作,并且是在奉耶稣的名做,那么就必是上帝在与他同工并藉着他作工。
帮助我们的。即,为我们,或站在我们这边的。
可9:41
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给你们一杯水喝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不能不得赏赐。”
【本会注释】
一杯水。见太10:42注释。
因你们是属。见太5:11;10:18,42注释。这种行为的性质是由做这事的动机决定的。
实在。希腊文是amēn(见太5:18注释)。
他不能不得赏赐。见太5:12;19:29注释。
拒绝一切罪的诱惑
可9:42
“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
【本会注释】
凡使……跌倒的。见太18:6注释。
可9:43
倘若你一只手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来;
【本会注释】
倘若你一只手叫你跌倒。见太5:29,30;18:8注释。
不灭的。见赛66:24;太3:12注释。“不灭的火”在马太福音相应的经文里,相当于“永火”(见太18:8;见太5:22注释)。
可9:44
你缺了肢体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手落到地狱,入那不灭的火里去。
【本会注释】
在那里,虫是不死的。重要的原文证据可以被引用(参本卷注释第146页)支持省略44,46节,因为是从48节插入这里的。见48节注释。
可9:45 倘若你一只脚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来;
【本会注释】
倘若你一只脚叫你跌倒。见太5:29,30;18:8注释。
可9:46 你瘸腿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脚被丢在地狱里。
【本会注释】
在那里,虫是不死的。见44,48节注释。
可9:47
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只眼进入上帝的国,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里。
【本会注释】
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见太5:29,30;18:8,9注释。
上帝的国。见太3:2;4:17;5:3;路4:19注释。
可9:48
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
【本会注释】
虫。希腊文是skōlēx,“蛆”或“蠕虫”。按照梅杰、曼森和赖特(《耶稣的使命和信息》,第123页)注释,“不死的虫并不是象征灵魂不能死,而是象征无法净化的腐败。”在43节中,提出“生”是与“不灭的火”形成对比的。在罗6:23和许多别的经文中,“生”总是与“死”相对。在约3:16中,对比是在“永生”和“灭亡”之间。显然耶稣在这里有意作同样的对比。“火是不灭的”与“他们的虫是不死的”并列,并且是同义的表达,然而蛆虫在火中从事其工作似乎是不适宜的。在skōlēx,“虫”这个词中,根本就不能证明把“虫”等同于“灵魂”这种流行的解释是正当的(见赛66:24),这是一个几乎被所有的注释者都承认了的事实,无论他们个人可能对人死后的状态怎么想。
可9:49
因为必用火当盐腌各人。(有古卷在此有:凡祭物必用盐腌。)
【本会注释】
用盐腌。关于盐的保存作用,见太5:13注释。火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净化剂,或者作为最后审判的象征(见太3:10注释)。这句有隐含意义的话的意义并不完全清楚,完全依赖于直接上下文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用盐腌”很可能意味着“每个人”在今生都要经历苦难与净化的火(见约23:10注释)或经过末日的火。火要么除掉今生的渣滓,要么在那最后的大日毁灭生命本身。好东西才用盐保存(见可9:50注释)。
凡祭物。在古时,圣所的崇祀中,凡祭物上都要加盐(见利2:13注释)。盐的存在表示:只有基督的义才能使祭物蒙上帝悦纳(参《历》第四十八章)。
可9:50
盐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
【本会注释】
盐本是好的。见太5:13注释。
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如果门徒们有“立约的盐”(利2:13),就会抑制那导致争论在天国里谁为大的不幸倾向了。
彼此和睦。对这次的论述来说,这是一个相称的高潮,一个禁止进一步争论这个题目的告诫,一个反对嫉妒和竞争精神的警告。
【返回上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