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返回上级目录】

1至八26 传讲神的国

    这个大段落指出耶稣在整个巴勒斯地进行传道和治病的工作。一大群人经常围绕着他,但这段时期却绝非某些人说的「意气风发的美好时光」。这不单是因为群众未能真正认识耶稣,宗教领袖满怀敌意的反对更几乎立即出现,而且还一直持续至祂被钉十字架的那一刻。耶稣在这段期间一直保守「弥赛亚的秘密」,没有公开告诉别人祂就是弥赛亚。

 

1-20 神国的基础

    我们刚才已经提到马可是一名布道者,他就像大多数布道者一样,说话直截了当、「一矢中的」。例如,他没有采用一段精心编写的序言来揭开福音书的序幕,而是清楚告诉读者,他要写的内容是关乎神所拣选的那一位──即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或弥赛亚)──的福音。这些身分会在书中逐渐显露。耶稣本身没有宣认这些身分。事实上,惟有神开启我们的心眼,我们才能明白到耶稣言行中所蕴含的真理。马可福音是出于一个属灵眼睛已经被打开的人,对弥赛亚所作的有力宣告;正因如此,在马可的心目中,耶稣必须像医治瞎子般医治我们每一个人。

    「福音」是神远古之前所定的计划。马可引用先知玛拉基和以赛亚的预言来证明这点,虽然他只提及以赛亚的名字。马可指出预言中的「使者」就是施洗约翰,而第3节的「主」便是耶稣。由此,马可便已经将耶稣与神等同,因为旧约中的「主」通常是指到「神」。祭司和长老便是为到这些身分上的宣认而要钉死耶稣。当人面对基督,是不可能保持中立的:祂是弥赛亚和神的儿子,抑或不是?你究竟站在哪一边?

    施洗约翰传讲悔改的道,直接让人意识到自己需要神的赦罪。这是以色列众先知惯常发出的信息;甚至约翰的服饰也酷似昔日的先知。人借着接受洗礼,来表明内心的悔改。这并非新的教导。一直以来,犹太人都有洗礼,尤其是当人要进入犹太教时。约翰的教导中唯一是新的,就是外邦人跟犹太人一样需要洗礼。还有另一些新的言论,就是他宣布有一位远比他伟大的将要来到。约翰只能用水施洗(外表和象征性的洗礼),但在他以后来的那一位,要用圣灵洁净和更新人的心灵。这正是耶稣的工作与约翰的工作截然不同之处。

    因此,马可虽然没有像其它布道者那样大量引用旧约的经文,但他却如他们那样,确信福音的根源可以从犹太人的圣经中找到。此外,他虽然没有像其它福音书的作者那样经常论及圣灵,但却同样深信耶稣要将圣灵赐给每一位信徒,而圣灵是所有信徒都可以享有的,并非如旧约那样只局限为少数人的特权。正如每个忏悔的犹太人前来接受约翰的洗礼,同样地,每个相信耶稣的人亦将会接受耶稣用圣灵的施洗。约翰的水礼是外在的表象,而耶稣的水礼则是内里的实体。

    马可福音序幕的特征:长久以来,马可福音序幕的作用和范围都引发不少的讨论。表面看来,它的目的(正如马太和路加福音有关耶稣出生的叙述,以及约翰福音的序幕)是要在故事开始之前,向读者介绍耶稣是弥赛亚和神的儿子的真正身分。可是,序幕究竟在哪里完结,哪处才是福音的「正式」开始?只有第1节是序言,抑或第28节都是序言?倘若序言包括了第211节,那么,施洗约翰的位置便显得极之重要,他不单只是应许中那位为弥赛亚开路的先锋,还为祂的生平、被拒和受死奠下了模式。

 

9-13 王的试炼(参太三13至四11;路三21至四13

    旧约以色列的君王和士师都是由神拣选和膏立的。面对试炼的时刻便能显示出他们确实是出于神的拣选,去肩负某项任务。对于耶稣也是一样。祂前来接受约翰为祂施洗。这引发早期一些神学家的质疑:假如耶稣没有罪又毋须悔改,祂何须受洗?马可却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他只记录了这件事,而完全没有给予任何解释。由于洗礼经常被人视为审判的象征,也许马可将耶稣这个行动,视作耶稣甘愿接受作为弥赛亚所必须踏上的受苦之路(参十38)。

    我们很自然会将第10节的「他」视为耶稣,虽然约翰福音一章33节似乎暗示施洗约翰也看见这个异象。天裂开了是旧约对神降临的其中一种描绘,但这里是圣灵的降临;祂彷佛鸽子,是温柔与和平的象征。这又令人联想到创世记一章2节的创世过程。早期有些异端指出,耶稣只是圣灵降临在其身上的一个人,然而,马可却早已宣称祂是神的儿子(一1),此刻在耶稣接受洗礼的时候,神的声音也宣认了这一点。

    有些抄本略去了一章1节中「神的儿子」这几个字,但它们在这里的出现是毫无疑问的。从天而来的声音宣称耶稣是神的爱子(这里所用的希腊文有时是表示「独一的儿子」),是神所喜悦的。神的声音是传讲神的说话。这句话结合了诗篇二章7节和以赛亚书四十二章1节。这两节经文结合起来,便表明耶稣虽然是神的儿子,但祂既是神的仆人,就必须经历受苦和受死,来完成神的工作;也许,这正反映出马可对耶稣受洗的意义,理解为祂甘愿接受这项任务。我们将会看见,耶稣的跟从者并不愿意接受耶稣要走的路,当然更抗拒自己要走这样的路。然而,正如保罗在罗马书六章3节中告诉我们,我们各人都受洗归入基督的死,对其后众多为主殉道的罗马信徒而言,保罗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更是如实地应验在他们身上了。作基督徒,除了要向自我和为耶稣而死,便没有别的路可供选择了;在信仰路上,我们的前人都已经毅然接受这一切。

    耶稣不惜一切代价地接受了这个呼召,顺利通过了第一个考验,但是,祂能够通过第二个考验吗?祂在受洗时所见到的圣灵,带领祂去到一个僻静的地方,祂在那里便要面对「仇敌」或「那恶者」(这是「撒但」一名的含义)的攻击。别的福音书详细叙述这仇敌用甚么方法来试探耶稣:对马可来说,只要表明仇敌不能击倒耶稣便足够了。在某种意义上,耶稣首次胜过仇敌的能力,正是祂在祂的事奉上一直要表现的──当中包括了赶鬼、治病,以及最重要的,是透过传讲福音来拯救被仇敌拘禁之人的灵魂。在这种意义上,耶稣的布道确实是「权能布道」,但所指的,却永远是十字架和福音的权能。

    虽然耶稣是神的儿子,祂却并不是单独作战;天上所有的权能都支持祂,正如支持我们一样,纵使这些都非肉眼所能见。我们知道在某些重要的属灵经历之后,我们很容易会遭受一些严峻的属灵攻击。耶稣完全明白这点,因为祂亲自经历过。希伯来书五章7节以神学的观点来表达这点;马可则简单地以事实来描绘。福音书再没有直接提及耶稣其后是否经历其它试探,但是,从彼得劝耶稣要逃避十字架,耶稣的实时回应(八33),以及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祈祷(十四33-36)这两件事例中,我们相信耶稣不断面对试探,要祂离开神为祂安排的道路(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也许,马可是以这种隐藏的方式,来表明耶稣在旷野中所受试探的本质。马太福音四章111节和路加福音四章113节都对此次试探有更详细的叙述。

 

14-20 呼召跟从王的人 (参太四12-22;路五1-11

    当旧约的扫罗或戴维被立为王之后,他们便立即召聚一班愿意与他们同生共死的忠心跟随者。耶稣也是一样;第14节表明祂所面对的危险的真实性。

    约翰下监以后(他不久将要被处死),耶稣便毅然回到加利利,这与祂先前受洗和受试探的属灵经历截然不同。祂的目的是要传扬「神的福音」,即是神赐人和关于神的福音──神愿意接纳和赦免我们。因着神要借着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来赦免人,又因着唯有耶稣能将神的形象完完全全地向我们显明,耶稣本身就是福音,传讲福音就等于传讲耶稣。说明这点正是马可福音的整个目标:神在历史中「倒数」的重要时刻已经完结,「发射」的时间已经到了。神即将开始祂在地上的管治。当然,在某种意义上,神的管治一直存在,但现在是更深的一个层面。神的国度首先在耶稣的身上,继而在祂的跟随者身上显明。马可急于要说明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神的国度要在不动声息、大部分人都不察觉的情况下来临,因为神并非要在一夜之间将世界彻底改变。这个事实连同神选择借着弥赛亚的受苦来引进祂的国度,是马可期望透过他的福音书向我们表明的两件事。这是「神国的奥秘」,除非神向我们显明,我们是无法明白的。这亦是耶稣为何不能公开宣认祂拥有弥赛亚身分的原因──除非人们认识到弥赛亚必须受苦,否则他们便会期望祂以世界的王的方式来行事。

    约翰劝人悔改受洗;耶稣则呼召人「悔改,信福音」。不过,我们从约翰福音中得悉耶稣的门徒亦接受了洗礼(约三22)。相信福音就等于接受耶稣。信耶稣的人就要跟从祂,所以祂呼召祂的首批门徒,正如祂今天仍呼召我们一样。当耶稣呼召西门和安得烈、雅各布和约翰,要使他们成为得人的渔夫时,他们各人都只是普通人,干着普通的工作。马可如常地勾画了故事的概要。我们从约翰福音中得知这几位渔夫在成为耶稣的门徒之前,曾经与施洗约翰有过接触。然而,无论我们已预先准备了多少,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刻要面对耶稣个别的呼召,我们必须决定是否跟从祂。马可在此所集中的便是这一刻。他们需要决定是否离弃所拥有的一切──无论多或少──去跟从耶稣。而耶稣所作的响应,就是应许使他们成为得人的渔夫,带领别人进入神的国,正如耶稣在那刻带领他们一样。领人进入神的国是耶稣在世上事奉的整个目标,正因如此,耶稣事奉的核心是传福音,而不是治病或赶鬼。治病和赶鬼的神迹只是神国的征兆;它们证明了神的能力以及神的爱。

 

附注

    我们可能预期此处会列出十二门徒的姓名,但马可却延至三章1319节才交代名单。读者若感到有需要,可立即翻到该处找出名单。

 

21至三35 神国的征兆

    在旧约时代,当一位士师或君王被膏立、得到神的灵的同在和认可,他就要出去向人证明他的呼召。这正是以下几章的目的。马可曾经指出耶稣是弥赛亚和神的儿子,现在他便要去证明这是事实。耶稣已经在旷野胜过仇敌;如今祂要在加利利的日常生活中再次胜过祂的仇敌。

 

21-28 耶稣驱赶邪灵 (参路四31-37;太八28-29

在迦百农的会堂中,人们希奇耶稣说话时所表现的信心;祂不像一般的文士,祂的说话带有权柄。马可经常提到众人对耶稣的所言所行感到希奇,但他却总会同时提到──正如这里一样──人们的希奇不一定会引致他们相信耶稣。我们可以说,他们对耶稣的兴趣只停留在头脑上,而没有进入他们的内心。会堂中不单只参加敬拜的人察觉到耶稣的权柄;连一个受制于邪灵势力的人也认识到这点。这个人已完全被撒但的势力所拘控。

我们经常听到人说,当人想到撒但的时候,很容易会陷入两个极端而同样危险的危机中。一就是对他不加理会,或试图用科学的解释来抹杀他的存在。另一个极端就是对他产生过分的兴趣;热衷于探讨他多于认识基督,关注邪灵多于认识圣灵。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人士一向容易陷入第一种危险,但可能因为经历过战争和社会的解体,逼使心理学家更深入地反省罪的因由。崇拜邪灵一直是第三世界传统以来的危险。两种极端都不合乎圣经的标准,我们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我们可能会像活在撒但势力下的人,将圣经的有关经文曲解为昔日的人缺乏科学常识,便以鬼附来理解人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然而,不论是否在基督教文化下生活的人,都深知有鬼附这回事。新约圣经对鬼附和一般的疾病,甚或是精神病作出了清楚的分野。圣经通常将「鬼附」的病例局限于那些在接受耶稣治病时,内心出现抗拒神的病人身上。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不可过滥或轻率地使用这个名称,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完全摒弃这个可能性。

    马可福音在这个开始部分便表明耶稣的整个事奉是不断与仇敌撒但争战。圣经清楚指出,除非基督释放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撒但的势力下,正如基督徒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圣灵的管辖。有些时候,有些人是完全归附撒但,他们可以被形容为「被鬼附」。反面的极端则是被圣灵「充满」(弗五18)。在迦百农会堂中的那个人是完全受制于邪灵,当他听见耶稣的教训,便立时察觉到祂拥有权柄,于是便作出激烈的反应。我们要留意的是,圣经所记述的赶鬼,并不需要像别的宗教那样念咒语或「作法」,只是向被鬼附的人讲述耶稣的福音。这便是「奉耶稣的名」赶鬼的含义,而绝不是机械式地重复念诵该名字。为此,「赶鬼」并非一个理想的措辞,因为它使人联想到运用咒语。唯一功效持久的「赶鬼」方法,就是由耶稣取代了撒但,成为我们生命的中心。任何较次的要求只会带来更严重的祸患(太十二45)。

    在第24节那人的喊叫,是他那天在会堂中听完耶稣传讲福音后的反应。他内心的邪灵立即认出耶稣是「神的圣者」(即使这名称不是指一位拥有神性的个体,至少也是指弥赛亚)。耶稣不会接受这种不是发乎真心、带有强逼性的见证;这不是圣灵的见证。因此,祂斥责和赶出邪灵(25节)。纵使耶稣当众显示祂的能力,也只能令在场看见的人感到惊讶,而不是立志跟从祂。也许,被治好的那人会成为耶稣的门徒。

    邪灵在类似情况下对耶稣所作的见证,与彼得对耶稣身分的宣认(八29)有极大的差别;彼得的见证在许多方面都成了整本福音书的转折点。

 

29-34 医治病者(参太八14-17;路四38-41

    马可已经表明耶稣赶鬼是神国度的征兆,如今,他让我们看见耶稣如何医治病者。西门彼得的岳母就在同一个安息日的晚上,在她自己家中得耶稣治好其热病(这件事的详情是否由彼得亲自提供?)。接着,日落之后(亦即过了安息日,进行治病这类「工作」已经没有问题),似乎所有迦百农人都带着患病或被鬼附的人齐集在耶稣所在的门前。马可将两类问题的人分开,但耶稣都同时医好了他们。当马可提到治好许多人,他并非表示有某些人没有被治好,他只是指出人数众多。耶稣再次拒绝接受魔鬼的见证,祂将他们一一赶走。

    叙述中的一个生动细节,就是被治好的妇人在退热后,便立即以实际行动来对耶稣表示感激和关心──她起来为耶稣和12个饥饿的门徒造饭。不是每

一个人都懂得传道,但任何人都总可以透过某些方式来关心和服侍别人。

 

35-39 耶稣祈祷 (参路四42-44

    如今的耶稣已经因治病和赶鬼而闻名,别人都可能预期祂会因此而充分利用时机。今天,当我们举行「治病大会」或「神迹运动」时,也面对应否选择属世方法的相同压力。

    此外,我们看见耶稣静静地到僻静的地方去祈祷(35节)。西门和同伴似乎认为耶稣作了一个错误的行动,错失了最近轰动一时所带来的大好良机。西门并非单是这次出现属于人而不是神的想法(八33)。耶稣拒绝成为一个万众瞩目、只被公认为懂得行神迹的人;祂期望别人认识祂是救主。要达致这个目标,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传福音;耶稣决心到邻近的乡村去做这件事。于是,祂便带同门徒走遍人口稠密的加利利,进到各个会堂,传道、赶鬼和治病。赶鬼是很根本的,因为它扰乱人的灵魂,而医治身体上的疾病则只可以稍为延长人的寿命。

 

40-45 洁净长大痳疯的人 (参太八1-4;路五12-16

    此处用以描述「痳疯病」的那个字,除了包括痳疯病本身,还涵盖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皮肤病。这些疾病断绝了患者与其它人士的任何接触,因为痳疯病人一直被视为在礼仪上是不洁净的。事实上,当时公众对痳疯病人的态度,与今天的人面对艾滋病的态度相差无几,都是混杂了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一般人都将痳疯病视为神对犯罪者的一种惩罚,因此,纵使经文所提到的人深信耶稣有医治的能力,他却质疑耶稣是否愿意去医治。其实,他无须疑虑,因为(正如马可经常提及)耶稣对他「动了慈心」,伸手摸他,将他洁净了。那人得着耶稣的触摸,内心必然产生极大的震撼。这不仅因为耶稣甘愿冒上被传染的危险,更因祂蓄意使自己在宗教礼仪上变成「不洁」,以致使那人得到「洁净」。马可是否有意借助这幅图画,来反映出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各人所做的事情?

    这又是另一次引起公众更广泛注意的大好良机,但耶稣却再次断然拒绝接受。耶稣用最强硬的措辞吩咐那人去做两件事。首先,他要到祭司面前,让祭司察看身体,证明他已洁净,这样,他才能重回社会、跟众人一同敬拜神。第二,他要绝口不提自己如何获得医治。可是,那人就像我们当中许多人一样,以为自己比耶稣更懂得判断,将自己被洁净的事张扬出去。也许,他也为自己能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而沾沾自喜?他这种自以为是的行径,最终导致耶稣以后不得再明明地进城,只好在外边的旷野地方。

    因着耶稣对待痳疯病者的态度,无怪乎基督教教会在社会大众仍然排斥痳疯病患者的当儿,已经率先开创关怀痳疯病者的慈惠工作,给予他们爱心,怜恤和医护服务。但今天的艾滋病患者又如何呢?基督徒会否给予他们同样的爱心和关怀?耶稣又将会怎样对待他们呢?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