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返回上级目录】

四千人喫飽(八:1-9節)

1 那時、又有許多人聚集、並沒有甚麼喫的.耶穌叫門徒來、說、 2 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喫的了。 3 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 4 門徒回答說、在這野地、從那裡能得餅、叫這些人喫飽呢。 5 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 6 他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 7 又有幾條小魚.耶穌祝了福,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 8 眾人都喫,並且喫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 9 人數約有四千。耶穌打發他們走了、

亦記於太十五章29至39節,這大概是在幾個禮拜前衪使五千人喫飽的地方附近,馬太所記的還說是正當耶穌醫治許多病人的時候,在加利利的人一定聽見耶穌又回到他們的邊境。

1-10節:這個神蹟跟給五千人吃飽的神蹟(30-44)是兩件事。那次大部分是猶太人,這次耶穌是在低加坡里的外族地區向一群外族人傳道。耶穌的工作和信息開始影響大量的外族人。耶穌憐憫非猶太人的記載,進一步肯定了馬可福音的寫作對象是羅馬人。

1-3節:你是否曾感到神要忙於處理很多重要的事情,而看不到你的需要?你看耶穌關心這些人飲食的需要,祂也關心我們每日的需要(參太31-32)。你是不是認為有一些掛慮是神不會關心的呢?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是太難而神沒有能力處理的;也沒有任何需要是太微小而神不去注意的。

法利賽人的酵(八:10-21節)

10 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境內。 11 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 12 耶穌心裡深深的歎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 13 他就離開他們、又上船往海那邊去了。 14 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 15 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16 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罷。 17 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麼.你們的心還是愚頑麼。 18 你們有眼睛、看不見麼、有耳朵、聽不見麼.也不記得麼。 19 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 20 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他們說、七個。 21 耶穌說、你們還是不明白麼。

法利賽人的酵:亦記於太十六章1-12。

此事發生於大瑪努他境內(Dalmanutha),(10)。馬太十五章39節說是抹大拉,或譯為馬加丹,就是抹大拉馬利亞的家鄉,那是大瑪努他境內一個城,靠近湖的中西岸。耶穌一回到加利利,衪的仇敵就著手用盡計謀要當著眾人面前打擊衪的威望,他們要求衪從天上顯個"神蹟"看看。有兩年之久衪醫好各樣的病人,衪曾使五千人喫飽,雖然如此,他們還要求一個"神蹟"(太十二38-45)。耶穌告訴他們在衪所行的神蹟之外再要求看神蹟,足證是「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那就是說,人心本來應該歸向神,如今卻和世界隨波逐流。衪見到門徒對她行的神蹟的屬靈意義那樣遲鈍不明白,而且容易受法利賽人物質主義的影響,衪心中深深難過(7-2)。

11節:法利賽人試圖說耶穌行神蹟只是靠邪靈的力量或巧合,他們要求耶穌從天上顯神蹟,做只有神才可以做到的事。不過,耶穌拒絕了他們的要求。祂知道這樣的神蹟並不能說服他們,因為他們早已決定不信祂。有時候,人的心靈會硬到一個地步,就是最具說服力的事實和例證也不能改變他們。

15節:酵在這段經文中象徵邪惡。只要少許的酵,就能使一團麵發起,同樣的,猶太領袖們剛硬的心也能滲透和毒害整個社會,令人們起來反對耶穌。

15節:馬可提到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馬太則提到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馬可福音的寫作對象是羅馬人,他們認識希律,卻可能不知道撒都該這個猶太宗教派別,馬可就引用了耶穌說話中令讀者較易明白的部分。這兒希律可能指希律黨,就是支持希律的人。很多希律黨的成員也是撒都該人。

17-18節:門徒體驗過耶穌所行的這麼多神蹟,卻仍然不清楚耶穌的真正身分。他們曾經見過耶穌用五個餅和二條魚給五千人吃飽(35-44),現在卻懷疑祂能否給另一群人吃飽。

我們的領悟力有時也同樣遲鈍。雖然基督過去曾帶領我們經過試煉和引誘,但我們不相信祂將來也會帶領我們。你是否緊閉心門,不能接受神為你做的事?不要學像門徒,要記住基督曾經為你做過的事,並相信祂會繼續幫助你。

醫治一個瞎子(八:22-26節)

22 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 23 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甚麼了。 24 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 25 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 26 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這是在伯賽大彼得的家中,在此耶穌行了許多神蹟,太十一21,又曾在附近使五千人喫飽,所以衪囑咐那人不作任何無必要的傳揚。

25節:對於耶穌來說,行這個神蹟並不困難,但祂為甚麼要摸兩下才使這瞎子看見呢?祂分步驟來做可能是為了表明治病有時候須循序漸進,不是每次都立刻治愈;又或者是要說明屬靈的真理並不是一開始就能瞭解清楚的。但無論怎樣,這個人在耶穌離去前已痊愈了。

彼得承認基督(八:27-30節)

27 耶穌和門徒出去、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村莊去。在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 28 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裡的一位。 29 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 30 耶穌就禁戒他們、不要告訴人。

在三本福音書中,對於彼得的話各有不同的記載:

馬太所記的是:「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馬可最簡短「你是基督。」(可八:29)
路加記載最清楚「你是上帝所立的基督。」

此事亦記載於太十六:13-20,和路九:18-20,這是在彼得第一次接受耶穌為「彌賽亞」的以後大約三年(約一:41-42),在他稱衪為「主」的一年以後(路五:8),在他稱衪為「神的聖者」的半年以後(約六:68-69),現在經過兩年半和耶穌在一起他表示他深深相信耶穌的神性。

此段經文教導我們,對於耶穌基督的發現,必須是一種個人的發現。

耶穌的問題是:「你們......你們說我是誰?」彼拉多問耶穌是否猶太的王,耶穌回答說:「這話是你自己說的,還是別人論我對你說的呢?」(約十八:32-34)。

我們對於耶穌的認識永遠也不能是二手的。一個人可能知道別人對耶穌的各種判斷,也可能知道人的頭腦所思想過的每一種基督論,他也可能說出每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與神學家論及耶穌的摘要,而他仍舊不是一位基督徒。基督徒決不在於有關耶穌的知識;而是在於認識耶穌。耶穌基督需要每個個人的判斷,衪不僅是在問彼得,衪也在問每一個人:「你說我是誰呢?」

27節:凱撒利亞腓立比是一個異教城市,敬拜很多希臘神像,其廟宇則供奉遠古的潘神。這裡正是耶穌要門徒承認祂是神的兒子的好地方。分封王腓力(17)把凱撒利亞易名為凱撒利亞腓立比,以免與沿海的城市凱撒利亞混淆(參徒40)。沿海的凱撒利亞是腓力的兄弟希律安提帕所統治區域的首都。

28節:關於施洗約翰的事蹟,請參1章1至11節;6章14至29節。關於以利亞的事蹟,請參列王紀上17至20章;列王紀下1至2章。

29節:耶穌首先問,別人認為祂是誰,接著就問門徒,他們認為祂是誰。只知道別人怎樣說耶穌是不夠的,你必須知道、明白和接受祂是彌賽亞,必須由對祂好奇進到獻身與祂,由欣賞祂進而敬拜祂。

29-31節:人子是耶穌最常用的自稱。人子代表天上的形象,在末日時有審判的權柄和能力(參但13)。這名稱顯示耶穌就是神所證實的彌賽亞,是神的代表。這段經文中,人子緊緊地與彼得的認信--耶穌是基督--連在一起,確定了人子具有彌賽亞的意思。

從此,耶穌簡單直接地告訴門徒有關祂受死和復活的事,三次預告祂的死(31;31;33-34),並開始預備他們面對將要發生的事。

30節:耶穌為甚麼告誡門徒不要告訴任何人關於祂身分的真相?耶穌知道他們還需要更多的教導,才能明白祂藉著死亡和復活所要成就的事。假如門徒沒有得到更多的指導,即使承認耶穌是基督,也只是一知半解,不全然明白。

預言受難(八:31-33節)

31 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 32 耶穌明明的說這話、彼得就拉著他、勸他。 33 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耶穌在彼得承認衪以前避免提到衪將要死的事。如今漸漸迫近衪受難的時候,衪開始明白地告訴他們,在彼得承認主和耶穌到耶路撒冷的中間,有五次記載衪告訴他們此事:

第一次,在彼得承認主之後(太十六章21;可八:31;路九:22)。
第二次,在登山改變行像之後(太十七:9,12;可九:9,12)。
第三次,在醫治害癲癇病的孩子以後(路九:44)。
第四次,在衪經過加利利的時候(太十七:22-23;可九:31)。
第五次,當衪走近耶路撒冷的利時候(太廿:17-19;可十:32-34;路十八:31-34)。

耶穌剛說完這句話,彼得馬上勸耶穌放棄上耶路撒冷的計劃,避開死亡,用別的方法去完成神的旨意;因此成了一塊絆腳石。這也可以看出門徒的領袖彼得到此時仍未能擺脫猶太人舊的彌賽亞觀念的影響,沒有認清楚耶穌來到世上的真使命。

耶穌的回答如此鋒利,痛切,正如耶穌在曠野受試探時斥責魔鬼一樣(太四:10),因為彼得所勸衪的這番話,正是試探者經常在衪耳邊進言的。

彼得剛剛認耶穌為彌賽亞。現在說這些話是因為他是這樣地愛耶穌,一聽到耶穌要走上這條可怕的道路,並且那樣可怕地死去,使他簡直無法忍受。但郤違背神的旨意,用人的角度來衡量這件事。

32-33節:這一刻彼得並沒有考慮神的旨意,只想到自己人性的願望和感覺。他希望基督作王,而不是受苦的僕人(參賽53章)。他準備好領受跟隨彌賽亞的榮耀,而不是面對逼迫。

基督徒的路不是通往財富與安逸的平坦大道,相反途中常有艱難、逼迫、缺乏和苦難。彼得看不到整幅圖畫,我們不要重蹈他的覆轍,要注視神從看似不好的事上所帶出的好結果,耶穌被釘十字架,但三日後復活就是一個例子。

33節:彼得常是門徒的發言人,耶穌挑彼得出來說話,可能是要間接地向所有門徒說話。無知的門徒嘗試阻止耶穌被釘十字架,以為可以幫助祂去完成祂在地上的使命。撒但也曾引誘耶穌逃避十字架的道路(參太4章)。撒但的動機是邪惡的,門徒的反應則是發自對耶穌的愛和欽佩。不過,門徒要做的是跟隨耶穌,而不是引導和保護耶穌。惟有耶穌復活後,他們才完全明白祂去死的原因。

作門徒的代價(八:34節至九章一節)

34 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35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靈魂下同〕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36 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 37 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38 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耶穌對人說,人若想做衪的門徒時「必須捨己」。衪這個簡單而直接的訓示,就是叫我們建立一種克制的精神-----凡事不求自己的好處;一切事情唯基督是從----- 不求自己的安逸;不滿足自己的意願;不隨從個人的天性或慾望去觸摸,嘗試,或承擔自己不應做的事。當耶穌基督的命令發出時,決不應猶疑,立即去做;應效法保羅,敢於說出,自己活著,是基督在自己裏面,而不再是自己活著。此後再不隨從自己的意思行事,而是遵從基督的旨意;並且在這些事上,獲得完全的自由。

34節:羅馬人處決嚴重罪犯的方法,就是把他們釘死在十字架上。犯人要背著十字架到行刑的地方,表示對羅馬人的屈服。

耶穌用背十字架來表明祂對跟從祂的人的要求--完全順服。祂並不反對快樂,也不要我們受不必要的痛苦,祂只是要我們提起勇氣,時刻跟隨祂,在工作困難、前路暗淡時仍遵從祂的旨意。

35節:我們應該為福音的緣故放下自己的生命,這並不表示我們的生命不重要,而是任何東西甚至生命,也不能跟我們從基督裡所得的恩典相比。耶穌希望我們選擇去跟從祂,而不是過滿足自我的犯罪生活;祂希望我們不再擅作主張,而讓祂來掌管生命。這是很合理的,祂是創造主,比我們更清楚甚麼是真正的生命。祂要求我們順從祂,不再痛恨自己,不再跟祂爭著作自身的主宰。

36-37節:許多人花畢生的時間尋找快樂,但耶穌說,我們若把快樂建立在地位、權力和物質上,最後我們將會一無所有。無論我們在世上擁有甚麼,都只是暫時的,不能換取我們的靈魂。你為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而努力工作,你可能會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不過到最後,你仍會發覺人生是空虛、徒勞的。你願意看重追求神而輕看自私的快樂嗎?跟隨耶穌,便會知道甚麼是豐盛的生命,並得到永遠的生命。

38節:耶穌談到得失、取捨時,往往把世界的看法顛倒過來。祂在這裡給我們選擇接受或拒絕祂。現在我們可以拒絕祂,但當祂再來的時候祂也會拒絕我們;現在我們可以接受祂,那時祂也會接納我們。拒絕基督可能使我們免被別人羞辱,卻必為我們帶來永恆的責備。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