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可福音这本书

【返回上级目录】

一般聖經學者是將馬太、馬可、路加等這三本福音書稱為「共觀福音」,意思是指這三本福音書有很多相似又相異的地方。其實,我們若是仔細去比較,就會發現三者之間仍有許多差別;至少這三本福音書的作者在編撰福音書時,都有各自的立場和目的。例如:路加福音書的作者不是猶太人,他寫路加福音書的主要目的,不可能和以猶太人為對象而寫的馬太福音書之目的相同,這是明顯可知的。因此,研讀馬太、馬可、路加這三本福音書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三本福音書同時放在一起對照著研讀,看他們彼此之間的差別在哪裡。這也是我過去在講馬太、馬可、路加這三本福音書的信息時使用的方法。

馬可福音書是四本福音書中最短的一本,但卻是最早寫成的一本福音書。一般來說,它可能是在主後第一世紀的六十五至七十年之間,在羅馬城這個地方寫成的。


寫此書的目的

作者寫此書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處理普遍存在於信徒之間的觀點或疑問:為什麼彌賽亞會落難在猶太人和羅馬統治者手中?作者的看法是:耶穌基督來到這世上「不是來受人伺候,而是來伺候人,並且為了救贖大眾而獻出自己的生命。」(十: ) 這一節可以說是馬可福音書的中心。但是,這一點也同時說出作者對當時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基督教團權威心態之批判。

作者在本書中要努力的就是在告訴大家:這位成為人降生在世上的耶穌基督,是一位受苦的僕人,因他的受苦使我們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因罪所帶來的隔離--可以修復和好。我們可以說整本經卷就是以耶穌基督的受苦為中心。作者用很長的篇幅在說明耶穌基督受苦的意義(十四:1-十六:8)。這點對當時(主後六十五年)的基督徒有特別的感受,因為當時的基督徒一直不瞭解為什麼拯救者耶穌基督一定要受苦而死?


我們應該要瞭解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質就是在這裡,是在告訴我們:上帝是與我們在一起同受苦,祂深深知道我們的苦難。因此,從第八章開始就記載耶穌基督告訴他的學生,他將入耶路撒冷去面對苦難。第九章,耶穌基督再次提醒他的學生他將受難的事。緊接著在第十章則是第三次提醒學生們要清楚他即將受難之事。而從第十四章一節到第十六章八節,都是在描述耶穌基督所遇到的苦難。

馬可福音書的作者將耶穌基督傳福音事工的重點放在加利利。作者特別強調耶穌基督就是加利利人;他生活在加利利民眾的中間,是當地民眾無論老少婦孺皆知、家戶喻曉的人物(一: )。他在傳道生涯的才離開加利利往耶路撒冷去(十: );他復活後,比門徒們先到加利利,在那裡與他們相見面(十六:7)。


帶有權威心態者不認識耶穌基督

作者有一個努力,要當時的人知道:若要真正瞭解耶穌基督,不是在耶路撒冷,因為那是釘死耶穌基督的地方。就是因為不瞭解,才會將他釘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在耶路撒冷組成所謂具有權威的基督徒團體,其實並不真正認識耶穌基督的教訓。為甚麼作者要特別強調加利利的耶穌基督呢?我想必定有作者特別的目的。理由很可能是因為當時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已由早年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們所把持著,甚至變成一種基督教信仰上的權威階級,如同猶太教的領袖人物一般。作者有意要打破這種「新律法主義」的信仰危機,因此,他編撰此福音書希望能「改革」當時才剛形成的基督徒團體--教會。他希望大家不要忘了耶穌基督當時是如何在改革猶太教的陳腐信仰態度。因此在編撰此書時,不僅將重心從猶太人信仰中心的耶路撒冷轉移到加利利,且是將耶穌基督復活後與門徒相約見面的地點也放在加利利(十六:7)。

就好像當時耶穌基督在傳上帝國信息時所凸顯出來的情況:在耶路撒冷的猶太宗教領袖,並沒有真正的認識上帝國的真義一樣。馬可福音書在說明一個重要的信仰觀念:在耶穌基督裡,沒有組織的權威性。真正的權威是來自人對上帝話語的順服。僵化了上帝話語的思想,或是以人的權威來代替、設定上帝對人生命的愛,就是在曲解上帝國的真諦。因此,作者認為若要瞭解耶穌基督,首先就是要走出權威的觀念,包括將耶穌基督的言行釋放回到一般人當中,而不是停留在以權威自居的耶路撒冷地方。為此,作者要帶讀者回到加利利去,從認識一個平凡的人的耶穌基督來開始。


加利利的耶穌基督

我們從下列經文內容可以看到作者是多麼地用心在述說耶穌基督和加利利之間的關係:

一:9,「過了不久,耶穌從加利利省的拿撒勒來。」(請注意,馬可福音書的作者排除了馬太和路加這二本福音書所強調的耶穌基督出生故事。那二本福音書在降生故事中特別強調耶穌基督是降生在伯利恒,似有迎合猶太人之嫌。)


一: ,「約翰被關進監獄以後,耶穌到加利利去。」
一: ,「耶穌沿著加利利湖邊走,看見兩個打魚的。」
一:28,「於是耶穌的名聲很快地傳遍了加利利地區。」
一:39,「於是耶穌走遍了加利利全境,在各會堂裡傳道,並且趕鬼。」
二:13,「耶穌再到加利利湖邊,一大群人聚集在他身邊,他就教導他們。」
三:7-8,「耶穌和門徒們離開那裡到加利利湖邊去,一大群人跟著他。他們是從加利利、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對岸等地區以及泰爾和西頓附近的城市來的。」看吧,作者在這裡很清楚地說明出加利利才是耶穌基督宣揚上帝國的中心,包括耶路撒冷、猶大等地區的人也都朝向加利利來。
四:1,「耶穌又在加利利湖邊教導人。因為聚集在他周圍的群眾非常擁擠,他只好上了一條船。」
五:1,「他們來到加利利湖的那一邊,屬於格拉森人的地區。」
七:31,「耶穌離開泰爾附近地區,經過西頓,從十邑境界回到加利利湖。」
九:30,「他們離開了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任何人知道他的行縱,因為他正在教導門徒。」
十四:28,「但是我復活以後,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
十五:40-41,「還有些婦女從遠處觀看;其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瑟的母親馬利亞,以及撒羅米。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她們就跟隨他,服事他。還有其他好些婦女是跟耶穌一起來耶路撒冷的。」
47,「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瑟的母親馬利亞都守在旁邊,看見了安放耶穌的地方。」


我們注意到以上這兩段經文所提供的訊息:就是看見耶穌基督復活的,是來自加利利的婦女,而不是在耶路撒冷的門徒。

十六:7,「你們快去告訴他的門徒,尤其是彼得,說:『他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可以見到他,正像他從前告訴過你們的。』」


看,作者特別指明要告訴彼得,中心地點是在加利利,不是在耶路撒冷。我們可以發現作者顯然對當時彼得等門徒,在耶路撒冷成為一個有權威的教團,提出了警告,要他們記住耶穌基督的交代,復活後要再相見的地方是在加利利。

作者筆下的彼得

相反地,馬可福音書卻是很特別地提及有關耶路撒冷的權威者下到加利利去造訪耶穌基督的事(三:  ,七:1)。如果耶路撒冷是宗教權威重鎮,那些宗教領袖大可不必如此勞累,放下身段去到加利利,而且不是一次,是一而再地派人去。在耶穌基督復活的時候,那位出現在墳墓裡的青年,特別交代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等人,一定要告訴彼得到加利利去,因為復活的耶穌基督在那兒等他和門徒們(十六:7)。更有趣的是作者也讓我們看到門徒彼得竟然否認了自己是加利利人(十四: ),作者似乎有意要諷刺彼得,因為他是當時在耶路撒冷基督徒團體的權威者。可是我們也發現為了維持權威,後來的彼得甚至也會在福音事工上有所妥協。為此事,引起保羅的不滿(加拉太書二: )。從這些觀點來看,此書是否真的是由彼得所提供的口述資料,實在有值得懷疑之處。

作者身分尚未確知

四本福音書、除了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可較明確知道是由路加所寫的外,其餘三本福音書的作者是誰?他們確切的身份是甚麼?目前都尚且在探討中。聖經學者長久以來大多認為是約翰馬可(使徒行傳十二:  )所撰寫的。他的母親馬利亞是耶路撒冷早期基督教團的重要份子。這位約翰馬可曾跟彼得、巴拿巴一同去傳福音,後來也曾是保羅的同工(使徒行傳十三:5)。但是這位約翰馬可是不是就是本書的作者,我們實在不能確定。只能說有一位作者用「馬可」這個名字,寫了這本福音書。

讀馬可福音書,我們會發現作者似乎沒有好好地在處理時間或地點上的問題;這可能是在那種基督徒信仰受到迫害的緊急情況下,作者所要努力的目標就是趕快將耶穌基督的拯救信息描述出來。結果我們看到作者用很多次的「和」、「及」、「或」等這類的關係詞,特別是「立即」這個用詞甚多,很容易使人有一個感覺,以為事件的發生是一件接一件地接踵而來的。事實上也是有這樣急迫的事件發生;我們知道彼得是在主後六十四至六十六年間,因羅馬皇帝尼祿迫害基督徒時而殉教。教會內部也因此而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人因迫害事件發生而更加堅定的信心,但是也有人因此信心大為減退,心灰意冷,甚至背棄了信仰。因此,作者寫此書信的另一目的,就是要幫助在苦難中的信徒重建他們的信仰,堅定信心。這也就是為甚麼作者在寫此福音書時,語氣上顯得急迫的原因之一。


此書可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一、第一章一至十三節:序言,介紹施洗約翰。
二、第一章十四至八章廿六節:耶穌基督的宣教事工。
三、第八章廿七至十章三十一節:預言受難,準備走向耶路撒冷。
四、第十章三十二至五十二節:往耶路撒冷城。
五、第十一章一至十四章卅一節:在耶路撒冷地區的活動。
六、第十四章卅二至十五章四十七節:受難、埋葬。
七、第十六章一至八節:復活的事蹟。
八、第十六章九至廿節:顯現與升天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