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返回上级目录】

         上帝的僕人被拒絕

 
經文:馬可福音六:1--6

我們現在所讀的這段經文也同時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五十三至五十八節,和路加福音第四章十六至三十節。是記述關於耶穌基督回到自己的故鄉拿撒勒傳揚上帝國的信息,他的鄉親不但不信,反而拒絕他的事件。

雖然在耶穌基督回拿撒勒遭到鄉親拒絕的事件上,馬太、馬可和路加等三本福音書均有記載,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忽略約翰福音書裡所提供的不同資料;我們也可以發現馬可福音書的記載比起馬太福音書是細膩了許多;其特色是在作者描寫當時群眾對耶穌基督的反應上。路加福音書在這個事件上則是編入了一段馬太和馬可二本福音書所欠缺的特殊資料,作者路加將耶穌基督回拿撒勒去之事,看成是耶穌基督在宣教事工上有明確記錄的第一件事。路加福音書的作者是將重點放在耶穌基督宣教的開始,就是從自己的家鄉踏出第一步,但是,這個第一步就被自己的鄉親所拒絕。我曾在「路加福音書的信息」乙書裡提及,作者路加因與使徒保羅同工很長的一段時間,深受使徒保羅的影響(請參考拙作「路加福音書的信息」,頁卅八至卅九)。使徒保羅曾對自己的同胞傳福音被拒絕,而感慨地說:「我說真實的話;我屬於基督,我不撒謊。我的良心在聖靈的光照下也證實我沒有撒謊:我的憂愁多麼沈重,我心裡無限傷痛!」(羅馬書九:1-3) 同樣地,路加在編輯他所寫的福音書上,就有這種文路;他先說耶穌基督是從他自己的家鄉拿撒勒(注意,作者路加特別強調這是耶穌基督長大的地方)開始他的宣教工作,由於被拒絕,所以到其他城市去。再者,路加福音書也讓我們知道發生這件不愉快,或甚至差一點耶穌基督就被人從山崖推下去,是因為耶穌基督在會堂中讀先知以賽亞書後,做了很嚴厲的批判而引起的(請參考拙作「路加福音書的信息」乙書,第五講:這是甚麼話?頁七十一至八十四)。

馬可福音書在編排上就不是如此;作者是將重點放在整個耶穌基督的宣教範圍上;我們看到耶穌基督並沒有因為在家鄉被拒絕後就隨即離開,他仍舊繼續他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緊接著作者編排了耶穌基督差遣他的十二位門徒去傳揚上帝國的信息。作者要表明的是,一則時間上已經很緊迫,雖被拒絕,仍舊沒有停止。二則是不但沒有停止,反而繼續擴大宣教的實力,派門徒出去將福音傳開。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我們所讀的經文內容:

第一節:耶穌離開那地方,回到自己的家鄉;他的門徒也跟他一起來。

這裡所說的「那地方」,應該是指迦百農附近的加利利湖邊而言;因為在第五章的二十一節已經有記載耶穌基督已經離開格拉森了。他在湖邊又遇到有人因病請求他的醫治,包括葉魯的女兒和患血漏的婦人,耶穌基督都醫好了她們。因此這裡所說的「那地方」,應該指的是湖邊到迦百農這個區域內。作者說耶穌基督「回到自己的家鄉」;路加福音書特別註明是回「到拿撒勒--他長大的地方。」(四: ) 這樣我們就更清楚知道耶穌基督是出生在伯利恆城,成長在拿撒勒,直到他三十歲時才出來傳福音( 路加福音三: )。馬可福音書也清楚記明是有門徒與他一起同行。因此,我們可以瞭解耶穌基督在拿撒勒所遇到被排斥的事件,是他的門徒也親眼看見的事實。

第二至第三節: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裡教導人。許多人聽見他的話都很驚訝,說:「他從哪裡得到這本領呢?誰給他這種智慧呢?他居然能夠行神蹟!他豈不是一個木匠?他不就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瑟、猶大,和西門的哥哥嗎?他的妹妹不是都住在我們這裡嗎?」於是他們厭棄他。

我們再次看到福音書的作者給我們很好的資料,就是耶穌基督是一個很守法的猶太人,也是一位很敬虔的猶太人;他遵守傳統法律的宗教規定,每到安息日,就會去會堂參加聚會。也因為他曾在會堂裡傳揚上帝國的信息與教訓,使人的感受很不一樣,因此很受一般人的歡迎(參考馬可福音一: - )。特別是他所傳講,這種不同於經學教師的上帝國信息,已經是「走遍了加利利全境」所有的會堂(一: )。 因此,可以想像得到,在拿撒勒也必然或多或少會聽到有關耶穌基督的各種傳言或描述。因為後來是連猶太人最具宗教權威的耶路撒冷,也有宗教權貴階級--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特地來聽他的教訓或看他所做的事(參考路加福音五: - )。

現在,他回到自己的家鄉拿撒勒的會堂裡,同樣地讓人在聽到他的教訓後感受到震驚!我們要注意的是這裡馬可福音書用的字是「驚訝」(和合本是用「稀奇」,這個語句顯然弱了許多,現代中文譯本的用詞是寫實多了),原來是表明強烈地受到震撼之意。從路加福音書所提供給我們的資料得知,是因為耶穌基督曾經詮釋了先知以賽亞書的信息,使那些群眾受不了(四: - )。馬太與路加二本福音書並沒有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在會堂裡講的是甚麼。這裡馬可福音書說當時在會堂裡的人進一步地開始討論他的出生背景,而不是他的教訓內容與意義;人們在問的問題是:耶穌基督為甚麼會有這種「本領」?誰給他這種智慧?使耶穌基督他不僅能夠說出震撼人心的教訓,而且還會行神蹟!我在前面已經提及要注意約翰福音書的資料;約翰福音書的作者提出的說法是,人們根本無法去瞭解一位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或高等學府教育的村夫木匠,竟然會有這麼好的學問(約翰福音七: - )。而人們受到震撼的地點則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裡,不是其他三本福音書所說的會堂。而且耶穌基督所行的神蹟,也可以用這位被醫治好的瞎眼者所說的這句話作為代表:「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開了生來就是盲人的眼睛的。除非他是從上帝那裡來的,他甚麼都不能做。」(九: - )約翰福音書雖然沒有像前面三本福音書那麼明顯地記載有關拿撒勒人拒絕耶穌基督的事件,但是,我們縱觀整卷約翰福音書,仍舊可以看出在猶太人中的「驚訝」反應。我們從馬可福音書這段經文也可以看出,耶穌基督在拿撒勒的會堂裡,除了教訓之外,也必然行了當時人們未曾看見過的神蹟,才會使他們如此的驚訝。

「木匠」(馬太福音書是用「木匠的兒子」,十三: ), 這原本在猶太人的社會是個很平凡的工作行業,並不是甚麼高官顯要。其實,認真說來,在一個被異國統治下的社會或人民,不論從事甚麼行業,又有甚麼高官爵位會讓人覺得是榮耀的?稅吏的收入固然不錯,人家說他們是「壞人」(參考福音二: - )。希律黨人是當時親近統治者的一群,但是與統治者掛勾的人。而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雖然因鑽研摩西法律,且在猶太教的宗教事務上扮演重要角色,又備受當時猶太人的社會所敬重,但是他們所講解的,卻比不上耶穌基督,人們確實是喜歡耶穌基督所講的。

拿撒勒的人民指出耶穌基督的家人名字,這樣一一點名,表明的就是他們對這個家庭實在是太熟悉了。但是也因為太過熟悉,深知這個家庭只是個木匠的家庭,是個普普通通的一般家庭,他們心中反而無法接受這位沒有接受過特別訓練的耶穌基督所傳講的有關上帝國的信息,而「厭棄」他。「厭棄」,這個詞,與第四章十七節「放棄」是同一個字。我們可以瞭解到就像上帝國的信息一樣,人是聽到了,可是有的人是接受了,有的人則是拒絕。人面對耶穌基督時也有這種問題,是接受?或是厭棄?

第四節:耶穌對他們說:「在本鄉、本族、本家外,先知沒有不受人尊敬的。」

耶穌基督所說的這句話是一句普遍的俚語。類似的俚語在各地民族中應該都有;例如:「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本地生的薑不辣」等等。

馬太福音書只說「本鄉本族」,路加福音書則只提「自己的家鄉」,唯有馬可福音書很清楚的說出「本鄉、本族、本家」,這與早期上帝揀選亞伯拉罕時所說的:「你要離開你的故鄉、親族,和你父親的家」(創世記十二:1)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馬可福音的作者之所以會說得這麼的清楚,由前面的第三章二十至三十五節的記述故事就可以看出來;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在自己的家為聚集的群眾忙得連吃飯也不得的時候,有人說他是「發瘋了!」當有人來告訴他,說他的家人來要見他的時候,他將這種親屬關係提昇到「實行上帝的旨意的人」的範疇來看人情關係。這確實是一種真的將上帝國放在第一位的傳道者才有可能達到的境界。

第五至第六節:因此,他在自己的家鄉沒有行甚麼神蹟,只是給一些病人按手,治好他們。對於這些人的不信,他非常詫異。耶穌繼續在附近各村莊教導人。

馬太福音書沒有說明耶穌基督在這件事後有甚麼反應,路加福音書則是說他在幾乎被人從山崖上推下去之危險中,「從容地從人群中走出去。」(四: )馬可福音書的寫法就顯得很特別;作者讓我們知道,即使在這種狀況下,耶穌基督仍舊沒有停止為人醫病。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他在自己的家鄉沒有行甚麼神蹟」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要讓我們知道偉大的神蹟是需要人的信心來相對配合。在一個充滿懷疑的地方,人是無法經驗、瞭解神蹟的。為甚麼當地的人會不信?馬可福音告訴我們連耶穌基督自己也感到不解。若是在別族的村莊被拒絕,或許可以理解人的不信(參考路加福音九: - ),而在格拉森地區被要求離開,也可以知道其因(請參考本書第六講),但是比起加利利附近的鄉鎮,耶穌基督受歡迎的程度,拿撒勒人表現出來的態度,確實令人感到迷惘。詩人曾寫過這樣的詩句:

「儘管有這一切神蹟,他們仍繼續犯罪;

儘管有這一切奇事,他們仍不肯相信。」(詩篇七十八: )

我們看到作者告訴我們這一次是耶穌基督「非常詫異」,應該說不只是他在詫異而已,恐怕是連他的學生也會「非常詫異」吧!不過耶穌基督並沒有因此就放棄傳福音的機會,他仍舊到附近的村莊去宣揚上帝國的信息。

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很好的反省教材:

一、我們是要聽上帝的僕人傳講聖經的話語,或是我們要以傳道人的身世背景來決定聽與否?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的鄉親是明明看到他行神蹟,親耳聽見他傳講上帝國的信息,而且是知道這些「本領」不是他們平時看得見的,否則他們不會感到這麼的驚訝的。但是,他們卻不是在注意耶穌基督所傳講或所行的神蹟,他們所在意的是耶穌基督的出身背景,這點才是真正的問題中心。我們也可以從這裡瞭解到,宣揚上帝國的福音不是要看這些來自人的外在,而是應該聽來自上帝的靈對我們人內心的呼喊。是上帝的靈在做工,不是人的身世背景在改造人的心靈生命。這個認識是很重要的。

今天的教會在聘請牧師、傳道者的時候,就應該注意反省這一點;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傳教者很愛弄個虛有的學位、名譽,而教會也是一樣,喜歡以這種虛名來誇耀自己教會的榮譽,這些其實就是拿撒勒人所犯的嚴重錯誤再現;在教會一些較特別的聚會中,我們常會發現總是喜歡把傳道人的「顯赫」名位排上場,其實,這是很違背聖經與信仰的。我記得很早期的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有一次邀請周聯華牧師來演講,我們問他,該如何介紹他,因他的身份很特別,尤其是在那一九七○年代的時期,周牧師告訴我們如此介紹他給學生:「他是上帝的僕人。」他告訴我們說這樣就可以了!我們聽了都很感動。近年來,我發現我們的傳道人喜歡用「博士」、「議長」、「董事長」等等這種名號,遠勝過喜歡用「牧師」的這個詞字,這是很虛偽的,不是嗎?不要被這些看來顯赫的名號遮住了我們聽信上帝國福音的機會,這些來自人的東西不會救我們,只有上帝的話才是我們生命的糧食。因此,教會要聘請傳道人,要注意的是這位傳道人是否忠實傳講聖經上帝的信息。這一點最重要。

二、偉大的神蹟也需要偉大的信心來搭配,沒有信心的人是看不見神蹟的。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的鄉親--拿撒勒人雖然是看見了神蹟,但是卻不相信他,也不聽他傳講的上帝國信息。他們是以輕視的語句論述他的家世背景,最後是「厭棄他」。其實,這種景況也一直在我們今天的台灣教會發生;想想看,最近這三十年來,我們甚麼時候開過大型的佈道大會是由我們自己的牧長在佈道?從早期的趙世光牧師,到近期的孫大成博士,哪一個是本土的?哪一個是我們自己教會出身的?難道說我們一千多間教會的牧長,沒有一個可堪在佈道大會上宣揚上帝國的信息?反過來想想看,那些佈道大會上出席的人豈不多是我們長老教會的會友居多?這幾年來,所謂 二○○○年福音運動多的是聘請美籍的牧師來台灣佈道,幾乎就找不到我們台籍的牧長,為甚麼?這一直是我最不瞭解的地方。若不是我們自賤我們自己的傳道人,就是我們的心理上很自卑。這應該不是我們做為一個基督徒應該有的信仰態度。信耶穌基督的人,應該對自己的生命有肯定才對。一九九一年在香港舉行葛理翰佈道大會時,二○○○年福音運動中心就曾要求我們全台灣教會購買裝設「小耳朵」來聽葛理翰在香港的佈道大會。我就曾告訴周聯華牧師說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應該自己來為台灣地區的人民製作福音節目才對。我建議他自己製作福音佈道錄影帶播放,而不是裝設「小耳朵」接收在香港以廣東話翻譯的佈道大會,是用我們自己的語言來傳講上帝國的信息才對。結果周牧師接受我的建議。

對我們自己的傳道人有信心,我們同樣會看到偉大的佈道家在我們當中出現。其實,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就是所有的牧師、長老,和所有的信徒都應該是佈道家,只要我們相信上帝的話在我們當中,這才是重點。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