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返回上级目录】

                奇怪的對話

 
經文:馬可福音七: -- 

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可以說是馬可福音書裡最為奇特的一段記事,如若是在馬太福音書裡出現,我們或許可以稍微理解,但編撰在馬可福音書裡就讓我們覺得有點怪怪的;因為馬太福音書是一本為猶太人而編撰的福音書,會比較注重猶太人的感受;比如在耶穌基督差遣門徒出去傳福音的記事上,馬太福音書的的記載就多出了一句「不要到外邦人的地區,也不要進撒馬利亞人的城市。你們要到以色列人迷失的羊群那裡去。」(十:5-6)這在記載同樣故事的馬可福音書和路加福音書裡就沒有這一句話。我們知道馬可福音書和路加福音書都是為外國人而寫的福音書,因此,對外國人介紹耶穌基督就會比較重視外國人的感受,這一點路加福音書作者的用心是讓我們一眼就可看出來;在路加福音書曾記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就是耶穌基督曾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途中,經過撒馬利亞人的村莊,但是該村莊的人拒絕耶穌基督。他的門徒約翰和雅各看見這情形,就說:「主啊,你要我們呼喚天上的火來燒滅他們嗎?」結果是這兩位門徒被耶穌基督責罵(九: )。作者路加不僅在書中一再凸顯出外國人的信仰美德,連猶太人社會裡被忽視的邊緣人,作者也不忘記多加幾筆讚美之語(請參考拙作「路加福音書的信息」乙書,導論「讀路加福音書」頁五至六)。現在我們看到馬可福音書的作者突然間加上這一筆資料在此,讓我們有一種與作者原先寫此福音書宗旨的瞭解似乎並不符合;猶太人一向很歧視外國人,在他們的心目中,外國人是不潔的,因為他們不是上帝的選民。這樣,耶穌基督與這位外國婦人的談話,是否也帶有這種「歧視」的心態呢?這一點也是我們感到迷惑不解的地方。我們寧願相信耶穌基督並沒有歧視外國人的意思,而馬可福音書的作者將這段資料編撰於此,必定是有他要跟我們說的福音信息。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廿四節:耶穌離開那地方,到靠近泰爾城的地區去。他住進一家人家,不願意有人知道,卻隱藏不住。

由於這個事件是緊著在上個事件之後,所以「離開那地方」,指的應該是迦百農的住處或附近的地方(七: )。 馬可福音書的作者並沒有告訴我們為甚麼耶穌基督會在與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辯論有關洗手之習俗後,就很快離開原來的地方,走那麼遠的路來到外國人居住的城市?有人說耶穌基督會到這個地方來,是為了要避免隨即可能引發的另一場陷害,或是衝突。是否真的如此,我們沒有詳細的資料,但是由他想在這裡「隱藏」,「不願意有人知道」來看,可能性不是沒有。

「泰爾」,這是個海港城市,地點在加利利西北邊約六十公里處的地方,是屬於敘利亞的領土。但是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個城市是屬於外國人居住的地方,由於猶太人對外國人的歧視,會造成耶穌基督往後在工作上非常的不便,這或許也是他不「願意有人知道」而想「隱藏」的原因之一。我們可以從使徒彼得的經驗來思考這種因素的背景;彼得他在聖靈引導下去傳福音給羅馬軍官哥尼流,並在他家住了幾天時間。結果耶路撒冷的基督徒是這樣對他說的:「你竟在沒有受割禮的外邦人家裡作客,甚至跟他們一起吃飯!」(參考使徒行傳十: -十一:4)
馬可福音書的作者沒有給我們資料來說明,耶穌基督在這個非猶太人居住的城市,是住進了誰的家?是猶太人的,或是當地人的?我們只能說他和門徒們應該是住進旅居在當地的猶太人家裡才對。因為猶太人早在被巴比倫帝國統治的時代(主前五八六年),許多人為了避難已經移居到世界各地了。接待他的家庭很可能是曾經聽過他所傳講的天國信息,或是看見過他所行的奇蹟異能的人,馬太福音第四章廿四節說耶穌基督的「名聲傳遍了敘利亞,因此那裡的居民把患各種病症、經歷各樣痛苦的人:例如被鬼附身的、癲癇的、癱瘓的,都帶到他跟前來,他一一治好了他們。」看,耶穌基督早已是一個公眾人物,所到之處人們很快就會傳揚出去;馬可福音書曾描寫過有一位痲瘋病人被醫治好後,「到處宣揚」他自己所得到的恩典,結果使得耶穌基督「不能再公然進城,只好住在城外偏僻的地方;群眾仍然從各地方來找他。」(一: )路加福音書告訴我們說,耶穌基督和跟隨的人進入耶利哥城的時候,人潮擁擠,使得一位稅務長撒該為了要見耶穌基督,只好「爬上一棵桑樹。」(十九: 1-5)想見耶基督的人不只是一般人民,連當時加利利分封的王希律「因為他聽見了關於耶穌的事,早就想要見耶穌,希望看耶穌顯個神蹟。」(廿二:8)這些資料幫助我們得知,為甚麼他和門徒來到這個城市想隱藏起來「卻隱藏不住」的原因。

第廿五至廿六節:有一個女人,他的女兒被污靈附著。她聽見耶穌的事,立刻來見他,跪在他腳前。這女人是一個外國人,生在敘利亞的腓尼基。她求耶穌把她女兒身上的鬼趕出去。

這裡馬可福音書提供給我們非常重要的資料,就是這個婦人會找耶穌基督是因為「她聽見耶穌的事」,就像在迦百農的那位羅馬軍官一樣,「聽見了耶穌的事」就託幾個猶太人的長老去請求耶穌基督治好他的僕人(路加福音七:3)。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馬可福音書清楚的指明這位婦人是個「外國人,生在敘利亞的非尼基。」依照馬太福音第十五章的描述,這個外國女人來求見耶穌基督的時候,是先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 )這句話本身所表明的意義,是在肯定耶穌基督的身分就是猶太人所期盼已久的「彌賽亞」之意。跟馬太福音第九章廿七節在描述的兩個盲人對耶穌基督身分的肯定是一樣的。而我們知道馬太福音書的重點是在見證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但是只有嘴巴的肯定是不夠的;我們看到馬太在描述那兩位盲人的祈求時,情形有點類似這位外國女人,她向耶穌基督祈求時,並沒有「立刻」得到耶穌基督的回答,還是這位外國女人一路叫喊引起門徒們的參與要求,才有耶穌基督和這位女人對話的機會。她向耶穌基督祈求醫治她的女兒被鬼附著的病。鬼使她的女兒「痛苦不堪!」

鬼(或污靈)常使人身心受苦,這種例子在福音書一再出現;污靈會使人嘴巴失聲(馬太福音九: ),也會使人變成癲癇(路加福音九: ),它會使一個人失去原有的正常狀態,使受害者自己,以及與他一起生活的人都受到痛苦。耶穌基督在格拉森醫好一位被污靈附身的人的故事,可以說是很具代表性的一個案例。這位敘利亞的腓尼基婦人就是因為自己的女兒受到鬼附身的痛苦來求耶穌基督的醫治,應該不只是她的女兒痛苦而已,是連她當母親的也是身心都跟著受苦。

第廿七節:耶穌對她說:「先讓兒女吃飽吧;拿兒女的食物扔給小狗吃是不對的。」

這一句話是引起最多爭論的地方,如果我們看馬太福音第七章六節:「不要把神聖的東西丟給狗,牠們會轉過頭來咬你們;不要把珍珠扔給豬,牠們會把珍珠踐踏在腳底下。」應該可以瞭解這樣的詞句很可能是當時普遍流行的俗語;是用來比較相對事物的用語。聖物與狗是個對比語句,珍珠與豬也是對比語句;要分清楚這二者之間相對的分際可以用這樣的句子來說。因此,耶穌基督用這樣的句子應該是在表明一種先後次序的態度,就是他主要的工作是先從猶太人開始,然後才是外國人。這種也是整個拯救史上的軌跡。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的話語說:

「我的僕人哪,我給你一項重要的任務:
我要你復興雅各的各支族,
領回以色列的子孫。
我還要你成為萬國之光,
使我的救恩普及天下。」(以賽亞書四十九:6)

使徒保羅也是這樣說: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是上帝的大能,要拯救一切信他的人,先是猶太人,而後 外邦人。」(羅馬書一: )

救恩的先後次序是如此,同樣的,懲罰的先後次序也是如此;使徒保羅說:

「所有作惡的將逃不了患難和痛苦,先是猶太人,然後外邦人。但是,所有行善的 ,他要賜給他們尊貴、榮耀,和平安,先是猶太人,然後外邦人。因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羅馬書二:9- )

以這樣的拯救觀念來看耶穌基督回答這位婦人的話,就會清楚些。

第廿八節:那女人回答:「是的,主啊,可是桌底下的小狗也吃孩子剩下的碎屑呀!」

這一節可以說是這段故事的中心經文;從這位敘利亞的婦人所回答的這句話來看,不難發覺她已經明白耶穌基督的意思,但是,她不認為這樣就可以放棄希望,沒有,她再度提出她的看法,她認為就算是猶太人優先,也有漏網的魚兒可捕。她已在表明自己並沒有要求優先,但是總有機會吧。這位婦人的信心就在這裡顯現出來。當她在要求「剩下的碎屑」時,充分顯示出她的謙卑與期盼的態度,這一點也是奔走天國之路者應有的基本態度。

「不放棄機會」在信仰上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路加福音書曾記載一段耶穌基督所說的故事;說有一個人半夜到朋友家中去借餅,門雖然已經關了,但是不停的懇求必定會得到(十一:5- )。 或許這位婦人也曾聽說過有撒馬利亞人拒絕過耶穌基督,也有耶穌基督的鄉親拒絕過他在自己的家鄉拿撒勒傳揚福音和行神蹟。若再加上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等這些當時的宗教領袖,剩餘的數目必定還足夠她來為她的女兒求的一份醫治的恩典。因為她的族人也已經有人享受過這種恩典了(馬太福音四: )。

第廿九至三十節:耶穌對她說:「憑著這句話,你可以回家去了;鬼已經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

於是那女人回家,看見女兒躺在床上;鬼已經離開了她。

依照馬太福音書的寫法,是耶穌基督當面稱讚這位外國女人的「信心好大呀!」然後耶穌基督成全了她的要求。就好像一位羅馬軍官來求耶穌基督醫治好他那生病的僕人的情況一樣,耶穌基督稱讚那位羅馬軍官的信心,即使是「在以色列人當中,從來沒有遇見過。」然後耶穌基督告訴軍官說:「回家去吧,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八:5- )

馬可福音書則是描寫出耶穌基督深受這位外國婦人的這種信心所感動,「憑著這句話」,這是耶穌基督對這位婦人信心的回應。也許我們會以為怎能憑著人口中的話來論一個人信心的高、低,或強、弱呢?在我們人看來是確實有困難,但是耶穌基督之所以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就在這裡,他深知人內心所存有的意念。福音書裡常告訴我們耶穌基督一看見人,就會知道人心裡所想的是甚麼(參考路加福音九: 、廿: ),這是因為他有這種異於我們的特殊能力之恩賜。馬可福音書的作者也在這裡指出耶穌基督告訴這位婦人說:「鬼已經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讓我們再次看到耶穌基督的能力,他只要出一言,或是一伸手,一切妖魔鬼怪就會從人的身上離開,只要他肯,沒有不能達到的事情。福音書的作者就是用這種方式在描述耶穌基督乃是來自上帝的拯救者,這位來自上帝的拯救者是充滿著上帝之靈的能力,在他的身上,人可以看到上帝「萬事都能」的特性。

這個被污靈所附身的女孩,已經因她的母親和耶穌基督對話得到應允之後立即好起來。我們看到這位婦人是真的連一點懷疑也沒有,耶穌基督是憑著她的話而認定她的信心,而這位婦人的信心確實是十足,她一聽耶穌基督說:「你可以回家去了;鬼已經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她沒有疑惑,她是相信耶穌基督的話就回家去。沒有懷疑,這是多麼重要的信仰課程啊!看,這是耶穌基督連去看一下也沒有的「隔地醫病」神蹟。類似這種沒有直接接觸的神奇醫治之事蹟,除了前述那位羅馬軍官之例外,也有約翰福音第四章四十六至五十三節記載醫治一位官員兒子的故事。

這段經文是個很好的信仰教材:

一、如果一位「外邦人」對耶穌基督的信心是這樣大,我們這些自認是上帝所揀選的子民的信心是如何呢?

我們看到這位婦人可能是當時曾與同鄉去加利利看見神蹟異能的人群中的一分子,也可能她並沒有去,只是聽去看過的同鄉見證過而已。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她是如此地對耶穌基督有絕對的信心。想想看我們,是否像她那樣也是對耶穌基督有絕對的信心?或是我們與當時大多數的猶太人一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耶穌基督要求顯現「神蹟」給我們看到才要信?其實,會要求神蹟才要信的人,通常是看到了神蹟也是不會相信,豈不是嗎?看看那群參與享受「五餅二魚」神蹟的猶太人,他們不只是親自享受到,也是親眼看到神蹟的奇異恩典,但是他們並沒有真的相信啊!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很殷勤地日夜在尋找耶穌基督,但是耶穌基督卻很明白他們心底所想的並不是和他們外表的一致;他清楚地指出這些尋找他的群眾的意圖是:「不是因為看見了神蹟,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約翰福音六: ) 他們的問題是只看見神蹟的表面現象,卻沒有從神蹟中去體會出上帝奇異的救恩。因此,這些群眾不認為「五餅二魚」給五千多人吃飽就是一大神蹟,他們沒有感受出神蹟來,所以當耶穌基督指出他們的問題後,他們卻又要求他「行甚麼神蹟,好讓我們看見了就信你(指耶穌基督)呢?」我們很多時候就跟這些猶太人一樣,都是享受過豐富的奇異恩典而不知感謝和紀念的人。福音書中記載這種「隔地醫治」神蹟的事件都是發生在非猶太人的身上(馬可福音七: ,路加福音七:1- , 約翰福音四: ),原因是他們對耶穌基督有絕對的信心,使耶穌基督深受感動,不用親臨現場,只出一言就顯現出奇妙的醫治神能。

我在想,今天在我們的社會裡,一定有許多人,他們常被我們認為是「外邦人」的人,被我們看成是「罪人」的人,因為他們不跟我們一樣,禮拜日可能沒有參加禮拜,可能不像我們一樣熱心祈禱追求聖靈感動的跳躍,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小看他們,也許我們才需要跟他們學習,因為他們在環境險惡的生活當中,一再顯現他們對上帝有絕對信心,對耶穌基督的愛從來不持有一絲絲懷疑的態度,即使在最惡劣的生活際遇裡,他們仍舊持著這種不變的信仰態度.這是我們應該學習反省的。

二、學習足夠的信心,祈求一點點的恩典就夠了。

我們看到這位婦人,她很謙卑的要求耶穌基督給她的是「剩下的碎屑」,是主人家剩下的,或是桌上掉落下來的,她不是在要求全部,或是最好的一部分,而是只要一點點恩典的施惠就夠了。這種信仰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位婦人最聰明的地方是她知道上帝的恩典只要一點點,就足夠她受用終生,不用多,只需要一絲絲就夠了。耶穌基督曾勉勵我們建立堅定的信心,他沒有要求我們很多,只要求我們說:

「假如你們有像一粒芥菜種子那麼大的信心,就是對這座山說:『從這裡移到那裡!』它也會移過去。沒有任何事情是你們不能做的。」(馬太福音十七: )

看吧,有堅定信心的人,他會知道對上帝的求不用多,一點點就已經足夠我們人一輩子也用不完。詩人的詩就是這樣描寫著上帝與人之間的極大差距:

「在你眼中千年如一日,
就像過去的昨天,
像夜裡的一更。」(詩篇九十:4)

看,人就是如此渺小,比起上帝,我們實在太夠卑微了。卑微的人實在不堪承受過大的恩典。我想起一首我們很熟的詩歌--「恩典夠用」,歌詞是這樣寫著:

「當我受特殊試煉和痛苦的時候,
主耶穌就告訴我恩典夠用。
每當我灰心失望完全無助的時候,
主耶穌就告訴我恩典夠用。
信息進入我心中,
聖靈在指引我,
在百般試煉中有大喜樂,
因為他已告訴我,他的恩典夠我用,
只要信,
他的恩典是夠我用。」(長春詩歌第三十六首,莊春榮詞曲)

不用求多,只需回頭想想看我們已領受多少,就會明白我們所受的恩典比我們所應得的還更加有餘。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