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返回上级目录】

                準備走向受難之路

 
經文:馬可福音八: --九:1

我們現在所讀的經文可以說是馬可福音書的另一個新段落,從這裡開始,作者要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是準備將腳步移向耶路撒冷去。馬可福音書的特色也是從這裡開始,連續三次在述說耶穌基督預言受難的事情,並且在後二次將他預言受難與門徒爭權位之大小編撰在一起。這種編輯的方式所要述說的信仰意義是很值得我們細心思考的;這三段經文分別編輯在第八章三十一至三十三節,地點是在往該撒利亞腓立比附近的村莊。第九章三十至三十七節,地點是在加利利往迦百農的路中。第十章三十二至四十五節,地點是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我們可以很明確的說,福音書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在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受難的意義。而基督教信仰的內涵中,有重要的部分是在闡明耶穌基督受難的信息。

這種傳揚在十字架上的受難者,和他是拯救者之身分,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將如何連結起來呢?人們會相信一位受難者的拯救形象嗎?如果我們看西方社會基督教化的過程,含有極為濃厚羅馬帝國強大武力的背影,影響所及的是宣教師也將這種強悍軍事武力為後盾的宣教方式引進東方的中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要宣揚耶穌基督就是那位軟弱到被羅馬帝國的統治者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時,確實產生了極大的矛盾。因此,我們看到教會長久以來存在著一個極大的痛苦,就是無法實實在在地傳揚出受難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相反的,無論在西方或是在東方,在非洲等世界各地的宣教,宣教師所開始傳揚出來的就是一位強而有力的救世主耶穌基督。但這卻是與福音書所在描述的耶穌基督本身的角色有差距,不一樣。這種認知上的反應尤其在知識份子的身上可以看得出來;當知識分子在反省聖經所記載與教會宣教的背影時,他們很快地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甚麼「釋迦牟尼騎『白象--象徵著和平、神聖的記號』進入中國,而耶穌基督是坐著『大砲--堅強的武力之意』打入中國」的呢?」出名的學者蔣夢麟先生在他的「西潮」一書中如此描述,做為一個東方的知識分子,面對一個帶有極為濃厚的侵略者味道的教會時,很自然地會提出上述的反應。名噪一時的電影「教會」(MISSION),讓我們看到當宣教師在傳揚耶穌基督的慈祥時,宣教師的國家之軍隊卻是以強大的軍隊在攻打著那些已經皈依耶穌基督而手無寸鐵的中南美洲原住民,逼得這些原住民不得不問:「我們是要信耶穌基督,或是信槍砲才對生命有保障?」直到今天,我想我們的教會應該再重新回來探討這個問題,我們不是要等別人來向我們質問,而是我們應該自我反省這個信仰的基本問題:我們所信的耶穌基督是個受難者,或者是一位功名蓋世的征服者?我們若是不能先自問,等別人問我們這個問題時,恐怕我們就是說得口沫橫飛也是枉然。

要反省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我們再次回到聖經裡來;今天的聖經經文開始提供給我們這個課題的材料。

我們所讀的馬可福音第八章廿七至九章一節這段記事,也同時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十六章十三至廿八節,路加福音第九章十八至廿七節。比較一下這三段經文記事,我們很快就會發現馬太福音書提供了一份很特別的資料,就是在有關門徒彼得身份上的定位,以及耶穌基督將天國的鑰匙給彼得掌管的記事(十六: )。這段短短三節的經文,一方面用以進一步確認彼得信仰告白的真實性,再者,也讓我們看出早期教會除了使徒保羅的系統外,另一個系統就是彼得對初代教會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是來自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基督徒,以及耶穌基督的弟弟雅各和無名的傳道者,他們是以羅馬為新的拯救中心,取代了猶太教傳統的耶路撒冷地位。當然這跟早期教會的發展型態是有密切關係的。

馬可福音書從第一章十四節開始到第八章廿六節,都是在描述耶穌基督在宣教工作上的各種記事。可能這些宣教的工作讓耶穌基督深深感受到當代人對上帝國福音的拒絕力強,不可能接受,不僅如此,還會設下陷阱使他走向受難的路途。上帝的選民對上帝的主權是如此的陌生和拒絕,使得與他終日在一起的門徒可能也受到感染。一般人只在意看神蹟的時候,自己的門徒對他這位老師又是認識多少?走向十字架之路是苦的,耶穌基督決定朝這個路途走去時,他希望他的門徒能多少知道一些較一般人不同的認知。這連續三次預言十字架的苦難可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編撰而成。

如果我們看路加福音書的記載,就會看到路加的作者所提供的資料來源顯然不一樣;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將這段故事編排在耶穌基督以五個餅二尾魚給五千以上的人飽食一頓之後。並且開始是用「有一次」,是耶穌基督單獨在禱告之時,表示這是一個單獨的事件。在約翰福音書是說這五個餅二尾魚的神蹟之後,人們是想要擁立耶穌基督為王(六: )。路加福音書的作者指出耶穌基督是向門徒提出確認身份的問題。顯然是要門徒瞭解在政治領袖與他的角色之間,是有極大的不同。依路加福音書的編輯方法來看,這種角色的確認是在宣揚福音工作的同時就已經在教導了,而不是馬可福音書所說的在加利利的工作要結束時才提出。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廿七節:耶穌和門徒往該撒利亞腓立比附近的村莊去。在路上,他問他們:「一般人說我是誰?」

馬可福音書的作者告訴我們,這是耶穌準備結束在加利利地區工作的時候提出的問題,因為從第十章開始,已經說出耶穌基督帶著他的門徒走向耶路撒冷的路上了。

「該撒利亞腓立比」,是位於加利利湖北面約五十公里處,接近敘利亞的邊界,是個很美麗的地方。古時候馬其頓的希臘人曾在此地鑿開巖洞作為敬拜自然之神的地方。大希律的時代,為了表示對羅馬皇帝(就是該撒的意思)的親近,在當地的山崖上建造一座很大的該撒像。後來他的兒子腓立就將這個地區整修為首都,並取名為腓立的該撒都。這就是該撒利亞腓立比地名的由來,意思就是這個城是腓立為了紀念羅馬皇帝而開闢的。

我們看到這樣的背景之下,在統治者為了紀念當時人間看為最為偉大的羅馬皇帝之城市附近,耶穌基督問他自己的門徒這個問題:「一般人說我是誰?」(和合本所用的「人」,正確的說法就是現代中文譯本所說的「一般人」。)路加福音書是用「一般群眾」(或眾人)。馬太福音書是比較特別,它用的句子是「一般人說『人子』是誰?」「人子」,這個字詞是帶有彌賽亞的含意的,而這也是馬太福音書整卷裡所要表達的一個中心思想。但是馬可和路加這二本福音書都只說:「一般人說『我』是誰?」

耶穌基督提出這個問題必定有他的原因;這其中有可能是耶穌基督已經發現連他的門徒也對他的身分和所扮演的角色,有認知上的錯誤。我們知道耶穌基督自從出來宣揚上帝國福音之後,就一再的引起人們對他身分的議論;馬可福音書記載了下列的各種反應:人們驚奇他的教訓,認為「他的教訓滿有權威,跟一般經學教師不同」(一: )。人們也「竊竊私議」,認為他的能力實在是不可思議,因為「他居然有權力指揮污靈,而污靈居然也服從他」(一: )。 他不僅可以驅趕鬼靈,也可以醫治各種疑難雜症。宗教領袖認為他是個說「狂妄話」的人,是僭越上帝的權限者(二:6)。他對傳統安息日的禁忌有不同看法,引起宗教領袖和政客決定計謀要害死他(三:6)。有人說他「發瘋了」,而經學教師則說他是「被別西卜附身!他是倚仗鬼王趕鬼的」(三: )。他重新在詮釋人與人之間的所謂親情關係,這種詮釋有時連我們也會質疑(三: )。也因他特有的能力,連風浪也聽從他的指揮,結果他的門徒彼此說「這個人究竟是誰」(四: )。 他的能力使格拉森地區的人不希望他留下來,而他的鄉親拿撒勒的人「厭棄他」(六:3)。甚至是希律王聽到關於耶穌基督的事蹟時,隨即的反應認為是那個被他殺死的「施洗約翰,他復活了」(六: )。耶穌基督的門徒看到耶穌基督可以在水面行走時,表現出的反應是「又驚奇又困惑」(六: )。 以上這些記錄都在表明當時的人,不論甚麼階層的人,或是一般人民,或是領導階級,或是如統治者希律王,以及耶穌基督自己的門徒的反應。尤其是耶穌基督自己的門徒和他日夜相隨在一起,與他行走在加利利附近的各個城市、鄉村傳揚上帝國的信息,看過耶穌基督醫治各種疾病,驅趕各種污靈鬼怪,展現各種神蹟異能,更重要的是他傳出當代人渴望聽到的上帝國信息等等,這些是否已經使他的門徒們真正地瞭解他?或是他們仍舊對他感到困惑,甚至是恐懼(四: )。 我們要注意馬可福音書是將這個問門徒的記事編排在這裡,當時耶穌基督已經與他的門徒相處已經有三年時間了。三年應該不是一段短的時間。因此,他要問問這些他自己所揀選出來的門徒,這些他曾差派出去傳上帝國信息的門徒,到底他們是怎樣看他或認識他的。

第廿八節:他們回答:「有的說你是施洗者約翰;有的說你是以利亞;也有的說你是先知中的一位。」

我們在第六章十四至十六節的地方會看到同樣的回答;那是希律王聽到有關耶穌基督的事蹟後的反應,以及當時人們的傳說議論。會有先知與以利亞的說法,顯然是受到先知瑪垃基預言的影響(參考瑪垃基書四:5)。這個疑問也曾發生在施洗約翰出來傳揚悔改的信息時,人們對他的詢問,而這些疑問中的「先知中的一位」或是「以利亞」,都是與「基督--彌賽亞」有關;施洗約翰是很清楚地否認。然後,施洗約翰被希律王殺死後,希律王對耶穌基督的看法是可能施洗約翰復活了。他是害怕呢?或是尊敬?詳細情形我們不太清楚,不過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告訴我們希律王是「聽見了關於耶穌的事,早就想要見他,希望看耶穌顯個神蹟」(路加福音廿三:8)。而當他看到耶穌基督時,已是彼拉多為了政治考量將審判耶穌基督的案子移送到他手上時,他才看見。(參考路加福音廿三:6- )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是馬太福音書的作者特別提出這樣的句子:「你是耶利米或其他先知中的一位。」(十六: ) 這可能是因為先知耶利米曾經苦口婆心勸告以色列人不要反抗巴比倫帝國,以免亡國的慘劇發生;他認為巴比倫是上帝差遣來懲罰背叛的以色列人民的(參考耶利米書廿五章)。當然這種論調在當時只有被看成是「叛國論」者,耶利米就是因此而受到自己國家官員的審判。同樣的,當耶穌基督擁有群眾跟隨,有人提議要他出來作王時,他拒絕了(約翰福音六: ), 原因是人們將擁立他當政治的國王,但是耶穌基督是要人們順服上帝國的主權。因他的拒絕,人們開始對他不滿。馬太福音書的作者提及先知耶利米,就是要猶太人注意一下,不要重犯早年祖先對先知耶利米的錯誤,使它再次發生在耶穌基督的身上。

第廿九至三十節:耶穌又問他們:「你們呢?你們說我是誰?」
彼得回答:「你是基督。」

於是,耶穌吩咐他們千萬不要把他的身份告訴任何人。

第廿九節耶穌基督反頭來問他的門徒的話,可以說是這個故事的中心議題;因為不論別人如何說他,或是描述他,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的門徒如何瞭解他才是最重要。我們不知道彼得是被推派代表所有門徒回答,或是他自己搶先回答此問題,不過他來回答,
我們是一點也不覺得意外;因為他是常常主動提出問題或意見的人(參考馬太福音十五: ,十八: )。

彼得回答的話是相當簡潔而有力:「你是基督。」這句話也可以說是他的信仰告白,是在表明他對耶穌基督的確認。我們在前面已經有討論過一般人對耶穌基督的看法,都是停留在「先知」的層次,沒有進入到「基督」的階段;「先知」的意思是指上帝的代言人,是替上帝傳達信息的人。「基督」是表示彌賽亞的意思,是指拯救者,上帝差遣來世上的救贖者。這樣先知與基督之間是有層次上極大的不同。

我們不清楚耶穌基督為甚麼在彼得回答之後,吩咐門徒們「千萬不要把他的身份告訴任何人。」有一個可能性,就是一般人們在期待的拯救者或是彌賽亞之觀念,是要在政治上尋求脫離羅馬帝國統治的「基督」,而不是耶穌基督所要人們學習認知的順服上帝主權管理的國度,不是他所傳揚的悔改、認罪回到上帝面前的生命改造。這二者之間是完全沒有交集可言的。如果群眾知道耶穌基督是如此身分,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困擾,影響他在進行宣揚上帝
國信息的工作,就像那些污靈想揭發他的身份時,耶穌基督也是阻止它們一樣(三: - )。

第三十一至三十三節:耶穌開始教導門徒說:「人子一定要遭受許多苦難;他要被長老、祭司長,和經學教師棄絕。他將被殺害,但是第三天他要復活。」他把這些事說得清清楚楚。彼得就把耶穌拉到一邊,要勸阻他。耶穌轉過身來,看看門徒,責備彼得說:「撒但,走開!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想法,而是人的想法。」

這是耶穌基督第一次預言受難;有些聖經學者認為第三十一節的話可能是初代教會加添上去的。因為初代教會是非常清楚耶穌基督受難的整個過程。但是這樣的說法卻也相對的否認了耶穌基督作為一個上帝所差遣的拯救者本來就具有的先知角色。我們知道在耶穌基督宣教的過程中,對他的工作阻力最大的就是長老、祭司長,和經學教師,這些人也是當時猶太社會的宗教領導階級。他們也是最後逮捕耶穌基督並開議會審理的人(十四: )。

我們要注意馬可福音書特別註明耶穌基督是把他即將要受難的事情「說得清清楚楚」讓門徒知道。其實,在許多場合中,耶穌基督對那些想要跟隨他的人都是提出警告,讓人清楚知道跟他走這一條路實在是不好走;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當心,有人要拘捕你們,帶你們上法庭,在他們的會堂裡鞭打你們。」(馬太福音十 : )

「為了我,大家要憎恨你們;」(馬太福音十: )

「狐狸有洞,飛鳥有窩,可是人子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路加福音九:)

「我派你們出去,好像把小羊放在狼群裡。」(路加福音十:3)

他對跟隨在他後面的人說:

「到我這裡來的人要不是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於他自己,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同樣,你們無論誰,除非放棄所有的一切,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加福音十四: 、 )

約翰福音書的作者很清楚的指出,不是所有跟隨耶穌基督的人都能夠有始有終地跟隨下去,有的人半途就退出了,因為有人是覺得他的「教訓太難了,誰聽得進去呢?」「從此,跟從他的人當中有好些人退出,不再跟他一道。」(六: . ) 

我們看到彼得在聽到耶穌基督的話之後,馬上就有了動作,他實在是一個性情中人;這裡所謂的「勸阻」用詞,比原來所用的字眼溫和了許多,原來所用的字是與耶穌基督在「責備」彼得時所用的字是同一個字,因此,較正確的用詞是「責備、譴責」之意,不過在這裡的意思是用強而有力的方式去阻止之意,這樣看來,彼得似乎就有一些失態的樣子,他是出手強拉住或是帶著「責備」的語氣要改變耶穌基督的看法,但是他忘了他是耶穌基督的學生啊! 
彼得原來是一片好意吧,但是並沒有因此得到耶穌基督的認同,相反的,耶穌基督認為他的看法根本就是在替魔鬼做事!為甚麼會是這樣呢?我們知道魔鬼的工作就是在破壞上帝拯救世人的計畫,而上帝的拯救是透過祂的僕人的「受難」來完成的;這就是為甚麼「上帝的想法」與人的想法之間的差別。先知以賽亞轉達上帝的話說:

「上主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
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
正如天高過地,
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 
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五十五:8-9)

確實如此,人在想的榮華富貴,卻不是上帝所希望人所擁有的;人所要的功名利祿,也不是上帝想賜福給人的。魔鬼曾經以這些功名、富貴、世上的權柄、榮華等來試探耶穌基督,但是沒有成功。人們曾經想擁護他當王,也被他拒絕過。但是,人看為卑微的,在上帝眼中卻是貴重的。如果能阻止耶穌基督走上十字架之路,就是成功地達成魔鬼的計畫,因為上帝僕人的角色是如同待宰的羔羊一般的軟弱(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三章)。

第三十四至九章一節:於是,耶穌叫群眾和門徒都到他跟前來,告訴他們:「如果有人要來跟從我,就得拾棄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那想救自己生命的,反而會喪失生命;那為著我和為著福音喪失生命的,反而會得到生命。一個人就是贏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當然沒有!他能夠拿甚麼來換回自己的生命呢?在這淫亂和邪惡的時代裡,如果有人以我和我的教訓為恥,人子在他父親的榮耀中,跟他的聖天使一起來臨的時候,也要以他為恥。」

耶穌又對他們說:「我鄭重地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人,有的會在他死以前看見上帝的主權帶著能力實現。」

從第三十四節我們發現耶穌基督的身邊跟著一堆人,這堆人除了他的門徒之外,尚且有一般的民眾。或許耶穌基督希望這群人中若是有人真的想跟從他,最好是好好想一想自己能不能跟得下去,因為路不是好走,也不是甚麼榮華富貴在前頭等著去領賞,相反的,是十字架的苦難在等著。

「十字架」,這是馬可福音書第一次提到。那是古時對待判處死刑的囚犯的一種刑具;最早使用十字架刑罰的是波斯人,後來才傳給希臘人和羅馬人。羅馬人是大量使用之,以對待那些被認為對其統治之社區的安定有危害者,如政治犯或是江洋大盜者。這種刑罰是將犯人以繩索或釘子固定在木頭製成的十字架(或丁字架)上,使之受刑致死為止。過程極其殘忍、痛苦。受刑的人還得背起自己要釘上去的十字架走到刑場。沿途會有群眾加以羞辱、侮罵。耶穌基督就用這種當時的人甚為了解,且看成是最大的恥辱之死刑方式,來說明跟從他可能會帶來的結果。他不是在驚嚇這些想跟從他的人,他是要他們好好衡量一下自己的能耐;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在編寫耶穌基督回頭面對那群跟隨他的人群時,除了提醒人要背起十字架外,就是以人自己的能力的考量作比喻的(參考十四: ),他希望在清楚這些之後才來決定要不要跟隨也不遲。

第三十五節我們要特別注意一下,就是只有馬可福音書寫著「那為著『我和為著福音』喪失生命的,反而會得到生命。」馬太和路加這二本福音書都只說「那為了『我』喪失生命」,馬可福音書的作者已經很清楚在寫這本福音書的立場,就像他在開頭時就已經宣告的一樣:「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這樣開始的。」(一:1)作者他認為耶穌基督就是福音的本身,二者是不能分開的。更重要的是耶穌基督和福音和永遠的生命三者是結成一體的。因此,拒絕耶穌基督等於是拒絕福音,就會失落永恆的生命一樣。而這種永恆的生命是無價的,不能用世上的財物或可計算的東西來兌換的。

第三十八節所說的「淫亂和邪惡」,是指人心對上帝的背叛、不貞而言。上帝與人的關係就像是夫妻之間的關係一般,如果一個妻子背離自己的丈夫,另外有一個丈夫,這就是淫亂之意。先知們對背叛上帝的以色列人民的勸告語裡一再出現這種比喻;我們在先知以賽亞、耶利米,和何西阿等文獻裡會看到這種比喻,以色列人就是與上帝訂立契約的妻子,上帝是他們定約中的丈夫。如以賽亞書第五十四章一至九節,耶利米書第三章六至十四節,三十一章三十二節,何西阿書第二章十九至廿節。耶穌基督以先知們的教訓來作教材,用在這裡已夠清楚在表明他就是來自上帝的兒子。因此,若認為跟從耶穌基督,或是以聽從他的教訓為恥的,也將得到同樣的代價。

耶穌基督也在這裡提到與羞恥有完全對照狀態的就是榮耀,這種榮耀是人可以分享上帝的主權的來臨。「鄭重地」一詞,是表明他誠心的勸勉之意。他帶有鼓勵的話語在向那些決定要跟隨他的人說:雖然有十字架的苦難,但是就在十字架的背後就是上帝主權實現的榮耀時刻。使徒保羅在詮釋這種榮耀時,認為是來自天上的獎賞,「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三: )

這段經文給我們今天的基督徒帶來很好的信仰教材:

一、我們要如何告白我們所信的救主耶穌基督?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在問他的門徒這個問題,同樣的,耶穌基督也會問我們今天的基督徒這個問題;這是每一個時代的基督徒必須回答的問題,而且耶穌基督不要聽我們說別人怎麼說,他要我們自己來回答我們的看法。門徒彼得很清楚地告白說:「耶穌就是基督!」我們呢?如果我們也像彼得一樣這樣回答,我們就必須進一步思考,信仰不是用嘴巴承認而已,不是用我們的口說說就罷了,不,不是這樣,因為耶穌基督進一步告訴那些承認他就是基督的人,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他,因為告白和行動是不能分開的。我們就必須回來反問我們自己,我們能否背起我們跟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或是我們背起的十字架是支怎樣的十字架?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瞭解,沒有十字架就沒有信仰告白。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清楚一件事,十字架在一般人看來是個恥辱的記號,在耶穌基督的羅馬帝國時代是如此,在今天我們所居住的台灣社會也是如此;當我們看到基督徒在我們的社會是極少數時,當我們看到其他宗教信仰在我們生活的四周環繞著我們時,是有那麼多的引誘,是有那麼多看來極為耀眼的事物在等著人去領受時,我們如何背起這支受難的十字架呢?不久前我去訪問一位教會青年,他就是這樣告訴我說:今天的教會若要生存,就要與這個社會的腳步同行,否則教會會被今天的社會所遺棄。是嗎?想想看我們今天的社會豈不是就像耶穌基督所說的「淫亂和邪惡」嗎?若是,我們怎能跟隨這個社會的腳步走呢?別忘了,能進上帝的主權裡的永遠是少數,因為十字架是苦難的,那條路是難行的,想背起十字架的人不多,想走上帝國之路的人少。想想看,我們怎樣回答耶穌基督要我們回答的問題。

二、宣告我們所信的耶穌就是基督,就是救主,是要在非基督徒中宣告,而不是在基督徒中宣揚。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帶著他的門徒走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問門徒這個問題,這個城市是羅馬帝國分封的王腓立所建造的城市,有該撒的大神像在象徵著偉大的統治者的記號。但是,當時人們看為偉大的力量的地方,耶穌基督在問他的門徒他們所信的是甚麼神?他們心中的救主是誰?這個問題不是在耶路撒冷問的,不是在加利利問的,也不是在猶大地區問的,因為在這些地方問這個問題,沒有特別的意義,只有到一個把人當作神明看待的地方問這個問題才會有意義。「誰是主?」這就是我們的信仰功課;我們不是要在我們的教會裡宣揚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生命的救主,而是應該在教會外面非基督徒中間,公開的向眾人宣告我們生命的救主是耶穌基督。不單在承平、自由的時代宣告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主,更要在獨裁統治、白色恐怖的時代告白說: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唯一的主,是我們唯一忠誠的對象。這一點是我們的功課,且是重要的功課。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