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

【返回上级目录】

           登高山見異象

 
經文:馬可福音九:2-- 

我們現在所讀的這段經文在馬太、馬可和路加等這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而且都是編輯在耶穌基督預言他要受難的事件之後。大致上說來,三本福音書在編寫上是差不多,但是仍舊有著明顯的不同;馬太福音書的作者是一本初衷,以見證耶穌基督就是猶太人所期盼已久的彌賽亞這個觀點在編寫這個事件;我們可以從馬太福音第十七章十三節:「門徒們這才明白耶穌這話是指著施洗者約翰說的。」這句話清楚在暗示著「耶穌基督就是彌賽亞」。因為依據舊約先知瑪垃基的預言說:「在上主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以前,我要差派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四:5)如果施洗約翰是如耶穌基督所說的:「以利亞已經來過,人卻不認識他。」(馬太福音十七: ) 那麼,耶穌基督一定就是那位期待已久的彌賽亞沒錯。這個主題一直就是馬太福音書的中心信息,也可以說是馬太福音書作者的信仰告白。

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在編寫上的特色,就是很強調聖靈的力量。這種聖靈的力量來自祈禱中。我們看到作者路加在這件事上的寫法就特別指出,耶穌基督是帶他的門徒上山去祈禱,並且是在祈禱中改變了外貌和看見了異象。另外一點是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將耶穌基督的宣教重點放在耶路撒冷,(請參考拙作「路加福音書的信息」乙書:導論「讀路加福音書」,頁四。)因此,作者特別說出摩西和以利亞在榮耀中顯現時,是跟耶穌基督「談論他將在耶路撒冷以死來完成使命的事。」(路加福音九: - )

馬可福音書的作者的重點是在敘述受苦的僕人的角色和意義,因此,作者特別指出耶穌基督向門徒提起「人子必須受苦難和被棄絕」。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所有的榮耀就是在耶穌基督的受難這件事上顯明出來。當人在期盼那位能帶領以色列民族的彌賽亞像是榮耀的君王從天降臨的時候,耶穌基督是以受苦的奴僕出現在我們受苦的人類世界裡。這一點應該是我們在讀馬可福音書時要特別注意的。

我們可以這樣瞭解,發生這件改變了形像的事蹟,必定是與前面的預言受難有著密切的關係;依據路加福音書的看法是不只耶穌基督已經為自己的受難說出了預言,而且這個預言是再經過摩西和以利亞的確認。三本福音書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要見證耶穌基督乃是自舊約先知一再預言要來之拯救者。當耶穌基督將自己將受難的事件告訴門徒時,門徒們是感到迷惑、不解。所以,這改變形像的事件必定與他的預言受難和未來榮耀有關。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段經文:

第二節:六天後,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悄悄地上了一座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耶穌的形像變了。

福音書裡有好幾次說到耶穌基督是只帶這幾位門徒跟著,顯然在十二位被揀選出來的門徒中,彼得、雅各、約翰似乎是比其他的門徒更特別;我們無法確知是甚麼原因會有這種情形,但是,確實是有比較不一樣的地方;例如,根據路加福音書的說法,他們三人是最早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五:1- )。馬可福音第五章說耶穌基督只帶他們三人進入管理會堂葉魯的家,「不許別人跟著。」( 節) 他和門徒一起到客西馬尼園的地方,卻只「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一起去」禱告,要其他的門徒等他(十四: )。

「六天後」,這是馬可福音書很難得的明確指出時間,作者以往很少注意到這方面的事,卻在這件事上清楚的說出時間。路加福音書則是說「約八天」的時間(九: )。 雖然有差距,但不妨礙整個事件的描述。「一座高山」是指哪座山?目前在以色列有一座被稱為「他泊山」(Mount Tabor),西元第四世紀的教父耶柔米(St.Jerome)曾經認定那是耶穌基督變像的地方。在那兒建有一座大教堂,教堂大門的兩側各有小教堂,一是紀念摩西,另一為紀念以利亞。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地點不在「他泊山」,而是在「黑門山」。黑門山是一座海拔高達二七五九公尺的山,西頓人稱之為「西連」;亞摩利人叫它示尼珥(申命記三:8-9)。阿拉伯人稱之為「老人山」,可能是跟山頂終年積雪有關。山上多水泉,因此,古時也是一個地方宗教信仰的中心地。羅馬人則將之看成是「聖山」。但是耶穌基督到底在哪一座山變了形象,確切的地點我們已經無法查證。我們只能從第三十、三十三節的經文來瞭解這座山可能是位於該撒利亞腓立比一帶的地方。

我們要注意的是路加福音書說耶穌基督帶這三位門徒上山去,是為了「到山上禱告」(九: ), 並且耶穌基督變了形像是在「禱告的時候外貌改變了」。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很喜歡描述耶穌基督在祈禱中有特殊的異象發生,如他在約旦河受施洗約翰洗禮之時,「他在禱告的時候,天開了,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形狀彷彿鴿子。」(三: )「天開了」,這是個甚麼樣的情況?我們實在很難用具體的字眼來明確形容,恐怕就只能意會而已。就像現在一樣,耶穌基督是在禱告中變了外貌之形像。

第三節:他的衣服變成潔白光亮;世上沒有人能夠把布漂得那麼潔白。

馬太和馬可這二本福音書都說是「耶穌的形像變了」。只有路加福音書說耶穌基督是「外貌改變了」。即使是這樣,我們也無法具體的瞭解這三本福音書所描述的實況;馬可福音書的作者在此是以「外貌」的情形來寫出:「他的衣服潔白光亮」,而且是潔白光亮到「世上沒有人能夠把布漂得那麼潔白」。馬太福音書有說到耶穌基督的「面貌像太陽一樣的明亮」。馬太福音書的這種描述使我們想起摩西從西乃山拿著兩塊法版下來時,「臉上發光,因為他跟上主說過話;但他自己不知道。亞倫跟以色列人民看見摩西臉上的光輝,不敢靠近他。」(出埃及記三十四: )這也跟啟示錄的作者在描述那位來臨的人子,其「臉像正午的陽光」(一: )一樣。我們要注意的是聖經的作者通常是將潔白、光亮用來形容聖潔、神聖之意。耶穌基督復活的那時刻,出現在墳墓裡的,是「身上穿著白色的長袍」,身上的「衣服發光」(馬可福音十六:5,路加福音廿四:4)。馬太福音書形容上帝的天使是「容貌像閃電,他的衣服像雪一樣的潔白」(廿八:3)。我們可以從這些資料來瞭解福音書的作者用「光亮」、「潔白」的字眼所要表達的意義。而馬可福音書特別強化了耶穌基督的超越性,就是「世上沒有人能夠把布漂得那麼潔白。」用這方式要凸顯出耶穌基督的超越性,和他的至高神聖是遠在一切天使或其他上帝的使者之上。

第四至五節:三個門徒忽然看見以利亞和摩西在跟耶穌講話。彼得對耶穌說:「老師,我們在這裡真好!讓我們搭三座帳棚,一座給你,一座給摩西,一座給以利亞。」

為甚麼顯現出來的是摩西和以利亞?一般的說法是:摩西代表著上帝的法律,先知以利亞則是代表著上帝的代言者。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以利亞是被上帝用「旋風接上天去」(列王記下二: )。 申命記的作者曾寫過摩西說這樣的話:「上主--你們的上帝要從你們同胞中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你們要聽從他。」(十八: ) 而先知瑪垃基則預言說:「在上主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以前,我要差派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四:5)現在耶穌基督親自說「以利亞已經來了」。這樣,已夠清楚在表明摩西和以利亞的出現,是在驗證摩西和諸先知們所預言的那位拯救者彌賽亞就是耶穌基督。馬太和馬可二本福音書都沒有說摩西和以利亞跟耶穌基督說話的內容,但是路加福音書的作者有取到特別的資料,說他們是「跟耶穌談論他將在耶路撒冷以死來完成使命的事。」

(九: ) 路加福音書在這段的編輯上雖然有獨到之處,但是也有令人質疑之處,那就是作者認為摩西和以利亞出現的時候,「彼得和他的同伴都睡著了。」(九: ) 既然如此,又如何聽到耶穌基督和這二位來自天上的使者的對話呢?除非是耶穌基督親自對門徒提起這樣的對話內容。

彼得在門徒中總是比較有發表意見的一位;就像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一樣,也是他代表著門徒們回答耶穌基督。現在其他二位都沒說話的時候,他說要在山上搭造三座帳棚給耶穌基督他們三位。「帳棚」,這是以色列人古時遊牧生活時代的居住之所。在他們的習俗中就有著「住棚節」的規定(利未記廿三: )。時間是在七月十五日起,連續七天的時間。這七天也就是他們收割的時間,緊跟著就是他們感恩獻祭的各種活動。在尼希米的時代,住棚節是他們宗教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節日,因為在尼希米時代,他們剛從被擄之地回鄉,因此住棚節也帶有感恩獻祭的內涵(尼希米記八: )。在被巴比倫擄去當奴隸的日子(主前五八六年),他們是感恩不出來,也不能舉行這種宗教活動。在摩西的時代,他曾設立特別之「上主的聖幕」,做為以色列人民「對上主有所求問」的地方,同時也是摩西跟上主「面對面說話」的地方(出埃及記三十三:7- )。因此,彼得很可能受到這個歷史的事件影響,既然有摩西和以利亞的出現,造三座棚幕或許可以享受與上帝「面對面說話」的恩典吧。

第六節:彼得和其他的人都很害怕,不知道該說甚麼才好。

馬太福音書說門徒們會害怕,是因為聽到有聲音從雲彩中傳出來,使他們怕得都俯伏在地上(十七:5-6),而路加福音書則是說雲彩移動的影子接近門徒的時候,他們害怕起來(九: )。 馬可福音書在這裡認為門徒的害怕,是因看到那種形像改變,以及摩西和以利亞出現跟耶穌基督說話,這是他們從未經歷或耳聞過的事,這是他們害怕的原因。像耶穌基督復活的時候,馬利亞等人在墳墓裡一看見發光的景象時就非常的害怕一樣(馬可福音十六:5,路加福音廿四:4-5)。害怕使彼得和其他的門徒不知該講些甚麼話才好。

第七至八節:有一朵雲彩出現,它的影子籠罩了他們。忽然,從雲彩裡有聲音傳出來,說:「這是我親愛的兒子,你們要聽從他!」他們連忙向四周張望,卻看不見有別的人,只有耶穌跟他們在一起。

馬太福音書特別指出這是「一片燦爛的雲彩」。出埃及記曾描述說:「雲彩籠罩聖幕,上主的榮耀充滿了聖幕」。雲彩是上帝臨在的記號,在出埃及的歷程中,不但是上帝同在的具體象徵,也代表著上帝的引導(出埃及記四十: )。但以理書說人子是「駕著雲來」,則是象徵的上帝的榮耀(七: )。 

這裡有聲音傳出話來,這句「這是我親愛的兒子」與耶穌基督受洗時,從天上有聲音傳下來所說的「你是我親愛的兒子」是一樣的(馬可福音一: )。「你們要聽從他」這句話是一句命令的語態。跟申命記十八章十五節摩西在預言將有一位先知來到,要以色列人民「聽從」這位先知是一樣的語句。馬太福音書的作者說門徒們一聽到這聲音,「非常害怕,都俯伏在地上」,一直到耶穌基督來撫摸他們時,他們才抬頭起來看。而這時已不見摩西和以利亞了。我們從這裡看到的是現在景觀已恢復跟原有的一樣。我們不知道當時變化形像的時間有多長,但是對這三位門徒而言卻是終生難忘的體驗。彼得後來在他所寫的書信中特別提及此次的經驗(彼得後書一: )。也許就是因為這次的經驗,他才會向耶穌基督表明他誓死跟隨耶穌基督的決心(馬可福音十四: )。

第九節:他們下山的時候,耶穌吩咐他們:「人子沒有從死裡復活以前,千萬不要把所看見的告訴任何人。」

為甚麼耶穌基督禁止他的門徒們對外提起此次的特別經驗?而且還特別強調在他復活以前絕不能提起這件事。這一定有原因。如果在山上的景象是一種彌賽亞來臨的記號,那麼這幾位門徒是否真的明白、瞭解?這是一個基本問題。如果門徒們所意識到的彌賽亞觀念,與一般猶太人的瞭解沒有兩樣,那麼,這種彌賽亞是一位政治性的,而不是耶穌基督所扮演的在十字架上受難的彌賽亞。不是使人的生命轉變歸向上帝的彌賽亞。若是這樣,門徒們出去將他們所遇到的經驗述說出來時,只會造成更多的麻煩和傳上帝國信息的阻礙而已。為此,耶穌基督特別聲明必須等候「人子從死裡復活之後」才可以說出此事。「死裡復活」,這是再次提醒門徒們前已提過的將被棄絕、被殺,和復活之事。若是我們今天的基督徒也將耶穌基督所傳的福音看成榮耀的、成功的、勝利的,我們也是和當時的猶太人所想的沒有差別。我們應該記得我們所要宣揚的是「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我們應該學保羅所說的:「除了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件以外,甚麼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一、二章)

第十至十一節:他們聽從耶穌的吩咐,只是彼此討論說:「從死裡復活是甚麼意思呢?」他們又問耶穌:「為甚麼經學教師說以利亞必須先來呢?」

看吧,問題就在這裡,門徒們並沒有真正瞭解從死裡復活的意義。這裡並不是指門徒不相信有復活的事,而是他們無法瞭解若是耶穌基督就像在山上所看到的榮耀景象,是彌賽亞,為甚麼做為一位以色列民族的彌賽亞是會死去,然後才再復活?如果彌賽亞會死,又將如何拯救人免於死難?這是困擾他們的地方。而復活的事應該是在以利亞來了之後才會發生,因為那是拯救者彌賽亞出現之時,但現在耶穌基督卻已經在表明復活的事件,好像復活的事很快就會發生的樣子,可是以利亞是剛出現一下子之後又回去了啊,這樣又與先知瑪拉基的預言(瑪垃基四:5)有不一樣的結果,難道說經學教師所在傳述的先知信息有錯誤?門徒們顯然越來越模糊起來了。

第十二至十三節:耶穌回答:「以利亞的確要先來準備一切;然而,聖經上為甚麼又說人子必須受苦難和被棄絕呢?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卻任意對待他,正如聖經上有關於他所說的話。」

耶穌基督也同意先知瑪拉基的預言,但是,耶穌基督再次強調這位即將要來的彌賽亞則是以「受難和被棄絕」的角色出現,而不是如同一般經學教師所說的那種如同榮耀的光彩駕雲由天而降的景象。猶太人一直在等待的就是那轟轟烈烈的彌賽亞降臨的榮耀,而耶穌基督則是一再地提醒門徒那位真正的拯救者是位受難的奴僕。在這裡,耶穌基督並沒有明顯指出施洗約翰就是「以利亞」的記號,而馬太福音書的作者則是明確的指出,門徒已經清楚耶穌基督所指的以利亞就是指施洗約翰所說的,甚至在這之前,耶穌基督已經明白指出「施洗約翰就是那要來的以利亞」(馬太福音十七: 、十一: )。如果看路加福音書的記載的:「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們拒絕了上帝為他們安排的的計畫,因為他們沒有接受約翰的洗禮。」(七: ) 希律王殺了他,也沒有人因此出來為施洗約翰伸冤,豈不正好說明了耶穌基督所說的人們是任意對待「以利亞」。其實,我們若再回去看舊約以利亞的故事時,我們也會發現先知以利亞,也是在當時的以色列王亞哈的迫害、威脅下四處過著逃亡的生活。他甚至曾為了被以色列人民拒絕而有輕生的念頭,他對上帝這樣說:「上主--萬軍的統帥上帝啊!我一直專心愛你。但是以色列人民背棄了你跟他們立的約,拆毀了你的祭壇,又殺了你所有的先知。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殺我!」(列王記上十九: )當代的人也是任意對待上帝的僕人以利亞。

這段經文提供給我們今天教會很好的信息:

一、不要任意對待上帝忠實的僕人,以免我們失去了迎接救主的來臨。

我們應該有一個認識,每一位上帝的忠實僕人,都是為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作準備的。我們應該善待上帝的忠實僕人。甚麼樣的人才是上帝的忠實僕人呢?我的看法確確實實依照聖經上帝的話語在傳達、宣揚信息的人。如果一個傳道人確實依照聖經的話在傳達,他所傳達的話不一定是我們所喜歡聽的;我們在聖經裡常看到上帝的僕人常因忠實傳出上帝的話語,而招來殺身之禍,例如先知以賽亞、阿摩司、耶利米等這些人都是如此。先知米該雅甚至在未去見國王之前,就先被警告要說出國王亞哈喜歡聽的話,但是米該雅很堅定的說:「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列王記上廿二: ) 人喜歡聽虛偽好聽的話,但是上帝的話是真實的。

今天的教會應該從這個方面來思考會友與傳教者之間的關係;我們是希望一位傳教者依照聖經的話來傳述實實在在的聖經--上帝的話語,或是我們不希望傳教者真的認真這樣做?另一方面,傳教者應該時刻來反省,我們是否有認真準備詮釋聖經--上帝的話語?是否有將這一份工作當作是神聖的工作?或者是一種應付的態度?如果傳教者是以應付的心態在準備他的講章,這是對上帝一種極大的侮辱,上帝是不可能會原諒的。
同樣的,一位傳教者若是認真地盡責任在準備講章,忠實地依照聖經的話語來傳達,則教會或會友就應該要善待他,因為忠實的傳道者,乃是為了耶穌基督而準備的。會友或是教會也會因為忠實的傳道者而看到基督拯救的愛在他們當中。

二、別讓美麗的景象迷惑我們對耶穌基督受難與復活的認識。

我們看到彼得和雅各、約翰等人,跟耶穌基督上了高山之後,看到耶穌基督變了形像,有榮耀的景象出現,就對耶穌基督說「這裡真好」。不錯,人總是喜歡看到榮耀的景象,看到光榮的時刻。但是耶穌基督卻告訴他們要準備的是受難和被人棄絕。

今天的教會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我們不是要人來看到我們教會的建築物很好,設備完美而喜歡停留在這裡。我們的教會也不是要讓人來了之後就忘了基督教信仰最大的使命:認識受難的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今天的教會普遍有的一個問題,是覺得我們教會「好好的」,為甚麼要再分設新的教會?為甚麼要開設新的教會?為甚麼教會不唱美麗的歌聲讓上帝喜歡,卻要去與一些受苦者唱同樣的調子,使教會被人擔心不敢來聚集參加?如果我們與今天有權勢的執政者或是有錢、有能力的人在一起,那該多好啊,這樣教會也會多得人家讚美的聲音。但是,別忘了,這不是基督教的信仰告白,我們的基督教信仰告白是:耶穌基督是位受難者,是位死在十字架上的被棄絕者。他因為人的罪而受苦難,因為人的軟弱而被棄絕。我們就是要跟他學走十字架苦難的路,學他與軟弱的人站在一起,同在被人輕視與拋棄中過生活。而不是圍聚在教會裡,說:「這裡真好。」反而把圍牆外的受難者給忽略了,這一點是我們應該要注意的。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