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返回上级目录】

                 再次預言受難

 
經文:馬可福音九: - 

我在第十二講曾提過馬可福音書的特色,是從第八章廿七節開始編入了耶穌基督預言自己將受難的記載。而且這種受難的預言在第九章、第十章連續都有。另一個特色是馬可福音書的作者在第二次與第三次的受難預言之後,緊接著就編撰了耶穌基督的門徒在討論他們當中誰大或誰小的問題。馬可福音書的這種編排方式,很明顯已經在告訴我們,門徒們實在是不明瞭耶穌基督受難的意義。

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是馬可福音書所記載耶穌基督第二次預言受難之記事。這段記事也同時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十七、十八章和路加福音第九章。但是,我們如果將這三段經文比較來看的話,就會發現他們之間有不一樣的地方;馬太福音書是將耶穌基督第二次預言受難的事,和門徒在關心「天國裡誰最偉大」的事分開來,而且認為耶穌基督此次預言受難的地點是在加利利的地方,而門徒在關心誰偉大的事件是在迦百農的家裡。最不一樣的地方是這種關心是由門徒主動詢問耶穌基督,他們首先向耶穌基督提出這個「天國裡誰最偉大」的問題。

路加福音書是將耶穌基督預言受難的事編輯在他和門徒從變了形像的山上下來之時。而門徒在「爭論究竟他們當中誰最偉大」的事,雖然在編輯上也是和馬可福音書一樣,是緊接在預言受難的事件之後,但是很明顯的卻不一定與此預言有直接的關係。它可以是一件獨立的事件。

馬可福音書就不是這樣;作者是將這二個事件編排在一起,這就凸顯出作者要告訴我們的主題:門徒們並不瞭解耶穌基督為甚麼會受難?一位偉大的拯救者會「被交在人手裡」?人們「要殺害他」?然後「在死後第三天他要復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些問題可以說是延續著他們從山上下來的時候,彼此在討論的問題:「從死裡復活是甚麼意思?」(九: ) 換句話說,門徒們對作為一位拯救者的角色,仍舊是定位在那長久以來猶太人所期盼的彌賽亞榮耀的景觀,有天兵天將隨從在身邊,是從天上搭雲而下的,或是有閃電發出隆隆震耳的聲音,嚇得敵人是未戰之先,已經潰不成軍逃跑了。就像出埃及之時,上帝以火柱、雲柱帶領著以色列人民一般的雄偉壯觀。與耶穌基督所說的受難景象完全無法契合啊!馬可福音書將門徒這種矛盾不明的心境問題,用門徒們爭論誰大誰小的事件襯托出來。使我們一看馬上就會清楚這二者之間確實有很大的不同。

現在我們來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三十節:他們離開了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任何人知道他的行蹤,因為他正在教導門徒。

我們在第八章三十一節也看到這樣的句子:「耶穌開始教導門徒。」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是個很特別的功課,不是一般生活的、作人處世的規則,或是關於摩西法律經典的,也不是有些人所關注如何得到「永恆的生命」問題。上述這些問題他不會在隱密的情況下說,他會公開來教導一般民眾使他們也清楚瞭解。但是現在不一樣,現在他是只對所揀選出來的十二位門徒說,這必然有很大的用意。畢竟走上帝國的路本身已是不好走,而這些門徒又是離開家庭來跟隨他,就像門徒彼得所對耶穌基督說的:「你看,我們已經撇下一切來跟從你了。」(十: ) 現在是繼續在邁向耶路撒冷之路,而耶穌基督所要去領受的是「死亡」,這是多麼令人聽了就心裡不安的事啊。這些門徒是為了在他死去之後繼續宣揚上帝國信息而準備的,因此,一般民眾不瞭解這趟「耶路撒冷死亡之旅」尚可以說得過去,做為他的門徒若是不明白,就很難接續宣揚上帝國信息的使命。因此,他不希望有人來打擾這種訓練的功課,人們來找他,不外是要看他行神蹟的熱鬧,或是聽他對摩西法律精闢的詮釋,沒有人會去注意他的真正使命。民眾的聚集也常常會延誤他原本的工作計畫。(參考第一章三十五至四十五節的記事)

第三十一節:他說:「人子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死後第三天他要復活。」

這是真正的問題中心,耶穌基督再次說出他將要面臨的事:死與復活。這次的說法與第一次所說的:「人子一定要遭受許多苦難;他要被長老、祭司長,和經學教師棄絕。他將被殺害,但是第三天他要復活。」這裡是簡單了許多。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主題中心仍舊是一樣圍繞在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我們可以這麼說:基督教的信息中心,就是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

門徒們的問題是在這位拯救者為甚麼是會「被交在人手裡」呢?並且是會被人「殺害他」?難道說上帝不會阻止這種事發生?上帝會任祂的僕人遭人的殺害?其實,門徒們這種問題在山上的時候耶穌基督已經提醒過了,那就是上帝的僕人以利亞,偉大的先知以利亞雖然是被上帝直接引接到天上去(列王記下二: ), 但是他在世上的時代,連國王亞哈也設法要殺他。先知以賽亞、耶利米等人的結果都是很悽慘的,他們是依上帝的話傳出,但是當權者或是人民卻不一定接受,有權的人凌虐上帝的僕人--先知,人民也棄絕他們。上帝並沒有為祂的僕人伸出援手啊。復活的事不是門徒的問題,他們真正問題是為甚麼期待已久的拯救者是用死來完成上帝的旨意的?權位的榮耀與死難的卑微是個極大的對比,要如何在二者之間作個判斷,在二者之間取捨,確實是個很大的信仰課題。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民對上帝的僕人是「任意對待」,新約時代的以色列人民則是沈迷在那榮耀的上帝使者的想像裡,很少人去反省受苦的僕人的先知預言(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

第三十二節:可是他們不明白這話的意思,卻又不敢問他。

馬太福音書說門徒聽到這些話後,就「非常憂愁」(十七: )。 當耶穌基督第一次說出這種受難的預言時,門徒彼得的反應是「拉耶穌到一邊,勸阻他,說:『不!主啊,這事絕對不可臨到你身上。』」(十六: ) 彼得的反應結果被耶穌基督大大斥責說他的想法是屬人的,不是上帝的想法。這次再次聽到,包括彼得在內,沒有一位門徒敢做任何具體的行動反應,只是「非常憂愁」。這似乎說出門徒們開始有一種感受,就是前面的路途不是一條好走的路。這也就是馬太福音書不是記述門徒在爭誰大誰小的原因,而是說門徒們去問耶穌基督「在天國裡誰最偉大?」這種屬於中性的問題。

路加福音書則指出門徒們之所以不明白的原因,乃是耶穌基督的話「含意隱晦不明,使他們不能明白。」(九: )

馬可福音書沒有說是甚麼原因使門徒們不瞭解耶穌基督的話,不過,作者特別在強調門徒們是心中有疑問,「卻又不敢問他」。這種「不敢問他」是否與上次彼得被耶穌基督斥責有關係,我們不得而知。或許與我們前面所述說過的矛盾心境可能有關係吧。

第三十三節:他們來到迦百農,進屋子後耶穌問他的門徒:「你們在路上爭論些甚麼?」

這是馬可福音書記載耶穌基督第三次來到迦百農的家裡(第一次是在第一章十二節,第二次是在第二章一節),也是耶穌基督最後一次來到他在迦百農的家裡。門徒們在路上怎樣「爭論」我們沒有資料,但是,我們可以從這裡清楚知道,他們的爭論早已引起耶穌基督的注意,否則他沒有一進門就開口問門徒的必要。馬太福音書說是門徒主動來問問題,但是,馬可福音書則說是耶穌基督對他們提出詢問。

第三十四節:他們都不作聲,因為一路上他們在爭論誰最偉大。

看吧,真正的問題出來了,他們對耶穌基督詢問的問題沒有回答,正好表明了他們的心虛。這已經是第二次耶穌基督在教導他們此趟去耶路撒冷所要面對的是受難與死亡,但是門徒們根本無法瞭解這種拯救者受難的含意。也許山上的變換形像使他們當中有人有了特別不一樣的感受,想到那即將來臨的榮耀時,總該在他們當中有個順位安排吧。福音書的作者並沒有告訴我們是誰在跟誰爭,也沒告訴我們是甚原因引起他們想要去爭大小。但是,福音書的作者一再告訴我們耶穌基督有特殊的能力,可以瞭解人的心思意念,不用人說出來,他也會知道人心裡在想些甚麼事。這一點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力所及的。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就明確指出:「耶穌知道他們在想些甚麼。」(九: )爭大小,這在當時的猶太人社會並不是希罕的事。但是在一個以上帝國為宣教信息中心的團契裡,這種爭論大小的態度或行為,就是一種敗壞的記號。也因為這樣,耶穌基督特別要詢問,並且以此做為教材來施教。

第三十五節: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到他面前,對他們說:「誰要居首位,誰就得跟在大眾後面,作大眾的僕人。」

耶穌基督所說的這句話,在馬太福音書是編撰在第三次的受難預言之後,約翰與雅各的母親向耶穌基督祈求分配位置時,他所回答的話中之一句。路加福音書則是編撰在門徒於最後晚餐時,有了爭論大小之事,耶穌基督看了,所說出勸勉的話中有這一句。馬可福音書先在這裡處理,顯現出耶穌基督對此事的重視。

我們在福音書中常會看到耶穌基督的教訓總是與一般人的教訓,或是經驗到的價值體系不太一樣;這也就是為甚麼打從一開始出來傳上帝國的信息時,人們的感受非常特別:「聽見耶穌教訓的人都很驚奇,因為他的教訓滿有權威,跟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太福音七: ,馬可福音一: ) 這種把首位的人「貶」到成為眾人的僕人的看法,不要說在當時的社會聽來備覺新鮮,即使在今天的民主政治社會裡,雖然已經在說民意代表是人民「公僕」的時代,其實這些民意代表們真正的態度並不如此。但是耶穌基督不但是如此強調,而且要求他的門徒將之當成一門走上帝國之路必修的課業。

「僕人」,這是指服侍主人的人而言。是必須服從主人的意思去辦事的人。我們在約翰福音書第十三章看到耶穌基督是用洗門徒的腳來表明這種「僕人」的角色。(請參考拙作「約翰福音書的信息」乙書,第十五講:尊卑之間。頁一四五至一五四)

第三十六至三十七節:於是他找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他們中間,又抱起他,對他們說:「為了我而接待這樣一個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不僅僅是接待我,也是接待差我來的那一位。」

這段記事在馬太福音書裡是詳細多了。馬太福音書將上帝國的重點放在「謙卑」的基礎上。確實是如此,因為上帝國是以上帝為中心,如果沒有謙卑的心靈,人實在無法認知上帝國的奧秘。因此馬太福音書的作者強調人必須「改變」成像是小孩一般的「天真、無邪」,更重要的是小孩對權位大小概念上的薄弱,是成人們應該要注意學習的功課。小孩的特色是他們對父母的依靠態度,也是成人學習依靠天父上帝的指標。

我們注意到馬可福音書在這裡有很細膩的描寫;作者說耶穌基督叫一位小孩來站在門徒的中間,然後「抱起」這個小孩。路加福音書則沒有這個動作,並且說小孩是站在耶穌基督的旁邊(九: )。這個「抱起」小孩子的動作也發生在有人帶孩子來找耶穌基督,希望他為孩子們按手祝福之時。門徒們不希望有人來打擾,卻反而被耶穌基督責備。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小孩的重視,正好呈現出當時的人對小孩子的漠視。接待一個小孩子不可能得到甚麼回報,也不會有甚麼利益可言。但是耶穌基督卻說即使是為了他而接待這樣一個小孩子,就是為上帝而做的事。為上帝做的事就是大事。這種將一般人看成微不足道的事,耶穌基督將之提昇了,提昇到上帝國的層次來看。也凸顯出他的信息的特色。其實,我們也從中體會出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難的景象,豈不是正像是一位無助的小孩子一樣的脆弱?

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很好的信仰教材:

一、在基督教的信仰團契裡,不應該有權位輕重或是大小之分的觀念或現象。

這種瞭解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若打開教會二千年來的歷史來看,我們會發現教會最為墮落的時期,也就是教會組織上最有階級分別與掌握權勢的時候。在一般人看來是最有權力,最有地位的時候,也是教會最不堪入目、醜事連連的時候。這就是人的軟弱!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並沒有說我們不應該有團體組織的必要,即使在他的門徒中也有工作上的分配(參考約翰福音十二:6)。但是,很清楚的這種組織並不是在分別個人職位的高低,或權力的大小,而是在講究工作的分擔。跟今天有些教會將之變成階級的高低是完全不一樣的。有階級高低之分就不是聖經的教訓,有權位大小之別更不是我們的信仰告白。這一點是我們今天的教會應該要注意的。

今天在我們長老教會裡,或在我們教會一些機構裡,我們也應該有這種認識,我們是分擔不同的工作,不應該將職位的不同看成是一種階級上的區分。在教會裡,我們有長老、執事,但是長老或執事,都不能成為一間教會的階級,而是教會在一些工作上的分擔者。若是將長老或執事看成是一種階級,那就是扭曲了耶穌基督給我們的教訓。

二、我們要在信仰上時時刻刻注意耶穌基督受難與復活的信息。

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在說耶穌基督的受難和他的復活。一間教會若是忘了傳揚耶穌基督的受難和復活,這樣的教會不能說是屬於基督的教會。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從這裡來分別一份刊物,如果有人告訴我們說,他所推介的刊物是屬於基督教會的,我們可以從該刊物有沒有在傳揚受難的耶穌和復活的基督來分辨,若是沒有這些內容,我們不能承認該刊物是真正屬於基督教信仰的。這一點一直是我過去在教會公報擔任編輯工作期間非常重視的基本信念。

我在教會公報期間,每年都會告訴所有讀者,甚麼時候是耶穌基督受難的日期,並且出受難節的特刊,讓大家在受難節期間過一個特別的教會節期。我記得有一天我在台南神學院的頌音堂大門口,遇到一位傳教者,他告訴我說:「俊義牧師,我們教會今年受難週沒有再辦喜事了。」換句話說,我們的台灣教會過去確實忽略了受難週的現象,所以才會在受難週期間有青年結婚,或是有人辦喜宴。這也就是為甚麼我在廿一年前開始牧會的時候,就要所有會友在受難週期間不外出旅遊,或辦喜慶宴席的原因,為的是讓我們學習認知耶穌基督受難的意義。

耶穌基督的受難說出上帝對我們人類世界苦難的慈愛,沒有說出耶穌基督受難,就是沒有傳出上帝對人類世界拯救的愛。耶穌基督的復活是在說明上帝就是永活的上帝,是位全能的上帝,祂彰顯祂奇妙的能力,使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復活起來。復活的信息使我們人的生命看到希望,也看到拯救的來臨。沒有說出復活信息的教會,就是沒有復活的希望啊,這樣的教會不會是屬於基督的。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