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返回上级目录】

             無花果樹枯死了

 
經文:馬可福音十一: -- 、 -- 

在第十四講我有提到耶穌基督從山上下來後,就帶著他的門徒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走,並且是一而再地告訴他的門徒說,去耶路撒冷將會有十字架苦難的事件發生。第十五講我說到在邁向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穌基督是走在門徒的前面,而門徒們看到這種情況是害怕、心懷戒懼,一般跟隨的民眾也是很害怕。

現在我們所讀的第十一章,開始就說到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們走進耶路撒冷,並且先進入耶路撒冷的聖殿去各處察看一下。然後又出城到伯大尼這個村莊去過夜。如果我們看約翰福音第十一、十二章,我們就會清楚知道伯大尼是馬利亞一家人住的地方,耶穌基督在這裡使馬利亞的弟弟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依照約翰福音書的說法,耶穌基督這個時候來到這個地方,是在「逾越節前六天」(約翰福音十二:1)。那天晚上是在馬利亞的家吃晚飯。很可能當晚就是住在馬利亞的家。約翰福音書比較特別的資料是記述說:「一大群猶太人聽說耶穌在伯大尼,就到那裡去。他們不但是為著耶穌去,也是想看看耶穌使他從死裡復活的拉撒路。因此,祭司長們計謀連拉撒路也要殺,因為許多猶太人為了他的緣故離開他們,信了耶穌。」(約翰福音十二:1-3)從這裡可以看出耶穌基督的各種活動行程,一直是當時民眾所注目的焦點。路加福音書曾記載一則特別的故事,說到耶穌基督快要接近耶路撒冷之前到了耶利哥城,人們聽說他要經過,也是夾道歡迎要目睹他的丰采,或是想要祈求他的醫治。結果因為人多,使得「身材矮小,在人群中無法看到耶穌」的稅務長撒該不得不「爬上一棵桑樹」去看,這樣才能看得見(路加福音十九:1-4)。而在馬太福音書則告訴我們在耶穌基督和門徒們離開耶利哥城的時候,他還行了最後的一次神蹟,就是使兩個瞎子「能夠看見」,這兩個瞎子眼睛能夠看見後,也加入了跟隨耶穌基督的行列(馬太福音廿: - )。從這些資料我們發現耶穌基督一路走下來到耶路撒冷,所經過的城鎮可以說都是很轟動。人們都想看看這位名傳各地,能行醫治神蹟異能的耶穌基督。也有可能在群眾中早已在傳言,說他就是猶太人期待已久的那位要來的「君王」,所以大家想瞧一瞧,看看這位偉大的「君王」長得是甚麼樣子。而我們已經講過的是,民眾所想像的「君王」和耶穌基督所扮演的「君王」角色與使命,是很不一樣的;耶穌基督一再地告訴他的門徒,他所扮演的乃是一位受難的「僕人」,而不是在發號施令的統治者。

現在讓我們來看所讀的這段經文:

第十二節: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回城;在路上,耶穌餓了。

按照馬可福音書的寫法是,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先進入了耶路撒冷,並且在察看過聖殿的情況後,然後才再出城來到伯大尼的地方(十一節)。這樣的寫法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乃是耶穌基督是從十二歲時去過聖殿以後(路加福音二: ), 可能不曾再去過,因此對聖殿的情形有了陌生感而需要先察看瞭解。這樣就與約翰福音書的寫法很不一樣;因為約翰福音書的說法是耶穌基督曾經去過耶路撒冷可能就有五次(二: 、五:1、七: 、十: 、十二: )。而且每次去都是與猶太人的節期有密切關係;如逾越節(二: 、十二: ),獻殿節(十: ),住棚節(七: )。

再者,馬可福音書這裡的寫法也與馬太福音書的寫法不一樣;馬太福音書的寫法是耶穌基督是先進耶路撒冷城,且在第一次進城的時候,就接受了民眾的熱烈歡呼迎接(廿:1- ),並且在已經引發了清潔聖殿的事件之後,才出城到伯大尼去過夜的(廿一: - )。路加福音書並沒有像馬太、馬可這二本福音書所說的耶穌基督至少有兩次以上出耶路撒冷城,路加福音書的寫法是耶穌基督只有一次出城去,那一次出去是帶門徒到橄欖山上去祈禱(廿二: )。 在馬可福音書裡,耶穌基督至少有四次出城,除了這一次到伯大尼,第二次並沒有清楚說出城到哪裡去,但是路線顯然是與第一次有雷同的地方(十一: - ),第三次是到橄欖山上去(十三:3),第四次是逾越節的前兩天,他再次去伯大尼那患痲瘋病的西門家裡作客(十四:1-3)。不過,馬太和馬可這二本福音書都將這個咒詛無花果樹事件和清潔聖殿事件連在一起,使我們對這次事件有一個聯想:咒詛無花果樹的事件可能是在隱喻著猶太人的信仰問題。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如果以馬可福音書的資料來看,我們發現耶穌基督第一次進耶路撒冷聖殿是靜悄悄地,好像沒人知道他進入聖殿的樣子。然後這一次(第二次)進城入聖殿,是將那些作買賣的人都趕出去。與馬太福音書說他一進入耶路撒冷後,就直驅入聖殿將那些做買賣的生意人趕出去很不一樣。他和十二位門徒在聖殿察看完後就出城到伯大尼去住了一個晚上。而這個晚上是住在誰的家?馬可福音書並沒有告訴我們,若是比較約翰福音第十二章一節來看,是在馬利亞的家,並且說這次曾發生了「馬利亞拿來一瓶極珍貴的純哪噠香油,倒在耶穌的腳上。」(十二:3)可是馬可福音書說這件事不是這個時候發生的,是在他第二次出城的時候,地點是「在伯大尼那患痲瘋病的西門家裡。」(十四:3)可能,患痲瘋病的西門和與耶穌基督關係匪淺的馬利亞是兩個不同的家庭。

馬太福音書說隔天一大早,耶穌基督並沒有吃飯就進耶路撒冷城去,因此,在路上走的時候,他肚子餓了(廿一:8)。為甚麼他沒有吃早餐?或沒吃任何東西就急著要進城去?如果是住在馬利亞的家應該不至於沒吃飯就會讓他和門徒們離開吧。我們實在很難知道這麼細節的問題。福音書的作者似乎並不在意這樣的問題。

第十三至十四節:他看見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棵無花果樹,長滿了葉子,就走過去,想看看樹上有沒有果子。他到了樹前,只看見葉子,因為那時候不是結無花果的季節。耶穌對著那棵樹說:「從今以後,再不會有人吃你的果子!」

他的門徒都聽見了這話。

我們在聖經中常會讀到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的記載,原因是這種水果是迦南地的特產;當年摩西派人去探測回來的時候,就是帶回這種水果(民數記十三: )。 這種無花果樹的特徵是它的果實和葉子同時生長出來,看到它的葉子,就可以看到它的果子。每年當它的葉子盛開的時候,也就是它的果實成熟之時。一年可收成兩次,第一次是在六月的時候,稱為早熟的無花果。第二次是在八月至十月間,這時候是果實最熟、最好吃的時候,也在這個時候,無花果樹上的葉子長得最青翠、好看。因此,在先知文學的作品裡,有時就會以無花果樹象徵以色列,並且用盛開的無花果樹和結實纍纍的果實來表示國家的安定和康富之意(列王記下廿: ,以賽亞書三十六: ,彌迦書四:4)。相反的,枯乾或掉落的無花果樹或樹葉,就是在象徵著以色列國受到嚴重的懲罰,或是災難的臨到(以賽亞書三十四:4,耶利米書五: 、八: )。

現在這個時刻不是無花果樹結果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才只是四月間,無花果樹上會有葉子,也只是嫩葉而已,所以馬可福音書的作者特別說明「那時候不是結無花果的季節」,因此樹上當然找不到果實。既然這樣,那耶穌基督為甚麼要在不是結果子的季節找果實呢?而找不到的時候卻又咒詛了那棵無花果樹,這又為甚麼呢?這確實是個很難理解的問題。不過我們從路加福音書所提供的另一個資料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看出一點含意;在路加福音書第十三章六至九節,記載耶穌基督講了一個有關無花果樹的比喻。在這個比喻當中,他強調一棵不會結果實的無花果樹,它的結局是會被主人把它砍掉的。從這裡來想這個事件,耶穌基督現在看到這棵無花果樹的樹上是有葉子,但是還沒有果實,因此,他就用這個機會說「從今以後,再不會有人吃你的果子」這句話。這句話不是祝福,因為在第廿節說這棵無花果樹終於枯死了。所以耶穌基督的這句話應該是咒詛的話(彼得是持這個看法)。我們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因為耶穌基督肚子餓,在找不到果子的時候,就咒詛這棵無花果樹,不,不是這樣。是樹的本身有不對時的地方,因為這棵無花果樹既然已經有了樹葉,就應該可以找到果子,因為它是葉子和果子同時生,因此,有葉子的時候,也就應該有果實的出生。而有了葉子卻找不到果子,就表示這棵無花樹是有其表而無其實已經有了問題。

第廿至廿一節:第二天一早,耶穌和門徒又從那條路經過,看見那棵無花果樹連根都枯死了。彼得記起這事的經過,就對耶穌說:「老師,你看,你所咒詛的無花果樹枯死了。」

這裡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是再次離開耶路撒冷城到外面去( 節),因為他們經過了原先從伯大尼到耶路撒冷經過的路途,才會再次遇到這棵曾被耶穌基督所咒詛過的無花果樹。只是馬可福音書的作者沒有告訴我們他們是從這條路去哪一個地方。在作者的編輯資料上,上次看見這棵無花果樹和這次看見的無花果樹,在時間上是分開的;在馬太福音書是同一個時間發生的。馬太福音書很清楚地說耶穌基督當時對這棵無花果樹一出咒詛的話,無花果樹是「立刻枯乾了」(馬太福音廿一: ), 門徒們「看到了這情形,大感驚奇」。作者有意強化耶穌基督就是彌賽亞的角色,他的話就如同是上帝的話一般,他的話一出來,馬上就應驗,即使是對一棵看來似乎是青翠豔麗的無花果樹亦然。馬可福音書比較含蓄,作者只描述彼得想起耶穌基督曾在前一天對這棵無花果樹說過咒詛的話,結果他發現無花果樹枯死了,就告訴耶穌基督這件事。我們要注意馬可福音書描述得很細膩,作者說這棵無花果樹是「連根都枯死了」。如果一棵樹只在外形的葉子枯乾,並不一定會死,但是,若是連根都枯死的話,那是沒有生命的希望了。是必須連根拔除起來,重新栽種新的種苗才可以。作者認為將無花果樹的枯死和耶穌基督的話二者連在一起的是彼得。其他門徒是否有同樣的想法,作者沒有說明。也因為彼得有這種看法,因此,他向耶穌基督提起無花果樹枯死的事,而不是馬太福音書所說的枯死是現場實景的轉變。

第廿二至廿五節:耶穌回答他們:「對上帝要有信心!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你們若對這座山說:『起來,投到海裡去,』只要心裡不疑惑,確信所說的一定實現,這事就會為你們實現。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禱告有所求的時候,相信你們是得著了,就會得到你們所求的。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先要饒恕得罪你們的人;這樣,你們的天父也會饒恕你們的過錯。」

馬可福音書的這段話是比馬太福音書詳細多了。我在前面已經提過,馬太福音書是將整個無花果樹枯乾的事件連在一起描述,而馬可福音書則是將這個事件分成兩個部份,即無花果樹的枯乾並不是立即出現,而是經過了一天的時間,而就在這一天當中,耶穌基督曾和他的門徒到耶路撒冷聖殿去做了一件驅逐商人潔淨聖殿的事件。

現在彼得將無花果樹枯乾的情形告訴耶穌基督以後,他的回答卻是將無花果樹的枯乾和信心的問題結連起來;會這樣回答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彼得對耶穌基督所說的話中,帶有欣慕耶穌基督能力的內涵,因此他以「對上帝要有信心」這樣的話來回答,然後繼續引申出關於祈禱的力量和果效。但是將咒詛無花果樹的話與信心結連在一起,顯然是很不對稱的。因此,也有一種可能,就是這段經文原本不是針對無花果樹的事件作回答的。因為咒詛不能成為人對上帝祈禱的內容,也不應該是我們祈禱上帝應該有的行為。不過若以第廿二節「對上帝要有信心」這句話來看,似乎是在說明對神蹟應該有的態度,就是信靠上帝的奇妙作為和力量。

祈禱是人對上帝的一種回應態度;禱告是和信心相連在一起的,不能分開。如果人不是以信心在祈禱,以信心和上帝對話,這樣的祈禱就會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只不過是一種「吵鬧的鑼和響亮的鈸」,全然沒有意義。耶穌基督在這裡說「站著禱告」,是因為這是猶太人的祈禱習慣,聖經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如尼希米第九章四節,馬太福音第六章五節,路加福音第十八章十一節等,這些經文都提供我們看到猶太人站著祈禱的樣式,用意在表明人是謙卑站著與上帝說話。第廿五節的對人饒恕是取得上帝饒恕的基本條件,在馬太福音書是編輯在耶穌基督的登山寶訓裡(馬太福音六: )。 馬可福音書曾記載耶穌基督說到「有信心的人,甚麼事情都是可能的。」(馬可福音九: ) 在這裡又說信心足夠移山並投入海裡,路加福音書的作者說信心即使是微小到如一粒芥菜種那樣,也足夠將一棵桑樹連根拔起移到海中去栽種(路加福音十七:6)。

我們來思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信仰若是沒有結出果子,將會如同這棵無花果樹一般,連根毀損掉。

這一棵無花果樹雖然有很好看的樹葉,在外表上看來是青翠美麗,但是卻讓耶穌基督找不到它的果實,至少,它已經在說明樹的本身已經有病了,因為結不出果子來。另一方面,四月天的季節裡,也不是無花果樹生葉長果的季節,這一棵卻是生出葉子來,也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結果彼得發現這棵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死了。

信仰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的信仰不能結出果實來,基本上就是我們的信仰已經發生病變了。這種病變的結果會導致我們信仰生命的死亡。基督徒如此,基督的教會也是如此;一間教會如果單是有美麗的外表,卻沒有信仰上的見證,其結果是和沒有結出果實的這棵無花果樹一樣,將會是死的,而且是連根枯死的。

我在擔心今天的教會,外表看起來越來越美麗,但是若認真問今天的教會結出甚麼果實來見證它存在的記號,恐怕能說出來的教會並不多,這一點也是我們的教會在邁向設教五十週年感恩紀念時需要反省的。越來越多的教會是用美麗的禮拜堂來裝飾它們的信仰,其實那並不是聖經的教訓啊。施洗約翰曾對當代的猶太人大聲呼喊說:

「你們這些毒蛇!上帝的審判快要到了,你們以為能夠逃避嗎?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離棄罪惡。--斧子已經擱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都要砍掉,丟在火裡。」(路加福音三:7-9)

施洗約翰說這些話,是因為當時的猶太人的信仰已經在腐化了,他們只在陶醉有亞伯拉罕作為他們的祖先,他們因此認定上帝會因亞伯拉罕之故拯救他們。但是施洗約翰卻否定了這種觀念和認知。其實,施洗約翰的話也是在對我們今天的基督徒說,同樣也在警告我們今天的基督教會。我們不能老是拿著耶穌基督的招牌晃來晃去,卻結不出信仰耶穌基督的果子來。信仰不是用來裝飾的,是要實實在在有實踐的結果。

二、用我們的信心來與上帝建立永不改變的信仰。

耶穌基督告訴我們不要對上帝有疑惑,要有信心。這一句話實在是太重要了。特別是對今天生活在台灣社會的基督徒更是重要。

我們今天的台灣社會可以說是一個沒有信仰上帝的社會,更嚴重的事,是許多人常常扮演著上帝的角色而自己不知;會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人被社會過度的物慾化生活所迷失了。我們的社會之所以會如此,基督徒是要好好反省;看是不是因為與我們一起生活的人沒有從我們的身上看見我們對上帝有敬畏的心?或是我們也和一般人一樣,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遠勝過信仰上的敬虔?或是我們表面上是信上帝,但卻做出不相信有上帝的行為來?我們是否真的對上帝有信心?比如說,今天台灣社會讓人生活得很沒有安全感,社會治安不好外,又加上中國共產政府對台灣併吞的威脅,人心惶惶不安,如果基督徒比別人更感到不安,而一直要往外國去移民的話,我們又要如何對非基督徒說有上帝作我們的幫助者呢?怎能向我們的台灣同胞見證說上帝與我們同在,我永不懼怕呢?很難啊。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對大家說:「不要怕,有上帝作我們的幫助者,我們不離開。」這就好像父母對害怕黑暗或是閃電的孩子說「不要怕,爸媽與你在一起」一樣。如果父母在黑暗中先跑,在閃電時先溜,置孩子於不顧,那孩子怎能不怕呢?怎能對他的父母相信呢?不可能的。耶穌基督告訴我們要對上帝有信心,不只是在祈禱時如此,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也應該是如此。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