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返回上级目录】

马可七24-26

 

 

      这一段所记载的,是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认耶稣为基督以前,他公开服事第二阶段期间最后的几件事。从此之后,他就用新的方法,有新的教训。

    本段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记载耶稣在外邦人中的工作,这是一种新的事工,一定叫他的门徒和其他的人大为惊讶。他离开他早先工作的地点,往北走,直走到推罗。在那里他医治了一个叙利非尼基族妇人的女儿。之后他继续往北走,再转向东北,来到西顿。然后他折向南边,经过所谓十城之域的底加波利,在这些外邦人的地方行类似以前在希伯来人当中所行的事工。这一切都记载在第七章第二十四节到第八章第九节。

    本段的第二部分,由第八章第十节开始到第二十六节,又把我们带回到敌对的气氛中。他渡湖来到大玛努他境内,立刻就见到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他们求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然后,他在门徒陪伴之下,再一次上船往湖那边去了。在船上他警告他们要防备法利赛人和希律的酵。这件简短的事以他们到湖的另一岸为结束,那是在东北岸,也是外邦人的地区,在那里他治好了一个瞎子。

      「他所作的事都好!」我是特意从这段经文选录而来的。这句话是外邦人讲的,特别指耶稣在底加波利所行的医病神迹而言。这些神迹马可没有记载,但马太却详细记录了。外邦人的这句话指的是他开了聋子的耳朵,解开了哑吧的舌头。因为他彰显了这些能力,这些外邦人就说,「他所作的事都好!」

    虽然这句话是由外邦人口中借用而来的,但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外邦人的这句话也可以应用在更广泛的范围中。用这句话来涵括这一切事件,作为耶稣公开服事的结论是恰当的。我的目的就是如此。现在我希望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

    从这些事件,我们看到他与人性各种不同需要的关系。我们要从这个角度看,而不要管种族的分别。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外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区别,现在我们要注意在人类各种不同需要的面前,他所持的态度。这样观察他,我们最后所得的结论是,「他所作的事都好!」

    这些故事我们都听过,实际上我们都太熟悉了。让我们再看一次,并且运用一点我们的想像力,观察在不同场合下所表现的人性的需求。

    第一件是叙利非尼基妇人的事,马可和马太都详细记载了这事。我们不要管其他细节,只要看这事的中心教训。从这里看到的人性需要,是由一个悲伤的母亲发出的。仔细的读这件事,读到所记载的这个妇人如何祈求耶稣赶出他小女儿身上的鬼时,我们一定会油然生出同情之心。暂时不要注意主,以及这件事所牵涉到的一切困难,单单注意这个妇人为他女儿而生的痛苦。这些福音书的作者都小心的指出这妇人的不利背景。马可说这妇人是希利尼人,就是外邦人。不只是希利尼人,而是叙利非尼基族的人。马太没有说他是一个外邦人,也没有说他是叙利非尼基族的人,而使用一个更广泛的名词,说他是迦南族的妇人。我们看着这个妇人,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人性,从这母亲心中的痛苦,可以看到超越种族差异的一种更高尚的东西。是的,他是一个希利尼人,不是希伯来人。但是他是一个母亲。是的,他是一个叙利非尼基妇人,是一个迦南族的妇人,是属于这个被咒诅的种族,但是他有一颗心,他有一颗作母亲的心。在这里我们看到人性的一面,那是不受种族的限制,超越种族的差异。从这妇人的哭声,我们听到了发自一个作母亲的心中之呐喊。

    马可所记的次一件事是一个耳聋舌结的人。这是个人的缺陷。不过马可福音中所记载这件事的中心重点不在于人的缺陷,而在于这个人处于外邦人的地区,是由他的朋友带来见耶稣的。圣经没有记载的,我们不能太肯定,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人自己并没有对基督发出呼求。他不是自愿来见基督,是他的朋友们带他来的,也是他们求耶稣按手在他身上的。

    因此从某些意义上来看,这个人是这件事的主角。但是我再看一次,我从这些人对这个朋友的同倩,从这些在以色列人之外的人,这些和这个民族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身上,我看到了一些属于人性的东西,我看到了超越种族分别之外更高尚的东西。不错,这些人是外邦人,但是他们也是人。不错,这些人也可能属于迦南族,但是他们心中有同情。这一点从他们不辞劳苦带这个朋友来见耶稣的事上,就可以看出来。

    接下去的画面充满了生气,色彩和动作。至少有四千人聚集在一起,我们看到这些人饥饿了。暂时不要把饥饿两个字用属灵的角度来解释。不错,给几千人吃饱的这件事有属灵的价值,但是我们要先从最根本的层次来了解。这里的饥饿是身体的饥饿,需要食物来满足。这些人饥饿是因为他们被耶稣所吸引,决心留在他面前所造成的结果。请听基督的话,「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这是一个真正的需要,是出于物质和身体的需要。这些人饿了,这是健康人的现象,他们必须吃饱,得到满足,否则他们会在回去的路上昏倒,这是一种身体软弱的经历。

    接下去的一件事截然不同。这件事关系到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所派来的代表。很肯定的,这些人是他们所派来的。马可只有提到法利赛人,但是比较马太福音的记载,不但有助于了解整件事的始末,也使我们可以看到撒都该人也同时在那里要求他显一个神迹。来见耶稣的这些人是谁呢?他们都是当时的宗教领袖,是耶路撒冷的宗教教师,是百姓的属灵领袖。他们的责任是对百姓讲解神的律法,把神的道路和旨意显明给人。

    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之间彼此也互相冲突。法利赛人代表了宗教上的属灵理想。虽然他们用遗传束缚了这种理想,妨碍了属灵的工作,然而他们却代表了属灵的东西。或者我们可以借用现代的话说,他们代表了宗教上超自然的一面。另一方面,撒都该人是唯理主义者。他们不相信有天使、灵魂、复活,以及一切超自然的东西。撒都该人所信的是全然伦理性的宗教。他们不承认伦理与属灵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两个互相敌对的党派所派出来的代表,紧集在基督面前,提出一个同样的要求。他们要求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这件事最明显的启示是什么?就是这些人虽然在种族上有优越的地位,在属灵上却比不上其他的人。如果再回想我们刚看过的叙利非尼基族妇人的事,这个启示就显得更清楚。在那妇人的事上,我们看到人性的基本需要超越了一切社会和种族上的不利地位。从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败坏、失败、和属灵的缺陷,虽然他们在宗教上占了有利的地位。这些人要求一个,神迹,其实他们已经看过它所行的神迹,他们也听过他的教训。他们从犹大、从加利利到处跟踪他,看他施展大能,因他所作的而惊讶。他们走过他医病,赶鬼,叫死人复活。更奇妙的是,他能叫人脱离罪的权势,赦免人的罪,并用事实证明他的权柄和能力。他们也见过他对付人物质上、心灵上,和道德上的各种疾病。然而,这些人竟还要求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再看下一件事。这件事发生时耶稣单独和门徒在船上。我认为他的谈话和对他们的警告,是在渡海到伯赛大途中讲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到,这些忠心于他的人对他的不了解。这些人爱上、忠心于主,后来他曾带着无限的恩慈说,「我在磨炼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们。」在他们渡海的途中,耶稣警告这一小群的门徒和使徒说,「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他们因他的话就立刻联想到食用的饼,他们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饼罢!」他们的话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他们会把耶稣的话和饼连在一起?如果根据主的回答来判断,似乎他们以为他在责备他们不够留心。事实上他说,你们还看不到我能供应人的物质需要吗?为什么你们还为这事担心呢?我不是给五千人吃饱,又给四千人吃饱吗?

但我还是有些困惑,他们对耶稣所说的「法利赛人的酵」有什么样的了解?他们会不会想到是指法利赛人要在他们的饼中掺酵呢?或是他们心中在猜疑,他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意思是要给他们律法以外的一个新的礼仪呢?答案如何,我不知道。猜测没有什么益处。我实在看不出它所说的话和他们的思想之间有什么关系,不过明显的事实是,耶稣所提出的显然是他们很需要的属灵上的警告,而他的门徒,那些忠贞爱他的人所想到的却是饼。

 还有另一件事。他们再度到达伯赛大时,有人带一个瞎子来见他。这又是一个有缺陷的人。这件事的中心价值在于显示了他朋友们的同情心,因为是他们把他带来见耶稣的。

    现在我们再看这些事件。那个妇人表现出了真实的人性和作母亲心中的痛苦。耶稣怎么待他?在思想他为他所作的事以前,让我们先看结果。这样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但我认为有好处。结果是那个作母亲的回到家中时所发现的事实。他发现小女孩躺在床上,鬼已经被赶出去了。为了要了解耶稣所作的,我们必须看这个小女孩的情形。在他母亲离开时,他扭曲、挣扎。然而过了一阵子,他安安静静的、祥和的躺在床上。这是耶稣为他所成就的。先看结果,这样对于整件事的过程就可以有更清楚的了解,这也是解决人生许多事情的方法!我想是的,如果我们先看到了事情的结果,就不会在事情过程中感到那样的不安。

    现在让我们很仔细的看他所用的方法。看起来他很严格,看起来太严厉了。他先是安静不出声,不回答这个作母亲的。后来才对他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它真的说这些话吗?请再听一次,注意他对他说的话,「让儿女们先吃饱!」这句的意思显示了儿女们吃饱以后,其他的人也可以吃。

    耶稣所讲的话中间有一个希腊文,我们无法用今天的话翻译出来。他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狗有很多种,巴勒斯坦地区也有很多种狗。有些是凶猛,有野性,但是也有一些是家庭饲养的小狗。它们等于家里的一分子,家中有它们住的地方。主所用的这个「狗」字是指家庭中驯良的小狗。所以讲到狗的时候,他的音调一定很柔和。「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驯良的小狗。」这话带有温柔的一面。是的,今天我们觉得他用这样的话对他说,有点过分,可是请记得耶稣为这妇人所作的事。把他所用的显然严厉的句子,和他实际上所作的并排在一起。他把这妇人从错误的种族观念束缚中释放了出来。他初次呼求耶稣时,把它当作犹太人的弥赛亚,「主阿,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他是一个外邦人,却向希伯来人的弥赛亚求怜悯。耶稣对他的回答就是根据这个理由。既然他把它当作希伯来人的弥赛亚,求他怜悯,他的回答一定是,不。因此,他必须被带领到一个地步,能出自最基本的人性对他呼喊,「主阿,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这时他才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所以,虽然他表面上言辞严厉,却立刻赐给他作儿女的特权。在保罗的加拉太书中有一句话比我所要讲的有更深的含义,这句话对我们主对付这妇人的事有奇妙的注解。保罗说,「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在这妇人的身上显明的正是如此。因着仁爱,信心就发生功效。基督对他说,拿儿女的饼丢给小狗吃不好。信心因着仁爱就发生了功效。他赐给他作为儿女的一切特权。

    如此,我们的主表现了:在他里面一切种族的潘篱都被拆毁了,任何种族的特权都失去了功效。人若凭信心把人性的基本需要带到他面前求,他就应允。这是预表了后来使徒行传中彼得和其他的人所要学习的功课。

    请再看他,我要把第一件事和最后一件事放在一起,因为从某些方面看,这两件事很类似。他对付的两个人,一个是耳聋舌结的,一个是瞎子。有一件事值得注意,那就是我们的主现在采用新的方法行神迹。这是所有研究这两件事的学者都注意到的。他领那耳聋舌结的人离开众人到一边去,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那人的耳朵就开了。更明显的是他医治瞎子的事件。他行这奇妙的事似乎是慢慢发展的:先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然后问他说,「你看见甚么了?」那人回答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然后他又按手在他眼睛上,那瞎子才完全得复原。从这两件事我们看到他的医病是渐进的。

    耶稣使用这方法,我们不可像某些人一样,认为他的能力减退了;也不可像另外某些人一样,认为他采用新方法以后就把旧方法放弃了。

从这两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在满足人类需要的方法上一个永远不变的事实。这事实是,他因着人不同的需要而决定所用的方法。我确信,如果我们完全了解这两个人的情形,就一定可以知道他采用这方法的理由。在这两件事上,耶稣适应这两个人的需要。这事实也可以从那妇人身上看到。

 在这一切事上,耶稣以他无限的丰盛满足人的需要。从他来看,他不必使用任何方法就可以医病。他可以不必叫那妇人等,就医治他的女儿。然而他对付每一个来到他面前的人所用的任何方法,都是绝对必要的。你可以再读一读福音书中的故事,看看耶稣如何对付每一个人的需要。我现在所说的需要不是指属灵的需要,而是耶稣用神迹所满足他们的那些物质需要。你将会惊讶的发现,他作事绝不重复使用同样的方法。他对付人的方法变化无穷。他医治各种瞎眼的人,方法也各不相同。他赶鬼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你若注意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显示了人类需要的多样性,也奇妙的显示了我们的主可以适应人类各种不同的经验。

    这一切同时显明了主,也表明了基督徒服事的真正方向。如果要奉基督的名帮助人,我们就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各种不同的人。如果耶稣所行的物质上的神迹,对于基督徒服事都有属灵上的价值,那么我就知道我必须按照每一个人不同的属灵需要,设法用不同的方式帮助他。如果我按同样的步骤,使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帮助他们,很可能根本就不能帮助他们。同样方法从来不用两次以上。表面看来它是改变,事实上他是不变的,他基本的原则永远不变,即: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寂寞的、孤单的、独特的,因此必须分别对待。基督从来不把人不加区别的一体对付,他个别的对待每一个人。

    有人说神造了一个伟人以后,就把那模型丢掉,不再造第二个人。我反对这种看法。我也反对是,神造了某个人以后,舍不得把这模型丢掉,所以许许多多的人都照着那模型被塑造。不,没有这回事!这世界能有多少人可以独立、个别的站起来,像耶稣一样说,「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很悲哀,这世界很少人发现「个别性」的伟大之处,以致于不能看到「个别性」,和「个人人格」的意义。

    主给饥饿的群众吃饱,因为他们已经同他在那里有三天之久。这里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则。耶稣给他们吃,不是为了要让他们来听他的教训。我们若想用聚餐请人来听福音,必然会失败。这不是基督所用的方法。我们在教会中附设学校,为青年人提供各种娱乐设备,吸引他们来参加查经班,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要求神迹的事上,主拒绝了他们的要求。第一,他们的动机错误。第二,没有任何神迹可以叫他们心服。他们已经看过许多神迹,却故意装作瞎眼没看见。

    主对门徒讲话经常带着同情,但是在这里他们问了几个不太合宜的问题。耶稣坚决而严格的责备了他们,但是请注意,他还继续带领他们往前进,直到他们了解他的意思。

    在这些事件中,我观察我们的主,现在把我心中的印象综合起来: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每一件事情临到他时,他对那件事都有完全的了解。

第二个印象是,他有敏感的心,很能同情人,不管对他提出任何的需求,他都有很快的反应。

 另外我还有一个印象,他坚守原则,他忠于神的国,这个原则绝不偏离分毫。

    我最后的印象是,门徒失败时,他对他们的严格责备。

    本段经文中的二个短词也很具启发性,这是我们想不到的。他开聋子的耳时「望天叹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求它从天上显个神迹时,「耶稣心里深深的叹息。」如此,我听到从他心中发出的两次叹息。他是一个「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的人。看哪!这个人以满有医病的能力和生命的光从事服事工作,但不要忘了,这种服事工作代价是何等昂贵,十字架的原则最后在加略山上显明了,穿透一切,使他那世代的人认清了他,也使我们这个世代的人认清了他。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