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

【返回上级目录】

马可九30-50

 

 

      前面我们所思想的事件,是紧接着变像山上的经验之后所发生的。在山下,我们看到被鬼附的孩子、慌乱的父亲、失败的门徒、和争论的文土。我们的主-一的对付了他们。他赶出那鬼,把孩子交还给他父亲,他告诉门徒失败的原因,它又叫文士哑口无言。

    这里我们所要思想的第一段经文,记载了接下去所发生的事。耶稣和门徒离开该撒利亚腓立比一带的地方,他带他们经过加利利,显然是绕道而行,走的是普通人比较不常走的路。

他的目的是,要在路上告诉他们,有关摆在他面前的受苦受死和复活等一切的事。他们听他讲,可是不了解,而且很明显的是他们又不敢问他。

    他们何等不了解他,这可以从接下去的故事看出来。从经文里可以清楚的看到,除了耶稣教导他们的时间以外,门徒中间彼此争论谁为大。这些事显明了一个可悲的事实,就是当他们的主试图吸引这些人对他的同情时,当他坚定的面向耶路撒冷前进--他就要在那里受苦,他的使命要在那里进入高峰--时,他们这些人却屡次在他讲话之间,对他提出同样的问题,问他他们当中谁是最大的。我们可以想像得出,很可能是因为彼得、雅各、和约翰同他上了变像山,所以才引起这样的争论。也许他们回到山下的那九个门徒那里时,曾表现出某种属灵的优越感,因为只有他们与主上山去。不管事实如何,圣经告诉我们,他们争论谁为大。最后他们到达迦百农时,主耶稣亲自提起这个问题。这一段经文以后所记的,都与这个题目有关。而其最后的高峰乃是,「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这句话是他对他们彼此的关系所讲的最后一句话。

为了更了解这句话的价值,我们必须用点时间了解这件事。我们先从他们到达迦百农以后,主所发出的问题开始。他在加利利早期的事奉工作,是以迦百农为他行动的基地,我们有理由可以相信,他住的是西门彼得的家。他们进入屋里以后,耶稣问他们说,「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甚么?」门徒们不作声,也没有人回答他,因为他们在路上争论的是他们当中谁最大。他一发出这个问题,他们就体会到不应该在路上争论那些事,所以就不作声。他们不作声表示他们不好意思,所以主接着就教导他们。首先是讲到在他门徒中和在他国里谁最大的问题。他这样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我们主的意思不是说,一个人如果有抱负,就必须把他贬到默默无闻的程度。他的话启示的是,在他的国里为大的真正秘诀,不是管辖别人,而是被别人管辖。所以要为大必须服事人,服事人在他国里才是最大的。

  如此讲了以后,他就给他们一个优美的实例。读了这个实例,我们都不得不叹为观止。他领一个小孩子到他们中间,然后把他抱在怀中,才继续说话。他抱起的那个孩子不是特别预备的,而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可能是西门彼得的孩子。然后他说,「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接下来的那一段话还是不离这个题目,「约翰对耶稣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约翰不是为着他所作的事夸口,他这话是在承认自己的失败。从许多方面看,约翰乃是众使徒中最奇特的一个。他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敏的直觉,在这里他立刻认清了自己作错了事。约翰心里可能在想,如果接待一个普通的小孩,真的就是接受基督,也是接受神,而我竟禁止那个人奉他的名赶鬼,我该怎么办呢?是的,他已经得到了光照。

    我们的主首先对付约翰所认的罪,说,「不要禁止他,因为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给你们一杯水喝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不能不得赏赐。」接着它又继续他那被打断的题目说,「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仍在海里。」他继续以最严肃的态度,说出这个令人扎心的教训,强调这个原则。最后他说,「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们来思想这个命令。要注意其中的两个句子,「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和「彼

此和睦」,这是互相关联的启示。首先是产生和睦的盐,其次是盐所产生的和睦。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新约中最难以解释的一段经文,特别是前面的几节,「因为必用火当监,腌各人。监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么叫它再咸呢?」接着就是这个命令,「你们里头应当有盐。」这命令是由上面的宣告和问题而发的。我们若能按照上面所说的来解释这经文,就可以更了解我们主心中的意思。虽然乍看之卜,它们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你们里头应当有盐。」不久以前他才说过,「必用火当盐腌各人。」不止这里,他已经说过「不灭的火」和「革赫拿」(Gehena)(中文圣经作「地狱」)之类的名词。

我们主使用盐作比喻,所含的意义可以从前面那句话得到解释,「必用火当盐腌各人。」这句话中「火」是用来解释「盐」。虽然有人说,在别的地方「盐」曾经被引用作为别的含义,不过我很难同意这一点,因为我相信盐的用法经常与这里的意义有关系。火可以烧毁那些会毁坏的东西,炼净那些不能被毁灭的东西。我们要记得他是对听众讲的,他们对盐的含义有一种特别的观念。他们完全了解他所用的是一个最强烈的比喻,这个比喻所显示的意思很可怕。

  「革赫拿」又称「欣嫩子谷」,是耶路撒冷城外的一个山谷。历史上真正有这个地点的存在。所罗门首先在这山谷立一个祭坛,敬拜摩洛。后来在犹人国更加败坏的那个时期,亚哈斯和玛拿西曾在那山谷为摩洛献人为祭,直到约西亚改革时才停止。约西亚在他的改革运动中作了一件事,就是摧毁敬拜摩洛的那山谷,把废物丢进其中。从那时起,城中一切的废物、恶臭的东西都丢进那山谷中毁掉。所以革赫拿的目的,是为了洁净那城里的生活。那不断燃烧的火,烧毁了一切肮脏、污秽的垃圾,这也是耶路撒冷城环境卫生上的实际需要。

这是一个强烈的象徵性比喻,我们的主并不是最先使用它的。人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这比喻,我们不知道。但是革赫拿经常都是被用来形容人过完今生以后,在来世所要受到的惩罚之处,也就是地狱。这是神所造的宇宙中最奇特、最神秘的一个地区,也是为了洁净这宇宙所不可缺少的。耶稣论到地狱时说,「在那里虫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这话第一层意思是指那个实际上的地名,也是他们一般生活所必须的那个垃圾焚毁场;而第二层意思是指道德和属灵的状况。换句话说,「火」按照我们主在这里的用法,是指不与邪恶妥协的象征。革赫拿的火是神的圣洁。最后耶稣对这些门徒说,你们里头应该有那样的火燃烧着,这样你们就可以彼此和睦。「你们里头应当有盐。」火毁灭那些会败坏的,却可以炼净那些不能被毁灭的。

  再看盐的比喻,看看我们可以了解他的思想多少。盐可以防止腐败,保持健康。「健康」一词,背后含有卫生的意思。「卫生」一词是指健康的条件,而健康就是圣洁的原则。盐可以预防败坏、腐蚀,可以维持健康。盐也有火的性质。火焰可以无孔不入,烧毁每一种可毁坏的东西,目的是要使那些健康的因素有成长、发展、扩大的机会。「你们里头应当有盐。」

  首先请注意这个相关的教训。「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头顶上,扔在海里。」基督这里呼召的,是要他们有服事的热诚以成全别人。所以与其叫一个小孩子跌倒,不如横遭暴死还好。他在这些惊讶的门徒面前高举一个理想,当时这个理想似乎和他们在路上争论的题目没有多少关系。我相信他在谈话的时候,那孩子仍然在他怀中。虽然这教训有属灵的意义,但是这里它也可能指的是不要伤害那些初信他,属灵生命还在孩童阶段的人。他离孩童不远,孩童也离他不远。他手中抱着那个普通的孩子,说,与其叫这个小孩子跌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那人的颈项上,扔在海里。

    接着它立刻从这个相关的教训,就是要有服事的热诚的教训,转而谈论到个别的情形。实际上他的宣告是,这种服事的热诚只有嫉恶如仇,把一切叫人偏离真理的东西连根拔除时才能产生。实际上有犯罪动作的是手,但脚带领人走向邪恶的方向,眼睛叫人产生欲望,这一切都要对付清楚。我们的主在这里呼召人要有这样灵里洁净的热情,如果必要的话,把手脚砍断,把眼睛挖出来。这一切教训的中心思想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持洁净。「你们里头应当有盐。」但愿你们里面有火,就是那种烧毁罪和邪恶的火在焚烧。主的意思就是,除非有这种可怕的圣洁之火在你里面焚烧,使你有一种热诚要摧毁生命中一切邪恶的事,否则你总逃脱不掉那最终的革赫拿,在那里火是永远不灭的。

    我们的主对那些门徒们所说的话是,要逃脱那最终的革赫拿之火,惟一的方法是,要立志先让那火在你里面燃烧,以洁净你的灵魂。这是基督的呼召,要人决志牺牲以求洁净。希伯来书作者写道,「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他的意思并不是敌人刺伤了他,以致于伤口流血。这里所指的必然是客西马尼园的经历。当时他「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精神的压力和痛苦太可怕,以致自然界的一切功能都停止了,并且急剧的变化了。盐!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字眼,它不只是表现了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更新和得力,实际上它本身就是火,就是地狱里烧灭罪恶的那火。所以为了要保持灵魂的洁净和纯洁,若是右手、右脚犯了罪,要把它砍断;右眼犯了罪,也要把它挖出来。

    所以我们中间的和睦不是可以经特别安排而得到的,不是听别人的建议,捐弃个人的偏见就可以得到的。强烈、持久而不受搅扰的和睦,必须建立在用火当盐来洁净了的基础上。「先有洁净,才有和睦。」我们的主用这一个显然希奇的教训,表明「在神圣的亮光中,他对他们在路上争论的题目的看法。他显明了一个事实,他们的这些争论都是因为他们容忍邪恶以某种形式存在他们心中而产生的。无论何处,那一些奉他名的、自称跟随他的、追随他脚踪的人,如果争论谁为大,就表示他们的背后有更深沉的疾病存在,不是普通人可以看出来的。这现象显明了一个事实,在他们争论的底下是有属灵和道德上的疾病存在,这病无法用普通药物治好,必须用火当盐让它燃烧,把一切可毁灭的因素完全烧净。火可以把能毁灭的东西烧掉,但是感谢神,火也可以让那些健全的因素有发展的机会。

    现在我们要追溯引发耶稣讲这段话的因素,就是他们的争论,然后再看约翰的认罪和里面的含义。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盐所产生的和睦是什么样的和睦。我只要提到两点。

    盐的作用,首先会使野心或抱负发生改变。无论何处,这盐若发生功用,那种追求为人的野心就会死亡,而服事人与造就别人的热情就必产生。请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一切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中,不论在那里,若有人有追求个人为大的野心,就必引起争论。不论在那里,若有这种野心燃烧起来,就必摧毁和睦与真正的秩序。这些人的问题是谁最大。什么地方有人产生了要为大的愿望,那地方所缺少的,就是我所讲的那种服事和造就别人的热情。然而,若有人要为大,他必作众人未后的,作众人的用人。这盐在生命里,这火在灵魂里燃烧的时候,所产生的热情不是使用权威,而是要服事人。当然没有人能在仔细读过这段经文后,而不觉得惭愧的。教会思想到这些理想和耶稣的这个教训时,没有一个会不惊讶万分的。因为我们认清了一个事实,在这方面我们行得太少了。然而感谢神,无论在过去或是在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心中有这种盐燃烧着,并产生了像神自己那样的洁净,而这些人最大的愿望是服事。只要有这种服事的愿望,那么最小的孩童他们也肯接受。任何地方若有这种服事的愿望,那里就不会有争论谁为大的问题。任何地方若有这种服事的愿望,那里就有和睦。

但是这盐所产生的,不只使野心或抱负发生改变,它还可以扩大人交通的范围。任何地方若有这盐发生功用,那里有关尊贵和地位的观念都会消失。约翰的问题就在这里。从他对主认罪这件事,我们看到了他心里高贵的一面。他对主说,「我们看见一个人。」那人不但试图赶鬼,而且真的把鬼赶出去了。不是用异教徒的赶鬼方法,而是「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他不按正轨来,他不是教会所任命的职员,也没有什么特别传承,他是外人。魔鬼!这是出自魔鬼的思想,我不后悔讲这么重的话。一个人若以自己从主得来的特权和尊贵而排斥别人,那就是来自魔鬼的思想。我们的主立刻严厉而尖锐的说,「不要禁止他,因为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耶稣接着所讲的就是一个优美交通的观念。「他不跟从我们。」是的。但是他是帮助我们的。注意,耶稣用的是多数的代名词,把十二个门徒也包括在内。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

  无论在那里,盐若在生命里面燃烧,尊贵和特权的观念就会死亡,结果就会扩大交通的范围,同时也会承认耶稣超越的尊名之伟大。「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这句话吸引住约翰,迫使他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我们的主立刻回答他,他的答话和他刚才所说的内容和思想完全一致,「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请注意这些话中都有「奉耶稣的名」一语。接着耶稣讲的那句话也有「奉基督的名」一语,不过我们的翻译本没有把那话里的味道翻译出来。「凡奉『你们是属基督的』之名,而给你们一杯水喝的。」这话直译读来很不顺口。我们译为「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的」,实际上意思是「凡奉这名而给你们一杯水喝」,而这名是指「你们是属基督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不能不得赏赐。」

    由此显明了耶稣之名的尊贵和超越。那人虽然不跟从我,但是如果他奉我名赶出鬼,那么那个人就应该包括在我们的交通之中。如此,交通的范围就扩大了,巡回传道的同工增加了。但是除非这盐、这火渗透并洁净我们的生命,我们绝不会愿意承认这一点。

     结束以前,请再看这吩咐,「你们里头应当有盐。」这是针对个人的。「彼此和睦」这是针对一般性的。第一个吩咐是最崇高的;第二个吩咐是后果。我们若要彼此有真正的和睦,

当务之急是遵守前面的命令。「你们里头应当有盐。」

     可是请再读一遍前面经文的内容和问题,它们可以作为这个教训更广泛的背景。只有根据这个大背景,我们才能了解这一个特别的命令。前面经文的内容和问题是什么呢?「盐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么叫它再咸呢?」这话含义更广,应用的范围也较大。这话和以前耶稣所说过的宣言相符和,他说,「你们是世上的盐。」耶稣这话包括了整个世界。接着他就提醒我们,人里面都应该有盐,要把盐的影响力发挥在世界中,而只有我们里面有盐,只有我们彼此和睦时,才能叫盐的影响力发挥在世界上,我们才能作使人和睦的人。

    这盐是火,这盐往往会叫人痛苦、难过,叫洁净的热情燃烧,不容许任何邪恶存在我们生命中。我们对这盐认识多少?惟有用火当盐,用盐当火,才能得到洁净。而只有以这样的洁净作基础,我们才能彼此和睦。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