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返回上级目录】

【本会注释】
1 撒种的比喻,14 和其中的意义。21 我们必须把我们知道的亮光传达给别人。26 种子暗暗生长的比喻,30 和芥菜种的比喻。35 基督平静海上的风浪。

撒种的比喻
可4:1 耶稣又在海边教训人。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里,众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本会注释】
  在海边。[海边的讲道,可4:1-34=太13:1-53=路8:4-18。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关于比喻见本卷注释第203-207页。]
可4:2 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在教训之间,对他们说:
【本会注释】
  他的教训。直译是:“他的教导”。
可4:3 “你们听啊!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可4:4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可4:5 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可4:6 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可4:7 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就不结实;
可4:8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发生长大,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可4:9 又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用比喻的目的
可4:10 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可4:11 耶稣对他们说:“上帝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
可4:12 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解释撒种的比喻
可4:13 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
【本会注释】
  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撒种之人、种子和土壤的比喻是众比喻中最简单的。门徒们原应明白它的意思。如果他们对这个比喻都感到难于理解,那么他们如何能明白别的比喻呢?
可4:14 撒种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可4:15 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撒但立刻来,把撒在他心里的道夺了去。
可4:16 那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
可4:17 但他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可4:18 还有那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
可4:19 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实。
【本会注释】
  私欲。来自希腊词epithumia,“强烈的愿望”,“向往”或“渴望”。这个希腊词本身并没有英文词“lust”(私欲,情欲)的内涵。耶稣是“很愿意[希腊文是epithumia]”与十二使徒庆祝最后的逾越节(见路22:15)。只有当愿望朝向邪恶的事物时,它才是错误的。这里指的是属世的利益,例如那使愿望成为邪恶的想要发财的愿望。
可4:20 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又领受,并且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灯和量器
可4:21 耶稣又对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灯台上吗?
【本会注释】
  灯。希腊文是luchnos,“一盏灯”。基督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形式再三讲述了这个比喻,为要教导多方面的真理。当他将之作为山上宝训的一部分时(见太5:14-16),乃是用它来例证基督徒的责任是要成为世人的榜样,要让他们个人的灯发光。在这里,它阐明的是在他自己的教训中特别是藉着使用这些比喻所启示的真理之光。在路11:33-36中,它阐明的是个人对真理的理解和接受。
  斗。希腊文是modios。“灯”,“斗”和“床”是每个家庭里都有的器具,所以就使这个例证十分形象生动。
  灯台。直译是:“灯柱”(见太5:15注释)。
可4:22 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
【本会注释】
  掩藏的事,没有不……。见路8:17注释。
可4:23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本会注释】
  有耳可听的。见太11:15注释。
可4:24 又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
【本会注释】
  你们所听的。路加福音读作:“怎样听”(路8:18)。有些事是基督徒最好不要听或看的;有些别的事基督徒去“听”却是明智的。
  用什么量器。见太7:2注释。
可4:25 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种子长大的比喻
可4:26 又说:“上帝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
【本会注释】
  上帝的国。见太3:2;4:17;5:2;路4:19注释。
  撒种。只有马可记录了这个种子生长的比喻。它阐明了讲给尼哥底母的关于圣灵运行的同一个真理(见约3:8)。在这个比喻中,基督说:只要在生活中给天国的种子一个机会,它就会结出好果子。人们可能无法解释基督徒如何成长的过程和品格的改变怎样发生的过程,但尽管如此,它却在长进。
可4:27 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
【本会注释】
  睡觉,起来。农夫种上种子之后,就去做别的事了。但是不管他在不在场,成长的过程都在进展,无论他是睡着还是醒着。在种子长直到成熟时,他可以培养并浇灌它,但他无法使它生长。
可4:28 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
【本会注释】
  地。庄稼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地有助于它的生长,但结果子却是庄稼本身。
  出于自然。希腊文是automatē,“被自己冲动推动”;从这个词洐生出了英文词“自动的”。
  后长穗。即,开始成形的谷穗,与成熟的穗子形成对比。
  子粒。也可译作:“谷粒”(见利2:14注释)。
可4:29 谷既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本会注释】
  熟了。即,谷成熟的时候。
  去割。希腊文是apostellō,“发出”,从这个词洐生出了英文词“使徒”,意思是“被派出的人”(见可3:14注释)。使徒们的工作在别处被比作收割者的工作(见约4:35-38)。
  收割。见太3:12;13:30注释。

芥菜种的比喻
可4:30 又说:“上帝的国,我们可用什么比较呢?可用什么比喻表明呢?
【本会注释】
  可用什么。见太13:3注释。
  上帝的国。见太3:2;4:17;5:2;路4:19注释。
  可用什么比喻表明呢。好像基督在咨询他的听众似的。他的听众受邀参与对真理的探索。
可4:31 好象一粒芥菜种,种在地里的时候,虽比地上的百种都小,
【本会注释】
  芥菜种。见太13:31,32注释。
可4:32 但种上以后,就长起来,比各样的菜都大,又长出大枝来,甚至天上的飞鸟可以宿在它的荫下。”

耶稣用比喻讲道
可4:33 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
【本会注释】
  许多这样的比喻。或许马可提到的只是在这个场合所讲的比喻,虽然无疑也可以指耶稣讲的所有比喻。
  照他们所能听的。基督讲比喻并不是为隐藏真理,而是为了启示真理。
可4:34 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
【本会注释】
  若不用比喻。直到此时,基督在他的教导中少量地使用了比喻。海边的布道标志着他用比喻施教作为传福音的一种正规方法的开端(见本卷注释第203,204页)。

平静风浪
可4:35 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本会注释】
  当那天。[海上风暴,可4:35-41=太8:18,23-27=路8:22-25。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那“天”在耶稣的一生中乃是充满大事的一天(见太8:18注释)。在马可对海上风浪的记述中,他包含了这事的某些戏剧性细节,是马太或路加所没有提到的。
可4:36 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
【本会注释】
  别的船。这些船都装满了仍旧急于跟随耶稣的人(参《历》第三十五章)。
可4:37 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
可4:38 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本会注释】
  枕头。大概这是船上常备的一个装备,可能是舵手用的一个粗糙的皮革软垫,舵手是坐在船尾的。
  夫子。直译是:“老师”。
  你不顾吗。他们的求助反映出几近绝望的急躁。
可4:39 耶稣醒了,斥责风,向海说:“住了吧!静了吧!”风就止住,大大的平静了。
【本会注释】
  住了吧。直译是:“沉默”。
  静了吧。直译是:“闭嘴”。大自然的力量不仅要变得寂静,而且要保持这种寂静。有些人曾提出,耶稣在这里斥责风浪好像它们是狂怒的怪物一样。
可4:40 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可4:41 他们就大大的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本会注释】
  他们就大大地惧怕。直译是:“他们惧怕了一个极大的惧怕”,或更随意的意思是:“他们充满了敬畏”。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