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返回上级目录】

做在主心上

读经:路10章

内容:

一、差传事工

10:1  这事以后,主又设立七十个人,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 

10:2  就对他们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10:3  你们去吧!我差你们出去,如同羊羔进入狼群。 

10:4  不要带钱囊,不要带口袋,不要带鞋,在路上也不要问人的安。 

10:5  无论进哪一家,先要说:‘愿这一家平安!’ 

10:6  那里若有当得平安的人(注:“当得平安的人”原文作“平安之子”),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不然,就归与你们了。 

10:7  你们要住在那家,吃喝他们所供给的,因为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不要从这家搬到那家。 

10:8  无论进哪一城,人若接待你们,给你们摆上什么,你们就吃什么 

10:9  要医治那城里的病人,对他们说:‘ 神的国临近你们了。’ 

10:10  无论进哪一城,人若不接待你们,你们就到街上去,   

10:11  说:‘就是你们城里的尘土粘在我们的脚上,我们也当着你们擦去。虽然如此,你们该知道 神的国临近了。’ 

10:12  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1、一些解释

主又设立七十个人,旧约《创世记》记载了七十个外邦国家(参创10章);以色列的众子去到埃及的也是七十人(创46:27);与摩西一同上西乃山的长老是七十人(参出24:1,9);犹太公会也是由七十人组成。

不要带钱囊,不要带口袋钱囊指金钱的储备,口袋指食物的储备;主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9:14),因此,主的工人奉差遣到神的子民中间作工,不必为日常生活作多余的预备。

不要带鞋,不是指不要穿鞋,而是指不要带额外的鞋。

在路上也不要问人的安,由于他们的任务急迫,故不要随俗作那无谓且冗长的问安,以免在路上浪费时间(参王下4:29)。

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保罗在写《提摩太前书》时,曾把这句话当作经典引用(参提前5:18);可见《路加福音》出书的时间比《提摩太前书》还早。在旧约的律例里面,曾规定主人不可克扣工人的工价(参利19:13;申24:14-15)。

不要从这家搬到那家,主这话的用意是要祂的工人专心传道,而不要被生活的享受所分心,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寻找更舒适的住处,见异思迁。

给你们摆上什么,你们就吃什么,意即不可讲究饮食,不挑剔食物。

2、更大规模的差遣

9章那里记载的是耶稣差遣十二门徒,这个内容是马太和马可都记载的。路加这里又记了更大规模的差传,是七十人,组织形式是两个两个地,就是小组形式的布道。

在传道策略和生活安排上,与差遣十二门徒的那次还是相近的。只是在细节上多了几个要求:1)、在路上也不要问人的安;2)、不要从这家搬到那家;3)、人若接待你们,给你们摆上什么,你们就吃什么。所强调的就是抓紧时间传道,以把福音传开为重中之重;不要浪费时间,不要讲究生活条件。

二、严厉的责备

10:13  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 

10:14  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10:15  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注:或作“你将要升到天上吗?”),将来必推下阴间。” 

10:16  又对门徒说:“听从你们的就是听从我;弃绝你们的就是弃绝我;弃绝我的就是弃绝那差我来的。” 

三、门徒的汇报

10:17  那七十个人欢欢喜喜地回来,说:“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们。” 

10:18  耶稣对他们说:“我曾看见撒但从天上坠落,像闪电一样。 

10:19  我已经给你们权柄可以践踏蛇和蝎子,又胜过仇敌一切的能力,断没有什么能害你们。 

10:20  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 

1、欢喜的门徒

10:17  那七十个人欢欢喜喜地回来,说:“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们。”

本章开头才记载这次更大规模的差传,这里就记载这次差传的成果了。门徒都欢欢喜喜,原因是因着他们奉耶稣的名赶鬼,鬼也乖乖的的顺服。对于这些门徒而言,事情的进展是那样的顺利,完全是出乎他们想象的。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耶稣本人。

2、耶稣的证实

10:18  耶稣对他们说:“我曾看见撒但从天上坠落,像闪电一样。 

10:19  我已经给你们权柄可以践踏蛇和蝎子,又胜过仇敌一切的能力,断没有什么能害你们。 

耶稣对门徒回来的“述职”首先给予了证实。撒但从天上坠落,意味着撒但的迅速溃败。这次70人的差传成效显著,灵界的抵抗力量遭遇重创。

接着,耶稣对赐予门徒的权柄和能力再次进行确认。虽然这种属天权柄和能力是如何的赐予,我们承认这是属灵的奥秘,毕竟这是抽象的;但是门徒的经验和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是真实的。我们若是顺服神,奉主的名讲道、交流或者赶鬼,主的名和神的话语就有不可思议的权柄和能力,可以叫撒旦溃逃,可以叫刚硬的心被感化,可以叫愚蒙的心得着亮光和释放。

门徒听到耶稣的证实和确认想必是心花怒放、喜形于色。

3、突如其来的责备

10:20  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

对于群情沸腾的门徒而言,主的话就如兜头浇下的凉水。耶稣为什么要这样?是不是以批评责备为乐事?

是的,门徒们这次的传道成效显著,门徒们也心花怒放;但是他们已经不知不觉的陷入到窃取神的荣耀的泥潭当中;嘴上说是主的名大有功效,但心里面却更多回味享受传道成功的历程,仿佛自己本事很大,能力很大,很有口才……

正因为主是无所不知的,他已经看出门徒灵性上的这样的偏差,所以就及时提醒:“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就是说“你们不要被成功冲昏了头脑,鬼能服你们,不是因为你们的本事、能力、口才、技巧,这些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因为你们奉我的名,鬼惧怕是我,不是你们;你们不要窃取神的荣耀”。

主进一步教导说:“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这才是应当欢喜的:从一个应当灭亡的罪人,在神的怜悯下成为神的儿女,得到永生。而如果仅仅是有很大的恩赐,可以行很多神迹,却最终走向灭亡,像假先知那样(太7:22-23)),就是最大的不幸。

4、给我们的启发

我们没有资格来论断门徒,因为我们也是常常窃取神的荣耀,特别是当我们的侍奉很有效果、很受欢迎的时候,就更容易飘飘然。因此,最成功、最受欢迎的时候,就是最危险的时候。

神留在使徒保罗身上的那根“刺”(林后12:7),就好比是一帖长期有效的清洗剂,提醒使徒保罗常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为得到大的启示或者神的重用就忘乎所以、骄傲自大,而窃取神的荣耀。

为了对付我们的骄傲,神也会许可至少是一根“刺”留在我们的身上,就是我们一直不能胜过的某种软弱。这样的软弱可能在他人是小菜一碟,可是在我们自己却无力胜过。目的也是叫我们常常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楚自己的脆弱,知道一切都是神恩典的保守,知道时刻活在神的恩典当中,知道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神白白领受,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资本。

因此我们要为我们一直不能胜过的软弱而感恩,感谢神这样的美意;求神引领我们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免得窃取神的荣耀。

四、耶稣的感恩

10:21  正当那时,耶稣被圣灵感动就欢乐,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10:22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是谁;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是谁。” 

10:23  耶稣转身暗暗地对门徒说:“看见你们所看见的,那眼睛就有福了。 

10:24  我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君王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 

被圣灵感动就欢乐,原文是“在灵里充满喜乐”,而这个喜乐在原文含有“大喜或狂喜”的意思,是在争战得胜时所流露的一种喜乐。

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谢你表明神是一切的源头;天地的主表明是神主宰、安排一切。主耶稣在此承认他一切的境遇,乃都出于父神(罗8:28)。我感谢你表示主不只接受神手的安排,并且是感谢着领受。

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聪明通达人指自以为是、自恃聪明的人,比如当时的法利赛人和文士;婴孩指谦卑、愿意受教的人,比如当时为法利赛人所不齿的税吏和娼妓。这说出神启示的原则。神虽然乐意向人启示(参加1:16),但人若自以为聪明通达,想凭理智来领会属灵的事物时,反而得不着启示;惟有像婴孩般敞开心,单纯向着他,就会得着丰满的启示。

马太那里所记的这样的感恩是紧接着对哥拉汛、伯赛大、迦百农的责备之后(太11:20-27),所显示的是在失利的情况下的感恩;这里是紧接着七十门徒回来“述职”之后,所显示的是在传道工作成效显著时的感恩。让我们看到或顺或逆,主都承认是父神交付的,都是神的美意,并且因此感恩。正如使徒保罗后来教导的那样,主是“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帖前5:16-18)。

五、作什么得永生

10:25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10:26  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10:27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10:28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10:29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10:30  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10:31  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 

10:32  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10:33  惟有一个撒马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 

10: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10:35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10:36  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10:37  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1、内容的协调

关于律法师试探耶稣的内容,马太和马可(太22:34;可12:28)也有记载,但提出的问题是:“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而路加这里律法师所提的问题则是马太、马可和路加都记载的少年财主向耶稣提出的问题(太19:16;可10:17;路18:18)。这里似乎将这两件事情的内容进行了杂糅;但又似乎是另外不同的一件事情,因为下文这个律法师在“邻舍”问题上挑衅耶稣。为了分解的方便,我们还是看作另外的一件事情。

2、律法师的目的

10:25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律法师是熟悉摩西律法的文士,属法利赛教派。正如经文所提示的,这个律法师并不是带着谦卑之心来寻求的,而是起来试探耶稣,从他对耶稣的称呼当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夫子,这是一个极不妥当的称呼,表示他看待耶稣不是救人的“救主”,而是教导人的“师傅”(参约3:2)。

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个问题的背后就是“行为主义”,靠罪人的努力来换取永生。我们已经多次讲过,这是撒旦精心设置的陷阱,因为罪人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胜过罪恶的。

3、耶稣的反问

10:26  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这些法利赛人是很骄傲自大的。一方面他们相信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因着亚伯拉罕的功德,可以保证他们必进天堂;一方面,他们自表虔诚,死守口授律法,并且酷爱当众表演他们的虔诚。他们宣称知道神在每一件事情上的旨意。不但他们稳进天堂,而且神还要按照他们的善行多多赏赐他们。

耶稣明白他们的动机是挑衅和炫耀,律法被他们细化为成千上万的琐碎的规条,只有精通这些繁琐规条的律法师们才能知道所有的细则,耶稣是个没有受过正式训练的拉比,他怎么可能知道?因此这个律法师并不是真的想知道进天国的方法——他们是稳进天国的;他的目的就是叫耶稣当众出丑。

耶稣没有当众揭露他的动机,也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反问他律法的主要内容。

4、自负的回答

10:27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想必这个律法师这样回答之后,也是得意洋洋:“这点小问题,想难倒我这个满腹经纶的律法师?没门!还是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吧!”

5、耶稣的回答

10:28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耶稣的话似乎暗示可以凭借罪人的努力来得永生,要求就是既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神,又爱邻舍如同自己。

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没有一个罪人可以完全实践这两个方面,因此这是一项纯粹的假设;罪人只有仰望耶稣施恩拯救,藉此得着永生。

6、律法师的狡辩

10:29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他可能因为主耶稣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28节)的话暗示他并没有这样行,所以想要寻找借口,为他自己“知而未行”有所辩护。

谁是我的邻舍呢?意思是“究竟谁是那配得我如同爱自己一般地爱的邻舍呢?”这话暗示他的难处并不是没有“爱”,而是没有“爱的对象”。

按照我们的经验,律法师这个问题显得幼稚可笑,邻舍不就是邻居吗?或者就是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但是,犹太人有犹太人的说法。他们碍于心胸的狭隘和局限,“邻舍”一词,只限作“犹太同胞”解释。外邦人是罪人,是没有受割礼的污秽不洁的民族,是地狱之火的燃料;他们不配做犹太人的“邻舍”。举例来说,他们有人认为在外邦妇女临盆之时帮助她们,这样做就不合规矩,因为这样做只是给这个世界带来另外一个外邦人。这样的帮助就毫无价值。

 

(第十六讲续)

7、耶稣的辩驳

耶稣清楚律法师的自以为义,也清楚他们是逃遁专家。一方面“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一方面他们可以找出许多的借口来为自己没有遵守口授律法的行为进行开脱,使得自己可以“一个指头也不肯动”(太23:4)。

耶稣仍然没有揭露这个律法师的狡辩和掩饰,反而说了一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10:30  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10:31  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 

10:32  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10:33  惟有一个撒马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 

10: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10:35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A、地点、人物与起因

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耶路撒冷的地势较耶利哥为高,故说下耶利哥

从耶路撒冷往耶利哥的路,是一条极之危险的旅途。耶路撒冷在海拔二千三百呎以上;而耶利哥附近的死海却是在海拔一千三百呎以下;因此,在短短二十哩之内,两地高度的相差却有三千六百多呎。由于路途险窄,怪石嶙峋,弯角出没无常,此地使成为盗贼的乐园。在第五世纪,耶柔米(Jerome)指出时人尚称这条路做“红路”或是“血路”。在十九世纪,人在通过这条路之前,仍须要把保护费交与当地的酋长。迟至一九三十年代的前期,莫顿(H. V. Morton)还遇到警告,假若他要走这条路,他得要在入黑之前赶到家里:因为有一个叫珂布·吉达的(Abu Jildah),专搞拦劫车辆,搜掠旅客的勾当:得手之后,警察未来到以先,他已逃上山去了。耶稣讲述这故事的时候,他是在讲述一些在耶路撒冷下耶利哥路上经常发生的事情。

故事当中这个人,应当就是犹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的时候,不幸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强调的罪恶行径是可恨的,这个人不幸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犹太境内,这个受伤的人又是犹太人,按照犹太人对“邻舍”的理解,路过的犹太人应当向这个受伤的同胞、他们的“邻舍”伸出援助之手。

B、冷漠的同胞

10:31  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 

10:32  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利未人,祭司出自利未支派,但并非所有的利未人都是祭司;故这里的利未人应是指利未支派中祭司以外的人,他们的职任主要是协助祭司处理圣殿的事务(参民3:5-13;8:23-26;代上23:4)。

故事中的祭司,他漠然而过。显然地,他没有忘记“祭司不可为民中的死人沾染自己”(利21:1);还有“摸了人死尸的,就必七天不洁净”(民19:11)。虽然他不能确定,但他恐怕这人是死的;一碰触他,便丧失了在圣殿执事的机会;而他不愿冒这风险。他把礼节仪文放在怜悯之上。在他来说,圣殿和其中的礼节要此人的痛苦重要得多。

故事中的利未人,看来在他离去之前,他曾经走上前观看。土匪是惯于用饵的,他们当中一人会扮成受伤的旅客;当一些旅客不疑有他走上前来,其他的便会蜂涌而出,把他制服。这个利未人的座右铭是“安全第一”。他不会冒险助人。

这两个人,按照犹太人的理解,都是这个被强盗打伤的犹太人的“邻舍”,而且他们还是侍奉神的人;但是他们却没有及时向这个落难的同胞伸出援助之手,而是漠然而过。

显然,耶稣并不是在杜撰一个故事,这样的场景在犹太人特别是法利赛人当中是很常见的。那么,这个律法师以没有邻舍为由来推脱爱邻舍的责任,已经明显是个借口而已。并不是没有邻舍,而是他借口多多;就像故事当中的祭司和利未人,以侍奉神为由,置需要及时救治的同胞于不顾,扬长而去。他们的所言所行已经与律法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了。

C、极具讽刺的“邻舍”

10:33  惟有一个撒马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 

10: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10:35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一个撒玛利亚人出现了,他们是犹太人的世仇。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无论在血统上或信仰上都不纯正,根本不纳入他们的“邻舍”之列。这个撒玛利亚人路过这里,看见了这个受伤的犹太人,一个与他们成为世仇的犹太人,按照常理应当幸灾乐祸、额手称庆;或者也像祭司、利未人默然而过,也无可厚非;但是他并没有幸灾乐祸,也没有明哲保身,反而是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能止痛,能消炎。两者都为古犹太人常用的药物。不但如此,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罗马货币二钱银子,是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两天的工资(参太20:2),约够在小旅店食宿月余。

这个犹太人眼中的“杂种”和“罪人”竟然救人救到底,而且救助的是鄙视他的犹太人,他的仇敌;不仅仅是给伤口止痛消炎、包扎好,而且还带到旅店,情愿无偿的花费金钱,托店主照应,直到伤愈为止。这个撒玛利亚人的爱令自命神的选民的犹太人万分惭愧,也令我们十分感动,因为他在不折不扣的实践遵行主的“爱仇敌”的教导。

故事说到这里,不知道这个律法师是作何反应?这个口口声声声明自己不是不爱邻舍,而是没有要爱的对象的律法师,就像故事当中那些侍奉神的人,就是口口声声声言爱神爱人的人,他们竟然还不如一个他们所鄙视的“杂种”!撒玛利亚人只知道要救死扶伤,只知道要帮助有需要的人,完全忘记了身份、种族、血统和仇恨!

D、水到渠成

10:36  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10:37  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故事结束了,耶稣也回答了律法师关于“谁是犹太人的邻舍”的提问,而且答案就是律法师自己的判断:是怜悯他的。这个受伤的犹太人的邻舍,不是祭司,也不是利未人,他们虽然是犹太人,是侍奉神的人,是这个受伤的犹太人的同胞、邻舍;而是撒玛利亚人,虽然律法师仍然带着鄙视,没有直接提“撒玛利亚人”。

你去照样行罢,意即“你照样去爱罢”;爱才是“承受永生”的先决条件。耶稣的意思已经很清楚:“行了,我已经回答了谁是你的邻舍,而且是你自己的回答,虽然你还不齿提名;既然你已经知道邻舍是谁,那么就去实践‘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的教训吧,这样你就可以得到永生。”

这个律法师会怎么回答呢?只能是张口结舌、目瞪口呆。

E、深入思考

撒玛利亚人在犹太人心中是外国人,是“杂种”,根本不在“邻舍”的范围;可是用邻舍相助的精神来照顾受伤的犹太人的,却是犹太人所恨恶的撒玛利亚人;有责任救死扶伤的祭司(已经僵化了的犹太宗教的象征)反而不顾前去,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这个比喻指出犹太人的宗教领袖虽然口口声声说遵守律法,但对大家所公认的律法总纲(27节)──爱神与爱人,却完全没有作到;反而是犹太人所看不起的撒玛利亚人却真正的实践了这律法。律法的遵守,不在乎拘泥于字句条文,乃在乎抓住律法的精髓──“怜悯”。律法的基本是爱神和爱邻舍,要有怜悯,律法的精神才能实现(37)。若只为保障一己安全,或者只顾拘泥条文,不顾爱神爱人的责任,是对律法精神的破坏。爱邻舍就是帮助一切有需要的人。

故事当中的祭司和利未人,包括这个试探耶稣的律法师,和所有徒有其表的法利赛人,都是我们的反光镜。我们的信仰千万不要只剩下漂亮的外表、属灵的空壳,而忘记了向所有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六、安静的马利亚

10:38  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 

10:39  她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 

10:40  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 

10:41  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  

10:42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1、  来到伯大尼

10:38  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 

耶稣进了一个村庄,这村庄就是伯大尼,这里住着耶稣所爱的姐妹三人,姐姐马大,妹妹马利亚,还有兄弟拉撒路;拉撒路曾经生病死了,耶稣叫他死而复活(参约11:1-45)。从马大对耶稣的称呼“主啊”可以看出这姐妹三人对耶稣的身份有正确的认识,她们显然知道耶稣就是基督。

这节提到了姐姐马大,一个热情好客的主人,接待耶稣和他的门徒都自己的家里,然后安排他们的食宿。

2、  听道的马利亚

10:39  她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

相比姐姐的热情好客来说,妹妹似乎安静许多,她安安静静的坐在耶稣的脚前听他讲道。

3、责难妹妹

10:40  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

耶稣来到自己的家中,这是个大日子;姐姐马大为了尽地主之谊,尽她一己所能,把家中一切最好的,拿出来款待耶稣一行。因此她来回奔走,在烦扰中忙于备饭。但是毕竟客人们不是耶稣一人,至少是十三人,因此单靠马大一个人,必然是手忙脚乱。路加这里记载说“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可是妹妹倒好,一点也不自觉,眼看着姐姐如此的忙乱,却视而不见,安静坐在老师面前听道!姐姐也想听道,可是毕竟耶稣一行到了自己的家中,应当姐妹合作,先把他们招待好,然后再一起听道,岂不更好?

因此她首先是向主“控诉”妹妹的不自觉:“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们这么多人的饮食全靠我一个人,我怎么忙得过来呢?马利亚倒好,似乎她不是主人,只顾听道,丢下我一个人手忙脚乱!你不在意吗?你不觉得马利亚不太像话吗?”然后请求主命令马利亚过来帮助自己。

马大这样对耶稣的说话是既得体又委婉的,她没有直接批评马利亚,也没有直接向马利亚发出命令。毕竟耶稣在自己家中,马利亚又坐在耶稣的脚前,直接教训这个不自觉的妹妹的话,不就让耶稣一行人尴尬了吗?俗话说“打人不打脸”。要是马利亚在外面,倒可以直接批评和命令。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为这样一个忠心爱主、热情好客的主人——姐姐马大而感恩,难得她对主的一片忠心!

4、反被责难

10:41  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  

10:42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令马大和在场的门徒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忠心爱主的女主人不但没有得到耶稣的夸奖,反而得到的是耶稣的批评!耶稣怎么了?这么不近人情?批评窃取神荣耀的门徒和自以为义的律法师也就算了,因为他们毕竟是犯罪,应当批评;可是现在这个姊妹是忠心爱主,是“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是“爱邻舍如同自己”,难道也爱错了?

我们说,马利亚的忠心爱主并没有错,错在她选择的时机,还有就是按照世俗的标准。

1)、爱主的时机

我们注意耶稣现在是在赴难路上(9:51),他就要为了罪人而“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9:22)因而在这个时候,他极需要的是一种安宁。为了摆在面前的十字架,和内心的折腾,他极盼望能摆脱不断向他索求的群众;在伯大尼这个地方,找得一处安静之所,即使是一两个小时也是好的。他渴望能有谦卑安静的人来聆听他的心声,来分担他的痛苦和挣扎,就像后来在客西马尼园里他向最爱的三个门徒要求的那样(太26:37-38)。

马利亚并不是懒惰的人,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原文直译是“她‘也’坐下来在耶稣脚前听他的话。”这个‘也’字相当重要,表示她不是无所事事,光坐在那里享受;而是在作完了一些事之后,‘也’坐下来听主讲道。很可能马利亚也和姐姐一样在忙碌的时候,被耶稣叫住了,叫她坐下来,安静听他的讲道。

我们说,正因为马利亚安静听主的道,明白了主要走的拯救之路,明白了主要为罪人舍命流血,所以才在主受难前夕,拿出自己珍藏的香膏,及时倾倒在主的头上,做在了主的心上,得到了主的夸奖(约12:1-8;太26:6-13)

2)、世俗的标准

马大是个热情好客的主人,她要竭尽所能的把家中最好的饮食奉献给主和他的门徒。但是这个世俗的主人标准并不适合耶稣,因为耶稣不是一个考究衣食住行的人;他若考究饮食住行,还用人来帮助他吗?很简单,出生在王宫,锦衣玉食就唾手可得!因此面对忙碌的马大,耶稣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马大!马大!我知道你是忠心爱我的,你为了爱我而竭尽所能,手忙脚乱!但是,一方面我并不考究衣食住行,这是你应当知道的,所以没有必要在饮食的准备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只要吃饱肚子就行。而且,我正在赴难的路上,我渴望你们能了解我的使命和行程,分担我的痛苦和挣扎,因为你们是我最爱的三个姐妹。先听我讲道,讲道结束之后,简单的准备一下,就行了。饮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神的话,因为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4:4)你的妹妹就很聪明,她明白了我的心意,安静的坐在我的脚前,安静的聆听我的话,她谦卑爱我;她选择的是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就是神的喜爱,神的祝福。”

5、给我们的启发

马大的忠心爱主反遭到责备,马利亚似乎懒惰却得到主的夸奖,提醒我们爱也要注意时机和方式。

耶稣爱马大,马大也爱他,但当马太不顾时机和方式,要以自己的方法以示关怀,那样对需要内心安宁的耶稣来说,却是弄巧成拙。耶稣喜爱马利亚,而马利亚也喜爱耶稣;并且,马利亚明白他的心意,做在主的心上,得到了主的夸奖。

这正是我们生活中要面对的一个难题。许多时候我们要对人表示关心──但我们的关心却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方法来表达;假若我们的殷勤不被欣赏,这样我们便感觉受到冒犯和不被接纳。如果我们要关心别人,首先得要了解所要帮助的人的内心光景──然后抛却自己的成见,切合别人的需要。

七、反省反思

1、主对被差遣的七十个门徒与对被差遣的十二个门徒的要求在细节上有什么不同?给我们哪些启发?

2、七十个门徒的传道成效卓著,为什么主还责备他们?我们是不是也常常窃取神的荣耀?

3、主为什么能不管顺逆、凡事谢恩呢?

4、律法师来到耶稣面前的动机是什么?耶稣是不是教导“行为主义”?律法师是如何狡辩的?耶稣又是怎么辩驳的?

5、“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当中,谁是那个受伤的犹太人的邻舍?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教训?

6、忠心爱主的马大为什么得到的是主的批评?而似乎懒惰的马利亚却为什么得到主的夸奖?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