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级目录】
为人代求的百夫长
(路7:1-10)
这段经文的中心内容是讲到耶稣治好百夫长之仆人的病。因为他所患的是瘫痪病,(太8:6)甚是痛苦,以致快要死了。百夫长因爱仆人的缘故,而差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求耶稣医治他仆人的病。
百夫长虽是属外邦的一个信徒,但他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是罗马军官。因为一个罗马军团中共有
6000个士兵,分为60队,每队100名,队长即称为百夫长。这些百夫长都是在罗马军团中长期服役的正规军,他们要负责军团的纪律,是联合全军的力量。但是这位住在迦百农的百夫长却把仆人的性命看为宝贵。他深信耶稣有医治之能,且把仆人生存的希望寄托在耶稣的身上。耶稣不但治好他仆人的病,同时也称赞他的信心。
这个故事向我们说明:第一方面是主耶稣的权能,他医治的能力不受空间的限制,又垂听百夫长的呼求。第二方面是讲到百夫长的爱心,和对耶稣的信心及谦卑的心。我所要讲的是“为仆人代求的百夫长”,作为主题,分底下三点解释,作为共勉!
一、有爱人的心
百夫长不但只爱他所宝贵的仆人,他也照样爱那些鄙视他的犹太人。因为外邦人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是不洁之物。犹太人的律法规定;犹太人不可到外邦人的家里去,因为所有外邦人的居所都是不洁净的。至于百夫长却没有因此恨犹太人;“他爱他们,给他们建造会堂”,这是犹太人亲自对耶稣说的。
古时是奴隶社会,有钱的人家可以雇用别人,或用银子购买人作奴仆服侍家庭。因为在罗马帝国,奴仆是无关紧要的人,他们中间的任何人受苦,生死或存亡都无关重要。一个奴仆就是一件活的工具。正如工具是无生命的奴仆一般。奴仆并不见得比一件东西好,作奴隶的人绝对没有合法的权益。他的主人可以随意待他,或者随心所欲地恶待他。
罗马法律专家加阿斯在他的法典中规定:“我们注意到一种普通的观念,就是主人操有奴仆的生死大权。”
瓦若——他是罗马的农业作家,写了一段冷酷的文字,把农业工具分写三等——发音的——不发音的——哑巴的。『发音的』就是奴仆;『不发音的』就是牛;『哑巴的』就是车子。奴仆与牲畜并车子真正的区别,只是奴仆会说话。
又有一位叫屈梭罗格的说;“一位主人无论怎样待他的仆人,即使不应当的,忿怒的,愿意的,不愿意的,忘记了或经过仔细的考虑,有意的,或无意的,都是正确,公义和合法。”
可见,奴隶社会的奴隶,在他们主人的心目中只不过是牺牲品,也不如现代法制社会的宠物。但是百夫长在那时代是一位超乎寻常的人物,因为他并没有虐待过自己的仆人,还爱他像爱儿子一般,他对各阶层的人都一视同仁。
奴仆在百夫长的心目中也是个人,与他相比只是地位的高低,生命却是相同。他把仆人的性命看作同样的宝贵;也没有因仆人的病患而遗弃他,反而为仆人的生存去请求耶稣。耶稣因他爱仆人的缘故而垂听他的呼求,并治好他仆人的病。
可见,爱能给人带来温暖,爱能使病得痊愈,使人活着有希望。流行歌曲有句话说:“人人献出一份爱,人间变得更美好。”
亲爱的读者!你所爱的对象是谁?也许你很爱自己家里的人,或许你也爱教会里的弟兄姐妹。彼得劝勉我们说;“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彼后1:7)如果有了爱众人的心,就不会轻视弟兄中最小的一个,也不嫌弃社会上的某一个罪人。爱人的心应是广泛的,如百夫长一样,既爱奴仆,又爱犹太人,『爱人如己』,是完全了律法,因为这也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二、有谦卑的心
耶稣虽然答应百夫长的呼求,去他家医治他的仆人。可是百夫长却觉得不敢当。他对耶稣说:“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百夫长求耶稣不要到他家里去,并不是拒绝耶稣;因为他是一个有理智的军人,且知道自己的身份,和明白犹太人律法的规定,“犹太人不能到外邦人的家里去。”更能体现出百夫长有颗谦卑的心。他认为耶稣到他家里行医,实在不敢当,他自以为不配。
论肉身来说;百夫长是位有权有位的罗马军官;耶稣则是木匠的儿子,出身卑微,贫如水洗,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面貌比别人憔悴,形容比世人枯槁。至于耶稣所行的事能震动他的心灵,使他认识到耶稣不是一般普通的人,所以称呼耶稣为『主』。
论属灵方面来说,百夫长是个外邦人,不是神蒙爱的子民。那时,他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因为耶稣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又是一位地道的犹太人,要去他家里行医,他当然感到自己不配。
再者,百夫长虽是个罗马军官,他并没有因着地位而轻弃这位出身卑微的拿撒勒人耶稣,也没有因自己的身份而不求耶稣,让他的仆人活活地死去。一个有爱的人才会为别人代求,为别人代求的人,尽管你是何等人,必须要像百夫长那样地谦卑;谦卑人的祷告,必蒙神所垂听。
谦卑的心在神面前是极宝贵的;神要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得劝众人都要以谦卑束腰。(彼前5:5)
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必得享安息。”(太11:29)
三、有信靠的心
依人看来,百夫长的仆人害瘫痪病,命在旦夕,是没有生存的希望。《圣经》讲到他害病快要死了。但百夫长知道惟有耶稣能治好这病,所以专心倚赖耶稣。
百夫长虽深信耶稣有拯救的大能,却与我们一样未曾见过耶稣所行的奇事,『只风闻耶稣的事』,也就是听人家说耶稣在犹太全地广行奇事,又有超然的能力,于是,差人去请求耶稣来医治他仆人的病。
求耶稣的人,先要知道耶稣是谁?你若认为他是犹太人,为何求他呢?他能邦助你吗?譬如说;百夫长的仆人害瘫痪病连医术高明的大夫也治不好,那没有念过医学的耶稣能治好他的病吗?
至于百夫长对耶稣的认识是深刻的;否则,作一名高级官员怎么会向众所轻视的耶稣求救呢?耶稣要到他家里去,他也感到不配。
求耶稣的人,不但知道耶稣是全能的神,且要有信心。『信心』就是确信某种愿望能够实现;所以对耶稣说:“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百夫长所相信的耶稣——能医——肯医,否则,他也不会去求耶稣。凡来求耶稣的人,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
《马太福音》第8章13节记载,耶稣对百夫长说,“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那时,他的仆人就好了。
一个为人代求的信徒须像百夫长一样,有爱心,谦心,信心等,才使被代求的人得到健康。一个没有信心的代求者,不可能会蒙主垂听;主若不垂听,那病人也得不到痊愈。
耶稣的兄弟雅各说:“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我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我们可以得医治。”(雅5:15-16)
感谢主!百夫长出于信心的代求,使他的仆人得蒙主的医治,他也成为外邦信徒信心的典范。耶稣对跟随他的人说:“这么大的信心,在以色列中也没有遇见过。”他的信心受到主的称赞,使仆人得痊愈,并且也能承受神的国度。将来在神的国里与信心之父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太8:11-12)
使人复活的耶稣
(路7:11-17)
上篇是讲到耶稣只说一句话,使快要死的百夫长之仆人得医治。这一段经文是讲到拿因城的寡妇之子,虽死了被人抬出去埋葬,在路上遇见耶稣。故此,耶稣却叫他从死里复活,把他交给他的母亲,众人看见这事就都惊奇,无不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了。”又说:“神眷顾他的百姓。”他这事的风声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的地方。
拿因城距离迦百农大约有一天的路程,坐落于隐多珥和书念之间,也就是以利沙曾救活书念妇人之子的所在地。(王下4:18-37)直到今天从拿因城向看隐多珥走十分钟的路程,便可以看见一片躺着死人的石墓。
因为耶稣叫寡妇之子复活,不是由于寡妇的信心,而是完全基于耶稣的仁爱,怜悯和神子的大能。所以命题以『使人复活的耶稣』,分底下三点解释。
一、作工趁时机
有句常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作工不能懈怠,而要抓住时机。耶稣说:“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约9:4)那天,耶稣若不离开迦百农,往拿因的城里去,寡妇的儿子就没有复活的可能。耶稣这次来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叫寡妇之子从死里复活,使她转忧为乐,转悲为喜,从死中得回儿子。可见,耶稣的工作是非常及时的。
亲爱的同工们!现在正是我们为主作工的好机会;你若要作个人之工随时都可以,在我们周围不知有多少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的人,等待你我去拯救。可是,往往却被忽略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日复一日,若是等到黑夜来临,就没有人能作工了。
见证:本人在金乡(镇)教会工作的时候,有一天中午在圣灵的催促下,去乡下探访信徒,中途下了一阵很大的雷雨。有人劝我们今天不要下乡,因为路面又湿又滑不好行走,但是我们还是克服艰难,到达目的地;那地方有位老信徒(80多岁),病倒在床,按着他的要求,请我们晚上去为他祷告。当我们到了那里,他拼命从床上起来,我伸手摸他的脚,已冰冷了。然而,我向他讲些盼望的话,又为他祷告。后来,当我们回到家不久,就有人来报信,说那位长辈死了。在这次的经历中使我领悟到,为主作工的人应当受圣灵的指引,和抓住时机,正如耶稣没有等到死者被埋葬了才来,而是当他刚被抬出去的时候就来。
二、心中存怜悯
寡妇的儿子因病而死;对她而言,真如晴天霹雳,雪上加霜。她本身是寡妇,又只有这个儿子,俩母子相依为命。那么,儿子死了,怎不叫她心灰意绝呢?她带着悲痛的心情同城里的人一起送儿子去坟墓。经上说:“耶稣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
至于寡妇与耶稣虽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耶稣知道这位寡妇经不起这种惨重的打击,正如有一位母亲说:“我儿子的病若治不好,我也不想活了。”因为她也是一位寡妇,也只有这个儿子。后来经过教会的代祷,主祝福他,使他的生命得以保全。
上面曾讲过,耶稣叫寡妇之子复活,并不是由于她的信心和依赖耶稣的心,完全是出于耶稣的主动和怜悯之心。
由此可知,耶稣是一位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他看见别人遭难,就会同情他。作为耶稣的门徒,尤其是和他同工的人,应该有颗怜悯的心,看见受苦受难者,不可置之不理,这是耶稣给我们留下的榜样。耶稣若不怜悯这位寡妇,叫她的儿子从死里复活,就算她活下来,也许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只能悲悲惨惨地下阴间。因为耶稣的怜悯,带给她儿子的新生命,使她母子俩重过相依为命的生活。
三、言语有权柄
耶稣叫死人复活;好象父亲叫儿子从睡中醒来一般。经上说:耶稣上前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很奇怪,耶稣的言语一出,使已死的人也能活过来。众人看见这事无不惊讶!就归荣耀与神。
可见,耶稣的言语是有权柄的,不但能使风平浪静,也能使死人复活,正如他曾说过:“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死人要听见神儿子的声音,听见的人就要活了。你们不要把这事当作希奇,时候将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5:25,28-29)
耶稣既然叫寡妇之子复活,众人只知道是神眷顾了他的百姓,却不知这位使人复活的耶稣就是永生神的儿子。
在不远的将来,耶稣也要叫众圣徒从死里复活,和活着的圣徒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和他相遇,然后要永远与他同在。(帖前4:16-17)
被人怀疑的耶稣
(路7:18-35)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怀疑耶稣的人,非是不信和反对耶稣的那些宗教领袖,而是主的开路先锋施洗约翰。在前面曾讲过施洗约翰的事迹,他是从神那里所差来的,为耶稣作了美好的见证;又蒙神指示,知道耶稣是神的羔羊,(约1:29)是神的儿子。(约1:34)现在却打发门徒到主那里去,发了一个不平常的问题,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难道他否定自己曾作的见证和所得的启示吗?他在什么情况下对主的身份产生了怀疑?是因为他由于大胆地斥责希律王的罪恶,而被囚禁在安提帕的堡垒里。阴森的高墙使他和外界隔开,只能从门徒的口中得知耶稣仍在传道、医病、赶鬼,甚至叫死人复活,对他的被囚似乎坐视不救。因此他的信心有些动摇了;但是他毕竟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想那些和主毫无关联的人,主却爱他、救他,自己是他的开路先锋,为道受难,反被置之不理,实在令他不可思议。他虽然怀疑耶稣是不是他所等候的人?这种心情是耶稣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耶稣并没有责怪他。根据这段经文分底下三点解释。
一、坚固怀疑者的信心
一个受难者的信心若动摇了,对主就会产生怀疑;他若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因我是为他的缘故而受难,他为何不救我呢?因此,对主的身份打了个?号。“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耶稣听见这话,并没有作正面的回答,仍不停地作工直到日落。然而对约翰的门徒说:“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凡不因我跌倒,就有福了。”
那么,约翰听到主给门徒带来的信息,他的信心得以坚固,而愿受监狱之苦。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平凡人能行这奇妙的事;惟有神所差来的,才能行神所行的事。他既然有拯救的大能,而不救我出监牢,有他的美意,正如我所说:“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我所等候的人就是这位人子耶稣,除他以外,再没有别神,因为他就是神的儿子。
二、讲论怀疑者的伟大
被约翰差来的人走了之后,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约翰虽然认为自己给耶稣解鞋带也不配。但是他在主的心目中是很伟大的。“他比先知大多了。”约翰的伟大是在于他不与罪恶妥协,勇敢面对苦难,愿为道牺牲自己,在基督里隐藏自己。所以耶稣说:“你们从前出去到旷野,是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或是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还是要看先知?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我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然而,在神的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约翰若与人相比,他是最伟大的一位。因他是被神差遣,为主而死。不过神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正如大卫所说:“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诗8:5)
三、确定怀疑者的身份
倘若约翰不是先知,又不是奉神所差遣的;他不会作施洗的工作,众百姓和税吏及兵丁也不可能会受他的洗。但法利赛人和律法师没有受过约翰的洗,是因为他们不认识约翰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有一次差人去询问约翰,说:“你到底是谁?”(约1:22)
约翰明确地告诉他们:“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以赛亚所说的。”然而,他们既然知道约翰是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那位,仍不受他的洗,竟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
故此,耶稣向他们设一个比喻,说:“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的人呢?他们好象什么呢?好象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
约翰的见证,虽能折服众百姓的心,可是对法利赛人和律法师却起不了什么作用,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心共鸣;反而受到他们的诬蔑,说他是被鬼附着的。至于耶稣的生活方式和约翰有所不同,他们却议论耶稣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耶稣讲这话的意思,一方面是对施洗约翰身份的肯定,另一方面是证明法利赛人和律法师对约翰是出于一种恶意的攻击和诬蔑。
请主赴席的西门
(路7:36-50)
根据这段经文分底下两道题解释;先讲请主耶稣赴席的西门,然后讲用膏抹主的女人。
西门,他是个法利赛人;他为什么要请耶稣赴席?根据《马太福音》第26章6节解释,因他长了大麻风,然而被主治好。因此为主摆设筵席,表示向主感恩。耶稣到他家里去坐席,并不是因为贪食好酒。他曾经说过:“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耶稣去赴席的目的;显明自己对全人类的关爱,他不但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也是法利赛人的宾客。他从来不偏待人,只要你乐意接待他,他就必和你一同坐席。至于在坐席的同时,出乎西门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就是有一个女人来站在耶稣的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耶稣的脚,把香膏抹上。请耶稣赴席的西门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
然而,耶稣设用一个比喻,说明这女人为什么要这样作,并指出西门对主的接待不周和亏欠。把这道题分底下三点解释,说明请主赴席的西门……。
一、好 论
断
西门只知道这位女人是罪人,却不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正如耶稣在前面说到:“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路6:41)这位女人既是罪人,他也不是一个义人,更不是行义者。圣经明说:“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大卫王说:“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诗51:5)
西门若是无罪的话,也不会长大麻风。『麻风病』是罪的象征。(民12:1-15)自己既然是一个有罪的人,为何又要论断他人呢?耶稣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太7:1-2)
二、起 疑
惑
耶稣把西门的病治好;也许他认为耶稣是先知,所以请耶稣到他家里坐席。此时此刻,他看见耶稣任凭这位女人在他身上所作的事,就对耶稣的身份起了怀疑。耶稣若是先知,怎么会让这样的一位女人挨近他呢?应该知道她是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
因为法利赛人歧视那些不遵照他们礼仪规范生活的人。耶稣却不是,就是那些违背神律法的人,耶稣也爱他(她),好叫经上的话得应验。“神爱世人……。”(约3:16)
耶稣容许这位女人这样作,并不是不知道她是个罪人,因为他不但是先知,也是无所不知的主。(约21:17)至于他到世上来,“并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32)
西门的疑惑是因他不知道神的本性;神既是恨恶罪恶,却怜爱罪人。耶稣这样做正是显明天父对人类的爱。西门应该指责自己的愚蠢,而不应该怀疑耶稣。
三、受 批
评
耶稣既然没有直接批评西门;而是用比喻使他恍然大悟。他也是一个欠债的人,不过所欠的比这女人少一些。(女人是欠50两银子;他是欠5两银子);这位女人所做的以他作为对照,就显明他对待耶稣的冷淡和失礼。他虽然邀请耶稣到他家里坐席,按当时的风俗,他应该端水给耶稣洗脚;又应该和他亲嘴,然后用油抹他的头,表示向宾客的尊敬。可是西门既邀请耶稣赴席,却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至于这位女人用眼泪洗耶稣的脚,用自己的头发擦干,用嘴亲耶稣的脚,又用香膏抹耶稣的脚。难道她这样做还不够完善吗?她所做的正是填补西门的欠缺。
所以耶稣对西门说:“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
可见,西门的宗教信仰不过是一件法利赛式的外衣:他好论断别人,怀疑耶稣,所以受到耶稣的批评。
用膏抹主的女人
(路7:36-50)
这位女人究竟是谁?圣经并没有题名;若是把《马太福音》第26章6至13节综合起来分析,她家是住在伯大尼。怀师母注释,这位女人就是马大的妹妹,拉撒路的姐姐马利亚。那么,马利亚为什么要用香膏抹主呢?根据这段经文分底下三点解释。
一、罪重蒙赦免
西门说这位女人乃是个罪人。耶稣说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这是所提的『罪』,并不是指着她本性的罪;而是指行为方面的罪。她所犯的是什么罪?此段经文没有记载。若是根据《约翰福音》第8章1至11节记载;她是犯了第七诫(奸淫罪)。
这罪在主看来是何等地沉重。我们有句话说:“万恶淫为首”,所以使徒保罗说:“你们要逃避淫行。人所犯的,无论什么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林前6:18)
当大卫王犯这罪时,他深深地感觉到其罪的严重性。他说:“我的罪孽高过我的头,如同重担叫我担当不起。”(诗38:4)
至于这位女人所犯的这罪,若是按着摩西的律法,应该用石头打死的。(申22:22)可是主却赦免她的罪,同时救她脱离死亡。正如经上所说:“他没有按着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着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诗103:10。12-13)
亲爱的读者!我们在行为上也许不会犯这罪,可是在意念上也会犯这类似的罪。(太5:27-28)主耶稣当初怎么赦免这女人的罪;如今照样也使我们的罪得赦免。
二、恩深以爱报
主恩有多深,是人无法测量的。作诗的人是说:“主啊,你救我的命免了死亡,救我的眼免了眼泪,救我的脚免得跌倒;我拿什么报答你(耶和华)向我所赐的一切厚恩呢?我要举起救恩的杯,称扬你的名。”(诗116:8,12-13)
这位女人回想主的恩比海深,若没有主的爱,她的生命早已不存在,若不是主的恩典,哪有她盼望的今天。她想起主对她一生的恩典,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于是,眼泪湿了主的脚,然后又用头发擦干。
感恩的泪,是人间最珍贵而天上没有的东西。神会把她的眼泪装在皮袋里,也都记在册子上。(诗56:8)她又没有用随身而带的手帕来擦耶稣的脚,而是用自己的头发去擦。头发是不容易擦干眼泪的;但是她这个举动,意思是将自己的荣耀献给救主。
使徒保罗说:“长头发原是女人的荣耀,是给她盖头用的,”(林前11:15)她却用来擦耶稣的脚。又用嘴连连亲耶稣的脚;她认为自己不配用嘴亲耶稣的口,又因她是女人,假如勉强这样作,会引起大家的误会。亲耶稣的脚,也证明自己比耶稣的脚更卑微。然而,又用香膏抹主的脚。这些香膏是装在玉瓶里的。可见,这香膏是何其贵重。这个女人不是一位贵族千金小姐,也许她一生所积蓄的钱,只买这瓶香膏,她愿意把它浇在耶稣的身上。这些行动已体现出她以爱来报答主的恩典。
亲爱的读者!使徒保罗劝勉我们不可徒受主的恩典,(林后6:1)也要像这女人一样以爱来报答主的恩典。作诗的人说:“假如万物都归我手,尽献与主不足报恩,主爱如此至高至厚,我无报答只献身心”(诗274首)
三、真信得平安
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可见:这位女人所得的平安,是因她相信耶稣;否则,也照样得不着。耶稣所赐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赐的。医生既能给人肉身的平安,却不能去除他内心的痛苦。但是耶稣既然能治愈人的病,同时也赐给他内在的平安。使徒保罗说:“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西3:15)
至于这位女人,在法利赛人的心目中虽是个罪人;但她的罪得蒙耶稣的赦免。因此,她不再过着恐惧战兢的生活,而是坦然无惧地来到神的施恩宝座前。她不再是一个罪人,而是新约教会的一位女信徒。
亲爱的读者!我们因信照样得到主所赐的平安。如作诗的人说:“有平安在我心,非世界所能赐,这平安无人能夺去;虽试炼与艰难,如愁云之环绕,我心里永远有这平安……。”(诗400首)
【返回上级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