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经文: 路加福音 15:1-32 主题: 人子用三个比喻阐明神对罪人的爱 中心: 寻找失丧的 大纲: 壹拾肆. “人子用三个比喻阐明神对罪人的爱”(15:1-32) 一. 显明法利赛人的错误观念(15:1-2) “这个人接待罪人” 二. 通过三个比喻驳倒法利赛人的错误观念(15:3-32) A. 寻找迷羊(15:3-7) B. 寻找失钱(15:8-10) C. 寻找浪子(15:11-32) 观察与注释: 显明法利赛人的错误观念(15:1-2) 1. 第15章头两节对我们理解耶稣所使用的比喻的意义十分重要。 法利赛人相信并教导说:神恨恶罪人,并欢喜他们的死亡。(见路7:39;18:11-14和徒10:34,43) 驳倒法利赛人的错误观念(15:3-32) 2. 耶稣通过三个比喻清楚地教导与法利赛人恰恰相反的观点──神爱罪人,并为他们得救而欢喜! 也请注意这些比喻的重点是: a. 失丧(15:4,6,8,17,24,32) b. 仔细地寻找(15:4,8) c. 失丧者的价值(15:4,7,9,32) d. 找着(15:6,7,10)或复得(15:32)的喜乐 e. 父的不变的爱(15:22,31) 重点不是在于“失丧”,而是在于“寻找”,直到找着或复得。 失去的羊(15:3-6) 〔神被比作尽力寻找的关怀的牧人〕(彼前2:24-25) 3. 请注意耶稣如何使他的比喻个人化(“你们中间谁…”),使听众能认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并领会其结论。 4. 这里显然教导一只迷羊也是有价值的。牧羊人(见约10)寻找它“直到找着”。寻找是坚持不懈的,迷羊不被找到决不罢休(15:4)。 5. 请注意复得时的怜悯和欢喜(没有责骂!)(15:5)。别人也参加进来,一同欢喜(15:6)。耶稣在第7节直接应用到天上为一个罪人悔改而欢喜。“99个义人”可能指那些“认为”自己为义的法利赛人,他们因其自义而看不到悔改的必要。 失落的钱(15:8-10) 〔神被比作仔细寻找的关切的主人〕(林前6:19-20) 6. 耶稣接着讲了另一个比喻,来加强他教的与法利赛人截然相反的主题──即神寻找失丧的罪人,并为他们得救而欢喜。 第8节说明了寻找失钱的仔细和努力的程度。这枚失落的钱币可能是嫁妆的一部分,它被戴在头饰的一个带子上,具有很高的感情上的价值。 7. 寻找是“仔细的”,而且找着后的反应也同样是欢喜(15:9)。耶稣再次强调了神(和天使一起)对“一个罪人悔改”的欢喜(15:10)。又见路10:20。 失丧的子(15:11-32) 〔神被比作全心寻找的慈爱的父亲〕(约壹4:9-11) 8. 耶稣运用前两个比喻为“浪子的比喻”奠定了基础。“浪子”的意思是指挥霍和浪费的儿子。如果一个牧羊人会牵挂他失去的羊;一个主人会关心他失落的钱;那么神将会怎样更加顾念失丧的罪人啊!这个比喻中的“小儿子”是浪子(15:12),而他的兄弟则是“大儿子”(15:25)。 那只迷羊是不经意走丢的,那枚钱币被丢失也不是出于自己的过错,而这位“小儿子”象羊和钱币一样“失丧”,却是因着他选择的“自我失落”。约3:19教导说人不爱光倒爱黑暗。失丧就是对神和神的事都死在罪中。 这个比喻可有如下大纲: 一. 引言──背景(15:11-12) 二. 小儿子的挥霍的生活及其悔改(15:13-20a) 三. 等候的父亲对小儿子的慈爱的态度和欢喜的接受(15:20b-24) 四. 大儿子的怨恨和忿怒的反应(15:25-30) 五. 父亲对大儿子的慈爱的态度(15:31) 六. 结语──欢喜快乐(15:32) 9. 注意这个比喻中的: 小儿子(挥霍的、失丧的、悔改的): a. 发现在自私的和奢侈的生活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15:16)。 b. 种收律是普世的原理(15:13-14)。 c. 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失丧),“醒悟过来”,而且回家去(悔改)。〔注意第15章非常强调悔改〕。 d. 承认他对神和他的父亲的罪(15:18)。 e. 不再要求作为儿子的权利(15:19)。 父亲(慈爱的、饶恕的) a. 从未停止爱他的失丧的儿子(15:20)。 b. 盼他回头(“寻找”),一直预备好迎他回来(15:20)。 c. 饶恕悔改的儿子,既不责骂人,也未宽容罪(15:22)。 d. 恢复他作儿子的所有权利(15:22)。 e. 拿出最好的来庆贺(15:23,27)。 f. 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原来不仅走了,而且“死了”──“失丧”(弗2:1-3),而现在却“活过来”──“找到”(弗2:4-5)。 g. 从未停止爱大儿子(15:28,31),请求他恢复与自己和他弟弟的相交。 大儿子(忿怒的,怨恨的,不悔改的;一幅法利赛人的形象) a. 他对接待他弟弟感到愤怒和怨恨──这同时恶化了他与父亲和弟弟的关系(15:28)。 b. 他做了所有的正确的事(自义),但是在态度和关系上却完全错误(15:29-30)。 (参见本章1-2节法利赛人的态度) c.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丧”(15:29)。 d. 错过了欢喜快乐的庆祝(15:25,32)。 e. 最终,他是那个需要悔改的失丧的人。 注意:要小心地解释和应用这个比喻。将神和这个“父亲”等同地类比在有时不能成立。 总结: 耶稣在这三个比喻中教导我们: 1) 人都是失丧的(在罪中对神死),需要拯救。 2) 在神的眼中人是宝贵的,值得寻找和拯救。 3) 神勤勉而不懈地寻找失丧的人,但不强制他们回转向神。 4) 失丧的人必须对神作出回应,才能得救。 5) 当一个罪人悔改时,有极大的欢喜,因为神喜悦这事。 6) 神从未停止爱失丧的人,不管他们做了什么,而且他随时预备好饶恕。 (“神爱罪人,但恨恶罪”) 7) 神张开双臂、满怀期望地等待着接纳每一个悔改的罪人,他们都意识到了自己是失丧的人。 8) 自义不能给人赢得救恩。 9) 与神和好有无限的福气。 注意:以下表格将有助于描述三个比喻的中心真理和相互关系。
指导研经题 路加福音15:1-32 1. 为什么说第1-2节对于理解本章的比喻极为关键? 2. “迷羊的比喻”的要点是什么? 3. “失钱的比喻”的要点是什么? 4. 若没有前两个比喻,“浪子的比喻”可能有它的全部力量吗? 5. 这三个比喻的有什么共同点? 6. 法利赛人和那位大儿子的态度令人吃惊吗? 7. 神在救恩上真有偏向吗? 8. 神为何不使用他的大能,强制罪人回转? 9. 神在哪些方面像这位“父亲”,在哪些方面不像?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