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主耶稣在加利利传道 4章14节至9章5节

【返回上级目录】

第一章 神国的福音(路四14~五11)

 

主在拿撒勒会堂(路四14~30)

 

  结束了以犹大地──耶路撒冷为活动中心的段落,路加现在集中叙述主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行迹。在犹大经锻炼后,主耶稣未回故乡加利利以前,早已开始了传神国医病赶鬼的传道工作(四15、23)。

 

  主耶稣在加利利或以后的传道,可注意的有四特点:(一)满有圣灵的能力(四14、37;徒一8,三6~7,五12~16),(二)满有荣耀神的名声(四14,六17~19;可七36~37;徒四9~10,六7);(三)以犹太人的会堂为中心(四16、44;太四23下;徒十一19,十三5、14)。先是自己的同胞,再是外邦人为先后兼顾的福音对象;(四)满受人的忌恨与排斥(四28~29,五30,六7;约九24,十一47~53;徒十四19;林后十一24~28)。

 

第十四~十五节  这两节是马可一14~15的扩大,也是16节以下事件的引头(参考太四23;可一28);充满了圣灵能力的耶稣,叫人悔改、接受天国福音,在加利利多处赢得众人的赞赏。

 

第十六节  「会堂」遍满于巴勒斯坦及犹太人散布的国外居住地,是犹太人崇拜与宗教教育的中心。它通常由长老若干人组成的职务会掌理。除此,有一专司清扫、司仪、宗教教育的管会堂的人(Hazzan)。会堂没有专任传道者。每安息日会堂崇拜的程序,包括:诵念申命记六章4~9节即「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参阅申十一13~15;民十五37~41)、祈祷、站着念摩西五经、先知书(以希伯来语读,再翻成亚兰语。摩西五经,分为155段,而每安息诵读一段,3年完成全书卷,先知书的选读也有一定的分配内容)、跟着是坐着讲道、与祝福结束。

 

  会众熟谙圣经的人,尤其祭司、利来人或来访的拉比(即文士)为优先,都可以被邀请来诵读与讲解所引的先知书(徒十三15) 。


  主耶稣按着「他的规矩(习惯)」,(一)守安息日(参考徒十七1~2),(二)参加崇拜。

 

第十七~十九节  引自以赛亚书六十一章1、2节,与以赛亚书五十八章6节的综合。主耶稣所念的接近七十士译本的旧约先知书卷,而不是希伯来文的旧约。推测其原因:加利利地为通往外邦小亚细亚各地之交通要地(参考太四15~16),所以居民讲的希腊话,当比当地的亚兰方言更流利(在外邦分散的犹太人就用希腊话进行聚会崇拜)。

 

  主所引的以赛亚书,从属肉、历史条件而言,指耶路撒冷的拯救与被掳于巴比伦的犹太人之释放(公元前536年),但主耶稣本身的降世应验了先知书的灵意:主予灵与肉双方面的救治平安与永生福气。

 

  「膏」:认可、按立、差遣,分别为圣。旧约膏油的记载见于「诗廿三5;申廿八40;得三3」等处。按立先知(王上十九16)、君王(王上一39)、亚伦系统的大祭司(出廿九7;利八12)及将物品归神分别为圣(出廿九36),都用膏油。以赛亚书应验了主耶稣的先知、君王、大祭司职份。

 

  主的福音,(一)将给予医治疾病(五17)、伤心悲恸的人(九39;太十二20;诗卅三19,五十一17,一四六7);(二)灵性被罪担所囚的人(罗七19~25,八1~2;提前一15~16);(三)瞎眼──肉眼与心眼复明(七22;赛四十二7;太廿29~34;约九1~7;林后四4~6;林前二10~16;西一9~12;林后四17~18)。

 

  「神悦纳人的禧年」:(四19;徒十35;林后六2)。指神满有恩惠慈爱,向人显明救恩的日子,源起旧约神所规定的安息年与禧年──大豁免、大释放的一年(利廿五章):仆婢归回本家,债务取消、奴隶得自由,田地得休耕等。预表主耶稣里的恩典、自由、平安与安息。


第廿节  耶稣站着念完先知书,将书卷卷起来,交回给管会堂的(Hazzan),然后一如会众坐下──坐下,也指作教师坐着的姿势(太廿六55)。这可与以后受希腊文化影响的站着教授讲解作一比较(徒十三16)。

 

第廿一节  「今日」为主耶稣临在的此时此地,就是接受救恩的重要时刻(参阅:廿三43;来四1~11)。

 

第廿二节  「称赞」原文应作「作证」,有下列二解:作赞赏式的见证(徒十三22,十四3,十五8,廿二5;加四15;西四13)、或作轻蔑批评式的见证(太廿三31;约七7,十八23)。

 

  若从22节下半句,有人以诧异的口吻质问耶稣是木匠儿子的话与28节的敌对忿怒情形看,此处的「称赞」(原文的「见证」)应作敌意的见证(从可六2~3更清楚证明)。

 

  「希奇」一词亦如「作证」(即中文圣经的「称赞」或「贬抑」),可作:赞赏(七9)、或敌对的纳闷(约七15;参阅路十一38)。由他们的质问(可六3),可知他们因主耶稣──一个乡下穷木匠的儿子──口中竟能引经据典,充满神恩惠的言语,甚至把自己当作那受膏者,而深深反感。

 

第廿三节  「医生你医治自己罢」这句谚语通常有如下类同的表达式:「医生,先医治你自己的痛脚吧」(希腊);「医好别人的医生自己却病了」(阿拉伯谚语);或一般的「医生救治人的善行,当先从自己家乡做起」。

 

第廿三节  上下文看,拿撒勒人们因为见耶稣在迦百农所行的奇事异能,奚落地要他照样做在自己的故乡。耶稣看出他们嫉恨意,故为他们道出心中的话。

 

第廿四节  此处的「实在」(希伯来语「阿们」)记于路加福音只有六次(四24,十二37,十八17、29,廿一32,廿三43);其他的「实在」,则用别的原文字眼(九27,十二44,廿一3,廿二18,十一51,十12、24)。「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点出耶稣被自己家乡排斥,这也是主以迦百农为传道活动中心的原因。

 

第廿五~廿六节  耶稣引列王纪上十七章8节至24节撒勒法(现今黎巴嫩境内)的外邦寡妇接待神人以利亚先知于饥荒的三个年头,因而蒙受神的恩典。

 

第廿七节  叙利亚军元帅乃缦照神人以利沙先知的吩咐,在约但河沐浴七回而得神医治大淋疯(王下五章)。

 

第廿八节  主耶稣于24节所说的话,与两件外邦人得神恩典的个案,伤害了犹太人的狭隘选民自尊心,因而大为震怒。其实真神是不偏待人──犹太人或外邦人(赛二2~4,十九24~25;徒十34)。


第廿九~卅节  按照律法,犯亵渎罪的人要用石头打死(申十三10)。他们强拉着耶稣出城(参考徒七58;利廿四14),欲把他推到山崖底下,另一可能,推下山坡后,再用大石压死。

 

  他们不是按律法审判执刑,而是一种报私仇处私刑。而且更令人震惊的,他们竟在安息日要谋害生命!

 

  主耶稣却神奇地穿过暴乱的群众,平安地离开(约七30,八59,十39) 。

 

耶稣在迦百农传道(路四31~44;太七28~29,八14~16;可一31~39)

 

  此段叙受膏的耶稣有权柄释放被病痛与邪灵掳掠的人(四18~19):在会堂的赶鬼(33~37)、彼得岳母之愈(38~39)、与群众之得医治(40~44),主旨在阐明主耶稣充满权能的言与行。

 

  犹太教相信弥赛亚临在的世代魔鬼会被辖制,所以主耶稣的医病赶鬼的权能证明了祂即基督,甚至鬼也同证(四41、34)。主耶稣在迦百农的传道,医病赶鬼不过是神权能的佐证,真正的主旨,乃在于神的拯救迷失的灵魂。加利利人在这期间因神迹而有跟从主的热情。

 

第卅一节  「下到」从拿撒勒(高度1,300呎)的山城,往东北方向的滨湖城迦百农(高度682呎),是下坡路。廿世纪的今日,还可看到公元200年,在主耶稣教训过的会堂上所建的会堂残墟。

 

  主耶稣的主要活动是「教训」(四15;可一22)。「安息日」:此处希腊文复数,指多数安息日、或某一个安息日。从可一21同一事件看,此处是指某一个特定的安息日子。其他希腊文复数的「安息日」,大都以单数解(四16,六1~7、9)。

 

第卅二节  众人对耶稣充满权威与权能的教训,大为赞赏、钦佩(九43)。

 

第卅三节  「污鬼」的「精气」,亦即污鬼的灵(启十六14)。又中文的「精气」仅出现于此。盖中国固有的天地精气等宇宙观使得译者选用此词。

 

第卅四节  「唉」或作「不要管我们的闲导」。「与你有什么相干」表示附鬼的人惧怕神的权能而发出无助的呼喊声(可五7)。「我们」即鬼魔的「群」(可五9)。

 

  耶稣是「神的圣者」(一35、28)──神所分别为圣、差遣的,要来拯救迷失的人(十九10)打击「罪」与「污秽的鬼灵」,败坏毁灭鬼魔之国为最终目标(八33,十18;彼后二4;来二14~15)。

 

第卅五节  中译的「责备」应作「斥责」──主的名与权能,迫使魔鬼失去权效(参阅可四39;亚三2)。

 

第卅六~卅七节  众人看到污鬼出来,就「惊讶」(即惊奇畏服参阅:五9、17,六19;徒三10;约十四12)。

 

第卅八~卅九节  西门彼得的初次出现。主与雅各约翰等出会堂预备到西门家吃饭(参考十四1)。原文的「高热病」为路加医生使用的当时医学术语(按热病分为小中大)。一如他对付污鬼,主耶稣「斥责」热病。如与「太八15」主用手摸与「可一3O」主用手拉彼得岳母等经节对照起来,可知三处福音记载,对同一事件各有所见强调之处。由「斥责」看,疾病也是一种魔鬼的作为(五20,八27,十三11、16;撒上十六14;约五14)。从彼得岳母身上我们又学习到:主的医治是全然的。她立即起来服事主,是她爱主知感恩报答的表现。


为四十~四十四节  「日落」是继38节主耶稣于安息日出会堂,众人等候日落约下午6时左右(即星期日的开始),才来就近耶稣求医治。主耶稣彻夜服事别人,借着按手医治病人(十三13,五13;可五23、41,六5,七32,八23、25)

 

 「众人」强调绝大多数的人,表示主大受欢迎与广传的名声。

 

  「神国的福音」初次提起。主的福音亦指神国的福音(与魔鬼的国度相对立)、天国的福音。主耶稣道成肉身,受天父的差派(七16;来三1),就是把神的国与神的义带给一切相信的人,以收到永生的果效(约三16;提后四17~18)。

 

主开始选召门徒(路五1~11;太一16~20)

 

  本段有两重要事迹:(一)主选召以彼得为首的门徒为将来教会的柱石(徒一15);(二)得人如得鱼──预示将来使徒教会的大工(九20,廿二32;约廿一3;太十六16)。

 

第一节  「革尼撒勒」本是迦百农南边肥沃人口多的小平原(太十四34;可六53)。加利利海(可一16),也称为革尼撒勒湖,或称提比哩亚海(约六1,廿一1)。它长13英里,宽7英里。

 

第二节  清晨安静空气中,众人因主权能的行迹,挤着要听神国的福音,而「打鱼」的彼得却离船洗网去了。未受主选召前,为生活奔波,连谋生的工具──船也空着。

 

第三节  彼得20~3O呎长的空船,为主所用而成为宣扬福音教训人的工具。主如教师坐着在船上教训人。

 

第四~五节  耶稣吩咐船主彼得将船开到水深处预备下网。「夫子」(八24)(希腊字眼 epistates)仅用于门徒之称呼主(路加书中不用「拉比」),含有顺从的敬意。尽管终夜徒劳而深水处又不可能一网得满载,毕竟遵主的话下了网。可见要显出神迹奇事,须先顺命(如乃缦淋疯得医治王下五14)。

 

第六~七节  照主的话下网,网圈住的鱼多得险些裂开(约廿一11),彼得招呼在另一条船上的约翰、雅各来帮忙拉上、装满了两只船。这是主的恩上加恩(约一16;太十四20、21;十五37~38) 。

 

第八节  西门彼得看到这得鱼的神迹,立刻拜服这位大权能的造物主(西一16;来一10)。在这位至尊至大的主面前(十八13),自觉不配、有罪(太八8;伯四十二5)与有畏惧心(士六22,十三22;王上十七18;赛六5;诗一一九115;启一17)。

 

  路加于此处用西门彼得全名(彼得意为「盘石」、亚兰语则为矶法(加一18;参阅十六16;彼后一1)。其他地方路加用「西门」,耶稣给他起名「彼得」(六14;徒十5、18、32,十一13)或者单叫「西门」(五10,廿二31,廿四34) 。

 

  另一有趣的小问题:本章4节与8节没有清楚交代耶稣是否在岸上,彼得是否在满载得将沈下的船上,拜服于耶稣的脚前。推测是主耶稣讲道后回岸才叫西门开船到深处;(一)主偕行或没同船都有可能;(三)回岸后彼得才俯伏在主脚前。

 

第九节  一切在周围的人都「惊讶」──惊奇加上畏服(四36)。

 

第十节  「西庇太」的原意是「慷慨宽厚」(代上廿七27)。西庇太的两个儿子雅各与约翰,是十二门徒中常被提的四位之两位,与彼得最亲近主。

 

  「得人如得鱼」:原文「得人」之「得」有「掳掠」之意(参阅提后二26),七十士译本的旧约圣经作「救人脱离危险」解(民卅一15~18;「存留」申廿16)。主耶稣来世间的目的是:要叫那受(罪与魔鬼)压制的人得自由(四18~19),即是要把人从黑暗的权势下拯救出来,迁到光明的爱子国度(西一13)。

 

  西门及其他主的门徒将要为神国的福音,把人多多地带到神的面前(徒廿六18)。

 

第十一节  「撇下所有的」,是人彻底决心立志的表现,一如耕田的以利沙先知要跟从以利亚事奉主时宰了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给民吃的破釜沈舟精神(王上十九19~21;路十八18;五28,十四33,十八22,廿一3;参阅徒二45,四34,五1;可一44;太十三44~46)。

 

  「跟从主」即誓成为主的门徒的意思(五27~28,九23、49、57、59、61,十八22、28、43)。

 

第二章 主与法利赛人论争为肇始(路五12~六11)

 

主医治大淋疯者(路五12~16;太八2~4;可一40~45)

 

  此段事迹将主耶稣与医治过淋疯的摩西、以利沙相连(民十二10~15;王下五章)。主医治淋疯的奇事异能,证明祂有权柄赦罪、洁净人心。

 

第十二节  痲疯病亦名「汉森病」(Hansen's Disease)。圣经中的淋疯的轻重,利未记十三章十四章有明细规定如何鉴定、处理与得愈之例。

 

  听闻过主耶稣的权能,这位淋疯患者冒触犯有关痲疯者必须被隔离、不准接近人的律法规矩(利十三45~46),找到耶稣了,就俯伏在地恳求。他所问的不是主有否能力医治他,而是以信心与万分恳切的心问主「肯不肯」让他得洁净。

 

第十三节  「主伸手」代表主的大施拯救(出六6,十四16,十五12;耶十七5;徒四30;五8)。主「伸手」摸病人(七14,廿二51;太八3、15,九29,十七7,廿34;可一41,七33),有时病人摸耶稣(八44~47,参阅:九20~21;可三10,五27~31,六56),病都立时得到医治。

 

  主说「我肯」表示主的怜悯(太九35~36)。主的一句话就使痲疯病得洁净(路十八27)。

 

第十四节  祂叫得洁净的淋疯患者,按照当时的律法去让祭司检验、并献祭。这是主耶稣尚未藉十字架成全律法、律例前,尊重律法的规定。但主更为大淋疯患者,能重新被社会接纳为正常人着想。

 

  淋疯象征罪(诗十四3~4;罗三23;来九7),得洁净象征主的宝血赦免人的罪。(约壹一7;弗二13~16)。

 

第十五节  马可一章对这同一事件记载淋疯得洁净的人,没按主所吩咐的守密。他将主的作为宣传出去(可一44~45)。路加正面强调淋疯得洁净消息不胫而走。神迹招来了下列三种反应:(一)有多人聚集要听道,(二)指望也得医治(约六26),(三)有硬心不信的。

 

第十六节  众人没找到耶稣,原因是主退到旷野──主喜爱在工作余歇息、以祷告与神灵交、重新得力的地方。祂退到旷野,另一原因是要在祂完成十字架救恩大工前,避免被人推崇为领袖或民间英雄。因他的「时候」未到(约七30,八20,十二23、27,十三1,十七1)。

 

主医治瘫子──主有赦罪的权柄(路五17~26;太九8;可二1~2)

 

  此段所记:主行大权能→议论对抗产生→主用智慧使人静默无言,是福音书主与敌对的法利赛人相抗衡所常见的典型。

 

第十七节  「法利赛人」是犹太教中的一个对旧约律法与传统热心遵守维护的「清教徒」。他们产生于重建圣殿后,希腊文化与玛可比王朝的长时期。为了要抵挡外邦与希腊化文化之影响犹太教,法利赛主义(分别自守)者,与犹太爱国情绪连结在一起大多成为宗教领袖。很多祭司是法利赛人。耶稣当时的法利赛人约有6000人。

 

  法利赛人热心仰望弥赛亚的王权,相信天使与死人复活之事。他们的长处是:道德上与精神上的热诚。短处是形式主义、自义、自满自足。

 

  「文士」是一群教师、律法释译者。因律法涵盖了犹太人的宗教与社会生活,文士因此也就担任了教师、学者、律师、司法人员、神学者、道学家。他们从事了如现今的讲师、记者与作者工作。日积月累地文士对律法的解释与规定,成为律法以外为法利赛人所拥护的权威传统。

 

  路加福音中,有的文士与法利赛人并提(五21、30,六7,十一53,十五2),有的与祭司长相结交的(九22,十九47,廿1、19,廿二2、66,廿三10)。

 

  从加利利、犹大与耶路撒冷等各乡镇来的法利赛人、文士等聚集在耶稣旁边,说明耶稣名声远达巴勒斯坦南北各地。

 

  「主的能力」,即神的圣灵与所彰显的权能(一35,四18、36;徒十38;诗六十三2)。

 

第十八~十九节  马可二章记主耶稣医治瘫子的地点是祂加利利传道的中心──迦百农,并指明瘫子的四个朋友用类似担架的褥子床抬来见耶稣。巴勒斯坦的房子通常外边有阶梯通往房顶(十二3,十七31;徒十9)。听道人挤得无法进入,故登上屋顶,自上头将病人缒下到房子里头耶稣的面前,充份表现瘫子及同伴(代祷者)的信心与坚决。

 

  路加记拆屋顶「瓦间」,虽然有的学者指路加将马可的「房顶」添上了罗马帝国其他地方建筑用的「瓦」。但是,(一)马可未指出是何等材料的屋顶,(二)圣经新字典指出,巴勒斯坦在主耶稣传道的日子,也有用瓦建房子。(三)「屋顶」也可通称为「瓦」(注)。


 

注:G. C. D. Howley, F. F. Bruce, H. L. Elliso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 Michigan, 1969, p. 218;

    J. D. Douglass, et al, New Bible Dictionary, London, 1962, p.544.

 

第廿节  主耶稣一向注重「信心」。对神的信靠,为医治蒙恩的条件(七9,八25、48、50,十七19,十八42)。


 

  病症是否与罪有直接关系,圣经的答复可分两方面:(一)一般相信疾病与罪相关(约五14;林前十一29;伯四7,廿二5~10;徒廿八3~4;雅五17;约九2);(二)但疾病不都与罪有关。起于肉体生命的缺陷、外界环境的原因。有时藉疾病要显出神的荣耀──人当首先以信心来面对、接受(十三1~5;约九1~3)。

 

  罪使人远离了神(弗二1~3、12),也使人将来永远沈沦──即离开主的面和祂权能的荣光(帖后一9)。罪使人灵性死(创二17;结卅七1~10)、心地昏暗蒙蔽(弗五14)、肉体劳苦愁烦、病痛(创三18;诗九十10;伯十四1)。

 

  耶稣不仅将神要救赎的恩典传给相信的人,施行天父所授予的赦罪的权柄,抹消罪债(诗一○三3;赛一18,四十三25,五十五6~7;耶卅一34;弥七19;约一29)。而且给予平安与福气的恩典(诗一○三1~5)。

 

第廿一节  文士与法利赛人的疑问,正点出了:(一)只有神能赦罪(出卅四6~7;诗一○三12;赛四十三25,四十四22;约五14;路七40~49),(二)耶稣是神本身,道成肉身来世间,神的本像(西一15~16;约一1~3;来一10)。

 

第廿二~廿五节  为进一步说服心中议论的文士法利赛人:赦罪与医治都出于神的怜悯与权能。主叫瘫子起来拿上褥子回家去。

 

  「人子」一词在旧约圣经中有以下涵义:(一)以西结书二章1节等处,泛称为个体的「人」;(二)诗篇八章4节「人类」,平凡而软弱,但是有神所予的特殊地位;(三)神的选民(诗八十17);(四)异象中的「人子」(但七13、22),极其威严的「亘古常存者」,预示受死复活的「人子」──荣耀的生命主与审判主耶稣基督(启一13~16,十四14)。

 

  新约时代「人子」根源于以赛亚先知书中「受苦的仆人」。主耶稣取奴仆卑微的样式,住在人间,以宣扬神国的福音,并在十字架上完成拯救人类的救赎(腓二6;来二14)。出现于四福音书的「人子」一词一共29次,其中13次关乎主耶稣末日再临审判,9次关乎人子受死复活之事,7次有关耶稣传道的行迹。人子隐藏了神的丰富本性、权能,因无外貌为人所轻看(赛五十三2)。法利赛人、文士及一般犹太人按外表衡量耶稣,想象不出「耶稣」即神的名(约十七11),不可视的圣灵具体化(约十四4,四24)。他们将人子耶稣执行审判、赦罪的权柄当作「亵渎」──冒犯、侵占了神的荣耀位份(参阅:可十四64犹太人正是以亵渎罪名,将耶稣钉十字架)。

 

马太被召、主与罪人为伍(路五27~32)


  税吏被主选召为门徒,阐释主的弥赛亚使命。主与法利赛人轻看主耶稣的地方在于:(一)主与罪人贱民相处;(二)主坐席于罪人的筵席中不合体统。

 

第廿七节  「税吏」执行罗马帝国及希律王的稽征税捐职责。他们接触输入物品、外邦官员、商贾于关卡、海口、市场及其他出入口。对于货品关税,多行敲诈、勒索。他们被列为社会渣滓而被禁止进入会堂、参加上层社会活动。

 

「出去」指走出房子,也可能指外出旅行。

  利未,亦名马太(太九9)。

 

第廿八节  马太受到主的呼召时,他立即「撇下所有的」(五11)跟从主,如保罗视耶稣为至宝(腓三8),放下世上一切肥甘享受。这种人最得主恩佑。

 

第廿九节  利未在家大摆筵席,一来要把耶稣介绍他的亲友们;二来是一种他跟从主的「饯别」筵(参阅王上十九21)。

 

  「坐席」:围着桌子成坐或侧身斜靠坐垫用餐。

 

第卅~卅二节  路加第一次用「门徒」一词指十二门徒以上的数目(六13)。法利赛人、文士都认为税吏因不守律法,为「不洁净」,一切与税吏相往来的人,也就不洁净。所以向主发怨言。

 

第卅二节  古时的医生只医病人。主以医生自喻,清楚指出他降世的使命是要呼召罪人悔改归向真神。在神眼光里,世上除了就近神的虔诚人,没有一个义人(诗十四3)。只有自觉有罪疚而能悔改的人,比那自义而不知悔改的人更有义(参阅十八9~14)。耶稣来就是救罪人、迷失的、担重担的、饥渴的人(十四21~23,十五,十九10;太五6,十一28~30,廿二9~10;约七37、38)。

 

论禁食(路五33~35)

 

  由上段律法洁净礼,到本段的禁食、饮食规矩,主耶稣与法利赛人、文士站在「恩典自由与律法传统」的不同立场上。


  主耶稣时代禁食是一种通行的风尚。犹太全民族在赎罪日(利十六29、31,廿三27、29;民廿九7),在耶路撒冷城灭亡纪念日前后四天(即犹太历五月7日,亚七3、5;八19)都实行禁食。个别的犹太人基于种种宗教原因在不同日子禁食(拉十6;尼一4;但九3;诗卅五13,六十九10)。法利赛人实行了每周的星期一、星期四两次为犹太全民族的禁食(十八12)。

 

  施洗约翰的门徒为了刻苦己心,而禁食(七33)。主耶稣在旷野禁食(四2),教导门徒暗中禁食的重要性(太六16~18)。初代教会有禁食祈祷的习惯(徒十三2,十四23,九9;后十一27)。

 

第卅四节  「新郎」指耶稣(太廿五1~13;约三28~29;弗五23)。主与陪伴祂的门徒一同喜乐(赛六十二5;何二18、21;结十六章;耶卅一3、9、13;启十九7,廿一9)。

 

  35节「日子」──主耶稣的被卖、钉十字架(太九15;可二2O;路廿三18;徒八33;赛五十三8)。

 

新酒新皮袋(路五36~39)

 

  新衣新酒代表主带来的恩典时代新的属灵价值,旧衣绽与旧皮袋代表犹太教旧律法。新旧各得其所,但新旧不能相称。

 

第卅六~卅八节  马可二21用新布绽补在旧衣服的比喻,路加则用撕割新衣服的一部份来补旧衣服。马可的涵意是犹太教的内在缺陷不能以基督所传的道理来修补。路加则强调基督的真理插接于犹太教的旧传统上(参阅保罗以犹太人选民为橄榄树根,外邦人为接上的野橄榄枝,保罗这比喻与犹太教的传统无关,而着眼在神对人的拣选与契约,罗十一13~32)。主的比喻乃教训不要支离分割耶稣基督的福音真道、来套在旧的传统、思想作为上。

 

  因主的道理是活泼有功效的(来四12),相信的人必须:(一)在耶稣基督的根基上(太七24~25;林前三11;弗二19~22)(二)以衣服指外表行为而言,在基督内新造的人(林后五17;加六15),应该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光明的果子(弗四23~24;腓二15;弗五8~9)。

 

第卅九节  与上3节对照,人喝惯陈酒总比新酒好。主耶稣用修辞上的「借代」;法利赛人、文士及一些保守派的人惯于传统,不拟接受新颖思想与事物。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路六1~11)

 

  本段门徒掐麦穗(1~5)与主在安息日治病(6~11)申明了:(一)耶稣是安息日的主(可二27~28);(二)安息日要纪念神的创造与救恩;(三)守安息日是一种恩典的自由与享受,而不是津法传统的束缚;(四)法利赛人藉此反对耶稣。

 

  主耶稣的新旧难合比喻除了应用到上章禁食以外,还继续引申到第四条诫命的新旧守法。

 

第一节  「安息日」对人而言,是要人畜都得到工作之余的休息(出廿二12),纪念神的创造(出廿8~11)与神的拯救(申五12~15)。历代律法师将这可喜乐的日子增添了不少的禁戒规条,成为一种重担,例如:安息日不能提水过天井、操作之事不能做,不能升火、不能走超过约3000英呎的路程。

 

第二节  门徒掐稔麦穗,虽无律法明文禁止,但法利赛人却认为犯了不能劳动操作之规矩(出廿10)。

 

第三~四节  饥饿中的大卫及他的跟从者(犹太律法教师认为发生于安息日)吃圣饼,即祭司专用的陈设饼。它们是12个无酵饼,每安息日必须换新。根据利未记廿四章5至9节,更换掉的陈设饼,只有祭司能取食。大卫及跟随者吃陈设饼的事记于撒母耳记上廿一章1至9节(人的紧急,尤其与生命有关的需要,远超过仪文的形式需要)。

 

第五节  「人子」耶稣是安息日的主(可二27)。安息日是为「人」(世人,另说也可另指耶稣)而设立:安息日是为神的百姓所设立,它的头或主人是耶稣。耶稣守第四条诫命,但不被拘束于外加的仪文规矩。

 

第六节  路加点出那人萎缩不能转动的是右手(参阅可三1;太十二9)。

 

第七节  「治病」是一件操作劳动的举止。法利赛人文士要捉耶稣的把柄(可三2);法利赛人的安息日律法允许:医治生命危险的急症、接生、割礼。

 

第八节  主耶稣即使知道对方的心意(三35,五22,九47,十一17)。

 

第九~十节  主耶稣对法利赛人的质问是修辞上的「提问」。叫病人站在当中,即把问题的原则性公开于众人面前;行善(神设安息日是为了人的好处)、行恶(雅四17知善不为即是恶,让病人不得医治而继续受苦即是行恶)、救命害命(救治这病人的肉体生命、或让他受害),应该行哪一种?众人的良心理智是自明的。

 

  主耶稣四周一看,显示他为法利赛人、文士的硬心而义愤忧伤(可三5),同时也诉诸众人的是非之心。病人因主耶稣的话,伸出右手来,得了信心的医治。此神迹证明了:主有权能,安息日让人行善得恩典,与主耶稣是安息日的主。

 

第十一节  不能答复主的提问,又不愿顺服主的权威(太十一27,廿八18)。法利赛人、文士恼羞成怒,开始商议如何下手除灭耶稣(可三6;约五18)。

 

 

第三章  主对门徒的教训(路六12~49)

 

主拣选十二使徒(路六12~16)

 

  十二门徒的选立为「十二使徒」(参阅林前十五5);(一)代表或代替属肉以色列民族的十二支派,为属灵的以色列国──真教会立下规模根基与柱石(廿四44~49;太廿八19~20;弗二19~20)。

 

(二)「十二」代表神的特定完全数。「十二使徒」预指神拣选祂合用器皿之普遍性与其特殊性。使徒教会以后将「使徒」用于巴拿巴、保罗(林前一9;徒十四14、4)。

 

(三)「使徒」即「使者」、「代表」或「传言者」,是「被差遣的」。他们是圣灵充满、有神的能力、智慧、公义、怜悯与有为道殉身牺牲精神的圣洁神人。

 

第十二节  主处处重视祷告。此处的山地,即约但河附近的山地。这与旧约的摩西在西乃山,与神灵交的深密度相呼应(出十九20)。主的祷告是要与神交通、求属灵的能力与引导(参阅耶四十二4) 。

 

第十三~十五节  彻夜的祷告后,主耶稣叫祂的众门徒来,从中间选立了十二个使徒(九10,十一49,十七5,廿二14,廿四10)。「拣选」(参阅:九35,十42,十四7;徒一2、24,六5,十五7、22、25),要差遣他们去传福音、医病赶鬼,并从主特别学习属灵的知识智慧(八10;太十三16)与实地工作经验。

 

   十二使徒的名字如下:西门(四38;五3)、安得烈(约一40,六8,十二52)、雅各与约翰(五10)、腓力(徒一13;约一43~45,六5~7,十二21~22,十四8~9)、巴多罗买(「多罗买之子」,有人认为他即拿但业,约一45~51,廿一2)、马太(太九9,十3;即马可与路加福音中的税吏利未)、多马(又叫「低土马」即双生子,约廿24;他是一个多疑者,约十一15,廿24~27)、亚勒腓的儿子雅各(与西庇太的儿子同名。亚勒腓又是马太父亲的同姓,可二14)、奋锐党西门(未跟从主以前的西门属于马可比王朝中对律法热切的一系统,参阅旁经玛可比四书十八12。是抵抗罗马势力的爱国行动派系)、雅各的儿子犹大(参阅约十四22;马太马可中有一对应的名字叫达太;可三8;太十3;但这个犹大与达太的关系不详,可能犹大亦叫达太,犹大的父亲是谁不详)与加略人犹大(约六71;加略为犹大的父姓)。有关犹大的生平,供参考的学说如下;加略在犹大南地。南地的犹大加入以北部加利利人为主体的门徒群体,他自己褊狭的地域观念,成了他的孤僻性格;另外「加略」原意是「盗贼」、「杀手」,原属爱国运动中的游击份子(参阅:徒廿一38)。犹大卖主的另一远因,可能因对耶稣不推政治革命而失望,以致受迷惑卖主。

 

第十七节  主拣选使后以前,曾与门徒同心祷告,然后一同下了山──如摩西领受了神的庄严使命,站在平原上──人群的广层面、与人心世界(结卅七1~2;林前三9;太十三1~8),主与祂的使徒,其他门徒与许多从巴勒斯坦全地、黎巴嫩海边推罗与西顿地方来听道、求医治的百姓站在一起──主与工人深入百姓传福音救治病痛的写照。

 

第十八~十九节  病人想摸主,以得从主出来的能力医治(参阅:八44~47;可六56;徒五15,十九11)。主都医好了他们(五17)。

 

主论福祸与门徒属灵品德(路六20~49)

 

  路加六章主耶稣的讲论,接自四章18~19节;「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肉体与心灵空虚的人)。

 

  此段与为太五至七章的登山宝训,均起于论福,顺着相同的结构与内容:背景(17~19)、神国的应许与要求原则(20~26;27~38)、做主门徒的真谛(39~45),最后以两等根基的建构来比喻属主与不属主的门徒表现(46~49)。本段还包括有马太十二章的材料。

 

第廿~廿三节  主举目观看(参阅:举目的动作十六23,十八13)。

 

  主以怜悯、关怀,寻找的眼睛(太九35~36;诗五十三2)看着门徒(太五1;主看包括门徒在内的群众),并联想到做主门徒必经的艰辛困苦与来世的大赏赐。

 

  「有福」即喜乐、满足、安宁与光明等福趾的实质感受(诗一1等)。

 

  「贫穷」(四18;参阅太五3),指物质上的缺乏,精神上的空虚。凡为耶稣丢弃一切而在世上一无所有,神国的真正财富是他们的(林前四8;太十九29)。

 

第廿一节  「饥饿」指肚腹的饥饿(参阅一53;诗一○七5~9),更指饥渴慕义(太五6)。「饱足」指享受神的属灵肥甘美食──属灵生命与恩典的丰盛(赛廿五6~8,四十九9、10;五十五1~3;诗十七14~15;耶卅一12、25;结卅六29;约十10)。

 

「哀哭」(太五4)指忠心敬虔爱神的人的忧伤(参阅:诗卅5,五十一17;林后七10~11),然而,因为神的安慰而喜笑(赛六十20,六十一3,六十六10;耶卅一13;诗一二六2、5~6;启七17,廿一4)。

 

第廿二节  世人「恨恶」神的百姓(赛六十六5;路一71,廿一17;太廿四9;可十三13;约十五18~19,十七14;约壹三13),「拒绝」指排斥(赛六十六5)、「辱骂」或当面的侮辱(诗五十五12;彼前四14;约九22、34;罗十五3;可十五32)、「弃掉你们以为恶的名」即毁谤(申廿二19)、诋毁基督徒的名声(参阅雅二7;彼前四14),以上四种恶言酷待都是为了「人子」的缘故──人子在今生要受苦难(九22),因此门徒也要如此(彼前四12~14)。

 

第廿三节  更大更长存的赏赐(罗八18;林后四17~18)。「那日」指神伸冤、赏善罚恶的日子(罗二5~11;启六10),门徒要「欢喜跳跃」(参阅:诗一一四4~6;玛四2),因为有天上的赏赐(参阅:赛四十10,六十二11)。主耶稣以前的众先知,尤其是耶利米,都受过恶待(参阅:太廿三37)。

 

第廿四节  与以上的四福正好相反的四祸:富足、饱足、喜笑与好声誉。这种福祸对比参阅「赛三10~11」;「传十16~17」;「申卅章」。

 

  「富足」使人自高(提前六17)、或瞎眼(启三17~18)、甚至贪婪(一如拜偶像,西三5;太六24;提前六10),终久会有不认识神或离弃神的危险。

 

  「有祸」即「哀哉、惨哉」一种处在神公义审判之下,所发出哀怜之情。旧约圣经多处有「祸哉」的表达(赛一4~9,五8~23,十1~4,卅三1;摩五18,六1;哈二6)。富人得到金钱方面的暂时快慰。他们常常忽略帮补缺乏的人(十六19~31),也忽略积攒财宝在天上的重要性(参阅:十二21)。因此,他们失去了从上头来的永远安慰(帖后二16~17)。

 

第廿五节  「饱足」指塞满了食物(一53)。不仅得饱,而且是很丰腴(赛五十六11~12)。但他们却无怜悯之心,因此将来要受灵性饥饿、枯竭的苦(参阅财主与拉撒路今生、来世的对比,十六19~25)。

 

「喜笑」指嘲讽轻谑恶意的笑,是一种自满自足狂傲之笑,尤其对别人漠不关心,幸灾乐祸的笑。他们的终局将是哀恸哭泣(耶十二1~4)。

 

第廿六节  受人称赞谀媚(参阅撒下十五2~6所记的押沙龙),会陷入骄傲(创三5~6),不能持守原则,甚至由于讨人喜欢、惧怕人而离弃神的公义与旨意(加一10)。

 

  「假先知」(太七15,廿四11;可十三22;徒十三6)引导人走向歧途,自己却享有美名佳誉(赛卅10;弥二11;耶五31,十四14~16,廿三16~17)。

 

爱仇敌(路六27~31;太五39~44,七12)

 

  基督教的博爱,包括:爱人如己、爱仇敌与为人牺牲自我(主则为世人舍命)。

 

第廿七~廿八节  「听道」指听与从(徒廿八28;太十八15;路九35,十六29、31)。听道的人指包括门徒在内的众人。主耶稣要将旧约狭义的「爱」(利十九18)推广到爱众人(太廿二37~40),把旧约的「以眼还眼」转成爱仇敌,并为仇敌祝福与祷告(太五44;彼前三9;林前四12;罗十二4)。

 

第廿九节  左右颊、内外衣是譬喻,有爱心的人被打了,有容忍、甘愿吃亏的精神(罗十二19~21)。

 

第卅节  人家需索的、缺乏的,不可塞住怜悯的心(申十五7~8;诗卅七26;箴十九17,廿一26;罗十二20)。主要我们想到将来更大的报赏与「施比受更有福」的属灵要求(徒廿35)。

 

第卅一节  「推己及人」与「己之欲得善待,必须先善待人」的原则。

 

宽宏慷慨的精神(路六32~36)

 

  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行善事得善待(旁经玛可比一书十一章33节。孔子、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及其他希腊古哲的言论中可证明。参阅路十四12~14)。32~33节主耶稣强调「泛爱众」:不要单爱给你好处,与你有利害关系的人。

 

第卅四节  「借」是慷慨好施的一种行为(太五42)。神规定犹太人外借于弟兄不得取利息(出廿二25;利廿五35~37;申廿三19)。如对方有诚心却无力偿还,债权者应有怜悯豁免的精神(太十八23~35)。

 

第卅五~卅六节  上述「爱」、「善待」与「借」的总结:当像慈悲的天父,恩待一切义与不义的人(太五43~48;诗一四五9)。今生广行善施,会得天上大赏赐(提前六18~19)。主耶稣的仁慈怜恤是吾等良范(七13;太九36,八17,十四14,十五32,十八27,廿34;可一41,五19,六34) 。

 

不要论断(路六37~38)

 

  由36节的原则所引申到的;不要论断。「论断」原意是(一)达到正确的决定(七43,十二57);(二)审判裁决(廿二30);(三)定罪(太七1~2)。「不要论断」即不要判定别人的过错短处,或定别人的罪,而自显为义,因为:(一)神是鉴察人心的主;(二)主教训:人自己眼中的梁木与别人眼中的刺,都是程度大小的缺欠。(三)当求「赦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赦免别人的债」(太六12、14)──饶恕的美德。(四)断论别人,等于数算、判定自己的罪过,神必按你论断别人的标准来审判你(太十八33~35)。

 

第卅八节  桃李相报的因果关系。贪婪、吝啬、苛薄的人,均会遭受不良后果。如罗得(创十三10~11,十四11~12)、拿八(撒上廿五10~38)、玛拉基书中夺取神物的人(玛一6~8,三8~9) 。

 

  另外,宽宏大量的人会受神的祝福。如亚伯拉罕(创十三7~9,十五1、18~21,十七1~8)、大卫(撒下七1~17)、书念妇人(王下四8~37,八1~6)、伯大尼的马利亚(太十九27~30)。

 

眼睛明亮的重要性(路六39~42)

 

  本段强调:(一)信仰,生活上须有正确的指引(耶六16;约十四26);(二)保持自己的视野与眼光澄澈明亮──眼光远大、思想正确、心胸磊落。如此才能自立立人、自助助人。

 

第卅九节  主耶稣的两个「提问」:上半句的答复是瞎子不能领瞎子(太十五14);下半句的答复是:都会掉入坑去。领路的瞎子指单有热心而无真知识的犹太人、律法师与法利赛人,或今日注重仪式、传统而欠属灵知识、智慧与经验的传道者、基督徒(罗三1~2;诗五十七6;箴廿六27,廿八10)。尾随盲领路人的瞎子,指无知识、看外表、自满自足的信者(何四6;赛五13;启三15~18)。

 

第四十节  参阅「太十24~25;约十三16,十五20」。被称为「无学小民」的门徒(徒四13),却从主耶稣得到面命提撕、传授真道与神国的奥秘,主耶稣并答应他们,要作比主所作的更大的事(约十四12)。然而,门徒永不能高于至尊至大的耶稣基督(太十25上半句)。

 

第四十一~四十二节  主用修辞上的「借代」与「夸饰」,来点明主题:不先审度自己,而专指摘别人的人,是「假冒为善」的人──犯了对人对己无原则,心口内外不一致的毛病(十二56~57,十三15;可七6)。

 

两种果树(路六43~45;太七16~19)

 

  主耶稣用「同语重复」的辩证法,来强调人的行为为内心世界之反映,并由行为的果子可以识别其内在的好坏。「树木」为圣经最常采用的文学形象之一,因其所需之阳光、雨露及成长过程,与人信道守道,在恩典知识德行,属灵能力上的长进原理相同。

 

第四十三~四十四节  好树由其所结的果子可以鉴定(参阅诗九十二12~14;太七16~20;启廿二1~2),因为万物各从其类(创一11~1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加六7)。此两节把荆棘、蒺藤──受咒诅的莠草(创三18;何十8),形容不义的世人、基督徒,来跟无花果、葡萄──神园中的好品种,代表真信徒,作一鲜明对比。使徒保罗所说的「光明」与「黑暗」之不相通(林后六14),就是好树、坏树的分野。

 

第四十五节  「心」原文作心中的「宝藏」。


「心」可以是各种或善或恶的意念思想之储藏库(箴四23;庄子称为灵台、灵府)。人若相信主,由水灵两洗重生,藉圣灵能力修道(帖后二13),借着神的话(六46),可以使心清手洁,蒙神悦纳(诗一一九9~11,廿四3~6)。

 

  「言为心声」,人的话语是出于心中的意念(太十二34,十五9;参阅:赛八20;多一9~12;来十三9;约壹四1~3)。

 

两等根基(路六46~49)


第四十六节  主耶稣认为听道而不遵行的人,自坏长城。惟有听而遵守的人才有资格称耶稣为「主」。顺命行道是将来得救的标准之一(十一28;太七21~23)。

 

第四十七~四十八节  如马太七章24至27节聪明的人(参阅太廿五1~13)即儆醒能为将来求生打算的人,听从主的话,将信仰扎根在「盘石」上(即基督,林前十4,三11;罗九

33;彼前二6;赛廿八16;申卅二15~18;诗十八2,八十九26) 。

 

  大水冲击,喻相信福音真理的人所受的冲击:试炼、考验、患难困苦(雅一12;彼前一6;四12~14;徒十四22)。扎根于基督与祂的真教会的人,能靠主站立得稳,成为信仰上的大丈夫(林前十五13~14;弗三16)。

 

第四十九节  马太福音主耶稣所设的比喻中,房子筑在巴勒斯坦「洼地」沙石上(即干沙河)。这种干沙河夏天干涸,但秋季一到,雨水汇流于沙河上,建在上头的房子便被冲倒了。

 

  路加福音中的比喻,房子似造在河边的土地上。房子根基须打得深厚,否则河水一涨便冲坏了。

 

第四章 主耶稣的悲悯 (路七1~50)

 

百夫长信心的代求(路七1~10;太八5~13)

 

  加利利一直到公元44年才成为罗马之一部份。本段故事国籍不详的百夫长,是希律安提帕王军队的「连长」。他虽不是犹太人(七5~9),也不是犹太教的外邦入教者,却很敬畏神。他以信心与谦卑寻求耶稣。从他为犹太人建会堂与请犹太人长老请求耶稣的身体事上,可见他富裕、热心公益与好名望。但最可贵的是,他为他生病的仆人找耶稣解决问题,证明他如父母心深爱他的手下。主耶稣称赞百夫长为「大有信心的人」。照这位官长所代求的心头,在别处的仆人即刻得医治。

 

这段刻划了神悦纳世界各地敬畏祂、愿意以信心与谦卑就近神的国与神的义的人(徒十34~43)。

 

第一节  迦百农是主传道的中心(四31~八12)。

第二节  百夫长所「宝贵」的:亲爱、忠诚可靠的仆人。

第三节  以一个外邦人身份,百夫长自认不配见耶稣。故请地方长老代转他的心意(参阅徒十7)。

第四~五节  长老的代求言词,意味着外邦人得助,应有条件(如爱犹太人、建会堂)。

第六~七节  主欣然地陪伴长老出门(参阅:徒廿20)。做主的工人,正如赴诊的医生,随时待命出去做圣工。百夫长不敢劳烦耶稣,但坚信主的「一句话」能使病人得愈(可七29~30;太八16;诗一○七20)。

 

第八~九节  百夫长者明智、周到、能设身处地的美德。主所称赞的「大有信心」的竟是一个外邦人(参阅太十五21~28)。

 

第十节  百夫长信心的代求得了效果(雅五16)。

 

拿因城寡妇之子复活(路七11~17)

 

 本段不仅刻划出主耶稣的大能(一如大先知以利亚与以利沙:王上十七17~24;王下四18~37),也突出祂的大慈悲。耶稣叫死人复活(可五22~43;约十一41~44)证明祂是生

命与复活的主(约十一25~26;启一18)。

 

第十一~十二节  拿因小城距拿撒勒南东南10公里,在耶斯列平原之北。寡妇丧失独子,人生最悲痛。犹太人的风俗,送殡时,雇用以「善唱哀歌」为职业的妇女,为死者啼哭(参阅代下卅五25;传十二5;耶九17~18;结廿七32;摩五16)。拿因城的寡妇儿子出城送葬途中,除了同行哀悼的妇女外(伴葬同哀是一件爱心的表现),还雇请了若干名的职业哀哭(也吟哀诗)的妇女,跟在鼓吹手后面,悲悲切切。

 

第十三~十五节  此出殡的棺材没上面的盖子。主不顾不能摸死尸棺材洁净礼的规定(民十九11~16)按着棺材。祂吩咐抬柩的人停止,叫在柩里躺着的死人,就地坐起。主不但叫人复活,也使那家庭团圆,化悲为喜(参阅约十一1,十二1~2)。

 

  路加作者于13节第一次称呼耶稣为「主」(七19,十1、39、41) 。


第十六~十七节  周围众人大为惊喜,归荣耀给神(二20,五25;可二12)。主被认为是大先知(廿四19;申十八15;太廿一9~11;徒三22、23,七37)。但是,耶稣不仅「在他们兴起的大先知」而已,祂是以色列民所应当认识的真神,我们的主(九45,十八34;约一11)。

 

17节主的奇事引起祂名震四方(四37、14),犹太和周围,指包括加利利的巴勒斯坦(廿三5,一65;徒九31,十37) 。

 

主对于施洗约翰的评价(路七18~35;太十一2~19)

 

  本段包括三段:(一)施洗约翰质询主耶稣的位份(七18~23),主以以赛亚卅五章的应验于祂本身的行迹,再次肯定弥赛亚身份;(二)主耶稣推崇施洗约翰为有见识有能力的先知(24~30);(三)耶稣世代的人弃绝了施洗约翰与祂本身(31~35)。

 

第十八~十九节  施洗约翰此时已被囚禁(太十一2),已在三章20节提起。

 

  约翰的门徒(约三25~26)到监牢见施洗约翰,必无困难。「两个」通常是门徒受差外出的数目。

 

  施洗约翰问将要来的(约三16;太三11、约一25、27)是耶稣,还是「别人」(太十一2用「eteros」意为第二个人,路加用「allos」则是多数中的另一个)。

 

第廿一节  主的医治、赶鬼、使瞎子复明,对施洗约翰的门徒,正是一个有力的答复。文中的「灾患」原文是「鞭打」(可三10,五29、34;徒廿二24;来十一36)。

 

第廿二节  「所看见的所听见的」是传福音作见证的、接受神的恩典与能力的人,必须有的一种体验:例如得圣灵(徒二33)、生命之道(约壹一1~3;徒四20)、神迹奇事(来二3~4;可十六16~20)等等。


  主叫瞎子看见(四18,七21,十八35~43;可八22~26;太九27~31,十二22,廿一14),瘸子行走(十四13、21;太十五30,廿一14;约五3,九1~7;徒三1~10,八7,十四8~10)、淋疯得洁净(五12~16,十七11~19)、聋子复聪(十一14;太九32~34;可七31~37;太十五30)。总之,主的福音带予人心身平安与灵性福气(四18,六20,十四13、21) 。

 

第廿三节  「不因主而跌倒」──不埋怨发怒、不离开主。则对主忠诚、热爱到底。对主的恩典与爱,没有任何怨尤、不顺从、绊倒别人、或离开的行为(可四17,六3,九42~47,十四27、29) 。

 

第廿四~廿六节  主向众人所提出的三个问题:百姓出到旷野地方看(一)风吹芦苇,(二)穿上好衣服的人,还是看(三)先知?第一、二个的答案是否定的。主耶稣由第三个肯定的答复提出施洗约翰的伟大。

 

  「风吹芦苇」是旷野常见的一个景色。「芦苇摇动」是犹太人的一种比喻(参阅王上十四15)。有解风吹芦苇为随波逐流的人。也有人引申为犹太旷野地为草寇集结喧哗地,约翰被认为犹太复兴的民族英雄。但主耶稣的答案:以色列人到旷野不应只观赏自然景色,或来就近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因约翰是一个心志坚定伟大的人物)。

 

  「穿细软衣服的人」(太十一8),宴乐度日(十六19;彼后二13)的人属于贵冑富豪的人。施洗约翰穿的却是「骆驼毛」──野兽皮做的外衣,吃的是「蝗虫野蜜」──中东、近东,北非一带穷人的食物(太三4;王下一8;亚十三4) 。

 

  虽然施洗约翰不愿自称为「先知」(一25),他却是旧约古典意义的最后一位先知(一76,廿6;可十一32)。

 

主耶稣肯定地说,施洗约翰比众先知更大,因为他预备了主的道路,应验了预言(玛三1);也接触到历代先知所没接触到的救主。

 

第廿八节  「妇人所生的」是希伯来语的表达法,指凡有血气的(伯十四1)。「神国最小的」指;(一)今世谦卑、卑微、将来在天国要为大的人(太十八3~4,十九13~15);(二)主耶稣的自喻(太廿28)。因主耶稣比约翰大。但我们不必坚持第二说法,毕竟施洗约翰已对众人宣称主比他更伟大,更有能力。

 

施洗约翰要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众先知同在神国内(十三28)。施洗约翰有福,但恩典时代神的众仆人,要比约翰做更大的工,领受更多的苦难与福气。


第廿九节  与以下硬心、虚伪的法利赛人、律法师比较,接受约翰施洗教训的百姓与税吏,听到主耶稣所说的,就「以神为义」──以神之法度、要求、作法为是(参阅七35;太十一19,以智慧为是,十29,十六15,十八14;徒十三39;太十二37「以......为义」之用法)。

 

第卅节  自义的法利赛人、律法师弃绝了以约翰与主耶稣为神先后救赎经纶。

 

第卅一~卅二节  主用「明喻」(好像,好比的用法,参阅十三18、20;可四30;太七24)来说明祂的世代。

 

  「这世代的人」(十一29~32,十六8,十七25、32;太廿三36;可八12、38),是人硬心不信与神忿怒即将发作的时候(申卅二5、20;士二10;诗七十八8,九十五10;耶七29)。主要再临以前的世代,悖谬不信(徒二40;腓二15;来三10) 。

 

  「街市」原作「市场」,是社会生活的买卖与娱乐的中心。市场上,两群作游伴的孩子中有一群(由男孩扮演)呼叫:我们吹奏乐器,请你们欢乐跳舞。另一群(由女孩扮演)接着呼叫:我们唱一首哀歌捶胸哀哭以示哀思,请你们啼哭。但彼此都不合作。马太十一章16节至19节记载这同一比喻中,同一部份的孩童,向另一群的孩子建议欢乐(婚礼)与哀哭(丧礼)的游戏,都得不到反应。路加用的「彼此」或「另一」(32节),指男女孩童两群相互邀约。「举哀」的动作是:通常是妇女在丧礼上捶胸。

 

  主耶稣这个市场上悲欢人间的游戏的比喻,有下列两个涵义:(一)一群代表如约翰、耶稣传神国神义的工人。另一群以法利赛人、律法师──硬心不信的以色列人,对主的呼请拒作肯定的反应;(二)犹太人请施洗约翰吃喝欢乐,请耶稣禁食哀恸,但施洗约翰与耶稣不能使犹太人称心如意。第二个涵义适合以下33、34两节,但第一个解释也普遍适合耶稣基督不信世代的情景。

 

第卅三节  施洗约翰过的简单纯仆、刻苦己身的生活;吃煌虫野蜜,不喝酒(一15;可一6),但犹太人却说他被鬼附了。

 

第卅四节  「人子」(太八20,九6),也可以另译为「这个人」、「我」──文中耶稣的自称。主不受旧约饮食规矩的束缚,祂亲近罪人(太九14、15),却为法利赛人、文士所诟病。

 

第卅五节  「智慧」指与常人不同的神之智慧(十一49;林前一18~25;伯廿八章;箴一章、八章)。「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可解为:神的智慧(不是世人的看法)证明神(智慧)的子女们的做法(如施洗约翰或耶稣),是正确,合乎神旨意的。


有罪的女人用香膏抹主得主赦罪(路七36~50)

 

  本段不同于马太福音廿六章6至13节、马可福音十四章3至9节、或约翰福音十二章1至8节,且与主耶稣的死无关。

 

  这段事迹值得注意的:(一)主是罪人的朋友(七34);(二)痛悔、爱主的罪人是「智慧之子」(七35);(三)主设债主开恩的比喻,说明神赦免的人,会因过去所犯多而大的罪愆,更爱主──正如这位悔罪大哭的女人,得神的爱浩大,她爱主也相对的深刻(自认为罪魁的保罗,得主恩典后甘愿为主舍命(提前一15;林后十一23~29;加二20);(四)因为信,罪女得赦罪与神所赐的平安(八48,十八42;太九22;可十52) 。


  从文学形式上而言,耶稣与西门的对话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式」:首先由对方提问(39节),随着,迫使对方答复后而插问(40~43节)。对方答后,接着辩驳对方原来论据,最后才下结论。这种希腊式的修辞法,普遍被律法师、教师采用。主耶稣用这种答问,使本有敌意的对方,学了人生之一课。

 

第卅六节  西门是一个友善的法利赛人(七44),请耶稣吃饭(参阅:十一37,十四1可能是安息日聚会后的餐顿)。「坐席」指围坐在桌子的矮凳或在平垫上倾身斜靠垫板上(十四8,五29;可十四3)。

 

第卅七节  女人犯何种罪不详。她拿了一个盛香膏的玉瓶(雪花石膏作的长颈瓶)。

 

第卅八节  不请自来的妇人站在主耶稣的背后,把香膏倒在耶稣的头上,同时激动的泪水滴湿了耶稣的脚上,并以「女人的荣耀」(长发)来擦沾满尘沙的脚。「用嘴连连亲祂的脚」,表示对主的深深尊敬与自卑。最后把香膏抹上主的脚。

 

第卅九节  主人西门心中的思忖。按照法利赛人的想法,先知不得让罪人碰摸,而且,先知应有先见之明,为何耶稣让她接近呢?

 

第四十~四十三节  针对西门心中的议论,主耶稣对很客气地呼叫祂为「夫子」的西门,说了一个欠债得豁免的比喻。


  银「两」的单位,是中译的代用语。原文是罗马银币「denarius」单位,十分之一「两」相当一天的工资。

 

  主的比喻,强调爱心的赦免。他要的不是定罪(约三17、18,八10,十二47、48)。得主大恩典的人,会比别人更爱主。

 

第四十四节 西门尽主人请客之本份,但却没有做到犹太人接待远行客之礼:洗客人之脚(创十八4,十九2,廿四32,四十三24)。犹太人的习惯,是奴仆洗主人的脚。法利赛人西门不洗耶稣的脚,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十五节  「亲嘴」是欢迎来访的客人的一种礼仪(撒下十五5)。

 

第四十六节  西门未用油──橄榄油抹耶稣的头。以上三件事西门未做到。然而,这位有罪的女人都做到了,而且做得比西门更尽心尽意尽力。西门于43节所回答的,正好说到自己对耶稣的爱心寡薄。

 

第四十七节  这女人感动主耶稣的地方在于她奉献极名贵的香膏(参阅:约十二1~8,一瓶卅两银约值一年辛劳的工资),她冒被排斥的羞辱,来到主耶稣跟前痛悔哀哭,无言地求耶稣帮助、赦免她。

 

第四十八节  主在前一节对西门说「她许多的罪都赦免」,现在面对女人说出了一句权能的话,就使她得赦(五20)。

 

第四十九节  同席的宾客心中的疑窦(五20)。

 

第五十节  主对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八48,十七19,十八42)。犹太人道别时,惯用「平安」(参阅十九6;撒上一17;撒下十五9;王上廿二17;徒十六36;雅二16)求神祝福。现在主对这得救恩的女人所说的「平安」,具有非常深长的意义。

 

 

第五章 主用比喻教训人(路八1~21)

 

事奉主的女信徒(路八1~3)

 

  天国福音的创始者主耶稣基督,在路加福音中是一个周行四方,广传福音的旅人。特别在加利利传道的初期(四14~九50;参阅:四44,六1,七11,九58),主四出传道医病赶鬼,作撒种工作。

 

  受拣选的十二门徒,跟在主的身边──一如以色列民,跟从云柱、火柱的引领(出四十36~38;民九19~22),为将来受圣灵差遣工作学习、充实。

 

  八章1至3节突出了爱主、事奉主的几个妇女形象,特别引人注目。

 

第一~二节  主与十二门徒遍行各城乡市镇,传扬神国的福音(四43;可一1)、医病赶鬼。

 

  「抹大拉」是近加利利海西岸、迦百农南端的小城。抹大拉为密夺(Migdol)的希腊化名字;原意为「守望台」。抹大拉的马利亚:(一)在十字架下悲痛地看主的受刑(太廿七55~56;可十五40;约十九25);(二)眼看着主的身体被安放在坟墓里(廿三55;太廿七61;可十五47);(三)七日的第一日清晨赶往坟墓要膏主的身体(廿四10;太廿八1;可十六1),且是第一个将主复活的消息奔告门徒(约廿1~18)。

 

  「七个鬼」:「七」是一个完全的约数,指她以前所受附鬼的极端苦楚(参阅十一26;太十二45)。

 

第三节  希律安提帕王的「家宰」(家中主管、侍长,或罗马帝国的司宰)苦撒(Chuza)的太太约亚拿(约翰的阴性名字)。她与抹大拉的马利亚同去探望主复活后的空墓(廿四10)。

 

  苏撒拿何人,未详。这些妇女放下一切,为着福音四处跟随主与门徒。提供自己的财物,服事主他们。

 

撒种的比喻(路八4~8;太十三1~9;可四1~9)

 

  路加六章11节,一直到撒种的比喻,路加没用上马可福音的材料。

 

  为何要做神言桥梁的以色列民(罗三2)甚至今日的世界,对主的福音反应迟钝、冷淡(四29,六11,七31~35)?撒种的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一)撒但的阻挡,人的私欲、今生的思虑,名利财富都是接受福音的绊脚石;(二)弃绝主的教训的人,终久将被弃绝(八10)。

 

  撒种的比喻,正面强调了「听」从主教训,能进入神道奥秘中的果效。

 

第四节  许多群众(四40、42,五1~19,六17~19,七11)倾慕主的教训与神迹,来到了祂的面前。但只有少数是听而明白的。

 

  「比喻」(parable):属灵的道理与奥秘的神旨,用浅显的、图画性的故事来表达的一种叙述方法。即以人生实用的故事点出天上属灵的深意(六47~49,四23,五10、31~39;六38~45,七24~35)。此节记当群众聚集的时候,主开始用比喻教训。


第五节  撒种的人指散播神道(种子八11)的主耶稣或教会工人。

 

落在「路」旁──即落在田边的埂道上(不是街道的路边),为过路人践踏(参阅十二1;太五13,七6;来十29)──象征将真道置若罔闻,弃之如糟粕;结果,为飞鸟(象征恶者,太十三3O~32)所吞食(参阅「吞吃」)十五30;「侵吞」廿47)。

 

第六节  第二类的种子落在石头的浅土上,长芽后即时枯干(与诗一2;耶十七8滋润的情形恰好相反)。

 

第七节  第三类的种子落在棘荆──蒺藜、蔓生的野草中。

 

第八节  落在好土的种子长大(八6)、开花结果。

 

  主说完了撒种的比喻,向众人大声呼叫「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以色列人清楚明白「听」专指明白与顺服神的意思(申四10;太十一15,十三43;可四23;路十四35;启二7~29,三6、13、22) 。

 

撒种比喻的讲解(路八9~15)

 

第九~十节  主耶稣于大众讲道以外,对门徒更进一步当面指导提撕、教育。

 

  与主亲近的人(雅四8)才能得悉神国的奥秘(弗一17~19;西一9、10;启一20,十7,十七5、7)。门徒是神特别拣选的少数「余民」(赛廿七6,卅七31、32;四十六3)。主耶稣本身──复活升天后藉圣灵──引导门徒进入真理(约十四26,十五26,十六13)、明白神国的福音(弗三5~12;提前三9、16)。基督是神的奥秘(西一15~19;约八9、11,十30)。

 

  至于芸芸众生,为肉体,食物跟随主的人(约六66),是看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人(罗一19~22;林前一18~25;林后四3~4;赛六9、10,廿九9~10;耶五21),所以神的道,成为密封的书卷(赛廿九11、12)。

 

第十一~十五节  撒种比喻的讲解,阐明多人在听福音的功夫上的迷失。因为不幸落在前三种土壤情况;硬、浅、芜杂──则顽梗、肤浅、以及钱财世俗思虑,三心两意。只有土壤好的──即「诚实善良的心」,与「忍耐」的人,才能结实百倍。

 

第十二节  (一)对福音真道不受感动、无关痛痒。或心地蒙昧;(二)拖诿,不便(徒廿四25)。毕竟,这般硬心蒙蔽的人,如同听了雅乐却不行(六49;结卅三32)。

 

第十三节  冲动的激情──「五分钟热度」,不能耐久(雅一12;约壹二19;约十27、28;腓一6)。

 

第十四节  重荷累赘的思虑──忧虑(十二4~34;太六25~34,十19~31),财富(十六19~31,十八18~24,十二13~21)、宴乐(约四36;提后四10;约壹二16)。

 

第十五节  良善、诚实,指无心机诡诈(徒十七10~12;约一47;尼九8)且有持久忍耐的美德(雅五8~11;太廿四13)。

 

灯台的比喻(路八16~18;太五15;可四21)

 

  由前一段肥沃滋润的心地,主进一步提到明光照耀的油灯(十一33~36,十二35,十五8)。与「种子」比喻神的道(八11)一样,「灯」可以形容为「神的话」(诗一一九105)。另一方面,「灯」代表神道的表彰、显现、信徒行为的光明果子(腓二15;太五14、16;弗五8)。

 

第十六节  灯台(十一33)、点亮(十一33,十五8)。将油灯用器皿盖上──熄掉、遮光或放在床底上,均是不正常的愚行。灯放在灯台上,以便照亮「进来的人」──如与马太福音「照亮一家的人」比较(太五15),重点放在进神国来的任何人──犹太人或外邦人。

 

第十七节  隐藏的事──指神国的奥秘(弗三5~12),或人的行为(传十二14;太十二36;林后五10;罗二16,十四10、12)──都要宣扬出来(十二2;太十26;可四22)。

 

第十八节  神的智慧与作为不同于凡人(赛五十五8~9):人认为有的可不必再增加,少有的则该增多,但为神国努力工作的人,因为忠心、有见识、又良善、又勤奋,要得加倍的恩赐与报赏;至于偷懒,不尽本份的恶仆人,则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十九25~26;太廿五20~30,廿四45~51)。

 

  这种「凡有的,还要加给。凡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也要夺去」的神国要求也要应用到:(一)对道理的认识与查考;(二)圣灵继续的充满;(三)各种美善恩赐的追求;(四)对神尽心尽力奉献。这种「加给」是一种「几何级数」式的增加。如主使五鱼两饼够五千人吃饱,还有十二篓的多余。殷勤工作、努力追求神真理、恩典的人,皆有这种工作果效。

 

耶稣的亲属(路八19~21;可三31~35)

 

第十九节  主讲道时,人多是一普遍现象(九4,八17,五1、17~19)。马利亚以及主耶稣的弟弟:雅各、约西、犹大、西门(可六3)因人挤,走不到耶稣那儿。

 

第廿~廿一节  耶稣闻悉他的母亲及弟弟们在外边,把握这个机会,提醒众人一个重要的课题:听神之道而遵行的人(十一28),都是神家的人(提前三15;来十二22~24;弗二19;

林前十二12~27)。我们不能因这儿没记耶稣是否与祂的家人见到面,便武断地说主拒绝见他们。

 

 

 

第六章  主奇妙的作为(路八22~56)

 

平静风浪(路八22~25;太八23~27;可四36~41)

 

  万权能的耶稣,除了赦罪。(七40~49;可二5~10;约五14)、医病、使死人复活(七11~16),祂也掌管自然界(十三10~13;太八14,十二22)。

 

第廿二~廿三节  加利利海的东部及东北部无数的低谷经常骤起暴风,向湖面猛力吹来,使渡船显得十分危险。

 

  当湖面起了风暴,船上的耶稣,却安然睡着了──疾风中的劲草。

 

第廿四节  门徒忘记了「主同在」的平安与稳妥(腓四13、6~7),没信心地唤醒祂(马太八章记门徒气急败坏地呼救,马可四章则记门徒急躁不安地向主咕噜)。主「斥责」风浪,(一)证明祂是宇宙天地的主(诗八十九8~11,九十三3~4,一○六9,一○七23~30;赛五十一9~10;约一3;西一16;来一2、10;太十四24~32,十七24~27,廿一18~19)。(二)镇静祂所爱的门徒的心──提醒交托信靠祂必能履险若夷(箴十六3;诗卅七7,四十六1~3)。

 

  有人主张古时候的人认为自然界的风暴,起于;(一)恶者的兴风作浪(伯一12~19),(二)主所「斥责」(八24;可四39)的是有精灵的自然界。然而,(一)神掌管天地宇宙(伯廿八

25;诗四十八7,七十八26,一○四3,一○七25,一三五7,一四七18,一四八8;赛十一15;耶十13;摩四13;拿一4,四8)。祂创造的自然有其寒暑四时、阴阳动静。(二)主的「斥责」,是祂亘古时「要有光就有光」万权能的「话」、「道」、或「意志」的表现(创一3;太廿一18、19),我们不必过份强调福音书所没提起的阴风邪浪起于魔鬼的说法。


第廿五节  平静风浪后,主对门徒意味深长地问了一句话:「你们的信心在哪儿呢?」。甚至,如马太所谓的「你们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胆怯呢?」(太八26),都值得我们儆醒反省。

 

  门徒的反应是惊讶赞赏,「这到底是谁」背后有「好伟大」「好奇妙的人」之含意。

 

附鬼的得复原(路八26~39;可五1~21;太八23~34)

 

  附鬼的得医治(28~33节),村中的众人、与那位受主恩典的人对主的反应(34~39节),构成本故事两段。第一段记主救赎的性质与权能(四31~44)。第二段叙述外邦人出于惧怕弃绝耶稣。

 

第廿六节  本段紧跟着主耶稣平静风浪之后。主与门徒坐船渡到对岸去。

 

  对岸的格拉森(撒),在共观福音中有三个不同的名称:格拉撒(Gerasa)、加大拉(Gedara)、与格格撤(Gergesa),是手抄之歧异。加利利海东南岸约3O哩处的格拉撒,即现代的耶拉需(Jerash)城,本不靠湖。加大拉即现代的 Um Qeia在加利利海东南5哩有陆地伸入加利利海(此地所发现的钱币铸有船只的形象),符合猪群坠湖事。另外,靠加利利海的格拉森,即现今的 Khersa,湖边有悬崖,应是鬼入猪群坠崖的地点。

 

第廿七节  不着衣服、全身脏污,住在石墓穴内(参阅廿三53,廿四1)的疯子,对着耶稣走来。

 

第廿八节  疯子俯伏在耶稣跟前,不是出于敬畏而是出于惧怕。邪灵借着疯子呼叫(四31~44)。耶稣是「至高神的儿子」(一32)的事实,魔鬼很清楚。「不要叫我们受苦」马太福音八章29节作「时候还没有到,你就上这里来叫我们受害吗?」很明显地,魔鬼与其仆役将来都要永远沈沦于「永死」的刑罚(参阅:启十四10,廿10)。耶稣传道时,制伏邪灵的权能,正是将来魔鬼受「硫磺火湖」永刑的预演(参阅:太十三39)。

 

第廿九节  作者路加对读者的回溯补述。全句前后应加括弧。本节继27节进一步补充说明附鬼的苦状:鬼屡次抓住他、挣断铁链、把他赶到旷野、山中、大喊狂叫,又用石头砍打(可五4、5) 。

 

第卅节  附鬼的名字叫「群」(legion)──罗马军队建制的六千人(马可五章13节记约有二千个鬼附在他身上)。总意是无数的邪灵。(十一26;太十二45;可十六9)。

 

第卅一节  由附鬼的「单数」转到群鬼的「复数」。他们请耶稣不要吩咐他们到「无底坑」(启廿1、3,九1、2、11)。耶稣制伏、击败魔鬼(四1~13;太四1~11),末日要把一切属魔鬼的丢入火湖永死(太十三39;太廿五41;彼后二4)。

 

第卅二~卅三节  山边有一群猪(二千只,可五13)──一种不洁净的动物(申十四8;利十一7)。耶稣答允群鬼的请求,让附人的鬼,都跑到猪身上去。

 

  人们也许会问:(一)为何耶稣无端地让猪的主人损失这一群猪?(二)为何鬼一定附在人或动物身上?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人能自邪灵魔鬼束缚下得释放,价值远超过世上财富(参阅:太十六26)。何况,群鬼自动提出这请求。第二个问题属于灵界的问题。邪灵是「属灵气的恶魔」(弗六12)。魔鬼或称撒但是其主子。「鬼」附在人身上或显现给人看的,大抵依据民间想象的样式。「鬼」(demons)因而有别于「邪灵」(evi1 apirits)的名称,前者有具体显现或依附,后者是天空属灵气,遍地游行(伯一7;彼前五8)充满、运行于人心(徒十三8~13;林后四4;罗一28~31)。

 

  附鬼的猪冲下山崖坠湖而淹死,马太八章32节以希腊文的主词谓语看,是「鬼」「淹死」了──意则附鬼的这宗案子就此结束,并不意谓属灵气的鬼死亡了。

 

第卅四~卅六节  放猪的人回城为此事转告众人。大家看到许久以来附鬼的那人已恢复正常。「坐在耶稣基督的脚前」,听主的说话(参阅十39)、心神清醒,穿上了衣服。属灵意思而言,在主里面,从前的蒙昧无知,受罪与魔鬼的辖制苦楚,羞耻(弗二1~5、12;林后五10;启三17~18)都已过去。


第卅七~卅九节  众人出于畏惧,请耶稣与门徒离开。那位原附鬼的请求同行。主耶稣提醒他:「神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回去与家人团圆,而且把神的恩典宣扬出去(诗一○三1~5;太十8~9;可五19、20)。


血漏的女人与睚鲁的女儿(路八40~56;太九18~26;可五21~43)


第四十~四十二节  主与门徒离开加利利东边的外邦人地方,回到了迦百农本地附近。众人已在等候祂回来。睚鲁(名字异同,参阅:民卅二41)他的管会堂职务,是安排崇拜、宗教教育会堂清洁秩序。他独生十二岁的女儿(参阅拿因城寡妇丧独子,七12;患癫痫病的独子,九38)死了,是他家庭之大不幸。

 

第四十三~四十四节  往睚鲁家的途中,一位妇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症(生殖系统继续不断流出污血之病)。她花尽她一切的钱财,无法得医治。从律法观点上看,她是不洁净的(利十五25~30),不得接触到别人。所以她从背后偷偷地碰摸耶稣的衣裳。

 

  衣裳繸子──衣裳的边缘,或指犹太人在长方衣裳的四角(缨)繸带(民十五38;申廿二12)。这位妇人凭信心摸主的衣角即时得医治。

 

第四十六节  45节译「有人摸我」为「谁碰摸了我?」较适合。也许有人相信碰触有能力的医者,能力会不自觉地自他身上发出。但无所不知的主耶稣对门徒说的话,反驳了这种想法。因人的得医治与信心有关。

 

第四十七~四十八节  得悉不能再隐藏,她在众人面前供认。主耶稣以天父心情,很怜悯亲切地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罢!」(参阅七50,八15,十七19)。这位妇人不须受律法再等七日得洁净的规定(利十五28),立刻健康、无忧虑地过常人生活。

 

第四十九~五十节  医治血漏的妇人的前后,睚鲁的女儿死了。主随即安慰睚鲁:只要信、女孩子必活。

 

第五十一节  主带所亲近的三个门徒:彼得、约翰、雅各一同进瞻鲁房屋去。

 

第五十二节  很多人哀哭捶胸悲悼(廿三27;太十一17,廿四30;启一7)。耶稣说女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约十一11)。圣经多处指「死」为「睡」(帖前五10;但十二2)。

 

第五十三节  众人知道女孩子的确已断气了,认为主耶稣还没看到女孩,把死当作平常的睡眠,故嗤笑祂(可五40;太九24)。

 

第五十四~五十五节  主伸手拉着女孩的手(可一31),叫她起来(原文含有「坐起」与「起死回生」的两个意思)。并吩咐给她吃东西。在外边极其混乱、哀恸的气氛中,主满怀慈悲地、安静庄严地在睚鲁夫妇、三个门徒面前,叫死去的女孩子复活──已离开的灵魂再回到身体来。女孩子起来、行走(可五42),归回满怀惊喜的父母怀中。

 

第五十六节  主只要睚鲁一家感恩、好好照顾女孩,不希望把这件事迹传出去(太八49,九31,十七9;可九9~10),是因为主的「时候」未到,也因为大众可能因他有叫死人复活的大权能,要耶稣做轰动的民间英雄。

 

 

第七章  主差遣十二使徒(路九1~50)

 

本章是主耶稣加利利传道四段纪事之最后一段;有启迪欢乐的情调(九6、17、20、32、43),也有低沈抑闷的时刻(九9、22、44)。彼得的认主为基督,主受难的预言,变貌山,是主传道史上的一转折点,嗣后主的脚步就往耶路撒冷与十字架的方向进展。

 

主差遣十二门徒(路九1~6;太十1~42;可六7~13)

 

   主复活升天降圣灵以后,将传福音予万邦的责任交予教会(廿四46、49;徒一8)。在主传道时,福音的对象是犹太人(太十5~6)。

 

第一节  「能力权柄」即大有权威能力,来执行神的旨意与工作。主谅以祷告按手的方式给门徒赶鬼医治,行异能的权能。

 

第二节  主差遣十二门徒(可三14~15):(一)传神国福音(十8、11),(二)医病(四14、36,五17,六19,八46;徒十38)。

 

第三节  马太、路加福音对门徒出外装束的规定(比马可的还要严格)强调靠神、不可受多余的行装之累。要受爱心的接待。

 

门徒出外传道时当注意五项:(一)拐仗(参阅林前四12;来九41,十一21;启二27)不能带。这可能因携杖或背包会被误认为流浪行乞或街头浪者。马可福音六章8节说除了拐杖以外,什么都不要带。这证明此处路加用马可以外的原始材料。(二)不带口袋(路加的口袋原文指可盛装多种必需品的袋装,而马可的口袋专指如乞求食物的袋子)。(三)不带面包,(四)不带银钱(参阅:十九15、23,廿二5;徒三6;马可福音则是腰带中的铜钱),(五)只准带一件褂子。

 

  这些规定,反映了主耶稣要求门徒舍己弃物跟从主、专心依靠神的保治的要求(九23;太六33)。

 

第四节  在某城区、乡村,以一特定地方为该区的传道中心。

 

第五节  任何一城区域任何一家,如弃绝福音,就离开那地方,把脚上的尘土跺掉(十11;太十14;徒十三51;参阅徒廿二23「除掉」)。跺尘土是犹太人离开外邦城时所作的动作──因他们认为未受割体的外邦人有律法礼仪上的不洁净,因而不与相往来。这是狭隘的民族传统观念与作为。

 

第六节  门徒照主命到处传福音医病(可六13)。

 

希律安提帕对耶稣的猜测(路九7~9;太十四1~12;可六14~29)

 

第七节  马可称希律安提帕为王(六14、22~27),马太称他为王(十四9)、分封王(十四1)。圣经多处径称他为「希律」(三19,九9,十三31,廿三7~12;太十四3、6;可六16~22;徒四27)。

 

  主耶稣医病赶鬼、使死人复活的奇事大能、新近差遣十二门徒之事,引起了震荡。分封王希律必如很多百姓有详知耶稣其人其事的欲望。

 

  猜测主是施洗约翰的再生,反映了民间的迷信想象。

 

第八节  第二个猜测:已改变升天的以利亚(王下二10~11)显现了。施洗约翰已被认为是以利亚先知──作主的铺路工作(七27;四5;玛一76)。第三个猜测:古代的先知复活了。「复活」之事,主耶稣作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20、23),展现了将来属灵国度的奥秘与末日复活、改变的事实(约五25~28,六40、51~56,十一25~26;林前十五12~17、50~54;腓三20~21;帖前四15~17)。

 

第九节  希律认为已被斩刑的约翰不可能再生。所以,主耶稣是谁,未得答案。上述民间有关复活再生的想象,是歧异而模糊的。

 

五饼两鱼予五千人(路九10~17;太十四13~21;可六30~44;约六1~14)

 

 主耶稣变饼与鱼予五千人的事迹证明了神的大能力。祂过去降吗哪予旷野的选民(出十六章;民十一章)、使以利沙以廿个大麦饼与新穗,供给他的一百位门徒而有余(王下四42~44) 。

 

  另可注意的一点,主耶稣祝谢擘饼分子众人的动作,与后来主在最后逾越节的晚餐相同,清楚指明了这位擘饼的主耶稣是为服事人、为多人舍去生命作赎价的救主(廿二19;林前十一23~25;太廿28;约十10~18)。

 

  为可福音有特殊的五千人与四千人得饱的两次类似分饼事件(可六37~44,八1~8),约翰福音六章有大同小异的细节描写(约六1~14)。路加、马可与约翰对主分饼的前后经过,必有一共同的原始事件;主用祂的大能,变少为多,五千得饱,而且有余。马可、马太、路加注重耶稣的神权,饥饿中众人得食的恩典,约翰则进一步记主阐述生命之粮。

 

第十节  与马可六30相同,记载门徒回来报告传道医病之事。路加称之为「使徒」(六13),比使徒行传特定的名称涵义较广泛。

 

  因众人来往甚多(可六31)。主有意把门徒带到旷野去歇一歇──工作后的退隐休歇、藉祷告、交通而重新得力。他们就到了离迦百农东边约4、5哩的滨湖北的伯赛大城──伯赛大城是希律腓力分封王所筑的新城。「可六45」记五千人得饱后,门徒要去的目的地。路加于此处提到伯赛大,提供了叙述上明确的地点。

 

第十一节  众人──可能是迦百农一带附近的百姓,也可能是成群南下要往耶路撒冷守逾越节(约六4)的加利利人。路加只突出主耶稣如何招呼这一大群人的描写。主欢迎接待他们以后,随即专一地讲论神国的事。我们可注意到主传道的心怀作风;(一)主怜悯他们(可六34),(二)随时传神国的福音(林前二2;提后四2),(三)医病安慰、予人恩典与盼望(太六16~18,四16)。

 

第十二节  日头平西(约下午四点左右),犹太人一日十二个小时(约11:9)的将结束。主曾说白日将尽,黑夜即届,我们必须作天父所交托的工(约九4)。以下主变饼、叫门徒分饼,象征黑夜未到以前,我们都要把神的道理──灵粮传分出给那灵性饥渴的人(摩八11;太五6)。

 

  门徒想遣开众人,往别处觅食投宿是出于常识、理智的反应。然而他们本可凭着跟从主的经验,径请主耶稣设法。教训我们凡事先想到主的权能与依靠祂(诗卅七5;太六25)。

 

第十三节  主耶稣叫门徒给众人吃(参阅王下四42):提醒靠主充满的恩典,如何运用有限的环境,来作大工(腓四12~13)。此时门徒仍为物质界时空数量的观念所囿束。

 

  鱼与大麦面包(中译为饼)为巴勒斯坦的主食,一如现在的以鱼为馅的三明治。

 

第十四~十五节  主叫门徒使约五千群众每行五十人左右地就草地排列而坐(参阅出十八21)。表明圣工内的秩序(林前十四40)。

 

第十六节  犹太人对神谢恩时通常说:「主我们的神,我们祝福您;宇宙之王,我们感谢您所赐的食物」。主耶稣拿起五块面包、两条鱼向在天上的父感谢、颂赞、祝福。然后,擘开叫门徒分予众人。

 

 主的「拿起」、「祝谢」、「擘开」与「递给」四个动作,类似主设立圣餐时所作的。

 

 主分饼的属灵教训:「望天祝谢」指不忘向厚赐百物的真神感恩求福(雅一5;徒十七25~28)、「擘开」指破碎自己、当为爱人助益他人而牺牲自己、否定自己(约十二24)。「门徒分为众人吃」指主的工人与信徒将主的恩典与「生命之道」介绍、分享与众人。

 

第十七节  众人吃得饱足(诗廿二26),而且尚有十二篮的剩余(参阅王下四44)。主耶稣不许人糟踏浪费,虽微细也当爱惜。「十二篮」表示神对奉献的满盈报答(箴十一24~25),也表示每一位分饼的使徒,有工作的效果(林前十五58)。

 

彼得认主为基督(路九18~22;太十六13~23;可八27~33;约六66~69)

 

  从施洗约翰对主的质询( 七18、19)、门徒在风浪平静了的加利利湖上(八24、25)、分封王希律的游移疑惑(九7~9)、「耶稣是谁」这问题,在本段给予了明确的答复:耶稣是基督、而且将为救赎人类而受害、第三日复活。

 

  马太十六章与马可八章,指出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地点。

 

第十八节  主以祷告(三21,六12,九28;可一35;太十四23)与工作并联。此时,主亲口对门徒问道:「众人说我是谁」。


第十九节  门徒回答(参阅九7~9)。


第廿节  主进一步问门徒:「你们说我是谁」。门徒至此只目睹到耶稣是医病、胜过魔鬼、掌管自然的主。耶稣基督要他们透视、视众人所未视者。

 

  彼得回答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受膏者即弥赛亚)。弥赛亚的称号,天使在耶稣降生时(二11)、路加作者(二26)已用过。连魔鬼(四41)也熟悉。此时主特意要将这个称呼的具体内容,显示予门徒。路加在马太、马可福音中圣灵启示于彼得的供认上(太十六16、17),加上了「神(所立)的基督」(参阅:二26,廿三35;徒三18,四26)。祂是为完成救人大工而受苦难的「人子」(廿三35,九22)。

 

第廿一节  主切切嘱咐门徒不可将耶稣是弥赛亚的话告诉他人。原因:群众不能了解、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与其内涵的精义,而且祂的「时候」未到。

 

第廿二节  马可以「人子」(可八31),而路加以「基督」(廿四26、46)强调受十字架的苦难。主耶稣「必须」在耶路撒冷受长老、祭司、文士(律法师)之苦害,第3日复活(十八31,廿四46;可九12,十四21)。这是神救世经纶的必行性(提前三16;约三16;罗八32;诗四十7;赛五十三章)。

 

舍己背十架跟从主(路九23~27;太十六24~27;可八34~38)


  以上主对门徒的教训,本段则以众人为对象:叫一切信祂的得永生,是天父的旨意(约三15~18;提前二4)。但「信」要有「实践」──即如何跟从主、顺服、事奉主。故不仅十二门徒,而且是所有的人,都当明白做主门徒的真谛。

 

第廿三节  「舍己」──舍弃以自己为中心的意志、情感、愿望、利益、生活方式,而以基督的心为心(腓二5);「天天背十字朵」(廿三26)──随时随地有为主道殉身、受难的心志(加二20;林后六4~9);「跟从」:效法基督的言语、心怀、脚踪。

 

第廿四节  这是修辞学上所谓「看似矛盾实不矛盾的警句」(paradox)。主耶稣惯用这类警句来表达真理(十七33;太十39),凡是爱惜自己的肉体生命,却不知如何珍惜与追求比肉体生命更重要的「生命」的人,到头来必失去这种永远的「生命」。反过来说,凡为主耶稣舍去一切小我的肉体生命,就必得神要赐的永远「生命」。这种警句见于主说的「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必要得百倍,并且承受永生」(太十九30,廿16)。

 

第廿五节  「永生」比世上一切财宝更宝贵(太十六26)。因为:(一)世界上一切财宝是短暂的、不定的(提前六17;雅四14);(二)财富有引人离开神的危险(提前六10)。「生命」与「全世界」的比较是得失、永恒短暂的衡量对比,人必须要明智决定。

 

第廿六节  以耶稣及祂生命之道为耻的人(参阅林前一18,提后一8;提前一19、20),主再临时要以他们为耻而弃绝他们(十二9,十三27)。

 

  耶稣要在天父与众天使的荣耀中降临(太廿四30,廿五31,犹十四;帖前四16;帖后一7),审判全世界万民(约三18、19,五27、22;徒十七31)。

 

第廿七节  主耶稣对站着在旁边听祂教训的门徒预告:他们未死以前就要看到「神的国」──荣耀的、奥妙的属灵存在。近指变貌山上耶稣的荣耀灵体、灵界的显现(将来天国的预像)。远指耶稣基督的圣灵五旬节以后所建设的教会──有真道、有真神同在的神国。

 

变貌山上的灵界(路九28~36;太十七1~8;可九2~8)

 

  变貌山上,主耶稣显现祂荣耀的真体,也预演将来属灵神国的景像。在这山上主耶稣本身统摄了弥赛亚的综合形象:传律法的摩西祭司、行大神权的先知、得胜的君王、神的仆人、「人子」、及威严荣耀的审判主。

 

  主在变貌上的整个过程,为的是证实:(一)彼得认耶稣是基督的真理;(二)主耶稣要成全律法与先知;(三)主耶稣复活、以后再临的灵界景况;(四)人子耶稣必须受十字架苦难来完成救赎。

 

第廿八节  「过了八天」即主耶稣预言说门徒未尝死味前,要见到神的国后的八日左右。马太马可记「过了六天」──有学者比拟为神的荣光停于西乃山上六天,第七天摩西受召上山(出廿四16)。路加的「过了约有八天」,又有学者认为与复活的耶稣第二次向包括多马在内的门徒显现(约廿26),都象征新纪元、新造秩序的开始。第一说可供参考,而第二说不足采信。路加的「八日」是根据流行口传福音,与马可福音的「六日」,接近一周的约数。

 

正如摩西带着亚伦、拿答、亚比户等三人上西乃山(出廿四1、9),耶稣带着三个最亲近的彼得、约翰与雅各(参阅八51;可十四33)上山。

 

  变貌山,马太马可记「高山」。历代主张变貌山的地点有三说:叙利亚境内的黑门山(Hermon根据马太十六章主在该撤利亚腓利比活动)、加利利的他泊山(Mount Tabor),或加利利北部的耶别尔耶马克(Jebel Jermak或作Jebel Jermuk)。


第廿九节  深入祈祷──与神深交中,主开始「改变」。耶稣的面容放光如太阳(太十七2),衣服洁白放光。


主的面貌形像发光,表示灵性高超,极深度密切地与神契合。摩西在西乃山上与神面对面谈话四十昼夜(象征今日信徒藉祷告与神深入灵交),而面容放光──象征内心世界、外表行为充满神的光辉(出卅四29~35;林后三7~18)。

 

  衣服洁白放光,象征至圣至洁。由内在高超的灵性境界,外在化于行为风貌。白色是天上使者的「衣着」颜色(徒一10;可十六5;启三4等)。启示录用了16次的「白色」强调神品的圣洁、纯净、光明。发亮洁白的细麻衣,代表蒙主宝血洗净(启七14)、圣徒的义(启十九8)。

 

  主耶稣改变了的荣耀形像,即旧约异象中的「人子」形象(但七9~15)或启示录中荣耀的主(启一13~16)。另外,在光明神的国度中,所有蒙主宝血洗净而有神的义的人,要发光如太阳(太十三43),那些经过大患难而能持守主道、得胜的圣徒,也都要「穿白衣」与主同行(但十二3;启三5) 。

 

第卅~卅一节  摩西、以利亚出现与主谈论祂在耶路撒冷钉十字架受死的事。

 

  摩西与以利亚均为神征战、完成大工的谦卑、大有能力的神人。摩西虽也称为先知(申卅四10)却代表律法与祭司制(太五17)。主耶稣进一步传授新的律法(太五~七章),是比摩西更美、更荣耀的大祭司(林后三3~8;来三2~3;来二17,四14、16,十19~22)。祂是道路、真理、生命,而且要将人带到天父面前(约十四6~8)。

 

  以利亚代表旧约先知(参阅:玛四5~6;太十一14),是神公义审判与慈爱拯救的代言者。主耶稣站在百姓当中,比以利亚先知更有能力地将神的慈爱与公义显给万民,指示万国当行敬神益人、得永生天国之道。

 

  摩西与以利亚对耶稣谈论「去世」(或作「离开」)(彼后一15)之事:(一)主之死;(二)主之死、复活、升天(九51);(三)如摩西之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主之死带来了新约选民之出死入生,离弃黑暗入光明(西一13、14;彼前二9)。

 

  「将要成的事」指耶稣将成全应验旧约有关祂一生的预言(廿四25~27)、在耶路撒冷城祂得成全的事件(徒十三27~33,十四26)。耶路撒冷城是主受死与复活的地方。自此以后,耶稣的步履将迈向圣城完成神的救赎经纶(九51、53,十三33、34,十七11,十八31)。

 

第卅二节  彼得等三门徒「打盹」(参阅太廿六43),旁证主耶稣与门徒上山的时间在晚间。「打盹」也代表属灵低潮、沈睡状态,往往是信仰危机或丧失的边缘(参阅徒廿7~12;太廿五3~13;罗十三11~13)。彼得他们一清醒(顿觉彻悟,慧心明眼)即时看到主的荣光。教训:我们属灵眼光明亮才能体认到:(一)神时刻同在的恩典(林后十二9;腓四10~13;诗一○三1~5);(二)自己所处何种的环境与神人的关系如何(诗卅九4);(三)神创造的宇宙如何可爱与充满神的荣耀;一草一木如何窝藏深义。

 

第卅三节  在异象灵界中,彼得随即直觉出与主站在一起的是摩西与以利亚。他们两位旧约先知正要离别之时,彼得叫:「夫子」(五5,有别于马太十七章「师」、马可九章的「拉比」等原文字眼)──对有权威的耶稣之敬称。彼得欲求搭三座帐棚。「这里真好」包涵下列二义:(一)我们在这儿能享有这美妙属灵境界,真难得;(二)我们能在这儿(搭棚)来服事您们,真好。以第一说较妥。

 

  「帐棚」与律法中耶和华第七个节期「住棚节」有关(利廿三34、42)。耶路撒冷与各城的居民在犹太历7月15日要在户外搭棚居住7日,纪念选民在旷野的日子(尼八15~17)。帐棚代表地上的帐棚──人生寄居的日子(诗卅九12,一一九19;彼前一17,二11),也代表人会衰残腐朽的肉体(林后五1~2)。不同于不朽坏不震动的「真帐棚」(来八2)、天上家乡(约十四2;来十一13、14)、或神的国(来十二27、28)。

 

  彼得要求搭三座帐棚──一座予耶稣,一座予摩西,一座予以利亚的想法,可谓可爱的属灵短视。彼得一片热衷,想收留这美好的情景。但是变貌山上的是短暂的灵界存在,断不能以物质的帐棚来比较与收容(参阅林前十五50;约六63)。

 

第卅四节  云彩的出现表示神的临在(出十六10,十九9,卅三9~11,四十34、35)。神用云柱火柱带领以色列民(出十三22,卅三9、10;尼九12、19)。云彩笼罩西乃山,摩西进入密云──在神的荣光中与神讲话(出廿四15~18)。所罗门王献殿时,神荣光遍在,以示悦纳(代下七1~2;参阅:出四十29、35)。主耶稣升天,云彩提升环绕(徒一9;启十一12)。主再临时(但七13;可十三26,十四62;启一7,十四14~16),与圣徒被接(帖前四17),也要在神的威严荣耀中实现。

 

  云彩遮盖了「他们」。他们是谁?(一)主耶稣、异象中的访客、及门徒;(二)主耶稣、两位访客;(三)两位访客而已。第一个的情景:异象中的两访客、主耶稣及彼得三个人都被云彩遮盖,彼得本能地惧怕。第三个情况有可能,因为云彩把将要消失的两位访客隔开,天父指着耶稣向门徒说话。又从主、摩西与以利亚的荣光辉煌及彼得三位门徒以「凡人」身份、在旁目击这异象事实看,(二)说最适合。

 

第卅五节  云彩遮盖了主与两位访客,异象即就消失的同时,天上出声:「(耶稣)是我的爱子,我所拣选的」(三22;可一11;太三17)。主耶稣是神的儿子(可九7;诗二7),神所悦纳的(太十七5),是神所拣选的(三22,廿三35;赛四十二1),路加强调「拣选」──神与人契约关系。门徒对神须尽心义务,是要听从主耶稣(申十八15;徒三22~23)。

 

第卅六节  彼得三座帐棚的建议,反映他将旧约两位伟大信仰人物与耶稣并列,而有一种不自知地的「英雄崇拜」。他一时未领悟,摩西与以利亚,正如施洗约翰,属于旧约准备救主降临美事的影儿(来十1、2),只有要成全律法与先知的主耶稣,才是独一的、永不改变的造物主与真神。继声音之后,异象消失。「只见耶稣一人」涵有属灵深意,因惟有主耶稣使我们敬畏真神、保持信心(西四7)。不因人事意气、外界环境而跌倒、离弃真神。祂是我们信心(信仰)的创始成终者(来十二1~2)。不是摩西、以利亚或其他信仰伟人,而是主耶稣是我们仰望的救主。


  「那些日子」为主在世传道的日子。马可九章记主吩咐门徒暂时不要宣扬所见的异象。原因:门徒们担当不了,必须等到主复活升天降圣灵,引导他们明白一切真理与属灵奥秘(约十六13~14;林前二10~13)。

 

主医治癫痫的孩子(路九37~43;太十七14~21;可九14~29)

 

第卅七节  经过了一夜的祷告,第二天耶稣与所亲近的三门徒一下山,就遇到了迎候的众人。

 

第卅八~卅九节  附鬼的癫痫症发作与苦楚(参阅四33,八28、30,十三11、16)。

 

第四十节  正如基哈西不能使书念妇人之子复活(王下四31),主耶稣的门徒不能赶出这癫痫症核子所附的鬼。

 

第四十一节  主责备孩子的父亲与旁边的许多人,是因:(一)主联想到以色列民──神的选民,硬心不信,而且屡行不义;(二)他们袖手旁观;(三)他们对耶稣的使命与能力缺乏认识与信心(参阅十一29)。这是一个不信(十二46;申卅二20;徒二40;腓二15)、悖谬的世代(申卅二5;腓二15)。与旧约在旷野的选民对神不信的态度同出一辙。主耶稣说:「我在你们这里,要忍耐到几时呢?」的感叹,正如神对旷野的以色列民所说的(民十四27),心情一样。


第四十二~四十三上半节  马可记载孩子的父亲请求耶稣加添信心(可九24)。主斥责污鬼(四35、41,八24)并医治了这小孩。所有在场的众人都诧异神大能(二48,四32;可六2,七3)。主同时教训门徒必要靠禁食祈祷,才能赶出这类凶狠之鬼(可九29)。

 

主将被捉拿(路九43~45;太十七22~23;可九30~32)

 

  马可福音记主耶稣医治癫痫孩子、主教训门徒信心、禁食祈祷的重要性后,就在加利利暗暗地旅行。途中主耶稣对门徒谈到了人子将如何被卖、交在人手中。路加未记出这段,径把主对受难的预言,接于癫痫孩子的医治之后。

 

第四十四~四十五节  主的预示很简短。「交」即指被犹大出卖(九22,十八31~34,廿四4;赛五十三3、12)、或交于死地(原文字眼参阅罗四25,八31)。门徒不能理悟主的语意,也不敢追问底细。

 

真正为大的(路九46~48,廿二24~27;太十八1~11,十九13~15;可九33~37)

 

  「可九33、34」记主与门徒在往迦百农途中,争论谁为大。门徒既不能深知主将来的苦难滋味(九44、45),也误解神国内有位份的大小。

 

第四十六节  门徒争论的是「谁最大」(原文用最高级)。

 

第四十七节  主知门徒的想法(参考五22,六8)。主把一个小孩子带到祂身边──这种动作表示主承认、疼爱、接纳小孩儿的地位。马可甚至记主抱起小孩来。

 

第四十八节  天国里的属灵原则:(一)关心、接待、照顾小孩儿或「小子」──卑微、软弱、贫穷的人,就是接待主(太十八10~11,廿五34~4O)。(二)耶稣是天父所差遣的(参考十16;约十二44、45,十三20,五19~20),因此接待耶稣就是接待天父。(三)凡谦卑服事人的人,在天国要为大(彼前五5、6;太十八3、4,廿24~28;腓二5~11;赛五十七15)。

 

陌生的赶鬼者(路九49~50)

 

第四十九~五十节  主耶稣行神迹赶鬼的名声,所差遣的十二门徒奉主名传福音医病的果效,都会使局外人借用耶稣的名效行。有人「奉耶稣的名」,门徒想制止他。主耶稣格言式的回答:「凡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48节针对门徒圈内应有的谦卑服事精神,49~50节则教训门徒对局外人应有包容宽厚精神。局外人不敌挡真道及主所差遣的工人,间接地就是帮助圣工。然而,这句话必须与主耶稣所强调的「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十一23)连在一起。毕竟,奉主名赶鬼的人最后必须与主耶稣的言行、旨意、得救真道相合,否则便会变成主耶稣及其神国福音的分离歧异者与敌对者(约十五1~5)。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