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迦百农的百夫长(路7:1-17)

【返回上级目录】

(本章根据:太8:5-13; 路7:1-17)

01  基督曾在医治一个大臣的儿子时对他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约4:48)基督本国的人竟要求这些外表的凭据来证明他是弥赛亚,这很使他伤心。耶稣一再对他们的不信表示惊异。可是那来见他的百夫长的信心竟使耶稣感到惊奇。百夫长对救主的能力毫无怀疑,甚至没有求他亲自去行神迹。他说:“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02  百夫长的仆人患了瘫痪症,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在罗马人中,仆人就是奴隶,可以在市场上买进卖出,也可任意虐待侮辱,但是这位百夫长待他的仆人却很慈爱,盼望他能痊愈,也相信耶稣能治好他。他虽然没有见过救主,但所听见的消息鼓舞了他的信心。纵使犹太人的形式主义那么严重,这个罗马人依然深信犹太人的宗教比自己的宗教优越。在他自己的思想上,已经消除了那在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造成隔阂的民族偏见和仇恨。对敬拜上帝的礼,他表示尊重;对敬拜上帝的犹太人,他也时常优待。根据他所见的,他已在基督的教训中看出了能满足心灵需要的真理。于是他心中所有的属灵意识都响应了救主的教训。但是他觉得不配来到耶稣面前,所以托犹太人的长老们来求耶稣医治他的仆人。他想,长老们既认识那位大教师,就必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谒见他,才能得到他的垂顾。

03  耶稣进了迦百农,就有长老们所派的几位代表前来迎接,向他说明百夫长的要求。他们恳求他说:“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

04  耶稣立刻往百夫长家里去,因为人多拥挤,走得很慢。他来的消息就在前面传开了。百夫长因自觉卑微,于是又托人去对耶稣说:“主啊,不要劳动,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可是救主照旧前去。最后百夫长只得冒昧地来到他面前,把没有讲完的话说出来,“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对这个说:‘去!’他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你作这事!’他就去作。”我代表的是罗马的政权,我的士兵把我的权威当成至高无上的;正如你代表无穷尽的上帝的能力一样。一切受造之物都服从你的吩咐,你若是命令疾病退去,疾病自必遵从,你若是吩咐天上的使者,他们就必行使医治之能。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05  “耶稣听见这话,就希奇他,转身对跟随的众人说:'我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他又对百夫长说:“‘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那时,他的仆人就好了。”

06  那些在基督面前推荐百夫长的犹太长老们,这次显明他们是多么缺少福音的精神。他们没有认识到我们领受上帝恩典的唯一理由,就是我们迫切的需要。他们反而带着自以为义的心称赞百夫长,因为他曾优待“我们的百姓”。但是百夫长却说,自己是“不配的”。他的心已受了基督恩典的感动。他看到自己不配,但也不怕去求帮助。他觉得自己的所谓良善是靠不住的,他自身迫切的需要就是求助的理由。他的信心抓住了基督的真身分。他不但相信他是善行神迹的人,并且相信他是人类的良友,人类的救主。

07  每个罪人,都可以这样来就基督。“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多3:5)当撒但来对你说,你是个罪人,不可指望从上帝那里领受恩惠时,你告诉他,基督到世上来就是为救罪人的。我们本没有什么足以博得上帝喜悦的地方,但我们现在和永远能提出恳求的原因,是因我们处于全无依靠,非有上帝救赎大能的帮助不可的地位。我们既然完全放弃依仗自己的心,就可以望着髑髅地的十字架说:

08    我手未带赎罪价;

09    只有紧靠主十架。

10  关于弥赛亚的工作,犹太人从小就受过教育。先祖和先知受灵感时所讲的话,献祭礼节所预表的教训,都是他们的教材。但他们置真光于不顾,如今就更看不出耶稣有何可羡慕之处了。但那百夫长生在异教之邦,在罗马帝国拜偶像的社会中受教育,又受过军事训练;他的环境和教育明显地不容他有什么属灵的生活,再加上犹太人排斥罗马人,罗马人轻视犹太人的影响,这样的一个人,居然还能认识到亚伯拉罕的子孙所看不到的真理!他并没有等着看犹太人自己是不是接受那自称为他们弥赛亚的主。那“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的真光(约1:9)照到他身上时,他虽然相隔很远,却辨认得出上帝儿子的荣光。

11  对于耶稣,这是福音在外邦人中将要作成之工的预现。他高兴地展望到将来万国万民都必聚集在他国中的日子,却十分忧愁地向犹太人形容他们拒绝恩典的结局:“我又告诉你们: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哎!现今不知有多少人,也在准备遭受这同样致命的失望啊!在异邦黑暗之地有人接受主的恩典,而素称为基督教国家里的人,竟不知有多少受了真光的照耀反而置之不顾!

12  站在迦百农外二十多哩路的高原上,居高临下,俯瞰宽广的耶斯列平原,风景绝妙。那里有个名叫拿因的村庄,耶稣接着往那里去。许多门徒和其他人都跟着他。沿路有人来要听他仁慈怜悯的话,或把病人带来请他医治,并时刻希望这位掌握奇能的耶稣宣布自己为以色列的王。群众拥拥挤挤地跟着走来,他们都带着愉快的期望,跟着耶稣从石径上向那山村的城门走去。

13  他们走近村子时,见一送殡的队伍正由村门口出来,忧伤缓慢地往坟地走去。前面敞着的担架上放着一具尸体。周围送殡的人边走边哭。全村的人似乎都在哀悼死者,安慰悲伤的家属。

14  这是一幅很能引起同情的景象。死者是个独子,而他的母亲又寡居。要埋到坟地去的,是这孤苦伶仃的妇人的儿子,她的唯一依靠和安慰。“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她边哭边走,没注意到主。于是主走近她身旁,轻轻地对她说:“不要哭!”耶稣即将使她的忧伤变为喜乐,还忍不住说这句温慈同情的话。

15  耶稣“进前按着杠”;他即使与死者接触,也不会受污染。抬架者站住了,送殡者的哀哭止息了。跟随耶稣的人群和送殡的行列围在担架左右,在绝望中似乎看到一线希望。这里有一位曾驱除疾病,战胜鬼魔,那么,死亡是否也在他的支配之下呢?

16  “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耶稣说这句话的声音是洪亮而带有权威的,直贯死者的耳鼓。那少年人睁开了眼睛。耶稣拉他的手,扶他起来。他一起来,看见在旁边哀哭的母亲。母子惊喜交集,拥抱痛哭。周围的人群都目瞪口呆地望着他们。“众人都惊奇,”鸦雀无声地肃立片时,犹如站在上帝面前。然后他们“归荣耀与上帝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又说:‘上帝眷顾了他的百姓!’”于是送殡的行列变成了凯旋队伍回到拿因。“他这事的风声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地方。”

17  在拿因城门口,站在那悲伤的母亲身边的耶稣,现今依然停在每个守灵哀哭的人旁边。对我们的悲伤,他极表同情。他那爱人怜悯人的心,是一颗永不改变的仁慈之心。他叫死人复活的话,现在不比他对拿因少年说话时少一分效力。他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28:18)这权柄绝不会随岁月而消逝,也不因他丰满盈溢的恩典不住地沛降而耗尽。对一切信靠他的人,今日他依然是活的救主。

18  耶稣把儿子交还母亲时,她的忧伤立时变为喜乐。然而那少年人只不过重新得到了属世的生命,还要忍受人间的烦恼、劳苦和危险,还得在死亡的权势下经过。但耶稣以满含无限希望的信息,来安慰我们因丧失亲友的忧伤,说:“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启1:18;来2:14,15)

19  上帝的儿子吩咐死人复活时,撒但不能把他们扣留在他的权下;他也不能把一个因信而领受基督大能之道的人扣留在灵性的死亡中。上帝正向一切死在罪中的人说:“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弗5:14),这话就是永生。上帝的话,从前怎样使世上第一个人得着生命,现在能照样使我们得生命。从前基督说一句:“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使拿因的少年重得生命。照样,他的话,“你这睡着的人,当……从死里复活,”对于接受的人也就是生命。上帝“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西1:13)这一切都是在他的话中赐给我们的。我们只要接受他的话,就必得救。

20  而且“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藉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上帝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罗8:11;帖前4:16,17)这就是主嘱咐我们用来彼此劝慰的话。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