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返回上级目录】

路加四14-30

 

 

    路加现在要述说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徒一1)。路加福音从这里起,不再介绍耶稣这个人,而是叙述弥赛亚的事工。「开头」这个词颇富含义。我们接下去要讨论的福音书记载的事,都与「开头」有关。他「行事」和「教训」的双重工作,今日仍持续着。基督尚未放弃他的行事和教训。他行事、和教训的本质迄今未变。因此我们说到「开头」时,就是假定它仍继续着,并且将要完成。这位神的儿子,人子,道成肉身的人,已经有了一个开头,就有一个过程,也将有一个结局。我说这些是为了强调接下去要研读的路加福音之重要性。我们将观察他的工作,他的教导,以明白这两项将如何延续下去,直到完成的那日。

    本段经文分成两部分。第十四、十五节是一个摘要;接着路加记录了他开始公开服事的情形。

    从耶稣受试探,到路加这里所提到的事件之间,有整整一年的时间。路加没有记载这段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事。他的记录有一段空白。史多克博士(DrStalker)在他所著的「基督生平」(Life  Of Christ)一书中,将我们主一生的事工分成四阶段:隐居之年,受公众欢迎之年,被反对之年,在世上的末期。马太、马可、路加都未记载任何有关第一年的事。若没有约翰福音,我们就会对第一年的情形一无所知。马太和马可告诉我们,耶稣是在约翰被下监时开始传道的,路加也是从同一时期起,开始他的记述。

    关于第一年的事,各方猜臆纷纭,都在探讨为什么他不早一点开始他较为明确的公开传道工作。我想在这点上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然而事实很明显,他奉献,被膏,得到神印证,受过试探之后,他看起来已经准备妥当,可以工作了,他却没有开始那公开的,受人广泛注意的事工。他安静地等待了一年,我想他可能是等约翰先为他的事工铺路。他的方法有一个特色,就是从容不迫,这点是颇引人注意的。「信靠的人必不着急。」

    首先留意路加在开头的摘要中所说的,他「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用「回到」一词,毫无疑问的指明他在第一年中曾去过加利利,他的童年也有几年是在那儿度过的。马太说他「退到加利利去」。马可说他「来到加利利」。路加则说他「回到加利利」。希律已经将约翰下在监里,约翰再也不能直接传道,因此耶稣进入希律治理的区域,以那儿作为他以后数月行大能之事的基地。

    路加说他「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这虽然是一个简短的记述,却让我们很快地联想起前面讨论过的事。他「被圣灵充满」进入旷野,「圣灵将他引到」受试探的经历中。现在我们看见他「满有圣灵的能力」开始他的事工。

    然后路加告诉我们,「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四14)。请再看本章第三十七节,「于是耶稣的名声传遍了周围地方。」另外一处是第五章第十五节,「但耶稣的名声越发传扬出去。」

   老实说,我不太喜欢将这几处都翻译成「名声」。这三个「名声」在希腊原文中是三个不同的字。第四章第十四节的名声应该翻译成「传开」,因为这才是希腊原文pheme真正的意思。有关耶稣的传闻传遍了各地,渐渐地,传闻变成了极大的喧噪,也就是第三十七节里「名声」之原文echos的意思。最初的「传闻」,已经变成了「大喧噪」,到处的人都在谈论他。

    至于第五章第十五节的「名声」,原文是Logos,意思是理智上的了解,人们开始了解他。因此将它翻译成「名声」是不足达意的。如此我们看见很明显的三个阶段。首先,有关他的传闻四处远播;没多久,传闻就变成了大喧噪,各地的人都被震动了;最后,传闻变成了理智上的了解,变成了话语,变成了一个清楚的信息。

    路加接着说,「他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众人都称称赞他。」希腊文的新约圣经中,这个「他」是强调语势,衬托出他和众人的对比。大家都在谈论他,他本人却进会堂里教训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耶稣所用的方法。他没有因四播的名声而迷失了,它却进会堂去教训人。会堂的兴起是在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的那段时期。会堂是那些不能到圣殿敬拜的犹太人聚集之处。那时候犹太人四散在各处,任何小镇只要有十个犹太人,就可以有他们自己的会堂。那是他们聚集的场所,是犹太人宗教生活的中心。耶稣进出各地的会堂,在那里教训人。

    路加又添上一句,「众人都称谢他。」他不是说他的事工完全成功了,也不是说众人因为能接纳他的事工而称赞他。

    现在我们来看有关他开始公开事奉时的记载,这是他特意公开宣扬。以前他一直没有这么作,直到现在才开始。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们不可将路加第四章里的这故事,和马太第十三章及马可第六章所记的那故事相混淆。在后两处经文中,都记载到他去拿撒勒,并在那里受到反对。有些人为了使几本福音书互相一致,而将这三段经文并列看待。他们认为路加提前记录了他到拿撒勒的事,马太和马可则较迟才提到。事实不然。他到过拿撒勒两次。就像耶稣有两次洁净圣殿,一次是在他第一年的事工阶段,一次是在他快要钉十字架的时候。因此,马太第十三章和马可第六章所记的,是他第二次去拿撒勒,不可以将之与这里的故事混淆。虽然这中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明显差异之处。这故事所记的,是他第一次去拿撒勒。

    当他要开始明确而有目标的公开传道事工时,就来到他自幼生长的地方拿撒勒。那里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木匠。他正要开始他那伟大的弥赛亚事工,他按照「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他踏上童年所走过的足迹,听人宣读律法,当他忆起早年的岁月时,他的心中一定充满了感情。

    进了会堂以后,他就肩负起弥赛亚的使命。他站起来念圣经。当时这么作是可以的,除了祭司和文士,什么人有预言的话,也可以站起来说。当时他们有取自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卷的经课。无疑的,那一天他们已经读过了律法书的经课,开始读先知书的经课。有人看见他站起来,就将当天的经卷交给他。那是极自然、合乎秩序的事。那天他们读的先知书经课取自以赛亚书,他找到了那段经文。我相信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会堂里当日要读的经课都是事先指定的。

    这段经文是有关耶和华仆人的预言之一部分。如果我们读以赛亚书,可以发现原书中的「要好伤心的人」这句话,耶稣没有引用。另外我们在耶稣读的经文中发现,「瞎眼的得释放」这句话是以赛亚书所没有的。显然他是根据希腊文「七十译本」的版本读这段经文。这个版本译得比较自由。

    耶稣念的这段经文记载在第十八、十九节。「主的灵在我身上」压迫着我。圣灵好像从高天降下的膏油,为了他的工作而膏他。下面的话则用来描述那工作。

    他读到「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时就停止了。我们翻开旧约圣经,会看到他停住的地方实际上是一个逗号,接下去还有:「和我们神报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赐华冠与锡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尘;喜乐油,代替悲哀;赞美衣,代替忧伤之灵。使他们称为公义树,是耶和华所栽的,叫他得荣耀。」他没有读这一段。他停下来,卷起书,交还给执事,然后对会堂中的众人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

    难道以赛亚后面所说的那段话不重要吗?不是的。他停下来的地方,正是当时他在世上的使命所及之处。他的使命是「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并且引导这禧年的到来。下一句是「和我们神报仇的日子」。这不是当时他在世上的使命。他的被膏并不是为了这个使命。我们神报仇的日子后面接着是什么?是安慰一切悲哀的人。报仇的日子之后,就是安慰。我们从路加福音里,看到他开始所行,所教训的记录。他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他救赎的工作是在加略山上完成的,但他还有其它的工作。他的工作今天仍继续着,直到他再来的日子。他的第一次降临,使得第二次降临成为必要的。神报仇的日子必要临到,那时耶稣要成为神报仇的工具,但是他这样作,惟一的目的是要安慰一切悲哀的人。报仇是为了安慰,何等的奇妙!伯尔屯说过一段美丽的话,他说耶稣那一天站在会堂里,面对着众人时,他是以传福音者,医生,解救者的身分,站在世人面前。他在开始他的公开事工时,用这些话表明了这个事上的意义、方法、过程和信息。

这个故事以当日会堂中发生的事作结束。他们先是承认他的话有何等的恩慈,并且希奇他所说的。然后有人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么?」这话乃是用来作为他们不信的藉口。他们不打算听从他的宣告。他们虽然感觉到他话语的奇妙,并且为之感动,但是他们必须找出一个法子逃避,因此他们就采用一个卑鄙的方法,来贬抑他的宣告,他们用一个低的水平来衡量他。他们以为已经对他知道得一清二楚,事实上他们什么也不知道。不,他并不是约瑟的儿子。

他明白他们心中所想的,回答了他们(2324节)以后,就对他们说了一句惊人的话,「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他又举出两个例子,说明神的大能和祝福如何临到外邦人。他说,当以利亚的时候,以色列中有许多寡妇,但神却差遣先知以利亚到西顿的一个寡妇那里去。在以利沙的时代有许多长大麻疯的,但只有乃缦得洁净,而乃缦是叙利亚人,不是以色列人。他如此宣告,神国的好处和祝福是凭信心得来的,不是靠种族关系得的。

    他们听了为之大怒,就要将他赶出那城。他们带他到山崖,想把他推下去。他的传道事工刚刚起头,就遭遇了反对。但反对的势力对他毫无办法,「他却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

    拿撒勒人耶稣,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公开传道事工。他的事工在整个计划的过程里,是如此寂寞、特殊。路加用如此严肃的开场,结束了对耶稣这个道成肉身之人的描述,指出他已进入公开服事中。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