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讲

【返回上级目录】

路加九51-62

 

 

    现在我们要开始看路加福音的第三,也就是最后一部分。我们将跟随着我们的主,经历他在世生活的最后六个月,迈向十字架,并且跨越过十字架,直到看见他在复活的大能和荣耀中。如此我们将看到他开始完成那救赎的工作,这位完全的人将透过救赎的工作,使众子得以完全,并且将他们带入荣耀里。

    本段经文启示了他的态度,也就是他在这一个阶段中一直持守的态度,另外还有一些对于所牵涉的原则之说明。第五十一节是有关他的态度之启示;第五十二节到第六十二节是原则的说明。

    先从第五十一节开始。「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有一个版本的旁注说,希腊文的原意是「日子满了」。这是正确的,它的意思不是说日子临近了,而是说日子已经到了。英王

钦定译本的翻译,比修正译本更能正确地表达希腊原文的意思。摩法特博士(DrMoffatt)也采用了同样的翻译:「耶稣被提升的日子现今到期了。」这真是绝佳的翻译!因为「被提升」一词把希腊文原来的analepsis翻得恰到好处。

    我停下来讨论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应该弄明白这话的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常常有人认为这里指的是主复活以后的升天,其实此处根本不是指他的升天。他升天的时机尚未来到。距离他钉十字架也还有六个月的时间。那么路加说他被提升是什么意思呢?那不是指他复活以后的升天,而是指他的变像。他改变像貌的时期已经到了。这个 analepsis在新约中仅出现这一次。七十译本里提到以利亚的被提时也用到这个字。现在他藉着改变像貌被提升的时机到了。

    我们要在这样的了解上继续讨论。我们的主在山上时,很自然地到了一个终点,也就是他无瑕疵生命的完结点。如果他在世上的使命,仅仅是过一个完全人的生活,向人类启示一个完全的理想的话,他就不必再从山上下来。他在那里变了像貌,他预定的时期已经到了。但是他没有被提上去。「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他已经实现了当初神说,「我们要……造人」时的理想,已经完成了他在世上暂时的、试验性的工作,他可以被提上去了,但是他却「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这句话启示了基督对一件尚未完成之事的态度、心意和意志,以及他那神圣的性格。

    他面向着什么目标?乃是耶路撒冷。他如何看待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对他有何意义?路加第十三章第三十四节说,

       

        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杀害先知,又用

    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

    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

    们不愿意。

 

这就是他对耶路撒冷的看法,他看到了耶路撒冷对他的敌意。耶路撒冷在权柄、政治各方面,都与他敌对。他已经告诉他的门徒,他「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地方官,祭司长——宗教领袖,和文士——道德官长所杀。整个城市的当权者都与他为敌,而百姓也附和着他们的官长。他知道这一切,但他仍定意,面向充满敌意的耶路撒冷而去。

    他只看到耶路撒冷这一面吗?他在第二十一章第二十节和第二十四节说,

 

         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兵围困,就可知道他成荒场

     的日子近了……他们要倒在刀下,又被掳到各国去。

     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践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满了。

 

这就是他所看到的耶路撒冷。他在第十三章还说,「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第二十一章说,「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兵围困,就可知道他成荒场的日子近了。」

    因此,他看到的耶路撒冷,是一个怀着敌意,并且将要毁灭的城市。那不是比喻中的毁灭,而是实际的毁灭。他看见了将在一世纪之内发生的事,这城将要被兵围困,罗马大军横扫而过,街道上血流成河。他看见了将要发生的事。他定意向那怀着敌意、将要灭亡的耶路撒冷而去。

    他所见到的耶路撒冷就是这些吗?不!约翰在拔摩岛上看见耶路撒冷,「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启二十一2)。耶稣远比约翰早看到这个异象,他预见了耶路撒冷的重建。他看见了从天而降的耶路撒冷。「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虽然耶路撒冷充满敌意,即将灭亡,但是他的眼光超越了这一切因为敌对他而引起的黑暗,灭亡,腐败和苦难。他看到了耶路撒冷的重建。他看见了痛苦后面的胜利,看见了表面的挫败后面的得胜。

    我们从主的这个态度,看到了他完美的人性和他的神性完全契合了。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二章论到我们主这个人的那一段经文中,他提到他主要的神性时说,「反倒虚已。」然后他论

到他那完美的人性,他说,「就自己卑微。」注意这个过程。「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这是完全在神性之内的行动。然后他说到结果,「取了奴仆的

形像,成为人的样式。」

    那是指什么时候?他出生的时候吗?不!那时他只是一个婴儿。他十二岁的时候吗?不!那时他只是一个少年。他三十岁的时候吗?不!他那时是个成熟的人。一直到他在山上变像

时,他才有了「人的样式」。他在那时实现了神对于人性,对于人的功能所抱的最完美的理想。那时,他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如此我们看见那个完美的人,和神一起行动了。在神的行动(反倒虚己),和人的行动(自己卑微),二者中间有着完美的和谐。他被提升的时刻到了。他却定意而向那敌对、毁灭、并要重建的耶路撒冷,他要去,使神的众子完全,并将他们带入荣耀中。

    路加启示了主的这种态度之后,又举出三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原则的应用。第一个是紧接在他下山之后发生的,他定意面向耶路撒冷而去,却被一个撒玛利亚的村庄所拒绝。第二个是雅各和约翰的反应。第三个是主对他们的反应所说的话。这些都记载在第五十二节到第五十六节中。第五十七节到第六十二节记载了三个人。路加不是严格地按着时间先后记述的。显然这里他为了加以说明,而选择三个小事件作例子。

    首先,是紧接着发生的撒玛利亚事件。他「打发使者在他前头走,他们到了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要为他预备」。撒玛利亚人看见他面向耶路撒冷去,就不接待他。雅各和约翰真是道地的「半尼基」,是雷子,他们立刻说,「主阿,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

    有些古卷没有第五十五节下半节和第五十六节上半节这段话。有些近代的译本也把这段话略去。我不赞成这样作。法拉尔(Canon Farrar)有如下的评论:

 

        我们简直不可能怀疑被省略的这段经文之真实

    性,因为这段话的精神,完全符合了基督的精神。我

    们不可能相信,路加写了「耶稣转身责备两个门徒」

    之后,就停顿在那里,没有继续记下耶稣所说的话。

     

    这两个门徒的反应十分自然。但他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

    他的门徒一片忠心,往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去;当撒玛利亚人不接待他时,他们也是一片忠心,想要用火烧毁撒玛利亚。但是,这种忠心与主的灵不相符合,也与主的方法不相符合。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热切地想使神得荣耀,结果却反而失去了与神的交通。这种错误的忠心,使摩西不得进入应许之地。当他看见百姓喧嚷叫喊,吵着要水喝的时候,他的嘴唇就吐出了卤莽的话。他显出了愤怒,就用杖击打磐石,神因此不许他进入应许之地。

    那么,真正的灵应该是什么?耶稣怎么作?他们「就往别的村庄去了」。

    若是出于忠心,而用火烧毁这城,结果就表现出一种与十字架相抵触的灵。他当时正面向耶路撒冷而去,那足以启示他的灵和他的态度。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就是这样不开口。他受人辱骂,从不还口。那就是十字架的灵。那种要求从天降火烧死拒绝耶稣之人的灵,不是十字架的灵,它里面缺乏十字架的原则。我们是否也像约翰、雅各一样,满怀忠诚,想要用火毁灭别人?我们的忠心若缺乏正确的精神,就会使我们与耶稣基督的交通断绝。与基督有交通,意思就是一路走向加略山,背负一切的羞耻、辱骂,而不愤怒,也没有任何欲望想要求神降火焚烧。

    再来看另外三个事件。在耶稣的事工中有三种类型的人,他们被耶稣所吸引,想要对他效忠,想要归在他名下,想要事奉他。他们或提出建议,或道出他们的困难。

    第一个类型的人是被他所吸引的人。第二个是被他呼召与他建立特定而明确之关系的人。第三个是想要事奉他,但又延迟服事的人。

    第一个人来到他面前,「对耶稣说,你无论往那里去,我要跟从你。」

    这句话多么辉煌可观!我们千万不要用不敬的言词来论断这个人。他流露了伟大的感情。至少这个人对基督存着爱慕之心,表达出来就是一片忠诚。许多解经家批评这个人,认为他

太冲动了。冲动有什么不好?我倒喜欢他这一点。今日教会就缺乏这种冲动的人,缺乏胆敢对耶稣说这样话的人。

    主对他说什么?我不太关心主回答的内容,我注意的是他如何回答。他望着那人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他实际上是说,你若要跟从我,要

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分担我对世界的态度,也就是要远离一切阻拦我走向耶路撒冷的事物。

    过去几年来,我一直以为主说这句话时,语调中含着几许忧伤。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相信他说这话时心中满是欢喜。他说,没有一件事能困住我,阻拦我走向耶路撒冷。人子在世界上没有任何牵挂,足以拦阻他走向那对他充满敌意,却又注定要被毁灭,然后要再被重造成为神的城市之耶路撒冷。下一次你若引用耶稣这句话时,不要同情他,他不需要你的同情。如果你有一个家庭绊住你,使你不肯回应神要你出来站在世界更高之处的呼召,可怜的倒是你自己。这是一个原则。如果神在你人生的旅程中,要你搬到另一个地方去,和他一起走向十字架,你却已经在某地生根,不肯移动的话,可怜的倒是你。这是第一个条件,要脱离一切拦阻你走向神最终旨意的事物。

    接下去,耶稣对另一个人说,「跟从我来!」马太告诉我们,这人已经是一个门徒,所以主呼召他,不是要他成为他的门徒,而是要他加入他的事工。他说,「主,容我先回去埋葬

我的父亲。 

    我们最好先弄清楚他说这话的含义,这是非常重要的。几年前我有机会和斯密特亚当爵士(Sir George Adam Smith)一同旅行。他告诉我,他有一次去巴勒斯坦,他想脱离人惯常走的路线,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地区,他需要找一个向导。他有一个年轻朋友,是阿拉伯的一个酋长,他试着说服这个年轻人作他的向导,但被拒绝了。他正跟年轻人交谈时,酋长的父亲,一位强壮矍铄,年高德劭的老年人正坐在帐棚门口。那位年轻的阿拉伯人对斯密特说,「先生,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

    他的父亲并没有死,他这样说是表达他对父亲的忠心。他的意思是,只要他父亲活着,他就不可以远游他方。那个人对耶稣说这话的意思也是如此。他是说,我愿意跟从你,但是我有家庭的责任绊住我。我父亲还活着的时候,我不能离开。我必须留在家里,直等到父亲去世,我才能作那伟大的探险。主的话迅速、尖锐而明确,响彻了无数个世纪。「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神国的道。」

    他是什么意思?请记住,他已经呼召了那个人。那个人一定具有一些特别的条件,他才会要那个人立刻跟从他。因此他命令他,必须放弃他最亲密、最高的属世的牵累。基督的呼召,超越世上最高、最美的责任。那就是十字架。基督已经将他那惊人的事业,就是传神国的事业照明在他面前,这个事业有一个要求,就是当世界的牵累与主的呼召相冲突时,他必须放弃世界的牵累。

    最后一个例子,是又有一个人对主说,「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 你已经吸引了我,你的一切目标吸引着我,我愿意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家里的人。

    基督如何回答?他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再一次,他的回答好像刀锋一样锐利、明确。同样是十字架的原则。人在整个过程中都要对主忠诚,不容任何事情拦

阻人的忠心。

    总结这三个例子,我们可以找到他的三重命令。当他要我与他一同前进时,我就当放弃一切妨碍我前进、将我往回拉的事物。当世界上最高层次的爱和义务,与我对他的忠诚互相冲突时,我就当选择走他的道路,作他的工。让死人去埋葬他们自己的死人吧!当我手扶着犁向后看的时候,我就不配进神的国。

    仔细观察我们的主在这里所命令的一切事,他自己都已经作到了。他面向耶路撒冷,这个事实就足以诠释他对那些人所提出的要求。

    他自己证明了第一个命令。你若要跟从我,不妨看看我所走的道路。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没有任何事,能片刻阻挠他前进。

    第二个命令说,让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任何世上的牵累,若与迈向十字架的旨意和热诚相冲突的话,就将它抛弃吧!这正是他的态度。有一次,他的母亲马利亚在拿撒勒附近,听说他传道太过劳累,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以为他癫狂了,就长途跋涉去找他,想要阻止他。有人告诉他,他的母亲和兄弟在外面,想要见他。他却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兄弟?虽然他母亲与他的亲属关系是如此甜蜜,美好,虽然他是出于母爱来拦阻他,但他还是将这一切抛置一旁。他说,遵行神旨意,完成神旨意的人,和我的关系比我肉身的母亲更亲近。

第三个命令是,「手扶看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我们把这段经文的第一节,和最后这一节并列:

 

    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

 

他没有向后看。他从不向后看。他定意面向着前面走,直奔那敌对他、注定要毁灭、要死亡之地。他并且经过一切的痛苦,使神国得以降临。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