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讲

【返回上级目录】

路加十五3-32

 

 

    如果我们要从圣经中选出最伟大的几章经文,我们一定会将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列入。因为这章经文的生动、美丽是无可伦比的。这章经文是我们主说过的话语中,最光采夺目、最精彩荣美的。我相信,即使一个人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研读它,仍然会觉得这是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因为在这章经文里,我们可以很奇妙地注意到圣经所代表的伟大事实,以及圣经透过文学所启示的伟大真理。

    我们读这章的时候,必须将它和第十四章连在一起读。第十五章一开始的两节,告诉我们耶稣在第十四章说的话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人看见他所行的而产生的反应。

    第一节说,「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他已经对众人说了作他门徒的严格条件,他最后向他们提出一个挑战,「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然后路加就直接提到了众税吏和罪人,他们挨近耶稣要听他。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他们被他严厉的话所吸引。

    但是那里还有另外一群人,就是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他们似乎根本没有听进他说的话,他们只看到他所行的,就是他「接待罪人」。

    他们是什么意思?「接待」是一个强烈的字眼。如果我读成「这个人与罪人联合」,也不会违反这句话本来的意思。他们看到的,是耶稣对那一群不洁净之人的态度。那些群众不仅在仪文上是不洁的,可能在身体上也不洁净。官长们看见他接待那些人,与他们称兄道弟。他的态度没有一点避讳。他不像官长那样,把衣裳拉紧,深恐群众沾染了他们。他甚至与众人同坐,同他们吃饭。官长们所关心的是,他若与罪人在一起,会沾染了罪人的不洁。这就是本章经文的背景。

    「耶稣就用比喻说。」对谁说?毫无疑问的,他是特别针对批评他的人说,但也是对所有群众说。这章经文的第一个要旨是,他是在对虔诚的人说话。他在这个比喻中,表达了他用这种态度对待不洁的众人之原因;他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与罪人接触却不会受污染。

    我们先概略的看过这比喻,再来考察其它方面的事。我们可以说这里有三个比喻,但不要忘了这三个比喻是一组的,彼此互相连结。路加说,「耶稣就用比喻。」我想他是将这三个比喻整体看待。古代的教父特别声明这里不是三个比喻,而是一个比喻分成三个段落。

    如果我们只取其中的一个比喻来看,而忽略了其它两个比喻,我们就会错过了许多教训,因为这是一个三重的比喻。

    那么,这整个比喻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神的恩典。从头到尾,都是以神的恩典作主题。他在解释官长对他的批评时,启示了恩典;他也启示众人所需要的就是恩典。、

    这个比喻分成那三部分?一个是牧人的故事,一个是妇人的故事,一个是父亲的故事。

    我们观看这个牧人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是他的受苦。我们观看这个妇人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是她的寻找。我们观看这个父亲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是他的欢唱。第一个比喻主要强调的是,那牧人经过受苦,找到了羊群。第二个比喻主要强调的是,那妇人不断地寻找,直到找着了失落的钱。第三个比喻主要强调的是,浪子回头之后,那父亲心中的快乐和喜悦。因此,这里的比喻所强调的是受苦,寻找,欢唱。

    现在,请注意这三个比喻的一致性。它们都与失丧的事物有关——失丧的羊、失落的银子、失丧的儿子。每一个比喻中,所失落的都得到了恢复。每一个故事都是以喜剧收场。失落的东西得到了恢复:迷羊重回牧人的怀抱;失落的钱重新有了它的价值;浪子在父亲的家里重新过有意义的生活。他们都失落了,他们又都被得回了。故事的结局都是快乐的。

    第一、第二个比喻中,失落的东西被找回来。最后一个比喻中,那失落的儿子自己找了回来。牧人寻找他的羊,妇人寻找他的钱,但那父亲没有找他的儿子,是那儿子寻找他的父亲。因此,加尔文派(Calvinist)和亚米纽斯派(Arminian)各自在这里找到了他们的据点。加尔文派的人把他们的重点放在第一、第二个比喻上,主张人们必须被寻找。他们的论点不错。但亚米纽斯派的人坚持,除非那个浪子找寻他的父亲,回到父亲的家,否则别人对他也帮不上任何忙。他们说的也没错。两方面都有道理,有人会说,这两种不同的道理就无法调和了。确是如此。第一个步骤是从神来的;但人必须寻找,才能得到从神来的利益。神的主权,人的自由意志,两者是不可能调和的。我们所要记得的是,我们的主是远远超越我们一切神学和哲理的辩论之上。

    再进一步看这个三重比喻的每一部分。把这三部分当作整体来看,我们就可以从其中每一部分看到神。

    那么,为什么要分成三个部分呢?我相信教父们对这一点的解释是正确的。他们在第一个比喻中看到的是圣子,第二个比喻中看到的是圣灵,第三个比喻中看到的是圣父。就像我前面说的,如果我们只看其中的一个比喻,而忽略其它两个,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部分的真理,不是完整的真理。有关神恩典的一切真理,有关永恒神对犯罪及罪人的态度之一切真理,都在这整个比喻上分别从三方面启示出来了。

    先看第一个比喻。主这里所用的比喻是他以前用过的,见马太福音第十八章。虽然不是逐字相同,但思想是一致的。他在那里启示的是父的态度,「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现在他再度用失羊的比喻,毫无疑问的,这个比喻也是在启示父的态度,但它说明了寻找失羊乃是子的工作。

    我们的主在寻找亡羊的途中,是何等沉默无声。这位神的儿于经历的痛苦、崎岖、艰难之路,是言词难以描述的。

    但是这道路的终点是什么?乃是喜乐。就是那摆在前面的喜乐,那找到亡羊以后将羊扛在肩上的喜乐,使他能忍受十字架的苦难,轻看羞辱。那就是神藉他儿子所显明的恩典。

    但这不是说,圣父和圣灵就不必受苦。法柏(Faber)说,「没有一个地方比天堂更能感受到世上的痛苦。」人类所经历的痛苦是无法计算的。我有我的痛苦,你有你的痛苦,但我们无法将你我的痛苦加起来,然后说这些痛苦是我的痛苦的两倍。所有的痛苦都集中在神的心里。我们从人子所受的苦,看见了神心里所受的苦,以及他的作为。神最切望的,就是人类得以回转,因此他甘愿受苦。这就是第一个比喻所启示的人子的工作——受苦。

    再来看第二个比喻。这妇人代表了圣灵藉着教会工作。圣经从头到尾,都承认神的母性这个事实,并且一向以圣灵来启示神的母性。圣经第一次提到圣灵时就暗示了他的母性。「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这里的「运行」译得不恰当,原文的意思是「孵窝」,是一个母性的伟大字眼。

    这里的妇人代表圣灵藉教会工作。他是羔羊的新妇。我们再度看到神的灵在寻找。教会是新妇,圣灵藉着教会来寻找失落的银钱。那是一块银子,是有价值的东西。它上面还有王的名号和刻印,但它失落了,再没有价值了。那就是人的光景。不仅是失落的羊偏行己路,那失落的钱也失去了实用的价值,因此圣灵要藉着教会去寻找,直到找着为止。

    再看最后一个比喻。我们在其中看到了神的父性。首先我们看到这位父亲供应他儿子一切的需要。这儿子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父亲得来的。那就是生活的哲理。我们生活中所需的一切身体上、心理上、灵性上的资源,都是从神得来的。我们生活的力量是从他来的。魔鬼不能供应人,他只能毁灭人。

    另外还有一个事实虽然没有特别指明,却是不证自明的,就是那位父亲深为失去他的儿子而痛苦。「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一个儿子若失丧了,谁最感到痛苦?是那个失丧的儿子,还是失去儿子的父亲?让作父母的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更明白神受苦的心,我们就会更热心于宣教工作。人受苦是因远离神,而当人远离神时,他所受的痛苦远比人受的苦要深。

    当然,这个故事最主要的启示,是当儿子回来时那位父亲的欢喜。这奇妙地描绘出了神的样子。那儿子还远在路那一头时,他的父亲就看见他了。这多么美妙!但下面的事更叫人吃惊,「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那是描写神的画面,一个年老的人向前奔跑,顾不得自己的尊严,就抱着儿子的颈项连连亲嘴。那就是神!

    再来看这画面。作父亲的竟与不洁的儿子亲嘴!法利赛人就是这样批评耶稣和不洁的众人接触。他大可以等儿子洗干净了、脱下满身褴褛、穿上华贵的衣裳以后再与他亲嘴。他大可以先等一段时间,试验一下这个儿子的表现如何,如果他表现不错再接纳他。其实这只是我们对神的爱缺乏正确的认识。父神面对我们这种慎重其事的批评,他会说,让我用膀臂环绕他,他的头可以靠在我的胸膛上,他会告诉我一切实话。那就是神!

    有人说过,如果这就是福音的话,就根本不需要牺牲和十字架了。三十年以前,芝加哥的克帝斯(Ives Curtiss)教授写了一本有关问族宗教的书。他在书中描述到门槛献祭的事。如果一个儿子不管是背叛离家,或者是因正当理由外出一阵子,根据习俗,当他回来的时候就要在他家门口献上祭物。献祭的原因有二:第一是为了他可能犯的罪来赎罪;第二是在这孩子返家以后,就设筵席庆祝。我问克帝斯教授,「你有没有将你所描述的这些事,应用在浪子回头的故事上?」他看着我说,「我从未想到这一点,但确实是可以这样应用的。」

    我不打算在这一点上太武断,但我可以肯定说,当时他们为这儿子献了祭,也摆设了筵席。犹太人的这个习俗迄今仍存在着。也许有人会说,圣经没有记载那父亲的献祭啊!即使这个比喻中没有说到十字架,我们也可以从那个父亲的态度上,看到了人子背着十字架迈向山岭时留下的斑斑血迹。「爱」可以毫无条件地迎接那个孩子回来,但必须付上赎罪的代价。

    因此我们从这三个比喻中看到了人子的受苦,圣灵的寻找,和天父失子复得以后的欢喜。

    但是耶稣的话还没有说完,他继续说,「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我们和大儿子有什么关系?有趣的是,人们在解释这一点时常常大费周章。我听过有人说,大儿子和小儿子的区别就是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区别。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不能将那父亲说到大儿子的话用在犹太人身上。这其间的区别不是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区别,乃是两个儿子的区别;一个自以为义,一个是罪人。我们从大儿子身上看到什么?他遵守父亲的命令,忠心服事父亲,但他却毫不体贴父亲的心,因此他无法看重他的弟弟。耶稣讲到大儿子的时候,他正注视着法利赛人和文士。他采用他们对自己的评语,说到他们忠于律法和忠心服事神。他实际上这样对他们说,你们根本不了解神,不体贴神的心意;你们若明白神的心意,就不会蔑视外面那些众人。大儿子一点不同情父亲的心,今日的教会中也有多少神的儿子像他一样!

    几年前我听到我的朋友查德维克(Samuel Chadwick)说到这个故事。当他站起来讲道时,他说,「今天我要讲浪子比喻中的第三个儿子。」然后他说到头两个儿子,小儿子使父亲伤心,大儿子不体贴父亲的心。接着他说,「还有没有其他的儿子!有!就是说出这个比喻的那位。他是神的儿子,在人的层次上他是神理想的儿子。他从未犯罪,从未使神伤心,他因深深体贴神的心,而去受死,以拯救罪人。」那就是浪子比喻中的第三个儿子。

    我们呢?我们是否切实与他相联属?我们对于甘心受苦以服事和拯救人,对于不绝望地殷勤寻找,对于小儿子回家时父亲的欢乐歌唱认识得越多,我们与他的关系就越深。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