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道已可道

【返回上级目录】

(一章一至十八节)

我们先一同来背诵这段经文,不会背的可以看圣经。

首十八节是整卷第四福音的缩影。爱徒约翰对生命的见证从“道”开始。第四福音的写作以“鹰”眼的敏锐犀利,从永恒的“道”出发,又聚焦于“道成肉身”这一荣耀的史实。

这在圣灵里深思熟虑之作,以创造论来表达基督论。然后到了一章十八节,创造论开展出来的基督论,已经引申至救恩论。

我们先来看它的结构:

一是“交叉式的结构”,类似于旧约圣经的平行诗体:

A  道与神同在(11-2

   B  世界藉他而造(13

      C  我们从道领受生命(14-5

         D  施洗约翰被差作见证(19-10

            E  道临世界,世界的反应(19-10

               F  道与自己的地方(人)(111

                  G  接受道的(112上)

     H  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112中)

                  G’  信道的(112下)

               F’  道与自己的人

            E’  道成肉身,教会的回应

         D’  施洗约翰的见证

      C’  我们从他领受恩典

   B’  恩典真理由他而来

     A’  道在父的怀里(118

这个结构的转折点是112,表明这里的中心话题是:人怎样才能成为神的儿女。

二是“架构性的结构”。就是:本段经文的结构,以这三节的宣告为脉络,其余的是附带的叙述,可以放在括弧里。

我们把这三节经文联系起来,就看见这段经文,以及整卷约翰福音的脉络:

11                      114

太初有道————————→道成了肉身

道与神同在———————→住在我们中间,

道就是神————————→充充满满有恩典有真理

↓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118

11,表明“道之不可道”。

言说道,就是对不可言说者的言说。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对道的言说,正是一切哲学、宗教、文化的终极限制。正如远志明所说:尽管人们求道,不懈至“衣带渐宽终不悔”,执著如“朝闻道,夕死可矣”,却只能恍然似乎“近道”,模模糊糊“悟道”,争论不休地“辩道”,自以为是地“辨道”,强词夺理地“霸道”。道在那儿,又似乎不在那儿;道看得见,又似乎看不见;恍惚间似乎听见了道,恍惚又离道甚远。人流浪的理性根本无法认识道,了解道,进入道,更遑论得道与传道。因为道超越肉身,超越理性,超越经验。

114,唯有福音告诉我们:道已可道!

道之所以可道,是因为他已经成为肉身,在历史的某一点,在神人二性里面与人相遇。

当那位永恒者来到暂时界中间,创造者来到被造的形体里面,绝对者来到相对者的范围,那遥远的、不可见、不可及的上帝,就来到世人中间;在基督里,上帝对我们不再陌生。哈利路亚,在神的爱子里,道已可道!

道成肉身——为着他来像我们;死里复活——为着我们去像他。这是包括整个救恩最重要的话。

118则是一个归纳性的结论。

上半节“从来没有人看见神”,是对11的总结。

下半节“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是对114节的总结。

抓住了这三节经文,我们就抓住了约翰福音导论的重点。

大纲如下:

壹、道之关系(11-13

贰、道之临在(114

叁、道之超越(115-17

四、道之启示(118

壹、道之关系11-13

爱徒以精炼的语言,提纲挈领的交代了道与方方面面的关系。

这里并不是时间和事件的历史,而是永世的历史。乃是从永恒,从生命的本源、永恒的真道开始。

一、道与时间的关系11

道先于时间——“太初有道”,让我们看见道在永恒里,先于时间而存在。

道设置时间——“起初”乃源于“太初”。在道造化的开始,才有了时间——“起初”,才有了昼夜、节令、日子与年岁。

道超越时间——“主神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阿拉法、俄梅戛乃希腊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启18;参诗901-4)。

道进入时间——在“太初”里,他是“道”;在“时间”里,他是“道成肉身”。他进入时间,为要成就救赎,为要完成启示。当神进入时空,经历了三十三年半的尘世岁月,特别是他藉着死里复活的所成就的救赎,使人在无望的时间里有了盼望。让我们一直向前看、向前看——直等到他来。

道终结时间——当基督再来的时候,就是时间终结之日,我们就可以脱去地上的帐棚,穿上天上的房屋。基督再来不仅终结了时间,让我们进入永恒的国度,也终结了世界一切的苦难(启211-6)。

二、道与神的关系11-2

“太初有道”——说出了道的永恒先在性。“诸山未曾生出,地与世界你未曾造成,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诗902

约翰福音有一些特色值得注意,在这卷书中:没有家谱的记载——因为神的儿子是“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来73)。没有降生的记载——因为神的儿子“从太初就有”(弥52)。没有升天的记载——因为神的儿子“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约313)。

“道与神同在”——说出了道的位格独立性。“同在”,表明位格的独立,没有先后之分,联合,不可分割;“同在”表示神不孤独寂寞,而是一个团契:同尊、同荣、同德、同心与同工。

“道就是神”——说出了道的本质合一性。他既非一种理念,亦非物质;既非天使,亦非人类;既非最高的受造物,亦非次等神。石破天惊的一句话——“道就是神!”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这句话重复并强调了第一节的内容:在已过的永恒里,他就已经是神。并不是后来由人变作神。基督的神性乃是永恒的、绝对的。

这样,三一的奥秘就昭然若揭了,超越了人的理智和逻辑:只有独一的神,在他的独一里,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其本质上是相同的,直到永远。

三、道与万物的关系13

“万物是藉着他造的”,既然如此,道自然就超越万物,他在万有之上。当我说,我造房子,我就不可能是房子。同样,神造万物,神就不可能是万物的全部,或是万物中的一种。

“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这句话表明创造主的独一性。

“万物”,表明受造物的丰富多样性。一切有形无形的万物,都是神所创造的。主创造了万物的形体,并且制定了万物的规律。

“没有一样……”,这一样一样表明受造物的独特,彰显造化的精深。万物不是笼统的概念,而是十分准确表达的一件一件。也就是说,所有的受造物都是“各从其类”的。

而人,则是神创造万物中的“另类”。人是按神的形象和样式被造的。“人像神”,这是人自我价值的最高肯定,是人自尊严的最伟大描写。

四、道与生命的关系14

“生命”与“光”是约翰福音这一伟大乐章的主旋律。

“生命在他里头”!表明在行星运转,昆虫鸣叫,天使歌唱以前,基督自己就是那永远的生命。在他之外,没有生命。

“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当生命在那里运行,就把地球从空虚、混沌、黑暗中带出来。当生命在那里运行,旧造就被点亮了。

而这“光”就是人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没有他,生活就黯然失色;没有他,生命便黯淡无光。

五、道与世人的关系15-11

五到十一节,爱徒把我们从天上带回人间,从永恒带回历史,让我们看见道与世界,道与世人的关系。在这里,我们看见了道对世人的无比眷爱,无限深情:他化育万物(3-4节);他光照世人(5-9节);他临在世界(10-11节)。他是有情有义,满有爱心的上帝。正        可是,世人对道作何反应呢?

首先,世人拒绝道的光照(5)。“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世人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

其次,世人拒绝道的证人(6-8)。他们在历史中拒绝了神所差遣而来的一个个先知。现在,他们拒绝了“凡妇人所生的”最大的那一位先知:施洗约翰。

最后,世人拒绝道的本体(9-11)。“世界是藉着他造的”——世界与他的关系;“世界却不认识他”——世界对他的态度。

“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创造天地的主,竟生在马槽之中,“因为客店里没有地方”(路27)。

六、道与信者的关系112-13

道临在世上,就分出光明和黑暗两个阵营。人必须作出抉择——为自己的今生和永远的命运!我们所有人都必须站在道的面前,要么说“是”,要么说“不”。

全卷书都充满着犹太人的不信。但书的前半部分,有一些人相继与主相后接待了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

这节经文从一个角度给出了“信”的定义:信是接受,同时,信也意味着委身。就如同一位女性接受男性送给她的一束玫瑰花(代表爱情),当她接受这束花,即接受了他的爱,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将委身于他,以相称的爱回应他。但我们信的时候,不仅是表明我们接受他为我们所成就的救赎,从主手中接受一切:生命、爱、恩典、赦免、能力等等。也表明从今以后我们对他义无反顾的委身,我就不再是我生命的主人,基督成了我的主——我爱之所归。哈利路亚!

这样的信就产生一个惊人、伟大的结果,一个救赎性的结果:使我们这些堕落的世人能成为“神的儿女”!

“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表明作神儿女的本质:非因旧造,乃凭新造。

旧造的生命是从血气、情欲生和人意而生。而作神儿女的关键,乃是重生,即从神生(从水和圣灵生)。

贰、道之临在114

这是整本圣经最伟大的宣告: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

保罗将“神在肉身显现”这一奥秘称为“大哉,敬虔的奥秘”(提前 316 )。

他曾经是永恒者进入时间——“当希律王的时候”;是无限者进入空间——“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

“住在我们中间的”的“住”字,原文是“支搭帐棚”。“支搭帐棚”首先表明耶稣披上了人性。在林后51-4节,将这肉身比作“地上的帐棚”。

他支搭帐棚在我们中间,不是长久的居住,而是短暂的逗留。可是,仅仅这三十三年半,他的生命表现是充充满满的。人的生命是干瘪的,虚空的。然而主的生命是充满的。不,是充充满满的!以致爱徒约翰说:“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 2125

他不仅是“有”,而是“满有”;不仅仅是“满有”,而是“充充满满地有”。神一切的丰盛都在他里面,且又藉着他在我们中间逗留的时候,将神的丰富充充满满地彰显出来。

在这帐棚,我们被收留,于此蒙恩。在救恩的终极,我们要看见神的帐幕在人间——永远的以马内利!

道成肉身为我们带来什么呢?恩典、真理与荣光。

一、恩典——神被人得着

福音满了恩典的特性。

在希腊文中,“恩典”有“美好”的意思;在近代希腊文中又解为“魅力”。人一向以为上帝是权力、威严、大能和审判的象征,能粉碎一切敌对者。但在耶稣身上,人就面对上帝全备的爱。他的恩典就是他向不配的人所彰显的慈爱。加略山上“微小的声音”,比何烈山的”崩山碎石,雷轰闪电“更有无穷魅力。是十字架的爱,深深吸引我们。恩典,让我们见到上帝如何在基督里赢得人心。

恩典是神白白给我们的。正如保罗所说:”作工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义。正如大卫称那在行为以外蒙神算为义的人是有福的。“(罗44-6 )。

于创造论范畴,所有的人都在领受从“道”而来的恩典。就如阳光、雨露、空气、食物……凡有血气的都在他的恩典之下。

于救恩论范畴,我们不仅领受了从“道”而来的恩典,也领受了从“道成肉身”而来的恩典,就是指救恩。       

他的恩典丰丰富富,充充满满(14节)。神在基督里赐给我们的是“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弗13 )。应付我们各种的境遇,足够我们应用。

他的恩典连绵不断,恩上加恩(16节)。在他恩典里,我们所领受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恩典,爱的潮流是一浪高过一浪。我们从来不必担心他恩典的江河会枯竭。

二、真理——神被人认识

这个词希腊文的含义是与“虚假”相对的“真实”,与外表相对的“实质”。真理乃是指“真相”,事实的真相,实在的光景。神藉着道成肉身的主耶稣掀开了永世的帷幕,使我们看见一切外面现象背后的真相,把神亘古隐藏不言的奥秘向我们打开来。

耶稣就是真理的本体,是位格性的真理。要认识真理就必须看耶稣。什么是真理?巴克莱说:很少有人能把握抽象的概念,许多人都用具体的事物来思维,例如我们可以不断思索和争辩,却始终不能得出一个关于美丽一词的定义。但我们指着一个美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这就是美丽。这样事情就再清楚不过了。人追求真理,而有限的心灵总不能获得一些接近的定义。但真理的本体来了,并且住在我们中间,好叫那最质朴的心灵都能比大哲学家更明白真理是什么。

我们遇见主,就是遇见真理。我们真心到主面前来,就能看见事情的真相。

恩典和真理在基督徒的生命中需要平衡。

三、荣光——神被人看见

“我们也见过他的荣耀”,这是新约圣经中最伟大的经文!这是宇宙中从未出现的荣耀,一种全新的荣耀。

“神就是光”,那光是“耶和华的烈焰”,没有一个受造之物可以在他面前站立得住。这光是为了销毁和灭亡而来的。这一个荣耀就是摩西和众先知切慕而不能目睹的荣耀。摩西只能从磐石穴中得见他的背(出 3318-22 )。

现在这位成了新形态的神,他神性的荣耀经过他的肉身,在他一切所行所言中彰显出来,这是宇宙中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的荣耀。

可是,这荣耀已经和以前不同了。这荣耀不再毁灭人,乃是照亮人的里面,使人得生命。因为这光在耶稣基督里面经过,由他超凡美丽的人性投射出来,光的性质就有了惊人的改变。如同史百克所比喻的,基督的身体就象一个三棱镜,将那强烈的、叫人睁不开眼的光,分析为七彩的光。神若直接向人显现,人必定要毁灭。但神在基督里显现,就如有一样东西介入烈焰的光中,把光的成分分析出来,给我们看见棱镜分光的效果,看见白色烈焰的七彩效果。在基督的人性里,不再是烧焦的、烈焰的、叫人不能忍受的光,乃是慈爱柔和的光。

基督作为“道”,他不仅是神启示的一部分,他更是全备的、终极的启示。耶稣是道成肉身的上帝,是上帝的本体在人间。他要让全人类看见上帝,而且看个够。耶稣只在历史中一次表明,就成就了万古千秋之功,我们只要定睛在耶稣身上,就看见上帝无比的荣耀。

神,我们已经不再陌生,因为我们都是见过这荣光的新族类!哈利路亚。

叁、道之超越115-17

在这里,约翰要向人介绍这新族类的元首,他的超越性,就需要摆平两个人:一个是摩西,他几乎是旧时代的化身或标志性人物,是旧约的执事。另一个是施洗约翰,他是希伯来先知系统中的最后一个人,也是其最高峰。所以主评价他的时候说:“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路 728 )。

这几节经文,虽然也表明两个时代是连结的,但更重要的是表明新时代的超越——因为他们的元首超越。

一、道超越约翰115

“约翰为他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这节经文:

首先,实体超越声音。约翰是“旷野人声”,是荒凉中的呐喊。但是,无论多么洪亮、激越,多么有属灵魅力,多么有力度的声音,都会消逝。这声音是为一个圣名发出的,为要见证他,为要让他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基督永久长!

其次,永恒者超越历史人物。从历史角度看,主耶稣是在施洗约翰出生六个月后才出生的,也是在他工作如火如荼的时候才出来,并受他的洗。所以,无论出生抑或工作,耶稣都是后于约翰的。

“那在我以后来的”——历史观念;

“反成了在我以前的”——价值眼光;

“因他他本来在我以前”——永恒观念。

二、道超越摩西116-17

摩西在是以色列人最崇敬的人物,他在神的家中全然尽忠,并且站在神与以色列人中间作中保(加 319-20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其实只是摩西的门徒,而不是基督的门徒(约 928 ),他们甚至乐此不疲。

爱徒约翰将摩西与基督作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时代的超越。我们知道摩西代表律法。当摩西去世的时候,圣经描写他的眼睛没有昏花,精神没有衰败,这预表律法是不衰残,是不能废弃的。但律法不能把人带入应许之地。

摩西死了,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那流奶与蜜之地。其实,约书亚只是一个预表,并没有叫以色列人得着真正的安息(来 48)。惟有约书亚预表的主耶稣领我们进入神的丰盛,经历美地的富足。

以色列人在旧约时代所不能领受的丰盛,“我们”——教会—— 新时代的新族类,“都领受了”,他的恩典一浪高过一浪!哈利路亚!

其次,职事的超越。“藉……传”与“由……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律法是藉着摩西传的,表明摩西不是律法的本身,他不过是传律法的媒介。恩典和真理由耶稣基督而来,是的,基督就是恩典和真理的本身。律法可以和传律法的摩西分开,摩西不过是神所用的工具。恩典和真理是隐藏在基督里面。主把自己赐给我们,作我们的生命。得着他,我们就得着恩典;得着了他,我们就得着真理。

从职事而言,摩西是旧约的执事,旧约是死亡的执事。基督是新约的执事,是赐予生命和圣灵的职事。旧约的荣耀“终结”了,“被废除了”;新约的荣耀“更加光大”,而且“常存”。

叁、道之启示118

现在,第四福音将这隐秘的永恒帷幕揭开,将神亘古隐藏的奥秘,开启出来:“从来没有人看见过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

一、开启的原因 ——无人见过上帝

宇宙中最大的奥秘是什么?就是神自己。神就是那终极的奥秘,也是人终极追寻的指向。可是一个显然的事实是:“从来没有人看见过上帝。”

保罗也称神是“不能看见”的(西 115;提前 117)。旧约中有些人曾看见过神(如出 249-11 ),他们所见之神的异像只不过是部分的,是暂时应场合的需要而采取的形象,而不是神本体的真像。

二、开启的方法——藉父怀里的独生子

虽然神已经藉着自然、历史、良心启示自己,只能让人摸到神的表面;神藉众先知所启示的一切都是零星的、片段的、不全的。那些都是一部分,不是整个的;都是专注在各自不同的方面,而不是总体的。

藉着独生子的表明,神完全地被启示和见证出来了。上帝不经过他独生子将他表明则无人能解。一经耶稣表明,则显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腓力对他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耶稣对他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约149-10

“独生子”且是“在父怀里的”,这是“道成肉身”能开启奥秘的原因。耶稣就是神最清楚的注解。

三、开启的内容——神,他是父!

如果没有道成肉身带来的启示,人决不敢称神为父。上帝对人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他是那么可畏,那么伟大,那么莫测高深、遥不可及,那么超乎人间、高高在上,以致于人与神之间深渊相隔。人最多就是“敬鬼神而远之”。因为与神陌生,人在无限的苍冥中流浪无依。

“父”在约翰福音共出现了 119 次,是出现最多的钥字。“父”,这是约翰福音中最大的启示。福音把我们的灵魂就融化于爱火之中,沉浸于圣爱深处,充满了温馨孺慕之情。

有人说,旧约圣经的钥节是以赛亚书63节:“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每一个“圣哉”其实都把人更深地与神隔开。因为天使曰“圣哉”,罪人只能徒呼“祸哉”        而新约圣经的钥节是主祷文的第一句话:“我们在天上的父!”

上帝,我们的父亲!这是基督带给我们的最美好的启示。

叙事:道之作为

(一章十九至二十一章二十五节)

导论部分是神的“法则”,叙事部分是神的“作为”。导论部分表明耶稣是道(Logos),并且,道以人的形式来到世间。

写下这中心思想以后,他就开始叙述耶稣生平的故事。

在读叙事部分之前,我们必须明白约翰福音特有的风格:

叙事特征:选择性+目的性。

叙事模式:恩典+真理=荣耀。

全书脊椎:八个“兆头”+八篇“讲论”。

全书焦点:七个“我是”。

我略加解释:

叙事特征:选择性是因为作者深知,主所行的事若一一地写出来,“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约2125)。目的性是指约翰福音所选择的内容,都是为着一个一个中心——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和一个目的——叫信他的人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1)。因此,约翰福音并不注重事件的时间次序。第四福音的境界不是历史的,乃是永恒的。

道成肉身的主既是“有恩典”,又是“有真理”的。约翰的叙事也是按这个模式——“有恩典,有真理”。所以本书不仅有八个“兆头”——关乎恩典,也有八篇“讲论”——关乎真理。而且常常是先有“兆头”,后有“讲论”。神的独生子乃是以他的恩典(兆头)和真理(讲论)的交织,彰显他无与伦比的荣耀。

在这些讲论中,最耀眼的是主对自己独特的宣告:“我是”。这是“道就是神”之强烈的宣告。若不认识神的名字——“我是”,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埃及。希腊原文“我是”语气十分强烈,意味着主是用最强烈的语气来表明他自己。

犹太领袖没有弄错,约翰也希望我们更加明白,他就是——“我是”。

当时的人——不!所有的人!——都要被带到这位宣告他是“我是”的耶稣基督面前。人们对他的态度——信与不信——就决定了他们的今生和永远。当人们在他的荣耀中看见他是神的独生子,而且信他的名,就从他得着生命,就“从他丰满的恩典里”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 。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