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返回上级目录】

在撒玛利亚与加利利的事迹:主赐活水(四  1-54)

耶稣此刻虽在犹太地广受众人欢迎,但反对他的人亦开始多起来。一些学者认为此时他的先锋施洗约翰已被关在监牢内,(注  1)他的信息在犹太地区自然面临极大的阻扰,因为先锋的遭遇如何,他的遭遇也如何,所以他便“销声匿迹”,暂时离开犹太地,回到加利利居住,特意经过撒玛利亚,在那里显出弥赛亚的恩赐是超越种族界限的。

一、在撒玛利亚与妇人谈道(四  1-42)

A  背景(四1-6)

1.离开犹太(四1-3)

主知道法利赛人听见他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其实不是耶稣亲自施洗,乃是他的门徒施洗,)他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

主(弥赛亚的名号,四  1上)离开犹太的原因,据作者指出有二(四1下):(1)他不愿自己的门徒与施洗约翰的门徒因过于爱戴各自的老师而产生磨擦。(2)他有意避开,免得此时与法利赛人发生冲突,故此“他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四3)。

作者在此补上他自己的诠释,主所给的洗礼并非他自己作的,而是他的门徒替他行的(四  2)。主故意不替人施洗,是避免当时人误解了他的洗礼胜于施洗约翰的洗礼。事实上,两者洗礼的意义都是相同的---象征性的将人转入新的境界内(身份与地位),即转入弥赛亚要建立的国度内。

2.路经撒玛利亚(四4-6)

必须经过撒玛利亚。于是到了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名叫叙加,靠近雅各给他儿子约瑟的那块地。在那里有雅各井。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时约有午正。

“必须”二字显出主故意走这条路线,因为犹太人对撒玛利亚人仍存仇恨及鄙视的心理(源自王下十七  24及两约间的历史),所以他们常故意绕道而行。这里作者所要表达的并非如肯特所说是描述主预知撒玛利亚妇人及城中的人得救,而是要显出弥赛亚是万民的救主(固然先是以色列民的)。

他们来到靠近以巴路( Ebal)山坡下的叙加,这地是以前雅各购买下来的(创卅三18-19),此处是约瑟坟地所在(创四八22;书廿四32)。那是傍晚六时了(非一般称午正之时,参一39评语),妇女通常在这时间至城外公井打水(参创廿四11)。考古学家在一六九七年进行发掘,发现此井深达一百零五尺,(注  2)但经多年之积污,今只有七十五尺。(注  3)不少学者解说这妇人因本身的背景,所以避免在打水时与人接触,才在午正(该是傍晚)之时去打水。但既然她能大言不惭地道出错杂的婚姻情况,相信她不会天天如是避开同村居民的。

B  讲论(四7-26)

作者特别选记了主与一撒玛利亚妇人谈话的经过,旨在指出三个要点:

1.神的礼物(四7-18)

有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来打水;耶稣对他说:“请你给我水喝。”那时门徒进城买食物去了。撒玛利亚的妇人对他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耶稣回答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给了你活水。”妇人说:“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那里得活水呢?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他还大么?”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妇人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耶稣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妇人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

本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四  9),“来往”原文      意即“共用”。从这字的用途可见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非全无瓜葛,而是说他们并不共用同一打水的器具,因主的门徒已进城与撒玛利亚人“来往”了(四8)。(注  4)普路默说,在与外邦人来往方面,加利利的犹太人比耶路撒冷的较为随便,(注  5)但主却用这难得的机会把生命之水介绍给打水的妇人(四  10)。主说(四10)神的恩赐就是(“和”字是下译上用法,即“重言法”,可译作“即是”或“就是”,参三5)耶稣本身(参三16),而耶稣的恩赐就是活水,叫人喝了能活到永远。“活水”在旧约词汇中与“救恩”是同义词(如赛十二3,五五1;亚十四8)(注  6)(四  14)。

如上文主说“圣殿”(二  19)、“重生”(三3)及现在所说的“活水”(四10、14),听者立即想到物体方面的意义,可见世人并非先注意属灵事物的。及至那妇人给主指出自己的属灵(包括道德)情况时(四16-18),她便觉察到这位先生有点不寻常(从称主为“先生”至“先知”)。

2.神的礼拜(四19-24)

妇人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妇人承认主是一位真先知时,便向这位“神的先知”倾心吐露他们撒玛利亚人在敬拜上所受的冤屈,因为他们认为将来有位真先知出现,这位真先知就是神的代表(源自申十八  15)。他来后就必会带领及教导他们如何恢复他们的敬拜。四章二十节说他们的祖宗在“这山上”敬拜,现今却没有了。这山是基利心山。他们传说亚伯拉罕在此山迎见麦基洗德,及在此山献以撒。(注  7)在归回时代,因犹太人不许撒玛利亚人参与重建圣殿的工程,所以后者便在撒玛利亚境的基利心山上自建一座圣殿,在那里自己进行敬拜(参拉四  1-2;尼四1-2;约瑟夫《犹太古史》XI, 8, 4)。后来在马加比时代(129/128 B.C.),这座长六十八尺,宽六十五尺的撒玛利亚殿被哈斯摩王朝的许尔堪一世(John Hyrcanus)在收复失地时焚毁了,(注  8)敬拜也随之终止。此后他们遂等候那位真先知出现,恢复敬拜的礼仪。

主对她指出真实的礼拜是重心灵的,而非重地理的(四  21),亦说他们的礼拜在态度上错了,非对象不对(四22上,本句是指心灵或态度方面而非对象方面);至于敬拜的地点,旧约早已划分特别的地方(如申十二5;代下六6,七12;诗七八67-68),不能忽略或弄错。主也强调敬拜的前题是救恩,而救恩乃透过犹太人而来(四22下)。主此言奠定了神拣选犹太人的地位,然而“时候到了”(即主所带来的新时代),人应存诚实的心灵(非诚实与心灵二件事,而是重言法hendiadys)崇拜神,那才是真正的、神所喜悦的敬拜(四23-24)。

3.神的弥赛亚(四25-26)

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

撒玛利亚人有一传说:他们相信一位弥赛亚来临,此人名  Taheb,即“复兴者”,又名“星”(据自民廿四17)。Taheb来后便会到基利心山上恢复在该殿的敬拜,及接受全地的敬拜;(注  9)他又会将“一切的事”(指属灵复兴的事)告诉他们。妇人既有这样的传统背景,主便立时宣称他就是神的弥赛亚。在四章二十六节,主说“我就是他”的“我是”在旧约词汇中是神的自称(如出三  14;赛四一4,四三10),故在此处,耶稣表示自己是与神同等同质的。(注  10)这是本书最早有关主与神合而为一的记载。

C  后果(四27-42)

1.与妇人有关(四27-30)

当下门徒回来,就希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只是没有人说:“你是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他说话?”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么?”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

门徒购物回来,看见主正在与一妇人谈话(“谈话”  是“未完过去时态”),他们惊谔异常(四27),因在犹太的传统中,拉比是不与妇女谈话的,更不用说外邦妇人了(参《父老的格言》Pirke Aboth 1:5),所以他们甚诧异这位拉比的作风大与传统相违。

妇人留下水罐(四  28),急不及待的回城报喜讯(不一定如巴莱特及汉哲生所言是故意留下水罐给主用)。她对村民说话时用词十分小心,不是教导性的(因这不是妇女的本份),而是征询性的(四29),(注11)使全城人都出城探究真相(四  30)。

2.与门徒有关(四31-38)

这其间,门徒对耶稣说:“拉比!请吃。”耶稣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门徒就彼此对问说:“莫非有人拿什么给他吃么?”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么?’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

门徒将购回的食物给主吃,主趁这时机教训门徒一些人生与事奉的属灵原则:

( 1)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而是遵行神旨,作成他的工(四34)。

( 2) 作主工是要认识及把握当前的时机(四35)---如对撒玛利亚妇人谈道。“四个月”非一般如滕慕理等学者说是指一段时间,而是实在可算出的时间,故当时约是四、五月间禾穗青绿之时,再过四个月就是麦秋收成的季节了,这是魏斯科和赫拿(H.W. Hoehner)的见解。

( 3) 收割的(如主及门徒)与撒种的(先前神的仆人如施洗约翰)同享天恩(三36)。

3.与撒玛利亚人有关(四39-42)

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于是撒玛利亚人来见耶稣,求他在他们那里住下;他便在那里住了两天。因耶稣的话,信的人就更多了;便对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

一个人的见证叫全城蒙恩,起先信的是基于妇人的见证(四  39)。他们(撒玛利亚信徒)央求主在那里小住,因而信的人更多。后者的相信是基于亲自与主交往的经历(四42上)。

撒玛利亚信徒称耶稣为“救世主”(四  42下)。此词在旧约专用在神方面(如赛四三3),在新约只在其它一处出现(约壹四14),然而其意义则早在约翰的诠释中就见到了(如三17)。由于他们是被鄙视的民族,所以非常渴望神的救恩临到全地的人。后来主在加利利广大宣道时,曾禁止十二门徒往撒玛利亚村庄去(参太十5),那是因为救恩是先给犹太人的。虽然犹太人先“尝救恩滋味……觉悟来世权能”(来六4-5),但也不易接受主。后来主亲自在撒玛利亚工作时亦遭受当地人鄙视(参路九52-53),可见外邦人也不一定较易接受主。

二、在加利利行第二个神迹(四  43-54)

A  在加利利各处事迹的总纲(四43-45)

主在加利利被人弃绝,也被人接受。作者选辑了一些代表性的事迹,在简短数节中,写出主在加利利的遭遇。

1.被弃绝(四43-44)

过了那两天,耶稣离了那地方,往加利利去。因为耶稣自己作过见证说:“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

主继续前往加利利达成起初的目的(参四  3)。现在来到加利利某地,作者没有说在那处,这是作者的笔法,藉以显示主在各地工作,但他却写下主这样在加利利各地游行宣道的原因及结果:先知在本地没有人尊重(四44)。

“本地”何指?经学者有三个解说:

( 1) 指拿撒勒。林达斯持此见。

( 2) 指加利利。汉哲生、勃朗、肯特、滕慕理(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持此见。此语在符类福音亦有提及(太十三57;可六4;路四24)。

( 3) 指犹太地。魏斯科、巴莱特、滕慕理(Gospel of Belief)、达斯克等人持此见。犹太地包括伯利恒和耶路撒冷,意思说主在犹太不多受尊重。虽然四章一至三节记主在那里的工作颇成功,但这只是表面的成功。按上下文意,作者有意作一对比,所以此说较为准确。

在犹太地的耶路撒冷,主洁净圣殿(二  13-22)及行神迹(二23-25),但也不给接纳为弥赛亚,故此主自己见证“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本地”原文πɑτρiδι指血裔之亲,今指以色列国,以耶京作代表)。

主以在犹太的被拒作为往加利利前的“心理准备”。他坚持前往加利利,因为:( 1)主知道在那里仍会有人真信他;(2)他已在别处建立名声,所以不必计较在加利利是否受人欢迎。这是冷斯基(R.C.H. Lenski)等人的见解;(3)在加利利他虽不受人尊敬,却总胜过此时留在犹太与法利赛人正面冲突。这是汉哲生的见解。

2.被接受(四45)

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既然看见他在耶路撒冷过节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他;因为他们也是上去过节。

在加利利,耶稣得到一些人的接待。他们曾见过耶稣在耶路撒冷行神迹(“接待”,参一  12)。

B  在迦拿行第二个神迹:医治大臣之子(四46-54)

1.背景(四46-48)

耶稣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从前变水为酒的地方;有一个大臣,他的儿子在迦百农患病。他听见耶稣从犹太到了加利利,就来见他,求他下去医治他的儿子;因为他儿子快要死了。耶稣就对他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

约翰没有说主为何要重回迦拿。滕慕理解释,可能主要在那里呼召一些相信首次神迹而愿意跟从他的人作门徒。(注  12)

在第一次行神迹的迦拿城,有一个大臣。“大臣”   意为“王的臣仆”,指希律派往迦拿的地方官。莱特夫特却认为他是希律党人。(注  13)“王”是指管理加利利分封王希律安提帕(参太十四  9;可六14、22),所以这位大臣大概是一名犹太人,而滕慕理等学者则说他是外邦人。他在迦拿驻防,儿子在约二十五哩外的迦百农居住。他可能在耶路撒冷过节时目睹耶稣的神迹,现听见耶稣在迦拿,便来求他去迦百农医治他的儿子。

信心驱使他来见主求医,可是主竟然象怪责他“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四  48),其实那是主趁机对加利利人(“你们”)下的评语,因为信心建立在神迹上而非单纯的相信总是会有问题的。

2.神迹(四49-52)

那大臣说:“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耶稣对他说:“回去罢;你的儿子活了。”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正下去的时候,他的仆人迎见他,说他的儿子活了。他就问什么时候见好的。他们说:“昨日未时热就退了。”

主的话象一盘冷水迎头泼下来,大臣着急得要命,但不肯放弃,继续求主快点去,不然就来不及了(四  49)。大臣的信心有限,只相信主可治百病,却不晓得主可以起死回生,更不知主的神迹不受时空所囿限。

主没有答应大臣的请求前往迦百农,却要他独自回去,以此考验他的信心。虽然大臣求不到主同去,但他相信主的话,就回去。途中消息传来,孩子活了(“活了”ζaω 指“好了”,如可五  23;非指死而复活,见四52“热退”)。查问之下,知道孩子是在未时“活了”的(罗马计算法是下午七时,犹太法是下午一时;从“昨日”一字的用法,可见罗马计算法才准,否则大臣即日回去,便没有“昨日”了)。(注  14)

3.后果(四53-54)

他便知道这正是耶稣对他说:“你儿子活了。”的时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这是耶稣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迹,是他从犹太回去以后行的。

上文记(四  50)大臣信了,那是未见之信,现今的信是看见的信,是实证的确信,是信心得坚固的确信,不但自己相信,全家都信了。

约翰以这神迹为第二件神迹。这并非说主到目前为止只行了两个神迹(参二  23,三2),而是说主在加利利所行的第二个神迹,二者都在迦拿行出来。

结论

到此为止,作者选出三类接触主而相信、接待主的人物,以表示耶稣是以色列的弥赛亚、世人的救主:

( 1)第三章---耶京的尼哥底母,代表有学问的犹太人。

( 2)第四章上---撒玛利亚的妇人,代表被人鄙视的罪人。

( 3)第四章下---迦拿的大臣,代表政界的人士。

由地理环境方面看,本段亦可能暗示救恩从犹太、经撒玛利亚而及外邦(若以迦拿大臣为外邦人),这也是约翰福音的“宇宙性”部份。(注  15)

注文

1  按耶稣传道三年半的时间计算,这时他的先锋被囚在监中,参H. W. Hoehner, Chronological Aspects of the Life of Christ, Zondervan, 1977, p. 59.

2  B. F. Westcott上引书第70页。

3  R. L. Alden, "Jacob's Well," Zondervan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III, Zondervan, 1976, p. 388.

4  H. A. Kent上引书第74页。

5  A. Plummer上引书第116页。

6  B. Lindars上引书第183页。

7  B. F. Westcott上引书第72页。

8  Howard F. Vos, Archaeology in Bible Lands, 1977O, 1980, p.169; 又马有藻着《新约概论》,中国信徒布道会1978年版第5页。

9  T. H. Gaster, "Samaritans,"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IV, Abingdon, 1956, p. 194; H. A. Kent上引书第78页。

10 B. Lindars上引书第191页。

11 H. A. Kent上引书第80页。

12 M. C. Tenney, "John,"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p. 59.

13 J. B. Lightfoot上引书第289页。

14 H. A. Kent上引书第83页。

15       M. C. Tenney上引书第60页。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