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返回上级目录】

经文:约7:1-53

主题:对世界作见证──信/不信

焦点:通向属灵悟性之路

大纲:

二.公开的事工(1:19-12:50)

(道显给世人并被世人弃绝)

C. 有关道的激烈冲突(5:1-12:50)

(信与不信的对抗)

3. 住棚节的朝圣(7:1-10:21)

a. 教训(7:1-29)

“我却认识他,因为我是从他来的,他也是差了我来。”

b. 回应(7:30-36)

c. 教训(7:37-39)

“活水的江河”

d. 回应(7:40-53)

观察与注释:

关于耶稣是谁的争论持续着,实际上,在耶路撒冷即将迎来住棚节之际,愈演愈烈了。这是犹太人的三大年度节日之一,各地的犹太人都云集到了耶路撒冷。关于住棚节的背景可参考《系统查经》系列中的尼希米记第十课。

耶稣家人中的迷惑(7:1-9)

1. 因为有人要杀耶稣,而且他按父的时间表行事,所以他这时把精力集中于在加利利的事工,而不是在犹太的事工上(7:1)。但是人人都去耶路撒冷参加住棚节圣会,耶稣的弟兄们(同母异父的弟弟,从玛利亚和约瑟所生,在耶稣由童女所生之后,也在全家从埃及返回之后。见可3:31-35;6:3;太1:25;2:19-25)都希望耶稣与他们同去,以赢得人的注意和承认。

2. 当你发现即使是耶稣的血肉至亲都为是否相信他是弥赛亚而苦恼不堪的时候(7:5),众人和犹太宗教领袖信他之难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耶稣当众行神迹,众人大概就会承认他。耶稣的弟兄们觉得住棚节圣会是作这事的绝好机会。

3. 耶稣不是按着人的时间表行事,甚至不是按着自己的,而是按着父的时间表行事。他不会被别人催促就自己超前。根据圣经的教导,耐心地等待神的时间,而不以我们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草率行事,总是明智之举。(见赛40:28-31;诗37:3-11)。

耶稣回答他的弟兄们:“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意思是说:他们和耶稣不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想什么时候去就可以什么时候去。他们具体选择哪一天去是不重要的。

4. 不仅如此,他们不像耶稣一样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们对这世界没有威胁,因此也不会与它大动干戈。而截然相反的是:耶稣的圣洁(“光”)显明了世人的罪(7:7;1:10-11;3:18-21)。

5. 约7:8-9节与10节并不矛盾,耶稣没有欺骗他的弟兄,也没有对他们撒谎。他们希望他与他们一同明去,而他选择等他的弟兄上去以后再单独暗去。第8节里耶稣的意思是:现在还不是我与你们一同去的时候。耶稣从没有说过他不会在适当的时候去参加圣会。

众人中的争论(7:10-13)

6. 约7:10节讲得很清楚,耶稣后来的确秘密地去了圣会,免得引起过多的注意。倘若当初他公开地去了,他在7:37-39节中所做的宣称所引起的震撼就没那么大了。众人都在人群中寻找他,所以他可以当着他们的面行更多的神迹(7:11)。

7. 仔细留意关于耶稣是谁的争论和分歧。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说:“不然,他是迷惑众人的”(7:12)。尽管如此,众人都知道宗教领袖们正全力捉拿耶稣,所以多数的议论都是私下进行的(7:13)。

与犹太宗教领袖对质(7:14_36)

8. 到了节期大约壹半的时候,耶稣开始在殿里公开地讲道,引起了众人的注意(7:14)。因为耶稣没有上过拉比学校,所以宗教领袖们对他教导的能力倍感惊讶,并提出疑问。(7:15,46;另见路4:14-22;太7:28-29)。耶稣一如既往地归荣耀于父,申明他是自己知识的源泉(7:16)。

9. 约7:17节里提出了一个需要记住的重要原则──认识耶稣是顺服耶稣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一般我们会说:“如果我明白,我就会顺服。”耶稣却说:“不是这样,先顺服,然后你就能明白”。按上下文看,耶稣所说的是犹太宗教领袖对耶稣到底是谁缺乏认识。要解决这个问题,耶稣给他们的建议是遵行神的旨意(即:信──凭信心接受),然后圣灵光照他们的思想(另见6:40),他们就自然会明白耶稣究竟是谁。诗111:10表达了同样一个思想,我们若听从这一点,就会多多蒙福。如果你的生命中有些方面还在黑暗中(不明白),那么你就在最近的地方看看自己是否有些事没有顺服耶稣,只要有,那么顺服──光(领悟)就会到来了。在7:18节里耶稣重申他只求父的荣耀,不求自己的荣耀。因此,他的动机是纯正的。

10. 耶稣现在开始指出他们不明白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不仅曲解了律法的真正观念,而且在实践上,他们假冒为善。耶稣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摩西的律法(十诫)说“不可杀人”,可是宗教领袖们却要杀基督。(7:19;另见7:1)。

第二,他们相信在安息日可以行割礼,可是耶稣在安息日治病却是触犯了律法!好一副双重标准!

11. 众人显然并不知道犹太领袖要杀耶稣的阴谋,他们很吃惊(7:20),以为耶稣是被鬼附了!

12. 耶稣没有理会这些议论,继续谈到安息日的问题,这与他在安息日治好瘫子一事有关(5:1-9)。他提出了以下的观点:

1) 割礼先于律法存在(亚伯拉罕──创17)(7:22)。

2) 如果在安息日可以行割礼,那么为什么在安息日治好病人就不可以呢?割礼是神与亚伯拉罕立约的记号,象征着当人被带到与神立约的关系下时,在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灵里的“痊愈”(7:23)。

3) 判定是非必须要凭真理,而不是凭人的传统和表面现象(7:24)

13. 显然现在众人知道杀害耶稣的阴谋大概是真的了,但他们感到奇怪宗教领袖们为什么任由耶稣公开反驳他们(7:25-26)。而且很多人仍然怀疑耶稣到底是不是基督,因为耶稣是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的(7:27;另见7:41-42)。耶稣的回应是几近无奈地大声解释:他是从天上来的,这应该比他在地上的“家乡”重要得多(7:28-29)。

14. 犹太人的领袖当时就想抓他,但是神的时间表阻止了这个行动(7:30)。当时人心混乱,信与不信混杂(7:31-32)。很明显,多数人都处于属灵黑暗之中,所以从耶稣口中说出的最简单的话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难解之迷(7:33-36;另见林前2:14)。

争论的高潮(7:37-52)

15. 按恰当的时间行事对耶稣的计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节期的第八天,也就是最后一天,他做了一番有关他自己的非常精彩的宣告,把争论推向了高潮。七天的节期中,每天都从西罗亚池中舀出一些水,浇在祭坛附近,为纪念以色列众民在旷野中行走的时候,神为他们降水的事。节期的最一天没有这项浇水的仪式,所以这时耶稣提供“活水”具有撼人的效果。注意,耶稣的话让人自然想起赛55:1或44:3,把他和旧约中对弥赛亚的应许联系起来(7:37)。信息与给井边的撒玛利亚妇人的教导相似──“你所想的是物质的水,只能暂时地满足;而我所提供的是属灵的活水(圣灵),可以给予永恒的满足。”耶稣在7:38-39中明确了这一点。(参见4:14及7:38)

16. 这件事发生后,听见的人中有信的,也有不信的(7:40-43)。注意,人们知道先知弥迦在弥5:2节中的预言,但却不知道耶稣生于伯利恒。

17.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派去捉拿耶稣的差役没有能执行任务,回来报告说:“从来没有像他这样说话的!”暗示耶稣不是一个一般的人(7:43-46)。

18. 长官们感到困惑不堪和烦恼之至,宣称无知的百姓们受了迷惑(7:47-49)。

有趣的是,是尼哥底母站出来,要在他们给耶稣定罪之前给他一个替自己辩护的机会(7:50-51)。但是他们仍然不明白耶稣从何处来,或者这只是一个方便的烟幕,因为他们心里真地不愿相信耶稣(7:52)。经文记录中没有显示一次有人问过耶稣他的出生地是何处!如果这些法利赛人从人口普查的名册上核实了耶稣的出生地的话(见路2:1-5),不知道他们将会作何反应?

19. 冲突在第8-9章里继续加剧,在那里耶稣更加具体而明白无误地指控了犹太人的罪。约翰福音表明,耶稣来不是带来和平,而是带来冲突和纷争,因为人人都不得不对耶稣到底是谁作出一个决定(见太10:34-39)。

指导研经题

约7:1-53

1. 当你看到连耶稣的弟兄在这时都不信他的时候,感到惊讶吗?如果是,为什么?

2. 耶稣不跟他的弟兄一同公开地去圣殿并且行神迹奇事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承认,为什么说这样作是明智的?

3. 为什么7:17里先行而后知的次序如此关键?为什么我们会反对它呢?

4. 犹太人对安息日的观点中错失了哪个根本前提?(见7:22-23)

5. 约7:38-39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约4:14?

6. 为什么耶稣不断地引起冲突和纷争?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