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

【返回上级目录】

               基督擔當審判

【閱讀經文】約翰福音18:1-40

彌賽亞為審判到這世上來(9:39),卻為普天下人的罪擔當審判。本段經文描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捕,押解到大祭司和羅馬巡撫那裡受審,應驗了先知以賽亞的預言:「祂像羔羊被牽到宰殺之地,…受欺壓和審判…,是因我百姓的罪過呢(53:7-8)。」耶穌預備好了接受十字架的刑罰,在面對各樣不公正的待遇,祂的態度十分從容;祂不為自己辯護,只為真理作見證,完成天父所交付祂的工作。

 

1.      差役捉拿耶穌

a.       為什麼耶穌一說:「我就是」,要捉祂的人就退後倒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耶穌如何保守天父所賜給祂的人,一個也不失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耶穌為什麼叫彼得收刀入鞘?基督徒面對逼迫要不要反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祭司盤問耶穌

a.       什麼叫作大祭司?誰是大祭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彼得為何不認耶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耶穌曾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5:39)。」為何當差役用手掌打耶穌,耶穌卻指正他,而不逆來順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彼拉多審判耶穌

a.       猶太人為什麼把耶穌送到彼拉多那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猶太人控告耶穌的罪名是什麼?這是一個死罪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彼拉多如何審理耶穌的案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耶穌像強盜一樣地被捉拿,被列在罪犯之中,不是因為祂的罪,而是因為我們的過犯(4:25)。祂甘心將命傾倒,以致於死,使我們靠祂的血得以稱義,免去神的忿怒(5:9)。原本是我們要被審判、遭咒詛、受刑罰,結果是祂取代了我們遭受這一切。祂為門徒死,為通國百姓死,甚至為殺人的強盜巴拉巴死,祂來的目的本是要為罪人死,來顯明神的愛。當我們憑信心領受神的愛,接受神的兒子住在我們裡面,使我們罪得赦免,這愛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我們就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約一4:14-17)

 

【應用與分享】

1.      基督徒若被人誤解,要不要為自己辯護?請討論之,或分享經歷。

2.      在跟從耶穌的過程中,曾否像彼得一樣跌倒的經歷?離開了主,或離開教會,如何從跌倒中恢復?

參考資料

. 差役捉拿耶穌

1.      他們就退後倒地:當耶穌回答說:「我就是」,意思是舊約神的名:我是〔耶和華:我是自有永有〕。就如祂先前說:我是世界的光,我是從天降下的糧,我是羊的門,我是好牧人,我是葡萄樹等等,顯明祂的神性。因此要捉拿祂的人在祂面前站立不住,就退後倒地。耶穌有權柄能力使這些人不能捉拿祂(26:53),但耶穌順服天父,甘心將自己的命傾倒,擔當普天下人的罪,被釘在十字架。

2.      一個也不失落:天父所賜給耶穌的人,就是在創世之前神在耶穌裡所揀選的人(1:4),除了賣主的猶大之外,他是屬魔鬼的(6:70-71),其結局是到自己的地方去(1:24-25)。其他所有屬基督的人,都因耶穌為他們捨命,而不致滅亡,反得永生,沒有人能從父和基督手裡把他們奪去(10:28-29)

3.      耶穌被捉拿:過去耶穌公開服事,沒有人能下手拿祂(22:53),直到時候到了,神容讓耶穌被捉拿。

a.       甘心捨己:耶穌要被釘在十字架是神所命定的,面對捉拿祂的人,祂並不逃避或抵抗(10:18)

b.      收刀入鞘:耶穌來是要捨己,救人性命,並不是要人為祂殺人,殺人的難免要受審判(26:52)

c.       面對逼迫:耶穌吩咐門徒逃避(10:23),保羅卻迎向逼迫(20:23-24),逃或不逃,都靠神引導。

 

. 大祭司盤問耶穌

1.      本年作大祭司:大祭司是舊約獻祭中最重要的職分,每年贖罪日進入至聖所,為全以色列人贖罪。大祭司是終身制,必須是亞倫的後裔。新約時代,大祭司掌管聖殿所有事務,並兼任公會的主席。

a.       亞那:文獻記載亞那在公元6~15年作大祭司,後被羅馬巡撫解職,但他的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婿繼任他作大祭司。當時猶太人仍視亞那為大祭司(3:2),他是宗教事務專家,有相當的影響力。

b.      該亞法:亞那的女婿,在公元18~36年作大祭司,正值耶穌出來傳道到祂被釘十字架的期間。

2.      彼得不認耶穌:彼得曾誇口他願跟從耶穌,為祂捨命,他憑的是血氣之勇,但耶穌說他不能跟從,並要三次不認祂(13:36-38)。當耶穌叫彼得收刀入鞘,他就顯得軟弱無力,只能躲在暗處跟著耶穌。當他前來烤火,火光中被人認出他的身分,面對僕人使女的指證,在懼怕中,他三次不認耶穌。

3.      耶穌指正差役:耶穌是為法庭的公正來指正他,因為律法規定法庭中的審判官和官長必按公義審判,不可屈枉正直(16:18-20)。當時猶太法典也規定被告尚未定罪之前,不可對其動用私刑。

 

. 彼拉多審判耶穌

1.      沒有殺人的權柄:羅馬所統治的猶太地,給猶太人有限度的自治,讓他們組織公會作為法治機關。公會有權審理猶太一般事務的訴訟案件,但不能判人死刑,死刑案必須按著羅馬的法律,呈報羅馬巡撫來裁決。猶太人想殺耶穌,但沒有殺人的權柄,就把祂交付當時的巡撫彼拉多。

2.      猶太人的王:耶穌在公會被指控的罪名是說僭妄的話,祂自稱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26:62-66)。彌賽亞也被稱作猶太人的王(2:2; 1:32),外邦人不知道何謂彌賽亞,但知道什麼是猶太人的王。

a.      人若稱自己是神,按猶太法典是個死罪;但若彌賽亞顯現,祂是神的兒子(2:7),耶穌的見證就是真的。面對彌賽亞是要聽從祂的話,若不聽從,神必追討這人的罪(18:18)

b.     耶穌行的事和說的話可以見證祂倒底是不是彌賽亞,但猶太人沒有查清事實,卻判定耶穌說了僭妄的話,要置祂於死,並以「自稱猶太人的王」敏感的政治議題,來逼彼拉多定耶穌死罪。

3.      彼拉多的初審:彼拉多在西元26~36年擔任巡撫,逾越節時來到耶路撒冷,維持過節期間的秩序。

a.      彼拉多本不想審判耶穌,對羅馬官長而言,審理猶太宗教事務是最頭痛的事(v.31; 18:12-16)

b.     彼拉多知道猶太人心懷惡意(27:18),要利用他殺耶穌。猶太人對耶穌的指控,按羅馬法律,並不構成犯罪;且耶穌所言所行,沒有一樣違反法律。因查不出什麼罪來,他想釋放耶穌。

c.      釋放耶穌或巴拉巴?在彼拉多眼中,巴拉巴是惡人,曾作亂殺人(15:7),以為百姓會選擇釋放耶穌。不料百姓要求釋放巴拉巴〔Barabbas意思是父親的兒子〕,卻把天父的兒子耶穌釘十字架。

 

我們沒有殺人的權柄(18:31)

~一次犯錯不構成錯誤,直到你拒絕改正它。~

公會的議士一個個地進入了「舖華石廳」,這些人有各支派的長老,以色列的祭司,也有文士和大祭司家族的人。這七十一個人,每一位都通曉律法、科學和語文,他們照例在廳內圍成半圓的位子坐下來。當中有以色列的大祭司約亞撒,和不久將接替他的亞那,以及被公認為第二聖殿時期最偉大賢人----希利長老〔迦瑪列的祖父〕。本次會議要達到決議的法定人數是不成問題的,公會的見習成員陸續在前方的地上找到位置坐下來。他們等待會議開始,彼此低聲交談,氣氛顯得緊張不安,因為他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是他們作夢也想不到會發生的。會議的主席入座了,全場鴉雀無聲。不久,智慧人打破沉默。他說:「以色列的諸位議士們,在這重大又另人困惑的日子,我們聚集在這裡,是為了要辨明最近發生在我們土地上的大事,就是治理我們的希律亞基老被罷黜,以及我們的司法權被奪去了。」

 

過去幾年是猶太地的高峰時期,大希律成為羅馬帝國的「朋友和盟友」,且被派作「猶太人的王」。儘管他是歸化的的猶太人,且花了大筆金錢重修聖殿,但因為他效忠羅馬,蓋羅馬神廟,以及殘殺伯利恆的嬰孩,使他到處被人瞧不起。他死後,他的王國被三個兒子瓜分,情況變得更糟。三個兒子中的亞基老在西元前四年成為猶太和撒馬利亞的統治者。在他持續十年的統治,以道德敗壞和血腥鎮壓著稱。一位猶太的代表不滿於他們的官長,便警告奧古斯都皇帝,必要有所處置,否則就要爆發全面叛亂。接下來發生事並非他們所預料,亞基老被罷黜了。根據猶太史學家約希法的描述:這時,亞基老治理的猶太地部分被減縮為一省,羅馬軍團的騎兵將領Coponius被派作巡撫,皇帝賦予他判定生死的權力。

 

亞基老被廢,那是好的,但猶大的「圭」突然被挪走了,那是不好的。這圭被挪走,導致他們失去執行摩西律法的能力。雖然,他們仍被容許執行開除教籍和小型懲罰,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權力能判決和執行極刑的案子。執行極刑的懲罰是真正權力的標準,而它卻沒有了。約希法不是唯一記載這壞兆頭的史學家,耶路撒冷猶太法典這樣宣告:聖殿被毀的四十多年以前,以色列執掌極刑的權力已被拿走了。(Jerusalem Talmud, Sanhedrin 18a; 24b)

 

事實上,公會現在已經沒有權力,這是前所未有的。幾世紀以來,以色列王一直握著圭,這象徵著他們的權柄,而且使摩西律法能以執行。在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分裂時,也是如此。即使在巴比倫被擄時,猶太國仍然有長老、祭司和首領,他們不曾失去圭和圭所具有的意義,直到如今。這天在大議會裡關於羅馬採取的行動之後果有許多討論。「如果我們不能執行公正,又怎能遵守律法呢?」有一位議士問道:「羅馬人侵害了神賜給我們的權力,我們必須抵抗。」「那不是解決這情況惟一的方法。」另一位大聲喊著:「此時此刻猶大正四面受敵,羅馬軍兵的行進都叫我們顫抖,我們還要去處死亞伯拉罕的子孫,豈不是侮辱古代族長的血?我們必須歡然地把處極刑的慣例擱在一邊。」

 

宗教習俗和政治不只是公會關心的話題,關於這在每個人心底的微妙主題,誰會坦率發言呢?終於,一位議士站起來說:「我的長老同伴們,我們都熟知族長和先知的話,先祖雅各為猶大支派祝福時預言了:『圭必不離開猶大,杖必不離開他腳之間,直等細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這話我們當如何看待呢?」

他引用的是創世記49:10的話。他的同僚清楚知道含意是什麼。細羅的意思是「所屬的那位」。當以色列學者在三世紀前把摩西五經譯為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時,他們將之譯為:「圭所預定給的那位」,保存了原意。一般人都了解,最終惟一夠格被稱為細羅的只有彌賽亞,圭單單是預定給彌賽亞的。拉比們長久以來都一致認為,雅各的預言意謂著猶大國會保有治理權,直到彌賽亞來到。許多拉比還在他們的著作中下了結論,例如,古代將聖經由希伯來文翻譯成猶太人在巴比倫時通用的方言,亞蘭文之譯者,當他們譯到創世記49:10時,一定把彌賽亞的身份描述清楚:

猶大家的君王必不止息,教導猶大子子孫孫律法書的文士也不止息,直等到彌賽亞王來了的時候,王國屬於祂,全地的主治者都將歸服。或者譯成:猶大家政權的傳遞必不止息,它子子孫孫的文士也不止息,直等彌賽亞來到,王國屬於祂,萬國都要聽從祂。

 

「直等彌賽亞來到。」西元一世紀初的公會有個真正的兩難問題,他們知道神的話是怎麼說的。亞基老被廢,猶大的圭已經被拿走了。羅馬皇帝任命Coponius作猶太地的巡撫,也拿走了公會遵照律法來判處極刑的權力。這些都證實彌賽亞已經出現了。另一位議士開口,繼續先前的討論:「那麼,你們當中誰這麼大膽,能站起來說:『我在這裡,是你們的受膏者〔彌賽亞〕?』」他慢慢轉身,環視廳裡的每個人。沒有人動,也沒有人說話。他搖搖頭說:「你們當中一個也沒有。好吧,聖經一定搞錯了。或許是書寫的錯誤。」一位與會的文士立刻回嘴:「你知道這是不可能的,聖經是神聖的,而且絕對純淨地被保存下來。較可能的是你們這些詮釋聖經的人一直弄錯了。」辯論繼續著,人們情緒高漲。一位向來不遽下評論的議士發言了,他說:「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全能者,可稱頌的那位,就在此時差遣彌賽亞來了,而我們卻不知道祂已經出現了?」他旁邊的那位回答說:「我親愛的長老,我們是全以色列中最有學問,最被敬重的一群,彌賽亞若來了,我們怎麼不會是最早把祂認出來的呢?當然不可能。」會場開始顯得混亂,惶然不安。最後,公會的主席說:「彌賽亞確實尚未來到,不然,這裡有誰能見證祂已經來了呢?」

公會的成員不自在地在位子上動了起來:「這必定是審判,聖者已收回祂的預言和義務。」拉比Rachmon摘記了這場辯論是如何結束的:當公會的成員發現自己不再掌生死之權,普遍的驚恐佔據了他們的心;他們把灰撒在頭上,身上披著麻布,喊著說:「我們有禍了,因為圭已經離開猶大,但彌賽亞卻還沒來。」

 

他們正眼看著根據神確切的話語之預言,卻佯裝不見。這被賦予管理以色列百姓領導權的團體本該說:「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圭已經離開猶大,彌賽亞必定出現在某個地方了,我們都當預備心來迎見祂。」

但他們沒有這麼做,他們已經失去寶貴的政權,看不見神更高的呼召。他們不知道,其實約在十一年前,彌賽亞已經來了,耶穌已生在伯利恆,這時祂的父母約瑟和馬利亞在他們北方的拿撒勒養育祂。一年內,祂會去耶路撒冷,出現在聖殿。但不幸的是,公會的人製造出來的氣氛,窒息了對彌賽亞的期盼。若是作領袖的人都沒有預備好接受,怎能期待沒有知識的人尋找祂呢?當時有一個傳統產生了,影響猶太人直到今日。許多形成現在猶太主義的學者明白有關但以理的七十個七的預言和圭離開猶大。拉比Rabh在猶太法典(Talmud)中下了結論:救贖所有預定的日子都過去了,現在的問題只取決於悔改和好行為。他們決定不再相信預言是精確的,這種想法一直影響到整個猶太主義。不久將開始有一種哲學,把聖經的含意看成是比喻的,遠超過字義的。最終人們把彌賽亞視為平安和諧時代的比喻說法,而非和平君王。

 

基督教後來也循著同樣的趨勢,將許多聖經的主題靈意化,甚至也把以色列國靈意化了。雖然聖經常用比喻來傳達其信息,但公會和猶大的圭這件事,顯明了靈意化是靠不住的。不過這故事有個正面的結語。猶大國失勢的廿年後,耶穌親自公開呈現在這國家裡,以色列為數不少的人承認祂是彌賽亞。他們當中有個亞利馬太的約瑟,他為人「善良公義」,並且「盼望神的國」,我們知道他是公會的一員(23:50-51)。約瑟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當他那時代公會的人定耶穌的罪,把祂送到羅馬當權者的面前,以徵得許可,要將耶穌處以極刑,約瑟投票反對他們的指控。因為約瑟尋求的不是權力,而是神的國,當他找到彌賽亞的時候,就找到了神的國。

 

多年前公會犯了個重大的錯誤,他們錯失了前所未見的、最大的祝福。這錯誤無法挽回,但今天凡是在尋求神國的人,可以作個有利的決定。大辯論繼續著,我們每個人自己都當作決定,我們得決定彌賽亞是否已經來了?有些事也尚未結束。彌賽亞會以權能、威嚴再來,將凡屬祂的人歸祂自己----大衛的寶座。我們有一樣的大盼望,就是祂必快來,像亞利馬太的約瑟一樣,我們也有此榮幸,作公義王國的一份子。

                                                      摘自「永恆的猶太傳統」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