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返回上级目录】

彼得的辩白

(徒11:1-18)
  初期教会的基督徒全部是犹太人,而犹太教的全部传统和观点很可能使他们把这新奇的宗教据为己有,而相信神绝对无意以给予外邦人。
  故此,当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对他说,“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起吃饭了。”
  彼得这一行动是违反了祖传的律法和民族的传统。他并不是自己愿意这样作,而是神要他这样作的。因此,彼得的辩白并不是争论,却是事实和理由,以消除他人的误解。
  在这段经文中,彼得说出事情前后的经过,以有力的证据说明神的安排和他的旨意。他说:“我是谁,能拦阻神呢?”他提出底下三点:

一、以异象为证
神让彼得所见的异象,不仅仅使他学了个宝贵的教训,也打破犹太人传统的观念。假如:神没有先让彼得看见这个异象,虽然哥尼流得蒙神的指示,打发人去请彼得;彼得也不一定会去。
  神既知道彼得对饮食卫生非常讲究,又知道他从来没有尝过不洁净的东西。为何叫他宰杀那不洁净的牲畜和走兽,如(猪、狗、兔……)等,还有昆虫并天上的飞鸟作为食物呢?又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的。”
  前面曾讲过:神让彼得看见这个异象的目的,并不是鼓励他去吃那不洁净的东西。神决不会让人违背自己的良心,乃是叫他不要把未受割礼的外邦人看作不洁的象征。神怎样洁净犹太人,也照样洁净外邦人;神既然洁净外邦人。所以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的。”

二、以六位弟兄为证
  被哥尼流所差来的人,所要请的是彼得,而不是其他的使徒,这是天使的吩咐。那么,彼得为何又带着另外的六位弟兄同去呢?彼得这样作并没有其他的意图,而是属灵上的聪明。他知道这事会引起争论、和不同的看法。
  彼得所见的异象,其他的使徒并没有看见同样的异象,他们可以不信彼得的说法,但是这六位弟兄当时也在场,他们可以为彼得作见证。
  按着摩西的律法,不可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才可定案。(申19:15)但是彼得这次的工作和与外邦人一起吃饭的问题,连自己共有七个人的口可作见证。
犹太人都明白,按埃及的法律,要完全证明一个案子,必须有七个证人。犹太人都知道,按照罗马的法律,要证明一件重大的文件,必须有七个印章。因此,彼得实际上是说:“我不与你们争论,我们告诉你们事实,而对这些事实,我们便有七个见证人。这案子便是证实了。”

三、 以圣灵为证
圣灵的工作不会轻易的,也不会降在一个污秽不堪之人的身上。先贤约伯说:“谁能将洁净之物出于污秽之中呢?无论谁也不能。”(伯14:4)在此,彼得向他们说明,“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五旬节)降在我们身上一样。我就想起主的话,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圣灵的洗。”神既然赐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呢?
圣灵降临在哥尼流家中一切听道的人身上,也是那六位弟兄亲眼所看见的,他们的反应是希奇。他们也亲耳听到被圣灵所充满的外邦人讲方言,称赞神的大作为。这是无可辩驳的。
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至于神赐恩给外邦人,这是个新亮光,新的看见。过去外邦人被视为『外邦的罪人』。这是时代的呼声,打开福音门户的第一步。
可见,『启示』是渐进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神藉着其异象,和六位弟兄的见证,及圣灵的沛降,让犹太人认识到神的救恩是为普天下之人而预备的。

 

外邦教会之母--安提阿

(徒11:19-30)
安提阿是罗马管治的叙利亚省的首邑,位于奥伦提斯河上游,是罗马帝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罗马和亚历山大,约有人口八十万。
安提阿此时已取代耶路撒冷成为向外邦人宣教的中心。保罗三次布道之旅均从此城出发。根据这段经文谈谈安提阿教会几方面的特点,如下:

一、福音开发的根基地
本章19至21节说: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传道,只向犹太人讲。但内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
在这段经文中,让我们知道神的旨意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人总想有好的环境使福音迅速传开。哪知,神便借用患难施行救恩到地极。门徒虽因遭逼迫而去外邦传福音,但仍有宗族的偏见,不向外邦人传,只向犹太人传。可是那些从居比路和古利奈来的人,开始向希利尼人讲(不同于说希利尼语的犹太人),也就是还未相信神的希腊人传福音,这是布道事业又一突破。
福音在安提阿大大兴旺,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教会兴旺的两大因素:

㈠传讲主耶稣;  从教会的历史中得知有不少的同工,他们在台上虽然也读圣经,并没有以耶稣为中心。其实,圣经是为耶稣作见证的。现代教会又有了新潮,专门向听众讲饮食(新起点),关于『饮食』并非不能讲,而没有必要经常讲。经上明说:“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来13:9)
每逢讲道必须高举基督,使听众能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地长阔高深。

㈡主与他们同在;  使徒们无论在哪里,那位无所不在的神总与他们同在,并且神迹奇事随着他们。有主同在的教会,必然会兴旺。
主与他们同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把主所吩咐他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所以,主就常与他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二、基督徒名号的发扬地
本书遇到『基督徒』时,通常都称之为『门徒』,『信徒』,『圣徒』或弟兄。现在门徒首次被称为『基督徒』,就是『基督人』的意思。
安提阿的教外人可能因信徒常讲基督的复活,生活方式也和他们不同,不能算是犹太人,因此给他们起了这个半希腊、半拉丁的名字Christiani(基督徒)。后来,『基督徒』便成了所有信徒的称呼。这也是一个尊贵的名称,是给予一切与基督联合之人的。
使徒彼得说:“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彼前4:16)

三、捐献爱心的周济地
那时,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内中有一位名叫亚迦布,站起来,藉着圣灵指明天下将有大饥荒,这事到革老丢年间果然有了。
先知亚迦布在这教会传说预言。“天下将有大饥荒”显然是叫安提阿教会的信徒捐献爱心帮助有困难的教会。但是对当时教会而言,也是一种考验吧!明说信耶稣得永生,不用银钱,不花代价,怎么才到一年时间又要我们奉献呢?他们并没有想到这方面,经上说:“于是门徒们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送去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
这样看来,巴拿巴和保罗足有一年的时间在此工作,有相当的收获,弟兄姐妹不仅仅对真理深入认识,爱心也随之而来,愿意捐钱帮助那些缺乏的弟兄,留下给历代教会作美好的榜样。

 

巴拿巴

(徒11:19-30)
巴拿巴为初期教会的贡献颇大,当安提阿教会的诞生和复兴,这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信徒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有关巴拿巴的为人和工作,圣经有清楚的记载,此说明他是值得我们去效法的榜样。根据这段经文分底下四点解释,作为共勉!

一、善于劝导
初期教会的组织非常健全,分派各人所作的工,正如耶稣所说的比喻:“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
使徒们为何不派十二使徒中的一个去安提阿教会工作,而差派巴拿巴去呢?因为巴拿巴有劝勉的恩赐,他的名字是『劝慰子』的意思。至于安提阿教会的兴旺,信徒俱日加赠,又因为初信者的生命幼稚,需要巴拿巴这样的人去作工,所以耶路撒冷的人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
本章23节说:“他到了那里,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
基督徒的道路虽崎岖艰难,但心志要坚强,要时时依靠主,他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的山寨,是我们的帮助。
先知以赛亚说:“坚心依赖你的,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为他依靠你。你们当依靠耶和华直到永远,因为耶和华是永久的磐石。”(赛26:3-4)
大卫王说:“依靠耶和华的人,好像锡安山,永不动摇。”(诗125:1)

二、心清手洁
经上说: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这里的好人,不是一般所讲的
所谓好人,而是提到巴拿巴的心地纯洁,品行甚好。我们可以推测,初期教会既是圣灵时代的开始,并不是每个信徒都被圣灵充满,都是有信心的了。
这里提到巴拿巴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是与他被圣灵充满和他的信心有关。

三、远见卓识
在这个文化与经济中心城市中有美好的收获,使巴拿巴想起工人的缺少。他看到赢得外邦人进入教会的团契,非常高兴。可是他认为一定要找到一个来主持这项圣工,而这人必须要有双重背景,是犹太人,在犹太传统中长大,又能与外邦人相处得来,他一定要有勇气,因为在安提阿作基督徒的领袖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也必须善于辩论,以应付犹太人和外邦人双方的攻击。
这人必定是扫罗,因为他是法利赛人,精通律法、学识广博、品学兼优,并在犹太传统中长大,又是神拣选的器皿,立为外邦的使徒。所以他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来,在那里作侍奉的工作。

四、众所信任
安提阿教会的信徒为了帮助耶路撒冷的贫困,各尽自己的力量捐钱,把捐项托巴拿巴和保罗送到众长老那里。
事实向我们说明,巴拿巴是个诚实无伪的使徒,也是众人所信得过的人。他不像加略人犹大。他不私用教会的钱,只变卖田产,把价钱拿来奉献给教会。(徒4:36-37)所以教会把捐项托他和扫罗送去。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