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返回上级目录】

导论

       使徒行传的体裁与福音书相似,都是以叙事为主,其中亦不乏教导性质的记载。但此书的主题是早期教会的生活与成长,从这观点来看,它跟书信的关系比福音书更接近。故此现代的圣经译本把使徒行传放在福音书与书信之间,实在是再合宜不过的了。

       使徒行传卷首几节经文提到作者所写的「前书」,是指路加福音而言。古代的作品不单划分章节,亦分成若干册或集,这两册原本很可能是一本连贯作品的上下两部分。我们要研究使徒行传的一般性问题,就不能忽略路加福音,特别是路加福音卷首的4节,因为那几节经文原意很可能是用来作上下册的前言。

 

作者

       至于作者的问题,可参看路加福音的导论。那儿说明此作品的原作者似乎是保罗的同伴路加(西四14)。在使徒行传后半部的经文中常出现「我们」(第一身复数代名词)的字眼,比如:「……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二十一5,十六10-17,二十5至二十一18,二十七1至二十八16)。最自然的解释是:此书的作者亲自经历书中所记述的事件。有些人对这理论提出异议,但是他们所针对的问题主要是作者的记载是否具备历史上的正确性。设一个比方来说:假若作者所描绘的保罗是不真实的话,那么他就不大可能真是使徒保罗的旅伴了。事实上,这类异议都经不起仔细的考究。

 

写作年代

       写作的日期比较难以订定;正如路加福音的导论所说,目前有两个主要的理论:其一认为此书写于主后60年间,当时保罗正在罗马监狱中;另有人认为是在80年间,保罗死后才写成。使徒行传最后几章的经文支持较早的著作日期,举例来说:全书结束时,保罗(读者亦如是)还在等待罗马宣告案件的审判结果。作者在书中既用了很多篇幅来描写保罗上诉该撒,又长途跋涉来受审,没有理由到最后竟然不交代清楚,除非作者的确已经提供了最新的消息。除此之外,最后几章经文又显出一种新鲜感和此情此景的实时观感,这一切都暗示作者是从新鲜的记忆里写出此书。凡此种种细节虽然都支持早期的说法,但是另一说法亦可同样被解释过去,故此我们只能下结论说:两种理论都有其可能性。

 

主题

       历代以来,使徒行传本身的内证说明它是一本「历史书」,而作者亦是一个「历史家」,直到近代,研究圣经的学者才发现,从好几方面来看,四福音与使徒行传亦可正确地归属于「神学」的类别。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不单是要不偏不倚地把事实陈明,他清楚地存有一个写作目的,就是要把福音传开,劝勉并教导读者遵从。最近愈来愈多人注意到作者在「说故事」上所表现出来的技巧,而新约的学者看使徒行传也把焦点放在其文学上的工夫,而少注意它是一本「客观史实」还是一本「纯神学」的著作。以上所有的观点都有被肯定的价值,只是要留意这些观点应该相辅相成,而不该彼此排斥。「路加──行传」(Luke-Acts)这册子与圣经其它书卷一样,其中所包含的神学思想都是建基于历史的事实。

 

历史

      由于对此书的误解,近年来常有人质疑使徒行传的历史准确性。在二十世纪期间,学者们普遍相信使徒行传是教会历史中的后期作品,富有宣传的作用,旨在遮盖和平息彼得的犹太派教会与保罗倾向外邦的教会之争,他们说这种不愉快的事件需要粉饰掩盖。但现今学者们知道使徒行传用毫不掩饰直截了当的方式来处理此等问题,虽然所记载的事件开始时只不过是犹太教内的运动,却把外邦人也包括在内,这一点至今仍有未能解决的困难,但一般人都承认作者并不怕揭露教会中的纷争和困难(参十五34-41)。

      另一件常被误解的事就是关乎使徒行传所描写的保罗形象,我们不能要求使徒行传把保罗书信里所表达的整个思想复述出来,片段的描绘应该是意料中事。但是,路加所描绘的是否与真正的保罗符合呢?常有人用雅典的讲辞(十七章)为例,企图证明路加笔下的保罗实在与真正的保罗不一样。在哥林多前书中,保罗自言不善言词,但是在雅典这文化学术都会中,保罗却被描绘成一位能言善辩的演说家和哲学家。再者,他们又说,这篇演辞容许,甚至认可拜偶像之举,真正的保罗是绝对不可能如此做的。上述一切的理论在详细考察之下都站立不住,其实在雅典的保罗并没有被看作一位说服力强的理想演说家,雅典人时常都讥笑他,路加记述说:当时只有几个人被说服──他绝非伪造故事来搏取读者的好印象!在另一处经文中,作者又描写保罗长篇大论,结果使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也睡着了(二十7-12)!至于「同情」雅典拜偶像之说,我们要明白,讲辞实在是以此为烟幕,骨子里是攻击,并非同意偶像敬拜的。这一点与保罗到境时的态度一致(参十七16,十七16-34之注释),并且与书信中保罗所表达出来的态度同出一辙。

       从路加作品的「宏观」上来看,使徒行传内含真正历史之说,是可以肯定而不能推翻的,甚至在细节上亦如是。书中好些历史细节,本来就全书的动向而言,是不必记述的,但作者把它们包罗在其中,证明这些资料的来源极可靠。举例来说:书中有关地理上的细节,和专有姓名、衔头的正确性,在今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发现的证据之下,更显得清楚〔例如:C. Hemer, The Book of Acts in the Setting of Hellenistic History, Mohr, 1989),第四、五章〕。使徒行传并非全无历史上的难题(参五33-39的注释,以及环绕十五章与加拉太书的问题),但是总括而论,它确是这一段时期所流传下来的可靠数据来源。

 

神学

       从现代史学的定义来看,或许路加不能被称为「历史学家」;显然他对所记述的题材有很强烈的感受,对古代写历史的人而言,这情况并非意料之外。故此,路加不单是一个史学家,同时亦可堪称为神学家。他的神学思想遍布两册的著作中。就使徒行传而言,重要的神学主题包括教会的工作和神的救赎恩泽全地。圣灵在使徒行传占了很重要的角色,作者刻意要显示给读者看见,教会扩展至撒玛利亚和外邦,并非信徒自己主动的工作成果,而是由圣灵来发起,并且戏剧性地赐下权柄与认许才成就的。

       可是,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必须认清楚路加并不是在写一本关于圣灵的书卷。他所写的是关乎福音的传扬,其中他描写到圣灵在这工作上所占的重要地位。故此,举例来说:路加本可以很详细地告诉我们五旬节时,究竟在门徒身上发生甚么事情;我们亦很想知道有关圣灵内住的事,祂是否长期内住,对信徒生活上有甚么改变等。但是路加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的本意不是要写一本关于这方面的书,基本上他的焦点不是在圣灵降下对信徒的影响这主题上,而是在那日往耶路撒冷过节的旅客如何得闻福音这件事情上。

       路加了解并且告诉读者的神学真理包括:有关圣灵的真理、耶稣的角色、旧约预言的应验,和外邦人在律法以外得蒙悦纳等。虽然可以说路加是一位神学家,但我们不能因此假定他的书是一本系统神学,他若没有满足我们这种在二十世纪对神学的好奇心,也不要因此失望。书中含有神学思想并不等于说其中的历史事实就不可靠。〔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可参I.H. Marshall, Luke: Historian and Theologian, Paternoster Press, 1988)〕。

 

文学

     「路加──行传」的文学性可从它的架构上看出来,虽然释经家们对使徒行传的大纲都各有不同的见地,但所有释经家都同意此书的结构很能表达它的写作目的,并甚有艺术性。在上下两册中,耶路撒冷是一个据点,每一段的叙述都不时回到这据点来。此外,整个记载清楚显示出一种动向:从罗马帝国后门的加利利海边发动,传到犹大,以致省府该撒利亚,再从那里经过撒玛利亚,一步步推广到罗马帝国其它地方,全书结束时,这运动已波及帝国的首府罗马城了。这渐进现象本是历史的进程,但路加挑选不同的故事,甚至刻意把镜头从某些人物转移到另一些人物身上,为的就是要说明这运动的扩展。

  在路加笔下,保罗既向犹太人传道,亦传给外邦人,并且曾经劝勉鼓励不少基督徒群体。不过书中只记载一篇会堂中的演说(十三14-43),另一篇是外邦人集会中的演讲(十七16-35,虽然十四14-17那一篇亦甚类似,规模却小得多),还有一篇是基督徒聚会中的讲辞(二十17-38),可见全书囊括了以各种听众为对象的代表性演讲。

 凡此种种刻意的安排与挑选,不免令人产生一个疑问:究竟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何在?从此书的架构和复杂的内容看来,它不光是「把发生的事情记载」下来那么简单。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不只是二册顺序的流水账,更不是一字不漏的完整记录,路加是有意把好些事情略过不提的。

      使徒行传似乎是要回答有关基督教这个复杂的题目。甚么是基督教?若果它只是犹太人中的一个教派,那么为甚么犹太人明显地反对它?又为甚么这么多外邦人依附它?假若基督教是一个宗教而非一政治活动,那么为甚么称耶稣为「王」?又称这运动为一个「国度」?为甚么这运动所到之处似乎都引起骚动与麻烦?

      或许这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保罗在罗马城上诉的案件所引起,因为这案件在书中最后的三分之一篇幅里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若说此书就是这案子的辩护底稿,则又未免太长,而且其中太多地方只是间接与此事有关。但是这书之所以写成,很可能是要回答这案件所引起的疑问。

      在这写作宗旨底下,使徒行传好些特征的意义就显明了,例如:教会从耶路撒冷开始传到罗马的掠影;焦点落在某些使徒身上;并教会所遭遇的各种抗拒等。同时路加在路加福音卷首所说的开场白亦显出其意义──他写此书是要给提阿非罗解释和清楚说明他以前所听过的事,就是关乎耶稣基督和祂所引起的运动。

 

应用纲要

      既然路加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境况,那末我们免不了要质疑这卷书对现代的适切性。使徒行传并非差传工作的蓝图,也不是建立教会的指南,正如它不是应付沉船威胁的说明书一样。从某方面来看,使徒行传适用于所有境况和所有文化下的人,它提供了一些敬虔的先例和确据,不管境况如何,神仍在幕后掌管一切,一如祂过去与子民同在那样。我们可以从使徒行传中学习很多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但我们要小心,不可漠视作者写此书的原意,首先要尊重和了解书中故事在原先背景下的意义。

      使徒行传无意教导每一位信徒都像书中的英雄那样,做同样的事。书中的保罗虽有极大和禁制不住的医治能力(参十九11-12),但他也要学晓这种能力并非属于他自己,亦非他所能主使或控制的(参林后十二1-10)。不过使徒行传却告诉我们不可轻视这种能力,神在过去和现今都能使用信徒行出奇事。

  使徒行传又教导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基督徒,就可以逃脱一些人性上的限制,例如在群体中间的不和(例如参十五2及下文中的大公会议,或是保罗与巴拿巴因称呼马可的约翰而生的不和,十五37-41)。我们也不能完全避免犯罪和伪善(参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事件,五1-11),亦不能摆脱审判的现实和威胁。

 使徒行传借着别人在别的境况下的实例,来教导我们如何处理目前的境况。此书不只是把焦点放在一个理想的生活和群体上,而是十分实际的。它所提出的「现实」是鼓励我们面对一些超自然的事件,这些事件不是每天都发生,但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尤其是当神的子民在前线上蒙召为主作工的时候,更可能遇上。

 

使徒行传大纲

 

1-11                       绪论

  1-3                     序言

  4-5                     圣灵降临的应许

  6-11                   耶稣升天与地上所要成就的工作

12至八3              耶路撒冷与圣殿

  12-26                 在耶路撒冷补足十二使徒的人数

  1-47                   在耶路撒冷的五旬节

  1至四31          在圣殿门口发生的事件

  32至五11        初期教会的伪善

  1至八3            司提反面对公会:一个时期的结束

4至十二25          由耶路撒冷教会授权的非犹太人布道工作

  4-25                   腓利在撒玛利亚

  26-40                 腓利与埃提阿伯的太监

  1-31                   大数人扫罗在大马色的路上

  32-43                 彼得在吕大和约帕

  1至十一18      彼得、哥尼流与外邦人的问题

  十一19-30              巴拿巴、扫罗与第一间外邦教会

  十二1-25               希律亚基帕与教会──一个时期的结束

十三1至二十38      专注向外邦人的布道工作

  十三1至十四28 第一次布道旅程

  十五1至十六5    耶路撒冷会议与外邦人问题的解决

  十六6至十八22 第二次宣教旅程

  十八23至二十12       第三次宣教旅程与决定上耶路撒冷

  二十13-38             保罗在米利都道别:一个时代的结束

二十一1至二十八31     耶路撒冷与罗马:保罗受审

  二十一1至二十三11耶路撒冷:在犹太人面前

  二十三12至二十六32该撒利亚:在罗马人面前

  二十七1至二十八31往罗马去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