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十九章 1-7 節: 未完備的基督教 保羅在以弗所碰上一些未完備的基督徒。他們受過施洗約翰的洗禮,郤從不認識基督教所說聖靈的意思。 約翰的洗禮和奉耶穌名的洗禮有甚麼分別呢? 在(太三:7-12;路三:3-11)關於約翰宣道的紀錄,指出了它與耶穌的宣道之間的根本差別。 約翰宣道是威脅,耶穌的宣道郤是福音,而約翰的宣道不過是全程的一段。他自己知道他不過是顯示以後要來的那一位(太三:11;路三:16)。 約翰的宣道乃是必要的一段,因為宗教生活有兩段。第一段是我們覺得自己不濟事,應受上帝的懲罰。那一段很像我們因為試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善,郤已無可如何地失敗了。其次的階段是我們覺悟到,藉著耶穌的恩典,我們的懲罰可能免除了。與這一階段密切相聯的,乃是我們發現我們一切為善的努力,都因聖靈的作為得以加強,我們藉著衪可以作我們自己絕對作不到的事。 這些未完備的基督徒知道懲罰,知道改善的道德本分;他們郤不知道基督的恩典和聖靈的幫助。他們的宗教信仰,必然是掙扎抗拒而未達到心安理得的階段。這事給我們說明一項偉大的真理-- 沒有聖靈便沒有完備的基督教。雖或我們知道我們錯誤的行為,極想悔改而又決心改變,可是沒有了那惟有聖靈才能賜予的幫助,我們不能改變甚麼。 這十二人重新受洗是個特殊的例子,他們未有聖靈的內住顯示他們仍未認識信靠主。當保羅按手在這些門徒頭上時,他們便領受了聖靈,就如那些門徒在五旬節時的情形一樣,有明顯外在的記號,顯示聖靈的同在。當聖靈降臨在外邦人身上時也出現,同樣情況(參十:45-47)。 十九章8-12 節: 保羅在推喇奴的學房辯論 8保羅進會堂,放膽講道,一連三個月,辯論 神國的事,勸化眾人。 9後來有些人,心裏剛硬不信,在眾人面前毀謗這道,保羅就離開他們,也叫門徒與他們分離,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 10這樣有兩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亞西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聽見主的道。 11神藉保羅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 12甚至有人從保羅身上拿手巾,或圍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惡鬼也出去了。 保羅因為更難忍受的反對,使他不能在會堂工作,便轉換他的崗位,到哲學家的大堂,名叫推喇奴的學房去。希臘文稿本增添了細節。它說保羅從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四時在那學房教授。 上午十一時以前和下午四時以後,推喇奴自己要用那學房。 在愛澳尼亞城,因為熱度的緣故,一切的作工在上午十一時前便得停止,要到下午四時後才重新回復工作。據說在以弗所,下午一時炎炎夏日的氣侯,熟睡的人比午夜一時的人為多。保羅一定是整個上午和整個晚上從事他的職業,而在炎熱的日中時間傳揚福音。 從這段經文中,給我們指出兩點: 1。 保羅熱切於宣教。 2。 愛主的人熱切於學習。他們所有的,只是他人因白晝的熱度休息的時間,而他們便抓住那時間。 我們許多人說沒有時間,該多麼慚愧呢? 這一段時間,奇妙的事成就了。 汗巾是工人戴在頭上吸收在工作中的汗的。圍裙乃是工人或僕役束住自己的腰帶。上帝藉著保羅的手行神蹟,賜他權柄醫病趕鬼。 保羅行神蹟並非經常的。《聖經》中並沒有記載他在大馬色,耶路撒冷,大數,安提阿,彼西底的安提阿,特庇,雅典或羅馬等地行過神蹟。 他曾在居比路,以哥念,路司得,腓立比,哥林多,以弗所與米利大等地行了神蹟。但在另一時間他郤不能醫治他至愛的朋友同工(提後四:20)。 保羅在這期間寫了哥林多前書(林前十六:8)。 十九章13-20 節 [趕鬼的猶太人] 趕鬼的人通常引用許多神靈的名字,期望其中一位能把鬼趕出,這些靠趕鬼糊口的人見保羅以他信奉的耶穌把鬼趕出,便仿效他。 這些趕鬼的猶太人並不是基督徒,擅自稱主耶穌的名。 14節: 所稱的"猶大祭司長士基瓦":當時猶太祭司長的名字並非士基瓦,所謂(祭司長),可能是自己的封號,因為祭司長可以使用猶太人不敢直接稱呼的神的名字{耶和華},借此權柄趕鬼。 15節: 惡鬼的回答表示這些不信耶穌的人沒有權用衪的名來趕他 比較(太十二:26-27)。 18-20 節: 主道的興旺 那己經信了耶穌的人,承認自己的罪行,包括19節所提的以往行邪術的事。 [書]: 指有邪術符籙的紙卷。當代人認為符籙必須保密,一旦公開便不靈驗。這些行邪術的人把書籍當眾焚燒,表示他們洗手不幹,邪術再也無用。 [五萬塊錢]: 約當時五萬工人一天合起來的工資。 十九章21-22 節: 保羅的目標 保羅到了現在已經完成了在小亞西亞與希臘一帶的福音工作(羅十五:19),並且準備向西方推進。路加在這裏只給我們關於一些事情的最簡單的暗示,要等到保羅的書信才把它充分的說出他要到耶路撤冷的心意。 耶路撤冷的教會貧困;保羅便打算從他所有的外邦教會中收集捐款來幫助他們。 關於這捐款---- 在林前十六:1-3; 林後九:1-5;羅十五:25-27; 等書信章節都有提及。 保羅推動這計劃有兩個原因: (1) 他用最實際的方法去強調教會的合一。 他要證明他們屬於基督的身體,而當身體的一部份受苦時,大家一定要幫助。 以一教會為主的成為普世性合一的教會。 (2) 他要教導他們實際的基督徒愛心。 他們聽到耶路撒冷的貧困不安時,同情必須付之行動。 這兩項功課今天仍像他們那時一樣的有用。 十九章23-41 節: 以弗所的騷亂 23 節:以弗所銀匠因生意受保羅傳道的打擊大表不滿,引起全城騷亂。 24 節 [製造亞底米神銀龕的] :亞底米原是希臘女神的名稱,但被人與小亞細亞一帶所信奉的生殖女神混為一談。亞底米神廟中,以弗所的規模最大,該地居民以此自豪。 信眾購買銀龕於廟內供奉,朝聖客到以弗所,也喜歡帶些紀念品,諸如銀匠所造的小小的神廟模型之類回家,使製龕者生意滔滔。 25-27 節 底米丟抗議的理由 : 保羅的宣講使人不再信奉亞底米神,這不獨打擊他們的生意,連女神也被人藐視。 27 節 [連亞西亞………女神] : 除了以弗所外,還有三十多處地方拜這女神。 29 節 [滿城……起來] : 可見居民膜拜亞底米神的狂熱 。 [戲園] : 是露天的,可容納二萬五千人。 31 節 [首領] : 城中有錢有勢的市民,有些更是帝皇廟宇的祭司(羅馬皇帝死後被尊為神)。 33 節 [亞力山大] : 可能是( 提後四:14) 所說敵擋保羅的銅匠,或( 提前一:20)的叛教者。 [猶太人推他向前] : 在這種場合,群眾很可能充滿反猶太人的情緒。亞力山大被猶太人派作代表,原要聲明保羅與他們無關,以免受牽連,但群眾見他是猶太人,不是拜女神的,情緒更為激昂(34)。 35節 [書記]:當地最高民間官員,負責地方治安及民眾集會。他保管檔案,與省政府有密切聯繫,在會議上解釋事務和接受一切給以弗所的信件。他擔心會發生暴亂。羅馬政府便要了解其原因,而負責的地方官便要丟職。他之救保羅和他的同伴,不是只為救他們,也是為了他自己不受連累。 [看守……廟]: 指以弗所是主要負責敬拜亞底米神的地方。 [宙斯]: 希臘神話中超越眾神,掌管宇宙的一位神。 [落下來的]: 大概是隕石;當時人認為這是神明降下的神像,加以奉拜。 38 節 [方伯]: 即省長。通常較太平和忠於羅馬帝國的省分如(居比路),隸屬羅馬元老院,不屬羅馬皇帝,由方伯治理。屬羅馬皇帝委泒的當地最高行政官稱"總督"(巡撫)。方伯在這裏採用眾數,可能因為當時亞西亞省的方伯被殺不久,暫由皇帝委派的兩位官員代理政務。方伯經常巡遊省內主要城市,聽民訴訟。這次事件原屬私人訴訟,應該由當事人在法庭或方伯前解決。 39 節 [照常例聚集]: 這是定期的民眾會議,為要通過羅馬元老院所頒下的法令。 40 節: 羅馬政府批准該地舉行民主會議,但不容許騷亂,是次以弗所不合法的聚集必定引起當局的查究,日後連民主的會議也可能被禁止。 小組討論 第十九、 二十章 1。 以弗所城內有人只受過悔改的洗禮,卻不認識耶穌,另有人風聞耶穌的名字,甚至嘗試奉這名趕鬼,卻與耶穌毫無關連。今天你與耶穌有否直接的關係?你四周的人又如何? 分享: 2。 保羅趁以弗所居民的午膳時間借用推喇奴的課堂講解真理,後來又計劃去羅馬講道(十九:21)。保羅的傳道抱負,給我們什麼借鏡之處? 分享: 3。 保羅的傳道大大打擊以弗所的銀龕生意,引起該行工友的騷動。今天你所處的地區有否因為福音的廣傳而改變?廟宇和迷信的事情有否減少? 分享: 4。 保羅向以弗所長老辭別時,聲稱自己凡事給他們作榜樣(廿:35)。試從這篇臨別贈言中,找出可供教會牧者和平信徒效法的地方? 分享: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