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返回上级目录】

使徒行传二37-47

 

 

    在希伯来人的制度里,五旬节被描述为「收割节」,「所收的是你田间所种劳碌得来初熟之物。」这节期的属灵含义,在基督教会开始时的这个五旬节得到了应验。

    我们已探讨过彼得的讲道,现在要来看这篇讲道的结果。头五节(3741节)记载了立即的结果;至于持续的结果则记载在本段经文余下的部分(4247节)

    立即的结果是:第—,相信和发问;第二,指导和劝诫;最后,顺服,接受圣灵的人数加添。

    他们听了使徒的信息,就觉得扎心,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这句话是紧接着彼得宣告耶稣是主之后所提出的。他作那个宣告时,曾提醒在场的人,他们犯了置死耶稣的罪,「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因此听见的人心中会浮起两个念头一一第一,耶稣是主的事实;第二,他们在主的亮光下显出有罪的事实。他们看见这两个事实,就立刻问道,「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

    一篇讲道若要使人心中认出自己的需要,就必须先介绍基督是主。耶稣的无上主权能使人认识自己的罪。常有人说,这一代的人已缺乏上一代人那种对罪的敏锐感,这种敏锐感也是我们祖先思想上的特色。今日人们最大的难题是,对罪浑然不觉;原因之一可能是,我们太容易把人带到摩西的律法前,而很少将人带到基督那纯然威严尊贵的主权面前。今日有许多人,可以将十诫背得朗朗上口,心中却毫不战兢;但我们从未看见过一个人能面对面站在主耶稣基督透过秘救迹大功所赢得的主权之前时,能够泰然自若,毫不知罪。我们若用任何律法的标准衡量自己,也许不会栗然而惊;但我们若站在主前一一首先看见他的亮光,圣洁,和他本性的尊荣,然后面对他受难的奥秘,和他受死所显明的大爱,就会禁不住将手放在嘴唇上喊道,我是不洁净的。彼得重述了拿撒勒人的事迹,介绍这位加冕的主,神永恒的典范,和完美的救赎者,那些人就看到自己的罪,而感到扎心。

      这种认罪是由双重见证造成的,一是人的见证,一是圣灵的见证。一个人若想单凭自己的能力传讲基督来造成这种果效,是必然要失败的。另一方面,圣灵要倚靠人的见证,因此当两者联合在一起时,这些果效就接踵而至。

      接下去是使徒的指导和劝诫。他对罪的指示是,「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他对于基督的主权这样指示:「就必领受圣灵。」提出问题的人,有一部分责任须尽,就是从罪中转回,相信,受洗;此外他们还必须接受圣灵,才能认识基督的主权,并顺服他。使徒在字里行间鼓励他们如此行。他宣告说,这古老的应许是给他们,他们的儿女,和神所召来的人。他进一步警告他们,要脱离这弯曲的世代。

      现在留心观察接下去的记载:「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约添了三千人。」「添」这字颇富趣味,值得注意。旧的版本作:「添给教会。」后来将「给教会」数字省略了,改以「给他们」。事实上,原文中两者俱无,所以现在的版本将两者都除去了,而是「那一天,约添了三千人」。其真正目的在表明教会的增长。译成「添」的那字,直译就是放在前面;意思是,将某些东西放在已经存在的东西旁边,因此已经存在的东西数量上又增加了。其次,这些人是加给原有的一百二十人,加给使徒的行列;然而根本上他们是加给主。当圣灵浇灌那一百二十人的时候,他们是被加给主,作他身子的肢体,作他的肉,他的骨;根据新约深刻而奥秘的教导,他们开始分享基督的生命。同样的,在五旬节那天,那些人相信了,顺服了,被加给主,他们同时获得了他受死的代价,和他美好的生命。因着他们被加给主,他有了更多的器皿去宣讲他的信息,作他在世上的工。

      因此我们看见第一篇五旬节讲道的结果。他造成了悔改,相信,询问;这不是讲道者的滔滔雄辩和口若悬河所造成的,而是因他藉着圣灵的能力宣讲有关耶稣的真理,并且圣灵在听的人心中显明了所宣告的真理。

      他们接受圣灵,是在被加给主之后。紧接着就是因归向基督,认罪,而导致的顺服。于是教会增长了,主藉着教会来传达他的信息,继续他的事工。

    再略看一下接着发生的结果。在五旬节能力下所讲的那篇道,其产生之后果显然难以估量。从天下各国来的虔诚人聚集起来,擘饼祈祷。这三千个听了道之后悔改相信,并接受圣灵,被加给主的人,都是从各地各方来的。他们回到各人本乡本土之后,必然以基督奥秘身子的肢体之身分,分享他的生命。他们所到之处,那里的人都有机会听见基督。

    使徒行传要至少有两件事可以显明这真理。最突出的可能要算罗马的教会。保罗曾写信给罗马的众圣徒。他因想念他们,又受拦阻不克前去,就写一封信给他们。罗马教会是从何处来的?从未有记载任何使徒曾到过那里。「从罗马来的客旅」听见了五旬节的讲道。「从罗马来的客旅」顺服了那信息,他们回去之后,很可能就成立了初期的罗马教会。大数的扫罗在路上被大光击倒时,他正是要去逼迫大马色的教会。大马色教会从何产生的?没有记载显示会有使徒去过那里。很可能也是这篇讲道带来的后果,人们回到大马色之后,就在那里建立教会。没有人能一言道出这篇讲道的影响有多深远长久。在圣灵能力下讲出的这篇信息产生了立即的结果,但是他持续的结果却是难以估量的。那群人散开以后,各分东西,散处各角落;他们走到那里,就将福音和圣灵所带来的基督生命之能力,带到那里。

    但是还有其他清晰可见的结果。新的团体一一基督徒教会一一的画面是充满兴味的。注意其仪式。「他们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这是基督徒团契的四个仪式。受洗并不是基督徒团契的仪式,而是进入这团契的标志。在基督徒团契里必须不断遵守的仪式是: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这也不是事奉的条例,而是装备我们去事奉,并维系教会的肢体生活。关于使徒的教训,我们不必赘述,新约已有充分教导。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彼此交接。我们岂不是常常将「教训」「交接」并在一起读,似乎他们指的是同一件事?我们岂不是以为彼此交接只是一群听从使徒教训的人,彼此在感情上互相依附?但这却不是「交接」一词在这里的含义。此处的「交接」是指众圣徒聚集时某些特定的习惯。基督徒在一起似乎很难彼此谈论有关基督的事。他们平常见面,天南地北什么都可以谈,就是不涉及属灵生命里最深的事;那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深的经历,不是因为他们不熟悉神和他国度的事,而是因为他们从未学会如何藉着交谈属灵的事彼此造就。那些早期的基督徒在一起谈论他们属灵生命的事;除了这种交通,没有别的方法更能保守、加强基督徒的生活。旧约最后一卷书对这一点有极佳的说明。玛拉基大声斥责当时拘泥虚礼的人,他呼吁,「敬畏耶和华的彼此谈论。」那不是祷告聚会,而是交通聚会。

    然后是擘饼。就是一家的人,围着餐桌,遵守主所教训的,享用饼和葡萄汁,为的是记念主,并宣告他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死。

最后的仪式是祈祷。那不单单指个人的祷告,而且是大家聚在一处,有系统,明确的,积极的祷告。

这群人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的结果是,「众人都惧怕。」外面的群众看见这一个新团体在他们中间成立,就感到害怕。

    在属灵事物上彼此交通可以产生其他的交通一一物质上的交通,敬拜上的交通一一他们天天在殿里敬拜;家庭生活的交通一一他们在家里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他们作

这一切时,都是满心赞美神;注意下面一句话——「得众民的喜爱。」早代基督徒从未遭受民众的逼迫,他们所受的迫害都是来自官长和祭司。

      「得众民的喜爱。」如果教会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我们当怎么办?离开教会,并严厉批评她?万万不可。应该正视失败的事实,悔改,作起初的工,实现基督徒的交通,开始赢回所失去的民众之喜爱。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教会在许多方面都未能得到大多数民众的喜爱。原因何在?基本上说,是因教会没有作到合一的地步,未能将基督的生命彰显出来。她已经转向其他的主,采用其他的方法,而放弃了基督的方法。

    基督的教会一一就拿一个地方教会来说一一应该是让圣灵随意运行的教会,如此圣灵才能透过教会,照明外面的世界,使世人讶异,困惑,发问;一个地方教会,里面的每一分子若与基督相交,为基督作见证,她必然是一个得众人喜爱的教会。我们不是要故意讨好群众,但我们要彰显基督,好叫基督成为吸引万民瞩目的焦点。我们一旦离开她,就失去了群众。一个尊基督为元首,不但在私人生活,并且在彼此交接的生活里彰显基督生命的教会,必然是一个能吸引疲乏、忧伤者归向她的教会。我们现今称某一个教会具影响力,是因为她的会友是举足轻重的人,不然就是因为她能轻易募捐到可观的经费用来推动慈善事业。早期有一个教会曾如此说,「我是富足,己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但那在金灯台中间行走的主说,「却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怜,贪穷,瞎眼,赤身的。」今日他也会对许多我们称为「有影响力」的教会说同样的话。一个有影响力的教会乃是一群忠心的人,他们「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学饼,祈祷」。他们存欢喜诚实的心用饭,在个人和团体生活里都彰显出基督的美丽,荣耀,和大爱。这样的教会必然得着众民的喜爱。

    木讲对于基督徒工人,特别是传道人,有很明显的教训。第——,传讲使人知罪的道。第二,讲完道之后,花时间去收集讲道的结果。第三,将这些结果——整理出来。

    最后,有一点可以使我们得到鼓励:我们若是让神的灵引领,那么我们教训和讲道的一切结果都是无可估量的。我们如果能估量一篇讲道的结果,这篇讲道无疑是失败的。但任河人若来到神面前,带着他的无知或学识,带着他的软弱或能力,带着他的拙口笨舌或雄辩之才,将这些全放在神面前,任她的灵引导,他所讲的道就必不致失败。罗马能感觉他的能力,大马色能受到他的影响。世界最遥远之地,有一天都会感受到这涟漪的触动;而只有到末后那日,他才会知道这篇讲道所造成的影响。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