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因基督的生而成义

【返回上级目录】

  1—5因信称义所得的福分

    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相和。我们又藉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上帝的荣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因信称义可靠吗?会不会是一些洞空的理论呢?保罗例举因信称义的实际功效,它是上帝稳固的救法,惟一的救法,是无比美好的恩典,并与信徒的实际生活紧紧相连。

    (1)与上帝和好:罪人本来与上帝为敌(罗5:10,8:7),两者之间有深渊限定(路16:26)。内心没有平安、宁静和永生(参赛57: 20)。但蒙恩的人,因信从基督,基督把我们带到上帝面前(彼前3:18),使我们那困扰的灵魂,得享无限的平安。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上帝的忿怒,而是那难以置信的仁慈。上帝与罪人之间的隔阂、鸿沟,借着耶稣基督十字架上的流血得以修复。圣经称主耶稣“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亚6:13)。“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西1:20参林后5:18-20)。

    “我们又藉着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这里的“进入”一词有二种含义;a.-个人被介绍或引进宫廷里谒见君王,暗示我们无法见上帝圣颜,借着中保基督才能见他(参弗2:18,3:12)。b.-只船进人海港。表示我们的人生在与倾覆的巨浪搏斗时,险遭灭顶之灾时,被一位领航者带进安全的避风港。

    (2)有荣耀的盼望:天父在基督里将我们一生犯罪的耻辱除掉,劣迹洗净,将他的义披戴在我们身上。基督徒在今生分享基督品格的荣美。不但如此,因信称义的人,必有分于将来天庭永恒的荣耀。这是世人连想都不敢想的福分,却常存在信徒的心中。亚伯拉罕及历代圣徒也是时刻缅怀那荣美的家乡而内心踊跃兴奋不已。“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远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称为他们的上帝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来11;13 - 16)。

    (3)患难中仍有喜乐:当保罗满怀感恩,述说因信称义之福,说到欢欢喜喜盼望上帝的荣耀时,有人会不理解,你看今日基督徒的现实遭遇,有什么欢喜可言呢?保罗时代,尤其在罗马,基督徒的处境已非常艰难,他们面临各种压力,保罗所用“患难”一词是压力的意思。迫害、贫困、讥诮、排斥、孤单形成的各种压力重重地临到他们。保罗把因信称义所得的精神力量引到更高的境界,虽然在患难中,仍然欢欢喜喜,这是超过常人的力量表现,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见证。基督教的真信仰不论对个人或社会,都是一种积极的力量,积极的因素。在人生最艰难幽暗的时刻充满必胜的信心。若走自杀之路,约伯当算第一个够条件的人,但圣经留下他在剧痛中的赞美;留下大卫逃难时的诗篇;留下保罗和西拉囚牢里半夜的歌声;留下雅各在伯特利荒野的感恩。证明了一颗信赖上帝的心是历经创伤而愈发坚强的。

    凡因信称义,与主亲密交通者,并不留意患难有多少分量?患难什么时候过去?他们所留意的是患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的好处。这化妆的福气,外面虽是难看的包装,里面却为贵重的礼物,所以总是以喜乐的心来接受患难的造就。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们所信的耶稣基督,他是藉着患难和屈辱的道路来世上救我们,基督徒无不以能追随主伟大的脚踪为喜乐。

    患难的另一个效应是净化生命,借着苦难和逼迫,上帝的荣耀——他的圣德——在我们身上就彰显出来了。经苦难的犁头耕耘过的心地是柔软的,适宜生命的生长。逼迫的来到非但不会使基督的门徒绝望忧伤,反而为他们带来了快乐,因为这乃证明他们是跟随他们夫子的脚踪而行的,内心的力量便增强。

    主让患难伴随着信的人,接着而来是一系列美好的果效。第一个果效是“患难生忍耐”。忍耐这词原文并非指消极的忍受,却是指一种积极的、能够征服世界、战胜磨炼的精神。

    迦勒和约书亚,有那么一种精神,所以视亚衲伟人“是我们的食物”(民14:9)。直至进入迦南后,八十五岁的迦勒,勇力仍坚毅如前,别人或者作利己和安逸的打算,他仍主动要求贫瘠艰难的山地,以彻底击溃亚纳人为人生最大乐事(书14: 6-14)o

    一个接一个的患难,是约瑟通往宰相尊位道路上一个接一个的驿站,他的生命因依赖在主的爱中,勇于接受一个个挑战,学习一门门功课,患难不仅无法熄灭他的灯,反而挑旺了他的火。

    保罗这段话,肯定是他人生经历的深刻体会,他每天都是面对患难“天天冒死”(林前15:31),但他以坚忍的力量战胜环境的压力,天天得胜。

    “忍耐生老练”(“老练”新译作“毅力”。《当代译本》翻作“成熟的性格”)原文是指金属经过锻练,杂质已被清除。表示当一个人以忍耐去应付压力时,不但能得胜压力,并且借着争战使本身更坚强、纯洁和成熟。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只能通过考验的进程而表现。

    “老练生盼望”:一个多经历风雨艰难的人,越多有盼望,信心不死,盼望不止。

    最后保罗说,基督徒的希望永远不会成为泡影,不是盲目的乐观,不是虚幻的假象,是必定能实现的,因为基督的爱是我们的坚强保障,正因为圣灵已将上帝的爱浇灌在基督徒的心里,所以在苦难的历程中有积极的信心和坚韧的喜乐,没有无指望的叹息,没有软弱的呻吟,却以饱满的情绪接受更深的造就,达到更荣耀的品格。

    6-11基督的爱是因信称义的坚强保证

    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藉着他免去上帝的忿怒。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上帝儿子的死,得与上帝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不但如此,我们既藉着我主耶稣基督与上帝和好,也就藉着他以上帝为乐。

    基督的死和生(复活的生命)是人类得救工作中两件最重要的事,这是基督徒因信称义生活的保证。基督的受死除去我们与上帝之间的隔阂,与上帝和好,得以称义;基督的复活解决了我们的生命问题,有行义的能力。保罗先提请我们注意基督为我们而死的伟大之处,这完全是出于上帝的主动的爱。

    (1)早已计划:有预定的日期,从伊甸园宣布救恩时已展示在人类眼前。

    (2)超凡的爱:竞为罪人而死。主为我们死的时候,我们都不是好人、义人,而是罪人。

    (3)是明显的:是公开的,惊天动地的。

    这是发生在宇宙中极其希罕的一件事,是不可思议的两极性的沟通。上帝是至圣的,地上的罪人是他的对立面,两者之间只有相斥而不能相合。人类是坐以待毙,无能为力挽回毁灭的命运。就在这种情况下,上帝毫无先决条件,也不指望人类先作善工,而是“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在我们作仇敌的时候”,就让耶稣为我们死。不论你理解不理解,不论你接受不接受,他已为全人类死了。

    无以伦比的圣洁生命倾倒在全无良善的世界上,显明这爱的坚强和崇高。明确证实,世上没有一个人是上帝所丢弃不顾的,也没有一个是无指望的不配悖逆的罪人,只要借着上帝独生子流出的宝血,都能与上帝重归和好。

    上帝计划并非到此为止。既然与上帝和好,得称为义,地位已获改变,有更大的事要在我们身上发生。那就是借着耶稣基督的生(复活)使我们得救——离开罪。从地位的改变达到景况上的改变。主的生命作我们的生命,主的复活作我们的复活。这一生命取代我们的萎弱无能。带来丰富的活力,这生命在心中日益渐长,直至长成基督的身量,基督徒的一生就是去经历这完全救恩——成圣。

    对于相信的人,基督乃是复活和生命。在我们救主里,那因罪而丧失的生命就可以恢复了;因为他“在自己有生命”,“随自己的意思使人活着”。他赋有赐人永生的权柄,他在人性里所舍去的生命,他又取回来赐给人类。他说;“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这一生命的联合,使基督生命的洪流从里到外涤荡整个人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是起量的变化,乃是起质的变化,起彻底的转变。如同摩西一样,他不是对王官少爱一点,轻看一点,他乃是看得彻底,看得深透。他知道:法老女儿之子的地位,宫廷中发光的财宝,精金的宝座,无处不缠绕着罪中之乐的毒蛇。他对旷野的艰难,百姓向他的无端攻击、谩骂,不是勉强去忍,不是尽量去忍,乃是作为最高的财宝来接受(参来11; 24-27)。这种人生是以上帝为乐,以上帝为荣,以上帝为一切,以上帝为目的。正如马利亚的颂词所说的:“我心尊主为大,我灵以上帝我的救主为乐”(路1:46,47)。

    保罗说,因信称义的人都可体验到这种快乐。既然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基督就已无条件地爱上了我们,为我们死,现在岂不是更有理由快乐了吗?因为罪已蒙赦免,上帝的忿怒消除了,基督的生命在内心成长,十字架的救恩成为涌流不息的喜乐的泉源,这无穷的喜乐是不随时间而消失,不因环境而改变,乃与上帝的生命一样永存。

    自私的快乐转瞬即逝,自私的人是孤独的,是满怀愁苦的,但在事奉上帝中有一种真正的持久的喜乐。

    12—21亚当与基督的对比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没有律法之先,罪已经在世上;但没有律法,罪也不算罪。然而从亚当到摩西,死就作了王,连那些不与亚当犯一样罪过的,也在他的权下。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只是过犯不如恩赐。若因一人的过犯,众人都死了,何况上帝的恩典,与那因耶稣基督一人恩典中的赏赐,岂不更加倍地临到众人吗?因一人犯罪就定罪,也不如恩赐;原来审判是由一人而定罪,恩赐乃是由许多过犯而称义。若因一人的过犯,死就因这一人作了王;何况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赐之义的,岂不更因耶稣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吗?如此说来,因一次的过犯,众人都被定罪;照样,因一次的义行,众人也就被称义得生命了。因一人的悖逆,众人成为罪人;照样,因一人的顺服众人也成为义了。律法本是外添的,叫过犯显多,只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藉着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

    保罗这段话是为了回答有人的问难:一个人为另一个人作替身代死还可以说得通,但一个人的死怎么能偿还千万人的罪债呢?

    保罗对于基督受死替全人类赎罪的真理是根据于全人类都是亚当后裔这一原理。保罗不是将基督与全人类对比,乃是与始祖亚当对比。似乎在上帝眼中,只有这两个人存在,一个是亚当,一个是基督(末后的亚当),从他们两者身上分别引出死亡和生命两大权柄。

    亚当是人类的天然元首,是第一个人(林前15:46,47),他堕落(保罗称之为悖逆)之后,有一种死亡的权势随着罪恶进入世界。保罗在此将罪拟人化:它能作王(5:21),能辖制人(6:14),能引诱杀害人(7:11),能鼓动人作违心的事(7: 17,20)。罪好象一个开路先锋,它在亚当身上一得手,马上就把死带了进来。死亡在保罗的论述中是作为一种权势提出来的。从此以后,亚当的后裔都承受了这一犯罪的本性,也都受死亡权势的控制。这种本性的承受如同基因遗传,人是从一本而来,全人类的基因都从亚当而来,亚当身上已包括着全人类的基因,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亚当的基因。《希伯来书》七章十节说麦基洗德迎接亚伯拉罕的时候,利未已经在他先祖的身上(腰中)即此意思,所以亚当的犯罪,全世界都受到罪的牵连,千千万万人的个别犯罪都是从亚当这一源头来的。千千万万人的罪又是一个整体,元首就是亚当。亚当怎么被定罪,众人也照样被定罪。

    随着罪而来的是死亡的权势。凡是亚当的后裔都受这一权势的控制,也就是说,凡属亚当,在亚当里的人(林前15:22),虽然每个人所犯的罪各有不同,可能并不与亚当犯一样的罪,但控制人的权势是一样的。在摩西之前,虽然还没有成文律法,有的人可能以为寻不到定罪的根据,但死亡的权势却没有让一个人漏网。它已在众人身上作王。所以人类的死亡不一定得见了律法的明文才加以宣判,也不是与亚当犯一样罪的人才判与亚当受一样的刑罚。而是大家都从亚当身上承受了一个软弱的遗产一一本性,所以死亡的权势怎样控制亚当,也照样控制亚当的后裔。

    基督是人类的属灵元首,是末后的亚当,是第二个人(林前15:46,47)。之所以称为末后的亚当和第二个人,表明在全人类的归属问题上,只有二个归类:归属第一亚当的都受死亡权势的的控制,这是一个犯罪的整体。归属末后亚当的,是受生命定律的控制,这是一个得救的整体。再没有第三亚当或第四亚当,我们也不是第三亚当或第四亚当,要么属第一亚当,要么属第二亚当。

    基督到世上来成为肉身。他承受了广泛的遗传律所造成的后果,他同有人血肉之体的软弱,“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来4:15)。为挽救第一个亚当悖逆所带来的后果,甘心顺服被钉十架(腓2:8)。他的一生,为我们立下顺从的榜样,为我们开辟得胜之道。基督的一生是与罪恶、撒但争战的一生。他成为胜利者,击败了罪恶和死亡的权势,他那无玷污的义行,他那完全的生命就成为恩赐,临到全地。第一个亚当因着悖逆带给世界是罪和死亡,第二个亚当因着顺从带给世界是义和生命。基督既已成为得胜者,用生命的权势击败了死亡的权势,所以凡接受他的人,也就接受了这一义的恩赐,这一生命的恩赐,作人心中的王,就不再受死亡权势的控制了。

    人类从基督所得的恩典赏赐远远超过在亚当里所承受的罪和死,这足保罗所要突出和强调的。凡处在死亡权下的人,都没有理由自暴自弃。也决不必在罪的压制下灰心绝望,基督已经将恩典赐下来,这是白白赐给全人类的礼物,接受这莫大的恩典,必将胜过罪恶,主所赐的生命必将吞灭死亡,复活的大能必将战胜死亡的权势。恩典必借着义作王叫人因信得永生。

    人类从第一位亚当所得的只有罪和死刑。但基督来到曾使亚当堕落的世界,经受了一切考验,亚当从那里失败和堕落,基督就从那里战胜和恢复,使软弱的人类重新与天父和好,并因接受基督为救主,与上帝和基督相联而重获属天的素质。

    第二位亚当有不受影响的道德意志,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虽被强烈阴险的罪恶势力包围,环境比第一亚当差得多,然而他却力拒每一试探,身在罪人中间而保持完全圣洁。

    随着保罗对第一亚当和末后亚当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的论述,归结起来就是:因亚当的犯罪众人都成了罪人,因基督的救赎信的人都能成为义人。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二十一节所说:“死既是从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

    自然,有人会发问:既然救赎是藉着基督而成,上帝为何把律法赐给我们呢?

    保罗的回答是:“律法本是外添的。”为要“叫过犯显多。(“律法本是外添的”新译作“律法的出现,”意译作“律法的介入”)

    律法介入的目的是使罪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完全显露出来,把每个人都带到审判台前,好使人明白自己的本相和被定罪的地位,并深知自己软弱无力。保罗的意思是:这也不成问题,你就有许多的罪,自己毫无办法,上帝的恩典已足够应付。律法显出你的罪那么多,不必惧怕,来得救恩吧,救恩比罪更多,上帝恩典绝对地能胜过罪。

    保罗对于人在亚当里被定罪的论点产生了一个罪性和罪刑的问题,并引起了长达好几个世纪的不同观点的争论。今简介如下:

    (1)柏里吉斯派:首倡人为柏里吉斯(Pelagis)(约公元360-430年,早期基督教神学家,生于不列颠,原是一名修士,公元401-410年在罗马等地宣传他的神学思想,但由于他的神学理论同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相左,多次遭正统教会的眨责,后被迫潜居耶路撒冷)认为;始祖亚当夏娃个人堕落所犯的罪行不应由后代人类负责。每个人生来本是无罪的,选择行善行恶,都取决于个人自由意志。只有当人选择犯罪时,他才算有罪。人类本性有足够的意志和能力自制自己不犯罪。所以人类的行善不是出于上帝的恩赐。基督到世上的为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只是人类行善的一个楷模。

    (2)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linus公元354 - 430年,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生于北非的塔安斯特,公元376-386年在当地及迦太基、米兰等地任修词学教授。生活放荡不羁。当时他信奉摩尼教。(摩尼教由摩尼Meni于公元240年以后创立,在顼罗亚斯德教的基础上,吸取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思想材料,以摩尼为光明之神所派的最后一个先知,用其教义感化世界,于世界末了光明终久战胜黑暗,二者各自分离成为国度。)但满足不了心灵的需要,公元387年因《罗马书》13: 13-14的感动而信从基督,391年升为神父,395年任北非希波主教。在西哥特人围攻希波时,忧郁而死。他对基督教的各项神学命题,基本上都作过叙述,著作有《忏悔录》《论上帝之城》和《三位一体论》等)认为:亚当犯罪时,全人类都犯了罪,并被父母传到儿女。生下来的婴孩就有了亚当的罪,所以应当受洗。这遗传下来的罪是原罪,到了一定年龄,他就会犯本罪。人没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只有上帝预定给他们恩典,他们才能得救。(因为奥古斯丁本来生活放荡,后蒙上帝所赐的恩典获得拯救,所以他对罗9:16;林前4:7;腓2:13等内容十分注意,“拣选与预定”成为他的定论)(以上参考中世纪基督教会史P21-24)

    (3)另一种认识:柏里吉斯认为人生下来是没有罪的,人能靠本身的能力去行善。奥古斯丁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亚当的罪,人没有选择的自由,两者是不同的极端。我们认为罗5:12所说的意思是:人生下来就称为罪人,乃继承了一个堕落的本性,这本性具有犯罪的倾向,这是亚当犯罪后所产生的。就其本身而言,人之成为罪人是不受咎责的。因为婴孩(人类)的出生是处在完全被动的地位(正如同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爸爸一样),并非自己同意和选择的结果,所以圣经的原则是没有人应当为父母的罪而受苦(申24:16;耶31: 30;结18: 20)。只有当我们选择犯罪时,我们就当为这罪负责。但是我们一生下来就继承了堕落的本性,这本性若不经过救主恩典的改变,是根本无法避开罪恶而拣选公义的。就这点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生而定罪的(罗5:18)。至于圣经上所说:“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至三四代”(出20:5),是指罪的影响和遗传的迁延所及。

    儿女受父母错行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只要他们不参与父母的罪行,他们就不至为父母的罪受刑罚。但儿女时常会随从父母的脚步,由于遗传和榜样,儿女就常与父母的罪有分,错误的倾向,败坏的情欲,堕落的品行,以及身体的疾病和退化现象,都能“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在结束本段的讲论之前,我们顺便解决一个许多人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亚当一个人犯罪,牵连全世界人,上帝向我们算这笔帐岂不是不公平吗?

    答日:我们的出生是处在完全被动的地位,应当说,我们之成为罪人是不受咎责的。正因为如此,基督不救拔天使而救拔罪人。天使参加叛逆是他们自己拣选的结果,而人类之成为罪人并非自己拣选和同意。上帝为使全人类都有一次决定自己命运的机会,一次拣选永生的机会(可能是许多次的机会),为了给我们预备这个机会,竟差怀中独生子为我们死,其代价,其痛苦,若与罪人的价值相比是天地之差,难道上帝待我们还有什么不公平么?没有!只有人类对上帝不公平,浪费救恩甚至践踏救恩。

    人虽犯了罪,其性质仍然与撒但不同。撒但是在天庭上帝的荣耀光照之下犯罪的。那时他所得到的上帝爱的启示,是其他受造之物所没有得到的。撒但原来明白上帝的品德,并知道他的良善,但仍顺着他自私和自恃的心意,这是最后的选择;上帝再也不能用什么方法来救他了。可是人类乃是受了欺骗,人的心智被撒但的诡辩蒙蔽了;所以不知道上帝的慈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故还有明白上帝之爱的希望,人还可以由于看见上帝的品德被吸引归回上帝,上帝的怜悯藉着耶稣已向世人显明了,这是上帝的仁慈.也是上帝的公平。

    没有律法,罪也不算罪:所谓不算罪,不是在上帝面前没有罪,而是在人方面自以为没有罪。因为罪没有受到律法的指控,人就不觉得有罪,没有律法说:“不可贪心”的时候,贪心已经是罪了。但在人方面却没有定这罪的根据,所以说;“非律法说不可起贪心,我就不知何为贪心”(罗7:7)。上帝赐下律法,就是叫人知罪,不要在糊涂中沉沦。

    因一次的义行,众人也就被称义得生命了:普世得救论认为全人类都可获救。其实此句中“众人”乃指因信而归属基督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称义得生命的机会。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