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段 实践的部分 12章至15章13节

【返回上级目录】

 

现在来到本书通常称为生活性的部份,以一个介词「所以」(oun)和前面的教义部份(一至十一章)隔开。这部份目的是要说明蒙救赎的人对神的回应,就是将生命完全献上事奉祂。

     汤马士说:「我们必须注意书中三个「所以」所带出的要点。在第五章一节是关乎称义;在第八章一节是关乎成圣;是第十二章一节则是关乎奉献。其次序是得救、成圣、事奉。」(Griffith Thomas, III, 1

  在保罗书信中,通常讨论教义后接下来是讲论实际应用;在解释教义之后必继以道德方面的劝谕(通常是用「所以」一词〔如弗4:1;西3:5来连接〕。布鲁斯说:「圣经所教导的教义从来不是单要求理性上的认知;而是要使人可以将之付诸行动」(F. F. Bruce,页225)

 

  这段经文的开始是一个普遍性的劝勉,要信徒将自己奉献给神及过一个更新的生活(12:1,2)。跟着便谈到基督徒对神及其他信徒的责任(12:3-21),对国家及同胞的责任(13:1-14),并论到刚强和软弱的基督徒彼此之间的责任(14:-15:13)。最初的劝勉(12:1,2)成为了其后各点的基础。后面的部份广泛论及生活中宗教、公民、及伦理等各方面,而整段经文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基督徒的生活就是事奉神的生活。

 

一.劝勉信徒把自己献上(12:1-2)

 

    这劝勉所用的动词「劝」,在其他经文也有译作「勉励」(西2:2),这里的意思带有「提出恳求」的意味。然而,这个词也带有其权威性,就是在福音的前题下要求信徒顺服。

 

1.劝勉的根据--神的慈悲(12:1上)

  「所以」(oun)一词表示总括了前面各章(1:18-11:36)的讨论,而这「所以」同时也是基于「神的慈悲」。用「慈悲」(ton oiktirmon)这个字来描写神为人的缘故藉耶稣基督所作的一切 - 就是第一至十一章的所有论述是十分合宜的。加尔文指出:保罗的恳求叫我们知道除非人真正领悟到他们亏欠神的怜悯有多深,不然永远不会有一个正确的敬拜态度,亦不会被激发顺服他)(Calvin,页450)。因此,保罗乃以神的慈爱恩典来吸引我们信靠顺服神。

 

2.劝勉的内容--把自己献上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应该如何顺服神?保罗所提供的答案有两方面,而这两方面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向上方面是奉献 -「把身体献上」;而内心方面是「改变过来」。身体的献上和心意的改变便构成了基督徒顺服的动力。

 

a 奉献就是向神献上自己(12:1中、下)

  「献上」(parastesai)这个动词在第六章指到人将自己的肢体献给神作义的奴仆或献给罪作不义的奴仆(6:13,16,19)。这个字基本上是献祭的意思,但也用在其他多处经文:基督在圣殿中的被献(2:22)、保罗将信徒带到神面前(西1:28),基督将祂的教会归给自己(5:27)。在这段经文里,这词很明显有牺牲、献祭的含义。

    我们所献给神的是我们的「身体」,也就是以身体作为人藉之以事奉神的器具。

  基督徒的献身要符合三方面的条件:「活」(zosan)、「圣洁」(hagian)、「蒙神悦纳」(euareston to theo)。「活祭」与犹太人的祭礼及世俗的祭祀成了对比,因为他们所献都是死的。可能这跟6:13也有关系,那里要求信徒「要像出死得生的人」把自己献给神。「圣洁」的意思就是完全奉献和委身,有分别为圣的含意,表示基督徒奉献自己是需要不断的成圣(彼前1:16)。「蒙悦纳」表示这献祭是真诚和恰当的,是神喜悦及接纳的(林后5:9)

  保罗认为将自己献给神行动是基督徒「理所当然的事奉」。「事奉」(latreian)这名词本是指到以色列人在圣殿中的敬拜礼仪(9:4;9:1,6),即敬拜的事奉。

 

b.更新就是依从新时代的模式(12:2上、中)

  「这个世代」(to aioni, 16:8;林前1:20;2:6,8)是邪恶的(1:4)。「这个世代」相反的是那「将来的世代」(1:21),是信徒可以得以先尝的(林前10:11;林后5:17)。基督徒的生活必须依从新时代的法则,因为神已预先命定他效法基督的形像(8:29)

    「学效」(susxematizesthe)和「更新变化」(metamorphousthe)这两个动词的时式皆有“被改变”意义:因此是「停止被模造……继续被改变」。说明正在进行的模仿行动必须停止;同时亦在进行中的改变却要无限期地继续。信徒一次毅然的降服(「献上」12:1,不定过去式)献上自己,然后被圣灵逐渐改变,更新心意。

    「更新变化」这希腊文字也用来形容一只毛虫由蛹中变化成一只蝴蝶的过程,说明信徒的生命必须时常突破更新,像毛虫变化成美丽的蝴蝶一样。「心意」的更新乃指到新的态度和目标,这是基督徒的明显标记。

 

3.劝勉的结果 - 察验神的旨意(12:2)

  「察验」(dokimazein)这个动词是进行试验,以试验去证明的意思;故此「察验」就是「证实为真确」(2:18;林前16:3;林后8:2;腓1:10)。就像一块贵重的金属经过鉴辨者的手,神的旨意亦在信徒的试验显为真确。那即是说,因心意更新而改变过来的生命有一种新的认知能力,可以辨认出神的旨意。

    基督徒应热切积极地细察、思想神的旨意,并定意在生命中实践出来。

 

. 对神及其他信徒的责任(12:3-21)

 

  在第三节开始,保罗指出信徒向神的委身(12:1,2)怎样在具体的责任中实践出来。他首先列出一些比较直接关系到神及其他信徒的责任,强调要在教会的生活中发挥互相造就的功能。因着意识到神所给他的特别使命,保罗提醒他的读者,他正是凭着那使命向他们说话:「我凭着所赐给我的恩典,对你们各人说...。」

    保罗使用身体作为一个比喻,要求一个基督徒应怎样从基督身体中的其他肢体来看自己,和怎样按着个别不同的需要和恩赐去发挥自己的功用。这段充满了命令式的语句,主要有三方面的劝勉:合乎中道的思想(3-5节)、殷勤的工作(6-8节),和无伪的爱心(9-21节)。

 

1.合乎中道的思想 - 合理的自我评估(12:3-5)

  在第三节里面,「看」(或作「评估」)这个动词用了四次:过份的评估(自视太高)、适当的评估(当看的)、有目标的评估(看得合乎中道)。「看得适中」这个动词的意思是保持理智、有条理和自制、头脑清醒。在圣经其他地方用来与「颠狂」作对比(林后5:13)

 

a.神所赐的信心 - 合理自我评估的标准(3节下)。当基督徒按神所赐给他们信心的大小来衡量自己时,他们才会对己有正确的看法。在这里可能是特别指到履行应有责任时所需的能力。

 

  这里的重点是在于恩赐的全面性 - 「各人」和神赐予的主权 - 这两点在同类经文中都出现过(参林前12:9;4:7)。既然一个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出于神,他就没有甚么可以自夸(林前4:7)。

 

b.肢体合一 - 合理自我评估的目标(4-5节)。保罗指出基督徒群体里的成员各有不同的恩赐,然而却是合一的,这一点与人体的结构很相似(4节)。保罗常用人的身体来比喻基督徒的群体生活(参林前12:12; 4:16;西1:18),意思就是说基督徒在基督的身体里都不同的功用,而这些不同的功用对于身体的正常操作都是必需的。因此,没有一个肢体可以说自己是特别重要的。

 

  「在基督里成为一个身体」(5节上)。这句话表达了合一的观念。这节经文教导我们所有信徒跟基督都有相同的关系,这共同关系使教会合一,因此每个人在实践本身职责时都必须以整体的好处作为大前提。「互相作肢体」(5节下)这句表示在合一里而仍保存了个别的特性,其重点是说明借着互相倚赖补足,个别肢体得以联合为一。

 

2.殷勤的工作-属灵恩赐的运作(12:6-8)

    整个讨论现转到个人在基督身体的事奉。这段经文所列出的七样属灵恩赐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八至十节及廿八节、以弗所书第四章四至十六节有更详细的说明。这些恩赐包括了那些在教会有岗位责任的人,但不是单囿限于他们。「恩赐」这个字本来是泛指任何神恩惠的赐予(希腊文charismata;1:11;5:15;6:23;11:29),但这里是指神赐予教会各肢体用以服事他的才能。

 

  第六至八节的结构略为含糊,原文整段中没有一个限定动词,因此,大多数译本都以「既有了恩赐」(6节上)来开始新的句子,然后在每一样恩赐的运用之前加上一个劝谕性的动词(6节下,7节下,8节上)。我们很容易会忘记保罗的原意,就是所指派的工作乃是按着所得的恩赐,因此基督徒必须忠于他自己的岗位,不嫉妒别人亦不夸耀自己。这段里并没有举出任何正式的职位;教会是一个整体的事奉,而每个肢体在其中多少都有其功用,就正如恩赐的本质所显示的。

 

a.灵感说话的恩赐-说预言、教导和劝化(6节下,7节下,8节上)。说预言(propheteian, 在他处译作先知讲道)在保罗的心目中仅次于使徒的职份(参林前12:28;4:11);故此其重要性远远超过说方言(参林前14:1,39)。作先知讲道有时是说预言,但主要是直接讲神的话。为了避免说假预言的危险,先知所讲论的不可超越他信心的规范-「照着信心的程度去说」。        

  教导(didaskon, 7节下)即传达神的真理,是牧师主要的工作(弗4:11);劝慰(parakalon, 8节上)即应用真理去勉励人(参徒13:15),是教师的工作,但这两样功用肯定有重复之处。

 

b.关怀服事的恩赐(7节上,8节中,)-服事人,施舍、治理、和怜悯人的。「服事」这个字(希腊文字根与「执事」diakonos同)是泛指一切属灵恩赐的事奉(林前12:5)。这词曾用以指使徒的职事(11:13;林后4:1,6:3)、供给需要者的职事(15:25,31;林后8:4)、及作执事的职事(15:1;提前3:8)。「施舍」(met公元idous, 把财物分给人的, 8节中)必须存「诚实的心」去作。原文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出现过八次,在新译本中有三个不同的翻译:单纯、真诚、慷慨。在这里可能是指纯一的目的,意思就是说施赠者在施赠之外并没有其他隐藏的动机。

 

  「治理的」(proistamenos, 8节中)可指在教会中(帖前5:12;提前5:17)或在家庭中(提前3:5,12)作领导的人,当然前者的解释似乎较为恰当,然而这里所指的肯定不是甚么类似主教的职位。那代表教会去「怜悯人的」(eleon, 8节下)大概是去照顾病人、救助穷乏者,或关怀老弱残废者。

 

3.无伪的爱心 - 真挚关怀的表现(12:9-12)

   跟着的段落里,「爱」(agape)是中心思想。首先,「没有虚伪」的爱(anupokritos, 原文是没有可指责的, 9节上)亦即是真诚,或不假情假意的意思。在教会的事奉中,基督徒的爱心必须是真切的,而不是假装的。

 

a.对主内弟兄的爱(9-13)。在这之前,保罗只有一次提到人对神的爱(8:28),其余的都是论到神对人的爱(5:5,8;8:35,39;9:13,25;11:28)。但从这开始他谈论到对信徒对人应有的爱(13:8-10),特别是第九至十节更论到对弟兄的爱。弟兄之间彼此相爱就成全了基督所赐的新命令(13:34-35),更显示出我们同是神家中的成员(参帖前4:9;13:1;彼前1:22;约一1,2)

 

  「善」(agatho, 9节下)意思是要喜欢好的事。「彼此相亲」(希腊文phil公元elphia)是用以指直系亲属之间与生俱来的情谊或「手足之爱」的意思。至于「彼此推让」(10节下)是指主动地表示尊重。

 

  第十一节上指出爱的无穷能力-它永不疲乏。希腊文的意思是不倦的热诚。热诚的款待(13节)指供应圣徒的需要,又为困倦者预备安息之所,这是爱的流露,基督徒与弟兄分享所有的及热诚款待客旅,是新约教会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参来13:2;提前3:2;1:8;彼前4:9)

 

b.对教外仇敌的爱(14-21节)。随着第十四节结构上的改变,我们从另一方面来看爱的表现。

  仁慈的宽容(14)是爱对仇敌的回应(参太5:44;6:28;3:9-12)。爱是为逼迫者祝福,不是咒诅。

  同情和谅解(15)显示出爱的深度和阔度足可与别人的顺逆境遇认同。

  令人欣赏的谦卑(16)用爱去环绕那些不可爱的人,除去势利的眼光,使他们亦可以完全分享到彼此契通的甜蜜。

    高尚的目标(1718节)使爱成为一样尊贵的美德,永不向世界卑贱的准则屈膝。

  宽宏大量的性情(19节)显出爱的约束力。爱不为自己报复,因为伸是神的工作(32:35)

  得胜的良善(20,21节)是爱的感化能力,能使仇敌变为朋友。爱用善胜恶,就好像神对敌对祂的世人一样(参5:8)。「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20节下)这句话是引自箴言25:21-22,意思是以喜报恶会使仇敌感到「羞愧交加」,并可能会因而悔过。

 

三.对国家和国民的责任(13:1-14

 

  基督徒的责任并非止于教会的工作,而是不断伸延至整个公民的范畴。在劝谕信徒要以爱对待非信徒之后(12:17-21),保罗突然地将话题从基督徒之间的肢体生活转到基督徒在社会的责任。

    大多数解经家认为这三段有关政府(1-7)、邻舍(8-10)、和那临近的日子(11-14)的教训都是各自独立的。但整段经文同有一个重点,说明整个世界普遍来说都是基督徒事奉神的地方。基督徒可借着服从掌权者(17节)、爱邻舍(8-10节)、及儆醒等候「那日子」(11-14节)达成这目标。

 

顺服政府的权柄(13:1-7

  保罗在这里提出基督徒对在上掌权者应尽的责任这问题实不希奇。既然基督徒不能报复(12:17-19),他就有指望政府去压制那些作恶的人(4节)。同样地,正因政府是要为人民谋求利益(4节),积极的支持政府亦属爱邻舍的一部份。保罗所以强调要顺服掌权者也可能是因为罗马动荡的局势,很可能当基督教初传至罗马的犹太人中间时曾引起过暴乱,以致总督革老丢(Claudius 约主后49年)把不少犹太人驱逐出城。

 

  亚居拉与百基拉在使徒行传关乎保罗第一次往哥林多的记载中出现,更加强了这个可能性。那时他们正从意大利来到,「因为革老丢下令所有的犹太人都要离开罗马」(徒18:2)。虽然这样的暴乱并不是基督徒的责任,但通常他们遭反对的理由都是因被怀疑密谋造反(参徒17:6,7)。「因此,基督徒绝对需要特别小心他们在公众埸所的表现,以致那些诽谤他们的人无攻击的把柄;并要在合理的事上向掌权者表示尊重和服从」(Bruce, 233)。保罗以三点理由来肯定这样的顺服是对的。

 

a.政府是神所设立的(12节)。这段最主要的意思是「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1节)。然而,这句话并非勉强人对政府盲目附和,而是劝谕人要服从神所设立、用以维持社会法纪的权力。「服从」(hupotassestho)这个动词在新约是用以指到基督徒对神(雅4:7)、对教会领袖(林前16:16)、对政府的权力(多3:1;彼前3:13)的忠心及顺服;亦用于妻子对丈夫(弗5:22;西3:18)、奴仆对主人(彼前2:18)、年轻的对年长的(彼前5:5)、并教会对基督(弗5:24)应有的态度。「政府的权柄」一句包括了执掌政权的人及其职位都被赋予权力。保罗亦曾在别处用同一个字来指到「天使的权柄」(参8:28;西1:16;2:10,15;1:21;3:10;6:12), 但这些权柄既非神所特派,亦非基督徒必须遵从的。

 

  保罗认为政府是神所设立的,所以人人都应该服从效忠(1节下)。神是一切权柄能力的源头。神是万国之君及历史之主这个道理在旧约已是非常明显(参撒下12:8;27:5,6;2:21)。在神的护理下,神设立了政府的权柄霸制不法,保护人免遭蹂躏,就正如祂赐人阳光雨露一样。

 

   因此对抗政府亦即代表反叛神所设立的体系,这样做的人必然自招惩罚(2节)。著名圣经学者布鲁斯注意到第二节有被误用的危险,因而提醒说:「政府只在神特定的范围及目的内有权力叫人服从 - 当它取代神的地位要求人绝对顺服像对神一样时,人不但可以反抗,更是必须反抗」(Bruce,页237)。

 

b.政府施行公正的裁决(34节)。政府肩负一任务,是基督徒所不能做的,就是向作恶的人施行刑罚(4节下,参12:17,19)。保罗一直都认为掌权者有双重的角色 - 赏善(3节下)及罚恶(4节中),故此,守法的基督徒实在无需畏惧权柄。在这里,保罗好像是忽略了政府亦有不公平的可能,然而他自己的确也曾亲身经历过掌权者的苦待(徒16:22,37;林前11:23-25)。神学家赖格恩相信「他的叛断并非基于一些偶然的经历及印象,而是他整个神学体系的一部份」(Nygren,页429)。他对掌权者抱乐观态度的理由在第四节:他是神的仆役,是对你有益的。在赏善罚恶的责任,裁判官被称为「神的仆人」(希腊文diakonos),正如基督徒(12:7),甚至基督本身都属神的仆人(15:8)。不管表面看来如何矛盾,掌权者最终所成就的都不是自己的意思,乃是神的旨意。我们可以肯定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一个好的目的,因为它是神所使用的器皿(参8:28)。

 

  在神旨意较消极的一面,政府权力是作为神的「刑罚者,使神之义怒临到作恶之人的」(4节下);那就是说,政府权力是神忿怒的即时彰显,以控制罪恶的扩张。虽然这里并不是主张执行死刑,「佩戴刀剑权力」(4节中)却似暗喻政府有操掌生死之权。

 

c.政府代表公众的良心(57节)。保罗在这里解释说基督徒顺服政府并非单为避免刑罚的权宜之计,更是为了「良心的缘故」(5节)。圣经学者陶德说:基督徒的生活乃根据一个更高原则,他并非因害怕不顺服会带来刑罚而服从政府,而是因为他的良心要他这样做。(Dodd205)。这里提到良心,暗示了顺服政府的意义及其范围。基督徒履行公民责任的动机是超越了对刑罚的惧怕,因他认识到这样做是对社会整体的好处,而这也是正是神所给予政府的责任。

 

  保罗继续说:「因此,你们也当纳税,因为他们是神的差役,专责处理这事的。」(6节)。因为我们的良心认识到政府的神圣任命,所以我们才借着纳税支持它的工作。「这事」(6节下)可以指到政府一般的工作或特别是征收税项的工作。以后者的解释来看,保罗是说甚至连税吏在内,这些掌权者都是神的「仆役」,竭力地完成所交付他们的使命。我们必须记得课税在罗马社会里是一个极敏感的问题;事实上,逃税正是敌人把耶稣钉十字架的多项制造罪名之一(参路23:2)。第七节可能是主耶稣的教训的回响:「凯撒的应当归给凯撒」(可12:17)。保罗把耶稣有关纳税的教训稍为伸延,说出基督徒对政府的执政者应以其该得的「敬畏」及「尊敬」态度对待他们(7节下)。地上的掌权者受到敬重,不因为他们有什么特权及影响力,而是因为基督徒的良心承认他们在神计划中的位置。

 

欠了爱的债(13:8-10)

  保罗继续指出我们的亏欠感才是爱人的真正原则。基督徒除了彼此相爱这永不能清偿的债外,没有其他未还清的债项。在主后第三世纪,俄利根说:「爱的债是永远的,我们永无法了结;我们必须天天偿还却又是还之不尽的」(公元Rom., col.1231)。然而,从一个基督徒有否偿还他其他的债务,我们便大致可知道他的爱是否真诚。

 

  在第九节,保罗所用「别的」一字,并非「邻舍」之意,乃是「其他」。故此,这句话可以译成:「那爱的便成全了『另一条』律法」-「另一条律法」就是第二条最大的诫命:「要爱人如己」(太22:39;12:31)。「别的」一词在希腊文的特点乃用于指不同类中的另一个。

 

   我们或许会问,到底爱别人怎样成全了神的律法。保罗所持的前题 - 在新约圣经中广泛地被应用的教训(参路10:27;5:14;2:8- 就是十诫(出20:13-17)可以一条诫命「爱人如己」(9节)总括之(利19:18)。因此,当基督徒偿还爱的债时,他便同时还之不尽的,故此,我们就应该知道全部律法是永存不朽的,都在基督徒爱的律里得以成全。

 

等候那将临的日子(13:1114

 

  第十一至十四节指出现今所处时候是何等危急,也提醒我们偿还爱债的逼切性。这段经文与第十二章一至二节的信息一样,前者是劝谕读者须按着新世代的法则去生活;然而在这里,那看似甚遥远的新世代,已是逼近眉睫了。首句「还有」(11节上)这两个字是连接保罗在第十二,十三章所有的劝勉,并更加强其感力(参林前6:6;弗2:8;来11:12)。信徒的顺服乃随着他对基督再来的期望而增长;此中也包含了保罗对新约有关儆醒的教训的看法(参太25:31-46;帖前5:1-11;10:24-25;5:7-11;彼前4:7-11)。我们可以从日子的接近(11节)、认真的态度(1213节),和妥当的预备(14节)这三方面看看当如何在这末世的时刻儆醒看守。

 

a.日子的临近(11节)。保罗经已提过,我们在现在的时代已可以稍尝那未来世代滋味(参5:5;8:23;12:2),而基督徒正生活在这两个时代之间,即是基督升天与祂再来之间的过渡时期。「时候」(11节上)这个字把我们的注意力带到这个世代的末期。明白到这世代结束的日子逼近,这足以使一个基督徒趁早「睡醒」(11节下)。「现今就是」说明现在已是应从属灵昏昧中醒觉过来的时刻(帖前5:6-8;5:14)

 

  在保罗心目中那近在眉睫的事就是得救的临近(11节下),即我们在基督里将来所要得的释放,也就是在基督再来时救恩得以完全的成就(参5:9;8:23;2:12;帖前5:8,9;彼前1:5;9:28)。「现在比初信的时候更加接近了」(11节下)。究竟有多接近?那是一个问题,一个广泛受到争论而又没有肯定答案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保罗是很逼切期望这事会立即发生(参11:13;林前15:51;帖前4:15),但说他确信基督会在他有生之年再来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b.认真的态度(12-13节)主再来的号声在保罗耳中响起,因此他也向这世界属神的军兵吹起预备的角声。这里所绘的是一个士兵脱去他的衣服而披上军装的情景。「所以我们要除掉」(彼前2:1;1:21;西3:8;4:22,25;12:1)和「(让我们)带上」(参西3:10,12;4:24;帖前5:8;3:27)两句都是勉励基督徒时常用的字眼(12节)。我们要面对的争战是暗昧行为与光明事奉之间的冲击(参林后6:14;5:8;西1:12,13;帖前5:4-8)。 神召集基督徒是为了争战,不是为了沉睡;我们在生活上要时常穿戴神所预备的军装,「穿上光明的武器」(参弗6:13-18)。    

 

   与「除掉」和「穿上」相似的教训是「行事为人要光明磊落」(13节),有六样罪(可分成三组)是特别需要避免的:(1)于纵、(2)不洁、(3)纷争。「荒宴」(希腊文「痛饮」)是缺乏道德的自制力(彼前4:3),很自然会引致「醉酒」。「纵欲」是指肆无忌惮、使公众震惊的无耻行径。最后的一组「纷争嫉妒」代表破坏真爱的情感;这两样罪都是由于过份的野心而生(参加5:20;林后12:20)。

 

c.预备好等候那日子的来临(14节)。基督徒不应放纵自己在这些情欲的恶行中,反当披戴主耶稣基督。披戴基督就解释了戴上光明武器的意思(12节下)因此,按上下文来说,披戴基督是指到披上基督在道德方面的取向及行为。这劝勉与歌罗西第三章至十二节及以弗所书第四章廿四节「脱去旧人、穿上新人」的教训十分相似。

 

  这劝谕的消极方面是「不要放纵罪性来满足你们的情欲」(现代中文译本)。一个放纵肉体情欲的人不是一个披戴基督的人。在神的感召下,奥古斯丁默默地读第十三、十四节,他后来这样写道:「我没有再读下去,我也不需要再读下去;读完句话之后,我的心如被明光照耀,所有怀疑的黑荫都一扫而空。」(Confessions 8,29[1]

 

四.信心软弱和信心坚定的信徒彼此应尽的责任(14:1-15:13)

  保罗跟着要为他的读者解决一个非常逼切和重要的问题-在罗马教会中「强者」与「弱者」的纷争。那时的情形是这样的:「这些信心软弱的基督徒不是不知道(至少在理论上)只要一靠主,就可蒙饶恕和接纳,然而他们仍有诸多禁忌;对那些「披戴基督」的来说,这是可悲的病态,是严重的错误及阻碍」。保罗便肩负起使这两批弟兄和解的任务。我们的讨论会针对下列几点:

 

1.强者与弱者的问题(14:1-12)

   这里有一种人-「坚强的」(那些有「坚强良心」的人〔参15:1)及「软弱的」(那些「信心充满疑惑」的人〔参14:1),他们都是基督徒。那些软弱的未能好像那些坚强的一样完全脱离仪文上的各样禁戒;他们的软弱在于信心不成熟,未能完全明白基督徒自由的意义。

    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倾向律法主义的(特别是在礼仪条文上),因为保罗在第十四章中提到三个与禁欲主义有关的问题:(1) 吃蔬菜而不吃肉(2)(2) 奉守某些日子为圣日(5),及(3) 禁戒喝酒(17,21)。此类的禁欲行为在希腊和罗马社会非常盛行,那些在加拉太(4:1011)和歌罗西(西2:1617)的基督徒也受到搅扰。然而,在那些教会当中,保罗却直斥为搅乱因信称义道理的异端。

  曾经有不少人尝试去找出保罗写这段经文的对象,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答案。其中一个较为合理的猜想是以犹太基督徒为信心软弱的一群,他们不能忍受教会中大多数外邦信徒的做法。从书信本身的资料看来,第十五章七至十三节可作这个可能性的根据,因为那里跟着劝谕犹太人与外邦人要彼此接纳。虽然那时保罗还未曾到过罗马(15:22-23),但他对罗教会的情况必略知一二(或许从亚居拉和百基拉处得知;参徒18:2)。在整卷书信中,保罗把福音真理同样应用在犹太人和外邦人身上,并没有分别;在这段经文里,保罗把范围缩窄到一个存在于罗马教会的老问题上:就是犹太信徒与外邦信徒的合一问题。

 

a.问题的严重程度影响到整个教会的合一(1节)。「接纳」这个动词很多时是用来指神对人仁慈的接纳(3节),但这里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坚强的)乐意与另一个人(软弱的)彼此团契交通。「信心软弱的」(一个现在式分词)暗示到这种情况只不过是暂时性,是可以改变的。很自然的,信心坚强的会接纳软弱的,但却抱着改变他们幼稚观念的心态,可是保罗的看法却不是这样。保罗并不是要改变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1节下)。倘若对方觉得自己必须通过试验才能得到完全的接纳,两者之间就不会有真诚的契通。

 

b.引致如此恶劣关系的乃是无关重要的事(2-5节)。多少基督徒的分裂往往只是为了小小的意见或些微的分歧!我们可能以为保罗会袒护那些信心坚强的,因为毫无疑问他是同意他们的意见;但保罗却是丝毫不受任何束缚。在那些绝对性的生活问题上,保罗的态度是尽力与众人和睦,使教会可以保持合一(参林前10:23-33)。保罗所强调的是二者之间的分歧其实并非那么重要,何必为了争论次要问题而引致教会分裂呢?

 

  信心坚强的存着无愧的良心吃每一样食物,但软弱的则只吃菜蔬(2节),原因可能是为了避免吃祭物偶像的肉,又或许是要遵守犹太人食物方面的规条(林前8:7;10:28)。此外,坚强的认为日日都是一样,而软弱的则以为某些日子(指安息日以外的一些宗教节日)(参西2:16;4:10)比其他的日子好(5节)。保罗的论点很清楚,其基本的原则是:这些事的本身都是无关重要的,但每个人都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每个人都应该心意坚定 5节下),接纳别人的见解,有宽大的胸襟以容纳些微的分歧。

 

c.忽略了每个人向神所负的责任(6-12节)。事实上双方面都是为了要遵行神的旨意,无论他们做其么,吃或不吃、守日或不守日,都是「为主」(6节),要使神得着祂所当得的荣耀。在这争论中有一件事不可忘记,就是无论是生是死,基督徒都是属于神的。保罗在第七,八节的意思是:基督徒乃活在基督的主权底下,甚至是死亡亦不能解除这责任。

 

    第八节「我们若活着...我们若死了...总是」显示到基督徒与主的关系才是他行事为人的最终准则,活着时要这样;就算死亡也不能终止。

 

  这也是信徒不可再休止地互相批评的原因 - 基督是主,只有祂才有审判的权利(10-12节)。在「神的审判台前」(10节下)而不是在对方面前,因此,不要再不成熟地互相指责了。保罗用一句说话总括了整个问题:「我们各人都要把自己的事向神交代」(12节)。  

 

2.凭爱心行事的原则(14:13-23)

  正如保罗指出公民对国家的责任不单是表面的,更是出于真诚的爱(13:8-10),他也从深一层的角度来探讨基督徒相交的问题。虽然基督徒在那些非绝对性的问题上可以随着自己个人的信念而行,但他既要向神交代,他就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做法会对其他基督徒产生甚么影响了。保罗刚才所论到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那「凭爱心行事」的原则(15节上)却比这些都高,更进一步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良心的程度。体谅别人是坚强者特别需要注意的责任,因为他的自由(本身并没有错)有时可能会成了软弱弟兄的绊脚石。就以吃肉来说,软弱的人可能为了顺从坚强的弟兄的意思吃了,但他的良心却因而充满了自责。软弱的人会因此而产生罪疚感-我犯了错(23节)-但他跌倒的责任却要归咎于绊到他的人(21节)。关乎刚强的人行事的准则可以归纳为四点:

 

a.以十字架的亮光去衡量人的原则(13-15节)。因着神将来的审判,不论刚强或软弱的都没有资格去论断对方(13节上)。保罗灵活地运用了「论断」,第十三节下「立定主意」原来与「批评」是同一个字,但其意思比较没有那么强烈,只是「定意」。我们不应论断弟兄,唯一需要「论断」的是会否「绊倒弟兄或使他跌倒」。强者的看法(14),认为没有食物是「不洁的」,但假如吃某些食物会绊倒一个软弱的弟兄,那么信心较坚强的就应为了爱的缘故不吃(15节)。

 

b.认识到神国度的本质的原则(16-18节)。「被人毁谤」(参林前10:30)是指到基督徒的自由运用得没有爱心和不顾及别人的话而招来的恶名。一个重视「吃肉喝酒」的人全不明白到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在「神国度」里生活(参林前4:20;帖前2:12;5:21)并不在乎吃喝(17节)。若比起初尝神国度的福份-「公义、和睦以及圣灵里的喜乐」(17节下),饮食的事简直就微不足道。

 

c.以彼此造就为目标的原则(19-21节)。保罗在这里将我们的注意力带到信徒之间的协调和建立上。「和睦」及「彼此造就」(19节)并非指到个人方面,而是指到教会整体。教会既是神的房屋(林前3:9),基督徒便不应「因食物的缘故拆毁神的工作」(20节上),反而要努力把它建立起来(参林前14:26;帖前5:11)。这里带出一个实际原则,就是在一个基督徒实行邦他个人的信念之前,他必须自问这样的行动会对教会的和睦及其他基督徒的长进有甚么影响。第廿一节乃是给坚强者的座右铭。倘若禁戒(不吃肉、不喝酒)和自制(「或是甚么的事」)能保存弟兄的良心及造就教会,那就十分值得了(21节;参林前8:13)

 

d.保罗信心不受摇动的原则(22-23节)。在结束这段鼓励爱心的讨论时,保罗再劝勉那些信心坚强的人要存宽大的爱心约束自己。他们的信心是一种个人的信念,是个人「在神前守着」(22节上)不应任意在信心软弱的人面前夸耀。对信心软弱的人如果带着罪疚感吃肉,他的疑惑就定了自己的罪。「被定罪」一词是指到一种引致罪疚感的内心控诉。保罗要求无论是坚强的或软弱的都要以无愧的良心和坚定的信心行事,如此他们便不至于犯罪。

 

. 基督事奉的榜样(15:1-13)

    耶稣基督是事奉的伟大榜样,保罗在这段经文中特别以衪作为刚强的和软弱的行为的典范。保罗引用基督的事奉为例(38)。在讲述耶稣背负重担(1-6节)和接纳犹太人及外邦人,使之合而为一(7-13)的榜样时,保罗带出了神救赎计划的阔度,就是他曾在书的开头时提过的。

 

a.基督关切人的软弱(16)。「担当」这词是用来形容背负十架的行动,背十架跟随主的门徒也应遵行「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这命令(6:6)。第二节规限及解释了「叫邻舍喜悦」的意思。这里的原则是:我们讨人喜悦(不是纵容他们,加1:10;6:6)是为了他们的好处;简要来说,是为了叫他们得造就(参14:16,19)。

    「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3)一句总括了主在地上的生活和工作。基督的心是紧系在别人的需要上,并没有顾到自己。

     神是「一切忍耐和安慰的源头」(5节上;参林后1:3),保罗求衪赐全教会有彼此关怀的心(5-6)。这代求的内容显示了三点关乎神子民健全相交生活的重要教训。第一点是意念上的和谐协调 - 「彼此同心」(5节下);第二点是效法基督(5节下);最后一点是一同赞美 - 「一心一口荣耀神」。

 

b.基督收纳犹太人和外邦人(7-13)。保罗在这里指出强者和弱者之合一包含在神怜悯人类这更广阔旨意之中。这样连接显示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关系,很可能就是信心坚强和信心软弱的人之间的问题症结所在,我们看到这段经文跟前面第一节至第六节的结构一样,同是分开三小段:以基督作为榜样(7-9节上;参3节上);引证旧约(9节下-12节;参3节下、4节);和盼望的祷告(13节;参56节)。

    「要彼此接纳」(7节上)这劝勉是基于基督亦接纳犹太人和外邦人进入神国度这事实。「使荣耀归于神」(7节下)这句子在结构上可以是承接着信徒的彼此接纳。

  为了要接纳犹太人和外邦人,耶稣甘愿「成了受割礼的人的仆人」(8节上)。保罗透过基督地上工作的双重目的,表明了神救赎的广阔范围:(1)证实神对列祖应许的信实(8节下),同时,亦(2)使外邦人也可以荣耀神(9节上)。对基督来说,是要借着实现对犹太人圣约的应许,「显明神的真诚」,而「同时」亦把外邦人纳入神的子民当中,使他们因着所蒙的怜悯荣耀神。神对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双重旨意,正好符合我们在第九至十一章所看到的(11:28-32)。正如在第九至十一章所作的,保罗在这里是串连起一系列的旧约经文,以引证外邦人的蒙召乃包含在神启示于圣经的永恒计划内(9-12节;参申32:43;18:49;117:1;11:10)。

  最后保罗以一个祷告来结束这书信的教导部份(13节)。



[1] 奥古斯丁悔改前在后花园就是被两节经文感动而归主。从此改变自己放纵的生活而完全降服在基督之下。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