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从普世宣教看灵命的成长 9-10章

【返回上级目录】

  保羅寫羅馬書有一個目的是為了宣教,因為他希望能到士班牙去,且期待以羅馬作中途站,並獲得羅馬教會的支援。其實,保羅處理神學的問題總是為了宣教,譬如他提醒猶太人不要依靠傳統的優勢而失去神的救恩,且勉勵外邦人要用信心來回應神的呼召,免得成為遭毀滅的器皿。

 

  以下我們要思想普世宣教的十方面並它與靈命成長的關係:

 

一、  普世宣教的根源──神的慈愛(九1525

神的愛是保羅宣教的動力,並且他為骨肉之親切切傷痛,因為大部分的猶太人還在神救恩的門外。認識神的愛使我們可以成為給的人,是靈命成長的法則之一。

 

二、  普世宣教的應許──聖經(九172529

這章聖經提到出埃及記、以賽亞書、何西阿書,其內容指明神的救恩乃是出於祂主動的憐憫。

 

三、  普世宣教的基礎──基督的死與復活(十6~8

基督的替死,為人償清了罪債,且因祂的復活,帶給信之人新的生命。這個歷史的事實是宣教的基礎,否則,傳教士出去並無「福音」可傳。一切靈命成長的資源都在基督的死與復活上。

 

四、  普世宣教的需要──人的墮落(九20

由於人完全的墮落,除非神的拯救,人便無法討神喜悅,活出神的旨意。無論古今中外,人墮落的事實均一樣。文明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也無法掩飾人內在的黑暗與沈淪。宣教在全世界任何地區都是「絕對必須」,同時也是「萬分火急」。

了解人的墮落便會催逼人仰望神的恩典,這是靈命成長的關鍵。

 

五、  普世宣教的起點──宣教士奉差遣(十15

宣教士奉差遣能落實需要勝過多方面的狀況:第一要勝過親情的關係;第二要勝過物質環境的考驗;第三要勝過文化衝突的困難;第四要勝過學習新語言的障礙等。(請參考附錄)

 

 

六、  普世宣教的主軸──宣講福音(十14

宣教士若要有效地傳講福音,宣教士必須要先徹底了解福音的內容,並且靠神的恩典活出與福音相稱的生活。

 

七、  普世宣教的原則──聽福音者要能聽見而明白(十14

若要使聽者明白宣教士所講的內容,宣教士必須以對方的語言傳講,並且用對方能懂的方式來傳講。

 

八、  普世宣教的鼓勵──聽者以信心回應福音(十14

要使聽者能信福音,這不只是理性的問題,更是「靈界爭戰」的問題,於是禱告便成為普世宣教不能缺的一環。

 

九、  普世宣教的結果──聽者求告主名,以致得救(十13

在保羅的時代,用口承認主名,是需要付代價的。面對可能的逼迫與犧牲,信福音與捨己是無法分割的。

 

十、  普世宣教的訊號──基督再來(太二十四14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纔來到。」這個時期是普世宣教的時代。身為中國基督徒,向萬民傳福音是責無旁貸的使命。

 

附錄:通常宣教士必須具備十方面的特質:

一、  有國度的眼光和心胸

戴德生在1865年創立了「中國內地會」,這是個信心差會,也是個跨宗派的組織團體。早期他們有蓋自己的禮拜堂,但後來他們的方向是不建立教會,而讓信主的人加入現成的教會。「倫敦傳道會」也是個超宗派的團體,他們的宣教士來自公理會、長老會或浸信會。

 

二、  要有超越自己民族、文化為中心的態度

對宣教士來說,第一個要面對的是學習「新的語言」和「新的文化」。在心態上,他們必須要愛中國,才能克服心理的障礙。他們必須學習從中國人的傳統和思維方式去思想,這樣才可能達到「溝通」的效果。早期,西洋人和中國人的衝突主要是由於不同的文化所產生的。郭士立是第一位穿中國衣服的西方宣教士,這要勝過傳統和心理的障礙。

 

三、  要有克服各種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馬禮遜來華時,所遇到的困難是最大的。第一,他根本不能住在廣州,最後不得不加入東印度公司。第二,他不能印書傳教。第三,華人不能信教,不從則充軍至遠方。第四、清廷對於外人學習中文一向疑懼,且教授外人中文的老師常被視為漢奸,甚至遭殺身之禍。

 

四、  要能承受失敗與低果效的打擊

馬禮遜在中國二十五年,由他施洗的信徒沒有幾個。第一位是蔡高,那是1814年,也就是馬禮遜抵達中國後六年多,將近七年之後的事情。富能仁在雲南僳僳族中工作了三十年,起初時也是十分艱難,沒有甚麼效果。

 

五、  要能忍受孤單和遭人誤會的痛苦

馬禮遜在結婚十二年後,他的妻子不幸病逝,隔年,他的同工米憐牧師又走了,這給他的打擊是非常沈重的。在他的信中或日記留下他的痛苦的心聲:「我的勇氣與耐心,差不多已消喪殆盡了,...這是一處極其孤寂的場所,...我希望能到那有自由與宗教社會可以享樂的地方去,我是在不斷的恐怖之下,逼迫者的手臂臨著我,...我的手久執著筆,已經厭倦了,有時能改執鋤頭,我的身體或許還會好些。」慕拉第也曾說,她非常的孤單。

 

六、  要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並過簡單的生活

慕拉第的妹妹愛莫尼亞比她早一年到中國去,但後來,她卻無法適應中國的文化和環境,於是病了。甚至到一個地步,慕拉第需要陪伴她回美國去,而她回去後就沒有再去中國。

 

七、  在危險的境遇中能專一信靠神

李愛銳在華北工作,有一段時期,他在外頭旅行,都會遇到四種人:國民政府的軍隊、八路軍、日本軍隊、或是土匪;而這四種人都可能叫他受傷或令他喪命,情況是十分危險。教案發生的時候,宣教士的生命常處危險中。揚州教案時,戴德生的妻子要跳窗戶逃生。義和團事變時,山西省的宣教士死了最多,蓋落窪的《神蹟千里》可以說是最奇妙的見證。

 

八、  要能學習「犧牲的愛」及「不斷饒恕的愛」

司達德是劍橋七傑中的一位,他先到中國,然後去印度,最後去非洲宣教。創立了環球福音會。他曾說:「如果耶穌是神,並且為我們而死;那麼我們為祂所做的就沒有那一樣可以說是犧牲太大。」義和團事件後,有五十八位的內地會宣教士被殺,包括本來要繼承戴德生的領袖。但是戴牧師,秉持不索賠、不懷恨、不報仇的原則,贏得許多中國人的感激。

 

九、  要有學習新語言的能力和負擔

古約翰剛來中國時,學習中文有困難,以致他的事工很難突破,因為中國人不知道,他在講甚麼。

 

十、  要不時仰望神,運用「創意」(包括處境化)及把握「機會」傳道

李修善在山西省用「懸賞徵文」的方式,贏得了席子直信了主,對於福音的傳播有很大的貢獻。艾偉德在山西陽城的工作也十分有創意──客棧、孤兒院、監獄、痲瘋病院的工作。貝德士在南京救助中國的難民,成立安全保護區,都是十分有創意和特色的事工。韋廉臣創立廣學會,為文字工作開闢了新頁。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