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结语 15章14节至16章

【返回上级目录】

罗马书的结语,有着保罗其他书信作结时的众多典型特色:勾画未来的行程计划(十五22-29);代祷要求(十五30-32);平安的祝愿(十五33);称赞和问安(十六1-15、16下);圣洁的亲嘴问安(十六16上);代转给其他同工的最后问安,和结束的祈祷和祝福(十六20-27)。罗马书的结语部份与保罗其他书信的最大分别,是在于用较长篇幅处理以上事项,以及加增了保罗解释其写作原因的一个段落(十五14-21)。这两个差异的出现,都是基于保罗先前与罗马教会较少接触。虽然保罗蒙召成为外邦人的使徒,他对罗马教会运用某种使徒的权威是合情合理的(一1、5-7,十五16),但保罗仍然不想被人视作一个粗暴的干预者。 15:14-16:27

  十五14-33 保罗的事奉和计划 这个大段可分为4个小段:说明本书信的目的和背景(14-21节);略述保罗当前的行程计划(22-29节);要求信徒为他替耶路撒冷信徒收集捐项代祷(30-32节)和祈求平安的祝愿(33节)。当中有许多与一章8至15节相近的地方,显示出保罗蓄意用首尾呼应的方式来总结全信。

  保罗为了想与罗马基督徒保持良好的关系,他清楚表明自己写这封信,绝非因为他发现罗马教会有某些重大的问题。他称赞罗马信徒的‘良善’和‘充足了诸般的知识’(14节;例如认识基督教的信仰),知道他们能‘彼此劝戒’(14节;参一8下)。保罗甚至为自己‘稍微放胆’地写了信中的内容而产生歉意,强调他所说的只是作为一种提醒。这些称赞的言辞绝不单是一种曲意奉承,除非保罗知道罗马教会基本上是坚固和稳定的,否则他不会说出这番话。然而,保罗知道即使最成熟的教会,也需要有人不时用福音的真理作出提醒。而他在十二章1节至十五章13节所提出的劝勉,则显出罗马教会亦有本身的问题。虽然保罗不想有人感到他暗示自己拥有任何优越地位或高高在上的权威,但他仍然要坚持自己是以‘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16节)的权威,写信给罗马信徒(参一5-6)。保罗借用了一个敬拜的措辞来描述他的事奉。‘仆役’的原文一般是指祭司(leitourgos;参尼十39;赛六十一6;来八2),而它所包含有关祭司的含义,是在接着的下一句表达出来:保罗形容他传福音的事奉,是‘作神福音的祭司’,而他所‘献上的’是外邦人信徒。保罗就如其他新约作者一样(特别参彼前二4-10),暗示旧约的敬拜,包括祭司、献祭、会幕或圣殿,都在福音的事奉中得以成全了(参十二1的注释)。

  因此,保罗是应该在此事奉中‘有可夸的’,因为它来自神的恩典(15节下),又是基督藉使徒所做的事(18节)。基督藉着保罗所做的工作,是为了达致带领外邦人去‘顺服’神的目标(参一5);而保罗所言所行都是凭着‘能力’:神迹奇事的能力(参徒二22、43,五12,十五12;林后十二12;来二4)和圣灵本身的能力(参一16上)。第19节尾说明了保罗这种带有能力的祭司和使徒事奉的果效:‘从耶路撒冷,直转到以利哩古,到处传了基督的福音’。以利哩古是罗马一个省份,它所占的区域大概是当今的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耶路撒冷是基督徒宣教工作的出发点,而以利哩古是保罗当时传福音所到的最远地区。由耶路撒冷至以利哩古的路线呈弧形,所以保罗便用了‘直转到’(直译是‘打了一圈’)这种说法。保罗是要指出,他已经在地中海流域的整个东北部地区,建立了众多稳固而位于中心点的教会。因此,他已经在这些地区‘完成了’(;中文和合本译作‘到处传了’)他的福音使命,因为他的工作是‘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20节)。保罗用以肯定他的使命之旧约经文(21节),是来自以赛亚书的仆人之歌(五十二15),不过,若说保罗视自己为此仆人的角色,则似乎不大可能。

  保罗从过去谈到现在又转至将来。直至目前为止,他要在东部完成他使命的任务,一直使他不能前往罗马(22节)。但这使命到了现阶段已经完成,保罗如今可以一尝他长久以来渴望到访罗马的心愿(参一10-15)。可是,罗马只能成为他前往西班牙途中的一站(24、28节)。保罗显然已经认定人口稠密的伊比利亚半岛(Iberian peninsula),正是他继续开始福音工作的理想地区。保罗想在罗马停留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希望罗马基督徒对他这次行程予以协助。新国际译本翻为‘协助我的行程’(24下)的那个动词,几乎成了新约中‘一个用于基督教宣教工作上的专有名词’(Cranfield;参徒十五3,二十38,二十一5;林前十六6、11;林后一16;多三13;约翰三书6节)。它表示向基督徒宣教士提供物质的援助和后勤的支援。保罗写这封书信的其中一个主要理由,就是为要得到罗马信徒的支持而铺路。

  不过,保罗在进行此计划之前,还有一项当前急务:供给(;新国际译本翻为‘服侍’)耶路撒冷的信徒(25节)。正如26至27节指出,这项服侍是从许多主要经由保罗建立的外邦人教会中收集捐款,送到耶路撒冷的犹太基督徒手中。许多居住在耶路撒冷和附近地区的犹太人信徒,由于承认本身拥有基督教信仰,而遭到其他犹太人排挤,他们的经济状况便因而变得更差。保罗感到外邦人基督徒‘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份,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27节;参十一17-18)。收集捐款以供应有需要信徒的所需,是保罗第三次宣教旅程的主要目的(参林前十六1-4;林后八至九)。有些学者认为,保罗对此项收集捐献的工作特别感到兴趣,因为他将它视作旧约预言的应验:外邦人的财富要在主的日子临到之前流入耶路撒冷。然而,我们却没有甚么证据支持这种看法。但保罗确实是毫无疑问地视这种供应,为促进外邦人基督徒与犹太人基督徒建立较紧密关系的具体途径。

  也许正是为此目的,保罗要求罗马基督徒为收集捐款的事情进行顺利而代祷(30-32节)。保罗提议他们要为到此事恳切和热心地祈祷,要求他们‘与我一同竭力,为我祈求神’。保罗要求他们特别为两件事祈祷:叫他能够‘脱离在犹太不顺从的人’和所筹办的捐献‘可蒙圣徒悦纳’。保罗知道犹太人对他大胆而公开地支持外邦人在无须行割礼和守摩西律法的情况下,得以成为神的百姓一事含恨在心。当时,许多较为激进的犹太人(他们的人数还不断加增),更可能视这种立场几乎与叛国无异。当保罗抵达耶路撒冷后,确实因着犹太人的唆使而遭到罗马政府监禁的事实,可证明保罗此时的担忧的确是有理由的(徒二十一27-36)。

  我们并没有确实资料去得知保罗的第二个代祷要求如何成就。明显地,保罗亦有确实的理由去担心其中一些犹太人基督徒对他仍抱有怀疑的态度,或仍一心想与他们的犹太同胞保持良好关系,以致拒绝接受他从外邦人基督徒所收集得来的捐款,使他一切的努力前功尽废。保罗要求罗马基督徒与他一同祈求神,令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以致他能够继续‘欢欢喜喜地’怀着一份成就感到罗马(32节)。

  保罗祈求‘愿赐平安的神’常和罗马基督徒同在(33节),跟他在其他书信发出的祈祷相类似(林后十三11;腓四9;帖前五23;帖后三16;亦参十六20)。 15:14-33

  附注 第19节究竟保罗是已经‘直转到和进入了’以利哩古,抑或‘直转到以至’以利哩古传福音,这里并没有清楚注明。由于使徒行传从来没有提及保罗到过此省份,所以,有些学者便认为,他可能在第三次宣教旅程的尾声,前往哥林多之前到过那里传福音(保罗写罗马书之际;参徒二十2)。第24节我们不知道保罗能否达成他的计划,前往西班牙传福音。我们在一本属于第一世纪末写于罗马的文献《革利免一书》中,找到当中有记载指出保罗‘曾到达西边的尽头(terma)’(五1-7)。究竟这是指到西班牙抑或罗马,则不得而知了。

  十六1-16 称赞和问安

   对某些基督徒发出的称赞和问安,是保罗书信结语中的典型内容。不过,罗马书的特殊之处,是在于保罗发出个别问安的人数,比别的书信为多:总共提到27人。由于这封书信是写给一间保罗从未到访过的教会,因此,出现这么多的个别问安,便引致不少学者认为,这章并不属于保罗原来写给罗马信徒那封书信的其中一部分,而是一封独立的荐信,或是以弗所书的附函。但这个可能性并不大(参导论)。或许,正因为保罗没有参与建立罗马教会,他便因此能够对教会中他所认识的信徒一一提名,就像百基拉和亚居拉(3节),便是他在地中海东部进行宣教旅程时所认识的。

  当保罗称非比是坚革哩教会(哥林多东面5哩的一个城镇)的‘女执事’(diakonos)时,他可能只是表示她是一名基督徒,就像其他所有基督徒一样,是基督和教会的‘用人’(参彼前四10)。然而,由于保罗加上‘坚革哩教会’这个令人感到是正式的介绍,他可能真的指出非比是教会中的‘女执事’(参腓一1;提前三8、12;许多人将提前三11理解为女执事)。我们没有任何来自第一世纪的确实资料去了解此事奉的性质,不过,从较后期的情况显示,执事的工作可能是集中关注照顾教会中那些较为贫困和软弱的信徒。也许,非比原来的社会身分,与她被推选担任此事奉有某程度的关系,因为保罗在第二节下称她为prostatis,这个词通常是指为某些人或运动之‘赞助者’(中文和合本将这词意译为‘素来帮助许多人’)。保罗提到非比,因为她将要前往罗马,她可能就是替保罗送信给罗马教会的人(2节上)。

  保罗的问安没有按照某个明确的次序,不过,可能是从保罗最熟悉和曾经与他个别同工的人开始(3-7节),然后便是那些他认识不深的人(8-15节)。‘百基拉和亚居拉’当然是属于前者。保罗在哥林多认识他们,他们当时是因应革老丢王的命令,被逼离开自己在罗马的家,到了哥林多(徒十八2)。他们成了保罗的‘同工’,在以弗所的教会事奉了相当长的时间(徒十八18、26)。他们也许就是在以弗所发生暴乱的时候(徒十九23-41),为救保罗而‘将自己的颈项置诸度外’(4节)。如今他们已返回罗马,仍然继续事奉,有一所罗马教会‘在他们家中’进行聚会(5节上)。‘以拜尼土’(5节下)是亚洲罗马省份内(小亚细亚西部)的第一位基督徒,新约圣经再没有其他地方提到他;我们对‘马利亚’(6节)也没有任何认识。

   16:1-16

  第7节 第7节的‘犹尼亚’相信是安多尼古的妻子(参第3节)。这对犹太人[syngeneis,应该是表示‘犹太人同胞’(正如九3),而并非‘亲属’]夫妇,在保罗信主之前便归信基督,还曾经与他一同坐监──大概是因为他们分担了‘使徒’的工作。由于圣经其他地方并没有提到他们,所以,安多尼古和犹尼亚应该并非真正的‘使徒’──并非如保罗和彼得那样,被神拣选赋予独特的权威成为复活主的代表(参例:徒一12-26;弗二20;林前十五7-9)。反之,这里的‘使徒’含有‘宣教士’或‘特派使者’的意思(参林后八23;腓二25)。

  新约其他地方也没有提过‘暗伯利’(8节),不过,在多米田拿(Domitilla)地下墓穴找到的坟墓可能是属于此人;这名女士出身于一个富裕的皇室家庭,而且显然是一名基督徒。我们对‘耳巴奴’、‘士大古’(9节)和‘亚比利’(10节上)都不认识。但是,家人当中也有成为基督徒的‘亚利多布’(10节下),则可能是在主后41至43年在犹大地作王的亚基帕一世之兄弟(参徒十二)。保罗的犹太人同胞(;参7节的注释)希罗天,可能是犹大地的世袭统治者希律王家中之奴隶,或曾经是奴隶;但现在已重获自由。保罗在第11节下向拿其数的家人问安,这个可能就是那个因服侍革老丢王而着名(和落得恶名)的拿其数。那3位为主劳苦的王非拿氏、土富撒氏和彼息氏,我们对她们也毫不认识。保罗在这段结语中总共向9位妇女问安,当中6位被形容为‘同工’或‘为主劳苦’的(12节)。保罗再没有用其他言词来帮助我们清楚了解她们事奉的性质,不过,我们必须对妇女在初期教会担当不同事奉的重要角色给予适当的称许和表扬──对她们在今天的事奉也是一样。由于马可福音可能也是写于罗马,而且更可能与罗马书写于同一时期,所以,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第13节所提到的鲁孚,就是马可福音曾提及的鲁孚;他的父亲曾经替耶稣背十字架到各各他(可十五21)。 16:7

  第14-15节 第14-15节所出现的名字,无论在新约其他地方或初期教会历史中也没有记载。

  ‘亲嘴’(16节上)是一种古代社会常用的问安、致意或告别方式,初期教会也普遍采用(林前十六20;林后十三12;帖前五26;彼前五14)。然而,它是一个‘圣洁的’亲嘴,完全没有任何情欲或其他宗教上的含义。

   16:14-15

  十六17-20 有关假师傅的提醒

   保罗突然岔离了原来的话题,转而提醒信徒防备假师傅,这种骤然的转变令一些学者认为接着的内容并非属于原文。诚然,这种提醒的方式并非保罗书信作结的常有部分,但也并非绝无仅有(参林前十六22;加六12-13;腓三2-21)。

  我们不清楚保罗要提醒罗马信徒防备甚么对象。他形容这些人是‘离间’他们,使他们‘跌倒’(skandala;参九33,十一9,十四13),和背乎所学之道的(17节)。他们爱用花言巧语来诱惑那些无知和老实人的心(18节)。他们全心全意‘服侍自己的肚腹’,可是,尽管有这个较具体的指标,我们仍很难准确知道他们究竟是甚么人。有些人认为他们是指某个坚持要遵守饮食戒律的犹太人(保罗曾经用嘲讽的口吻责备他们过分重视进入肚腹的东西),另一些人则认为是指某个追求感官享乐的人。我们最好还是对这里所指的假教师身分不作猜测。

  无论他们是谁,保罗都劝罗马信徒要‘留意’和‘躲避他们’(17节)。后者的意思应该并非表示要将他们逐出教会(参林前五1-5),而是指要避免一般的接触他们。保罗重申自己对罗马信徒抱有信心(19节上;比较十五14-15,一8),但不想他们对信仰上的危险完全无知(18节下)。保罗采用了耶稣对十二门徒的忠告,劝勉信徒要‘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19节下;参太十16)。当他们如此行的时候,他们就能够确信神会亲自对付那些想诱惑他们的人:‘平安的神快要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20节;这节经文必须与17至19节一并理解,参修订标准译本)。保罗可能是将这些假师傅视作撒但的手下,暗示他们将迅速‘灭亡’。但另一个较有可能的推测是,他是想到末日最终时刻的最高峰,神在那时将彻底战胜撒但,应验了创世记三章15节的预言。随着神拯救祂的百姓和审判祂的仇敌,神将会为我们带来最终的‘平安’(20节)。 16:17-20

  十六21-27 最后的问安和颂赞

   保罗转达了3位同工的最后问安(21-23节),然后,保罗再以一阙颂赞(25-27节),来为本书信作最后的结语。

  ‘提摩太’(21节)自从保罗作第二次宣教旅程开始便一直追随保罗(徒十六3),如今也是跟保罗一同在哥林多。‘路求’有时会被人以为是‘亲爱的医生’路加,或古利奈人路求(徒十三1),但这两个推论的可能性都不大。不过,接着的那位‘耶孙’就很可能是保罗初抵帖撒罗尼迦时,接待保罗的耶孙(徒十七5-9;也许他是因着逼迫而逃往哥林多)。‘所西巴德’大概就是使徒行传二十章4节所提到的所巴特。这里所言的‘亲属’也是译自,它是指保罗的犹太人同胞,而并非有血缘的亲属。‘德提’(22节)在新约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过,他是保罗的代笔,亦可能是在保罗口授下负责笔录的文书。在家中接待哥林多信徒聚会的‘该犹’(23节),几乎可以肯定是哥林多前书一章4节所提到的那位该犹,也许更可能与称为提多犹士都的是同一个人(徒十八7)。保罗称以拉都是在‘城内管银库的’(希腊文是),令人怀疑他究竟是否那位在一块属于哥林多第一世纪铭文上提及的‘公务司’以拉都。不过,保罗所用的字词跟铭文上用拉丁文写的职位名称并非完全一致,所以我们不可以完全肯定。同时,这位以拉都是否与使徒行传十九章22节和提摩太后书四章20节所提及的同属一人,我们也不敢确定,因为这是当时一个很常用的名字。

  保罗的颂赞除了要将荣耀归给神,作为总结全信的最高峰之外,还总结了书信的其中一些要旨。我们曾经指出,保罗为他所传的福音作出争辩和解说,是他写这封书信的中心要旨。保罗如今提醒我们,神藉着这‘福音’来坚固我们的信心(25节)。这个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所讲的耶稣基督’可能正解说了福音的内容),就是到了最近才显明出来的‘奥秘’(25下-26节上)。我们再次想到保罗在信中一直强调神救恩的义已经在十字架和传福音的过程中显明了(一17,三21)。‘藉众先知的书指示’(26节)应该是等同‘显明’而并非附加(正如新国际译本所理解的):它为第25节所讲的福音提供了第二个描述,它亦申述了书信的其中一个要旨(一2,三21,四章,十14-21)。福音是按照神的命令而启示和传扬的,而它的目标是要使‘万国的民’(新国际译本将这里的解作‘万国’而非‘外邦人’,这是正确的;参太二十八19)‘信服真道’(参一5和该节的注释)。当我们继续致力传扬福音,藉此完成神的使命时,我们更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最终要归荣耀给‘独一全智的神’。 16:21-27

  附注

  第24节许多英文译本都没有第24节,因为这节的内容几乎肯定是后来才加在原来的罗马书中的。第25-27节大多数近代释经家都认为25至27节的颂赞是后来才加上去。然而,它的用词和观念却完全属于保罗,它有可靠的早期抄本给予有力的外证支持,而它之所以被置于不同的地方(在第十四章或十五章尾),可能是在某些情况下删减书信的原文时,将原本结语的部分作出改动。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