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返回上级目录】

「因信稱義」所得到的福氣(五1-11):

第一個福氣:與神相和(五1

1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

我們因「信」,不因「行為、律法、肉體」稱義

「我們既因信稱義」複習一下:「因信稱義」是憑著信心,是在「行為」以外的,那麼相反的,你不可以用行為來稱義,想要用行為來稱義就是驕傲、自大,讓自己在更大的罪中,這在《羅馬書》四章6節講的。

「因信稱義」是因著信心,所以是在「律法」以外的。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出來,這在《羅馬書》三章21節講的。

「行為」以外,「律法」以外,還有在「肉體」以外,這在《加拉太書》二章2021節講的。特別在《腓立比書》三章34節保羅說:「若有人可以靠著肉體誇口我想我更可以誇口了」

「因信稱義」就是不用行為、不用律法、不用肉體。我們也說這三個東西都是好的:行為,我們應當要有好行為;律法,律法是屬靈的、是上帝的話,怎麼會不好?肉體,肉體是上帝造的,也不會不好,只是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稱義的原則。我們到上帝面前不是因著這些受造物,不是因為我們憑著肉體所做的,而是我們憑著上帝所做的,一切是上帝為我們做的。

教會中容易忘記「因信」稱義的基礎

這也是教會裡的大毛病:我們一天到晚為主大發熱心,有很多的需要,要為主做這做那,這都很對,但一般教會講到這時都忘記了:我們要為神做事,一定得讓神為我們做事;如果神不先在我們身上做事,我們做不了任何事;如果神不讓我們吃飽,我們不能讓人吃飽;如果神不安慰、鼓勵、醫治、賜力量給我們,我們不能安慰、鼓勵、醫治人、給人力量。我們每分每秒都需要上帝,如果我們不憑著信心跟神連在一起的話,我們不能做什麼事。如果我們不能被主潔淨的話,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我們怎麼在這罪惡的世界做潔淨的工作呢?惟靠上帝!再次說:「因信稱義」就是我們什麼都沒有,只有因著認識上帝的話,而產生正面的反應,去投靠上帝。

因信稱義的第一個結果:得與神相和

我們「因信稱義」了,「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因信」也是因聖靈、因恩典、因神的揀選,不過聖經用「信」這字我們就還是用信,表示除了神的旨意外,人的抉擇部分不是沒有的。我們「因信稱義」了,為什麼還要「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稱義就是相和,稱義當然是因著我們的信心,也因著主耶穌的工作,為什麼這裡又要加一個「藉著主耶穌的工作」?

「因信稱義」、「與神相和」是繼續不斷的狀態

這個原文並不是說我們藉著主耶穌基督「獲得」了跟神和好這件事情,而是我們藉著主耶穌基督「有」與神和好的這個事情,這是個現在時態,意思就是我們繼續不斷的有。我們「因信稱義」是個過去的時態,也是個現在的時態,意思是我們繼續不斷的有。我們「因信稱義」可以說是耶穌基督過去在十字架上所做的這件事,但是我們現在需要繼續藉著耶穌基督,當然現在藉著耶穌的,就不是祂過去在十字架上所做的,因為《希伯來書》講得很清楚,祂只要一次獻上事情就成全了。那麼,我們現在藉著耶穌基督,是指什麼?就是新約聖經(包括《希伯來書》和《羅馬書》第八章)講到的:耶穌基督現在的工作。耶穌現在的工作當然很多,包括祂坐在王位上統管萬有等等,還有一個工作,就是祂坐在父的右邊為我們禱告!我們今天還會犯罪,需要主耶穌為我們的禱告,或主耶穌繼續的工作,讓我們繼續有跟主的和好或和平。我們繼續藉著主的工作,那當然也表示我們的信不是十年前信,不是五年前信,信心要繼續不斷的信。

跟神和好:有義就有和平

我們因著信,就跟神相合了。這個和好(Reconciliation)可以說是稱義的結果,或罪惡被除去的結果。若仍然有罪惡,仍然有嫌隙,就不會和好。如果是有公平的話,就會有和平;或說因為一個公義的統治,就會有和平。稱義以後,就有和好或和平。看這些經文:《詩篇》七十二篇3節,「公義使民得享平安。」;《詩篇》八十五篇1-3節,神赦免了百姓的罪惡,到9-13「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公義來了以後,和平也來了。公義來到,是因為罪惡得到赦免,或祂的怒氣得以解決(也就是我們稱義了)後,就有和平。《以賽亞書》三十二章1718「公義的果效必是平安;公義的效驗必是平穩,直到永遠。18我的百姓必住在平安的居所,安穩的住處,平靜的安歇所。」產生義了,就有和平。說得簡單一點: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你行得正直、行得義,當然就有平安,這是用通俗的話來講。

我們得的義,是基督為我們做成的

可是我們不是不做虧心事,我們做盡了虧心事,是基督為我們成就了這個義。祂為我們做了不虧心的事,洗淨了我們做虧心事的錯誤和罪惡,代贖、補贖了我們,使我們能夠信靠祂得到平安,我們就有平安了。

更熟悉的就是《以賽亞書》五十三章5節,「祂受的刑罰使我們得平安」別人挨打了,我們得平安,這前面已經講過,不是不義,也不是好笑的事,這是最大的救恩。

《以賽亞書》五十四章78節,「我離棄你不過片時,卻要施大恩將你收回。8我的怒氣漲溢,頃刻之間向你掩面,卻要以永遠的慈愛憐恤你。這是耶和華你的救贖主說的。」意思是當祂公義的懲罰了(這經文一定要連到耶穌基督來看),祂的怒氣傾倒在耶穌基督身上,成就了這個救恩以後,和平或永遠的慈愛,就臨到我們這些不配的人身上,這當然也就是新約了。

在《耶利米書》三十三章1-9節前面講到:上帝憤怒在殺、在施行公義的審判,第6節以後就講:審判完了,就讓這城得以痊癒、安舒、得醫治,又將豐盛的平安和誠實顯明與他們。我們也講過,怎麼處罰都不夠的,要夠就是要到永遠,所以這一切的處罰完了就得平安,仍然要跟「耶穌替我們承受處罰,使上帝的義得以完全」連起來。

《以西結書》三十四章20-25節講到:耶和華在肥羊和瘦羊當中施行判斷。這判斷當然也是一個嚴厲的刑罰。判斷完了以後,25節:「祂會立平安的約」。就是前面所講到的:因著義的執行和賜與,人就有平安了。

記得神的義嗎?義原來是神的屬性、神的要求,然後產生的就是:我們得到的是憤怒。但因為耶穌的救恩,這個神的義也成為神拯救的行動和能力,然後把這個義白白加給一切相信的人。因為我們實在承認自己毫無能力地來接受耶穌,這種信心讓上帝喜悅,我們就得稱為義,之後就有平安了。這裡講到:「義的結果是平安」;也記得《希伯來書》十二章那裡講到:「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我想這是一個循環的,當我們領受了上帝為我們做成的義之後,就有平安,就不在上帝震怒之下;而我們有了這樣的平安,就在上帝的愛中,行出更多的公義。我們因信稱義,就藉著耶穌基督跟神和好、相合,而不在上帝震怒之下。這個相和,在新約《以弗所書》第二章也有講,是和好、和平,雖然這跟舊約的平安(Shalon)並不是同一個字,但觀念是類似的,是一種豐富、喜悅、不焦慮、不煩惱。當然我們在世還是會有這些,但我們總能因著對上帝的信靠而得勝。

我們因信稱義的第一個結果,就是跟神處於一種和平的狀況中。這和平也包括下面一句話的形容,就是:「站在這個恩典當中」

第二個福氣:歡喜盼望(五2

2   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

藉著耶穌,因信

「我們又藉著他,因信」。這「藉著他,因著信」跟第一節的「因著信,藉著他」是一樣的意思:我們沒有一刻可以不藉著祂;沒有一刻可以沒有信心。我們因著藉著祂,在和好的狀況中,也得到了一個所站在裡面的恩典。

得到恩典

「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進入」就是「得到」、「擁有」的意思。人若不重生不能「見」、「進」、「成為」、「擁有」神的國。同樣,要進入神的恩典裡,也需要因著信靠耶穌基督所做成的事,而進入。每一個重生得救的,現在都站在恩典裡面、都得到恩典。「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是個廣泛的意思,就好像我們是站在神的國度裡;就是我們蒙恩,而不要特別講這恩典是呼召的恩典、或拯救的恩典、或稱義的恩典;就是整體的,我們現在在主的恩典中。「站」是「穩固」的意思,站得穩不跌倒(有關經文:羅十一20、林前十五1、林後一24、弗六111314、西四12)。這是因信稱義的第一個大結果,就是我們跟神和好了,而且是站在祂的恩典裡面;是一種喜悅平安、無憂無慮、預先嘗到天上的狀況。

你與神和好了嗎?

各位我覺得很多基督徒根本沒有跟神和好,心中對上帝有很多不滿、埋怨。我也看到有些弟兄姊妹,當憂鬱症發作時,看聖經裡所有的話都是負面的:神會憐憫人,為什麼憐憫別人,卻不憐憫我?我們很多時候又是憑著感覺,看著環境,就沒有辦法承受我們是在一個慈愛、全能的上帝手下。所以,要再次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去思想我們這位大祭司(來三1),去思想祂!不要讓生活裡的東西(比如選舉)使我們思想的都是醜惡、報復、怨恨、不平、淫亂、嫉妒、驕傲、自大、虛偽。我們需要跟神相合,而且這個恩典、這因信稱義而來的結果,是希望我們跟神的關係是穩固、站得穩的。這是因信稱義的第一個結果。

因信稱義的第二個結果: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

「歡歡喜喜」就是以之為榮

因信稱義的第二個結果就是「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歡歡喜喜」就是誇耀,或以之為榮、引以為豪,有感恩的成分,可以看《詩篇》五篇11節、三十二篇11節,那種歡喜是因為領受、認識、知道了上帝的恩典而有的一個態度。我們歡歡喜喜的,以能夠盼望神的榮耀為榮。上面因信稱義的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在一種持續不斷的跟神和好,而且是穩固的籠罩在神的恩典之下的這種情形。現在這第二種結果就是盼望,表示現實的情形並不好,而盼望將來更好的事。我歡喜,以盼望神的榮耀為榮、為樂。

「盼望」是期待

「盼望」是什麼?我們常講信、望、愛,尤其現在很多神學家喜歡講希望神學,那完全不是建立在聖經、耶穌基督身上,是建立在馬克斯主義、人的能力上,那就不是希望,是會絕望的希望。我們盼望神的榮耀就是一種期待(我們等一下再講信和望的關係),但很明顯的就是現在沒有。「望」是將來的事,我們還在「看」,還沒有到手。

盼望「神的榮耀」:有信心能活得像神

我們在盼望「神的榮耀」,什麼是「神的榮耀」?從前面三章23「人虧缺了神的榮耀」我們的解釋就是:人活得不像神原來所創造的樣式,所管理出來的、所做的一切,也都不像。本身不像,所做出來的一切也不像。我們盼望神的榮耀,就是我們有信心會得到這個榮耀,會活得像神一樣,也會做出像神一樣的工作來。《羅馬書》八章29「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我們會有祂那個樣式。30節講到:最後會得到榮耀。《羅馬書》八章17「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滿有基督的榮形,這不是一種自私,正相反這剛好是一種不自私,因為主的榮形就是一種不自私的樣式,不僅充滿了智慧、能力、而且是愛:是一種不自誇、不張狂、樂意歸榮耀給主、樂意把好的東西白白給人的那種態度。盼望我們每個人都脫離卑賤的事情,尤其現在這社會,包括我們自己,常常有這麼多卑賤的想法、作法,真是希望我們有這樣變成主榮形的盼望。求主幫助!

你真的盼望活出主的榮形嗎?

我也不知道弟兄姊妹平常在盼望什麼,我自己也想想,很多時候也真的不是盼望神的榮耀,並不是想要活成像神的樣子,或許剛好相反:如果我有王永慶那麼多錢就好了、如果能像什麼人一樣做什麼事就好了,雖然不一定是下流的,但我們盼望的還是世界上的事。不要愛世界,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沒有了。我們很脆弱,很容易被這世界擊垮,就是因為我們常常巴結這世界,這世界也常常成為我們的偶像,嘴裡當然都說主啊主啊,但我們做不到。做不到也有一個因素,就是我們常常教導的就是:你要為主受苦啊,要怎麼樣、怎麼樣啊!各位,一講十字架,每次在華人裡面就是講到為主受苦,我再說,這是錯誤的基礎!講十字架、講一切,要想到是主為我們受苦!建立在主為你受苦上面,你才能為主受苦;建立在主為你做的,你才能為主做事。不要那麼狂妄,不要那麼自大,不要一天到晚就想要大發熱心,那沒有一個不垮,或沒有一個不是只在作秀而已。就像我看今天教會的情形,只在作秀,做完了累得半死,做的當中是虛假;做了之後是累,因為沒有主在裡面,你就沒有工作。所以,內心深處我們真的非常盼望能夠享受一下世上的東西,如果沒有的時候,我們對這世上有的人就只是一種嫉恨,並沒有愛心。我自己覺得健康的基督徒簡直是鳳毛麟角,再往上推,神學生就更少了;再往上推,傳道人就更更少了,再往上推,牧師就更更更少了。越是常常要把這些屬靈的事放在嘴上的人,如果不是更深經歷上帝,就難免會有更多虛假的基督徒。我們是不是盼望神的榮耀,而且歡歡喜喜以祂為榮?

基督徒要有不同於世界的價值觀

下面保羅就講到我們現在的狀況。他強調我們是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就是我們以盼望神的榮耀為榮、為豪。而且,是在患難中也在盼望這個。甚至可以說:因為盼望上帝的榮耀顯出來,而有患難,我們也都高興。共產黨(布爾雪維克黨)以前說:「共產黨員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各位,你有沒有想過基督徒才是?我們基督徒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我們跟人不一樣。我們不是人,我們是聖靈重生的。當我們跟世人想的、做的一樣的時候,就真是四不像,世界也不要我們,上帝也不要我們。我們的價值觀、我們以為美好、所羨慕的、盼望的,跟聖經講的是不是一樣?哪裡有人會在患難中歡歡喜喜?哪裡有人因盼望上帝的榮耀受苦,還歡歡喜喜?人性不是這樣的!人性是:我在為主,得到很多祝福,我就歡歡喜喜;人性受不了這種十字架的事,但保羅已經提出來了:我們現在既不是當年在伊甸園裡,也不是將來在天堂,我們是一個已經蒙恩得救、站在這恩典中,卻又天天經歷內憂外患、現實的世界、和肉體的軟弱。像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講的:這些事情天天壓在我心上,有誰軟弱,我不軟弱?有誰跌倒,我不憂愁?是,我們有這些東西,但是我們因信稱義,我們可以在這些艱難、患難中產生一些美好的事。

下面這些經文我們都知道,不過也再去思想一下:在患難中,是指我們在一個敵對的世界裡。我曾發過這牢騷,現在有些人覺得我們跟這世界是水乳交融的;有些講得好聽一點就是我們要改造世界、改造文化,可是你處處學世界,怎麼可能改造?《約翰福音》十五章18-20節、《彼得前書》四章12節都講到這世界恨我們的。我們因為心裡倚靠上帝,會有苦的,但是我們更以此為榮,保羅自己就是這樣:《哥林多後書》十一章28「除了這外面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29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那他自誇,也就是他引以為榮的事是什麼?就是他誇自己的軟弱。保羅如果是今天這種比較屬肉體的基督徒或世人的話,早就出版一本書:我的三重天經驗,保證暢銷,因為他講的是真的,一般的都是假的、捏造的,或神經病或自我膨脹講的。他甚至不講自己的名字,只說我認識一個在基督裡的人,他所聽到的隱密語言、所得到的啟示是非常的大,很多人都想知道,保羅就一直沒講。他就不跟你講三重天是怎麼樣,沒去過的人就一直講,我看多半都是心理作用。而且你看保羅真的跟我們很不一樣,在《哥林多後書》十二章6節他說:我禁止我不說這些事,「恐怕有人把我看高了。」各位,我們今天每個人是生怕人家把我們看低了,生怕人看不起我們。尤其現在人這麼有自卑感,一天到晚就是個不健康的心理,動不動就覺得人家在歧視他。整個的中華民族也有這種大毛病,有種歇斯底里的民族意識,我想每個民族、個人,不認識上帝都會這樣,生怕人家把你看扁。保羅剛好相反,生怕人家把他看高了,這非常稀奇。只有認識上帝愛你,只有知道自己被上帝愛的人,才會沒有這種自卑感,才會有一種非常的歡喜。因為我本來就是塵土,就是糞坑裡的蛆,本來就是放在天平上比空氣還輕,但上帝把極重無比的榮耀白白的加給我,那我還有什麼要驕傲、要自卑的呢?甚至因為怕我自高,上帝加一根刺給我,那刺就是撒但的僕役,也痛,保羅也三次求神把它拿開,但他說主的恩典夠用。所以保羅就喜歡誇自己的軟弱,他喜歡說自己不好,他喜歡承認自己不好,不是那種假謙卑、假客氣。這在基督徒裡面、在我自己身上也是常常有,虛假的。人家真的用我自己講的話來說我自己時,我會很生氣(舉己例:那時我做代院長又是主任,客氣要人以弟兄稱呼即可,結果人真的稱呼我康弟兄時,又心理不高興,覺得不被尊重),我們不是真的謙卑。所有的良善,若不是憑著信心領受上帝的話,都不是真的。《哥林多後書》六章3節開始也是一樣,保羅在這些患難、窮乏、困苦、鞭打、監禁、擾亂、勤勞、儆醒、不食這些事上,他要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強烈對比今天很多人喜歡在發財、成功、在教會內或教會外被人稱讚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再去想到八福、《路加福音》六章的平原寶訓,世界的價值跟基督徒的價值是多麼不一樣!

保羅下面就講我們在這患難的世界裡,因著信心、因著上帝的恩典,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3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

患難產生堅忍

這我們熟悉的話來了:為什麼在「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甚至因為信仰受苦了,我還能很高興呢?因為患難會產生忍耐。忍耐翻「堅忍」更貼切,就是一種剛毅不屈的態度,因為忍耐好像比較是消極地在那裡承受。「患難產生忍耐」,這都不要把它想成我們中國人說的什麼多難興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些,可能表面上有點相似。每次當我們看到聖經的觀點跟世人有點相似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我們的觀點是從神掌權、神是一切、神是愛我們,憑著信心、信靠神而有這樣的看法。世人可能有其他的觀點,也講出類似的話,可是我們不是這樣。

美善個性是從患難中磨練出來的

我們要有一個剛毅不屈的態度,這不是從天上掉下來,是從患難產生的。事實上,我知道很多時候、很多人都這樣想,我常常也是,就是:我們常常希望有一切的美善,不管是聖靈的果子,或是物質、金錢上,我們都覺得最好是上帝直接加在我們身上,比方想要有聰明、智慧、忍耐、溫柔等,有人直接為我按手禱告,然後就有一股熱流進來、擊倒在地,或特別的經驗,一剎時我就脫胎換骨,突然就有了這些,例如本來看到人嫉妒,現在就感謝讚美了。就是在一個特別經歷後,我就改變了。我不是說這種事沒有,在大復興時有看過,不過我看即使是在大復興的時候,聖靈有些特別、突然的改變,重要的還是在以後的日子中,讓我們持續不斷的、逐漸的結出聖靈的果子。今天華人教會的不增長,我大膽的說,有人說到底要什麼?很多人也常常換些不同的方式:G12、小組、神學、教學等等,我覺得都很好,我不反對,我們可以去使用,那不是基本的問題。那基本的問題是什麼?神學院就喜歡說:是缺少正確的教導。神學院這是給自己臉上貼金,正確教導很重要,但我也沒有看出神學院有正確教導,搞不好教得還錯一點。就算有正確的教導,就算一個弟兄姊妹天天看聖經,那總是正確的,但從聖經來看,我仍然不覺得就可以產生復興,或個人或團體的生命的改變。有一個不能少的,就是生活中的十字架,以及這裡的患難。我再說,我們並不是什麼受苦神學,並不是被虐待狂,我們的重點還是建立在基督為我們受苦,而不是我們自己受苦。但是,建立在基督為我們受苦這因信稱義的神學上,我們必須承認、必須知道:從舊約到新約,所有神的兒女都會經歷到患難;而且這患難不是作惡受苦,常常一定要是一種真實的委屈和難過,不是因為你犯罪了受苦,正是因為你愛主、傳福音、持守貞潔、善良,結果受苦了。如果在這種情形下,你能夠有信心,患難就會讓你越發剛毅不屈,產生堅忍或忍耐。

有信心,患難才會生「忍耐」

當然你也知道,患難不一定產生忍耐:《帖撒羅尼迦前書》三章3「免得有人被諸般患難搖動。因為你們自己知道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保羅說我怕你們被患難動搖了;《耶利米書》六章2930節,以色列人「他們煉而又煉,終是徒然;」。各位你要去想!每個經文都要想。患難能產生美好嗎?不一定!患難常常會叫我們更怕。有一部很感動人的紀錄電影:十字架,裡面有一位中國傳道人說他六次被抓、被打時,他跟主說:主啊,我實在怕了,我被打怕了。各位,你會怕的!患難不是一個舒服的事,請你要有這樣的認識。不要在一個什麼特會裡,很感動說什麼我為你受苦阿的,這是好事,但如果你真的要為主受苦,就走出那個三萬人的大會堂。那裡一塊石頭放在那兒也會掉眼淚的,氣氛太感動人了。你需要的是在平常冷漠的、無情的家庭、教會或生活中,能夠繼續持守,在持守中也會很疲倦的。患難誰說一定能生美好的美德?患難能叫我們更膽怯、害怕、懦弱、卑鄙,不是嗎?當然也可能可以像《希伯來書》十二章11「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我們被管教以後,就會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患難或任何一個不好的事,能不能產生忍耐?艱難的事能不能產生美好?那是在乎你有沒有信心。我們又談到信心的重要了,信心又不是你自己的自信,是因著上帝的啟示、上帝的慈愛、恩典、對祂的認識而有的那正面不動搖的反應。如果是這樣,患難就能讓我們的個性更剛毅不屈。

4   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然後,在這忍耐當中,我們就產生了「老練」「老練」中文翻得也算好,不過很通俗,英文常常翻「品格Character」,一種好的品格。堅忍還是單方面的、少的;老練就好像是一個完全了。老練,或者好的品格,繼續在生活中,就產生了「盼望」「盼望」這字在希臘世界裡,是不確定的,還有點恐懼的意思;「盼望、希望」在我們中國的用法,也有一點不穩定。最確定的字是「知道」:我知道明天會下雨,很有把握;我相信明天會下雨,就不太有把握了;我希望明天會下雨,確定度就更低了。「希望」的確定程度比「相信」和「知道」要低。不過在我們聖經裡,這三個又有點互相的關連,我們說過:信心是對上帝的知道或認識,這種知道或認識,也讓我們對上帝所帶來的未來是樂觀的,那就是希望或盼望,我們那老練的個性,讓我們在每件事上都有盼望。基督徒對未來不是絕望、害怕的,我們當然知道這世界的王多可怕,也知道魔鬼知道自己時候不多了,就氣忿忿的下到你們那裡去了(啟)。我們知道魔鬼會興風作浪,會做很多的事,但因著對上帝的信靠,我們就有盼望。

5   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羅馬書》九章33「信靠祂的人必不至於羞愧(羞恥)」、《羅馬書》十章11節也再次引這話:你信靠祂,等候祂,在祂身上有這個盼望,不會絕望,不會有羞恥(就是落空)。舊約有好多經文講到這樣的話:《詩篇》二十二篇5「他們哀求你,便蒙解救;他們倚靠你,就不羞愧。」、《詩篇》二十五篇3「凡等候你的必不羞愧;」、《詩篇》七十一篇1「耶和華啊,我投靠你;求你叫我永不羞愧!」我們信靠上帝,然後產生一個忍耐的個性,然後整個個性都是美好的,然後在美好個性中,現實環境即使不好,我們會有盼望,而盼望,我們知道不會羞恥、不會落空的。

沒有信心,患難不能生「忍耐」

現在我們要跟世界的講法做一個對比:前面已經講過,患難不一定產生忍耐,如果你對神沒有信心,如果你對神的義、神的愛,沒有白白的領受,患難可以產生膽怯、懦弱、欺騙、各種負面的東西,不能產生忍耐。忍耐也不一定能產生一個好的個性、性情,常常在苦難環境中長大的人,性情是偏激的。或者他真的很能忍,但心中有一種強烈的報復(像基度山恩仇記裡的基度山伯爵)。在東方的民族裡,特別是印度教和佛教,讓人對忍耐有一種超級的承受能力,不但能忍耐,還可以故意睡在鐵釘上、走在火炭上,但那個產生的是一個美好的個性嗎?我想常常可以是一個冷漠的個性,也可以是一種報復的。被整的媳婦有一天成為一個報復、整人的婆婆;暴政之下也有這現象,君最壞的地方,就是把別人變得跟他一樣,虐待人、傷害人,很可怕。

沒有信心,就算有「盼望」也會羞恥

就算有些人在這些國家、患難環境裡,他真的有好的個性,還是對前途有盼望,他這盼望也還是會羞恥。二十世紀最大的羞恥,就是一個最大盼望的幻滅,就是共產黨。要了解可以去看二十世紀初、五四運動、還有帝俄末期、布爾雪維克革命時期的小說和作品,那真是叫你熱血沸騰。對一個舊世界、封建的、吃人的社會,有強烈的不滿,而且有個最高貴的理想。以前的世界非常可怕,這些人說要破除一切的醜惡,可是完全幻滅了。這個最偉大的理想,因為對上帝完全不認識,也因此對人完全不認識。加爾文說了:不認識上帝,不會認識人的。不認識、信靠上帝,對人那種盲目的樂觀,不知道人的罪孽深重,結果一個可能是相當偉大或人道的理想和行動(當然馬克斯主義說他不是人道,他是科學主義,但我覺得他一點都不科學)產生最大的幻滅。所以現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你就不大看到再有二十世紀初期那種改造社會的理想了。現在都是後現代思想,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教會內或教會外,沒有什麼理想。這也沒有什麼可悲,因為這是你離棄上帝必有的情形,絕望了。我是覺得,基督教沒有復興的話,繼續下去,後現代會被佛教取代,因為那是一個絕對的虛無,那裡面有很大屬世的智慧,就是讓你知道人間一切是沒有意義,而且很空虛的。

所有的患難不一定產生忍耐;忍耐也不一定產生老練;老練也不一定會有盼望。如果真的又有人一關關的度過,最後也有很好的個性和偉大的憧憬、盼望時,他必定會羞恥。所有不建立在上帝身上的,所有不是上帝為我們所做的,通通都會垮掉,羞恥了。那當然也有很多盼望而產生的羞恥,那例子太多了,你盼望考上學校,放榜時羞恥了。聖經說我們「盼望不至於羞恥」,那麼不會羞恥的盼望是什麼?當然我們知道當主再來時,會為我們一切所受的苦申冤;會跟世人、魔鬼、天使宣稱我們因神的保守所信的是對的。但那是將來,保羅不僅講將來,也在講現在。

因著相信,我們的盼望不會羞恥

你現在為什麼不會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這裡也有三位一體的含意:五章1節講到耶穌基督,因著耶穌基督我們跟天父相和;5節這裡,聖靈讓我們有神的愛。救恩是三位一體的真神一起來做的,我們之所以能在患難中生忍耐;忍耐中生老練;老練中生盼望;盼望也不至於羞恥,就是因為我們對上帝有信心。這裡雖用「愛」而沒有用「信心」這字,也是一樣的意思:信心是對上帝的話、上帝的啟示的認識和反應,上帝的啟示就是聖靈把祂的愛、十字架、或整本聖經所說的放在我們心裡。聖靈是主賜給我們的,聖靈把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澆灌或者是傾倒,在舊約中也有負面的意思,常常是神把祂的震怒傾倒下來。像《啟示錄》十六章、《詩篇》六十九篇24節。有時也是把祂的祝福傾倒下來,像《瑪拉基書》三章10節。聖經喜歡用水來形容上帝的恩典,好像澆下來一樣。

聖靈讓我們明白神的愛

這裡「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的意思應該把這跟《約翰福音》保惠師的應許連在一起,就是聖靈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神的愛。我知道很多人喜歡把「聖靈澆灌」了解成一個特別的經驗。各位,我不反對經驗,甚至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這些經驗你還是要用上帝的話、耶穌的十字架來調和。就是不一定是有股暖流倒在我們裡面,我們就脫胎換骨。剛好相反,照我剛講的,聖靈澆灌是有上帝的話在我們裡面,但這上帝的話,是不是就一剎那間,把我們變得像這一連串(患難、忍耐、老練、盼望、不羞恥)的美好呢?不是的!單單是上帝的話,對不起我這樣說,好像還不夠一樣。當然神的話、聖靈是足夠的,但是祂都是表現出祂在生活中會折磨、修剪我們,在這些折磨和修剪中,就產生美好。就像一個人不管怎麼吃健康食品,不運動就還是不行。如果我們屬靈上,只是一直在領受一些不管是聖經也好,特會、培靈、最好的神學書也好,如果不在生活中去應用,而且在其中受到很多的打擊、挫折、委屈、難過,而你繼續歡歡喜喜的話,你就始終結不出這個果子來。我認為聖靈不是沒有那種澆灌,是非常喜悅的經驗,不過我更認為聖靈在這裡就是像《約翰福音》的保惠師,是讓我們知道神的愛是多麼豐富,使我們真知道祂。所以我們討論《羅馬書》或整個基督教信仰的重點是什麼呢?有人說是因信稱義、有人說是神的主權、權柄等等,都可以,不過在這裡,我的確看到我們的目標就是神,用不同的方式來講。保羅已經講到神的義、神的愛、神的路、神的福音、神的兒子,把神的愛,神對我們的愛放在我們裡面。下面保羅就說明什麼是神對我們的愛?

6   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

神在我們很壞的時候就愛我們

「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可能跟前面亞伯拉罕身體軟弱不一樣,是說信心軟弱;就是我們沒有那種行善和遵守律法的能力和意志這叫軟弱,也就是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

這個「所定的日期」可能不是《加拉太書》四章4節講的「及至時候滿足」;也可能不是《 馬太福音》二十六章18「我的時候快到了」和《 約翰福音》七章8「我的時候還沒有到」。這個耶穌所定的日期,照字面看來,就是上帝定了一個日期,耶穌要降生、要死等等。不過恐怕這裡更恰當的說法,「基督按著所定的日期」,「日期」就是指我們軟弱的時候,主要是要表現出祂是在這樣一個情形下愛我們:我們是很爛、是敵擋祂的、是不值得被愛的。

主耶穌代替我們死

「為罪人死」。祂愛我們到一個地步:為我們流血,為我們死。因為我們犯罪,在上帝的怒氣下,我們是非被定罪、非死不可的。就我們來講,當然神是赦免了我們;就上帝來講,這個怒氣非發出不可,不能赦免,不能饒恕,一定要有人受罰。那怎麼辦呢?就讓耶穌基督來代替我們死,為我們死。

7   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

「義人」就是指一般正直的人。「仁人」是指「恩人」的意思。的確,為義人死是沒有的,即使是個正直、守法的人,也沒有人願意為他死。但如果是一個對你有恩的人(「仁人」翻「恩人」更好),極少數的情形下,或許你可能為他死。

8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神的愛」迥別於人間的愛

但我們既不是守律法的正直人,更對耶穌上帝沒有什麼仁恩可言,而基督為我們這些罪人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有許多經文都說到:《 約翰福音》三章16節:「神愛世人」、《加拉太書》二章20節:「祂是愛我為我捨己」、 約翰壹書》三章16節:「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這世界上的人不知道什麼叫愛,母親不知道什麼叫愛。我常在母親節聽到這話:上帝不能在每個地方出現,所以就設立了母親。誰說上帝不能在每個地方出現?我也不覺得母親的愛可以跟上帝的愛比。對不起,我這一點跟的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一書作者)、毛澤東的觀點很像。毛澤東說:「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人間所有的愛都是有緣有故,但上帝的愛是無緣無故。不是因為我們好,沒有在我們身上找到任何值得愛的理由,祂就愛我們。我們愛人,要不因為他是我的血親,他裡面有我的基因而愛他,或就是有什麼理由,都是自私的。這一點墨子也講得很對:「人的愛是有階級、血統、種族,是對自己有利的才愛。」。上帝的愛不是這樣,若不知道上帝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讓祂的兒子為我們死,就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愛。我們會批評好萊塢電影把性當做愛,我們自己也常把一些煽情、濫情的東西當做愛。對不起,我是喜歡批評一般人的觀念,我自己覺得母親對小孩的愛,有時也非常自私,是佔有、控制的。「我是為你好阿!」是為他好,可是那是為我自己要有面子,而且那是一種沒有信心的愛,就是說,如果你不是這樣,我就勃然大怒了。因此我覺得很多人看倪柝聲的書,或這些「向罪死」的書,沒有死得夠透!所有出於人的,都需要被十字架來對付;都是好的,母愛、父愛、理性,但是都需要被上帝的愛來對付,被十字架來對付、破碎,而看到我們自己的不完全。

不認識、領受神愛你,就不能愛人

約翰壹書》四章10「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我們還要說,不只「不是我們愛神」,根本是我們恨神的時候,神就愛我們了,「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我們通常說的也是:神這樣愛我們,所以我們也當彼此相愛;我們要相愛、要饒恕敵人、要這樣、要那樣。這些是對的,但只講這樣,就是不要根,只要果子,那是行不出來的。沒有認識、領受上帝對我們的愛,我們不能去愛人,也不能聖潔、良善。如果我們認識「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我們就知道什麼是愛,像《 約翰壹書》講的:「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不是從環境來認識「神愛你」

現在的一些神學作品、講道、詩歌,毛病也都在這裡露出來了,舉例:詩歌「神是愛」:萬物都告訴我神是愛。是嗎?生下來是白癡的小孩、一場大地震死了一百萬人、禽流感,萬物告訴你神是愛嗎?羅素比我們頭腦清楚多了,他說他絕不能從萬物看到有一個慈愛的上帝,他最多能說的是:看萬物,這世界是個拙劣愚笨的上帝在管。這世界有太多不合情、不合理的事,你不同意嗎?你怎麼跟生下來是蒙古症的說上帝是愛呢?他白白胖胖健康,你可以說上帝是愛;同樣的七月的鬼月是平安月;躺在河邊,看著天空的雲,很平安阿,可是你的生活,天天是躺在河邊的嗎?那河會氾濫的,有雲嗎?那雲會帶來暴雨損失的。從萬物、環境看平安?愛?各位,我再提醒你一次:神是愛,只能從十字架上看到!如果你再說:我知道神愛我,因為我的事業順利、家庭幸福、身體健康,那麼很多人,這世界恐怕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可以說那神不愛我,你有這些我沒有,世上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沒有這些東西!就算是百分之百的人都有了這些,會平安嗎?

「神愛你」的明證就是:耶穌為你上十架

這裡我們也要講一下「啟示」了,「一般的啟示」不能讓人認識上帝,我觀看萬物就能認識上帝嗎?不能!你要先認識了上帝,看這世界才知道有個上帝;總要先蒙恩得救,眼睛被打開,才看得出這世界充滿了上帝的智慧、慈愛、與能力。你沒有重生得救,不認識上帝在十字架上所做的,不知道自己的罪惡,不知道神的權柄,你看什麼都看不出上帝的慈愛。「神是愛」,這不是神學上的問題而已,雖然在神學上很重要,我覺得這更是基督徒的生活,以及我們在牧養教會時會碰到的,因為我們傳遞的一個信息就是:神的愛就顯在你兒女成器、工作順利、身體健康上面,所以一旦沒有,馬上懷疑神不愛我。誰說神不愛你?我們要講的非常難,你必須跟生了一個是蒙古症孩子的媽媽說神是愛,而且你看著孩子就知道神是愛。也許不一定這麼直接了當的講,但是我們沒有別的話講,我們說:你要透過對耶穌的信心,否則我們看不出來。我們不是不同情人,不是不跟人一起流淚,但我們之所以知道「神是愛」,是因為神差祂的兒子為我們捨己,從此我們就知道何為愛。

基督徒不求世界的肯定

因此,基督徒也不應該求這個世界上的人對你有任何的認識,這也就是為什麼包括很棒的那部十字架紀錄片裡,他們也會說:唉,政府誤解我們,他們不知道基督徒是好的,對社會、對中國對政府都不是壞意。各位,這在羅馬政府時也是一樣,基督徒不知道羅馬人為什麼逼迫他們?為什麼他們的言行一切這麼好,還要被人逼迫?不信耶穌的言行還壞呢,不知道怎麼會這麼,奇怪?各位,這個奇怪,真的不是我們奇怪,是他們奇怪,是他們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世界不認識我們,是因為世界不認識上帝(約壹三1)。所以不必求這世界對基督教、基督徒的肯定,當他們錯怪我們時,是正常的,不要以為稀奇。但,難過的就是我們今天基督徒和教會要跟世界看齊,就把很多不應該以為稀奇的當做稀奇,就把世界的愛當做愛。上帝在十字架上的愛多麼的偉大,多麼的長闊高深,令我們只能不斷不斷的,在聖靈的幫助下,更多的認識、體會、領受,我們就在患難中歡歡喜喜,而且以此為榮;所有的患難、委屈,就在我們的生命中產生更多的忍耐、老練、盼望、不羞恥。祂為我們死,神的愛向我們顯明了,神的愛在我們心中。

 9   現在我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

現在我們在罪惡當中,因為耶穌的血,神就稱我們為義了。這是太偉大的一件事,將來上帝的震怒顯現時,我們就更有把握可以免去。

10      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神的拯救太不可思議

「我們作仇敵的時候」從《羅馬書》、整個聖經來看,我們應該了解這是「神作我們的仇敵」的時候,因為我們犯罪,得罪上帝,所以神的震怒顯明在不虔不義的人身上。神的震怒在舊約聖經裡包括:《申命記》二十八章、《利未記》二十六章、整個的五經、曠野的歷史、以色列人的歷史、《士師記》裡講的、以色列人的亡國、被擄、被屠殺、耶路撒冷的被焚燒,整著舊約一直到《啟示錄》,所講的就是:人得罪上帝,不肯悔改,上帝就作他們的仇敵,攻擊他們,神的怒氣就在他們身上發出來。在《申命記》二十九章,他們後來為什麼會這樣?別人會說耶和華在大惱恨中將他們消滅了。《申命記》三十二章,當以色列人受到各樣的攻擊時,耶和華說,他們所受到的攻擊,「是因為耶和華他們的磐石賣了他們,若不是耶和華交出他們來,一人焉能追趕千人?二人焉能使萬人逃跑呢?」是耶和華在做這事。《以賽亞書》六十三章10節也有講,當以色列人一直不悔改時,耶和華就轉身作他們的仇敵。「他們竟悖逆,使主的聖靈擔憂。他就轉作他們的仇敵,親自攻擊他們。」各位,這些字眼,都在我們心中自動濾掉了,你再去看看聖經,在講上帝的義、上帝的恩典裡面,講到上帝作我們的仇敵,這些字多得不得了。因為我們作祂的仇敵,一直拒絕祂的恩惠和慈愛。最稀奇的是「當我們還作仇敵的時候」,就是「上帝作我們的仇敵的時候」,哪有在作仇敵的時候,哪有陳進興在姦殺白曉燕的時候,白冰冰再讓她的兒子為陳進興死?怎麼會有這種事?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怎麼會有?不是我們作祂仇敵而已,是祂在憤怒當中的時候,祂讓祂的兒子為我們死?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話。不可思議只是太濃縮的話,從這裡我們可以講出千萬篇的道、唱出千萬首詩歌、寫千萬本書。在這個上帝最向我們憤怒的時候,因著十字架,祂跟我們和好,這不可思議的,怎麼能夠和好?南京大屠殺,你怎麼可能跟日本人和好?你是死者僅存的人,怎麼可能跟屠殺你全家的人和好?但上帝做好了這件事!如果說這個「作仇敵」是神作我們的仇敵,「和好」也是神做好這件「和好」的工作。神使我們人和神之間和好。

神做成這「和好」的工作,邀請人來接受

「與神和好」是神主動,就如同神主動的是我們的仇敵一樣。當然這主動又是因為我們人先作祂的仇敵,但整個聖經裡面,人所遭遇的禍患,就是因為神與人為敵,神在攻擊人。當然神沒有不義,是人自己自作孽。但神在攻擊人時,祂又做了「和好」的工作,就是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祂就讓祂的兒子為我們死,把整個救恩的計畫呈現出來了。《哥林多後書》五章18「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一切都是出於神」我們可以字面的來了解:每件事都是出於神,包括上帝的創造、管理,和大大小小我們認為好和不好的事。不過這裡「一切都是出於神」是在講到說:我們跟神和好,是因為神把這「和好」做成。19「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就是神做了這個「和好」的工作:在十字架上,無辜的代替有罪的;義的代替不義的,祂替我們承受了一切上帝的震怒,這樣平息了上帝的震怒,完成了上帝公義的要求。當上帝把這些通通都做好了,上帝就藉著祂的僕人對我們說:你們與神和好吧!這是《哥林多後書》五章20節。

注意:先是神做好的這事,然後人就應該跟神和好。因為神的怒氣已經沒有了,那麼人對神的懷疑、不信、懼怕,也應該沒有,就跟神和好吧。我之所以要強調,就是因為這一百年來,解經家也都說,你看聖經裡都是要人跟神和好。的確,聖經是這樣講,而沒有講神要跟人和好。所以他們說,十字架並不是上帝發怒,上帝並沒有發怒,上帝始終跟人是和好的,上帝始終在愛人,問題是人在遠離祂,所以十字架也不是什麼平息上帝的憤怒,因為上帝沒有發怒,上帝跟人一直是好的狀況。但我認為這樣的解釋是拘泥於字面,不恰當的,因為從我們剛才看到的那麼多經文,神實在是對人有極大的震怒,而這個震怒也不是人能平息的。雖然神沒有直接講到說神要跟人和好,可是整個救恩計畫、挽回祭,就是針對祂自己的憤怒,神要想一個辦法讓祂不再發脾氣。當然這想一個辦法是我們人講的話,整個事情始終都在那沒有轉動的影兒的上帝中進行。當祂在十字架上做好了這件事情之後,祂對罪人說:你來跟我和好,你看看我的愛有多大,我的震怒已經都沒有了,你不要再怕我,到我這邊來吧。所以神還是需要一個贖罪祭、挽回祭讓自己的憤怒平息,平息了,讓這救恩能夠臨到我們這邊,也就是「和好」。是神主動做的,當神主動做好了以後,神就邀請人來跟祂和好。在《羅馬書》五章10節這裡也是一樣,神的憤怒,因為神兒子的死,就做好了,我們可以不要再在神的震怒之下,我們現在就需要主動的去領受這個和好的福音。所以在10節的「得與神和好」這仍然是神做的一個工作,然後下面就希望我們人去相信祂,接受這個神的工作,就能不在神的震怒之下了。

和好之後,還要繼續信靠主耶穌的拯救

當我們跟神和好之後,我們繼續要因著耶穌的生得救,「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這跟第1節講的「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樣,就是我們繼續要藉著主耶穌的復活、升天、做大祭司的工作(在神面前不住為我們禱告的工作),救我們脫離各樣在今生一切還會碰到的患難。這也在《哥林多後書》一章10節可以看到「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信了主的人已經不在神的震怒之下,但魔鬼還有一些最後的掙扎,我們也還會犯罪,惹神的憤怒,所以需要因著耶穌的生,因著耶穌坐在神的右邊這永恆大祭司的工作,我們繼續被拯救,所以我們繼續需要信靠上帝,而且信心需要越來越堅定。

第三個福氣:以神為樂、為榮、為愛(五11

11      不但如此,我們既藉著我主耶穌基督得與神和好,也就藉著他以神為樂。

以神為樂: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

我們跟神之間有這樣一個和平的關係,在艱難時,我們也藉著祂,以神為樂。這個「藉著祂,以神為樂」就是前面說的歡歡喜喜。我們藉著祂,在各樣患難中,以盼望神的榮耀為歡歡喜喜,我們以神為樂。第五章可以說是因信稱義的三個福氣:第一個因信稱義以後跟神復和了,站在神的的恩典中。第二個是我們盼望神的榮耀。第三個是以神為榮,或以神為樂。其實這三個也沒有太大的差別,重點就是說:在罪惡的世界裡,我們縱然有這些軟弱、跌倒、內憂、外患、攻擊、自己的錯誤、別人的罪惡,我們仍然是站得很穩的,因為我們因這位耶穌所做的事情,已經稱義了。

亞當和基督的對比(五12-21

12      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因著耶穌所做的,億萬的基督徒都能得救、稱義、跟神和好。得到這麼多好處,是因為耶穌;也同樣的,因為一個人亞當做了一件錯事,所以大家都萬劫不復了。這一節開始就是兩個人的對比;兩種「一」與「多」的對比。因著耶穌一個人做的,大家就蒙福;因著亞當一個人做的,大家就受禍。這不只是講一個過去的歷史,也是講我們現在基督徒的生活,今天我們基督徒能夠得勝,還是因為那位耶穌;就如同今天世界上人一切的痛苦,是因為那個亞當。這裡面我們自己有沒有作用?有的。我們也跟亞當一樣犯罪了。我們不是把一切責任推給他,但的確有影響。同樣的說,耶穌做好了一切事情,我們就什麼都不做了嗎?不是,我們要做,只是我們做的一切是因為耶穌為我們做的一切。這「一」與「多」的對比非常難了解,希望我能講得清楚。

「罪從哪裡來?」是個奧秘

「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這句話可以對比的說:「義也是從一人而入了神兒女的身上」。我們先講「罪」。「罪」最早的時候,到底從哪裡來?這我們是不知道的。在神學裡,特別是奧古斯丁,或天主教,或一般正統神學都會說:沒有「罪」這個東西,「罪」是「善」的缺乏privation of good;沒有黑暗這個東西,黑暗是光明的缺乏;沒有愚昧這個東西,愚昧是智慧的缺乏;沒有軟弱這個東西,軟弱是強壯的缺乏,以此類推。這當然可以是個文字遊戲,但奧古斯丁講這個,是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上帝所造的都甚好,怎麼會有不好的呢?」上帝沒有造「不好」這個東西,所有上帝造的都很好,不好就是一種好的缺乏。那怎麼會有這種缺乏呢?他說是來自意志:上帝造的意志是好的,當意志選擇了次好的東西,代替好的東西的時候,那個缺乏或罪惡就產生了。

傳統的來講,「罪從哪裡來?」這是個奧秘,我們不知道。比奧古斯丁要強烈一點強調神主權的會說:罪的產生也好,這世界的墮落、敗壞也好,仍然在神的掌權中,但神仍然是全然良善、榮耀的。不過這不是我們這裡要討論的。

在這裡,我們只是要說,保羅講到的「罪是從亞當一人進入這世界」,至於說亞當之前,罪怎麼會有的?罪怎麼會影響到亞當?這都是保羅沒有談的事。就如同魔鬼怎麼產生的?正統的神學會說,魔鬼不是上帝造的,上帝造的是美善的天使,魔鬼是天使墮落的。那你如果再問:天使怎麼會墮落?他驕傲,他怎麼會驕傲?正統的神學會說不知道,但他不會說上帝使他驕傲。對路德、加爾文來講,這也沒有什麼難講的,這件事情就仍然在上帝的手中,因為沒有一件事情不在上帝手中,只是我們不把惡歸給上帝,我們把榮耀歸給上帝。但如果你一定要說這件事就是上帝做的,正統的神學家也不會反對這樣的說法。只是保羅在這裡都沒有講,我們也不去談到底最早的時候罪是怎麼來的。這裡只有講到說:這個世界怎麼樣會有罪?是從一個人來的。這保羅也是一個概括的說法,單單從歷史來講,罪不是從亞當來,是從夏娃開始,但是好的、壞的,聖經通常都歸給男人,就是用男人作代表吧。當然你可以再推,罪是從那蛇來的,至於蛇怎麼墮落?又像剛講的,只可以有很多揣測。

罪從亞當一人進入世界

「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罪是從亞當一人入了世界,死是從罪而來,這我們也知道:吃的日子必定死。雖然亞當那時肉體沒有死,但他跟上帝的關係就已經開始中斷,從不轉變的上帝來講,他已經死亡了。雖然那死亡還要等到幾百年以後,肉身的死亡才實現,但他不聽上帝話的時候,他就已經在死亡當中了。

於是死就臨到眾人

「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罪因為亞當入了世界,因為犯罪了以後,人就會死,「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這我們不太懂,為什麼是亞當犯了罪,死就臨到了眾人?照次序應該這樣:罪從一個人入了世界,既然死是從罪來的,然後眾人都犯了罪,所以死就臨到眾人。「死就臨到眾人」就是每個人都會死,死的原因就是因為犯罪,沒有犯罪就不會死,但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所以眾人都會死。這樣看來,好像也很簡單,每個人都會犯罪,所以每個人都會死。每個死的人都證明一件事:就是上帝的話應驗了,犯罪的人一定會死。這沒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保羅把沒有問題的問題複雜化,變成有問題?各位不是他故意要複雜化,是因為他要跟耶穌連在一起:「因為一個人的義行,我們得救;同樣,因為一個人的罪惡,我們都死亡了」。為什麼要這樣講?這就是偉大的神學家偉大的地方,也是現在爛的神學家爛的地方,就是他會想得遠一點、多一點。會下棋的就知道看得遠一兩步,這也是真正的政治家或企業領導者有的,甚至投機家也是這樣(他看出這塊地漲,你買的會跌,他買的會漲。雅各就是這種人),他能看得遠一點、能預先看到別人沒有想到的。

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裡

各位,每個人都會犯罪,都會因犯罪而死亡,所以我們都需要上帝的救恩。這你都能懂,但是奧古斯丁看到一件事情:人因為犯罪,都會死亡,那會不會有那麼億兆分之一的機會,有人不會犯罪?因此我們就必須要說一件事,就是人都有罪。你說,對啊,人都有罪。不,奧古斯丁不只是在講這個,保羅也不在講這個人都有罪,而是要「保證」人都有罪。什麼叫「保證人都有罪」?保證人都有罪,才能保證每個人都需要上帝的救恩;就是要先「肯定」每個人都有罪,都需要上帝的拯救恩典。這也就提到了「原罪」的問題。

舉個例:若有人要藉一種藥發財,要每個人都吃那藥,就要先保證每個人都得病。也就是要這藥有果效的同時,我要製造一種病菌,讓每個人都得病。好比今天的禽流感或什麼病,後來發現是什麼資本家的陰謀,他已經先同時設計好兩種東西,一個是病,還必須每個人都會得的,一個是解藥。上帝的恩典雖然這麼大,還得要保證每個人都需要祂的恩典,保證每個人都有罪。「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裡」(加三22)那就是保證人都有罪。今天我重病,被醫生醫好了,我感謝那醫生;我被特種部隊從綁匪手中救出,我感謝那特種部隊,這我們能了解。可是萬一你發現那個特種部隊是跟綁匪勾結的,把你放在那個被綁的狀況中,然後一陣廝殺原來都是導演好的,把我救出去,原來那救的人,就是那綁匪同黨。病被醫好感謝,但若發現病菌是醫生種的,當然就恨那醫生,也就是恨那救你的人了。你要這樣恨,我也沒有辦法,但是不僅《加拉太書》這樣講,當保羅在《羅馬書》把上帝救恩講到最完整時,也一樣的說:「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憐恤眾人。」(羅十一32),我要讓你們每個人都在一種最悲慘的狀況,完全沒有自救的能力時,我來救你,讓你知道你只有依靠我,可是你會發現一件事,是我使你在這種狀況當中的。你能不能勝過這個心理上的痛苦和憤怒,我不知道,奧古斯丁就根據《羅馬書》五章的觀點,特別是12節,來講「原罪」。他的文法是錯的,但他的結論是對的。今天很多新約學者、神學家會說《羅馬書》五章12節根本沒有講「原罪」這個事,我承認從文法、文字來看,也沒有「原罪」這個字,但我認為觀念絕對有。像伯拉糾也好,比較傾向新派的學者也好,康德、新儒家也好,他們否定有「原罪」,他們否定的理由很簡單:就這樣給人士氣的打擊嗎?我們應該肯定人是良善的,不應該肯定人是罪惡的。這個動機都很好,各位,西方有一句話:好的動機是通往地獄的大路。好的動機會造成錯誤的結果,這裡勉強可以是個很浮淺的講法,但我們從聖經來看就是這樣,人以為好的動機,我看所有的異端,大概都是好的動機,但他不服神的權柄,就在壞當中產生更大的壞。伯拉糾為了要保存道德、責任,就說人沒有「原罪」,結果到最後是把道德完全破壞掉了。就像新派現代主義(Modernism)想要保存理性來否定啟示,結果變成後現代(Post-Modernism),連理性也完全否定了。各位,真的,一切美好的東西,包括理性、道德,只有在基督教,在聖經裡才能保存住,而且只有在傳統的正確神學裡,才能保存得住。當然我們需要克服「原罪」這種心理上的障礙。

「原罪」的意思包括「罪行」、「罪刑」和「罪形」

保羅在這裡說的,如果我們說眾人都會死,因為眾人都犯了罪,他根本不必提亞當,因為我們自己都犯罪,所以我們都該死。雖然在這裡保羅沒有非常清楚的解釋「原罪」,但他明顯講到。眾人都會死,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是沒有錯,但我們眾人都犯了罪,怎麼跟亞當連接起來?那個就是「原罪」。

「原罪」我也說明一下:原罪(Original Sin)基本上不是像一般講的人性本惡,在神學上講到是說:亞當夏娃在伊甸園裡所犯的那件事情叫做罪;或者說亞當夏娃在伊甸園裡悖逆上帝的那個「罪行」(罪惡的行為),叫做原罪(原始的那件罪惡)。

原罪的第二個意思是:伊甸園裡那一件事所產生的「罪刑」(罪行的刑罰),就是所有人都在上帝的咒詛當中,就是神把眾人都圈在罪惡裡。那是一個刑罰,不是罰了亞當,把他趕出去,讓遍地荊棘蒺藜讓他生活很痛苦而已,而是somehow,我們不知道怎麼一個how法,這是長老會,或加爾文宗的盟約神學裡特別喜歡講的:就是因為一,把所有的都帶壞了,都受到了咒詛。

原罪還有第三個意思是指「罪形」(罪惡的形狀)。因著人被咒詛,所以人都帶著罪惡的形狀,那個叫原罪。

「本罪」

我們今天一般講到的,其實叫做「本罪」,就是我們本身所犯的錯誤、罪,不是原罪,當然「本罪」是從「原罪」來的。這不必把他講成是從亞當夏娃來的遺傳,就是因著亞當是人類的一個代表,所以亞當所犯的罪,使我們都也在上帝的咒詛當中。當然你聽到這裡很憤怒的同時,也不要忘了保羅的重點不在這件「原罪」的事,他的重點是在另外一個人,就是耶穌。那一個人的順服,也讓我們在祝福當中。而且那個人的順服所帶來的祝福,比亞當的不順服所帶來的咒詛,要更大、更豐富。

綜合一下這一節(12節)裡說的:是,眾人都犯了罪!是,眾人都會死。但就說眾人都犯罪就好了,為什麼要跟罪從一人入了世界連在一起?因為那個眾人的犯罪,跟一人的罪,是連在一起的。在教會歷史,在正統神學,在聖經裡,都是這樣看。我們在母腹中就有罪了,不是在母腹就有罪,我們跟亞當都連在一起,上帝就這樣算我們都犯了罪,所以我們都要死,也都需要祂的救恩。

13      沒有律法之先,罪已經在世上;但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

在西乃山頒佈律法之前,多妻也是一個罪惡,但神就沒有把他當成那麼重的罪。雖然人的良心裡還是知道這個不對,但是因為沒有一個很清楚的文字的規定,就允許人這樣做。在摩西的律法頒佈之前,「罪也不算罪」,就是處罰沒有那麼強烈。這是我的解釋,也有很多解經家說不,他們說:這裡清楚的說,罪就不是罪,完全不算罪。我承認單就這一節的文法,是這個意思,但就上下文來講,應該是我的意思,就是說:罪其實沒有不算罪,罪就是罪,只是上帝的處罰輕一點而已。是不是我們也可以說在《創世記》裡的那些人,活了幾百歲,上帝的處罰也就更慢一點,他們幾百年之後才死,不像挪亞以後,大概一百二十年之內都要死亡。

14      然而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人的預像。

這經文很容易了解,我們就不需要多說。「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做王就是有權柄的意思,你非聽他不可。非聽「死」不可的意思就是:「死」要叫你死,你就非死不可。「死」要你三更天,你就不可能拖到五更天。「死」就作了王,沒有人能夠擺脫,因為每個人都犯罪,連我們不犯亞當一樣罪過的,一樣也在死亡的權勢之下。

亞當是預表基督

這些看起來是負面的東西就是:我們真是很倒楣,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失道,就雞犬落地了。但保羅說,你不要覺得倒楣,因為亞當是個預表,是後來要來救我們的那位耶穌基督的預表。亞當所做的,的確造成了一件事,就是眾人都在罪中,被上帝咒詛。我們somehow都跟亞當相連,亞當所犯的那個罪,就影響到了我們每個人。最起碼的現象就是我們都會死,那就是在上帝的震怒之下,吃的日子,你必定死。我們都會死,至於這肉體死什麼時候執行,在有摩西律法以後更清楚;在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裡面不是很清楚,但他們心裡有「是非之心」,他們還是違反了。所以我們在說基督之前舊約的人,或沒有聽到福音的人,他們怎麼辦時,從他們會死亡的這件事就知道,他們也在上帝的震怒之下,通通都會死、會滅亡。他們肉身的死,預表了他們會又第二次的死,就是在《啟示錄》講到的在硫磺火湖裡。

這些是負面的、亞當的影響,下一節就講到正面的、基督帶來的福。

15    只是過犯不如恩賜,若因一人的過犯,眾人都死了,何況神的恩典,與那因耶穌基督一人恩典中的賞賜,豈不更加倍的臨到眾人嗎﹖

聖經怎麼說,我們就怎麼信

「過犯不如恩賜」。各位,你同意這句話嗎?我是一直不太能同意,我個人的經驗,我看人類歷史教會,我覺得恩賜不如過犯,我覺得上帝的恩典、祝福總是不如罪惡大。不知你感覺如何?因為我是一個比較悲觀的人。整個以色列人、人類的歷史,我們看到的實在就是人類的過犯很大,人實在常常惹上帝憤怒,人實在不好。我自己的生活也是這樣,好像我的過犯表現出來比較多,神的恩賜在我身上表現比較少。在教會裡面好像也是這樣,好像到今天都還是這樣。

要透過信心來看環境

不過,這幾年我比較有一點改變。我絕對要相信神的話,我自己說了:不管經驗、環境如何,要相信神的話,神的話說:「過犯不如恩賜」,我就要相信過犯不如恩賜。而且我也逐漸越來越體會到神的愛、神的權柄、神的智慧,實在遠遠勝過人的愚昧、仇恨、撒但的詭計,我現在是越來越相信。如果你跟我說:可是我們就現實來看,你覺得教會裡面、在基督徒身上表現出來的是過犯多還是恩賜多?我會承認好像還是過犯多,但是聖經沒有叫我們看人、看基督徒的表現;不是不看,而是我們總是透過信心來看,那我就還是很歡呼的說:我相信過犯不如恩賜,我覺得神的恩賜遠遠大過人的過犯。但這說起來,我希望能表達得更好,不知道你感覺怎麼樣?這不是一句宣告而已,而是在生活上重要的態度。我現在是越來越喜樂,我不是不知道人的邪惡、軟弱,但我知道我們基督徒是得勝的。講個笑話:你信耶穌真的很痛苦,不但你要喜樂,而且不准裝。如果你喜樂就是裝出來的;不裝就是痛苦、不喜樂,這也不對。要不裝,又是真實的喜樂,作基督徒真的很難,簡直不可能。所以你就不做嗎?不!當然我們要做!所以你要因著上帝在你身上做的,你才能做,否則根本不能做。過犯不如恩賜我相信,因為經上這樣說,我們也希望個人也好,團體也好,你在生活中的體會是越來越多。

神的恩典因耶穌而加倍臨到

「若因一人的過犯,眾人都死了,何況神的恩典,與那因耶穌基督一人恩典中的賞賜,豈不更加倍的臨到眾人嗎﹖」這些話我認為都不太能夠量化,甚至也不太容易憑著肉眼來衡量。這裡說「加倍」,我們也不太能說就是「量」是很少,「質」更優秀,這樣說也不對。我們照神的話來講,就是神的恩典是更多。對,我們承認罪很可怕!一個人一犯罪,眾人就都死了,所以這一節,一定要成為第12節的一個解釋,如果12節只是照伯拉糾講的:我們每個人犯罪、死亡,只是自己的罪,跟亞當沒有關係的話,第一個跟12節的第一句話就衝突了;第二個跟15節也是衝突的,我們的死亡一定跟亞當、跟「原罪」有關係。是我們咎由自取,我們自己犯罪而死,但我們之所以犯罪而死,跟亞當也是有關係。15節也再強調了:一個人的過犯,眾人就都死了。如果12節的下半句,照伯拉糾的講法就是:「眾人的過犯,眾人都死了」。可是經文說:「一個人的過犯,眾人都死了。」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神的恩典,會因為耶穌基督一個人的「恩典中的賞賜」,會加倍的臨到眾人。

「恩典中的賞賜」

這講得有點複雜,意思就是神的恩典是藉著耶穌基督臨到的。當然神的恩典不只是藉著耶穌基督臨到的,這裡特別講的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到十字架上,死而復活,再來的那一段。如果我們把耶穌基督就講成是神的話,神的恩典就是耶穌基督的恩典;神跟神的話,三位一體是不能分開的。但這裡的神的恩典,特別是講到耶穌基督這一個人,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被交給人的這一件事,祂所做的,白白的賞給相信的人,這叫賞賜。

各位,我再說,這是神學上的話,這也是在生活中的實際。我希望你們記得。你可以把這句話說成:若因為李登輝、陳水扁也好,連戰、宋楚瑜也好,他們的過犯,我們都慘了,何況耶穌基督的恩典,不會加倍的臨到眾人嗎?你說不會,因為我看到的就是一大堆的慘。對,你又沒有憑信心,又在憑眼見了。當然李登輝這些政治上的人物,神在他們身上有一般的恩典,跟這裡講的是不一樣的。耶穌基督讓我們得到永遠的恩典,那永遠的恩典也會影響到現實的社會,雖然我們今天就好像沒有看到。許多基督徒一天到晚叫叫叫,要在世界上怎樣、怎樣,你如果沒有回到耶穌基督的恩典、十字架的福音的話,你去做那些事情,我再說,除了在作秀、拍拍照、做虛偽的表面工作以外,就都是虛空。我們相信神有恩典、有恩賜、有能力,必須是領受了耶穌基督這救恩;任何人領受了祂,靠著上帝,在這世界上才會有些驚人的工作。不過,不管有沒有驚人的工作,恩典都是加倍的。

16   因一人犯罪就定罪,也不如恩賜,原來審判是由一人而定罪,恩賜乃是由許多過犯而稱義。

因亞當一人犯罪,眾人都被定罪

「因一人犯罪就定罪」,「一人」就是亞當。亞當犯罪,就眾人都被定罪,不僅是亞當。因為15節講「因一人的過犯,眾人都死了」這個死當然也是因為12節的最後一句話:「因為眾人都犯了罪。」但這眾人都犯了罪,還是因為16節的「因一人犯罪」大家都定罪。可是重點不在亞當造成多慘的損失,而是耶穌造成多大的祝福,因為這個不如恩賜。審判是由一人定罪,上帝對世人的審判,是因為亞當那一個人,眾人就都定罪了。不管你怎麼講「原罪」,不講遺傳也可以,我們講每一個人都在某種意義上跟亞當犯的罪有關係,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必死,也都必犯罪,不管你講不講遺傳。「原罪」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在某種意義上,跟亞當有關。12節也許不是那麼直接講到原罪,可是後面就清楚講到,我們跟亞當的罪惡是息息相連的。

恩賜是由許多過犯而稱義

但是「恩賜乃是由許多過犯而稱義」這真的,若是作老師就要打大叉叉,他在講什麼?這是直接的翻譯,意思是:「恩賜」就是上帝給人的恩典,是在人在犯很多罪惡的時候臨到的,而臨到的結果,就叫得到的人稱義了。也就是表示:恩賜在這麼多罪惡當中,祂能夠使人稱義。稀奇的就是在許多的罪惡裡面,這也可以跟第五章8節:「神在還震怒作我們敵人的時候就叫祂的兒子為我們死」一樣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那個在心理上是不可思議;這個在質量上是不可思議。

上帝不可思議的「十字架」智慧和恩典

不可思議是怎麼會這麼豐富?而且人的過犯是這麼的大,還就在這麼多、這麼大的時候上帝賜下了恩典,更何況這個恩典也是藉著一個最大的罪惡(把神的兒子釘在十字架上)形成的。《使徒行傳》四章25-27「外邦為什麼爭鬧﹖萬民為什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也聚集,要敵擋主,並主的受膏者(或作:基督)。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這城裡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聖僕(僕:或作子)耶穌,」這是全世界、古往今來,最大的罪惡,比尼布甲尼撒、哈曼、希特勒、毛澤東都要更大;這是全世界所有人罪惡的集中,就是所有人攻打上帝和祂的受膏者。可是這件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最大的罪惡,就「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預定必有的事」(徒四28),成就了救恩。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從每個層面來講,十字架都不可思議,所有的罪惡加起來,結果成就了上帝的救恩;在所有的過犯裡面,恩賜臨到,讓人稱義。我認為這事特別在講到十字架。教會歷史上有異端咒詛十字架,從一個角度來講,所有的異端都有他合理的地方,十字架把耶穌釘死了,當然是可以咒詛的,但為什麼我們稱這是一個榮耀?因為這裡面不是只有人的罪惡,這後面有上帝的智慧和慈愛。

17   若因一人的過犯,死就因這一人作了王,何況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豈不更要因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嗎﹖

在耶穌基督給的生命裡,我們能作王

這一節繼續講同樣的道理。「若因一人的過犯,死就因這一人作了王」亞當犯了錯,死就作了王,而且作了眾人的王。那「何況」,這又是對比了,「何況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何況這些人受了巨大的恩典:他們在過犯中,反而能夠因信而稱義,因著上帝的能力、拯救,他們就得到了義。這些人「豈不更要因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嗎﹖」「耶穌基督一人」就跟「亞當一人」對比。這句的意思就是:「何況我們這些得義的人,豈不更要作王嗎?」誰作王?是那些蒙所賜之義的人。意思是:死好像是一個君,亞當犯了一個罪,死和罪就勾結起來,死就管理每一個人,就作王了,就叫我們非死不可。死作王,在管裡你,相對於此的,就是生作王;罪作王,相對就是義作王;撒但作王,相對就是耶穌作王。應該就是這樣對不對?可是保羅不是這樣講的,他前面說:死作王,後面相對的是:人作王。對比的意思就是:耶穌不像那個暴君,死是要管理每一個人,耶穌是把作王的權柄分給了其他的人。當然耶穌作王,但耶穌的奇妙、美好,就是祂不是君,祂不但不是君,祂不強迫你,祂讓你來作王。各位,這一點我也覺得是我們經驗中很少體會的,我自己常常覺得耶穌、上帝是君,嚴得不得了,這都是不認識上帝的恩典。我想以我們的軟弱,有時實在是覺得祂很兇,但如果願意信靠、認識祂,就會知道這個嚴厲的上帝,其實是最慈愛的。不僅祂不兇,而且祂把權柄還分給我們,讓我們作王。我們是因為耶穌基督作王、稱義、有了生命;在耶穌基督給我們的生命裡,我們能夠作王。很有福氣,也很有權柄。

18   如此說來,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

「因一次的過犯」這又講到「原罪」,又講到亞當在伊甸園裡面。奧古斯丁在五章12節是翻錯了,文法也錯,但他得到的結論通通是對的,就是因為下面講得太清楚了:「因一人的悖逆」。

19   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

「因一人的悖逆」就是亞當一個人,不是像伯拉糾講的:好漢做事好漢當,我們自己做錯了該下地獄,跟亞當沒有關係。我們跟亞當有關係!亞當的咒詛,不知道怎麼連,反正神就這樣定意,都在我們身上。他犯錯、悖逆,我們就通通變成罪人了。

「照樣」照著這同樣的狀況,「因一人的順從」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做的。有人喜歡用兩個園(一個果園、一個花園)來比較:在果園裡,亞當犯罪了;在客西馬尼園裡,耶穌順服了,當然這個順服是延續到十字架上。因耶穌的義行:順服上帝的旨意,「眾人也成為義了。」眾人就被稱義、得生命了。因信稱義、因信得生命、因信被赦免、因信得義、因信得兒子名分。這裡沒有講「因信」,是說「因恩」或「因上帝的作為」,再次說,要得到這樣的作為,必須是憑著信心,我們被稱義、得生命。

20   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只是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

 「律法本是外添的」:律法是後來加的。你說在伊甸園裡就有律法,要聽神的話、樹上果子不可以吃,就算是個律法。但這裡說的律法,是講後來摩西的律法,或西乃山上頒佈的。「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律法是後來加的,要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善惡,然後行善、成義、得到祝福。可是因為人已經被咒詛了,因為16節那個定罪,就讓人沒有辦法遵行律法,所以律法的功效就只是顯多過犯了。甚至從第七章來看,律法的功效就是誘人犯罪。律法只有一個作用,就是引誘你去犯他叫你不要做的事。不是律法不好,是我們已經賣給罪了。但不要只想到負面,要從正面來看:「只是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我現在越來越可以同意,我們常常在生活或教會中,覺得顯多的不是恩典,而是罪惡。但是恩典顯更多:第一個就是你最少可以看到赦免的恩典。這是很奇妙的,這是神極大的寬大和憐憫,在這麼多罪惡中,神顯出祂極大的赦免恩典。而且不只是赦免的恩典,還有讓我們重生得救,使我們成為義,也活出義行、良善來。這在我們聽到一些以愛勝惡、以愛勝恨的見證時,可以看到。當然在現在社會、不信主人身上是絕不能看到,最多看到一點表面的人的饒恕、赦免、忘懷,但在基督徒身上,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智慧勝過愚昧;公義勝過邪惡或罪犯;愛勝過恨。我們希望恩典能夠顯得更多,不僅人數上,還有質上。

21   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

我們活在恩典的權柄下

17節說「死作王」,這裡說「罪作王」是一樣的。罪在控制我們,叫我們非死不可。「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是「恩典作王」,不是說「義作王」;恩典藉著我們得到的上帝的義來作王,就是我們活在恩典的權柄之下。我們不是再在罪惡之下,非犯罪不可了!那你不是會問一個問題:我們在恩典、赦免、憐憫之下,也可以犯罪吧?因為恩典的特質就是不罰。如果經文說:「義藉著恩典作王,叫我們不犯罪」,這我們可以懂,但保羅是說「恩典藉著義作王」。當然恩典和義也不要有這麼大的區別,就某個意義來講,神的義就是神的恩典,這裡只是特別要凸顯上帝的赦免、寬大、慈愛。我們是在一個非常慈祥的上帝之下,祂讓我們稱義,也成為義;祂藉著上帝的義,在我們生命裡作王,管理我們,使我們因著主耶穌基督得永生,祂也隨時隨地讓我們想到這一點。我們總是藉著耶穌基督得到生命,永恆的生命。

「永生」就是神兒子的生命

「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永生」我們一般了解就是永遠在天堂裡快快樂樂的,永生就是上天堂。這也沒有錯,不過從字面來講:永遠的生命,先講什麼是生命?從生物來講,生命的現象是營養、生殖、生長、運動,這是現象,還講不出那本質來。從聖經來說,生命是從上帝那裡來的,生命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良善的能力。我們會說這個人生命力很強,怎麼都打不死;或說這個罪犯的生命力強,惡性重大。聖經上在講「生命」就跟講「自由」的時候一樣,都不是個中性的東西,是可以做這、做那的。生命是一種為善的能力,從上帝來的。所以《約翰福音》也告訴我們:「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約一17)。那恩典和真理,前面又講到說是上帝的獨生子賜下的。人得救就是重生,重新有一個新的生命,能夠成為上帝的兒女;生命是從神來的能力,永遠的生命就是永遠有這樣的能力、美善。《約翰壹書》講到,永生就是神兒子的生命,也就是有神的生命。叫我們因主耶穌基督得到永遠的生命;得到那種良善、自由、愛、真理、智慧、意志的能力。

我們是因為上帝白白的恩典,藉著耶穌基督,藉著義,藉著上帝給我們的能力和救恩,恩典在管裡我們,我們也在耶穌的恩典下作王,管理萬物。這是上帝給的救恩,這是一與多的對比:亞當所做的真是禍延子孫,且延每一個;但基督所做的是更棒的在每個人身上。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