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讲

【返回上级目录】

『服事的恩賜』

羅馬書123-8

 

去年十一月有一本關於領導方面的新書,這本書的書名叫做「If You Don’t Make WavesYou’ll Drown」,直接翻譯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製造出一些水花,你就會淹死」,我們中文把這書的書名翻譯做「好人,不等於好領導人」。這本書的主旨是談,公司或企業如果要有成長突破,必須做一些沒有辦法讓所有人滿意的事。這本書有兩個理論基礎,一個叫「績效主義」,意思是,一個人的報酬決定於他的表現;另一理論叫「平權措施」,每一個人應該都要有相同的機會。這本書針對那些在人事上有沉重包袱、制度已經僵化的企業,提出十個具體的建議。不管英文或中文書名,都傳達出一個信息「一個想要讓組織改變的領導者,一定會製造出一些風波來,也會得罪一些人。」

 

在世界上的公司或企業,經營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看到成績,對於「人」的觀點自然會用「績效」、「價值」的角度來看。所以在社會上的組織,不會永遠把它們的員工當成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一個不能為公司帶來利益的人,隨時都會被裁員。

 

教會跟世界上的公司或企業不一樣,教會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創造績效,而是為了見證耶穌基督的福音,耶穌基督的福音核心就是愛,教會是為了神的愛而存在的。在愛的基礎上,沒有一個人在教會中是可以缺少的。保羅在以弗所書第五章論到夫妻之間的愛時說:『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因我們是他身上的肢體。』(5:28-30)聖經常用夫妻關係比喻基督徒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因為夫妻關係的基礎是愛,如果一對男女不是基於愛而結合,他們的關係是不會持久的。保羅在以弗所書裡面用人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保養顧惜,描述基督對待教會(基督徒)的態度,我們從這一點來看羅馬書十二章中有關服事的教導,再一次確認教會中的服事目的不是在於「績效」,教會裡面的各種恩賜,也不是為了「增長」,上帝把各種不同的恩賜放在教會中,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有機會表達「愛」。

 

有一個猶太人的律法師曾經問耶穌,律法中那一條是最大最重要的,耶穌回答說,第一條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上帝」,其次是「愛人如己」。如果基督徒的服事,不是在愛的基礎上面,保羅說,做得再多也是沒有用、沒有益處的。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彀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131-3

 

他講這一段話是對前面一章關於恩賜的教導做結論。在新約聖經中有五個地方把恩賜的項目列成清單,每一次都不大一樣,除了我們今天看的羅馬書126-8節外,還有哥林多前書128-1028-30節;以弗所書四章11節;彼得前書四章11節。這五個清單一共提到19項恩賜,不過有些恩賜所指的是一樣的。不管聖經中提到多少種恩賜,都是為了表達對神、對人的愛而有的。

 

我們今天看的聖經中,保羅說:『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然後列出了七種恩賜來。「恩賜」在聖經原文中的意思是「出於恩典的禮物」,「恩典」是原本沒有的,卻得到了,「禮物」是你沒有付出任何代價而得到的。

 

把「恩賜」用才幹或能力來解釋,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你天生就有某些比別人強的能力,這個叫做「禮物」。例如有一些人生來就有很強的方向感,有一些人就是沒有辦法分清楚東西南北,我就是這種沒有方向感的人,我一個人開車的時候常常不知道走到哪裡去了,連走路也會迷路。但吳牧師的方向感非常好,雖然他是一個外國人,但我跟他出去時,不管是開車或爬山,常常是他在帶路。

 

什麼是「恩典」呢?恩典就是你原本沒有的,後來卻有了。以能力和才幹來說,有很多人並不是沒有才幹或能力,而是沒有機會被發掘或得到栽培,有些人之所以在某些方面很有能力,是因為他有別人沒有的機會跟條件得到栽培和訓練,當然這個人也要願意被栽培或訓練才行。我們應當把自己有,別人卻沒有機會學習得到的能力當成恩典,這樣才能用正確的態度使用這些能力。

 

有人解釋「恩賜」說,用來服事教會的才幹才算是「恩賜」,這樣的解釋有點不完全。如果我們看見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地位,不管在教會裡面或教會外面,我們所有的能力才幹都是上帝給的。上帝使用他的兒女在教會中,同樣也要在教會外使用他的兒女。所以不管在教會中或教會外,基督徒做事都要一樣認真負責。保羅在歌羅西書3:23說:『無論作甚麼、都要從心裏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這是基督徒做事的基本態度。

 

保羅在羅馬書126-8節所列出來的恩賜,我把它們分成三方面的恩賜,第一方面是,言語方面的恩賜,包括「說預言」、「教導」、「勸化」這三項;第二是做事方面的恩賜,有「執事」跟「治理」、第三方面的恩賜和分配資源有關,有「施捨」及「憐憫」。我們從這三方面來看這七種恩賜。

 

一、言語方面的恩賜--「說預言」、「教導」、「勸化」

 

按照字面,我們把「說預言」、「教導」、「勸化」歸類在講話方面的恩賜。這三種恩賜中,「說預言」這個項目我要多做一點解釋,「說預言」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先知講話」,在英文裡面的「先知」(prophet)就是從這個希臘字來的。這一個恩賜在今天的基督徒中,被錯誤使用得很厲害,有一些靈恩教會常常把「說預言」用得跟算命的沒兩樣,例如說一些還沒有發生的事,或關於未來的事。對我們來說,最熟悉的一個實際例子,就是發生在一九九四、九五年的預言。那時一個叫鄭浪平的商業週刊記者寫了一本名為「一九九五閏八月」的書,加上一位在美國叫余奕榮的傳道人講的災難預言,很多基督徒害怕戰爭、害怕災難救移民到貝里斯和其他國家。事後,鄭浪平賺飽了賣書的錢離開台灣,余奕榮也被認為是假先知。

 

在羅馬書126節所講的「說預言」(或先知)這個恩賜,跟講預測性質的話沒有關係,「先知」在聖經中是指站在上帝前面講話的人,這個人背對著上帝,面對著人,把上帝要他講的話傳達給人,他不可以加添或減少上帝要他講的話。在保羅所列出來的七種恩賜中,只有「說預言」這個恩賜用了跟其他六種恩賜不一樣的介係詞。在原文聖經中,「說預言」後面所用的介係詞是「kata」,意思是「根據」,另外六個恩賜後面的介係詞全部都用「en」,我們中文聖經翻譯作「就當」。在新約時代具有「說預言」或「先知」恩賜的人,主要是指站在講台上講道的人,或者傳講聖經真理的人,這種恩賜是受限制的恩賜,在講台上講道的人,必須根據聖經講道。

 

 

表面上看起來,講道的人很被尊重,但事實上,講道是一件不討好的事,如果講道的人要討好人,有些話不講,將來在上帝面前要被責備,但是要完全照聖經話講,很多時候會得罪人。有的時候我會輾轉的聽到人來問我,為什麼要在講台上那麼直接的指責人,或者問我是不是知道了什麼事,要講某些話。我要說,按照我講道的方式,要特別罵人是不容易的,但是要避免指責到人也是很難的,因為我是照著聖經的經文次序講道,很難針對某某人的問題選擇經文出來用,但是按著次序,就每一段的聖經講道時,剛好有的問題就非講不可了。

 

在言語方面的恩賜,除了「說預言」外,還有「教導」和「勸化」。「教導」包含言教和身教,有些事情光用嘴巴講可以教的很好,特別在傳遞知識方面,有些人可以很有條理的把很多事情講得明白,幫助人學得很好,這是一種特別的能力。但是有些人雖然會做事,卻很難透過言語去告訴人怎麼做。「教導」對教會來說非常重要,耶穌常常用言語做教導,引導人明白真理。

 

「勸化」的恩賜用今天的專業名詞來說,叫做「協談」或「輔導」。什麼樣的人會有「勸化」的恩賜呢?喜歡陪人家聊天的人,就會有「勸化」的恩賜,「勸化」這個字在原文裡面的意思就是「陪在旁邊講話」。不過我們要注意,這一個恩賜不是叫我們去講很多話給別人聽,講很多話給別人聽叫做「教導」,「勸化」就是不要講太多,但願意花時間去聽別人講。

 

二、做事方面的恩賜--「執事」、「治理」

 

做事方面的恩賜包括「執事」跟「治理」。「執事」的恩賜是指直接去執行事務的能力,也就是辦事能力。上帝給我們不同的辦事能力,有的人很能夠做一些煩雜的工作,有的人能做很精細的工作,我們要按著上帝給我們的特質,去做能做得做好的事。

 

「治理」就是管理。「管理」在今天是一門大學問,有很多大學都有管理學院,社會上也有很多管理顧問公司,在社會上擔任管理階層的人,也常回到學校去上EMBA的課程,在今天的世界,「管理」是一項非常需要的技能。一個公司或組織的運作靠的是「管理」,教會的運作也不能沒有「管理」。教會需要什麼樣的「管理」呢?最基本的就是要幫助每一個肢體,能夠連結在一個身子上,教會的連結是用愛來連結的。能夠透過愛把人連結起來,是教會所需要的「治理」恩賜。

 

三、分配資源的恩賜--「施捨」、「憐憫」

 

我把「施捨」和「憐憫」歸類為分配資源方面的恩賜。「施捨」是指實際物質的給予,「憐憫」不單單限定在物質的提供,包括有形和無形的資源,都需要恩賜去做分配。

 

200512月號的中文版國家地理雜誌,用了很多的篇幅探討人道援助的問題,再這一期的雜誌裡面報導了南亞海嘯、卡崔納颶風、伊朗大地震、阿富汗及烏干達的戰爭,這些天災人禍中的人道救濟工作。有一個聯合國負責協調人道救助工作的主管說:「人到反應有點像樂透。」這個話的意思是,在災難中得到救助的人非常幸運,但是所得到的幫助又超過他們所需要的太多了。在報導中有一個例子,印尼有一個叫做扎朗的村子,村民大部分都在海嘯中喪生了,但是那個村子的海邊堆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衣服,每隔一段時間,印尼的軍隊需要把那些衣服燒掉,不然後面來的物資沒有地方可以放。

 

這種情形其實在台灣九二一地震後也有。在九二一地震之後的農曆過年之前,我跟威宇還有正中參加一個社服機構在東勢辦的活動,這個活動主要是探訪當地的災民,然後在除夕之前辦一個圍爐活動。我們是住在一個教會裡面,那個教會算是當地的教災中心之一,那個時候離地震發生大概已經有五個月了。當我們把一些廠商捐贈的東西,挨家挨戶的去送時,有不少居民都說他們不需要了。有一天我去那個教會的地下室,發現裡面的瓶裝水、餅乾幾乎塞滿了地下室一半的空間,後來我問那個教會的傳道人,這些東西怎麼辦,他說,餅乾只能等著到期後丟掉,瓶裝水過期了,只能一瓶瓶的倒出來燒成熱水洗澡用。

 

人出於憐憫的心,甘心樂意的捐出金錢、物資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之後,執行者很需要恩賜去做分配資源的工作。九二一地震之後,到現在已經經過六年了,當時捐出的物資沒有用掉的,現在大概也都過其處理掉了,但是在新聞報導還不時有一些問題被挖出來,最常被提出來的就是很多金錢被挪用了,不管是政府部門或民間機構都有這樣的現象。有一些人被判有罪,有一些人還在打官司中。原本出於愛心的付出,為何會變成犯罪的試探呢?教會是否具有免疫力,在愛心的基礎上,能夠把這類的事做得更好?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教會也是由人所組成的。

 

在保羅的那個時代,有很多基督徒因為信仰被逼迫,生活陷入困境,或者有一些原本生活條件就比較差的人,於是有一些經濟好的基督徒,拿出金錢、甚至賣掉房屋田產,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聖經最有名的叫做巴拿巴。那個時代是不是比現在單純,施捨、賙濟貧困的工作會比較好做?使徒行傳第五章和第六章告訴我們,當時候也是有問題存在的。有人在捐獻的事上欺騙,教會在照顧孤兒寡婦的事情上,也有不夠公平的地方。存著愛心,不一定能做好「施捨」及「憐憫」的工作,因為施捨的需要有誠實、憐憫人的需要有甘心

 

請問你,你知道你有什麼恩賜嗎?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你有嘴巴可以講話,也許還沒辦法做先知講道,也不大能教導,但一定可以去陪人講話,只要能做到少說一點,多聽一點,你就有「勸化」的恩賜了。你能夠在社會上工作,甚至當到管理階層,你是有「執事」和「治理」恩賜的人。我們當中也有很多樂意付出的,我們可以學習更有智慧的去分配資源,把上帝給我們的每一分錢、每一份物資用得最適當。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