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返回上级目录】

一、问安(17

这是当时书信更是保罗书信的一个惯例,要在书信的一开始有一个问安,但在这里的问安与保罗其它的书信相比起来有所不同的是罗马书的问安似乎长了许多。这是由于保罗清楚的意识到他现在所面对的是一非他所建立的陌生的教会,他需要用相对来说比较长的开卷语从问安中来逐步的介绍自己,以建立一种关系。第一节“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上帝的福音”。当我们读到这一节经文的时候似乎感到这已经成了保罗书信的一种习惯,一种书信所套用的方式等等,我们很可能会大胆的去忽略这样的用语,但我要在这里作一种大胆的猜测或解释,保罗的用意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轻忽和简单,他的用意远非停留在这里。在保罗的心目中他恰恰看重这样的身份,尽管这样的身份在当时的人看来甚至是今天的人看来都不值得羡慕甚至是“低下”的身份。这是保罗一生所引以为豪、引以为傲的一种身份。正如他在一章十六节里所说的那样“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并且在本章的第一节第一句话的开头几个字是“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他甘愿成为一个仆人,他愿意臣服在一位曾经被定在十字架上倍受咒诅的耶稣名下,因为上帝已经将耶稣升为至高,赐给了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仆人因为耶稣基督这一个前缀而使得他在意义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正是耶稣这一个看似普通其实并不普通的名在某一个时刻里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使得我们的生命发生改变。

对于一个陌生的教会的信徒面对一个他们并不熟悉的人突然间以书信的方式面对他们,保罗首先所要作的一件事是要表明他要求这些人注意听他话的权力是什么,或者说他要求他们的权力来自哪里?这是保罗跟他们展开对话的前提。“奉召和特派”说明了他所担负的这一个工作是神特别呼召他去做的。“特派(Set apart)”意思是“分别出来”,归入或投身进入福音的工作。“特派传神的福音”——Set apart for the gospel of God, 正确的意思是为了上帝的福音被分别出来。这里的意思有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传神的福音”和“为了福音”是不一样的。至少传福音只是停留或注重在“传”这一个行动上,而“为了福音” 其范围更加的广泛,为了整个的福音事业被选召出来,其所担负的责任和负担更重。保罗由于神特别的呼召要在外邦人面前宣扬上帝的名。保罗所要表明的是他得到了上帝真正的呼召和差遣,而且是耶稣基督在大马色路上亲自给他的特别使命,成为外邦人的使徒,强调了他作使徒的特别的资格、条件、身份、职责和权柄。保罗也就是这样的原因始终忠于他所事奉的主。这一切都是为了福音。所以紧接着在第二节保罗就顺着通过自我的简单介绍把人的注意力引向了福音。第二节“这福音是上帝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这一节经文说明了上帝是福音的根源,而不是保罗自我所创和自己理论的产物,乃是“神的福音”——是神为这个失丧、堕落、犯罪的世界所预备的美好礼物,并且福音并不是在这个时代突然间或偶然出现的,她有其自身的渊源,她与旧约那漫长的时代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是神在亚当和夏娃堕落之后所开始预备的救法,在整个的旧约时代中上帝藉着众先知,他所使用的仆人所宣告与应许的福音,只是其实现的时间一直到了耶稣基督进入这个世界为止,因此耶稣基督被称为整个旧约律法的总结,为那漫长的律法时代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上帝对整个人类的计划在基督的身上最终得以实现和完成。一个用生命支配一切的时代已经开始,耶稣基督进入世界以生命的方式用救恩冲破了旧时代死亡领域的封锁,使被罪所辖制的人们得到了释放和自由,把一切来到基督面前的人牵到了爱子的国度里。所以今天保罗所论到的福音是神在旧约在永恒里向以色列乃至整个堕落的世界所赐下的应许,因此它的来临并不是没有准备的。只是上帝将那没有赐给旧约时代之人的美好礼物赐给了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应许预示福音,福音成全了应许。福音与上帝的应许在这里进行了有效的相会,同时使保罗所论到的福音得到了印证,这样的一个作用是他所传的福音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确认,因有圣经作证,即律法和先知为福音作见证。

那什么是福音?或说福音是关于什么的?保罗在第二节经文的最后并没有画上一个句号,乃是用一个逗号来作一个暂时的停顿从而继续下面更加重要的内容,进一步解释这福音她所表明的实质和内容是什么?第三节的前半节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所以这不是有关保罗、彼得或者是其他人的福音,乃是有关耶稣基督的福音。因此福音的中心与关键就是耶稣基督。一切的一切都要围绕这一个中心而展开。离开了这一个中心,基督教的信仰就变得萧条,变得一片空白,变得没有一点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这一个中心如此重要,耶稣基督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在第三节的后半节以及第四节保罗有了一个精辟的论述。从这短短的几节经文中我们看到保罗的论述是极为严密的,甚至没有一点的空隙。对于耶稣基督,保罗是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按肉体说耶稣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上帝的儿子。“大卫的后裔”是作为以色列人所盼望的救赎者弥赛亚的首要条件。耶 23:56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他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在他的日子,犹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上帝成为人,分享了人性,且是从大卫家族的血脉而出,这是成为弥赛亚、作为以色列民的救赎者的重要条件,但有这样的一个条件还不够。他必须要成为人但不能只停留在人这一个层面上,他必须还是神。所以保罗说“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上帝的儿子”耶稣通过复活这一事实来证明他是上帝的儿子,而且是处于大能之中。基督的复活是神最有能力的作为,藉着这样的作为以宣告他完全彻底的得胜,同时也给予一切信靠他的那些本没有指望的人带了盼望,因为基督复活的大能以及这一事实已经宣告了一个生命的时代进入这个死的世界中成为了事实。所以基督的全部存在成为了人类关注的焦点,因为他的得胜或失败、复活或死亡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命运。用虞格仁的话说“基督的复活是人类存在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全人类都生活在死亡的辖制之中,而如今要生活在基督的自由国度里。复活新生命的时代从基督开始。上帝已经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保罗把这样一位主放在了我们的面前,只有这样的一位主才是我们投靠的对象,只有这样的一位主才能使得具有在当时人们所羡慕的罗马公民身份的保罗甘愿俯伏下来,自称为他的奴仆,更以拥有这样的一个身份而为荣。这就是基督,就是我们信仰的归宿。保罗就是从这样一位主领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份,这足以显示了这一职份的份量,而不是轻浮的。第五节“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份,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这一节经文说明了两点:第一,保罗的工作范围在万国即整个世界,包括罗马在内,也就是第六节内容;第二,福音不局限于某一个民族,乃是普世的福音。福音是向任何一个信靠基督的人开放。所以在这一节的后半节也说明保罗的职责之一是让人信服真道,“信服真道”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用信心来接受上帝向我们所显明的一切并顺服归在他的名下。这也是保罗的首要职责。

第七节“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上帝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为上帝所爱”这一个短语集中在“爱”字上面,爱是我们以及罗马人包括所有的基督徒能成为基督的门徒的直接原因,仅此这样一个原因,在没有别的理由。就是因为爱,因爱而在一起,因爱而蒙救赎成为一个美好的团契,也同时使我们在这里相会,更是因为爱而使我们得以自由……基督用爱支配了我们的一切,他用爱的介入使我们脱离了上帝因人的罪孽而有的忿怒、律法的辖制以及其所带来的死亡。基督用爱维系了我们整个的生命,用爱围绕着我们的全部生活以及把爱浇灌在我们的心中。虞格仁说“当保罗称基督徒为神所爱的时,他乃是以最深刻而又包含最广的意义使用这辞句。这个名称道出了作为基督徒整个存在的特性。”爱是我们的特性,你有吗?“奉召作圣徒的众人”,何为“圣徒”?——就是蒙上帝的选召,从千万人中被分别出来归属于上帝,藉着他的呼召和拣选被上帝所分别为圣成为圣洁的子民。这都是圣徒。彼前29“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一切在基督里的人包括我们以及罗马教会的弟兄姊妹是圣洁国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色列民被称为圣民也就是属神的子民,所以保罗这里所用的圣徒与旧约中的圣民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我们都是新以色列民也就是以色列的延续。不同的是他的意义和范围变的更加的广泛。奉召也就是蒙召,蒙召就是蒙神之爱的结果和表现,那么蒙召的结果就是成为圣徒。“圣”字的基本意思是“分别出来归给神”就如以色列民一样,上帝在整个人类中把他们特别拣选出来成为他的子民。这样一种关系或地位导致了实际生活行为上的圣洁。因此,一切真正意义上的基督徒都是圣徒。接下来第七节的后半节又出现了一种我们熟悉的保罗所惯用的祝福方式——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上帝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对于这一保罗的心愿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解释,但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点是:这样的祝福不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形式上的、空洞的或没有份量的愿望,它乃是作为一个使徒同时作为一个圣徒他所要与他的羊群主内的肢体确实在分享一种属灵的实际

二、感谢的祷告(815

接下来又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书信中感恩或祷告的形式,但我想保罗远远不只停留在这一形式主义的层面上,从第八和第九节的经文里我们看到保罗所作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保罗胆敢请上帝来为他作证。这样的话作为一名上帝的仆人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说的,保罗敢于这样说的原因是出于他真实的事实。保罗感恩的原因对于他作为福音的使者来说很简单但又很重要,因为保罗虽然没有去这一个古老帝国的首都,但他已经得到的可靠消息是罗马教会的弟兄姊妹的“信德”传遍了天下。什么是信德?在英文的翻译中是“信心”,我认为这样的翻译是比较恰当的,因为保罗知道福音已经传到了罗马,并且那里的人也用信心接受了,这是作为上帝福音的仆人的保罗来说是他喜乐、感恩和感到满足的根源,我想作为一名传道人没有比福音被传出去而且有人接受福音来的喜乐。更况且罗马的基督徒他们为其它地方的弟兄姊妹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他们的信德也就是他们的信心能够传遍了天下,在许多保罗所到的地方都或多或少的听到罗马教会他们信心的见证。第九和十节“我怎样不住地提到你们;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或者照上帝的旨意,终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可见保罗去罗马的心意已由来已久,只是时机还没有到,可能是还有未完成的事工,可能还有来自各方面的阻碍,这一切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道的只有一点就是上帝还没有为他预备去罗马的行程,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因此保罗需要在他的重要的祷告生活中特别需要把去罗马甚至再往西开展事工的事项要交给主。因为去罗马是他福音事工中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去罗马势在必行。原因是十一节所说的“因为我切切地想见你们,要把些属灵的恩赐分给你们,使你们可以坚固”什么叫“切切地想见你们”?意思是渴望、期盼见到他早已听闻的罗马信徒。保罗作为一位牧者的情怀始终表达的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亲切。虽然他还没有见到他们,但通过他书信的字里行间已经无形之中建立了一种关系,拉进了彼此之间的距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与罗马的信徒一起分享属灵的恩赐,以使他们在信仰上得以坚固,使他们的信仰变得更加成熟。这是保罗的心愿。我想这也是一个神的仆人的重要的职责。一个软弱的、无能的和不成熟的教会都是我们没有做好牧羊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保罗要使他们不仅仅在信心上有好的榜样,更要使他们的整个信仰成为众人的榜样,要使它不单单成为帝国的首都,乃要使它成为信仰的中心。讲到这里保罗又把他的口气和语调谦卑下来,十二节说“这样我在你们中间,因你与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保罗似乎有意的把自己放在了与他们平等的地位上来,他说明他来到罗马不仅仅是要让罗马信徒受教,乃是彼此受益。保罗的讲话始终是那样的稳当。这一点我们在哥林多书信的讲解中已经到处可见。这是使徒的高贵风格。

1314节很清楚是告知他们保罗罗马之行的原因和目的——要得些果子。 他也说明了想去且又到如今还未去成的原因。保罗想要说的是他来罗马的原因远超过他自己的愿望,因为他又一个无可逃避的责任——他是奴仆而基督是主,福音那无法抗拒的责任已经担戴在他身上。在整个的罗马书的整个引言中到了十四节达到了它的高峰。“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保罗所举这四种人其实已经包括了所有的人,同时道出了保罗他事工的领域,事奉的范围,即他真正事奉的工场在那里,在所有的人群中,在全世界。没有人在他的事奉工作责任的计划之外。他对一切的人都有一种责任。保罗的心灵已经胸怀整个外邦世界,如果我们说他胸怀整个世界都不会过分,因为在一章五节说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份,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万国是他的工场,而让人信服真道是他的最终目的。保罗要把整个外邦世界纳入他传福音对象的范围之内,强调他的福音超越一切语言和文化上的区别,用保罗自己的话说“我都欠他们的债”,他以一位负债者的身份自居来形容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债是一定要还的,同样福音的工作对于保罗来说也是一定要完成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保罗对于神所托付给他的使命的那种决心。我想我们都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负债感。这种负债感导致保罗作出15节行动的原因,要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因为罗马教会虽然不是保罗所建立的,但同样是保罗的工场,在那里绝对有保罗的事奉空间。

三、本书的主题(1617

“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在哥林多前书中我们讲到福音对于不信的人却为愚拙。在事奉的过程中保罗势必会碰到招人讥笑或讽刺的事实。面对这样的情况和看法,保罗陈明了自己对福音的态度。他向整个外邦世界宣布“我不以福音为耻”!为什么?——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福音本身就是神的大能,无论何时福音被传出去神的大能就发生拯救的作用。福音不是提供一个观念,却是一种能力的运行。它不仅是一种言辞,更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把一切死亡权势下的人拯救出来,进入生命之中。“要救一切相信的”意思是“信”成为了得救的一个必要条件。即使救恩全然是神的工作,是白白赐给人的,但是人至少必须作所要求他作的那就是必须信福音所宣告的。正是因为保罗这一句话使得许多人对人的“信”在信仰中占了无法估计的作用。我们来看几句话:A、信是得救唯一不可少的条件;B、信是得救是唯一而且不失效的条件;C、信是人这一方面的条件,没有信,福音对于他就无能为力;D、为了经验神的义,唯一的要求就是信。以上四句话我们分析之后发现每一句话中所突出的是一个“信”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概括上面的那四句话即“得救没有其它的条件和途径,唯独信”,而“信”是处于人这一单方面的反应和作为。如果我们一味地、过分地强调人的信,我们很可能会陷入律法主义的危机之中,这与行律法称义或靠自己的行为得救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信是人本身的行为,当我们过分的强调人这一方面的“信”时这已经不是保罗的意思了,或这已经不是正统的基督教信仰了。因为保罗自己就不是,保罗的得救与皈依基督最初不是因为他的信而是基督的恩典特别临到了他,使他从律法主义的辖制之中脱离出来。神的恩典再加上保罗凭信心的接受了这一事实而使得保罗进入了基督里面,成为他的仆人。当然这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产生误区,那我们应当怎样来正确的处理和解释这一个问题呢?福音只有对于的人才是得救的大能,显然是有欠缺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福音对于每一个信的人都是得救的大能。我们很容易在这个问题上滑向一个极端。很容易把“信”的作用扩大化。“信”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的主观行动或主观反应。若刻意的趋向这一方面救恩将会与人的功德行为无法分开,这就突出了人方面的努力。我想保罗所要表达的信仰并不是这样的。在我们整个的信仰过程中或信仰的一开始是上帝先走向了人类,是上帝先拣选了我们把我们带进生命的领域之中,而不是我们先拣选了上帝。所以人的最终得救不是单单因为人的信而主要是靠神的恩典。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结论:上帝所赐予我们的恩典在我们的得救并成圣的过程中是关键的因素。没有上帝的恩典人怎样信也是徒然。因为人永远不具备绝对的足以使人得救的信心。甚至有时候我们的信心也是上帝所给予的。正如四福音中有一位父亲对耶稣说“主啊!我信你,但我信不足求你加添”信不足也是无法合乎得救的要求,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上帝来充实我们的信心。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要使福音能够表现出他的大能,信并不是必须要存在人里面的一种主观的性质。更确切的说,一个人的信乃是福音已经在他身上运用它的大能的证据。并不是人的信给予福音以大能,相反福音的大能使人能信。我的结论是:信是需要的,但不是绝对的。

十六节的后半节“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这一句话宣告了一个事实:因着基督的来临,福音的大门向整个人类敞开,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他们进到上帝面前的区别已经不复存在。纵使犹太人曾被上帝特别拣选出来,与上帝有特别的约定,而外邦人被列在了不义之中,但是这一切因着基督在我们还做罪人的时候已经作了赎罪祭,彻底打破了这样的分别。

十七节“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里我们碰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字“义”,提到这一个字的时候我们太熟悉了。因为义是神与人关系上的中心问题是整个律法的焦点问题,即人满足或合乎了上帝的要求(也就是他所赐予以色列民的律法)人才能得蒙上帝的喜悦,才能称为义。但这是一个对犯罪堕落的人来说是永远无法完成律法的要求或永远无法行完全的律法,上帝的义在人的身上无法实现。这对于人来说他所面临的是要生活在上帝的愤怒之下,人还是生活被死亡的权势所控制和笼罩。所以基督必须要来到这个世界,伴随着基督而来的新时代“义”仍然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问题。基督的整个救赎工作为人类满足了上帝的要求。所以我们这里所提到的“义”并不是律法的义,也不是人自己的义而是神的义。那不是起源于我们里面,也不是藉着我们的行为与我们成全律法而产生的。那是神藉着他在基督里面的作为而为我们成就的一种义。它的根源是神即从神而来的义。它是神藉着基督而提供给我们,而我们亦由于信他而被接进它里面,是人处在义与生命的新关系里,因着基督的介入使其整个的情况完全改变了。“神的义”是神出于公义的主动作为,将属乎神不属乎罪人的义给予罪人,使他们与神有正常的关系,是神公正地称不公正的人为正,公义地宣告不义的人为义的方法,他不但藉此彰显自己的义,更赐给我们公义,并透过信心得以成全。圣经说“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意思是义已经彰显出来,它已经发挥了功效,它已经非同于旧约,他不再是一种应许或一种理论,而是一个实体是已经真实存在。因为基督已经完成了这一工作。所以我们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始终会有一种感觉,甚至是一种默认或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福音与基督全然有关,人类从死亡走向生命直接指向基督这一个中心,我们可以好不疑问的说没有基督人怎样信上帝,还是处在咒诅之下,人的结局只有沉沦和灭亡。所以我们要再次的回到“信与福音”的问题上来。他们两者是无法分开的,但福音是首要的,它创造信,并在我们里面唤起信。当一个人听见福音并被它征服时那便是信,只有当人遇见了福音,信才会发生。罗马书十章十七节说“信道(Faith)是从听道来的”就是说是神作工在人的身上,藉着他所听的福音使他生出信心来,然后以拯救来回应他的信心。那么福音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这一切是出于神的恩典和怜悯。没有恩典你无法信也没有必要信,因为你没有信的对象。四章十六节说“所以人得为后嗣是本乎信,因此就属乎恩……”属乎恩的意思是依靠恩、靠赖恩或停留在恩典上。因此,人的信与神的恩典是无法分开的。在保罗的思想中恩典的观念是非常强烈的。但当我们在强调恩典是首要因素的时候,我们并不是排除了其他一切的因素,救恩或福音是需要人来接受和信服的。虽然说人的信也是原自神的恩典,但同时也需要人自愿、甘心并积极的来信靠和回应上帝对人类所预备的救恩。所以保罗说“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这是使我们在神面前被算为义和神称为我们的义这样的一种关系得以持守和保证的一个途径。“本于信,以至于信”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17节“因为这福音启示上帝怎样使人跟他有合宜的关系:是起于信,止于信”信对于人整个的信仰来说是贯彻始终的,因为在这个有限的世界之中,在有限的思想认知范围之内对于许许多多的事我们无法测度,在许多方面我们只能用信来支配和持续我们的信仰生活。所以我们的信仰是从信到信的信仰。当然这一前一后两个信我认为在内涵、意义和深度上是有所区别的。前一个信起初的或最初的信,而后一个信是更加深化的“信”。因为人的信也在不但的发展变化之中,藉着人信仰生活的不断深入,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深化,使得人对上帝的信靠逐步坚固,人在自己有限的认知范围之内对上帝也相应的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使得人对上帝的信仰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富有实质性。对于这一节经文的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如A、“从一个层次的信心进到另一个层次”;B、“从一个信徒到另一个信徒”等等,我们可以作一个参考。

“义人必因信得生”这句话是保罗引用了哈巴谷书二章四节的经文。保罗是在哈巴谷先知所理解的意义上进行了引用和延伸。在哈巴谷先知工作的那个时代,先知对于上帝兴起巴比伦人来惩罚以色列的行为感到异议和不解。所以哈巴谷从神得到的答案是骄傲自大的巴比伦必定衰亡,正义的以色列人则藉着信心,藉着对神谦卑、坚定的信靠必定存活。因为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永远不会改变,因为他是信实的主。所以上帝应许以色列民只要坚定信靠上帝所要他们遵守的例律典章也就是律法,这样的人必蒙上帝拯救。所以先知救宣告所“义人必因信得生”,但到了罗马书也就是新约的时代这一句经句所包含的意义更加广泛,他跳出了以色列这单一的民族范畴,乃是面对整个世界那一切信仰基督的人,因为基督的来临使得这样的一种界限被打破了。他要吸引万民来归向他。所以现代中文译本对这句话的翻译是这样的:“藉着信而得以跟上帝有合宜关系的人一定得到真生命。”所以福音就是上帝对整个世界施行拯救的能力。我想不仅罗马书就是整本圣经都在围绕这一个中心说话。所以这也就成了罗马书的一个主题。到十七节为止,保罗已经对福音、对上帝向人类所要施行的救法有了一个高度的概括和论述。因此,从18节开始将详细展开这一话题的论述,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全人类为什么需要福音以及基督徒的信仰历程等等有了独到的论述。

四、人类的罪恶(1832

这里保罗所论到的罪的对象是针对外邦世界的。在这一段话中保罗列出了一大堆外邦世界的罪孽,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显明外邦世界是处在上帝的愤怒之下,这是他们需要耶稣、需要救恩的根本原因。18节“原来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 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上帝的忿怒”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跟人的情感上的发怒等同还是不一样?有解经家认为“上帝的忿怒”不是他对人的态度,而只是一种自然因果的关系。罪是因,灾难就是果;人所受的灾难痛苦不是出于神的意志要叫人受苦而是自然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愤怒是圣洁的神面对罪恶时的反应。也同时是一种爱的表现,它的最高表现就是基督的钉十字架。不是因为他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出来是所有的人处在罪恶权势的控制之下,基督就不用上十字架。忿怒与慈爱是统一的,相关联的。“从天上显明”表明了忿怒是直接来自上帝的审判,而且这几个字已经说明了忿怒是现在或将来的一个必定实现的事实。审判的对象是“不虔不义的人”。不虔不义是人的两方面的表现,不虔是指人对神的态度,或者对神的关系,不义是指人对人的态度或关系。拜偶像是不敬虔的表现,不道德的生活是不义的行为。不敬畏上帝的人会在自己的思想言行各方面失去方向,不虔是不义的根源,不义是不虔的果子。

犹太人是因为有律法行不完全而被定罪,但外邦人定罪的凭据又是什么?是不是有所不合理。保罗1920节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任何一个人都有是非之心,辨别对与错,是与否的能力。即使是一个犯罪堕落的人在行不义的时候他们都知道自己在作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又如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等等都反应了在人的心中有一个律有一根道德的准绳。整个世界都是上帝所创造的,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留下了上帝的作为和印迹。上帝藉着自然界主动的启示他自己,藉着自然的事物赐下来,但自然本身不能等同于启示,它只是一个媒介。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法叫人推托和拒绝上帝。但是人那背逆堕落的心灵就是有一种反抗性。去敬拜一切虚无之神,敬拜一些人、飞禽走兽的偶像,以致玷污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整个的外邦世界都陷入了罪恶之中,都亏缺了上帝的荣耀。这是与上帝的圣洁和公义是无法相适应的。那么上帝对于人的过犯与罪孽的方法和手段是什么呢?24节告诉我们说上帝任凭他们。“任凭”意思是表明上帝放弃对他们的管理。言下之意是犯罪的人类自动或自然而然的进入到罪的辖制之中,受到了心灵的捆绑。在人的观念中或说在我们的观念中认为上帝对我们的要求已经太多太多了,比如:每个礼拜都要崇拜,每天都要读经祷告,又要遵行许许多多的规定,许多人感到特烦,是不自由的但实质上却是真正的带来自由。比如我们有时的蛀牙的时候会牙疼甚至有时会疼得死去活来,那是因为牙齿的神经在向大脑发射危机信号。我们都不喜欢疼痛,都想脱离疼痛。理论上来讲把神经拿掉,任意由人来使用自己的牙齿。表面上看来人是自由了,不要受牙痛的辖制了,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牙齿快速结束其寿命。人类的放纵堕落也是这样的,其直接结果就落在了罪的辖制之中导致最终的沉沦和灭亡。比如吸毒,没有一个人不会不知道吸毒的危害,但在当今社会中吸毒的人数大的惊人,为什么?原因是人在吸毒的最初阶段是非常痛快的,让人感受到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好感。但这已经意味着他开始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在1832节这一整段经文中列出了一系列人的罪恶。保罗列举这些罪恶的清单的目的只有两个:第一,让人知道自己的本像;第二,通过这样论述宣告人类需要福音的原因。32节说“他们知道上帝判定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们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这一句话把人的心灵的状况给予了全面的总结。人心比万物都诡诈谁能识透呢?但在保罗的心底他还没有彻底的绝望,因为基督。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