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使徒行述》第127页;见林前9:13-18怀爱伦注释; 1-8 保护教会抵制欺骗——本卷书信的教训是写给哥林多的上帝教会,并传达给信奉耶稣基督的各个圣徒团体的。作为基督教会的成员,他们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和“蒙召作圣徒的”。他们藉着洗礼立誓从事善工,去拯救尚不明白真理的其他人。 哥林多教会主要由外邦人组成。保罗曾在他们中间热心工作,使他们认识真理。但保罗离开他们以后,有假师傅兴起。他们质疑保罗的使徒和传道职分,轻蔑地谈论他,并竭力把他与他们自己进行比较,以便在教会眼中贬低他。 保罗并不想高抬自己。但是当他的传道效果面临被假道毁灭的威胁时,对于传道事业的忠诚使他觉得必须维护于自己的人格和职位来尊荣上帝。他声称自己负有神圣的使命——就是“奉上帝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 是生命之君宣召保罗从事他的工作。正当他恶毒地迫害基督的门徒时,救主向他显现并召他作外邦人的使徒。作为主的使徒,保罗觉得对于哥林多教会的利益负有神圣的责任。在他的指导之下,他们不仅接受了真理,而且把真理教导别人。他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他们与基督已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保罗无法保持沉默,而让那些假师傅把他从工作园地里赶出去。这些人引进虚假的观点与理论,使诚实人离开真理。要保护教会抵制欺骗。基督已为我们舍命,把我们从一切罪中赎回来,使祂能以洁净我们作祂特选的子民,热心从事善工。祂的教会务要防止一切假道理(《怀氏文稿》1905年46号) 1-31 《基督教育原理》第352页;《给传道人的证言》第481页; 2-7 《成圣的人生》第85页; 4 《历代愿望》第510页; 4-7 《早期著作》第143页; 5-8 《使徒行述》第301页; 7 《基督教育原理》第218页;《证言》卷四第447,608页; 10 《成圣的人生》第85页;《证言》卷一第210,324,332页;《证言》卷三第446页;《证言》卷四第19页;《证言》卷五第236页;《证言》卷六第65页;《证言》卷八第167,251页; 求同存异——上帝子民的力量是在于藉着祂的独生子与祂联合,以及彼此之间的联合。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的心思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基督是我们的根,凡连于根上的,必结出基督所结的果子。他们必在口才上,好客,慈善,基督化的礼貌,以及属天的教养方面,散发出祂品格的芳香。 请看那地毯上的花朵,注意不同色彩的纱线。它们不都是粉红色的,也不都是绿色或蓝色的。各样不同的颜色织成了美丽的图案。上帝的设计也是如此。祂把我们安排在让我们学习独立生活的地方。我们不一定都适合做同样的工作,但上帝指定每一个人的工作来实行祂的计划(《评论与通讯》1899.7.4)。 10,11 《使徒行述》第302页;《证言》卷五第65页; 10-13 见加5:1,2怀爱伦注释; 11 《使徒行述》第300页;《证言》卷六第684页; 12 《证言》卷六第401页; 12,13 《使徒行述》第280页; 13 基督是凝聚人的石头——保罗问:“基督是分开的吗?”我们难道没有一位属灵的领袖吗?”在各世代中,基督都是凝聚人的石头,是头块的房角石。众先祖,祭司制度,以及今日的基督徒都是以祂为中心的。祂是我们的一切,又贯乎我们中间(《评论与通讯》1899.1.3)。 17 《使徒行述》第127页; 17-21 《基督教育原理》第196页; 18 《使徒行述》第240页;《证言》卷一第525页;《证言》卷四第585页; 18,19 《使徒行述》第241页;《基督教育之研究》第447页;《基督教育原理》第415页;《告青年书》第191页;《证言》卷二第495页; 18-24 《证言》卷八第167页; 18-29 《对作者和编辑的勉言》第118页; 19 《怀氏传略》第329页; 19-21 《基督教育之研究》第417页;《基督教育原理》第359页; 19-24 《基督教育原理》第332页; 21 《使徒行述》第242页;《基督教育原理》第361页;《给传道人的证言》第152页;《证言》卷五第300,737页;《证言》卷六第32页;《证言》卷八第257页;见罗1:20-25怀爱伦注释; 22-29 上帝不按人的标准来衡量——由于人的骄傲和野心,上帝只好拣选那些最朴实最卑微的器皿来推行祂的大工。上帝所拣选的不是世人所尊崇的伟人智士。祂所拣选是那些愿意温柔朴实地工作,承认祂为他们的领袖和力量泉源的人。祂要我们在一切工作和生活事务中以祂为保护者和向导。…… 天上的主宰使用祂所拣选的人工作。有时祂的旨意是拣选最卑微的器皿从事最伟大的工作,好使祂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表现出来。我们有自己衡量的标准,藉以判定事情的轻重缓急。但是上帝不按人的标准来评判,也不凭着他们的尺度来衡量。我们认为重要的事,上帝不一定认为是重要的。我们看为小事的,上帝也不一定看为小事(《时兆》1881.7.14)。 23 《使徒行述》第245页;《今日的生活》第219页; 23-25 《证言》卷六第142页; 23-31 《给传道人的证言》第481页; 24 《使徒行述》第94页;《安息日学训言》第124页;《基督教育原理》第262,408页;《证言》卷八第194页; 25 《基督教育之研究》第447页;《基督教育原理》第415页;《善恶之争》第232页;《告青年书》第191页; 26 《使徒行述》第461页;《布道论》第565页; 26-28 《天路》第79页; 26-29 《使徒行述》第127页;《证言》卷二第495页; 26-31 《基督教育原理》第352,473页; 27 《证言》卷七第267页; 27,28 《使徒行述》第241页;《给传道人的证言》第172页; 27-29 《证言》卷四第378页; 30 《使徒行述》第530页;《书报服务》第49页;《天路》第43,115页;《基督教育之研究》第371,435页;《给传道人的证言》第80页;《证言》卷六第147,160,257页;《证言》卷七第272页; 30,31 《基督教育之研究》第447页;《对作者和编辑的勉言》第120页;《基督教育原理》第415页;《告青年书》第191页;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