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返回上级目录】

聖靈的表現

    經文:哥林多前書十三:1—13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可以說是最膾炙人口的一篇「愛的詩歌」,即使在台灣,不僅是基督徒喜歡,連非基督徒都喜愛,也常常唱用這一章編寫出來的「愛的真諦」這首歌曲。許多教會訓練兒童主日學學生會背誦這首詩歌,因為實在寫得太美了。聖經裡會讓非基督徒喜歡背誦、吟唱的經文不多,哥林多前書卻是在所有這些經文中最普遍受歡迎的。

    我說過,哥林多前書第十二至十四章,這三章都是在討論有關「聖靈的恩賜」這個問題。本來這第十三章並不是用來討論「愛」這個問題的,但使徒保羅針對哥林多教會內部有人以自己擁有「聖靈」的特別恩賜而誇耀,甚至為此而導致教會內部有紛爭、分裂的現象,因此,他就提出這個以「愛」為基礎的信仰認知,來勸勉哥林多教會,希望那些在誇耀自己有特別聖靈恩賜的人,會用愛心來看待與他們不同恩賜的人。為甚麼使徒保羅會這樣說?必然有原因。在第十一章使徒保羅就曾譴責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們沒有愛心,連愛筵也是「各人都急著吃自己帶來的東西,以致有的捱餓,有的醉飽」,他用很嚴厲的語氣譴責他們這樣的態度,說這簡直就是「藐視上帝的教會,並且使窮人難堪」(十一:21—22)。這樣看來就清楚了,使徒保羅之所以要對哥林多教會說「愛」,就是要讓他們知道:一個信徒如果只會誇耀自己的靈性多高,卻在關心自己同信的兄姊方面付之闕如,這樣的誇耀,不但不能見證靈性的意義,相反的,只會使聖靈蒙羞。

    在第十二章卅一節使徒保羅說:「你們要追求那更重要的恩賜。我現在要指示你們那至善的道路。」這一節他並沒有說明「那更重要的恩賜」是甚麼,也沒有明確指出「那至善的道路」是甚麼道路,可以說,第十二章卅一節是替這一章預先提出一個開場白,然後緊接著在這一章就提出完整的「更重要」與「至善」的內容—愛。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篇詩歌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我即使會講人間各種話,甚至於天使的話,要是沒有愛,我的話就像吵鬧的鑼和響亮的鈸一樣。2我即使有講道的才能,也能夠洞悉各種知識、各種奧秘,甚至有堅強的信心能夠移山倒海,要是沒有愛,就算不了甚麼。3我即使把所有的財產都捐給人,甚至犧牲自己的身體被人焚燒,要是沒有愛,我所做的仍然沒有益處。

    其實,哥林多教會不僅在聖靈的恩賜上有驕傲,連在有關食物方面的問題,他們也有「知識」上的驕傲,因此,使徒保羅要他們注意,不要因為知識而陷入「自高自大」。他強調「惟有愛心才能夠造就人」(八:1)。現在他們是有「聖靈恩賜」上的驕傲,特別是他們在誇耀很會講「靈語」。在前一講我提過,教會最早發生講靈語的事,是在耶穌基督升天後不久,也就是五旬節時候,門徒們聚集在一起,因為聖靈降臨,使他們都能夠講出那些從僑居地回來的猶太人同胞聽得懂得話語,而這些話語都不是門徒原先會使用或曾經使用過的語言(參考使徒行傳二:5—13)。請注意,他們是講大家都聽得懂得話語,不是聽不懂,這些話就是他們在僑居地所使用的方言。這是因為上帝的聖靈感動,使他們有這樣的能力,為的是要使人能夠明白上帝的信息。但是,後來卻逐漸演變成為另一種狀況,就是有人說自己被聖靈充滿,感動得講靈語,可是他們所講的卻不是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好像是另一種特別的語言,因此需要有人替他們翻譯(十二:10)。使徒保羅並沒有反對,也沒有否認這種講「靈語」的功能,或是在信仰上的意義,但他強調,即使是講各種方言(或靈語),也必須配合著「愛」來講,如果沒有這樣,他說這種恩賜不但沒有意義,反而是對福音的一種障礙,因為那像是「噪音」,沒有人會喜歡。

    「天使的話」,意思是聽起來很好,感覺非常窩心、舒暢,很容易使人著迷、受惑,用依據我們甚為熟悉的話,就是所謂「花言巧語」。而人的軟弱就是很容易被「花言巧語」所惑。我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到住家後面戲院旁邊的空地看那些賣膏藥「跑江湖」的人賣藥,我喜歡去看人家賣膏藥的原因,就是他們都會講故事,可是故事講啊講,講到一半就開始賣起藥來,一說到他們要賣的藥,就會講很久、很久。可是我必須回去讀書,因為我只能有二十分鐘的休息時間,不能耽擱太久,否則我的母親會生氣。可是賣膏藥的人講故事很短,講他賣的藥的功效有多好,卻是講了將近半小時,甚至超過。我常常為了要繼續聽故事,而忘了回家,等到故事聽到賣藥的說「明天繼續講」這句話時,我才想到已經超過了時間,回去又挨打了。

    使徒保羅說一個人如果只會說,且說得很好聽,使人天花亂墜,但卻缺乏愛心,那樣的人所說的話,就像「吵鬧的鑼和響亮的鈸」。為甚麼是「鑼」和「鈸」?因為當時在哥林多城也有人在敬拜「丟尼修斯」(Dionysius)和「西貝利」(Cybele)的神明,他們敬拜的方式就是要敲鑼、鈸,以及吹號筒等,聲音越響,認為神明的力量越大。使徒保羅引用哥林多城偶像神明敬拜的方式來說明,缺乏愛心的講話能力,特別是那些誇耀講方言能力的人,他們講的話和那些敬拜偶像神明的人並沒有甚麼差別。他的意思就是:如果沒有愛心,不論你講的是甚麼,其結果是只有聲音而已。

    第二節更明確地提到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因為在他們當中有人很喜歡講究「知識」的重要性,也有人喜歡談論誰的講道比較好,甚至有人是有「先知性的信息」,這些都在哥林多教會裡被看為最重要的。這裡所謂「知識」,包括來自上帝的啟示在內,也就是這節所說的「奧秘」。

    有堅強的信心能夠「移山倒海」,耶穌基督曾講過這樣的話:「假如你們有像一粒芥菜種子那麼大的信心,就是對這座山說:『從這裡移到那裡!』它也會移過去。沒有任何事情是你們不能做的。」(馬太福音十七:20)但是,信心並不是用來誇耀的,也不是用來表現在自己的身上的,真正的信心是用來幫助軟弱的人,否則這樣的信心並沒有意義,嚴重的話,還會傷害人。馬可福音第二章一至十二節,記載一位患了癱瘓病的病人,就是在他的朋友幫忙下得到耶穌基督的醫治。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基督「看見這些人的信心」而醫好這位癱瘓病的人。這些朋友因為對耶穌基督有信心,且有豐富的愛心,為了朋友,他們甚至想盡一切辦法,將這位癱瘓的病人抬上屋頂,再把屋頂拆開,然後將癱瘓的朋友縋下到耶穌基督的面前。如果這些朋友沒有愛心,即使他們對耶穌基督有信心,也是無法幫助他得到醫治。
    第三節,使徒保羅在第一節講到言語,然後第二節說到信心,第三節就談到救濟人的善事。請注意,救濟人在某個層面來看也是愛心的一種表現,但不盡然都是因為愛的緣故而救濟人。「捐給人」也就是「賙濟人」的意思。「賙濟」原文是指麵包的「碎屑」,意思就是一點點、一滴滴。這裡說「把所有的財產都捐給人」,意思是一次把所有的全部都付出。不是一點點、一滴滴的像麵包屑慢慢地給予。也就是當一個人把所有的全部捐給人,而自己變成一無所有的時候,若不是因為「愛」的緣故,這樣的賙濟人,又有甚麼意義?

    「犧牲自己的身體被人焚燒」,這句話並不太容易明白,因為當時的教會並沒有這樣的例子發生,為甚麼使徒保羅會用這樣的句子?除非是受到迫害的緣故,但這裡所表達的意義不相同。因為哥林多書信是在主後五十五年左右寫的,而開始用火燒的刑罰對待基督徒,是發生在主後六十五年左右羅馬帝國皇帝尼祿的時代,在這之前並沒有這樣的事件發生。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是指當時有些基督徒為了表示關心貧窮人,他們將自己賣身為奴隸,為的是要賙濟窮乏人的需要。確實在當時有這樣的例子,一般人都會稱讚這樣的人的偉大。但是,如果「愛」是為了要贏取別人的稱讚,這樣的「愛」不會是真正的「愛」。就像耶穌基督在山上教訓中對門徒所說的:

    「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大吹大擂,像那些偽善的人在會堂或街道上所做的,為要得到別人的誇獎。我告訴你們,他們這樣做已經得了所能得到的報償。你施捨的時候,別讓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這應該是一件隱密的事。這樣,那位看得見你在隱密中做事的天父一定會獎賞你。」(馬太福音六:2—4)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瞭解,就是有人確實為了某些高超的理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甚至是因此被用火刑。但是,就算是這樣,如果不是出自「愛」的緣故,那樣的犧牲也是枉然,因為與福音的真諦有差距。

    第四至七節:4愛是堅忍的,仁慈的;有愛就不嫉妒,不自誇,不驕傲,5不做鹵莽的事,不自私,不輕易動怒,不記住別人的過錯,6不喜歡不義,只喜愛真理。7愛能包容一切,對一切有信心,對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

    這段經文可說是將「愛」的特性表達得非常清楚,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總共列出了十五個特性。他列出的第一項是「堅忍」。所謂的:

    1.堅忍:指的乃是當一個人受到別人污辱,他原本可以輕易地反擊對方,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忍了下來,且這樣的事,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一再發生。「堅忍」這個字通常用來形容上帝對人類犯罪所採取的態度。先知阿摩司形容上帝對人「再三犯罪」的情形,是達到了「忍無可忍」的態度,最後只好採取懲罰(請參考阿摩司書第一至二章)的方式來警告人。

    2.仁慈:原本意思是指「使用」,後來延伸為「有用的」、「和藹的」、「慈愛的」之意。這樣幫助我們瞭解:愛,是有幫助人的,是使人和藹的一股力量。這樣的「愛」,就是仁慈的意思。

    3.嫉妒:原本意思是指「水滾開」。滾開的水,應該是好的,已經將細菌殺死了。但是,滾開的水如果不小心,一接觸就會燙傷,甚至嚴重會造成生命的危險。因此,通常用「嫉妒」是在表示造成傷害之意。

    4.自誇:這個字的希臘文字根是指「氣袋」,意思是裡面空的,就如同台語的「膨風」、「不實在」之意。

    5.驕傲:就像第四章一節、第八章一節所說的「自高自大」。

    6.鹵莽:意思是指不合禮貌的事。這字的反面意思是指:優雅、好看。

    7.自私:是指將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據為己有。

    8.動怒:指急躁、心裡不安。這樣的人比較容易受到激怒、生氣。

    9.記住別人的過錯:是將別人的錯誤都記錄下來,準備要找機會算帳。這是存著報復的心。

    10.不喜歡不義:不會從錯誤中找到快樂。就像台灣青少年的飆車族,往往砍傷了路人,還覺得很快樂,這樣的心態就是屬於「不義」。基督徒基本的信仰態度應該是:與哀傷的人同哀傷,與喜樂的人同喜樂(羅馬書十二:15)。也就是要有「同理心」。

    11.真理:與「不義」相對;是指美好的意思。請注意,這包含著勇氣的意思在裡面。在每件「美好」的事之背後,都有為了維持「美好」存在所需要的勇氣。

    12.包容:原來的意思是指「掩蓋」著,使之不顯露出來。請注意,這並不是將人所犯的錯誤給予當作沒有錯誤看待,而是說給予機會,並讓之有悔改的空間,使之能改過來,則不再揭發其所犯的錯誤。

    13.信心:指兩個方面說的,其一是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另一方面是指對人,則是指「信任」的意思,就是不隨便懷疑人的善意。

    14.盼望:絕對不會有「失望」的心,對人永遠存著期待。

    15.忍受:對公義的事會堅持而不會隨便就妥協。知道堅持之後會很痛苦,甚是受到污衊,也會堅持下去。

    以上十五種是「愛」的特性,其中有七種用直述方式,另外八種用否定—「不」—句型表明。要注意的是,使徒保羅用「忍受」作為此段的結語,就是在說明:「愛」是不容易的一門功課,但卻需要用「忍受」的心堅持下去。有時為了實踐「愛」,可能會遭到污衊,也要堅持不妥協。這樣的事通常會發生在一個極權暴政的社會裡,有時會被無故冤屈,但為了要伸張信仰的公義,也必須堅持,這才是真正的「愛」。就像一九九○年代以前的拉丁美洲許多軍事政府統治的國家或地區,許多基督教會堅持不與軍人執政的政府妥協,雖然屢遭政府干擾,甚至有傳道者、修女被殺害、強暴,也不妥協。我們可以這樣說:「愛」到最高點,也是最痛苦的付出,就像耶穌基督對人類的「愛」一樣,最後就是死於十字架上。耶穌基督堅持天國的信息,對當代宗教領袖的誘惑絕對不妥協,明明知道會有十字架的苦難,他也不逃避,堅持持續前往耶路撒冷去受難。

    第八至十節:8愛是永恆的。講道的才能是暫時的;講靈語的恩賜總有一天會終止;知識也會成為過去。9因為我們的知識有限,講道的恩賜也有限。10可是,那完全的一到,有限的就會消失了。

    從第八至十三節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為「愛」下了一個最重要的定義:愛是永恆的。這是第八節和最後第十三節所用的句子。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愛,就是真理,因為只有真理才是永恆的。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愛」才是超越時間、空間的。無論在哪地方、哪個時代,無論是誰,不論是位居高津的達官顯要,或是一般平民普生大眾,都需要「愛」來滋潤生命。生命若缺乏愛,就不會有正常的人格發展。尤其是那些身體有殘缺的人,更需要「愛」的灌溉幫助他心靈的成長。

    第八節的「永恆」,意思就是「沒有停止」,是持續的運轉。所謂「停止」,指的就是「跌倒」、「崩潰」之意,或是「改變原有的型態」。這與「暫時」、「終止」、「過去」剛好成相反的意思。使徒保羅說包括講道、講「靈語」、知識等這些都不能和「愛」相比,因為人的講道會受限制,原因是講道會有時間、空間的背景,沒有人能夠將他的講道超越時空,因為人就是這樣的有限。再者,「道」是指上帝的信息,祂的信息是針對每一個時代的人的需要講的,為的是要啟示給當代的人知道上帝的旨意。特別是先知的信息都有他的時代背景。講「靈語」也是這樣,在第一節使徒保羅就說得很清楚,沒有「愛」的基礎,即使會講多種的「靈語」也是枉然。人的知識更是如此,昨天的知識,在今天的生活中不一定用得著,今天的知識在未來的時代會成過去,因為每個時代都在轉變,需要不同的知識,才能使人生活適應得好。例如今天是電腦的時代,它已經改變了今天的人大部分的生活形態。有些地方已經發展出上學不必到學校去,只要打開電腦就可以上課,且可以拿到學位文憑。採購生活物品不需要到百貨公司,只要上電腦下訂單就可以採購,然後有人會送貨上門。這是二十年前的人連想都不曾想到的事,但在今天已經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第十節的「完全」與第九節的「有限」成對比;「完全」是指一個沒有範圍,大量的意思。它會蓋過「有限」的範圍。這樣意思就很明顯了,當一個人的知識有限時,「愛」可以彌補這樣的不足。同樣的,一間有「愛」的教會,信徒會體諒傳道者在講道上的有限,也會用「愛」來補足他講道的不完美。同樣的,有「愛」的地方,有沒有「靈語」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愛」就是上帝特別的恩賜。

    第十一至十二節:11我作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情感像孩子,想法也像孩子。現在我已長大成人,我把孩子氣的事都丟棄了。12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是間接從鏡子裡看見的影像,模糊不清,將來就會面對面看得清清楚楚。我現在對上帝的認識不完全,將來就會完全,正像上帝完全認識我一樣。

    請注意「孩子」這個字,在第三章一節是用「嬰兒」。一個小孩子所想的事,必定不是成熟的,而是天真的,他們的語言、詞彙都相當有限,想法不會很周全。我們常常會說一個想法不周全的人,說他的想法有如小孩子一般,意思就是指不成熟。使徒保羅用這樣的方式來比喻一個基督徒的信仰應該有「成長」的樣式出來,從第三章「嬰兒」必須餵奶、吃奶,然後是「小孩」的稚氣,然後是「長大成人」可以自己吃飯、獨立思考、作正確的判斷,信仰也應該是這樣子。這和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的相同,在希伯來書第六章一至三節這樣說:

    「我們應該把關於基督的初步信息拋在背後,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我們不要老是在信仰的初步階段下功夫,如懊悔腐朽的習俗、信上帝、不同的洗禮、按手禮、死人復活、永遠的審判等道理。讓我們朝著成熟的信仰前進!上帝若准許,這就是我們所要做的。」

    有進步的信仰,這是非常重要的功課,也是每個基督徒應該持守的信仰態度。不要老是讓我們的信仰停止在兒童主日學的階段,這一點也是今天咱台灣長老教會大學青年很嚴肅的課題,因為有許多父母將孩子的學校功課擺在第一位,為了要讓孩子上大學,從國中開始直到高中,都不再讓孩子來教會參加聚會,也不在家裡讓孩子有機會過靈修生活,結果孩子從學校得到許多知識、技能,卻在屬靈的生命上沒有成長,停留在國小的靈命階段,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是屬於「孩子氣」,在信仰上,我們不能說那是「真愛」,因為真正的「愛」,必須是在信仰上「長大成人」,才能明白人的生命與上帝恩典的關係。
    第十二節提到「鏡子」,古代的「鏡子」是用銅做的,人對著銅鏡看影像時,通常都會有模糊不清的現象,不像今天用玻璃那樣亮麗、清楚。雅各書的作者也提到說:「那聽道而不去實行的,正像一個人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面目,端詳了一會兒,然後走開,立刻忘了自己的長相。」(雅各書一:23—24)使徒保羅用人面對著銅鏡照自己一樣,比喻人對上帝的認識就像這樣的模糊不清、有限、不完全。但上帝對人的認識卻是相當清楚的,因為人是上帝所造的萬物之一,上帝非常清楚人的一切。

    第十三節:然而,信心、盼望,和愛這三樣是永存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愛。

    使徒保羅將有關信仰的事整理出這樣的結果,就是信心、盼望,和愛。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信」,和第二節所說的「信心能夠移山倒海」的「信」不同;這裡所說的「信」,是指人對上帝懷著感恩和倚靠的「信」,但在某些事上也會有軟弱的表現,例如羅馬書第十四章一至四節指出:有些在信心上比較軟弱的信徒,他們對於吃祭拜過偶像的食物很敏感;但有些信心比較堅強的人卻不會這樣。可是,不論是軟弱或是堅強者,他們都是對上帝懷有感恩、倚靠的信。

    盼望,也是指對上帝的信賴。基督徒對未來生命的得救有盼望,因為知道信靠耶穌基督會得永恆的生命。這就是盼望的目標,也是人生命的催動力。

    不論是信、盼望,使徒保羅說這些都比不上「愛」來得重要,因為「愛」才是永遠長存,不會敗壞,也不會變質的。這裡的「愛」字,希臘文是用「agape」。另外有一個字也是表達「愛」的希臘文是「eros」,這個字通常是用於「性」方面的「愛」,是指肉體上的滿足感。還有一字也是表示「愛」的字,在希臘文是用「phileo」,這個字通常是指一般社交方面結交的朋友,是一般朋友的相愛,也用於兄弟姊妹之間的相親相愛。另外還有一個字是「stergo」,這是指家庭裡的「愛」。使徒保羅在這裡用「agape」這個「愛」字,所表達的意思是指:無私的、奉獻的、真誠的「愛」。只有這樣的「愛」才能永遠存活下去,也只有這樣的「愛」,才能延續人的生命,以及和上帝之間的關係。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聖靈的表現不是在人外貌的方面,而是在於對生命積極的疼惜。

    哥林多的教會有人以為聖靈的恩賜就是會說方言(靈語),或是很會講道,但使徒保羅卻告訴他們,無論他們做甚麼事,如果缺少了對上帝和對人的「愛」,所有的這些才能、特殊恩賜,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看到哥林多教會有人犯姦淫、紛爭結黨,甚至在守聖餐和愛筵的時候,「故意疏忽」了那些貧困的人,使徒保羅曾為此大為生氣,指責他們。因為上述這些問題已經使聖靈的恩賜蒙上了污點,不但不能見證上帝的愛,也不能見證教會之所以成為教會的意義。

    我們從使徒保羅在這章所說的就夠清楚知道聖靈的恩賜,應該要表現出來的,不是在講道的恩賜,也不是在講方言的能力,這些都是外在的表現,並不能真正的說明對別人的生命有特別意義。因為真正聖靈的工作是為了要幫助人認識上帝的救恩。當一個人很會講道,卻對人生命遭遇的苦難毫無憐憫之心時,這樣,他所傳講的「道」,不會是屬於「上帝之道」,因「上帝的道」是人生命的亮光,是苦難生命的盼望。只會講「道」,卻不會去實踐「道」的信息,這樣的「道」不會是上帝的聖靈所賜給人的生命之「道」。

    今天的教會和基督徒必須從這個角度來反省和思考:一間教會有否聖靈的恩賜,不是看這間教會的傳道者多麼會講道、信徒多麼會祈禱、有多少信徒受洗、有多少信徒在甚麼機構工作、擔任甚麼職位等等,不錯,有了這些都確實是聖靈的恩賜,不過,請大家記得,這些才能、恩賜,都是上帝賞賜給教會和信徒的。但是,上帝賞賜這些給教會、信徒,為的就是要見證上帝拯救的慈愛,不是用來自己享受用的,而是要用來幫助需要的人,讓他們也分享得到上帝的慈愛。因此,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上帝的恩賜是為了要用來與別人分享,而不是要讓教會、信徒自己享受的。

    二、如果沒有真實的愛,我們的社會不會有溫暖,生活的意義就失去了。

    使徒保羅將聖靈的恩賜與上帝的愛結合在一起,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要傳遞上帝的愛。這是非常重要的認識,如果忘了這點,所有的恩賜,只不過是一堆垃圾罷了。使徒保羅這樣強調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人的生命價值就是在「愛」。有「愛」的地方,才會發現生命的光輝,只有在「愛」的地方,生命才會綻放出上帝創造時所賦予的形象的光芒。

    我想起「教會」(Mission)這部影片;當教會與軍事當局妥協,決定迫使中南美洲山區原住民離開他們的住所,而宣教師當中有人決定帶領原住民用武力抵抗軍隊入侵時,那位主任神父只有簡單的一句話回應那些主張以武力對抗軍隊的修士說:「如果沒有愛,我不知道人活著還有甚麼意義!」他堅決反對用武力抵抗裝備堅強的葡萄牙軍隊,他帶那些跟從他的老弱婦孺信徒,拿著十字架走向軍隊,結果也是一樣的遭遇,他們都一一地被軍隊射殺死亡。然而,我們應該知道,在中南美洲的宣教工作就是這位神父以「愛」開創起來的,有他用「愛」的奉獻,才能打開山區原住民的宣教事工,而這些教會一直存到今天,甚至會繼續存留下去。

    我們的社會最欠缺的就是真實的愛,這種愛就是包容,以及對不義的事絕不縱容。今天我們的社會之所以會那樣混亂,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充滿著太多的仇恨,以及對不義的是採取視而不見的縱容態度。這不是聖經給我們的教訓,我們應該努力將這樣的態度改正過來。

    使徒保羅告訴我們,在信、望、愛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愛。因為只有信心而沒有愛,這樣的信心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生命苦難,就像希特勒一樣,他很有信心可以統治全歐洲,甚至大半的世界,但他最欠缺的就是對人類社會生命的愛。許多科學家對自己的發明很有信心,但設若是沒有愛心,他所發明的東西,可能不會給人類帶來幸福,相反地,很可能會帶來災難。同樣的,如果有盼望而沒有愛,這樣的盼望就是自私的另一個寫照,只會使人更加貪婪、需求無度而已。我們可以少一點信心,減輕一些盼望,但我們需要更多的愛心來投入所生活的社會。

    (講於二○○○年九月十日)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心雨文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