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返回上级目录】

使用屬靈恩賜的態度

13:1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話語
  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13:2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
  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
  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

13:3 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
  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13: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

13: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13: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13:8 愛是永不止息。
  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于無有﹔
  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
  知識也終必歸于無有。

13:9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
13:10 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于無有了。
13:11 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
  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13:12 我們如今仿佛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
  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
  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13: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
  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問題討論

在教會裏和社會上,“愛”這個詞有什麼不同的意義?
你如何總結他在這一段裏所講的屬靈的恩賜?
在你看來,聖經裏所講的愛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愛”與“聖潔”之間會有什麼沖突?
神的愛的主要例子是什麼?(羅馬書 5:8
這個例子裏還顯示出其它什麼具體的品質特征?
為什麼這些屬靈的恩賜終必止息?
它們是不是已經止息了?

注釋

能力若沒有愛就不會有效

哥林多前書 13:1-3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心裏的態度,靈魂的傾向,這些比一個人的恩賜,機智和能力都重要。有些人很看重神給了他們些什麼,但沒有意識到所有的恩賜都只是給我們事奉神提供的資源,我們將為之負責。屬靈的恩賜和資源不是我們的美德。有些人能夠很流利地說不是自己母語的語言。但我要問:你用它做了什麼?有些人可以坐在椅子上把一些基督教信仰裏的奧秘搞得清清楚楚。但我要問:你用它做了什麼?法利賽人沒有領會到律法的真締──愛,愿教會不要誤解屬靈的恩賜。屬靈的恩賜本身并不是目標。一個人的才智,恩賜,能力,機智都不是他的愛的衡量。即使一個人把他所有的一切都給了窮人,那也不能衡量他的愛。

愛與利己

耶穌常以人的利己之心而不是人的愛來激發人行善。比如有些人故意坐在末位上以期別人會把他們請到首位上。這種虛假謙卑是出于自私的動機。耶穌保証對行善的賞賜和做惡的懲罰。但愛從不問:“我能從此得到什麼?”愛也不在乎刑罰,因為“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裏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裏未得完全。”【約翰一書 4:18】事實上,注意到甚至在這一節裏也說到一個人的個人利益。“我就算不得什麼”“與我無益”。但耶穌“反倒虛己”【腓立比書 2:7a】以使別人受益。

一個真正的義人做善事,只因為這樣做是正確的。耶穌在說到賞賜時說:“這樣,你們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路加福音 17:10】盡管他恩慈的給我們賞賜,但這不是出于盡義務而是出于愛。

一個愛的人為別人的益處去做事,不計較自記的得失。但很少有人能夠達到這種成熟的程度。所以聖經常激勵我們至少出于我們自己的利益去行善。的確,甚至使人得救的信也有利己的特點。“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希伯來書 11:6】但我們在學會出于愛去行善之前,實在沒有什麼特別的。


愛是恆久忍耐

哥林多前書 13:4a 愛是恆久忍耐,

“恆久忍耐”譯自希臘文“μακροθυμεω”,就是長久忍耐的意思。與此相近的一個詞,“μακροθυμια”,可見于:“并且要以我主長久忍耐為得救的因由”【彼得後書 3:15a】一個愛的人會長久地忍耐別人的惡行。有些人可以容忍別人的惡行,因為這些惡行不觸犯他們。這不是長久忍耐。但如果像“只搭救了那常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羅得。”【彼得後書 2:7】又比如耶穌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几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几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裏來吧。”【馬太福音 17:17】基督徒所經受的忍耐和神對這個世界的忍耐通常不被世人所認識也不被欣賞。但聖經對這個世界說:“還是你藐視他丰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羅馬書 2:4】

忍耐需要來自智慧的見識。“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言 19:11】來自經驗或神的道的智慧幫助我們同情那些我們忍耐的對象。忍耐還可以幫我們贏得聽眾。因為,“恆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箴言 25:15】

忍耐還可從對所遭受境遇的溫順而顯示出來。對神的溫順就是這樣一種屬靈的狀態,我們接受神對我們是好的,因而不爭辯,不抵抗。對神的忍耐就是溫順。


愛就是減輕別人的負擔

哥林多前書 13:4b 又有恩慈。

“恩慈”譯自希臘文“χρηστευοαμι”一詞。雖然這個詞在新約裏只在這裏出現了一次,我們可以從其詞根──“χρηστοζ”──的使用了解到更多的東西。耶穌說:“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 11:30】這裏“容易”就譯自“χρηστοζ”。恩慈就是把艱難留給自己,而讓別人輕省──承擔別人的重擔,這與耶穌在世的時候那些宗教精英的態度正好相反:“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馬太福音 23:4】

恩慈是出于比如耶穌在登山寶訓裏所說的那種態度:“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并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路加福音 6:35】所以,“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羅馬書 2:4b】但是,不要與罪人過于親近,因為,“濫交是敗壞行”【哥林多前書 15:33b】饒恕是恩慈的一個應用。“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以弗所書 4:32a】所有這些詞都使用了“χρηστοζ”這個詞根。


愛是不嫉妒

哥林多前書 13:4c 愛是不嫉妒,

“嫉妒”譯自希臘文“ζηλοω”一詞。這個詞有褒義的用法,也有貶義的用法。事實上,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數次用到這個詞的褒義用法,比如在前一章的結尾(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賜”),裏“切切地求”就是使用的這個詞。但在裏,他使用的是嫉妒、貪婪的意思,就如雅各書裏的這個用法:“你們貪戀,還是得不著。你們殺害嫉妒,又斗毆爭戰,也不能得。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雅各書 4:2】有時這個詞還被譯作“憤恨”,比如:“我為你們起的憤恨,原是神那樣的憤恨。”【哥林多後書 11:2a】使用的是褒義的用法,但當然也暗示有不像神那樣的嫉妒。我們應該當心不要讓我們的罪性使我們把這兩者混淆起來。“不可貪戀人的妻子。也不可貪圖人的房屋,田地,仆婢,牛,驢,并他一切所有的。”【申命記 5:21】當你愛某個人的時候,就不應該貪圖他所擁有的東西。


愛是不自夸

哥林多前書 13:4d 愛是不自夸,

“自夸”譯自希臘文“περπερευομαι”,意思是自我炫耀。耶穌在世時的宗教精英就是這樣的例子,“他們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見,所以將佩戴的經文做寬了,衣裳的繸子做長了。喜愛筵席上的首座,會堂裏的高位。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安,稱呼他拉比(“拉比”就是“夫子”)。”【馬太福音 23:5-7】所以,要當心不要沒有必要地引起別人對你自己的注意。

如果一個人愛,他就不過于在乎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無論是好是壞。這不但包括自負的人,還包括那些自我悲的人,也就是說他們都太過于在乎自己的形像。這兩種人都從外表上過于修飾自己,以使自己出眾,或自吹自己所擁有的或所做的。這表明他們在愛裏還沒有成熟。


愛透露出對自己和別人的現實的認識

哥林多前書 13:4e 不張狂,

“張狂”譯自希臘文“φυααιοω”,就是傲慢的意思。不張狂的人不但不以自己而驕傲,而且不追隨名人。因為保羅在前面曾說過:“叫你們效法我們不可過于聖經所記,免得你們自高自大,貴重這個,輕看那個。”【哥林多前書 4:6b】

這個詞直譯過來有“膨脹”的意思。受過教育的人往往有這種態度,因為“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 8:1b】有些基督徒聲稱自己有特殊的知識或從天使得來的特殊啟示,保羅警告說:“不可讓人因著故意謙虛和敬拜天使,就奪去你們的獎賞。這等人拘泥在所見過的(有古卷作“這等人窺察所沒有見過的”),隨著自己的欲心,無故地自高自大,”【歌羅西書 2:18】甚至保羅自己也不得不遭受羞辱以使他的罪性不至于使他驕傲,他說:“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于自高。”【哥林多後書12:7】

但不要把驕傲與信心混為一談。一個謙卑的人不是一個確乏信心的人。事實上使人得救的信具有有信心的特點。“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希伯來書 10:35】問題的關鍵在于把這種信心建筑在什麼上面。


愛就是要杜絕粗俗的舉止

哥林多前書 13:5a 不作害羞的事,

愛是有禮貌、謙恭、高雅、有尊嚴的。不要粗俗。“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以弗所書 4:29】“淫詞、妄語和戲笑的話,都不相宜,總要說感謝的話。”【以弗所書 5:4】穿著應該恰當。“又愿女人廉恥,自守,以正派衣裳為妝飾,不以編發、黃金、珍珠和貴價的衣裳為妝飾﹔只要有善行,這才與自稱是敬神的女人相宜。”【提摩太前書 2:9-10】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哥林多前書 13:5b 不求自己的益處,

“求”譯自希臘文“ζητεω”,意思是尋求,“自己的益處”譯自希臘文“εαυτου”,意思是自己。在新約之前,這個詞組只見于亞裏士多德的著作。其中用這個詞來描繪用不公正的手段來使自己獲得公職。(看來有些事是很難改的!)愛是不自私,并且高于利人以期利己。一個愛的人不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而是從別人的利益出發。“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立比書 2:3-4】回顧“關于好撒瑪利亞人的寓言”,以之作為一個不求自己的益處的例子。考慮在你生活中,你只關心別人而不求自己的益處的例子。


愛是不輕易發怒

哥林多前書 13:5c 不輕易發怒,

這與愛是恆久忍耐相關。輕易怒是可以傳染的。它觸及我們所有人所共有的罪性。所以,“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恐怕你效法他的行為,自己就陷在網羅裏。”【箴言 22:24-25】它會使人上癮。“暴怒的人,必受刑罰。你若救他,必須再救。”【箴言 19:19】你是不是容易生氣呢?“好氣的人,挑啟爭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箴言 29:22】

與此相反,“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并有丰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民數記 14:18a】“但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各書 1:19b】


愛是不圖謀害人

哥林多前書 13:5d 不計算人的惡,

有些英文譯本把這句話譯作: “thinks (or reckons) no evil(不思惡事)”《新卿定譯本NKJV》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a wrong suffered(不記較因惡事而遭受的)”《新美國標准譯本NASV》
“keeps no record of wrongs(不記錄惡事)”《新國際版NIV》

“計算”譯自希臘文“λογιζομαι”一詞,就是謀划,圖謀的意思。“惡”譯自希臘文“κακοζ”一詞,就是惡事的意思。雖然這兩個詞在新約裏只在這裏同時出現,但它們在七十長老本裏──常為新約所引用的舊約的希臘譯本──同時出現過多次。比如,“愿那謀害我的,退後羞愧。”【詩篇 35:4b】類似地,“他們設計我。”【詩篇 41:7】“有人在希實本設計謀害她”【耶利米書 48:2】還有,“那些在床上圖謀罪孽【彌迦書 2:1】這些節裏都使用了這個詞組。所以,雖然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理解為“不記錄別人的惡”,但看來【哥林多前書 13:5d】更可能是說愛是不圖謀害人。我相信這個譯法更為准確。

再者,把這句話譯成“不記錄惡事”從神學上講有欠妥當,因為神就保持著對惡事的記錄,否則他以什麼為基礎施行審判或忿怒呢?這就使神的愛的性質與他的公義的性質不兼容。但這兩個性質是兼容的。在滿足了他公義的性質的同時,他對罪的赦免是徹底的。“我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愆和他們的過犯。”【希伯來書 10:17】“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詩篇 103:12】“你們的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以賽亞書 1:18】同樣,聖經告誡我們說:“你們要謹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勸戒他。他若懊悔,就饒恕他。”【路加福音 17:3】


愛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哥林多前書 13: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這在希臘文裏有點像詩,因為“不義”譯自希臘文“αδικια”一詞,而“真理”譯自希臘文“αληθεια”一詞。有意思的是,在這裏惡或不義不是與善或義作對比,而是與真理。因為義與真理是緊密相聯的。“耶和華啊,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在你的聖山?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裏說實話的人。”【詩篇 15:1-2】大衛在承認自己的罪時說:“你所喜愛的,是內裏誠實。你在我隱密處,必使我得智慧。”【詩篇 51:6】

事實上,這是喜歡真理的一個主要應用──就是說,承認我們的罪。在“理論上”,有甚多關于為什麼許多人拒絕基督的原因,但真正的問題往往在于他們覺得受到了冒犯,因為基督把他們當作罪人對待。但是,“我若心裏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篇 66:18】“耶和華的膀臂并非縮短不能拯救,耳朵并非發沉不能聽見。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以賽亞書 52:1-2】關于罪人,大衛寫到:“你愛惡勝似愛善,又愛說謊,不愛說公義。”【詩篇 52:3】

但是,“敬畏耶和華,在乎恨惡邪惡。那驕傲,狂妄,并惡道,以及乖謬的口,都為我所恨惡。”【箴言 8:13】“耶和華試驗義人。惟有惡人和喜愛強暴的人,他心裏恨惡。”【詩篇 11:5】


愛在信和盼望中堅守

哥林多前書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包容”譯自希臘文“στεγω”一詞,意思是忍受。這與愛是恆久忍耐緊密相關。凡事包容會涉及到放棄個人的權柄、權利和自由以更好地事奉,如保羅所說:“若別人在你們身上有這權柄,何況我們呢?然而我們沒有用過這權柄,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哥林多前書 9:12】他還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書 6:2】

“相信”譯自希臘文“πιστευω”一詞,意思是相信或信任。這裏還提到盼望,愛與信和盼望是緊密相聯的,而且這種信和盼望能持守到底。這不但是指對福音的真理,還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摩太前書 1:15-16】毫無疑問,他曾聽到福音,他不但曾經拒絕了福音還迫害聖徒。然而,主還是執著地把他引到信裏,并且最後還出人意料地分派他當使徒,把福音交托給他。

鑒于保羅的轉變,不要對任何與非基督徒的關系放棄希望,而要不斷堅持,把他們領向基督。同樣,對待尚不成熟的信徒,或對待你所在的機構化的教會,盡管它有可能似乎無望地陷在幼稚的觀念裏,要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 13:8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于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于無有。

關于愛的這一章是保羅與哥林多的基督徒講論他們對屬靈恩賜的熱衷時的一個插曲。我們基督徒往往因為過于計較小事,比如神學上的枝末細節、禮儀或屬靈的恩賜,而看不清大局。資源本身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使用它們。“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拉太書 5:6b】

除了你的恩賜、能力和資源之外,這一章所描述的愛的哪些側面符合你的特征?換句話說,不論你擁有什麼知識,資源或天資,看一看你是以什麼態度使用它們的。


愛是成熟

哥林多前書 13:9-12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于無有了。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我們如今仿佛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像孩子是因為目光短淺,以自我為中心,和物質主義的生活觀。對基督徒來說,這種觀念會影響我們對聖經的理解和應用。讓我們從觀念上和態度上成熟起來,胸懷大局和基督徒的生活原則。我們有多少人仍然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讓我們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希伯來書的作者給他的讀者寫到:“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并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干糧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希伯來書 5:12-6:1b】讓我們在信的基本教義上得到建立之後,竭力把所學到的應用到義的生活方式上。“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腓立比書 3:15a】愿我們的成熟不為今生的憂慮、錢財、宴樂所妨礙。“那落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走開以後,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路加福音 8:14】

讓我們思考這些事。


最大的是愛

哥林多前書 13: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這三樣往往在一起出現。

“因聽見你們在基督耶穌裏的信心,并向眾聖徒的愛心,是為那給你們存在天上的盼望﹔這盼望就是你們從前在福音真理的道上所聽見的。”【歌羅西書 1:4-5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不住地記念你們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撒羅尼迦前書 1:3】

“并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洒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希伯來書 10:22-24】

這三樣都是心裏的態度。信說的是我們的信任和依賴。望說的是我們的希望。愛說的是我們的動機。為什麼愛是最大的呢?因為它最准確地反映出我們變成了什麼,而信與望是把我們帶到那裏的仆人。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心雨文字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