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因信称义乃基督恩典

【返回上级目录】

   1-10    保罗的职份和工作有使徒的承认

    过了十四年,我同巴拿巴上耶路撒冷去,并带着提多同去。我是奉启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对弟兄们陈说,却是背地里对那有名望之人说的,惟恐我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但与我同去的提多虽是希利尼人,也没有勉强他受割礼,因为有偷着进来的假弟兄,私下窥探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的自由,要叫我们作奴仆。我们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没有容让顺服他们,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在你们中间。至于那些有名望的,不论他是何等人,都与我无干,上帝不以外貌取人。那些有名望的,并没有加增我什么,反倒看见了主托我传福音给那未受割礼的人,正如托彼得传福音给那些受割礼的人(那感动彼得叫他为受割礼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动我,叫我为外邦人作使徒)。又知道所赐给我的恩典,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矾法、约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礼,叫我们往外邦人那里去,他们往受割礼的人那里去,只是愿意我们记念穷人,这也是我本来热心去行的。

    为合一亮光而交通:保罗向加拉太教会提说自己的蒙恩和蒙召经验,工作中蒙启示的经验,并说自己的工作是上帝亲自拣选和托付的,但这些经验都属于个人的经历,是内证。若要加拉太人信服,单有内证还不够,还须有外证,这也是上帝放在教会中见证的原则(申17:6,7,约8:17,18,林后13:1)。不论审判、定罪、下结论都要凭两个以上的见证才有效。上帝儿子到人间,生活三十多年,作成惊天动地的救赎,所发生的一切虽是千真万确,上帝却用四卷福音书为主作见证。四位作者比律法上所需的见证人多了一倍,他们从四个方面来见证基督。基督的一生,三重见证在他身上:“圣灵、水与血”(约壹5:8)。主的受洗表明他愿列在罪犯中,十字架死的阴影笼罩着他。他一生走十架的路,又急切地去受当受的洗(死)(见路12:5;可10:33),流出血来,经受苦难的洗,证明他是上帝的儿子。圣灵也一直为他作见证。蒙恩的人,也有水的外证,灵与血的内证。

    保罗悔改后第十四年,也即耶路撒冷大会的那一年,保罗再次上耶路撒冷。并且是奉启示上去的。表明此行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思,乃是出于上帝的意思。目的有多方面,首要问题是亮光上的交通。保罗已工作多年,在外邦人中结了许多果子,反对他的人到处破坏中伤,手段恶劣,方法诡诈。这班假弟兄必定极力在当时教会的核心人物面前尽攻击之能事,对保罗所传的真理进行毁谤。保罗希望到耶路撒冷见使徒们,把所传的福音,在外邦人中工作的情况对他陈述,取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以利于工作的开展。虽然他的工作不用他们授权,但及时消除一些误会必能堵塞仇敌的工作。另一方面,保罗此行表达了对教会合一的关注.当时的形势,宣教工作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使徒们为主力的耶路撒冷,一个是以保罗和同工们为主力的安提阿,况且在工作方法、亮光认识上都有不同之处。保罗为了使二者不致分裂,便主动地寻求与使徒们的交通,取得外邦教会与耶路撒冷教会的联络同心。保罗虽然自己所得的亮光甚多,但他仍以真理和工作为重、尊重教会权威,主动争取弟兄们在亮光上能与之同步。

    与保罗同行的巴拿巴是保罗工作早期的一位同工,是备受信徒尊敬的利未人,为加拉太教会众人所熟悉的,和他同去,也增加了这次会面的份量。

    为了不让假弟兄乘机发表极端言论,搅乱人的思想,保罗采取私下(背地里)交通的方式。通过友善的,在爱中的交通,保罗所得的亮光和工作得到教会领袖们的谅解和赞同。

    真理的试验:当时,除了巴拿巴同行外,保罗特意带着未受割礼的希腊信徒提多同去。提多是保罗在外邦人中工作所结的果子,又是一个参与圣工的青年,但保罗没有叫他受割礼。今日带提多上耶路撒冷,便是在公众面前,尤其是在那些认为不受割礼就不能得救的犹太人面前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受不受割礼与得救无关。于是,要不要给提多补行割札便成为一个真理是非的激烈争战。那些没有救恩经验的假弟兄如同间谍密探一样跟踪窥探,用各

    种方法想在提多身上打开一个缺口,企图勉强提多补行割礼。从保罗的话中,我们知道这场是非之争非常剧烈,而保罗的态度十分坚决,在真理的立场上毫不退缩,决不让提多受割礼。

    保罗自己是犹太人,受过割礼,他也为青年提摩太行了割礼(徒16:3)为何在提多受不受割礼的事上不通融,毫不妥协呢?在保罗看来,一个犹太人,接受救恩之后,仍旧照原来的习惯遵行原先的律例,并不说明他是靠律法得救。况且提摩太的母亲是犹太人,保罗给他们割礼是为了提摩太今后在犹太人中工作减少阻力,不致因守旧势力的偏见和信心软弱者的不理解而妨碍福音的传播。但是,一个外邦人接受救恩后,若一定要为他行割礼,就表明上帝的救恩还不够完全,必须藉着肉体的功劳去补足。这是“自由”和“奴仆”之间的区分,其争战的焦点是到底得救是凭什么?是“信”或是“行”?

    最早的基督徒是犹太人,他们的男丁都受过割礼,也遵守摩西律法的礼仪。他们成为基督徒后,仍遵守犹太习俗,生活方式没有多大变化。及至外邦人接受福音,使出现了争执,作基督徒要不要守仪文律法?彼得曾接纳未受割礼的哥尼流全家受洗加入信徒行列,保罗更竭力主张,作基督徒不必先作犹太人,外邦人都是藉着信靠基督称义。但那些守旧的犹太人,却坚决要求外邦人信主后必须受割礼。他们将旧约圣经中礼仪所启示的救恩,说明福音亮光的一切方法都误用了,变成一种靠行为得救的规条。上帝羔羊为人被杀竟被置之脑后,割礼却被牢牢的与功劳连在一起。这些破坏分子说,不受割礼,不先作犹太人就不能得救。

    为了使因信称义的真理永存,为了使在基督里的自由不被奴仆之轭影响,为了使纯正的救恩不被人为的方法掺杂,保罗“一刻的工夫也没有容让顺服他们”。正如有诗云:“正邪自古如冰炭”,表现了刚毅,不怕威胁的大无畏精神。基督要求合一,但决不是在错误上合一,放弃原则而得的合一,是真理的丧失,是以扼杀自由为代价。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争战中,使徒们虽然是旁观者,但他们的态度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并没有站在律法主义的一方要求提多行割礼,他们也没有要求保罗取妥协精神,这就证明他们是同意保罗的观点,在真理上有相同认识的。

    完全的亮光: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们被人称之为有名望的人。保罗认为,上帝赐给人亮光并不根据人的地位高低。因上帝从来不以外貌取人。当保罗在交通中,将福音陈明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经过考虑,完全接受了这一亮光。并没有提出任何改正或补充。既然耶路撒冷的使徒们没有对保罗的福音加添什么,这就证明这福音是他们所赞同的。在交通中,他们更认明保罗所承接的向外邦人传福音和职分如同彼得所承接的向犹太人传福音的职分相同,都出于上帝的旨意,

    赞同的印记:这次交通取得完满效果,教会柱石雅各、矶法、约翰与保罗热烈握手相交——表示友好并欢迎他加入使徒行列,此举也有认同和接纳的含义。他们在福音上已有同一的信念,于是对具体的事工达成了一项协议,将工作的地区进行分工;保罗往未受割礼的外邦人中传福音,彼得他们则往受割礼的犹太人中传福音。使徒们另提出一项要求,希望保罗能记念耶路撒冷的穷困信徒。因为教会中有许多穷苦的人缺乏物质供给,保罗工作的外邦地区条件会富裕一些,可以救助穷困。当然,这项善工本是保罗乐意作的。他一生没有背乎自己的诺言,尽一切努力收集外邦教会信徒的爱心奉献,一次次济助弟兄们。

    有名望的人:有权柄的人,公认的教会领袖。

    并没有加增我什么:对我所传的福音并没有增益或影响。

    外貌:指一个人的地位,财富、知识等外面情况。相对于品质、内心和救恩亮光而言。

    11-14保罗面责彼得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外,我就当面抵挡他。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但我一看见他们行得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矾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

    事出有因:犹太人一生要谨慎遵守许多遗传戒律,如吃饭前要洗手;喝的水要过滤,以免食用蠓虫污秽了自己;可以同谁一起吃饭,不可同谁一起吃饭;主耶稣在马太家中坐席就遭到非议:“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和罪人一同吃饭呢?”不可同未受割礼的外邦人同桌吃饭是犹太人所固守的“食物律”。原因不一定有敌视情绪,最主要是怕吃了不洁净之物而沾染污秽。犹太人的言行举止,处处受到遗传的影响,拉比们将解释摩西五经实施细则的一切教训组合成一部六卷之巨的条文集,称之为《密西拿》(Mishnah)其意思是“反复”,即将口传内容反复多次,便于记忆。其中对安息日的遵守,婚姻的规定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如“安息日编”中根据出16: 29的话进行讨论:“你们看耶和华既将安息日赐给你们,所以第六天他赐给你们两天的食物,第七天各人要住在自己的地方,不许什么人出去。”那么,“不许从住的地方出去”是什么意思呢?是不许从村中出去,或是不许从屋里出去,还是不许从房间出去?另外,“出去”是指整个身体出去,还是仅指手指或脚出去?于是便有拉比们进行讨论后的结果,作出了“不许出去的含义如下”的规范。

    如“婚姻约法编”中规定:为了使处女和再婚女人有所区别,“处女结婚在安息三,再婚者必须在安息四”。

    根据《申命记》23:2的话:“私生子不可人耶和华的会,他的子孙直到十代,也不可人耶和华的会”作出规定:不准入耶和华的会,就是不能给予宗教法规上婚姻的承认。但私生子也是有子孙的,所以只能任凭结婚而不能正式登记结婚。但私生子在纳税、兵役、打仗等义务上都与常人一样要尽。所以有人提出陈述。要求议会解决,但这不属议会权力,得由“大拉比院”(如同昔日的犹大公会,今由两名大拉比主持)根据教法作出裁决。一个叫大卫·格伦的大拉比不知根据哪条律例作出“许可结婚”的判决,结果引起游行示威,宣称:“大拉比也无权姿意解释律法,必须撤回判决。”

    再如“食物律”中根据《申命记》14:21的话:“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先不说其属灵的含义,从浅显之处便可理解这是有关畜牧民的饮食常识。但经过拉比们的潜心研究和全面扩大,认为两样东西同时食用就等于放在肚子里煮,所以必须禁止。这一禁令现在仍然一丝不苟地照其原则谨守。凡出售肉食的餐馆、店铺绝不出售黄油和乳制品,甚至连冰淇淋也不能吃。加工时必须有分开的场地。犹太人的厨房里也有两个冰厨或贮藏处,分别盛放肉制品与乳制品。如果有人问:你怎么证明制作冰淇淋的牛奶是出于作牛排的母牛之体呢?答日:正因为不能证明,所以才要禁食。

    存《密拿西》的基础上,拉比们继续发展,编就了《塔勒慕德经》其中收录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之间的流行律法,既《遗传经》。它被列为犹太正典,与旧约有同等权威。犹太人因遵守这些清规戒律而自命不凡,自夸圣洁。更在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构筑了一堵无法越过的隔墙;仪文律法的宗教成为令人生畏的宗教,格格不入的宗教。

    严重事件:彼得曾蒙主特别启示,向外邦人哥尼流全家传福音,他明白视外邦人为不洁并不合上帝的心意(见徒10: 9-16)。保罗到耶路撒冷交通后,对于上帝在外邦人身上的旨意更加清楚,上帝并没有在犹太人和外邦人间筑上隔墙。所以,这次彼得到安提阿,并无顾忌,他与外邦信徒一同坐席,同享“爱筵”。在当时,这种和睦交通有着极大感化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彼得这么一位深得众望的主的门徒,与外邦信徒不分彼此,同席而坐,岂不生动地表明:基督的爱已拆毁了那因遗传所构筑的隔墙,生命的恩典,临到外邦人,像临到犹太人一样,众人不分贫富贵贱,在天国里都是弟兄姐妹,在一个生命中合而为一了。

    上帝不承认任何以国藉、种族、或阶级而作的区别,他是全人类的创造主。众人都因创造而同属于一个家庭,众人也因救赎而合而为一。基督来乃是要拆毁每一道隔墙,敲开圣殿院宇的每一层间隔,使人人都能自由地进到上帝面前。他的爱非常宽广、非常深厚、非常丰富……在基督里,并不分什么犹太人或希利尼人,为奴的或自主的。

    正坐席间,闻讯从耶路撒冷来了一些人,他们是从雅各那里来的。这些人不一定是雅各派他们来的,他们可能利用雅各的威望为自己撑腰,藉此达到既定目的,创造一些气氛。彼得怕遭他们的非议,连忙退去与外邦信徒分开。甚至巴拿巴也随着大伙装假。倾刻之间,一幅美丽的画面被撕碎了,爱心被无情卷走,信任被猜疑冲没。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件小事,其实后果非常严重。安提阿是保罗向外邦传道的中心,这里的信徒,对保罗所传的救恩十分领受。在他们眼中,彼得的举动是否定了上帝恩典的普及性,也破坏基督身体里合一的团契生活。而且作为一位传福音的使者,所行的与所说的和所信的不一致,这叫人怎么能信服你所传的呢?既然彼得已接纳了外邦人,怎么能表现不能相信的精神呢?尤其是彼得的属灵地位高,其影响和波及的范围更比普通信徒大。

    耶路撒冷的这班人,他们虽然是从雅各那里来,但他们的活动必定不是雅各所赞同的。雅各是主的兄弟,是当时教会中有权威的领袖,他对待律法的态度是很严谨的,当保罗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时,是雅各力主保罗带着四个弟兄去圣殿行洁净之礼,用以向犹太人证明“自己为人循规蹈矩,遵行律法”(徒21:24)。这次行动,造成了保罗的被逮捕。这些律法主义者可能以雅各的名义来安提阿推销自己的观点,而彼得的惧怕,恐怕是自己身为耶路撒冷教会中向犹太人传福音的负责人,会被视为不忠于犹太人的信仰,影响将来的工作。彼得易变的毛病这时再次暴露出来(见路22:33, 54-62)

    为了挽回这一不良影响,消除即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保罗挺身而出,站在真理的立场上对彼得的作法当面严加责备。由于事情发生在众人面前,责备也就在众人面前,让大家都明白真理是如何衡量这次举动的。圣经没有记载彼得如何回答,我们可以深信,彼得是真诚地接受保罗的责备的。

    几点教训:即使是最优秀的人,如果依靠自己,也会犯下严重的错误。人所负担的责任越多,他指挥和管理的权限越大。如果他不步步小心地追随主的道路,那么他所犯腐蚀他人思想的错误也就越为严重。在安提阿彼得没有坚持刚直不阿的原则,保罗不得不针锋相对地抵制他的错误影响。这件事记在圣经上是为了让别人得到帮助,也是对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一个严肃的警告,要他们坚持原则,刚直不阿。彼得过去曾有过许多失败的经历,他跌倒过,也曾站立起来,他长期参加圣工,与基督非常熟悉,深知他对原则的忠贞。他领受过这么多的教训,拥有种种恩赐、知识、在传道工作上有重大影响,他居然会因怕人和保全自己的面子而装模作样,放弃原则,动摇起来,耍两面派。岂不怪哉?愿上帝使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无能为力,把自己的航船安全地驶进港口。我们每天需要基督的恩典。只有他无比的恩典才能救我们不致失足。

    保罗与彼得的这场冲突,很快就过去平息了。并没有在他们的关系和圣工上留下任何阴影,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这两位上帝所重用的仆人,都是看神圣的事业比性命还重要的人。保罗为此而不恂情面,彼得为此而虚怀若谷。以彼得在教会中的地位而言,这是十分难得的谦卑。上帝正是用这些回转如同小孩子一般的人成就他伟大的工作。倒空自己,才能被圣灵充满,彼得一次讲道三千人悔改(徒2:41)并不是因他的口才,他原是“无学问的小民”。在真理和基督阳光下生活的人是没有个人积怨的。彼得在论及保罗的书信时,用何等亲切和热情的语气:“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彼后3:15)。

    这件事留给我们的另一教训:基督的仆人们都当以真理为绝对的权威。我们的爱,我们的关系都建立在真理上,彼此尊重,又当彼此顺服(弗5:21)无论何人,如有错失,就当受真理的更正,听真理的劝告,决不可凭藉地位而掩饰、逃避。

    彼得的错误是否推翻使徒们受上帝默示的教义呢?决不会。

    第一,彼得这次错误被认为是一次软弱。他曾经有过失败,他三次否认主,但他的否认不能下结论说他不爱主。主极其体谅他的软弱,主在客西马尼痛苦挣扎的时刻里,仍体谅沉睡的门徒:“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太26: 41)。环境和惧怕是造成彼得否认主和离席装假的原因,但真理并不因彼得的软弱而动摇。

    第二,假如这场风波的发生是因彼得对真理的所见还不够清晰,真理的立场还不够坚定,也不能推翻彼得作为上帝仆人所传扬的一切真理。因为上帝并不会将他国度的全部真理在霎间完全向他的仆人启明。主耶稣在与门徒分离时曾说:“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不能领会”(约16: 12)。保罗在自己的经验中写道:“他被提到乐园里,听见隐密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林后12:4),主耶稣深知人类的思想受固有成见影响之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总是用极其耐心与温柔的方法。保罗也是从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旧传统中超脱出来的,只是他随从生命之光引导的脚步比彼得快捷,正如经上说:“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的更快”(约20:4)。天路上也有先后,保罗进入新亮光比彼得早一步,所见的光度也更明亮。

    圣灵在彼得身上的工作和引导也很明显,主显异象给彼得,纠正他视外邦人为污秽族类的不正确认识(见徒10: 9-16)。并指示他去向外邦人哥尼流传福音。虽有确凿无误的见证,彼得还是步步谨慎,约好六位弟兄同去,免得在犹太人的问难之前有口难辩。工作的过程使彼得消除了过虑,看见上帝将圣灵赐给外邦人如同赐给以色列人一样,从此便领会了上帝拯救外邦人的旨意。这一经验,使他在耶路撒冷大会上当众为外邦人信主后不用受割礼给予坚

    决的支持。为大会决议定了基调(见徒15:7-11)。彼得和使徒们顺从圣灵的引导,不久便在主的亮光上完全融洽和谐了。

    在上帝眼中,一个能被真理所折服的心灵,就能发挥真理的效能,一个不固守己见的人,都能被模塑成上帝的形象。上帝的恩典正是为软弱的人预备的(林后12:9)。

    装假:原文指“在面具下面说话,”即演戏。

    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

    《当代译本》:“你身为犹太人,既然早就不照犹太人的规矩和方式生活,你现在有什么资格反要外邦人接受犹太人的规矩呢?”

    彼得早已不照犹太人的习俗行事,他在哥尼流家中坐席、传福音是违背犹太人的“食物律”。今天,他与安提阿教会的外邦信徒一同吃饭亦然。但是,离席装假,是违背了自己平时所表明的真理。虽然目的不是如此,效果和影响却使人产生思想:外邦人必须受割礼,否则连与犹太人一同吃饭的权利都没有,怎么还能谈得上得救呢!

    15-21  人称义因信而不是因行律法

    我们这生来的犹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我们若求在基督里称义,却仍旧是罪人,难道基督是叫人犯罪的吗?断乎不是!我素来所拆毁的,若重新建造,这就证明自己是犯罪的人。我因律法,就向律法死了,叫我可以向上帝活着。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上帝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我不废掉上帝的恩、义若是藉着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

    因信称义:保罗与彼得的冲突使他引发了这段真理的讲论,他实际上在回答:为什么彼得的作法是错误呢?与福音的真理有哪些不合?至此,保罗为自己所作的辩解已告结束,他要将讨论的方向引向实质,引向核心。

    他首先发了一个问题,以这个问题为突破口,确立因信称义的真理论据。保罗好象在对彼得,其实在问一切犹太人,既然我们生下来就是正统的犹太人,不是我们所称之为罪人的外邦人(犹太人一贯自诩是上帝特选的子民,而外邦人则是没有律法,被上帝拒之门外的罪人),我们有律法,又守律法,但今天为什么要信耶稣呢?因为知道,没有一个人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称义,只有信靠耶稣,才能称义。但是信了耶稣以后,却仍然惧怕,惟恐耶稣的恩典不够对付罪恶,又希望藉行割礼和守律法使自己被称为义,这岂不是说基督无法救我们脱离罪,叫我们仍在罪中生活吗?这简直是自相矛盾,荒谬透顶的话。

    属血气的人无法满足律法的要求,这是被每个人的经验所证实的,一个人既然明明知道律法的要求是软弱的人所无法达到的,靠律法称义是绝不可能的,却偏偏叉回到靠律法称义的老路上去,这就是犯罪,证明我们仍然是罪人了。因为当一个人试图重建以行律法为得救之途径时,必然会抵触律法而犯罪(罗9:30,31)。因为律法中没有生命力,它只能显露人的罪。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并且在现今不少人的观念中,认为因信称义还不能使我们完全,还不能令我们放心,必须加上自己的功劳、律法的行为才算完全,这种以人为方法去帮助上帝救恩的企图实际上是以律法为中心的“因信称义”,这是加引号的,如保罗称那些假弟兄所传的另一个“福音”是加引号的一样。

    初看因信称义的真理,似乎很简单,好象就是给了我们一张赦免证书,其中并没有力量去战胜罪,因而须我们自己尽力去守律法,行出好行为,调换永生的福。但当我们蒙圣灵光照后,便会发现,这是上帝超凡的爱心和智慧的计划,保罗从切身的经验体会到“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上帝的大能”(林前1:18)。当他在主爱的汪洋中扬帆前航时,不禁惊叹:“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罗11:33)。上帝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8,9)。

    上帝深明,人类自堕落以后,已失去遵行律法的能力,只有坐以待毙,他为我们所设立的救恩,包含着赦罪和重造两个方面:(1)赦免:当圣灵使人觉悟自己的罪而来到上帝面前懊悔认罪时,他便因信接受了基督赎罪的功劳而蒙天父赦免。藉着信靠,一个背叛上帝的罪奴被宣告无罪,这并不是因为他内心有什么良善,而是因为上帝将基督的义袍遮盖了他,使他能毫无瑕疵的站在上帝面前。赦免的临到就是称义的开始(加2:16;徒13:38, 39;罗4:1-8)。(2)重造:如果因信称义如某些人所理解的,仅仅是过去的罪得赦免,救恩就不成为救恩了。因为原来犯罪的倾向仍留在心中,其力量足以形成新的锁链,再次使人落人它的奴役,重现往日的倾向、偶像、观念和行为,这种人生仍然是败坏和灭亡的。所以上帝的救恩不单有赦免,也包括了神圣能力改变人心的生命重造。上帝赐给人一个新的心,更新了人的灵。这就是重生的经验,生命的改换(诗51: 10;多3:4-8;约3:5-8)。因信称义的第一步是当我们接受基督时,上帝将基督的义归到我们身上,上帝看我们好象从未犯过罪一样。第二步就是基督进入我们心中,进入我们的生活,并掌握我们的人生。我们在生活中表现义,经验义。上帝作成了人所不能作的事。

    上帝伟大的救赎工作都是藉着耶稣来实施,并通过十字架的死和荣耀的复活而成功:犯罪者需要付出赎价,赦罪需要流血,刚硬的心需要爱的感化,败坏的生命需要改换,各各他具备了一切的恩典。基督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我们的赎价,以宝血赦免悔改者的罪,并以各各他伟大的爱来吸引众圣徒,又以复活的大能重造了我们的心。

    骷髅地的十字架,向一切尘世的罪恶力量提出挑战,并将最终战胜它们。所有的影响力都集中在十字架上,又都从十字架发出。十字架是吸引力的伟大中心,因为基督在其上,为人类牺牲了生命。这牺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恢复到原来那完美无缺的样子,也就是说,这牺牲能使人的品格发生根本的变化,使他更像一个战胜者。凡是以基督为力量,战胜仇敌的人,将来在天庭,要处在高于从未堕落过的天使的地位。

    基督宣称:“我若……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十字架上的基督作为媒介,使“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这就是感动世界的方法。

    德高望重的尼哥底母从来不怀疑自己的行为是配进天国的,他以为自己在律法上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永生准备的条件。谁知主耶稣否定了他的整个人生,一切的努力和劳苦都是枉然,不禁使这位老议员大吃一惊。救主赐给他一个全新的方法:“摩西怎样在旷野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假如尼哥底母没有碰见耶稣,他一生一世也不知道自己是个多么可怜、无知的人,那些立功之法,辛苦经营的人生行为竟然是一文不值的破烂。

    请留意《圣经》下面这些话:“谁能使洁净之物出于污秽之中呢?无论谁也不能”(伯14:4)。世人的发明,决不能为犯罪的心灵找到救法。“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上帝为仇,因为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渎”(罗8:7,太15:19)。人心中的泉源,必须先行净化,然后所发出来的才能清洁。人想靠自己的功德遵守律法,乃是尝试一件不可能的事。一个人单单守正规的宗教,和有敬虔的外貌,是不可靠的。基督徒的人生,不是旧生活的修理或改良,乃是本性的变化。自我和罪,必须置之死地,随之而来的乃是全新的生活,这种变化,惟有圣灵的运行,方能成功。

    上帝的灵住在人心里,就能改变人的整个生活。罪恶的思想丢开了,不良的行为抛弃了;仁爱、谦让、及和平、代替了愤怒、嫉妒、与纷争;忧愁变为喜乐;面容也反映出天上的光辉。虽然没有人看到上帝为人卸下重担的那双手,也没有人见到从天上降下的光芒。但当人因信投靠上帝之时,上帝属天的恩惠、福气就临到他了。那肉眼看不见的能力,便按着上帝的形象,造了一个新人。

    尼哥底母看见被举在各各他的基督,才洞悉自己和犹太人内心所陷的灵性黑暗。祭牲、仪式、律法、全无拯救能力,它们显明罪,预指上帝的救恩,而真正能救人于罪恶的只有上帝的羔羊。

    耶稣告诉尼哥底母的救法是从创世以来所隐藏的福音,即罪人需要一位救主。亚当必须承认自己的罪,宰杀羊羔,并穿上羊皮而称义,被毒蛇咬伤的人必须出到营外仰望那挂在杆上的铜蛇而得存活,这简单的救法是许多人难以领会而容易忘记的。

    现今也有千万的人,同样需要学习藉那举起来的铜蛇所教导尼哥底母的真理,他们以为自己顺从上帝的律法,能得到他的恩宠,若有人叫他们仰望耶稣,只有相信他惟有靠他的恩典才能得救时,他们也会惊奇地说:“怎能有这事呢?”

    因信称义包括了以下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

    (1)律法要求的是公义,而罪人欠律法的债,是没有办法偿还的。能达到公义的惟一途径,是藉着信心,藉着信心他能将基督的功劳带到上帝面前,上帝将他儿子的顺服,归在罪人的账上。基督的义代替人的失败,而上帝接受、赦免那悔改相信的人,并叫他称

    义,且待他好象他是公义的,爱他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

    (2)罪人为基督的能力所吸引,便接近被高举的十字架,并俯伏在十字架面前,便成了一个新造的人,他有了一颗新心。他在基督耶稣里变成一个新造的人。新造的人满足了圣洁所有的要求,上帝自己称信耶稣的为义。

    因信称义和律法,因信称义和律法主义:因信称义既然不单包含赦免,更带来了新的生命和能力,这一生命是顺从上帝律法,所以人虽然不是因行律法称义,而因信称义并不是不要律法,却是使人能遵行律法。因信称义不是使人过犯罪的生活,信心不是犯罪的藉词,十架大能临及人心,是使人战胜罪:行义,而这种义不是出于自己,完全来自基督。

    我们惟有藉着接受基督的美德与恩典,才可以遵守律法。基督爱的激励能使堕落的人尽心爱上帝,并爱邻舍如同自己。

    一个因信称义的人,以对上帝的信心使自己无条件的降服,并将身心、行为、前途、目标都投诚于他,所以因信称义的人必然是一个遵行上帝旨意的人,过圣洁生活的人。

    主被钉在十字架上,显明了上帝的爱,他的爱吸引我们来救他。如果我们不抗拒这种吸引,自然就会被吸引到十字架下,来悔改我们那钉死救主的罪。于是因着信,上帝的灵就在我们的心中产生新的生命。我们的思想、愿望、便会顺从基督的旨意;我们的心怀、意念、也都按着那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者的形象而重造了。于是上帝的律法就写在我们的心版上,和意念中。我们就能与基督一同说:“我的上帝啊!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

    在此有一个容易发生的误解,就是把律法主义(功德主义,立功之法,靠律法得救的企图)与律法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与因信称义对立的不是律法,乃是律法主义,即靠律法得救的企图。经上说“因信不是废了律法,更是坚固律法”(罗3:31)。可见二者不是矛盾,乃是统一和谐的,信心的途径能成全律法的要求。经上又说:“用何法没有的呢?用立功之法吗?不是,乃用信主之法”(罗3:27)。明显信主之法和律法主义无法调和并存的。我们在此先将律法和律法主义分辨一下。

    律法:即要求。广义上包括:(1)十诚、(2)五经、(3)口传律法。总的可分道德律和仪文律。仪文律法随着基督的来到而成为过去,道德律法则是衡量品格、判断善恶的标准。它并不因救恩的来到而失去效用(诗119:45. 142. 172. 40:8;赛42:21;雅2:8,1:25:约壹5:3;太5:17,18;罗3:31,6:2,7:2)。

    律法主义:想要用个人的努力赚取救恩,它是依从律法,及一些规定,作为在上帝面前称义的手段。这是错误的,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称义。”

    总之,凡离开不要和不完全依赖基督而想遵守律法的企图的努

    力都构成律法主义的精神。

    正因为如此,保罗说:“我因律法,就向律法死了。”他以往的人生足以证明,在律法上下苦工夫是枉然费力,这是一条被定死罪的绝路,既然律法只能显明罪而无法给人能力胜过罪,所以他就死了这条依赖律法得救的心,而去寻求上帝所赐的救法,这因信称义的方法能使人有生命。当一个人放弃靠律法称义的企图,而在基督里称义,基督的生命能达到圣洁要求。爱上帝爱人动力的催促,远远胜过成文律法条款的要求,保罗的旧人生死去了,也就能为上帝而活。这与保罗在罗6:6-7,7:6思想相同。

    “我素来所拆毁的若重新建造,这就证明自己是犯罪的人”:

    《当代圣经》:“倘若我们让遵行律法才能被称为义的思想死灰复燃,就证明自己仍是个罪人。”

    耶稣基督启示的福音,拆毁了律法主义的一切方法,任何重建功德主义的行动和言论都是走回头路,属犯罪行为,也使自己重新成为罪人。

    全新的人生:保罗向我们所展示的因信称义的过程是无比美妙的。每一位蒙恩者,不但接受了上帝的赦免,不再被定罪,恢复了与上帝的正常关系,而且更经历积极的救恩内容——与主同钉十字架的死,经历与基督生活中的同活。保罗将与主同钉用完成式。已经”二字,表明这是一件发生过的事实,那旧人的根,犯罪的本性在碰见十字架时已经历了致命的打击(罗6:6)。从今以后,便去经历与主同活的生活(罗8:5-1l:弗4:22-24)。过去的保罗是一个傲慢、逼迫教会、自义、口吐威吓话语的法利赛人,已经死掉了。现今的保罗是心中有基督活着,并在他里面活出新的人。这个过程是进行式,藉着每日的信,便依循一种更高的原则来生活。不是凭藉字句和规条,乃是以基督居心的爱的原则而活,为主而活,靠主而活,自然远离罪恶、彰显圣洁。

    住棚节时,主耶稣用响亮的声音对众人呼唤:“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7:37, 38)。凡接受主邀请来喝救恩之活水的人便称义了,接受便是每日的领受,不断的领受。信心的维系,永不分离的联合,便有爱的江河从心中涌流而出。这就是积极的生活,就是成义、成圣的人生。只有每日享有基督救恩的人,才能得胜罪恶,才能过圣洁的生活,人企图藉遵守律法赚取救恩是徒然的,只有在称义的经验中,才能遵行上帝律法。

    枝子能活着,长得茂盛,多结果子,不是它自己有生命。它活着,是因葡萄树的生命。我们的心灵因信而与基督作看不见的联合,属灵的生命才能得到营养。基督正是使人活着的隐秘的生命根源。

    基督曾对他的门徒说了一个有关因为称义的美妙比喻:“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虽然他不久要离开他们,但是他与他们属灵的联合是不能改变的。杖子与葡萄树的连结,说明我们和基督应保持的关系。嫩枝接在活的葡萄树上之后,纤维连着纤维,脉络结着脉络,逐渐与枝干长成一体。葡萄树的生命便成了枝子的生命。由于信靠他为个人的救主,这种联合便成功了。罪人的软弱结合了基督的力量,他的穷乏承受了基督的丰富,他们脆弱变成基督的刚强,于是他就有了基督的生命。基督的人性接触了我们的人性,以致我们的人性可以接触他的神性。如此藉着圣灵的运行,人就得以与上帝的性情有分,在爱子里得蒙上帝悦纳了。

    这种与基督的联合既已形成,就必须经常保持下去。基督说:“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这并不是偶然的接触,也不是时断时续的联合。枝子若要成为活葡萄树的一部分,从树根得到输送到枝子里的生命、力量、和结出累累果子的元素,就必须有一种经常不断不受阻碍的交通。枝子离了葡萄树就不能存活。耶稣说,你们离了我,也是这样。我们从主所领受的生命,惟有藉着不断地与他交通才能保持到永久。离了主,我们连一样罪恶都不能胜过,连一样试探也不能抵挡。

    基督徒如果失去与基督的联合,就必定落入软弱之中,被试探所胜。因而我们必须每日过因信称义的生活。因信称义虽发生在瞬间,却延续到永远。它的持续过程便达到成义和成圣。因为每天与基督有分,他的公义临格在信徒的生命中,这便是成圣的生活。

    保罗所传扬的福音是实验的福音,是经验的福音,是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实,他的人生就包含着因信称义的伟大真理。在《罗马书》第七章中保罗描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场痛苦的争战,在经常的痛苦、失败和挣扎中靠着主耶稣基督而获得辉煌的胜利。有人认为《加拉太书》二章二十节是新约中最感动人的章节,像约3:16一样,将福音的核心完美、清楚地表示出来,它是基督教客观神学概念和作者主观经验的美妙结合,它向我们剖析基督教的精髓,那就是:基督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融在一起。一个人虽然现今还活在这个肉体的躯壳里,活在人世间,活在充满罪恶的环境中,但却照样能凭信活出基督的圣洁来。

    上帝临到我们的一切方法,最终目的是叫我们成圣。他从起初就拣选我们,叫我们成为圣洁。基督为救赎我们而舍己,好叫我们因信他救人脱离罪恶的大能,而在他里面完全。

    保罗所津津乐道的就是这奇妙的信心生活,它是没有重担的安息,是没有捆绑的自由。它作成了人靠自己永远作不成的事,它达到了人靠自己永远达不到的目的。而这伟大恩典的来源都发自“爱我,为我舍己”的主耶稣。这爱是永恒的、完全纯洁、莫测长阔高深的。这爱如今与保罗发生了个人上的关系,保罗没有说“他是爱我们”而是说“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当他单独地认明基督伟大之爱时,他的一切都变了。

    有一首绝妙的诗名“万古磐石”,里面有绝妙的两句词:“自己功劳全没有,上帝律法无力守”“手中毫无赎罪价,只靠主的十字架”。人承认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开始,转而依投基督。只有当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完全不配时才会以基督为一切。保罗正是如此,他把一切视为粪土,为要得着基督。他经验了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的过程后,便取得了同活的效果。“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

    “不再是我”并不是保罗个性的消失,乃指上帝儿子的生命特征在他身上的表现。基督从来不合拼我们独立的个性,彼得的耿直,约翰的深沉、拿但业的诚实、j力的天真……都成为天国中色彩各异的宝石光芒。在天国恩筵上坐席的宾客,惟一的是礼服全是王所赐给的洁白义袍,各人的相貌还是不同的。我们所说“无我”的境地,是说“旧罪性”的完全消失,不是基督取代人的个性自由。

    经常听到一些争论:应该先悔改才能信耶稣呢,还是信了耶稣再悔改?应该先守好律法再做一个基督徒呢?还是信了耶稣才能守好律法?结果有人根据耶稣传福音时说的一句话:“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2:15)。于是下结论说:我们应该先悔改、守律法,上帝才喜欢。

    当我们进入保罗的经验中,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的这一经验中,就会明白我们的许多理解是多么幼稚,多少时候我们让自己在上帝的义中深深干预,真不肯承认“自己功劳全没有”。

    永不放弃:为了使律法主义者能更深领会他们的错误会导致多么大的危险,保罗把上帝的救法再一次强调和突出,也表明了自己坚定不变的信念:“我不废掉上帝的恩,义若是藉着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

    上帝使人称义的恩典是白白的,是人人都可领受享用的。既然律法不能使人称义,上帝在律法之外明显了他的救恩,并且这伟大的救恩已堵塞了一切人为的方法——也证明了立功之法已经失败,它天天在向我们说明一项千秋不变的真理:“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3:21-28)。为什么还不去领受恩典,把恩典搁置一边,仍然像犹太教中的人一样苦苦挣扎呢?!保罗说:“我是永不放弃!”因为基督为我死,如果我再回到律法主义的老路上,放弃这么大的救恩,就会辜负主的无穷大爱,使他的死落了空!

    灭亡者不外乎两等人,一等是道道地地的罪人,至死不肯接受耶稣为救主。一等是十十足足的自义者。罪人抗拒救恩不肯悔改,一生走背逆的路,结局自然是悲剧。自义者却放着上帝的恩典不用,想凭自己的力量获得上帝的宠爱,其结果同样也是悲剧。

    该隐和亚伯这两个人的信仰代表世上的两等人,这两等人必要继续存在,直到末时。一等人接受上帝所指定的赎罪祭;另一等却冒昧地依靠自己的功德;他们的祭物缺少了神圣中保的功劳,所以不能使人蒙上帝悦纳。我们的过犯所以能蒙赦免,乃是靠着耶稣的功劳。凡认为不需要基督的宝血,不想靠上帝的恩典,而靠自己的功劳得到上帝嘉纳的人,正是犯了该隐同样的错误。人若不接受洗净罪污的宝血,就必被定罪。因为除此以外,罪人没有别的方法得以挣脱罪的束缚。

    在世上敬拜上帝的人中,走该隐道路的人并不少,几乎每一种虚伪的信仰,都建立在同一个原理上——就是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得救。有人主张,人类所需要的不是救赎,乃是发展——就是说人类能自行陶冶、提高并改过更新。该隐怎样设法用没有血的祭物求得上帝的喜悦,这些人也这样希望不靠救赎的汁划,而能把人类提高到上帝的标准。该隐一生的历史已证明其结果如何。它证明人类离了基督将要到什么地步。人类并没有能力更新自己,因为人类不是向上渐近于上帝的样式,乃是向下流于撒但一样。基督是我们惟一的希望。“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自从上帝在伊甸园宣布福音,应许一位救赎主的到来,于是,祭坛上的牺牲,会幕的侍奉都预指着这位救赎者的来临和工作。他是人与神,天与地交通的媒介。可是撒但就不住地努力要截断这种交通,他不息不倦地设法使人误表上帝,并曲解那些预指救主的礼节,结果他在绝大多数人身上获得成功。那些上天所命定为彰显神圣之爱的祭牲和仪式,被曲解为罪人带着礼物和功德,妄图藉以平息那位被触犯上帝忿怒的方法。

    历世历代有不少人,怀着功德主义的精神,企图以行为来讨好上帝。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上帝所用以使我们与基督交通的方式,诸如祷告、唱诗、读经、聚会等,在他们看来,都是这一份功劳。生活上所添的规条皆成为自夸的“果子”,他们不明白:行为决不是信心的代替品,行为是信心的必然产物。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