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儆醒等候主再来

【返回上级目录】

4章主要是论教会被提;第5章主要是论七年灾难,对我们的劝勉是儆醒谨守等候主来。

 

一、续谈主的再来(5111

413511都是论基督的再来。41318论基督再来到空中;5111论基督再来,地上七年灾难。512是介乎两者之间。

这与前段相似,两段都以“别人”和“基督徒”来对比(41356)。两段都以睡觉来比作死;两段都提到耶稣的死和复活,引伸基督徒与基督同活的结论(414510)。两段都以相似的话来结束。

1.时间、日期(12节)

1)即“那日子、那时辰”(可1332),没有人知道。“不用写信”(1节),因早已提过。

2)“主的日子”(2节)

旧约“耶和华的日子”(珥231),这日是神的震怒日(罗216)。

“主的日子”:从七年灾难开始,直到用火毁灭地球(彼后3710)。

“好象夜间的贼一样”:不是悄悄而来,而是突然而来,是没有人能预测那日的。

2.七年灾难(3节)

1)“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3节上):

中东和平:现在时打时停,似乎和平却又打起来,但终于是会签和约的。欧洲联盟首领将要与以色列签和约,阿拉伯国与以色列将要签和约,实现中东和平。这可能在基督来到空中前实现,也可能在基督到空中、教会被提后不久(很短时间)才签订7年和平条约的(但927)。

“人正说”:特别指不信者,参第4节“弟兄们”。

“平安稳妥”:平安无事,没有战争。

2)“灾祸忽然临到他们”(3节):

原文开头有“那时”,注意前面“正说”。

“灾祸”:七年灾难是毁灭性的灾祸。

“忽然”:正如产妇阵痛是在预料中的,但阵痛的开始仍是突然和不能预测的。

“他们绝不能逃脱”:不是“我们”,因为我们已经被提,这是指不信的人。但也有逃脱的犹太人(路2136)。

3.教会是不会经七年灾难的(410节)

4章末段说我们已被提到空中去;第5章说我们是不会经七年灾难的。

1)“弟兄们”(4节):

前面说“人”、“他们”(3节);第4节之后转向“弟兄们”。

“你们却不在黑暗里”:注意“你们”。“黑暗”,不是指一般的黑暗,而是指七年灾难,在第5节说“黑夜”。

“叫那日子临到你们象贼一样”:第23节说那日子临到世人象贼一样。

2)“你们都是光明之子……”(5节):

这句的前面有“因为”。教会是光明之子……,已经被提,当然是不会经受七年灾难的。

3)“所以我们不要睡觉……”(68节):

“睡觉”:原文是katheudō,这个字指平常的睡,也指灵性和德性的沉睡,即灵性冷淡或犯罪而言(参弗514)。Koimaō是指基督徒的死(41315),而是指灵性和德性的沉睡。睡,“是在夜间睡”,这是正常的;醉,“是在夜间醉”,人喜欢夜市、夜总会,这是不正常的(约319)。

“总要儆醒谨守”:多半在德性上的谨慎与戒备。“谨守”,穿上军装(帖前58),如守望的哨兵。以弗所书61118是全副军装,关乎基督徒的战争,但这里着重信、爱、望,就没有说进攻的武器。由信、爱构成护心镜,以得救的盼望作头盔(这里“得救的盼望”是完全的救恩)。

不要睡觉与醉酒,这是特别与基督再来有关(路2134,罗1313)。

4)神的预定(910节):

“不是预定我们受刑”(9节):

基督徒只受惩罚,而不受刑罚。“受刑”是永火的刑罚;这里的“受刑”是指要经七年灾难的刑罚,这字原文作“忿怒”。大灾难是“忿怒”(启616171491019151716119)。

“乃是预定我们……得救”:

“得救”,原文是救恩,这里的救恩,是指被提与脱离灾难,这是“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而得的。

“祂替我们死”(10节):

 “替”,这里不是“为”,而是“替”,替,就是代。这里虽然未说复活,但在414已提过复活了。

“醒着”、“睡着”,可说是末日的事,但“醒着”(儆醒的)或“睡着”(不儆醒的),“都与祂同活”,都会被提,与主同活。

4.关于主再来的结语(11节)

511413510的结语

“劝慰”:安慰加劝勉或鼓励。原文是parakaléō,是积极的安慰(参14节)

“建立”:造就信徒,使教会被建立。

“素常”:原文没有这词,只是“正如你们现在所行的”。

 

二、当尽各样的本分(51222

435113方面的劝勉:圣洁自守(438),弟兄相爱(4912)与主的再来(413511)。

    本段(51222)又有一连串的劝勉,与罗马书12321相似,互相辉映。

帖前51222     12321

12-13节上      要敬重教会的领袖        38   自我评估合乎中道被配搭与肢体侍奉                

                10       要恭敬,彼此推让

13节下   彼此和睦        18           尽力与众人和睦

14       照顾有需要的信徒        13       圣徒缺乏要帮补

15节上   不可以恶报恶        17节上   不要以恶报恶

15节下   要互相善待,且善待众人    20-22  要以善胜恶

16       要常常喜乐    12节上   在指望中要喜乐

17       不住的祷告    12节下   祷告要恒切

19       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    11节下   要心(灵)里火热

20       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    6节下     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

21节下   善美的要持守        9节下     善要亲近

22       恶事要禁戒不作    9节下     恶要厌恶

但本段比罗马书12章还多,例如帖撒罗尼迦前书51821节上,在罗马书12章里是没有的。

1.尊敬领袖(1213节)

“我们劝你们”(12节):原文作“求你们”。

“敬重那……”:“那”,原文是“那些”,“人”也是复数的。13节的“他们”,是指众长老(徒1423)说的。初期教会不是由一人治理,又不是以“民主通过”的方式来治理教会的。

“治理”与“劝戒”:指长老们劳苦作工。“劝戒”,原文作“使人的心思归正”。

要“敬重”、“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13节):不是因他们的才能和身世,而是“因他们所作的工”。他们“劳苦”,他们并不是不作卑下工作的。

“你们也要彼此和睦”:众信徒之间要和睦,长老“也要彼此和睦”。

2.警戒、勉励、扶助(14节)

1)“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

“不守规矩”:新约只有这节这样说。这是指违反法令、不受约束的,也指游手好闲的人。

2)“勉励灰心的人”:

“勉励”,原文是paramuthéomai,“抚慰”的意思消极的安慰。当一个人离开世界,家人为他忧伤,我们只能用消极的安慰。关于积极的安慰,请参看11节。

“灰心”:希伯来词语,是指信心不足容易灰心气馁的人。

3)“扶助软弱的人”:

指道德与灵性软弱(罗56),包括贫穷的人。

“也要向众人忍耐”:向信徒,特别是向上述3等人要忍耐。

3.待人守则(15节)

“都不可以恶报恶”:注意上面几个字“无论是谁”。对非基督徒,不要以恶报恶;对基督徒,要赦免,更当积极以德报怨。

“常要追求良善”:前面说“恶”,这里说善。我们任何人都当先有主的爱,然后“常要追求良善”。

4.生活基础(1618节)

这里说到3件与我们本性相反的事,没有生命的人是做不到的。

1)“要常常喜乐”(16节):

中文新约最短的一节是“耶稣哭了”(约1135);但在原文,最短的一节是本章16节“要常常喜乐”。注意“常常”always,是不断地;“经常”often,就有间断的意思。

对精神病者与忧郁症的:最好先让病得医治。

对自己的罪:我们就要忧伤与悔改。对别人的罪和对教会的不冷也不热:我们就要难过。

对自己本身,虽然多有苦难,但因为有盼望,所以我们就“要常常喜乐”。

2)“不住的祷告”(17节):

喜乐是对自己;祷告是对神(12,林前1113,弗314)。祷告开头应向父求,中间也可求主耶稣,私祷中有向耶稣求(林后128);擘饼祝谢是向主耶稣的。

“不住”:是不停地,边作工边与神交通,这时就不用闭着眼睛来祷告。

不是说不用定时祷告:犹太人与基督徒通常一日有3次祷告(诗5517,徒311030),但也有一日7次的。

3)“凡事谢恩”(18节上,弗520):

“凡事”,不是包括“罪”。我们不能为犯罪而感谢。我们有罪,就先要认罪。凡事感谢,是因为神赐给我们恩典。“凡事”,是包括不如意的事(罗828)。

不是感谢神的恩典,而是感谢神,因为祂赐恩典给我们。

以上3件,请参看腓立比书446

“因为这……所定的旨意”(帖前518下):指上述3件事是神的旨意。神的旨意都是圣的(43)。

5.圣灵在教会中的彰显(1922节)

这一段是由5个短句构成的:头两句是负面,第34句是正面,第5句又是负面。这5句是适合当时各教会的情况,但也是由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所面对的问题而引发的。

1)“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19节):

直译:“不要熄灭那灵”,原文有“那”字,指圣灵。我们不能熄灭圣灵的本身,而是不要熄灭圣灵的恩赐,或不要“抑制”圣灵的恩赐(参提后16“再如火挑旺起来”)。

受圣灵感动而说话的恩赐是包括作先知或说预言的恩赐。

教会或个别信徒不要抑制造就信徒的恩赐。20节是关于“先知的讲论”。

2)“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20节):

新约先知的地位仅次于使徒的地位。

他们有人有藐视的态度(1218节),包括拒而不接纳(徒411)。先知讲道是最大的恩赐(林前141)。

哥林多教会,要抑制过度运用方言的恩赐;帖撒罗尼迦教会,不要抑制圣灵的工作。

3)“但要凡事察验”(21节上):

这里的“凡事”,是指圣灵恩赐的彰显。

“察验”,或作“考验”:不是要考验先知的本身,而是要察验先知所讲的,也当考验其它受灵感而说的话。我们不只要有辨别诸灵的恩赐,我们更要察验先知所讲的道。这就是说,不是凡他们所讲的我们都要接受,而是我们应当分辨:我们只接受真理,但要拒绝错误的“似是而非的道理”。

4)“善美的要持守”(21节下):

“善美的”the right,指好工作。经试验合格、显明是受圣灵感动而说的话,我们就“要持守”。

5)“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作”(22节上):

21节“善美的事”,是单数;这里的“恶事”是复数,“各样”。

“恶事”:各种凶恶的事,特别是有关灵恩的现象。注意1920节是与灵恩有关的。灵恩(圣灵的恩赐、属灵的恩赐)本是好的,“灵恩运动”是利用灵恩而走了极端,就成了“恶事”。

哥林多教会对灵恩走了极端,他们应当“抑制”;帖撒罗尼迦教会对灵恩矫枉过正,他们应当开放。

“要禁戒不作”:特别是讲假道的、讲假方言的、讲假预言的,都要禁戒不作。原文的用法是要远避、要弃绝各样的坏事——假灵恩现象。

 

三、结 论(52328

1.祝福(2324节)

这是保罗劝勉(4章-522)后的结语。

1)“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23节上):

原文没有“赐”字,只“愿平安的神”。这里的平安,在实质上是与“救恩”的意思相同的。

“亲自使”:这是强调神的才能,但又包括信徒本身努力的意思。

“全然成圣”:

全然到灵、魂、体各部分,分别出来归神。

圣经也有提到不信者的圣洁:“因为不信的丈夫,就因着妻子成了圣洁……。”(林前714)这里说到不信主的人因受信主的家属的影响,“他们是圣洁的了”。这不是说他们也得救成圣了,而是夫妻关系、儿女关系都是正当的、圣洁的。

至于信而得救者的圣洁就有地位上的、渐进的与完全成圣的分别:

a. 地位上的成圣(徒2618,林前12611,帖后213,来101014):

当一个人信主,他立即是个信徒,同时也是个“圣徒”,是在因信称义的时候就获得的“成圣、称义了”(林前611),这是地位上的成圣。

b. 渐进的成圣(帖前434,帖后221):

这是生活上的圣洁。我们得救后,是个圣徒,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还有许多不洁的事,所以我们要有渐进的成圣,把不洁的事逐步除去。

c. 完全成圣:

这就是“全然成圣”。请注意,这是“神亲自使”,是神负全责的,但我们也要与神合作(腓21213)。

2)“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23节中):

注意“又”字。前面部分是比较笼统性,而这里是较为具体的。

有人说:“人不是‘三元’(灵、魂、体),这节经文只强调人的组成部分。”他们根据希腊传统的“二元论”,认为人是“二元”(灵魂与身体)的。

人应当是“三元”的,请注意“灵与魂”,有个“与”字,希伯来书412亦有个“与”字:“……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不过他们又说“骨节与骨髓”都是骨,也有个“与”字,证明“魂与灵”也是指同一元的。

请注意,骨节与骨髓虽然都是骨的,但也有分别,所以才用个“与”字。

在福音派里,有人相信“二元论”,但大多数都相信人是“三元论”的。这都是看法的不同,而不是异端或极端。

pneuma

新约用“灵”字,共有379次,保罗书信用了146次,单帖撒罗尼迦前书就有5次(1564851923)。有的指圣灵,有的指一种心境(心灵),有几次是与“心”字同意(林前1618,林后213713)。其中24次是指人里面的灵,是在人里面的(林前211)。

人的灵功用有三:交通(与神相交)、直觉(直接感觉到神)与良心。世人的良心是死的,他们也说“凭良心”,但许多人的良心是“丧尽”的。

灵,特别是与神相通:不信的人也拜神,但他们拜了假神。动物没有灵,所以牠们是不会拜神(真神或假神)。保罗是用灵来侍奉神的(罗19)。

psuchē(参帖后28):

保罗书信还有12次提到“魂”字:有两次是“生命”的意思,有3次是与“心”相同,其余7次是代表自己。

人的魂包括:心思(思想)、意志与感情。动物有魂而没有灵。人的魂(悟性或理智)与灵是相对的(林前141415)。

哥林多前书1545把灵与魂分开:“首先的人亚当,成了‘活的魂’,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直译)

身体:

身体,我们都明白,不用详细解释。我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林前619)。但身体是最容易受到罪(罗66724)和肉体(西211)的辖制。

保罗把人的灵与魂纳入神的救赎和成圣的计划中,可知他是不赞同希腊传统的“二元论”。

④“得蒙保守”(帖前523):

这句与上一句“全然成圣”作前后的呼应。

“保守”:持守或保持(弗43);这是忠心地完成了受托的重任(提后47)。不只在量方面的保守,更要质方面的保守,都是无可指责的。

“得蒙”是被动的,被神保守,但自己也有责任。是“全然蒙保守”的:

a. 我们的灵要脱去各样的污秽和妨碍敬拜的事(腓33)。

b. 我们的魂要脱去各样的恶念和私欲(彼前211)、自满和相争(来1215)。

c. 我们的身体要脱去各样的污秽(帖前438)和恶用途(罗619)。

3)“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责”(23节下):

这可译作“没有瑕疵可指责”、“没有缺点可指责”。

这不是说,在耶稣来的时候才蒙保守,而是现在就蒙保守直到主的再来(313)。这是浓缩的说法。

4)“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祂必成就这事”(24节):

神“是信实的”,忠于祂的本性和应许(罗421),祂必实行。

“祂必成就这事”:“这事”分两部分,祂都必成就。

2.结语(2528节)

1)请求代祷(25节):

“为我们祷告”:不是说“为我们代祷”。本来我们为人祷告就是“代祷”了。如果请别人为我们代祷,我们就不用代祷了,因为他们为我们作了代求的工作。以赛亚书5312“又为罪犯代求”,原文是“又为罪犯祈求”。

“为我们祷告”,原文前面有个“也”字:保罗刚为帖撒罗尼迦人献上祷告(2324节),现在他“请弟兄们也为我们祷告”,但他没有指出为他们祷告什么事。37说:“我们在一切困苦患难之中”,保罗等在哥林多遭到犹太人和外邦人的逼迫,请他们代祷;现在又请帖撒罗尼迦人代祷,使他们在要来的逼迫中站立得住。

2)“亲嘴问安”(26节):

不是嘴唇上的亲嘴,原文是“你们要以圣吻来问候所有的弟兄”。

圣吻或亲吻,是名词,新约原文共有7次。还有其它亲吻,但没有提两性的亲爱接吻。

2世纪中叶,圣吻是罗马教会擘饼时,公祷后在领饼和杯之前所作的。

根据犹太人会堂,他们是男女分坐的,所以亲吻是男与男、女与女。但后来发展到不分性别之后,便产生了流弊,到23世纪成书的《使徒宪典》立例,把圣吻只限于同性的。

13世纪,西方渐渐消失圣吻,但东方(希腊更正教)仍然保留“平安之吻”。

当时的风俗有:蒙头、洗脚与亲咀问安(路74445)。我们只取其灵训,而不是按照他们的风俗去行。我们的风俗是握手问安,是彼此合一与相爱的。

3)最后的嘱咐(27节):

“我指着主嘱咐你们”,但25节不单是“我”,而是“我们”。

“要把这信念给众弟兄听”:“念”,原文是诵读(大声读)(林后32)。古人阅读是读出声的。保罗嘱咐他们要在聚会中公开宣读。可能有些是文盲,请大家不要忽略他们。要公开宣读,让帖撒罗尼迦信徒知道保罗是没有忘记他们,让他们知道保罗仍然是爱他们的。

4)最后的祝福(28节):

“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同在”:“我”,原文是“我们”,原文没有“常”字。直译是:“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赐恩给你们。”

从开头(11)到结尾(528),我们都看见是神和主耶稣基督的恩典!

二○○二年三月十九日

 

作者:林献羔

日期:20104月新印

没有版权

【返回上级目录】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安息日会心雨文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