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关于时候日期
五 关于时候日期(五1-11) 1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 2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 3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 4弟兄们,你们却不在黑暗里,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 5你们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我们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 6所以我们不要睡觉,像别人一样,总要警醒谨守。 7因为睡了的人是在夜间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 8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 9因为 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 10他替我们死,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他同活。 11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息,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
五1“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 这是保罗在信上第十次直接称呼读者为“弟兄们”(参一4注释)。本句跟四章十八节部份非常相似(“弟兄们,论到睡了的人”),本段(五1-11)跟前一段(四13-18)在结构上亦似乎有平行的现象,两段皆首先道出问题或主题(四13,五1),继而提供答案或提出讨论(四14-17,五2-10),然后以劝勉的话结束(四18,五11);这就引起了两段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一)有释经者356认为两段所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所用的理由(及笔者的回应)如下:两段皆以相同的劝勉话结束──但五章十一节其实是四章十三节至五章十节这整段的结束,属于本段(五1-10)的劝勉话则为第六节(由7节支持着)及第八节(由9-10节支持着);两段皆以“别人”与基督徒构成对比(四13,五6)──但他们在何事上成为对比在两段是不同的(“忧伤”、“睡觉”);两段皆以睡喻死──但如作者指出,本段亦以睡喻属灵的麻木;两段皆提及耶稣的死和复活,从而引申出基督徒与祂同活的结论(四14,五10)──是项观察大致正确,但四章十四节特别声明“与耶稣一同……来”,比五章十节的“与他同活”(参四17)更为具体,反映着一个特别的问题;两段采用了相同的图象,在前一段,主降临开始与邪恶作最后一战,基督徒到祂那里去,在后一段,他们穿上盔甲,等候祂的来临──但前段并无提到主的降临(到空中)是要与邪恶作战,本段亦无提到作战(信徒的铠甲并无进攻用的武器)。可见此说所用的理由没有说服力。 (二)另一些释经者认为,本段所讨论的是跟前一段有关的另一个问题,前一段的问题是已死的信徒会否有份于主再来的荣耀,本段的问题则是读者本身会否得救。有谓他们恐怕自己于主来时在灵性和道德方面未准备好,以致无份被召与主相会;357但可能较好的看法,是认为教会中有人去世的事实,使一些信徒怀疑他们自己会否在主再来时仍然活着,因此他们急于准确地知道主的再来会在何时发生。358不过,“论到”或“关于”(现中)一词并不表示保罗是在回答帖人曾写信或藉提摩太向他提出的一个问题(参四9注释);359保罗大可以从提摩太那里知道他们的焦虑,因此在本段改正他们的看法,指出重要的问题不是主再来的准确时间,而是他们要警醒谨守、等候主来(6-8节),并以神预定了他们藉主耶稣基督得救的宝贵真理(9-10节,参4-5节)安慰和鼓励他们。 “时候”一词的原文360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八次(新约共五十四次):它的意思是一段时间(林前十六7;加四4),三次用于“在……的时候”一语中(罗七1;林前七39;加四1);复数的“时候”指由数段较短的时间构成的较长的一段时间,三次(罗十六25;提后一9;多一2)用在“永世”(思高〔首段〕、新译〔次段〕)一词里,只有这次与复数的“日期”连着用。后者的原文361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二十九次(新约共八十五次),其中显示了几种略为不同的意思:(一)指一般意义上的“时间”(罗九9,十三11;林后六2a、b;弗二12;提后四3;〔复数〕弗六18;提后三1),这用法包括“现今的时候”(林后八14,思高;参罗二26,八18,十一5)、“暂时”(林前七5;帖前二17〔参该处注释〕)等短语;(二)指合适的时间(罗五6)或“机会”(〔现中〕加六10;弗五16;西四5),或指某些特别的时候,如不法者要出现的“时辰”(帖后二6,思高)、保罗离世的“时期”(提后四6,思高)、举行庆筵的“节期”(加四10〔复数〕),以及在“到了时候/日期”一语中(加六9;〔复数〕提前二6,六15;多一3)所指的日期;(三)指末期,即是最后的时期(林前四5,七29;〔复数〕弗一10;提前四1)。 以上的证据显示,这两个名词在保罗书信里的用法部份支持二者在古典希腊文的分别:“时候”的着眼点是时间的“量”或长短,“日期”则着眼在时间的“质”方面,这种区别在提多书一章二至三节清楚可见:永生是神在万“世”以前所应许的,到了适当的“时候”,神就藉着福音的宣讲,把祂的道显明出来(新译,参思高、现中)。按此区别来解释本句,“时候和日期”(新译)合并了两个意思:主再来之前必须过去的时间(量),以及标志末日来临之事件的性质(质)。362不过,两个字在原文都有冠词,表示“那时候与〔那〕日期”(思高)是保罗和读者所熟悉的专门词语,指主再来的时间(参徒一7,三19、21);二字合并在七十士译本亦有出现(但二21,七12;智慧书八8),不论保罗是否受了旧约用法的影响,在本节的合并语中,“时候和日期”似乎只表达一个意思,指主来的“那日子、那时辰”(可十三32)。363“关于这事发生的时间日期”(现中),保罗说:
356 Grayston 84. 357 Cf. Frame 178(cf. 11, 15); Marshall 132. 358 Cf. Milligan 63a; Best 203; Plevnik, '1 Thess 5, 1-11' 73, 87. 359 如G. Delling(TDNT IX 592 n.67)及Marshall 131-132所认为的。Waterman('Sources' 109)认为保罗在此沿用了耶稣曾用来开始太廿四36那句话的那两个字(peri de),但此说难以证实,也是不必要的。那两个字在本节的用法跟四9的用法相同,就是在两个密切相关的题目之间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cf. Collin, 'Tradition' 334). 360 chronos. 361 kairos. 362 Morris II 150. Cf. Lightfoot 70, 71; Milligan 63b; Moore 72-73. 363 Cf. Best 204; Whiteley 74; Bruce 108-109; Marshall 132. 比较: ton chronon kai ton kairon(本节)、chronous e kairous(徒一7)、chronou kai kairou(但七12)、kairous kai chronous(但二21)、kairon kai chronon(智慧书八8)。
“不用写信给你们” 这句直译是:“你们没有需要〔有甚么〕被写给你们”(参四9注释及注143)。保罗可以这样说,因为他和同工早已将与主再来有关的事件大略告诉了读者(参帖后二5)。
五2“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 “明明”、“确实”(思高)或“清楚的”(新译,参当圣)原文364是个副词,在新约另外出现八次,原级的意思是“很准确的”(徒十八25,新译,参现中)或“仔细”(太二8;路一叫〔思高、现中〕)、“细心”地(弗五15,思高),比较级的意思是“更加准确地”(徒十八26,现中,参新译),廿四22〔参思高〕)或“更详细”地(徒廿三15、20,思高)。同字根的形容词及名词365出现各一次,分别指保罗曾按犹太教中最“严格”的宗派过着看法利赛人的生活(徒廿六5,思高、新译、现中),以及他曾按照祖传律法的“严格要求”在迦玛列门下受教(徒廿二3,新译);同字根的动词366用了两次,意思是“仔细查问”(太二7〔新译〕、16),指希律王向那些星象家“查问那颗星出现的准确日子”(太二7,现中)。在这组字汇的用法底下,本节的副词最合适的意思就是“准确地”。367有释经者指出,除了四次之外,保罗都是单独地用“晓得”这字的,即是不加任何形容语(林后十二2,五16是例外),亦不与另一个动词连着使用(罗十四14及腓一25是例外),因此他认为“准确地”这副词是保罗从读者口中取来的:他们想准确地知道主会何时再来,保罗则回答说,他们可以“准确地”知道主再来的日子,像他们可以“准确地”知道盗贼会何时出现一样──就是说,不可能准确地知道。368但此说的理由不够充份,而且副词大可以按其自然的意思来解释:读者准确地知道本节所提的事,因为保罗曾给他们口头上的教导,而且这教训是基于耶稣的话,因此是更加确实可靠的。369 “主的日子”这观念来自旧约:“耶和华的日子”(摩五18;珥二31;玛三2;赛二12)指神至终施行审判,赐福义人,消灭邪恶,复兴万物的日子。这就是“主的日子”在新约两处经文所指的日子(徒二20,邢珥三4;彼后三10)。但由于教会“认耶稣为主”(罗十9;林前十二3;林后四5;腓二11;西二6),“主的日子”一辞在新约出现时,“主”字较多的时候是指耶稣(林前五5;帖后二2;本节)。370保罗显然将“主的日子”和“主降临”(四15)认同(比较四18及五11,帖后二1及2);371他也称此日为“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林前一8)、“我们主耶稣的日子”(林后一14)、“耶稣基督的日子”(腓一6)、“基督的日子”(腓一6,二16),以及(当文理使其意思清楚时)“那日子”(帖后一10;提后一12、18,四8;林前三13;帖前五4)。372这日子即是“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罗二5),“神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罗二16),同时也是属主的人“得赎的日子”(弗四30)。在新约其它地方,“主的日子”(彼后三10)亦称为“神的日子”(彼后三12)、“神全能者的大日”(启十六14)、“他们〔坐宝座者和羔羊〕忿怒的大日”(启六17),以及“人子显现的日子”(路十七30,参24);“那日子”(太七22;路六23,十12,廿一34;来十25),373“那大日子”(犹6,新译),“末日”(约六39、40、44、54,十一24,十二48)是“审判的日子”(太十15,十一22、24,十二36;彼后二9,三7;约壹四17),是“屠宰的日子”(雅五5,新译、现中),但亦是“永远之日”(彼后三18)──即是基督的再来所开创永恒及蒙福的纪元开始的日子。374 “来到”在原文是现在时式的动词,375这样用现在时式表达“要……来到”(思高)的意思,使主再来的图画更能活现在读者眼前,同时强调了主再来的必然性。“贼”与“强盗”有别(约十1、8;参路十二33;彼前四15),他的典型活动不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的抢劫或掠夺(那是强盗的行径),而是在夜里进行偷窃(太六19、20;约十10);他的命运是“不能承受 神的国”,像卖主的犹大一样(林前六10;约十二6)。“夜间的贼”(思高、新译同)这译法把“夜间”看为形容词,但原文(“在夜里”)较可能是形容另一个没有表达出来的“来”字;376不过,“正如小偷在夜里悄悄而来一样”(当圣)是错误的意译,因为小偷在夜间来到这比喻(参4节;彼后三10)的要点,完全不是他“悄悄而来”的一面,而是他“忽然来到”(现中)、“没有人能预测”(当圣)的一面(参太廿四42-43;路十二39-40);正因为主再来的时间是信徒“决不能知道的”,他们必须警醒等候(启三3,十六15;参徒一7;可十三32-33)。本节和它所反映的口头教训,极可能是基于耶稣自己的教训(太廿四42-43;路十二39-40)。377
364 akribos. 365 akribes, akribeia. 366 akriboo. 367 Burdick('Oida and Ginosko~' 354)谓鉴于这个副词,动词oidate指确实和肯定的知道(如在古典希腊文的用法中);但其实这个意思并不是在动词本身,而是由副词表达的(cf. Silva, 'Pauline Style' 207 n.38). 368 Best 204-205; cf. Findlay as cited in Frame 180. 369 Cf. Milligan 64a; Moore 73. 370 前两节原文有冠词,本节(像徒二20及彼后三10)则没有(he hemera tou kyriou, hemera kyriou),但在意思上并无分别。Collins 248认为本节的“主”字是指神而非基督。但见下文及下一个注。 371 详参Gundry, 'Hellenization' 169.作者指出(170-171),保罗将关于主的日子的犹太传统“基督化”,为要促使信徒为基督的再来作好准备。 372 前四节的原文有“那”字及冠词(='that day'),后二节只有冠词(='the day'). 373 前四节的原文有“那”字及冠词,最后一节只有冠词(参上一个注)。 374 此解释见:BAGD 347(s.v. hemera 3b b)Kelly, Peter and Jude 375.关于“主的日子”,参冯:“腓立比书” 92。Kreitzer(Jesus and God 112-128)在“保罗书信中的主的日子”的标题下讨论了十一段经文,作者谓其中呈现着三种情形:(一)原指神的“主”字现指基督(罗十13;腓二10-11;帖前三13,四14;帖后一7-10、6-12、9;帖前四15-18),(二)原指神的“祂”字现指基督(罗九33),(三)原指神的日子的描述现指基督的日子(罗十一26;帖前五8)。 375 erchetai. 376 hos kleptes en nukti(erchetai) houtos erchetai. 377 Marshall 133认为在小偷来到和主的再来之间,除了“没有预料”之外,另一相同点就是“不受欢迎”(从非信徒的角度来说),这个负面的因素表示保罗采纳了现成的讲法。但新约以小偷喻主再来时,从来没有明明提出“不受欢迎”之意,而是将比较点局限于“忽然临到”(参3节)这意思上。
五3“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 本节在原文跟上文并无文法上的连系,这表示本节与前一句(主的日子来到有如小偷在夜间来)的关系非常紧密,378就是进一步形容主的日子来到的情形。“人”在原文是包含于动词里面的“他们”,指不信主的人,与下一节的“弟兄们,你们”相对。“人正说”较贴近原文的译法是“几时人正说”(思高);379“说”字在原文是现在时式,但它在这里不是指重复的行动,380而是描写行动在进行中,“几时人正说”的意思即是:“当他们正在说……,不管那是甚么时候”。381他们的话包括两个字:“平安”和“稳妥”。 “平安”一字的原文382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四十二次(新约共九十二次)。最常见的用法是在卷首的问安(十三次,参一1c注释)和信末的祝福语里面(加六16;弗六23;帖后三16b;参林前十六11),在这种用法里面,“平安”(像“恩惠”一样)具有完全和明确的基督教涵义,指一种健全的状态,包括与神和好(罗五1,十四17;弗二15)、彼此和睦(罗十四19,参三17;林前七15,十四33;弗二15,四3;西三15;提后二22)、内心得享平安(罗十五13;加五22;腓四7)。换言之,“平安”可指神藉着基督所成就的救恩(罗八6,参二10),因此神称为“赐平安的 神”(罗十五33,十六20;林后十三11;腓四9;帖前五23);基督称为“赐平安的主”(帖后三16a)──祂“是我们的和平”(弗二14,思高、新译,参和合小字),并以所成就的和平(弗二15)作为福音来传给我们(弗二17〔两次〕,原文);福音称为“和平的福音”(弗六15,思高、新译、现中)。383本节的“平安”似乎是旧约的假先知对神的子民报假信息的回响(参耶六14,八11;结十三10、16;弥三5),不过,出自不信者的口中,这字显然不能有其旧约宗教性或新约救赎性的意思;它的意思可能是广义的,即是“平安无事”(路十一21,新译同)或“安全”(思高、现中)。 “稳妥”这名词的原文在新约另外只出现两次,分别指福音事迹的“确实”性(路一4)和囚禁使徒的监狱关锁的“牢固”性(徒五23,思高)。同字根的形容词共出现五次,两次与冠词连着用而得“实情”之意(徒廿一34,廿二30),另三次分别指“确实”的事(徒廿五26),有助于读者的“安全”的话(腓三1,思高),以及“坚固”的锚(来六19)。同字根的动词共享了四次,三次指兵丁领命将耶稣的坟墓“把守妥当”(太廿七64、65、66),另一次指狱吏在保罗和西拉的脚上“带上”木枷(徒十六24,思高;直译作“把他们的脚牢置于木枷里”)。同字根的副词共享了三次,分别指狱吏要“严紧”地看守囚犯(徒十六23),兵丁要“牢牢靠靠的”把耶稣带走(可十四44),以及以色列人要“确实的”知道神已立耶稣为主(徒二36)。384配合着这组字汇的用法,本节的名词亦是“安全、稳妥”之意。 有释经者认为,“平安”指内心的宁静和安全感,“稳妥”则指外在的安全;较可能的看法是二字几乎同义,385后者只是解释和加强前者的意思,因此“平安稳妥”(新译同)意即“平安无事”(思高,参现中)。另有释经者认为保罗在这里是对罗马帝国要促进“平安与稳妥”的计划作出正面的攻击,或对这优美的罗马口号存心讽刺,386但此说的理由薄弱,因此说服力不大。比较肯定的一点,是耶稣将人子的日子和挪亚的日子相比时,祂对后者的描述跟本节显然有相似之处:那时,“人照常吃喝嫁娶……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太廿四37-39;参路十七26-27),照样,“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
378 Milligan 65a('asyndeton'). 379 hotan legosin(present subjunctive). 380 MHT 3.112认为是 。 381 可十三4“这一切事要完成时”(思高)和约七27“基督来的时候”都是用跟本句相同的结构,即是hotan + present subjunctive(mellei, erchetai),但有关的两个动词(“要”、“来”)并无重复行动的意思。约七27那句跟不同结构的约七31那句(hotan elthe = hotan + aorist subjunctive)在意思上并无分别。Cf. Marshall 134. 382 eirene. 383 参冯:“真理” 345-346。 384 此四字的原文依次为:asphaleia, asphales, asphalizo, asphalos. 385 分别见:Ellicott 70a; Frame 181. 后者引利廿六5-6为证;七十士译本将该处的“安然”和“平安”分别译为meta asphaleias, eirene. 386 分别见:Donfried, 'Cults of Thessalonica' 344; E. Bammel, as cited in Moule, Birth 120 n.1. 这口号在拉丁文是pax et securitas.
“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 本句原文开始时有“那时”一字(思高),跟上一句的“几时”(思高)前后呼应,强调了“当人们正说……的时候”(当圣)就是灾祸忽然临到他们的时候。原文的次序(“忽然的一他们一临到一灾祸”)表示“忽然”和“他们”是强调的。形容词“忽然”或“突然”(新译、现中)387在新约只出现另一次(路廿一34)。“灾祸”的原文388在新约另外出现三次,分别指无知而有害的欲望叫人沉溺于“败坏”和灭亡中(提前六9),哥林多教会里的乱伦者要被交给撒但,使他的肉体被“摧毁”(与灵魂得救相对;林前五5,思高),不信者要受永远“沉沦”的刑罚,就是离开主的面和祂权能的荣光(帖后一9)。同字根的动词及人物名词389在新约出现各一次,分别指第十灾里面的“那消灭首生者”(来十一28,思高)和在旷野击杀发怨言之以色列人的“那毁灭者”(林前十10,新译)。本节“毁灭性的灾祸”(新译)所指的,不是所谓人死如灯灭那样的“灭亡”(思高),即是不复存在,而是后书一章九节所说的命运;保罗所关注的,不是人存在与否的问题,而是他是否与神有正当的关系,若有这种关系,他的存在就是生命,不然的话,他的存在就是沉沦。390 “临到”一词的原文391在新约共出现二十一次,保罗书信占三次,其余的都在路加的著作中(路七次,徒十一次);此字在新约只作不及物动词用。它以完成时式的格式出现的三次,意思分别是“在场”(徒廿二20,新译、现中)、“已开始(下雨)”(徒廿八2)和“近了”(提后四6,思高)。其余的十八次以现在时式或简单过去时式的格式出现,显示了下列几个意思:“站”(路四39;徒十17)、“站在旁边”(路二9,廿四4;徒十二7,廿二13,廿三11),意即“向……显现”(现中〔首段〕、思高〔第三、五段〕)、“准备好”(提后四2,参新译)、“闯进”(徒十七5,直译作“攻击”)、“前来”(路二38,十40,二十1)、“来(到)”(徒四1,六12,十一11〔思高〕,廿三27〔思高:“到场”〕)、“临到”(本节;路廿一34)。最后这段跟本节在思想和词藻上非常相似:两段都用了“忽然”“临到”这两个字,不过该段用的比喻是“如同网罗”,本节则用“如同产难……”。392 “产难”一词的原文393在新约另外只出现三次,都是喻意性的用法,一次指神把死亡的“痛苦”解除,使耶稣复活(徒二24),另二次指犹太人传统信仰中要作弥赛亚纪元的前奏的那些“灾难”(太廿四8;可十三8);同字根的动词394意即经历生产的痛苦,在新约共享了三次(加四19〔喻意性〕、27;启十二2)。本节的名词有它的字面意思,指“怀孕者”(思高)395生产之前的“阵痛”(现中);这“生产/分娩的痛苦”(新译/当圣)是旧约常用的讲法,以喻惊惶苦痛的经历(例如:赛十三8,廿一3,廿六17,卅七3;耶六24,十三21),但在旧约的用法中并不强调它“突然临到”(现中)的一面。相反的,本节用这比喻的一个重点正是突然的意思:“灾难会突然临到,正像阵痛突然临到快生产的女人一样”(现中);虽然对“产妇”(当圣)来说,阵痛是意料中事,但阵痛的开始仍是突然和不能预测的。396“阵痛”原文是单数的(新约的另外三次皆为复数),这可能是一种以单数指整个过程的用法,或是特指第一下的阵痛397(参七十士译本赛卅七3,廿六17──原文亦为单数)。
387 aiphnidios.副词aiphnidios(MM 16 s.v.)没有在新约出现。 388 olethros. 389 olothreuo, olothreutes. 390 Neil 111. 391 ephistemi .本节的ephistatai有古卷作epistatai;后者是个不规则的格式,也许是根据epistamai的格式得来的(cf. MHT 2.99; Robertson, Pictures 4.34). 392 Moffatt 9指出,“如同网罗”及“如同产难”可能反映亚兰文或希伯来文的(k)hbl,后者可译为“网罗”(hebel),亦可译为“产难”(hebel)。 393 odin, 在古典希腊文作odis. 394 odino. 395 “怀孕”的原文可直译为“在腹中有了”(en gastri echein: 此处;太一18、23,廿四19;可十三17;路廿一23;启十二2);路一31用的讲法是“在腹中怀孕”(syllambanein en gastri). gaster在多一12的意思是“贪口腹”之人(思高)。 396 Cf. R.K. Harrison, NIDNTT II 858. Gundry('Hellenization' 170)指出,保罗将“产难”视为主再来时要发生的事,而不是弥赛亚再临的前奏,正是他把主的日子“基督化”的部份内涵(参上面注370)。 397 Cf. G. Bertram TDNT IX 672, TDNTA 1354.
“他们绝不能逃脱” 这是产难之喻的另一个重点:它是无可避免的。原文所用的结构(“绝不能”即四15的“断不能”,参该处注释)强调了这个意思。“逃脱”的原文398在新约另外出现七次,两次有字面意思,指“逃走”(徒十九16,思高)或“逃掉”(徒十六27,现中),其余五次都(像本节)有喻意性的意思:保罗曾在大马士革“逃脱”亚里达王手下的总督之手(林后十一33);轻忽福音所宣讲的伟大救恩者,以及拒绝那从天上说话者皆不能“逃脱(惩罚)”(来二3,十二25,思高);论断别人,自己所行的却与别人一样的也不能“逃脱”神的审判(罗二3,思高、新译);就如怀胎的妇人无法避免阵痛,不信主的人“决逃脱不了”那要“猝然来到他们身上”(思高)的灾祸;因此耶稣的劝告是合时的:“你们要时时警醒,常常祈求,使你们能逃避这一切要来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路廿一36)。 有释经者认为,本节的上半部份(“人正说……临到他们”)听来像句谚语(如“骄傲在败坏以先”,箴十六18),倘若这话尚未成形为谚语,它也许是从经验得来的一句笼统性的话;保罗加上本节的下半部份(“如同产难……不能逃脱”)将这话应用到主再来的事上,以示这一般性的真理,在主再来的事上尤其是真确的。399但“平安”和“稳妥”二字连着出现,在整本希腊文圣经里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点不利于“谚语”之说。无论如何,本节以“阵痛”喻末日灾祸的来临,除了重复和加强了“小偷”之喻(2节)所说明的突然及不能预测之意,还强调了此事必会发生,是无可避免的。
398 ekpheugo .鉴于帖前五3在思想和词藻上都与路廿一34-36有相同之处(“忽然临到”、“逃脱/避”、“主的日子”/“那日子”),该段背后的传统可能就是帖前本节的部份来源;“平安稳妥”一语则反映路十七26-30及太廿四37-39背后的传统(cf. Plevnik, '1 Thess 5, 1 -11' 83-84). 399 Best 207.
五4“弟兄们,你们却不住黑暗里” 这是保罗在信上第十一次直接称呼读者为“弟兄们”(参一4注释)。他在上文(1-3节)已提醒他们关于主的再来的一些基本事实;现在他要解释信徒和非信徒之间的基本分别(4-5节),以便在下文(6-11节)进一步直接向他们提出劝勉。本节先从负面的角度强调信徒──“你们”是独立代名词(参思高),与上一节的“人”相对──“不是在黑暗中”(思高)。新约用来形容“黑暗”的词汇至少包括五个字,本节及下一节用的名词400在新约另外出现二十九次(保罗书信占九次)。用在字面意义上,这字指太阳无光的“黑暗”(太廿七45;可十五33;路廿三44;徒二20)、失明者所经历的“黑暗”(徒十三11)、创造之始未有光之前的“黑暗”(林后四6),以及远离神的国度,为刑罚之地的外面的“黑暗”(太八12,廿二13,廿五30,现中、新译)或“黑暗”的幽冥(思高:彼后二17;犹13)。作为喻意性的用法,这字指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事情的“黑暗”(林前四5),最常见的用法是指不信者及不虔敬者的状况,即是由罪引致的宗教及道德意义上的黑暗,与“光明”相对(太四16,六23〔两次〕;路一79,十一35;约三19;罗一19;林后六14;约壹一6):保罗蒙神差派到外邦人中,就是要使人“从黑暗中归向光明”(徒廿六18;参彼前二9);信徒蒙神拯救,已“脱离黑暗的权势”(西一13;参路廿二53),如今要与“这黑暗世界的霸主”对抗(弗六12);从前他们“原是黑暗”,但现在在主里却是光明(弗五8),就应“脱去黑暗的行为”(罗十三12),不再“参与黑暗无益的作为”(弗五11;以上四段见思高)。本节(及下一节)的“黑暗”显然是喻意性的用法;它所指的不是不晓得主的日子同时来到(好像“蒙在鼓里”)的“黑暗”,而是指像“别人”(6节,参3节“人……他们”)那样“不认识 神和……不听从我主耶稣〔的〕福音”(帖后一8)。保罗说读者不是“在黑暗里”,意即这种黑暗不是他们所在的范畴(原因见西一13)。401
400 skotos. 401 另外四个字的用法如下:(一)同字根的动词只以被动体态的格式(skotoo/skotoomai)出现三次,两次按其字面意思解为“变为昏暗”(启九2,现中)或“陷入黑暗”(启十六10,思高),另一次是喻意性用法,指外邦人的“心思昏昧”(弗四18,新译)或“理智受了蒙蔽”(思高)。(二)另一个同字根的动词也是只以被动体态的格式(skotizo /skotizomai)用了五次,三次按字面意思指日月星“变黑”(太廿四29;可十三24;启八12),两次是喻意性的用法,分别指不信者“冥顽不灵的心陷入了黑暗”(罗一21,思高);以及大卫愿他的仇敌“眼睛昏朦,不得看见”(罗十一10)。(三)另一个同字根的名词(skotia)在保罗书信并无出现,但在新约共享了十六次;它的字面意思是“黑暗”(约六17,十二35b?,二十1),两次用于“在暗处……在明处”的对比中(太十27;路十二3,新译)。用在喻意性的意思上,这字指不认识属神的事,并与此相关的邪恶及所带来悲惨的结果(约一5〔两次〕,八12,十二35a、b?、46;约壹一5,二8、9、11〔三次〕)。(四)同字根的形容词(skoteinos)只用了三次,皆指宗教及道德意义上的“黑暗”,与“光明”相对(太六23;路十一34、36)。
“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 译为“叫”的原文结构402最通常的用法是表达目的,有释经者按此用法解释本句,认为它指出神使读者“不在黑暗里”这安排后面的目的;403但这结构亦可表达预期的结果,意即“以致”(思高、新译),这样解释本句404得出的意思更为自然:人“在黑暗里”的结果就是那日子会临到他们像贼一样,但读者“不在黑暗里”,因此“那日子不会像小偷一样突然临到〔他们〕”(现中)。“那日子”基本上指“主的日子”(2节,见该处注释);但与“黑暗”相对之下,“那日子”亦含有“白昼”之意(参罗十三12:“黑夜深了,白日已近”,思高)。405“临到”在原文不是上一节“临到”那个字,而是个完全不同的动词,406这字在新约另外出现十二次(保罗书信占六次)。它以关身体态的格式出现时意思是“看出”(徒四13,十34)、“领悟”(弗三18,思高、新译)、“查明”(徒廿五25)──基本上都是在心思上“掌握”之意。用在主动或被动体态的格式时,这字的意思是“捉拿、抓住”(可九18〔思高、新译〕;腓三12b)、“得到、得着”(罗九30;林前九24;腓三12a、13)、“胜过”(约一5,思高、新译、现中)、“临到”(约十二35)或“追上”(新译、现中)。思高圣经在本节译为“像贼一样袭击你们”(参可九18,现中:“每当邪灵袭击他”),但动词在本节的用法显然跟它在“免得黑暗临到你们”一语(约十二35)中的用法相同,因此它在这里的意思也是“临到”;它像上一节那个动词(“临到”)一样,含有突然之意,407因此“突然临到”(现中、当圣)是正确的意译。 “像贼来到一样”(新译,参现中、当圣)这种译法反映了“贼”字在原文是单数和主事格的;有些抄本则用复数和直接受事格的“贼”字,408本句的意思变成:“以致那日子临到你们,像〔白日突然临到〕贼一样”。支持这个说法(异文)的释经者认为,单数和复数的名词字尾那两个主音的写法是很不同的(见注408),因此很难想象单数的字被误写成复数,但后来的抄者则可能在第二节单数的“贼”字影响下,将原来复数的字改为单数;保罗先以贼喻主的日子再来之突然,继而转过来以贼喻那些被那日子突然临到他们的人,这种做法是符合保罗的体裁的。409另一方面,单数的说法有下列的理由支持:(一)抄本方面的证据比支持复数说法的外证强得多;(二)单数的名词后来被改为复数,很可能是因抄者不慎把前一个字(“你们”)的结尾作为“贼”字的结尾;410(三)保罗沿用第二节的单数字是最自然的事,我们不必假定他在本节改变了小偷之喻的用法而使本段的思想复杂起来;(四)本句可能像第二节一样,仍然是基于耶稣自己的教训(太廿四42-43;路十二39-40;参五2注释末)。411 上文指出,本节首句的“你们”是强调的;照样,第二句的“你们”──此字在原文是紧随“那日子”之后,在“像贼突然临到”之前──也是强调的。藉着这种双重的强调,保罗将读者和上一节的“人”分开,并向他们保证,主的日子不会出其不意地突然临到他们,因为他们不是在黑暗里。黑暗(黑夜)是小偷活动的范畴(时间,参2节),信徒既不是在黑暗里,他们便不会被那日子像贼一样突然临到他们,这是可从小偷的比喻看出来的逻辑关系;但“不是”和“不会”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实是基于“黑暗”和“那日子”分别代表的神学意义,下一节就是用了黑暗与光明、白昼与黑夜的对比,来发挥“不在黑暗里”这话的神学意义。
402 hina + subjunctive. 403 Ellicott 71b. 404 Moods and Tenses 218; BDF 391(5); Zerwick 351, 352; Idiom 142; MHT 1.210. 405 Bruce 110. 406 katalambano. 407 Cf. G. Delling, TDNT IV 10. 408 二字分别为:kleptes, kleptas. 409 Whiteley 76; Lightfoot 73; Frame 184; Moffatt 39b. 410 hymas hos kleptas. 411 Metzger 633; H. Preisker, TDNT III 756 n.5; Milligan 66b; Moore 75; Morris II 155 n.15.
五5“你们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 现在保罗从正面的角度描写读者。原文在句首有“因为”一字,表示本句是解释上一节的:“你们不在黑暗里”,因为“你们都是光明之子……”。“你们”是独立的强调格式代名词(如在4节上),并且原文有“众人”(思高)一字;有释经者认为此字暗示那些“灰心的人”(14节)也是在光明之子的行列中,保罗藉此特别向他们加以鼓励,但这解释殊不稳妥,因为“你们众人”在保罗书信中是个常用的结构,因此不能由此语引申出上面的结论。412“光明”一字的原文413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十二次(新约共七十三次),六次有字面的意义,指神所造(林后四6a)、与黑暗相对(林后六14)的光,祂自己住在“不可接近的光中”(提前六16,思高;参约壹一5),祂的使者是“光明的天使”(林后十一14),“凡被光揭露的,都是显而易见的”(弗五13,新译),“凡显露出来的,就成了光明”(弗五13〔原文14〕,思高)。其余六次是喻意性的用法:犹太人自信是“在黑暗中的人的亮光”(罗二19,新译),信徒从前“原是黑暗,但现在……在主内却是光明”(弗五8a,思高),因为神使他们“有资格分享圣徒在光明中的基业”(西一12,新译),他们既是“光明的儿女”(弗五8b,新译),就当彰显“光明所结的果子”(弗五9),戴上“光明的武器”(罗十三12,新译)。同字根的动词414在保罗书信用了四次(新约共十一次),分别指主藉着福音把生命和不巧“彰显”出来(提后一10,参新译),祂来的时候要“揭发”暗中的隐情(林前四5,参思高),保罗蒙召是要藉着宣讲福音“光照”一切人,使他们明白历代以来隐藏在神里面的奥秘(弗三9,参思高),以及保罗祈求神“照明”读者心中的眼睛(弗一18)。415另一个同字根的抽象名词416在新约只用了两次,分别指福音的“光辉”(林后四4,现中)以及神在人心中的“光照”,就是使人认识在基督面上所见的神的荣耀(林后四6,原文意译)。由此组字汇的用法可见,“光明”代表神的启示、救恩、义的生活,就如黑暗代表不认识神、审判、罪恶(参诗廿七1;赛六十20;箴四18-19)。 “光明之子”在原文所用的结构,跟“光明的儿女”(弗五8,新译)所用的一样,417都是一种闪族语法,418表示有关的人物跟另外那个名词所指的事物或素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419“光明的儿女”一词多次在昆兰社团的两份文献中出现,指蒙神拣选的团体及其支持者与“黑暗的儿女”相对(后者指不被拣选、没有神的人);420“光明之子”一词亦见于约翰福音十二章三十六节及路加福音十六章八节,也许由于耶稣曾以此词称祂的门徒,其后基督徒(像昆兰社团一样)遂以此词自称。421无论如何,本节称信徒为“光明之子”,不仅表示他们的命运是要享受将来那个光明的纪元,也不仅指光明是他们的特征(参弗二2;彼前一14),而是指他们由于信靠那“已在照耀”的真光(约壹二8,思高、新译;参约十二36),如今就是活在那个新纪元之中,活在救恩的范畴里,活在福音的光辉底下;因此他们对于主再来的前景,不需要像不信者那样“吓得魂不附体”,反而“当挺身昂首,因为‥‥‥得赎的日子近了”(路廿一26、28)。422
保罗又称读者为“白昼之子”。“白昼”原文即是第二节的“日子”,这字在保罗书信共享了五十一次(新约共三百八十九次),除了在五章二节注释所提到的十七次,以及五次用在“昼夜”一语外(二9,三10;帖后三8;提前五5;提后一3〔和合一4〕),一次指“人间法庭”所定的审判之日(林前四3,思高、新译),十九次指包括昼夜的“一天”423或特指“节日”(罗十四〔三次〕、6;加四10),五次指一段较长的时间,424余下的四次指喻意性的“白昼”(本节、8节;罗十三12,13)。更准确地说,它在本节及罗马书十三章十二节的用法可说是“过渡性的”:该段的“日子”首先指“我们得救”(11节)的日子,即是神的新纪元的最后来临,但这字是与“黑夜”相对的,并鉴于随后劝勉的话,它在该节已过渡到下文(13节)的“白昼”之意;照样,本节的“日子”首先指上文的“那日子”(4节),即是基督再来之日,但它同时过渡到下文(8节)的“白昼”之意,这意思更符合下文的劝勉话,并与“黑夜”构成较自然的对比。425“白昼之子”不仅是“光明之子”的同义词而已:后者指出信徒藉恩典而得的现今的地位(参弗五8),前者则指信徒将来(仍是藉恩典)要得的地位,就是得以分享主的日子所彰显的荣耀(参帖后一10、12)。426
412 Best 210, over against Frame 184 and Neil 112.参一2;帖后一3,三16、18;罗一7,十五33;林前十四5、18,十六24;林后二3〔两次〕、5,七13、15,十三13;加三28;多三15。此语在腓立比书的用法(一4、7〔两次〕、8、25,二17、26)则可能有特别意义,参冯:“腓立比书” 69-70, 160, 316。 413 phos. 414 photizo. 415 另外七次见于:(不及物动词)启廿二5;(及物动词)路十一36;启十八1,廿一23(字面意义);约一9;来六4,十32(喻意性用法)。 416 photismos. 417 原文分别用hyios/hyioi及tekna + genitive of another noun. 418 Cf. MHT 2.22-23, 441,3.208; BDF 162(6); Idiom 174-175. 419 在新约里面,用“……之子”这原文结构的例子还有:“丧亡之子”(思高:帖后二3;约十七12)、“地狱之子”(太廿三15)、“今世之子”(思高:路十六8,二十34)、“悖逆之子”(弗二2,五6;西三6?)、神的“爱子”(西二13,直译作“祂的爱之子”),“盟约之子”(徒三25,思高)、“天国之子”(太八12,十三38,直译)、“复活之子”(路二十36,思高)、“平安之子”(路十6,小字、新译附注)、“雷霆之子”(可三17,思高)、“安慰之子”(徒四36,思高),以及“结婚礼堂之子”(原文直译:太九15;可二19;路五34;即参加婚礼的“宾客”,新译)。用“……的儿女”这原文结构的例子还有:“可怒的儿女”(弗二3,新译)、“应受咒骂的人”(彼后二14,思高)、“应许的儿女”(罗九8;加四28),以及“顺服的儿女”(彼前一14,新译)。 420 H. Conzelmann, TDNT IX 326; LaSor, Scrolls 245; Bruce 111. 421 Higgins, 'Words of Jesus' 380. 422 Cf. Moore 75; Ridderbos, Paul 493; Marshall 136; Waterman, 'Sources' 110. 423 罗八36,十21,十一8;林前十8,十五4、31;林后三14,四16〔两次〕,十一28,加一18;腓一5;西一6、9。 424 单数:“拯救的日子”(林后六2〔两次〕)、“邪恶的日子”(弗六13,思高);复数:恶的“时日”(弗五16,思高)、“末后的日子”(提后三1,新译)。 425 Cf. Best 210. G. Delling(TDNT II 952 n.50)则认为本节的“日子”不可能有末日的意义;参Whiteley 78. 426 Cf. Bruce II 1160a; Neil 113.
“我们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 保罗再次(参4节上)从负面的角度描写信徒,比较之下可见这次有两点主要的分别:(一)该节的“不在黑暗里”在本节改变及扩充为“不属于黑夜,也不属于黑暗”(思高),427与上半节的“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构成交叉式排列法,428有效地强调了基督徒的独特身份;(二)上文的“你们”在这里开始(直至10节末)改为“我们”,强调了保罗(及其同工)跟读者在“不属黑夜/黑暗”的事实上是联为一体的,因此下文的劝勉话(6-10节:留意第一人称的复数动词在原文出现七次)也适合用在他自己身上(参腓三12)。 本节和上一节强有力地指出了信徒和非基督徒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的,前者不但生活在神的救恩和启示(福音)的光中,并且有得享神的荣耀的盼望,因此,他们一方面不必惧怕主来的日子会像贼一样突然临到他们(2-4节),另一方面却仍需警醒等候主来(6-10节)。藉着这两节(4-5节),保罗从第一至三节有关主来的基本事实,过渡到下文的直接劝勉。429
427 nyktos, skotous = genitives of description, cf. v. 8, hemeras; Heb. 10:39, hypostoles ... pisteos(Bruce 111). 428 即是:光明(甲)(乙)白昼\par ╳ 黑夜(乙)(甲)黑暗 另一些例子可见于:加五25,六8(参冯:“真理” 355注170, 374注92);腓一15-17(参冯:“腓立比书” 121-122)。 429 Cf. Best 210, 211.不过,作者认为保罗在1-3节是答复帖人提出的问题,此点见五1注释第二段的讨论。
五6“所以我们不要睡觉,像别人一样” “所以”(帖后二15同)在原文是两个推理词连着使用,构成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推理词(在新约中只见于保罗书信),430表示本节所说的是上文(4-5节,尤其是5节)所引致的必然结论。“我们不要睡觉”这种第一人称的劝勉格式在本段(6-10节)共享了四次,431它比第二人称的命令格式较为委婉,432藉着这个格式,作者将自己与读者一同放在他所发出的劝勉之下,使他的劝勉更易被接受。“睡觉”原文433在新约共享了二十二次(保罗书信占五次,三次在本段中),除了十六次指字面意义的“睡”(7节,两次434),五次的意思是“死”(10节;太九24;可五39;路八52;弗五14;参另一个“睡”字在四13-15的用法),其余两次(本节)指灵性和德性上的“沉睡”(新译、现中),即是在属灵的事上麻木,对神的呼召和旨意没有知觉。保罗指出,“别人”(即是那些“属于黑夜……属于黑暗”〔5节〕、“没有指望”〔四13〕的人)的境况正是如此,但信徒决不可以这样。
430 ara oun:(除本节及帖后二15外)罗五18,七3、25,八12,九16、18,十四12、19;加六10;弗二19。 431 Hortatory subjunctive: me katheudomen, gregoromen, nephomen(6), nephomen(8). 432 Cf. E. Stauffer, TDNT II 356. 433 katheudo. 434 另:太八24,十三25,廿五5,廿六40、43、45;可四27、38,十三36,十四37〔两次〕、40、41;路廿二46。
“总要警醒谨守” “总”字在原文是个强有力的反义词,引介出与“沉睡”完全相反的属灵态度和情况。“警醒”一词的原文435在新约另外(除了本节及10节)出现二十次,除了七次有字面意义,436其余十三次都是喻意性用法:耶稣要祂的门徒警醒祷告,“免得陷入试探”(新译:太廿六41;可十四38);他们应当儆醒,因为不知道主甚么时候会来(太廿四42,廿五13;可十三35、37;启十六15),因为要防避仇敌魔鬼(彼前五8),因为有假师傅引诱人离开正道(徒二十31);他们特别要在祷告一事上警醒(西四2);不但个别信徒要警醒(林前十六13),教会也要警醒(启三2、3),教会的领袖尤其需要警醒(徒二十31,参28)。这字在第十节的意思是“活着”(现中),但在本节仍是在灵性和德性上“警醒”之意。“谨守”一词的原文437在新约另外(除本节及8节)出现四次(提后四5;彼前一13,四7),其中一次与“警醒”连着用(彼前五8),如在本节。有学者根据这字出现的各段经文的文意将“谨守”定义如下:谨守就是(一)承认并接受神所启示的真理,以及(二)藉着敬拜、盼望、爱心和争战来履行随看(一)而来的职事;438不过,较好的做法是按各段不同的文理来了解此字在每一段的特别意思(或重点)。439就本节而论,“谨守”加强了“警醒”的意思:信徒不但要警醒(与沉睡相对),并且要“清醒”(思高;与昏乱相对),即是能完全地运用着一己的官感和机能;二者比较之下,“警醒”较多指一种心思上的态度,“谨守”则较多指在德性上“谨慎”(新译)、“戒备”(现中、当圣)的状况;就如“醉酒”(参7节)表示失去(自我)控制和放弃责任,“谨守”意即过一个严肃和负责任的道德和灵性生活。440
435 gregoreo. 436 太廿四43,廿六38、40;可十三34,十四34、37;路十二37。 437 nepho. 438 O. Bauernfeind, TDNT IV 939, TDNTA 634. 439 Cf. P.J. Budd, NIDNTT I 514-515. 440 分别见:Ellicott 72b(cf. Moffatt 40a); Milligan 67b-68a; Moore 76.
五7“因为睡了的人是在夜间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 上一节的劝勉是基于(“所以”)信徒与不信者之间的基本分别(4-5节),但保罗好像意犹未尽,在这里再一次解释(“因为”)信徒为甚么应当保持清醒(参8节)。他先从人间的经验指出两件普通的事实:第一,“睡觉的人是在晚上睡”(新译,参现中);441第二,“喝醉的人是黑夜喝醉”(思高)。本句的两个“醉”字在原文是不同的动词,按其原来的区别,后面的“醉”字(主动体态)指“(是)醉了”,前面的“醉”字(关身体态)指“喝醉”,但二字在这里是同义的。442保罗的目的,端在乎强调睡觉和醉酒是晚上的活动,藉此为下一节的话作好准备。不过,本节间接地对醉酒的行为提出谴责(日间醉酒则比夜里醉酒更值得谴责:赛五11;徒二15;彼后二13);值得留意的一件事,就是在另外至少两段经文,信徒不要醉酒的直接警告是在有关主再来(或末日)的文理中出现的(路廿一34;罗十三13)。443
441 nyktos = genitive of time when. Reese('Linguistic Approach' 215)谓保罗用“睡”字的用意,“显然”是要对他在上文(四3-7)要读者避免的淫行加以定罪;但此点并不明显,因为“睡觉”在本节显然有其字面意思。 442 methyo = to be drunk; methyskomai = to get drunk(methysko = to cause to be drunk): MHT 2.383.前者在新约另外出现六次;两次是喻意性用法(启十七2、6),一次与“饥饿”相对(林前十一21),另二次分别指使徒在五旬节时被人误以为“是醉了”(徒二15),以及那恶仆与“酒徒”(现中)、“醉汉”(思高)一同吃喝(太廿四49);还有一次的意思是“喝醉了”(约二10,原文直译)或“喝够了”(思高、新译、现中)。后者在新约另外出现两次:一次与“被圣灵充满”相对(弗五18),另一次指那不忠心的仆人吃喝醉酒(路十二45)。 443 “醉酒”在这两段原文为名词,分别用单数和复数(methe, methai) ,此字在新约另外只用了一次(加五21,复数);参冯:“真理” 337。
五8“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 “我们”在原文是强调格式的代名词,指“我们这些光明之子、白昼之子”(5节),与上一节“睡了的人……醉了的人”相对;“属乎白昼”444在结构上与第五节的“属黑夜……属幽暗”相同,但在意思上相对,指出白昼才是信徒所属的范畴;“谨守”则与上一节的“睡”和“醉”相对,看来保罗是以这一个字代替了第六节的“警醒谨守”一语,“谨守”其实同时表达了“警醒”和“保持清醒”(当圣,参思高)两个意思。综合这些对比来说,保罗意即信徒既然属于与非信徒不同的范畴,他们的活动也就应与后者截然不同。
444 “既然”正确地将原文分词ontes看为causal, MHT 3.157; Idiom 103.
“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 较贴近原文的译法是:“披上信和爱的胸甲,戴上救恩的盼望作头盗”(新译,参思高;动词在原文只出现一次)。“警醒”的意思或/及“谨守”的意思(两者都含有“戒备”〔参6节注释〕之意)可能使保罗想起守望的哨兵以及他所穿的铠甲。445“戴上”或“穿上”(思高、现中)在原文是个分词,所用的时式表示,信徒在警醒谨守的同时要拿起他们的铠甲并继续披戴着它。446这动词在新约另外出现二十六次(保罗书信占十二次),除了字面意思的用法外,447半数有重要的喻意性用法,所“穿上”的包括:从上头来的能力(路廿四49)、“不朽”和“不死”(林前十五53〔两次〕、54〔两次〕,原文直译)、主耶稣基督(罗十三14;加三27)、“新人”(弗四24;西三10)、基督徒的美德(西三12)、“光明的兵器”(罗十三12),以及“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弗六11,参14)。448“穿上”这种喻意性用法,在某些经文里(例如加三27;弗四24;西三10、12)可能跟信徒在接受水(浸)礼后换上新(干)的衣服有关,但在这里则与水礼无关,因为本节铠甲的图象是取自旧约(实五十九17),而“披上”或“戴上”铠甲是个自然的讲法。449 以赛亚书五十九章十七节这样描写耶和华:“他以公义为护心镜〔小字〕,以拯救为头盗,以报仇为衣服,以热心为外袍。”450保罗在本节不把信、爱、望分别连于甲冑的三个部份,而只提护心镜和头盗两样,这表示他很可能是在引用以赛亚书该节的图画;不过他在引用该节的同时,作出了至少三点修改:他省去“以报仇为衣服”和其后的一句,他以“信和爱”代替“公义”为胸甲,又以“救恩的盼望”代替“拯救”为头盗──即是以信、爱、望这三样最主要的基督徒美德代替了以赛亚所描写神的属性和行动。451以弗所书六章十四至十七节则沿用以赛亚书的讲法,保罗告诉信徒要“以正义作护胸甲……以救恩作头盔”(现中;参注450原文);比较之下,更加显示保罗在本节是要刻意地强调信、爱、望三者的重要性,这三者也是在上文已重复出现的主题(一3、9-10,二13,二2、5、6-8、10、12,四9、13-17,五1-6)。另一方面,在以弗所书六章的“全副军装”里面,“信”是盾牌(16节,思高、新译、现中),不是护心镜(那是“公义”),“爱”没有出现,“望”也没有(除非是阴藏在“救恩的头盔”里面),但斧加上腰带、鞋、宝剑等项目;可见保罗使用这个甲冑的比喻时,是按需要而改变它的细节。至少就本节而论,似乎并没有一些本质上的原因使那三项美德必须这样连于盗甲的该两个部份,因此前者与后者的“对称”只是整体性(美德之于基督徒有如盔甲之于兵士)而不是在细则上的。452 “信和爱”一词已在三章六节出现过,这里的意思与该处相同(见该节注释)。信心代表基督徒生命宗教性(对神)的一面,爱心则代表其伦理性(对人)的一面;信心“藉着爱〔的行动〕表达出来”(加五6,新译〔现中〕),二者是一体的两面。“护心镜”即是“胸甲”(新译)或“护胸甲”(现中);这字453除了在本节及以弗所书六章十四节有喻意性的意思外,在新约另外出现三次,都有字面的意思(启九9b、17),其中一次(启九a)可能指“前胸”(现中),即是胸甲所保护的部位。“信和爱的胸甲”(新译)即是由信和爱构成的胸甲。454“头盔”一字455在新约只见于本节和以弗所书六章十七节;该节的头盔是由“救恩”构成的,即是由神藉着基督已成就的“拯救”(赛五十九17)或“胜利”(现中)构成,但在本节,信徒要当作头盔戴上的是“得救的盼望”(现中同),即是至终得救的盼望(参一3“盼望”一词的注释)。456这是保罗在信上第一次用“救恩”这个名词(参9节;帖后二13;动词见二16,参该处注释;亦参一10及注释),此词在保罗书信一共出现十八次(新约全部共四十五次),都是指藉耶稣基督以救主身份完成的救恩(罗一16,十1;弗一13;帖后二13;提后二10,三15),这救恩的反面是“忿怒”(帖前五9,新译附注)、“死”(林后七10)、和“灭亡”(腓一28,新译);这救恩是现今可以享受的(罗十10,十一11;林后一6,六2〔两次〕),但完全的救恩有待末日(基督再来之日)的来临(罗十三11;林后七10;腓一19、28,二12;本节;参来九28;彼前一5)。 有释经者认为,“要以信和爱作护胸甲”(现中)这话的重点,并不是说信和爱像铠甲一样衙护着信徒,而是说信徒作为基督的精兵,应披上铠甲,准备迎接最后的争战;照样,“戴上救恩的盼望作头盔”(新译)意指信徒当倚赖看所已经赐下的救恩,全然委身于迎战那些要防止救恩(临到他们)的阴险的势力。457可是,保罗没有提到攻击性的武器(参较弗六17:“宝剑”;所罗门智训五20:神要“磨利他顽强的怒气作剑”),因此他在这里可能不是想到基督徒的争战,而是想到警醒守望的哨兵(6节、8节上),基督徒若存着信、爱、望等候主的再来(参彼前一13),那日子便不会像贼一样突然临到他们。458虽然保罗只提到护卫性的盔甲,但头盔和胸甲可能是一套铠甲里面最重要的两件,保罗以这两样来象征基督徒的主要美德,表示信、爱、望是基督徒的属灵装备中最重要的项目,信徒若有“如今常存的……这三样”(林前十三13),就是准备好迎接主的再来;459对保罗来说,等候主来的方法,不是焦虑地留心主再来的甚么预兆,而是“警醒谨守”,即是认清楚他们已活在基督首次来临所开创的新纪元中,并在其中过一个与他们的基督徒身份相称的生活。460
445 Lightfoot 75; Moffatt 40a; Neil 116; Best 213. 446 endysamenoi ((from endyo)= inceptive/ingressive aorist of coincident action(Best 215). 447 十三次:(主动体态=给别人穿上)太廿七31;可十五20;路十五22;(关身体态=穿上)太六25;可六9;路八27,十二22,徒十二21;(被动体态=穿着)太廿二11;可一6;启一13、十五16,十九14。 448 同字根的复合动词(ependyomai)在新约只用了两次(林后五2、4),中译仍是“穿上”或“套上”(思高)。 449 分别见:Whiteley 79; Best 216. 450 首句在七十士译本的译法是:enedysato (1)dikaiosyne hos thoraka kai periethetho (2)perikephalaian soteriou epi tes kephales.比较本节:endysamenoi (1)thoraka pisteos kai agapes kai (2)perikephalaian elpida soterias;弗六14、17:endysamenoi (1)ton thoraka tes dikaiosynes ...kai (2)ten perikephalaian tou soteriou dexasthe;及所罗门智训五18: endysetai (1)thoraka dikaiosynen kai perithesetai (2)korytha krisin anypokriton. A. Oepke(TDNT V 309 n.9)认为,除赛五十九17外,保罗可能亦有想到最后这段。 451 Cf. Best 213-214; Steele, 'Jewish Scriptures' 16a. 452 Cf. Collins 227. Marshall 138-139认为弗六13-17的情形亦是这样。笔者觉得此点有商榷的余地,例如:以盾牌喻信心,以神的道为宝剑,都有其特别的适切性。 453 thorax. 454 pisteos, agapes = genitives of apposition/definition. C. Brown(NIDNTT III 966)说,鉴于义与信在保罗思想中的密切关系──义就是藉信领受的、神的恩物--同一件胸甲可同时被看为由信(本节)或由义(弗六14)构成。这讲法有两点困难:(一)本节的思想涉及信、爱、望的三重美德,不是关于因信称义的事实;(二)弗六14的“公义”所指的,是神所赐的义者的地位抑或是信徒品格和生活上的质素,是个受争议的问题。 455 perikephalaia. 456 本节的名词“救恩”原文是soteria.弗六17的“救恩”在原文是另一个字(soterion),这字在新约另外只用了三次(路二30,三6;徒廿八28)。Grayston 88-89认为,本节的“救恩”应像赛五十九17一样译为“胜利”,意指基督徒相信他必会得胜,但在下一节此字与忿怒(原文)形成对比的提示下,在本节也解为“救恩”或“得救”(与“受刑”相对)是较为适合的。 457 A. Oepke, TDNT V 310, 315, TDNTA 705, 706. 458 Best 215. 459 Cf. Morris II 159; Calvin 370; Denney 348a. 460 Cf. Marshall 143.综观帖前五1-11,可见此段与罗十三11-14在词藻及思想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相同的字汇有:“时候”(帖前1节;罗11节)、“晓得”(2;11)、“夜”(2;12)、“黑暗”(4-5;12)、“光明”(5;12)、“披戴上”(8;12、14)。相似的思想包括:“主的日子来到”(帖2)、“白昼近了”(罗12,新译);“你们却不在黑暗里……我们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帖4-5)、“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罗12);“我们不要睡觉”(帖6)、“该趁早睡醒”(罗11);“醉”(帖7,动词)、“醉酒”(罗13,名词);“护心镜……头盗”(帖8)、“兵器”(罗12)。Cf. Collins, 'Tradition' 334.
五9“因为 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 保罗现在解释为甚么信徒可以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他先提出消极的一面(“不是”),然后提出积极的一面(“乃是”),藉此强调后者,又在下一节对后者再加解释。“预定”一字的原文461在保罗书信一共出现十六次(新约全部共一百次),其中十一次用主动(或被动)体态,五次用关身体态;462用主动体态的十一次中,有五次主词是神,分别指祂“放”一块绊脚石于锡安(罗九33,引赛廿八16),把一切仇敌都“放”在基督脚下(林前十五25,引诗一一○1),“立”亚伯拉罕作多国的父(罗四17,引创十七5),以及“立”保罗为使徒(提前二7;提后一11,参思高);463用关身体态的五次,主词都是神,分别指祂把肢体“安排”在身体上(林前十二28),把使徒、先知、教师等人“安排”在教会中(林前十二28,现中),把和好的道理“放”在使徒的口中(林后五19,思高),“指派”保罗去服事祂(提前一12,现中),以及指派信徒去获得救恩(本节)。这十段以神为这动词的主词的经文,都表达了同一个思想,就是神按着祂全权的旨意决定和安排一些事情。464本节的“预定”回应了“蒙拣选”(一4)和“命定”(三3)的意思,因此可意译为“拣选”(现中)或“拣定”(思高),其重点是在于神的“定意”(新译)。 “受刑”原文465直译是“为忿怒”(参思高:“为泄忿”),所指的自然是神的忿怒(参二16,一10,及该节注释);对于属黑夜和属黑暗的人,神的忿怒会在末日以审判和刑罚的方式表明出来(参帖后一8-9),但“受刑罚”(新译)并不是神为“白昼之子”所定的命运。有释经者认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这句话,间接地表示有别的人是被神预定“去接受刑罚”(当圣)的;但这种推理法不大稳妥,尤其是因为保罗在他的书信里面从来没有(罗九22也不例外)从正面说神“拣选”人接受祂的忿怒。466他在这里从负面说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并不是要暗示“乃是预定别人受刑”之意,而是要衬托出正面的话:“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 “得救”原文467直译是“为得着救恩”(合并思高、新译),与前面的“为忿怒”相对。“得着”的原文468是个名词,在新约另外出现四次,分别指神要信徒“得着”主耶稣的荣耀(帖后二14),基督徒是因信而“得”生命(来十39,参和合、现中)或得以“保全”生命(新译,参思高)的人,教会是神的“产业”(弗一14,参思高:“置为嗣业的子民”),是“属”神(即是被神“拥有”)的子民(彼前二9);同字根的动词469在新约出现三次,分别指凡要“保全”生命的必丧失生命(路十七33),神的教会是“他藉着自己儿子的死”(徒二十28,现中)所“取得”(思高)的,以及善作执事的就为自己“得到”美好的地步(提前三13)。在这组字汇上述用法的提示下,本节的名词理论上有三个可能的解释:(一)被神获得,成为祂的产业;有释经者认为本句可译成:“为要被神收纳,即是得救”470──但这译法非常不自然,意思亦很牵强;(二)主动的“保全”──但本段的文理表示这里的“救恩”是仍在盼望中(8节),要到主再来时力能获得的至终拯救,因此不是信徒现今要“保全”的东西;(三)主动的“获得”(思高)──这是唯一符合文意的解释,并且有后书二章十四节的支持,也是多数释经者所采纳的看法。471保罗不是仅说“神预定我们得救〔被动之意〕”,而是说“预定我们‘获得’〔主动之意〕救恩”;这说法并不暗示信徒可以凭自己的努力(行为)得救,因为信徒是“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此完全的称号已在一3出现过,亦见于下文23、28节)才能“获得”救恩的,这说法所表明的事实乃是,信徒在“得救”这事上有他们当尽的本份(参腓二13)。472至于“藉着”耶稣得救的意思,可从保罗在下一节的解释看出来,就是由于473基督替他们死了,使他们可以和祂同活。
461 tithemi. 462 关身体态与主动体态的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cf. BDF 316(1); BAGD 816b (s.v.). 463 用主动体态的其余六次,主词分别为摩西(林后三13)、保罗(林前三10,九18)、“没有人”(林前三11),和信徒(罗十四13〔见思高〕;林前十六2)。 464 Cf. J.I. Packer, NIDNTT I 477. 465 eis orgen. 466 Cf. Best 217, over against G. Sta/hlin, TDNT V 442-443, TDNTA 726. 467 eis peripoiesin soterias. 468 peripoiesis. 469 peripoieomai. 470 'for the adoption of(=which consists in) salvation' (Lightfoot 76). 471 E.g. Ellicott 74a; Milligan 69b; Moore 77-78; Best 217; Bruce 113. 472 Cf. Marshall 139; Morris II 161. 473 dia = causal usage in relation to persons(A. Oepke, TDNT II 68).
五10“他替我们死” “替我们”(新译、当圣同)原文直译是“为我们”(思高、现中),所用的结构在保罗书信共出现九十次,474其中多次是用来描写基督的牺牲:祂的死或“舍己”是“为不虔敬的人”(罗五6,思高、新译),“为/替我们”(罗五8;林后五21;加三13;弗五2;本节;多二14),“为你们”(林前十一24,参一13〔含意〕),“为我〔保罗〕(加二20),“替他〔主内弟兄〕”(罗十四15),“替/为众人”(林后五14、15〔两次〕;提前二6〔思高〕),“为我们众人”(罗八32),“为教会”(弗五25);基督的死或舍己也是“为我们的罪”(林前十五3;加一4),即是“为要处理我们的罪〔赎罪〕”。但保罗书信里面从来没有用马可福音十章四十五节所用的那个介系词475──人子舍命是“为大众作赎价”(思高;“为”字原文在此清楚有“替代”之意)──来描写基督的舍己(最接近的讲法是提前二6,“他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476);这很可能是因为保罗常用的这个介系词(为了方便区别,暂称之为“为”字)可以同时表达代表和代替两方面的意思,他所没有用的那个介词(“替”字),则只有代替之意。至于“为”字何时应译为“为”(即是“为了……的好处”),何时应译为“替”,则需要每次按文理及/或比较其它经文而定。举例说,在“一个人为众人死,所以众人都死了”(林后五14,现中)这话里面,后一句显示前一句的“为”是“替”的意思:基督的死就是众人的死,因为祂是代替众人死的;另一方面,在“基督为他死了”(罗十四15,思高,参现中)一句里面,“为”字不大可能有“替”(和合、新译)的意思,因为在与此平行的一节经文里面,所用的介纟词的意思是“为他”(林前八11,直译为“因他的缘故”)。477就本节而论,中译本两种不同的译法反映了要断定介系词之准确意思的困难;不过,“基督为我们死”,叫我们可以“跟他一同活着”(现中)这种讲法似乎暗示着“交换”之意,因此“为”也许有“替”的意思。478 保罗在这里没有明说基督死后复活,可能是因为上一节的“主耶稣基督”那个称谓已经够清楚表明,这位“替我们死”的基督如今是活着的,而且他在上文已经两次清楚说明,“耶稣死而复活了”(四14,参一10),因此在这里不再赘述。保罗写信时是在哥林多,他其后以“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这话来综合他当时传道的内容(林前二2),这内容其实包括基督的死和复活以及这整件事的救赎意义(林前十五1-8;参徒十七3),可见对保罗来说,基督“为我们死了”这信息必然地同时涉及祂已复活的真理。
474 hyper
+ genitive.这介系词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十一次,其中一次作副词用(林后十一23),其余十次的结构是hyper +
accusative(林前四6;林后一8b,十二6、13;加一14;弗一22,三20;腓二9;门16、21。 475 anti(with genitive). 476 比较: dounai ten psychen autou lytron anti pollon(可十45) ho dous heauton antilytron hyper panton(提前二6) 477 Cf. Trench 310-313(§82); M.J. Harris, NIDNTT III 1197. 478 Cf. Marshall 141. Patte(Paul's Faith 144, cf. 137)认为本句不应解为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而是指耶稣与我们分享祂的生命,甚至到了死的地步。但这解释非常牵强,亦与保罗书信多次用“基督为我们死/舍己”等讲法(见上文)的一贯意思不符。
“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他同活” 这是信上对基督之死的目的(“为的是要”,现中)最清晰的陈述。“醒着”、“睡着”479这些字眼重复了第六、七节所用的字,但二字在本节不是指道德灵性方面的警醒及沉睡(如在第六节),480因为这个意思使本句与该节的重点(“总要警醒谨守”)背道而驰;也不是指字面意思上的醒着和睡着(如在第七节),因为这解释使本句变成描写信徒今生的情况,但本段的文意,以及“活”字原文所用的时式,都表示保罗是在想及末日的事情(见下文)。481二字所指的,乃是上文(四15)所说的“活着……存留到主降临”和“已经睡了”(参当圣:“无论是仍然在世或是已经安息”)。以本节的“睡”字482(与四14所用的不同,见该节注释)喻死,在新约(参6节注释)及七十士译本(但十二2;诗八十七6〔旧约圣经八十八5〕)有其它例子,但“醒”字解为“活着”(现中),则在新约中只有这一次。483 保罗在第九、十两节的主要思想是这样的:“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祂为我们死了,为要使我们可以活(或得生命)”;但保罗把末后一句扩充成为“叫我们无论醒着或睡着,都和祂一同活着”,而且其中重复了在四章十七节出现过、但此外在整本希腊文圣经里不再出现的那个原文短语(“和祂一同”;“同他一起”,思高),这两点都提示我们,保罗现在是回到他在四章十三至十八节所处理的那个问题上,并且作出总结:484那些“醒着”,即是“活着存留到主降临的人”,跟那些“睡着”,即是“已经睡了的人”,都要“与他同活”。按照这思路,“活”所指的时间就是“在他再来的时候”(现中,参当圣)。这动词在原文485所用的时式的特别意思,就是“进入生命”,指两批信徒在主再来时获得一种新素质的生命,就是复活的生命(参林前十五50-54);486在终极的意义上,这复活的新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信徒在空中与主相遇后,开始和主永远同在(四17),那时他们才是真正的“活着”。487值得特别留意的一件事,就是复活得新生命,与基督永远在一起,这(不仅是“死人复活”)才是基督徒对复活的盼望的独特内容;我们盼望的焦点,不应只是将来与自己亲爱的人团聚,而是与救主联合,永不分离。488
479 原文用的结构是eite + subjunctive, 而不是符合古典希腊文规格的ean te + subjunctive(如在罗十四8);但二者在意思上并无分别,在新约时期的希腊文用法上,ei已侵入了ean的范围中,前面那个结构也许是用作一个普通的公式(Frame 190; BDF 372.3; Zerwick 332).Lightfoot 77谓两个动词之所以是假设语气,可能是受了主句动词(“活”,也是假设语气)的影响所致(即是by attraction);但Moods and Tenses 253正确地指出,子句的思想本身需要以假设语气的动词来表达。 480 此解释可见于T.R. Edgar, as reported in NTA §24(1980)-918; cf. Jewett, Anthropological Terms 372. T.L. Howard(as reported in NTA §30 1986-751)对第一位作者的立论提出了反驳。 481 Best 218. 482 katheudo . 483 Cf. Milligan 70a; A. Oepke, TDNT III 436, II 339; L. Coenen, NIDNTT I 443.同一个“醒”字在短短数节的篇幅内有三个不同的意思(6、7、10节),此点对释经的原则有重要的提示:文理是帮助我们断定一个字的意思最重要的因素。 484 Cf. Moore 78; Marshall 141; Plevnik, '1 Thess 5, 1-11' 77. 485 zesomen, aoritst subjunctive. MHT 3.100则采纳zesomen(future indicative)的说法;Reese('Linguistic Approach' 215)更认为保罗在此从上文假设语气的动词改为实事语气,表示他深信救恩已牢固地为信徒所享有。但后面这个意思与上文的文理不符:因为8-9节所说的救恩仍是信徒“盼望”的对象。 486 zesomen = ingressive aorist; cf. Zerwick 250; Best 219; Bruce 114. BDF 369(2)把它解为(在主再来时)'live again'(参可五23);但“再”字('again')不适用于那些活着到主再来的人。 487 Cf. R. Bultmann, TDNT II 864 with n.271. A. Feuillet(as reported in NTA §17 1972-73-1064)认为本节表示,保罗相信,信徒死后立即与主联合。这意思在腓一23是明显的,但在本节绝不明显,甚或根本不存在,因为所指的“活”是末日的事。根据同样的理由,笔者未能同意另外三位学者的解释:(1)Robertson(Pictures 4.36)将动词看为constative aorist, “活”字概括了信徒现今及以后的整个生命;(二)Schweizer('Dying and Rising' 175)根据此节说,“与基督一起”的意思,包括信徒死后至主再来之间的那段时间,甚至信徒地上的生活也包括在内;(三)Z.I. Herman(as reported in NTA §25 1981-601)认为本段的重点在于指出救恩现今的一面(五4、9-10),信徒现在与基督同活的事实就是他们将来亦会得救(四13-18)的保证。 488 Marshall 143-144. C. Brown(NIDNTT III 61)认为五9-10可能(像四14一样)含有教义问答所用的公式;但此说难以证实,至少这两节缺乏四14有的一些线索,表示保罗是采用了传统的数据。
五11“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 “所以”在原文所用的不是四章十八节的那个“所以”,而是三章一节的“为此”(思高,本节同);这个字比那个字更适合用来总括四章十三节至五章十节所申述的真理(四16-17,五4-5、9-10,五2-4)以及信徒的本份(五6-8),489这些真理和本份成为本节的劝勉的理由。“劝慰”的原文在上文已出现六次(二12,三2、7,四1、10、18);它在本节的意思是“安慰”(思高),“鼓励”(现中),“警戒/规劝”,490抑或“劝慰”?鉴于“所以”一词所指的不单是叫信徒得安慰的救恩真理,也包括他们当尽的本份,“劝慰”(即是安慰加劝勉或鼓励,参当圣)是最适合的译法。若本段没有第九、十两节,单从一至九节的文意来看,在本节译为“劝勉”或“鼓励”是很适合的,但第十节重题那些在基督里睡了的人(参上面注释),可见本节的动词同时包含“安慰”之意(参四18注释)。 “建立”一字的原文491在新约共出现四十次,它的字面意思是“建造”(路七5),但它在保罗书信出现的九次都是喻意性的用法:除了一次指保罗的宣教宗旨是“不……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罗十五20;此用法参太十六18;彼前二5),另一次指信徒不应重建律法作为生命中的权威(加二18),其余七次的意思都是“造就”(林前八1,十23),其对象包括“自己”(林前十四4a)、别人(林前十四17)、别人的良心(林前八10;讽刺性用法,意即“受鼓励”〔思高,参现中〕以致“放胆”)、“教会”(林前十四4b)及“彼此”(本节,参新译)。同字根的名词492在新约共享了十八次,除了三次(复数)指圣殿范围内的“建筑”外(思高、新译、现中:太廿四1;可十三1、2),其余十五次(单数)都是喻意性用法,主要分为两个意思,一个是属灵的“建筑物”(思高:林前三9〔参现中〕;弗二21〔参新译、现中〕)或属天的“房舍”(林后五1,思高),另一个是在属灵意义上的“建立”(罗十四19,十五2;弗四12、16)或“造就”(林前十四3、5、12、26;林后十8,十二19,十三10〔以上七次,现中皆作“帮助”〕;弗四29)。可见这两个字(动词及名词)在保罗的书信里,至少一半的次数493是指信徒造就别人或教会,或有份使教会被建立起来;换句话说,一个信徒其实并不“造就自己”(林前十四4a),而是藉着其它信徒的安慰、鼓励和劝勉得到造就、得以建立起来。494思高圣经的注释说,“以善言善行扶助别人得救……是‘彼此建树’那句话的真意”,但从上文看来,“互相建立”的方法就是“彼此劝慰”,即是以四章十三节至五章十节所说的事情,彼此安慰、鼓励和劝勉,一同过一个警醒谨守、等候主来的生活。 “互相”在原文所用的结构跟“彼此”那个字是不同的,这结构可能反映一种闪族(尤其是亚兰文)语法,意思与“彼此”相同;495但这结构在古典希腊文亦有出现,因此大可以根据希腊文的文法加以解释,496可能比“彼此”的意思稍强,强调了“一个对一个”的意思(参罗十五2)。497无论如何,“互相建立”(参罗十四19)这话有这样的含意:信徒先要自己接受了福音的安慰和劝勉,才能以同样的信息去劝慰、鼓励别人;当他这样作的时候,就是从事造就信徒及参与建立教会整体的工作,这工作其实是神和基督的工作。498“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原文并无“素常”或“一向”(新译、当圣)这个字,只说“正像你们现在所做的”(现中,参思高)。但帖人已经在作的,保罗为甚么还告诉他们要作?类似本句的称赞话已在上文出现两次(四1、10),两次保罗都加上“要更加勉励”这句话;虽然保罗在本节没有明说这话,但他的用意很可能也是这样,即是要读者在“彼此劝勉,互相建立”的事上继续努力,并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总括本段(五1-11499)的讨论:本段的要旨在于劝勉信徒要警醒等候主的再来,保罗先指出一些关于主的再来的基本事实,即是它的突然性和必然性,以强调警醒的必要(1-3节),继而指出信徒与不信者之间的基本分别,以表明警醒的合理和可行(4-5节),从而过渡到直接劝勉的部份(6-11节)。500在最后这部份内,保罗就“得救的盼望”一事再加解释,同时回到上一段(四13-18)所谈论的问题上(五9-10),然后以劝勉结束四章十三节至五章十一节这整段有关主再来的教训。这教训的来源部份是“主的话”,即是复活的基督藉先知(或保罗)给予教会的启示(见四15注释),但整段满了符类(或称对观)福音所载耶稣对末日之教训的回响,这现象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保罗在这整段所用的数据,除了上述的“主的话”外,主要来自福音书所反映的、关乎耶稣的末日教训的一些传统,这些传统当时可能尚未被编纂成为符类福音的一部份。501
489 Cf. Milligan 70b(on dio). 490 分别见:Ellicott 75b; Bruce 115; O. Schmitz, TDNT V 796 n.169('admonish'). 491 oikodomeo. 492 oikodome. 493 十二次:罗十四19,十五2;林前八1,十23,十四3、4b、5、12、17、26;弗四12;本节。 494 Cf. Marshall 142;但亦留意犹20:“你们要在至圣的信仰上建立自己。” 495 Cf. BDF 247(4); MHT 3. 187; Bruce 107 n.q; Idiom 120.二者分别是:hies ton hena, allelous. 496 Robertson, Pictues 4.36: heis, nominative = in partitive apposition with hymeis, unexpressed subject of oikodomeite; ton hena, accusative = in partitive apposition with the unexpressed heautous or allelous. heis hyper tou henos(林前六6)是类似的语法。 497 Lightfoot 78; Malherbe, 'Exhortation' 245. 498 Cf. O. Michel, TDNT V 141, TDNTA 677; cf. also O. Semmelroth, as reported in NTA§2(1957-58)-611. 499 G. Friedrich(as reported in NTA §18 1973-74-989)认为本段是保罗之徒的一位编者鉴于主再来的延误而加插进去的,他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改正四13-18(尤其是15节)对主再来的观点,即是主可能在保罗仍活着的时候回来。但本段仍然劝勉读者要警醒守候,免得主的日子像贼一样临到他们,因此不见得有“延误”的问题存在(cf. Bruce 107-108).参四15注释最后六段。 500 Cf. Best 210-211. B. Rigaux(as reported in NTA §20 1976-208)则把本段画分加下:主的日子(1-3节)、劝勉警醒(4-8a节)、基督徒的生命(8b-10节);这分法为Bruce 108所赞同。但这样把第八节分为两半不大理想,因为第八节下半描写信徒应如何“警醒谨守”,是与第八节上半一气呵成的;亦见下文。 501 Cf. Bruce 108; J. Plevnik, '1 Thess 5, 1-11' 80-87; Waterman, 'Sources'(esp. 113); Fannon, 'Influcnce of Tradition' 305; Longenecker, 'Early Eschatology' 91; D. Wenham, as cited in Marshall 126.
□ 本书版权所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